“我啪啪几个脖溜儿,咣咣几个地炮,嘣嘣几个扁踹,(他们)分别受伤了!
今天发挥挺不错,你没赶上!
”——这部电视剧虽然是赵本山导演兼任第一男主,但实际最有亮点而更加丰富多彩的重要角色是范伟饰演的范德彪,他不仅承包了剧中几乎所有喜剧表演部分,更加推动故事脉络持续发展并串联剧中人物相互关系,可以说,如果没有“范德彪”人物设定及范伟出色表演,电视剧《马大帅》不会如此让人难忘。
😌😄😉
彪得可爱
假头套在风中飘摆、歪斜
灯泡放进嘴里怎么会拿不出来?!
彪哥以身作则
彪呼呼的善良人
彪哥押镖(所押之镖是嘎斯罐)
面对这部寓意深刻的电视剧,我是无法只通过一篇文章来彻头彻尾的分析。
因此我选取了个人认为最有代表性的前三集来作为主题,而内容并不是去分析,而是如何去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白《马大帅》是一部什么样的剧,毕竟一般来说什么样的剧,其剧评就匹配着什么样的风格。
写实的画风
直接的对白
市民社会价值观的充分流露那么很明显,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不光现实主义,甚至在细节方面透露着超现实主义的味道。
为什么说是“超现实主义”,在之后内容会有分析。
剧的风格找到了,接下来就是对前三集进行内容“解构”:首先,他是按照什么叙述模式讲的?
双线叙事简单来说,双线叙事指的是在一部剧或一部剧的某些集里讲两个看似不相关但实际上内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故事,有些导演甚至会安排一些“彩蛋”为一些隐藏剧情铺路。
最近国外比较火的如《致命女人》、《王冠》、《旺达幻视》都采用的这套叙述模式。
回想十几年前的大陆电视剧就熟练采用这套方式,功底可见不凡。
那么《马大帅》的双线叙事如何?
只用两个字概括:高明。
虽然电视剧标题叫《马大帅》,但是看过剧的人都知道,主角不仅仅是马大帅,这里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范德彪。
因此双线叙事讲的就是马大帅和范德彪的故事:一个乡下,一个城里;一个农民,一个保镖;一个建房还靠彩礼钱,一个随时可以蹭上老板的车。
这两个之间能有什么关系?
有人说:有啊,马大帅要找范德彪。
可这个属于我们最终要看到的结果,不算剧情内容的联系。
有人说:还有,范德彪是马大帅小舅子。
这个人物设定不算双线剧情联系的范围内。
其实导演在前三集就安排的明明白白。
我来举几个例子:第一,他们都是各自所处生活环境中的底层人:马大帅其人无论从身份、物质实力还是性格在马家堡并不受待见(至少不受村长待见),马小翠的婚事也是由于一方面村长的儿子喜欢外加上自己的一套忽悠人的说辞给说成的。
因此,村长知道逃婚之后,表面上说要找回新娘,实际上早想好就把彩礼钱要回来就行。
而范德彪,虽然看起来五大三粗,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这位当年拎着菜刀喝退流氓的“彪哥”如今也只是个纸老虎罢了。
“彪哥”以及那个“二十九岁”的年龄,是他最后的遮羞布,只要这层窗户纸稍稍被捅破,立刻得到的就是“落魄”的命运。
那么他们知道自己处在底层吗?
当然知道。
他们想要改变吗?
当然想改变。
因此第二,他们为了改变选择去依附。
马大帅依附村长,范德彪依附老板。
他们想要的不仅仅是钱,更多的是那一亩三分地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
但是他们仅仅是要物质上的需求吗?
不,他们还有情感的需求。
在那个台湾韩国浪漫偶像剧充斥的年代,大多电视剧把爱情描绘出少男少女流着眼泪在风里雨里雪里高喊“我爱你”的年代,《马大帅》这部剧直击了社会上十分现实却又人人避而不谈的话题:中年单身群体的情感需求。
而这种需求,在马大帅这里表现为丧妻后对孤独的逃避和对重新成家的渴望,在范德彪那里,也许是因为没有情感经历或者些许自恋,对爱情的表达则还保持着些许理想主义情怀。
(PS:再加上吴德荣,丧偶、单身、离异;中年男人的情感困境居然在这三个人身上巧妙而不违和的体现了。
再次感慨这部剧的高明!
