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除了徐洁儿和姜尘,其他人都在尬演啊。
无病呻吟!
老套狗血的剧情、尴尬的演技,粗制滥造,三分不能再多了。
整部电影的转折设置的很无语,三个女人同结一心的契机也是很无厘头,最后出现传销组织的桥段真的感觉像故意在挑起话题——剧情不够,狗血来凑。
而且电影里头那个心理咨询师太不专业了吧,哪有咨询师约自己的顾客吃饭的?
WTF,什么鬼?
中国女性地位貌似很高,社会貌似一直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本来我也只这么认为。
但是后来才明白,事实是,女性要地位高,可以,但是要在别人给你画的一定的范围里。
到了该结婚的年龄结婚,结了婚的要知足,但凡要求老公点什么都是作。
凭什么我们就要做别人眼里应该做的事。
希望有更多的“娜拉”站起来,勇敢做自己,这样我们女性的地位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我要是和女主一样,有这样的老公早跟他离婚了,简直是渣男中的战斗机,即使他在电影最后的甜言蜜语,估计也是骗人的。
女主怎么能忍那么久?
一直做渣男的老妈和陪睡的保姆。
女二号的男朋友也是个直男癌,自己感到焦虑,总要逼你解释清楚什么东西,连结婚都要逼,这是多么害怕失去?
真的还不如单身。
说实话,单身,是狗;不单身,狗都不如!
所以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靠自己的双手,合起来可以是意志,摊开来可以干活。
只有在经济独立,精神独立的基础上,谈的恋爱才是最理想的。
希望恋爱和婚姻不幸福的女人能够早日脱离苦海,重获自由——找回属于自己的精致生活。
——青年导演张津龙、王鹏人物传记题记: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近日公布了展映片单,《出走的娜拉》成功入选“中国故事”展映单元,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了首场公开展映。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出走的娜拉》的两位青年导演兼编剧张津龙、王鹏。
在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今天,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看张津龙、王鹏两位电影人十多年的影视人生和创业之路,俨然是草根出身、不畏艰难困苦,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来实现电影梦的80后这代人的一个缩影,堪比一部精彩绝伦却极度虐心的励志剧。
张津龙和王鹏都是来自山东威海的东北人,和无数进入大城市的小城青年不同的是,他们并不是迫于生计,更不是向往灯红酒绿的生活才选择进入影视圈,而是机缘巧合下将对电影的热爱深植于心,选择了影视之路,终其一生为自己的挚爱和理想奉献。
张津龙说,从他17岁开始就立志要当导演,而且拍电影、拍好的励志电影已经变成他深入血液和骨髓的一种执念,令人欣慰的是十五年后的今天,他终于拍出了自己的处女作长片电影《出走的娜拉》。
王鹏则是影视科班出身,从小以拍摄电影为志向,一部《泰塔尼克号》真挚的人物情感及视觉特效触动了他的心,从此义无反顾的走上影视之路。
《出走的娜拉》导演&编剧 张津龙(左)王鹏(右),拍摄于影青传媒公司张津龙和王鹏这对“海尔”兄弟谈起他们俩的合作也颇有意思,津龙创办的影青公司招聘编剧,两人在招聘面试时越谈越投机,甚至忘记了后面的面试,最后应聘者谈成了合伙人,面试考官变成了志同道合、同一战线的战友。
我第一次踏进张导公司,他们正在召开《出走的娜拉》宣发计划会,会议室围了满满一桌人,张导看上去是里面最年轻的,简单的相互介绍,才知道他们都是来自影视行业链上有资历的人。
这是我第一次暗自思忖这个年轻人的聚能能力。
时值《出走的娜拉》后期制作阶段,他显得很疲惫,却仍然礼貌有加、毕恭毕敬,和我接触的很多影视从业者谈笑风生、自来熟不一样,他略带羞涩,谈话始终不能深入。
随着后来我们一来二去的接触,慢慢的发现,他的口头禅是“没事,肯定有办法”,苦涩中更多的是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张导说他对拍摄有种迷之诱惑,当初为了学习拍摄,一边打工一边上学,做过自由摄影师、剧照师、纪实摄影师,自己一年半里丢了十辆自行车,冲动下拿起机子拍摄了短片《偷自行车的人》;2015年参加第六届九分钟电影锦标赛,10万资金3天时间,不休不眠完成了短片《手》,并得到评委会的高度认可。
瞬间自信心爆棚,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做电影的料。
他的公司靠拍摄企业宣传片维持,参与过一些网大的制作,可他的心一直在院线电影、在励志电影,在当时合伙人的煽动下,开始筹备院线电影。
没想到从一名导演到出品公司老总,从一个作者到制片人,仿佛进入了宇宙的黑洞,被黑暗吞噬,没有时间。
其实刚开始,像大多数人一样,张导也单纯的认为,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在银幕上把自己脑中的、笔下的故事变成精彩的视觉影像,就坐等掌声和金钱,剩下的只有鲜花和掌声。
没想到实际情况却天壤之别,由于合作伙伴思想不统一,不欢而散;以诚相待的团队主创因为利益而分道扬镳;甚至还被所谓的大陆及港台资深电影人,骗吃骗喝骗资源,到头来自己一身负债,输的彻彻底底。
七尺男儿,在华灯初上的北京街头一个人抱头痛哭,没有告诉家人,没有自暴自弃,在爱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陪伴下毅然而然的挺过了那段艰苦的日子,并还上了所有欠债。
他说前段时间看到了茅侃侃和胡波自杀的新闻,他感同身受,他说他能理解那种绝望,但是看不起他们认怂的结果,大丈夫能屈能伸,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但他也需要排解压力,从《出走的娜拉》拍摄开始,压力太大,不喜欢抽烟的他却又捡起了烟头,但他抽烟的时候一定会躲开不吸烟的人,并说等片子落停后,一定戒烟。
即使面对这种困难,张导却从没有退缩,并抱着偏向险山行的决心和更成熟的经验,毫不犹豫的选择继续拍电影。
他说他忘不了《天堂电影院》给他的震撼,光影是多么神奇的东西,可以实现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任何事情,一个镜头、一句台词、一首音乐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而他也坚定了要拍摄励志电影的这条路,他说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拍摄十部经典励志电影,他要用他的电影告诉人们,未来是美好的,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有些人天生就是为创业而生的,怀着一份梦想,凭着一身肝胆和直觉,勇往直前。
他说创业这些年他时常陷入绝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最后都是凭着坚持和机智,总结经验、抓住机会、走出困境,一步步走到今天。
在某种程度上,一部卖座的电影就是用金钱堆砌起来的艺术品,从前期筹备、拍摄、制作,到后期传宣、发行,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身为《出走的娜拉》制片人的张津龙经历了太多的困境炎凉,寻找投资方所吃的闭门羹数不胜数,但他的微信朋友圈里,能看到“难也要坚持”“除了坚持我还能怎样”,但更多的却是“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我们的梦想”“撸起袖子加油干”这种拼搏向上的话语。
他戏说,一进公司的大门,玻璃门两侧贴的都是习总书记的海报,进门后一楼大厅正前方贴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标语,在这样向上的环境里,无处不在的斗志昂扬,他有什么可以倦怠和抱怨的,除了撸起袖子,剩下的只有百折不挠,努力向前。
《出走的娜拉》拍摄期间工作照《出走的娜拉》从2016年开始筹备,剧本历经3个月时间、4稿打磨。
在亲友“众筹”下募集齐了拍摄资金,2017年8月开机,在威海拍摄了近二十天,最终2018年3月拿到公映许可证。