)
最后我们再看看让双线剧情联系起来的导火索,也就使得马大帅和范德彪二人最终相遇的那个事件——马小翠逃婚。
父亲为了要钱和在村里的地位,不顾女儿的爱情固执的要求她嫁给村长的儿子。
但是就在结婚当天,女儿居然偷偷跑了,并且主动追求自己心爱的人(当然这是后话)。
这个故事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它既表达对恋爱自由较为古典式的浪漫向往,又传递着现代社会反抗父权的价值理念。
说到现在,便有人会问:超现实主义体现在哪里呢?
个人认为体现在两点:第一,结婚照:新郎新娘都有着明显PS或者拼贴的痕迹;新郎面带微笑,新娘则面无表情。
如果多看这张照片几秒,则会给人带来明显的不适感。
结合之前马小翠逃婚的事实,我们便知道该剧间接用图像的方式展现封建婚俗观念对青年群体尤其是女性群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是从内容上看,比较明显的。
“解构”运用于艺术作品中一般是要破除传统,彰显新意;但在形式上剧组反其道而行之,刻意用了一张“解构”传统修图观念的图片来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结婚照”,从观感上便强调了这桩婚事本身的“不合理性”,达到一种“反解构”的作用。
结婚照或是被村长儿子抱着,或是挂在墙上,这种无言的存在持续存在于画面中,之后甚至给予了特写,暗示这样刻意的“拼凑”其实还存在广大的基层社会里。
第二,也就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点。
就是如果我们把前三集范德彪的故事线扔掉,可以发现马大帅的故事居然也是成立的,并且更加耐人寻味了一点。
首先马大帅的目的是很明确的:既然要完成与村长的婚约,那么就需要找女儿,现在女儿在范德彪那里,那么就需要找范德彪。
但是马大帅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变得模糊:先是找钱包,后来卖艺,再后来照顾流浪儿....因此范德彪从一个现实的目的,变成了一个抽象的问题,甚至是一个似有似无的符号,仿佛和其他人物关系的展开只有通过问“你知道范德彪吗?
”才能有效推进。
不得不说,这一点颇有向《等待戈多》致敬的意味。
在寻找范德彪所遭遇的突发情况中,马大帅所处的位置也是很有意思的。
多数情况下(尤其是遭遇到刑事案件中),马大帅可以戏剧性的从事件的“他者”变成事件的“参与者”,表面上是身份的转换,其实深刻表达了对诸多不良现象的深刻讽刺;由身份转换带来的场景变换,“润物细无声”地为观众展示电视剧中开原地区的民生百态。
回到马大帅最原本的身份——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从进城开始就被动的卷入到一系列复杂的现代社会规则中,荒唐的喜剧效果背后其实是诸多老一辈人或者说未享受到现代知识教育福利的人,在面对社会飞速转型下手足无措,茫然失序的悲哀;也是在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农村人对待城市真实而又矛盾的情感表达;在“马大帅”们眼里,能让他们与时代接轨的,也许只有那个空洞的“范德彪”,也许只有当他们提到了“范德彪”,或许才会感觉这个陌生的环境有些许的温度。
最后根据这些我们可以想个标题(仅供参考):评农民艺术先锋派的现实主义转向——以《马大帅》的双线叙事为例解构与反解构:“结婚照”中的景观表达不存在的“范德彪”——论《马大帅》中的能指与所指局外人——被嫌弃的“彪哥”的一生
注册豆瓣号,说实在的,真的是来回忆童年回忆和青春回忆来了。
以前没写过剧评,看这个还没有剧评,就试着写这个吧。
范德彪唱歌那段现在我还会多次回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和那女的合唱夫妻双双把家还,还有一个,吞电灯泡,每次看都依然觉得有意思,笑的哈喇子差点没下来。
为什么看电视剧都要有教育意义呢,让自己开心开心不也很好么。
有人说这个剧低俗,那没办法,每个人审美观不一样可以理解,但无论如何都会有人看。
我不能说我很喜欢这个电视剧,但是我很喜欢回味这里的搞笑镜头,范德彪的居多。
当然,现在我很怀念赵本山,多么希望他能再上一次春晚,不管作品逗不逗乐,只要能看到他,就会很高兴但是……(此处略去一万字)
There is a problem in both Liu and Ma, the director is a little bit unhelpful of making story after the main character getting rich— they are very easy to spend the money on entertainment or unwell business.comparing the two parts, actually i have to admit that I prefer the first part.after so many productions now we can say that in fact the director is more good at the village and villager’s topic, now we have consider about a totally serious topic: after the village topic, what should we discuss in this new age?