目前正在筹备院线上映。
《出走的娜拉》讲述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在经历了内心情感纠葛之后,各自踏上旅程,在旅程中相逢、相知。
通过公路上一连串的遭遇,重新认识自己,对婚姻与家庭、理想与人生重新定位,勇敢追求自己的信仰和真实的自我。
《出走的娜拉》拍摄期间工作照和许多人一样,我好奇为什么两个年轻男性拍摄了一部纯女性电影,身为导演兼编剧的王鹏说,影片里“自己是老公的陪睡保姆”这句话出自他的老婆,他老婆曾就这个问题埋怨过他。
他认为女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但当今社会还是在无形中有一股力量禁锢了她们的思考和选择。
在他看完《时时刻刻》后,就一直想拍一部反应现代都市人心理、情感、处境和存在感的东西。
王鹏曾在中影工作过几年,那段时间昏天黑地的看过无数剧本,吸收了很多创意,磨炼了编剧技巧。
这些年,他编剧了多部网大、电视剧,即使工作再忙,他还是保持着两天一部电影的阅片量。
国内外大电影节获奖的作品他几乎一个不拉的全部看过。
《出走的娜拉》是他编剧的第二部院线电影作品,在《出走的娜拉》看片会上,有人称赞编剧的用心良苦,奶奶灰头发的他则笑称“头发就这么白的”。
我很喜欢听王导聊经典电影,发现他只要聊到一部电影,就会打开话匣子,特别是反应人文思想的电影,他会给你滔滔不绝的分析每个角色的人设,他说他最喜欢法国先锋派电影、新浪潮电影。
他会对毕赣的艺术才华竖起大拇指,也啧啧的感叹妮可基德曼贵为影后还是会为了角色全裸出境。
王导已经成为我个人的观影指南,他说好的电影我一定会去看。
得知《出走的娜拉》入选北京电影节展映单元,两位导演兴奋而淡定,他们说想想这一年半的历程,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涌上心头,“很难,真的难”这是张津龙反反复复在表达的一句话,“可是再难我也会坚持下去”。
拍电影和做其他事情一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他俩说“地利、人和”他们尽到了最大努力,“天时”有点遗憾,拍摄期间一直下雨,不然拍摄出来的效果更美。
《出走的娜拉》拍摄期间工作照他们感谢一路上朋友亲人的帮助和支持。
在他们最迷茫,最迷失的时候,著名演员郝蕾给了他们鼓励,帮他们找到了合适的演员,告诉他们没有1,永远不会有10;另一个特别要感谢的是位圈外人于泳老师,于老师在影片创作期间除了给了他们很多启发还在精神上给予了莫大支持,让他们终生难忘。
他们特别感谢北京国际电影节为青年导演提供的展示平台,中国电影资料馆在影片的展映筹备中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
说到未来作品的筹备,张导说,他更深刻的理解了电影是商品这个属性,当初懵懵懂懂闯进来,现在更加懂得尊重观众、尊重投资人,此外,前期的筹备工作要充足,不要急于求成,要把发行出口、商务合作等全部解决掉再开始行动,最后,永远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不断的学习,提高认知,精进技术。
张导说,希望未来他的公司能够正规走上电影制片公司的道路,最理想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只出励志电影。
自信人生二百年!
写到这里,除了祝福还能说什么呢!
期待张津龙、王鹏导演处女作《出走的娜拉》上映!
《出走的娜拉》海报编辑:Sharon
男人和中年危机战斗,女人除了要和中年危机战斗还要和自己的男人战斗。
女人的天性就决定了她一定会为家庭付出更多,久而久之,男人就忘记了,当初求婚时自己说的话,忘记了赚钱只是维持家庭生活的最基本的行为。
当看到“娜拉”们“出走”的时候,自己真的有点小兴奋。
生活中抱怨自己老公的人很多,真正有勇气出走的人,却很少。
想要得到更好的生活,还是要靠战斗。
感觉又是一部玛丽苏电影,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们——这完全是所谓的女性独立者的意淫,这部片就像现在很多大火的电视剧那样,比如欢乐颂,北京女子图鉴,迷雾,都非常夸张的给你们营造一种虚假的女性独立形象。
哪有那么简单?
一个女人想要实现理想的生活,哪怕是走捷径,靠男人,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甚至是惨痛的。
没有随随便便就有的成功,也没有轻易实现的梦想——梦想之所以成为梦想,就是因为你永远实现不了。
喜欢影片海报
这部电影的初衷和目标是想让更多女性发声,更多吸引的关心女性问题的朋友,努力带动整个社会为女性创建一个更好的氛围!
从夫妻、母子、父女,这三个社会上最根本的关系,从社会、家庭、工作最普遍、常见的环境,体现出目前广泛存在的女性所面临的问题。
三位“娜拉”在路途中遇见了各色女性,善良的首饰店长、小渔村里因爱而疯的姑姑、高考落榜心灰意冷的花季少女。
这些看似零散的人物,却处处体现出随处可见的生活气息。
这些平常、平凡、甚至有些平淡的生活和描述形式,其实是为了时刻展现给观众一种理念,潜移默化的去影响观众。
这个理念就是,改变自己并不复杂、可怕,我们每个人都在过着平凡又不平静的生活,但却可以时刻做到独立、自主,可以拥有坚韧的内心,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成为别人的消耗品,附属品,纪念品。
如果有人打了你一巴掌,你怎么办?
你肯定说:打回去啊,他凭什么打我。
那如果这个人变成生活了呢?
你就选择逆来顺受吗?
普希金曾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终会来临。
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烦恼和愉悦。
20岁时,我们追求梦想,可梦想和父母的要求又冲突,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有的父母甚至非常强硬,极力阻止孩子去追求梦想,并要求她们扮演自己认可的某种角色。
父母基于自己的阅历作出的判断,或许对,或许不对,我们该怎么办?
可梦想是一辈子的事,父母的反对我们要考虑,可是不能因为别人的情绪而影响自己一辈子的事。
有人说,童年时代的梦想,是上帝给你的暗示。
只要你守住这个梦想,上帝就会帮助你。
未来有太多太多的不确定,每一次看似小小的改变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会产生意料之外的结局,这结局是好是坏都是未知的,也许会如愿以偿;也许会事与愿违;也许会功成名就;也许会遍体鳞伤…… 重要的是,你要去行动。
璐璐的“流浪歌手”梦想戏谑的说实现了一半——“流浪”,听起来乐中有苦。
璐璐的出走,让家人认识到她的坚定,影片结尾,她终于成了一名歌手。
30岁时,我们在茫茫人海中选择了一个人进入婚姻,却发现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
婚姻不等同于爱情,爱情可以与婚姻无关,有多少老一辈的婚姻,根本就没有爱情可言,却相濡以沫,风雨相伴一辈子……而又有些爱情,爱的那么深,却永远与婚姻无任何关系。
一进入婚姻生活,男人和女人感受的是另一种景象,做饭、洗衣、买菜、带孩子。。。
这一切实际得不能再实际的内容充斥着每时每刻,甚至每一个瞬间。
爱情喜欢窃窃私语,语言是从词典里筛选出来的词汇,闪着光泽,带着甜味。
而婚姻总说大实话,说得总失去了想象力,就算是偶尔的温馨,也收拾不回当年的憧憬;爱情喜欢变换场景,或花前月下,或柳旁湖畔,或停泊在心里想象的海边和宇宙间的任何一个地方。
而婚姻却只有一个最后的去处,一个拥挤或不拥挤的家,不管男人和女人愿意不愿意,天天都得进去。
如果这时候,和女人一起走进婚姻的,碰巧是个不懂得要改变,不懂体贴,习惯了被伺候的大男子主义者,女性便容易在婚姻的维系中丧失自我,“陪睡保姆”的身份让人对婚姻感到绝望。
梁沐夕的出走,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为他换来了丈夫的忏悔,换来了婚姻中的平等。
60岁时,我们也许会成为“空巢老人”,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不耐烦的在电话那头应付几句。
60岁,身体不再强壮,对精神的慰藉有更多的需求,害怕孤独。
作为一个女性,一辈子为了孩子、为了丈夫忙忙碌碌,她们也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
林阿姨说在养老院感觉时间停止了,必须要走到路上。
这次的出走,为她生命画上了不留遗憾的句点。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当一条路行不通或者走进死胡同时,转个弯或者退出来就会是柳暗花明,别有洞天。
如果生活给了你一巴掌,反手打回去吧!