《马大帅》的故事背景定格在1990年代末的东北工业重镇铁岭市,时间跨度约在1997-1999年间。
这一时期正值国企改革攻坚阶段,东北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共和国长子”,经历着下岗潮、社会结构重组与经济模式转型的剧痛。
剧中通过马大帅进城寻女的主线,以黑色幽默的笔触勾勒出世纪末东北城镇的浮世绘,其荒诞情节下暗涌着时代裂变的深刻隐喻。
一、维多利亚广场:转型期的欲望空间 维多利亚娱乐广场作为核心场景,是一座集餐饮、歌舞、洗浴于一体的消费主义图腾。
其金碧辉煌的罗马柱与周边斑驳的国营厂区形成刺眼对比,恰似计划经济废墟上崛起的资本奇观。
据剧中吴总提及“月利润三十万”推算,该娱乐城日均流水逾万元,一杯洋酒标价188元,抵得上纺织女工半年收入。
这种畸形繁荣实为权力寻租的产物——工商局牛科长长期签单消费,税务局干部暗示“查账要看态度”,折射出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与灰色经济的猖獗。
娱乐城的人员结构堪称东北社会缩影: 港商吴德荣:身份可疑的资本掮客,操着蹩脚港普却熟稔地方潜规则 保安队长范德彪:原建筑工人转型的暴力实施者,办公室悬挂《教父》海报彰显身份焦虑 陪酒女郎群体:郊县进城务工女性,日薪30元加酒水提成的生存算式 后厨帮工:多为买断工龄的国企职工,手持二级厨师证却负责倒泔水 这种层级分明的生态链中,“见到穿工装的就拦”的潜规则,恰是阶层断裂的鲜活注脚。
二、生存图谱:下岗潮中的浮沉百态 这个辽北农民的行囊装着计划经济最后的遗产:村委会介绍信、手写通讯录、20个煮鸡蛋。
其在城中从事的12种职业(哭丧人/拳击陪练/马桶工)构成下岗时代的底层职业标本,日结工资始终低于1998年铁岭市最低工资标准(280元/月)。
当他用哭丧赚取的15元购买暂住证时,完成了个体从农耕文明向城市规则的悲怆交割。
从马家沟建筑工到“辽北著名狠人”,范德彪的晋升之路充满后现代荒诞。
办公室里的《黑厚学》与抽屉中的弹簧刀,构成市场经济初期的暴力资本论。
其组建的“德彪帮”与李大牙拆迁队的斗殴,恰是沈阳刘涌案前传的戏剧化呈现。
玉芬这位纺织厂下岗女工,白天在娱乐城擦地(月薪300元),夜间捡废品贴补家用,丈夫的工伤赔偿金被厂长挪用购买桑塔纳。
其生存状态印证1998年全总调查:东北下岗女工再就业率不足40%,56%从事低端服务业,34%家庭因失业陷入赤贫。
三、权力重构:江湖秩序的野蛮生长 原钢厂保卫科长改开讨债公司,工商干部在娱乐城干股分红,派出所对械斗“民不举官不究”,共同拼凑出权力退场后的丛林法则。
范德彪收取商户“安保费”时使用的三联收据,讽刺性地延续着计划经济票据传统。
剧中呈现的灰色产业链令人咋舌: 假结婚中介(收费3000-5000元)对应户籍制度漏洞 职业医闹团伙(日薪50元+赔偿提成)折射医疗市场化乱象 地下拳市(每场赔付金千元起)彰显身体商品化趋势 这些暗流在1998年铁岭GDP下降4.7%的官方数据背后涌动,据社科院调查,当时东北地下经济规模已占正式经济的32%。
四、困局与突围:集体主义的黄昏 玉芬参加的面点培训班教授法式可丽饼,结业典礼设在倒闭的国营食品厂;钢厂组织的电器维修班,学员最终沦为街头摩的司机。
这些场景与辽宁省1999年“再就业率68%”的统计公报形成辛辣互文。
马大帅蜗居的职工宿舍楼,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最后的温度:王技术员帮忙修理苏联产收音机,李师傅传授通马桶技巧,张大姐赠送粮票时念叨“厂幼儿园拆了可惜”。
这些细碎片段,在国企改制推土机的轰鸣中渐成绝响。
尾声:冰河世纪的先声 当范德彪在卡拉OK高唱《从头再来》时,铁西区的工厂正成片熄灭最后一盏灯。
1999年东北三省GDP增速滑落至全国末位,人口外流拉开千万级迁徙序幕。
马大帅们不会想到,他们的挣扎身影将成为21世纪东北文艺复兴的原始文本,而那些在寒风中飘散的命运,早在改制红头文件下达时便已写好终章。
正如剧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娱乐城霓虹灯管在雪夜频闪,恰似一个时代临终时的心电图。
看马大帅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部贴近生活的喜剧,里面有青涩懵懂的马小翠,老实持家的玉芬,厚道善良的马大帅以及沦为大伙笑谈的彪哥范德彪。
人们笑话彪哥,极力避免成为彪哥这样的好吹牛却无本事的人,但事实却是不论在剧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彪哥都是做人最成功的,他的一干亲戚老乡却是只能拖他后腿的人。
第一,彪哥好吹牛,也凭借这一点当上了吴总的保安队长,可试想维多利亚那么多男人为什么只有彪哥能贴得上吴总,是其他人不想贴吗?