况且,世界这么美,你真的应该去看看……
——电影《出走的娜拉》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暨主创团队媒体见面会电影《出走的娜拉》于4月16日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了首场展映活动。
大量资深影迷到达展映现场观看了影片,更有部分影视界与演艺界人士莅临现场为两位新人导演张津龙和王鹏现场打call。
活动同时也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积极参与。
剧组主创人员与部分主要演员悉数到场,在影片放映后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与互动。
作为国内首部女性公路电影,影片讲述了三位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都市女性,面对着各自的生活压力和人生困惑,在经历了内心的痛苦挣扎和情感纠葛之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出走”,各自踏上旅程,并在途中不期而遇,共同经历了一段前所未有的人生洗礼和情感历程。
她们通过相逢、相识,进而变得相知、相惜,用一段旅行和冒险重新认识了自己、证明了自己。
并对婚姻、家庭、理想及人生有了全新的认知。
当她们带着凯旋的姿态再次回归各自生活的时候,更加懂得了爱与自由的真实意义……
《出走的娜拉》联合了内陆及台湾两岸多位优秀演员共同出演。
台湾美女演员徐洁儿、内地新生代青年演员姜尘、实力派资深演员苗苗及石凉等优秀演员,在影片中都有十分出色的表现。
影片的编剧及导演是两位80后暖男,而这部《出走的娜拉》也是两位新人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对于首次合作的这部女性主题电影,以及在影片拍摄制作过程中得到的感受与收获,两位导演给出了各自的观点和解读。
内敛沉稳的张津龙导演同时担任了该片的总制片人,给人的整体感觉有些少年老成。
对于制作一部电影,他坦言态度决定一切,首先要明确自己对待电影的态度。
作为一位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摄影师,张导表示,从摄影师到导演的转型,算是自己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挑战!
而早年的人生经历,也为自己如今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另一位导演王鹏,同时也是影片的编剧,性格则显得开朗风趣,感觉更具文艺气息。
作为同样从业多年的昔日编剧,王导更注重故事内容和角色的定位,同时对影片的质感把控也更加细腻。
在创作及拍摄过程中,王导表示,虽然自己与张导的个性截然不同,但两人的合作却十分默契,总体而言算是心有灵犀。
而作为影片的文学顾问,常馨月认为《出走的娜拉》用男性导演的视角讲述女性的故事,使影片具有了更加独特的气质。
关于影片的创作初衷和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两位导演给出的答案不谋而合。
他们都是在各自真实生活的感染和启发下,萌生了创作女性电影的念头。
两位导演觉得当今社会广大女性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的人生难题,并逐渐演变成一些社会问题,诸如婚姻、家庭、就业、养老……为女性拍一部电影很有必要,也很有社会意义。
女性需要被关注,更需要被理解。
女性不仅要拥有自己的家庭地位,更要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女性除了要得到别人的肯定,更要有充分的自我认知。
女性要懂得爱别人,更要懂得爱自己。
当今世界总的来说还是一个男权社会,更多的男性占据着家庭及社会的主导地位,女性则拥有相对较少的发言权。
当她们陷入人生困境,遭遇人生逆境的时候,更多的女性选择了隐忍,她们无处倾诉,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更不会进行理智的抗争。
我们需要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让更多女性拥有强大的思想和无畏的心灵,敢于追求自己的信仰与梦想,努力争取精神的独立和灵魂的自由。
剧中的三位女性选择用“出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追寻梦想和真实自我的同时,也救赎了彼此,影响了他人。
出走,并不是堕落和逃避,而是为了更好的回归和更好的去爱……
影片展映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
主创团队更为现场嘉宾及影迷准备了精美的礼品以示感谢。
广大影迷、嘉宾对影片及主创团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许。
并向两位新人导演送上了祝福,相信不久的将来两位暖男导演一定会创作出更加优秀,更具现实意义的好作品。
璐璐太任性了!