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只是没有本事而已,那彪哥能够和吴总称兄道弟,这交际能力也就不一般了,要知道,吴总也是个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他脚马小翠电脑,知道电脑外语都是将来的通行证,可见头脑绝不简单,并不是只会吃喝玩乐的富家子弟,这也从吴总这个侧面证实,彪哥是强于其他人的。
第二,要说说彪哥的这一干只会拖后腿的亲戚老乡。
首先马大帅,这个角色本山老师诠释的非常到位,他自己也说了,干啥啥不行,空有一颗善良的心,却没有善良的实力,如果不是彪哥三番五次给他换岗位,他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却只能借他人之好行自己之善,在偷后厨的外卖去给穷孩子吃,险些砸了饭店的买卖和砸了彪哥生存的根本。
其次玉芬,当年的虎头奔可是价值两百多万的豪车,放现在起码是值上千万了吧,擦花了车却是被彪哥三下五除二的给对付过去了,不然按老炮的词没个十万八万能行?
最后说马小翠,当吴总说看上小翠的时候,彪哥却问是要明媒正娶还是当情人,如果当情人,咱就是在外面饿死,不再你这要饭(彪哥的原话,让人敬佩),这说明彪哥并不是只会吹牛贪财好色的人,反而原则的底线并非钱财可以践踏,所以他支持吴总是因为敬重他,相信他是个有能力和实力的人,可算开园英雄,美人配英雄毫无违和感,其次也是为了小翠,相信小翠和吴总能过上好日子,只是放在当时,不管是大帅还是其他人都觉得吴总年纪大,那么现在看来强东奶茶差的大不大,奇隆诗诗差的大不大,类似的例子太多了,所以结论可以很容易得出:彪哥的思想意识非常超前,跨越了他那个时代。
最后,我们来看彪哥的这些亲戚都给他带来了什么,马大帅无视规则,空凭善良到处惹祸,玉芬也得靠彪哥赶走牛二,找工作生活,还时不时添点麻烦,小翠就更不用说了,非要跟着一个社会人钢子,加上大帅等人反对,最后也没看上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吴总(吴总喜好毛笔字,精通电脑),导致彪哥最后也送了自己的饭碗。
总结下来,做人最成功的是彪哥,他慧眼识英雄跟着吴总打拼,最失败的也是彪哥,为了这一班只会拖后腿的亲戚,无奈断送了自己多彩丰富的生活,失去了工作,沦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这片子对于他们沈阳人来说,是太难以磨灭的经典刚开始我有点看不进去,但是🐔 一直跟我说他初中同学都看,就和我说这是一个经典场景,这是一个笑点,比如吞灯泡,带床的。
印象也很深,他们一家在中央电视台看的,可惜删减了很多,小孩喝酒 割腕啥的还在 不知道删掉的那些是不是更过分了但开篇那块儿,马大帅过的实在是太苦了!!!
一集里面走三个地方,都很惨!!
都不是喝凉水塞牙那种了!
然后范德彪又是那么的虚荣,要面子还狗屁不是!!
看着就特别来气,最后小翠那个墨迹墨迹的样,🐔 也很不喜欢我看到第十集左右吧,慢慢也就接受了,确实也是很搞笑,同时也道出了老百姓心酸到后期,玉芬被打住院,马大帅就接各种乱七八糟的私活。
拳击陪练呀,哭丧啊,假装科长啊,挣挺多的,同时最后也帮助他们打开心结最后照顾老太太,长的太家常了,不拉窗帘。
继承遗产。
范德彪那块纯活该,我一点都不替他难过,只是最后钱老板的出现有点让我烦
彪哥贼二逼贼逗(不管谁都让喊“彪哥”;咔咔鹰爪挠,开头被打吴总的客人收拾一次,后面被牛二一脚踹裆;“水库浪子”连续两次失足落水;做样子递辞呈结果弄假成真,吴总完全没有挽留,哈哈;开公司搞垂钓园被老钱骗了8万)大帅的人设笨的很假(进城路上被偷钱包;借宿车站被假钞犯换包被抓进派出所;搓澡把人甩进浴池,修脚割伤自己脚),滥发善心(认一群流浪儿童当干儿子,偷公司盒饭给他们吃;顶下德彪被骗欠下的6万债),部分情节过于苦情、扯淡(哭丧、拳击陪练、伺候的老太太送遗产)。
关键支线的小翠的三角恋挺狗血的,两个男角长相都好老(包括大帅以及“29“的彪哥。。
感觉都是为了配合老赵?
大帅和玉芬以及小翠的三角恋都给人老牛吃嫩草的感觉。。
)。
吴总身高略尬,而且也过于温善情种了,完全不像个老板。
刚子的人设和剧情都很老套。。
可能因为有删减,部分剧情显得很跳跃(彪哥后面落魄送气、误诊那段尤其明显)。
神作!
绝对的神作!
小时候看以为是喜剧,长大了渐渐明白过来原来它的内核是悲剧,可真正重温以后,在笑与眼泪之中我才反应过来老赵想展现给我们的从来不是悲喜剧那么简单,他想展现给我们的是TM的真正的生活。
写出这个超级贴合主题的剧本的人无疑是个天才,而想把这带着三重立意的电视剧拍出来的老赵更是个天才。
我经历过剧中的生活吗?
显然没有,可我又觉得我在经历着,而且还看着身边的人经历着,看身边老一辈的人经历着,看身边年轻一辈的人仍然在经历着。
可能是因为这浓重的乡土情怀吧,可又不仅于此。
这部剧已经突破了一切限制,抵达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引起的是我们每个人对自身的局限性、生活的残酷性、命运的不定性的思考,而这一切困惑的答案并不在别处,偏偏就在这部剧引起的我们的情感之中、在我们的本性之中。
所以它的立意到底是什么呢?
我这次从中领悟到的一共有三层:其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坎坷、曲折、不顺利是生活的常态,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乐观、快乐、不气馁、打不倒(百折不挠)的心!
所以说虽然彪哥的故事线更有哲理,但大帅的故事线明显要更打动我。
是啊,有时候生活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你郁闷又如何,你苦恼又如何,你一直在心里过不去又如何?
日子会推着你往前走的,而你能做的也只是把日子过下去,别回头(苦也好,难也好,一切终会过去,不如乐乐呵呵地过好每一天呢,片头曲想表达的不也是这些吗?
)其二,在认不清自身价值的时候,踏踏实实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彪哥的个人成长线无疑是这部电视剧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甚至认为这部剧就是双主人公的。
你瞅彪哥前期“嘚嘚瑟瑟”“咋咋呼呼”那样儿来气不?
是真看不上啊!
但他有做错什么吗?
好像还真没有。
他想出人头地有错吗?
他想衣锦还乡有错吗?
他想活出个样来有错吗?
都没错啊,只是方向错了,只是对自我的认知错了,只是活得过于“飘”错了。
所以最后他自食其果。
彪哥所经历的一切,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必然经历的,只是在程度上可能有所不同罢了,而彪哥经历这种由自身的愚蠢所造就的挫折的时间确实有点晚了,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更加贴合现实——人的自我认知过程本来就是艰难且缓慢的,有时甚至要用上一生的时间。
最后,彪哥误以为自己得癌边哭边换气儿那段儿非常让人动容,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贴合了我上述提到的第一个主题——在任何境遇下,日子都得过下去。
最后一点必须结合马大帅和范德彪两个人物来说,就是维系我们生活的、让我们能支撑下去的、一个人最本质的,善良。
为什么高局长只跟了马大帅一天就原谅了他的欺骗?
为什么马大帅没伺候苏老太太几天苏老太太就把遗产都留给了他?
这些情节乍一看很不现实,但细品以后我们又会觉得一切都很自然。
善是最不容易伪装的东西,我们怎么会在日常琐事中品不出一个人的真心?