年纪小就是不懂包容和耐心,也没有教养,对帮助自己的人没有感恩和尊重;不过梁沐夕确实有点多管闲事,什么事都要管,什么人都想帮助,这种老好人的姿态容易好心办坏事,也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所以她的老公不在意她;林阿姨也许是年纪大了,历经沧桑,内心温柔,对人事物都很包容、有耐心,她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中国的传统男人不善于表达爱,更不会主动表达,即使他们爱你,表达的方式也许非常糟糕——不能再认同更多了!
但是男人总以这个为借口来掩饰他们在感情维系上的懒惰,不想付出一点努力。
不懂表达就学会去表达,在真爱面前没有任何借口,否则就是不爱。
男性导演及编剧送给女性的礼物,喜欢这个开场,不同年龄段的我们都期待一种“出走”;原来徐婕儿是台湾演员,演技不错,不露痕迹;整体上节奏舒缓,虽然人物境遇跟现实有不少差距,但能给人思考空间。
年轻导演,小正大,为什么不支持
北京电影节看的,我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有多烂,这片子绝对是影史经典,国产片中的独一无二,唯一可以和《逐梦演艺圈》相抗衡的神片。这么高的题材能拍成这样也是相当的不容易啊,关键是两位导演还觉得自己拍了个多牛逼的片子呢。最“棒”的一次观影体验,如此“温情”的题材竟然全场笑喷,连媒体和主创都笑喷了。也就是没法打零分,你说你有多幸运?
徐洁儿相当好、姜尘还不错,不过情节确实有些尬
立意挺大,表达不足。还有女主角看着眼熟,原来是海豚湾恋人里演当红女歌手的那个
女性公路电影 🎬 才一个半小时时间 从女性出发 听女性的声音 不过影视和现实的区别 大概就在于现实总没有影视那么幸运和HE吧
这个题材特别棒!就是内容不够,希望有编剧能多写些这样的题材吧。
烂片预警~空洞乏味,矫情呻吟。北影节展映,笑场无数次,从头到尾毫无生活常识,让人怀疑主创是不是自己就生活不能自理。强行炫耀自己对女性对文艺对自由的粗俗幼稚狭隘的理解,价值观简直让人无法忍受,连三流都市家长里短的肥皂剧都不如。以为能看到中国版末路狂花的赶紧跑。
导演说他很认真。可认真不是做得差劲的理由。
如果生命就是一场旅行,就算走到绝境也要努力前行,趁我还有热血沸腾和年轻的心,一起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很难想象是人类拍出来的电影。
女性题材正在增多,但是拍好的却寥寥无几
出走的那拉 最后竟只有两种结局 一种饿死 一种回归继续当金丝雀
只能说导演辜负了这个题材
这么好的一个国际题材,我就想知道这特么拍的什么玩意???!莫非这年头啥阿猫阿狗都能拍电影了?以为是中国版的《末路狂花》的赶紧跑,否则眼睛得洗好几天。。。
为女性出走题材本身打四星,但导演对故事叙事并没有很好的表达。
有点烂啊
中国首部女性公路片,我的妈,一点公路片的feel都没有,看得我都想出走了。影片放映前想到了《末路狂花》,我都觉得对不起雷导。#第八届北影节#
应该算是女权主义作品,不过感觉编导还没完全入戏,剧情粗陋就不提了,故事几乎都没讲明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糟蹋了娜拉的好名声,这应该也算是蹭IP吧,早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