所以我们感动,所以我们流泪,马大帅所代表的,正是一个个善良、朴实、没有心眼、不会投机取巧、甚至看起来有些笨拙的踏实过日子的普通人。
这种人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甚至在短视频中都见过太多太多了,他是你,也是我,是我们心底里最纯净的部分。
彪子也是一样,哪怕他前期再得瑟,再“装”B,他也从来没有忘过本。
面对吴总对小翠的追求,他第一反应不是趋炎附势,而是问吴总是不是真心的,打不打算明媒正娶给小翠名分;面对乡亲,他是发自内心地问候他们、对他们感到亲切(这种感觉只有农村人才懂);面对欺骗,他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的钱没就没了,可乡亲们的血汗钱怎么办啊!
生活的磨难打不倒他,面对死亡,他想的也是先把钱挣回来还上再说...彪哥的善举也太多太多了,他那么恨老钱,那么想复仇,可当他看到老钱被打断了双腿在街上要饭的时候他的反应是什么?
他请他吃了面、喝了酒,明明他自己一天都舍不得吃上一顿热乎饭的...谁懂那句“你骗我有功”这句台词的含金量啊啊啊啊!
最后,马大帅认子的情节也非常感人,无它,唯善而已,其余的情景这次先不做赘述。
所以说它的情节设计,无疑是这部电视剧最出彩的部分之一。
连贯不说,关键是干脆利落,没有拖时间的地方,前因后果、铺垫什么的都讲得非常清楚。
第二个值得称赞的地方是它的拍摄手法,看似平平无奇、朴实无华,实则暗藏玄机,很多镜头都很有深意(印象最深的是苏老太太的那个寿桃)。
第三点要表扬的是它的幽默,我觉得这个不用多说,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连笑点都是常看常新。
最后一点,我想深入谈谈它的人物塑造,除去两个主角,其他人物也都非常丰满立体,顺便,再谈谈这部剧及这些人物和我记忆中有出入的地方。
首先就是玉芬将漂亮温婉但老实受气的农村妇女演得太好了,她的表演自然到已经让我忘记她在《大明王朝1566》里的形象了。
小时候不太喜欢这个人物的性格,现在却觉得那股在“面”中带着点犟劲儿的小样深得我心,人果然是会变的。
但对小翠性格的讨厌却始终如一,她站那儿不说话那种感觉是最好的,毕竟真的很难不吃她的颜......她和钢子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比我想象的要感人,小时候以为钢子就是个混混,没想到他背负的竟是那样的血海深仇,说实话他弟弟死的那一刻连我都支持他去找老疤复仇,和这种仇恨比起来爱情太小了,只能说他对小翠也是真爱了。
话说回来,他和小翠要处没处那段儿还挺浪漫的,钢子也确实是个有魅力的男人,我现在能理解为啥小翠会对他死心塌地了。
只能说吴总是个可怜人,虽然我觉得他对小翠的执着有些不现实,但也许这就是爱情?
没什么道理的?
只可惜生命中充满了这种错误的缘分,如果吴总喜欢的是阿薇的话,那也算良缘了。
得承认,吴总的整个表现都挺有绅士风度的,这个人物的人品、他的为人处世什么的,都没得说。
桂英和德彪就非常般配了,就是德彪前期看得太不清(话说回来,阿薇面对彪哥追求时的表现有点过于真实了哈哈哈哈),我特别能理解桂英会爱上德彪的原因,那个场景、那个瞬间,真就是一眼万年。
最后,女性角色里,还属小云最有魅力,又聪明又漂亮又敞亮又大方又清醒又爽快,各个方面都没得挑,连我都想和她成为闺蜜了哈哈哈哈,翠你就说你多幸福吧,干嘛非得那么恋爱脑吧,就说你爸救你那刻多感人吧,像一束光从天而降,而你呢,还在那儿钢子钢子的,看得人真是火大(可怜天下父母心,老赵为小翠着急上火那一段儿都不像演的)。
后面两部我还没来得及重温,单看这一部,它的质量、它的完整性,应该可以断言很难超越了,甚至说能复刻都不错了。
我是觉得老赵一开始应该是没打算拍续集的,只是这一部的反响太好,就干脆把这个故事续写下去了(当然我是很期待的)。
其实要不然我们也知道这个故事并不会因为电视剧的终结而结束,因为日子总是要继续的,而这,就是生活。
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神舟五号上天、北京申奥成功的2003年,来自马家堡子的农民马大帅,来到大城市开原,投奔自己的妻弟范德彪,寻找自己逃婚的女儿马小翠。
Part.1范德彪AKA辽北第一狠人、水库浪子、维多利亚娱乐广场保安部经理。
有句话说得好:“带金链子的不一定是大款,还有可能是德彪”。
他带墨镜、金链子,手拿大哥大,开(老板的)奔驰车。
拿手技能是鹰爪挠,但在实战中总被敌人击倒。
虽然已到不惑之年,但对外宣称自己forever29。
他是敞亮老舅,帮马大帅和小翠找工作,有事找他,绝不推脱。
他是个好人,但他更是个Bking,讲排场、爱装逼,在马家堡子的乡亲面前假装自己是发财的大款,最后酿成诈骗悲剧。
一个善良又虚伪、真诚而世故的东北老舅。
马大帅aka开原第一拳王、死亡乐队主唱。
他进过监狱、卖艺要饭、当过搓澡师傅,做过职业葬礼哭丧。
没上过班,没有五险一金,收入全靠碰运气。
他善良,收留了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小孩,认他们做儿子;他自私,把闺女结婚的彩礼钱用来盖房结婚,迎来自己人生第二春。
他怕事,他不想让小翠嫁给吴总,怕将来遇上麻烦;他勇敢,连牛二都打不过的他敢去和绑架小翠的歹徒搏斗。
他是自私的父亲,淳朴的农民。
Part.2在15年之后的今天,马大帅和范德彪又火了一把。
活跃于2000年代的东北,走红于2019年的B站。
当马大帅和范德彪再次被人们看到的时候,他们和小丑演对手戏,出演抖肩舞、唱《bad guy》。
年轻人把他们的故事配上音乐和剪辑,称他们是东北魔幻现实主义代表。
但现实往往是比电视里来得更魔幻……在千禧年前后,正是东北经济从发达走向衰落的时代。
《马大帅》里,流浪的孩子自力更生;提前退休的局长,把撒谎当做职场技巧;装瞎的人在街边乞讨行骗;印假钞、行窃、吸毒……这是一部让人捧腹的喜剧,但更是一部东北小人物的悲剧众生相。
很多人下岗了,很多人离婚了,很多人无家可归了。
这些人是被生活抛弃的人。
他们的过去有多辉煌,现在的人生就有多暗淡。
在下岗潮笼罩下的东北,很多人觉得自己深陷泥潭,许多来自东北的作家都描述过这样的困境。
Part.3而范德彪和马大帅不会有这样的困扰。
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获得过生活的眷顾,从未离开贫困区,只在社会的最底层摸爬滚打。
我们身边都有范德彪和马大帅这样的人,踏实肯干又自私虚荣。
买很便宜的烟和酒,住在四面漏风的房子里;和身边的人算计,一分一厘都要讲清。
朴实、善良、讲情义,但更精于算计、只爱自己。
他们的生活里没有星空和宇宙,只有眼前的好酒好肉。
但是,谁又能说,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呢?
凭借着一己之力,拼尽全力的活下去。
任时代翻云覆雨,都能够挣扎着保全自己。
这已经是一种顶级智慧了我们怀念德彪和大帅,更多的是怀念这种小人物的勇武,那种不知道前面是什么,也敢一口气往前冲的劲头。
在今天,这样的品质难道不是更为可贵了吗?
写实的宛如纪录片,外人可能看起来很魔幻,但确是那个年代的东北。官场,混混,警察,底层百姓,鱼龙混杂,还有就是像彪哥这种有点牌面的“社会人”,宛如一锅东北大乱炖。戏里戏外,谁又是掌勺人?似幻似真,只不过是一场生活。另外,辽北地区第一狠人非我彪哥莫属。
这个就是范伟成为神,永远!
彪哥,最伟大的东北喜剧人物
范伟盖过了赵本山
老马和小马人设有很强的割裂感,不太明白怎么这样的老马能养出这样的小马,还是说东北的孩子都这样,老妈老爸都是好汉,孩子都是煞笔,整个剧每个角色都是有好的一面有讨人厌的一面,唯独小马就全是讨人厌的一面
一直没看的终于看完了第一部。主题是淳朴的村民与城市生活的碰撞。非常写实也展现了现实与残酷。城市与村民们互为镜子,照出了彼此的样子,编剧高才。这一部为人所难忘之处是其中流动涌动着的真情,中和了那些残酷,冰冷。人在这浮世中,不就靠那一丝温暖吗?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演桂英的高明娥。有情有义,演技非常有层次。演戏或许真是要有一些天分,真是脱颖而出。
翻开以前的老剧看还真的有点意思,前几集简直囊括了几乎一半的影视套路:诈骗团伙,流窜儿童,东北版霸道总裁爱上我五十度灰,东北版教父,逃婚,维多利亚大酒店版的权力的游戏,低配版的汤唯和邓紫棋倾情加盟本剧。现在网络又掀起一阵彪学热潮,尽管本剧服装道具再简陋,有剧本扎实和演员演技过关,仍然不输国外部分情景喜剧。马大帅的女儿的剧情过于狗血,年轻人请勿模仿。
7分,赵本山有才。
本山大叔作为一个演员,是小品舞台的goat,是天才的自成一派的表演艺术家。但作为一个导演,如果这都是巅峰之作,那只能说在影视剧的创作上,他的艺术水平其实相当有限。《马大帅》是一部在不同角度上优劣差别悬殊的作品,这可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本山大叔只能熟练地驾驭他所熟悉的世界里的元素。例如他极其成功的塑造了范德彪及村长一伙人,彪子这个形象甚至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但在他不熟悉的世界里,例如刑事犯罪、歌舞厅经营,他的想象力和提炼能力其实是无法满足对现实的反映的,这导致作品里有大量过于儿戏的情节。而编导水平的初级,也完全暴露在他缺乏严谨性和艺术性的剧本上。把接地气的东北小角色真实地表现在极富有艺术高度的作品里,还得是辛爽《漫长的季节》。对比二者就能看出来影视剧编导上艺术水准的天壤之别。
小翠像个弱智
范伟+赵本山的组合,不用开口,你就想笑。这就是演员的魅力。
看的b站东倾的解说
杰出的现实主义黑色幽默巨作,今天看更有时代意义。。当年看时舆论普遍挺刚子,讲义气有男人味,而吴总则是墨迹的窝囊废,而现在B站群众普遍挺吴总,原因当然是有钱。。不变的是对小翠的厌恶
因为最近很火的一个帖子而看了这个剧。范德彪这个角色写得真好,臭毛病一大堆,但本性善良得可爱,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能不能成立不知道,但在剧中是可信的。相比之下,马大帅这个角色有点虚假,基本上没有缺点,三观超正,心好到令人皱眉,也就只能在剧中编造的童话里活出团圆美满的结局。另外,本剧编织了两条平行的“甲爱乙,乙却爱丙,丙却爱丁”的人物关系线,看似重复而且俗套,最后竟然在吴总和彪哥同时失恋时发生了令人动容的交织共鸣。
22年看了想骂马晓翠,24年再看马晓翠我更想掐活她了。刚子才是她爹吧?整天嘴里就一句“刚子呢?刚子去哪了?我要找刚子”。玉芬都被人打瘫了,马大帅为了医药费天天玩命干活,她一毛钱不想着贴补家里还垮着个p脸嫌弃她爹找的工作丢人?马大帅一天几个活来回跑,干完还要回医院照顾玉芬一整夜,宝贝大闺女除了找他爸添事就没去医院帮着照顾病人减轻家庭负担的,整天跟鬼火大叔谈情说爱的,这tm不是白眼狼吗?最后还跟鬼火大叔搞了个未婚先孕,没办法只能嫁给吴总一个老实人接盘,还是人吗...未婚先孕老实人都没说啥,马家倒是愁容满面郁闷的不行,嫌弃大款这了那了,咱就是说东北包容性这么强吗...我就不明白了,这么有钱就非认定一个情字搞别人留的破鞋?
果然小云这样认真工作、好好睡觉、少操闲心、不搞男人、随手助人的女孩子才是最快乐的!!
想让范德彪当我老舅
b解版,《漫长的季节》过来的。小时候因为讨厌小翠,再加上觉得马大帅可怜没看进去。长大了依旧讨厌小翠,这一对比,玉芬和桂英太美好了。范德彪封神。剧情太超前,现在看是神剧。底层小人物为生计奔波那么辛苦,让我觉得自己有些小情绪都不是大事儿。扣一星是因为从范德彪身上看到了自己,他的翅膀断了,让我也难过自己怕是飞不起来,哎。
农民在这个社会就是惨。
超级烦马小翠的人设,不识大体,没有爱好,没有品味,整天吊着一张没有表情的脸,醒着找钢子,睡着还找钢子,脑子有坑?相比起来小云可爱多了。不过我很喜欢赵本山宣扬的思想:不论贫穷或是富有,社会地位低还是社会地位高,都应该踏实生活,老实做人,好人终究会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