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愿无岁月

愿无岁月,Our To Youth

主演:李岷城,李沁谣,哈森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年份:2017

《愿无岁月》剧照

愿无岁月 剧照 NO.1愿无岁月 剧照 NO.2愿无岁月 剧照 NO.3愿无岁月 剧照 NO.4愿无岁月 剧照 NO.5愿无岁月 剧照 NO.6愿无岁月 剧照 NO.13愿无岁月 剧照 NO.14愿无岁月 剧照 NO.15愿无岁月 剧照 NO.16愿无岁月 剧照 NO.17愿无岁月 剧照 NO.18愿无岁月 剧照 NO.19愿无岁月 剧照 NO.20

《愿无岁月》剧情介绍

愿无岁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愿无岁月》这部电影讲述了梦想成为长跑冠军的陈武(李岷城 是),在失去父亲之后和妹妹变得无依无靠。父亲老友李建国得知后带兄妹二人回了老家,妹妹升学受到阻挠,兄妹俩在村里也常常受当地小混混的欺负。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陈武却意外收获了爱情,然而他能否突破重重阻碍,重拾理想呢?这部影片带领观众回首往昔,也许有过痛苦,也许充满欢乐,正是曾经的经历造就了今天的我们,《愿无岁月》是一部关于回忆,关于梦想,关于未来的影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最后的旅程盗浪淘沙东京放置食堂玩的就是艳遇卿卿我心婚外情事第三季天使特务之黑日追击酋长的男人军歌嘹亮最佳时机鬼书我曾记得那男孩掘金蓝色大海西域铁骑牧羊犬郁金香警与囚第一季爱情跑调红槐花仙女完美伴侣堕入深渊甜美的梦无糖霜追我魂魄了不起的大盗奶奶第三个妈妈真爱狗公园猎手吉祥任务

《愿无岁月》长篇影评

 1 ) 《活着唱着》观后

这个电影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人生中职业的感悟。

前辈人眼里的职业,就是一技所长。

而当这一技所长被时代、被越来越少的人需要的时候,这“一技”就如电影里刀马旦的枪茅,碰己伤己,碰人伤人。

职业附身于你,而你附身与时代,时代则附身于历史间那一瞬……每个人的人生之秋,都逃不过与时代厮杀一场,而厮杀中,职业,曾经的桂冠,变得一地鸡毛……

 2 ) 梦幻清新与悲悯动情的川剧题材

没想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能拍出如此梦幻清新与悲悯动情的质感,更没想到这部传统川剧团的故事竟出自一位在海外生活十多年的华裔导演之手,确实令我倍感惊喜。

《活着唱着》是加拿大华裔导演马楠的第二部作品,在处女作《老石》获得好评后,他与国内电视台合作拍摄一部连续剧,素材来自另一部纪录片《民间戏班》。

导演马楠对纪录片里的人物很感兴趣,最终萌生出为他们拍摄一部剧情片的构想。

虽说这是一部虚构剧情片,但是影片中全是素人演员,也就是让剧团演员扮演自己,而在片中出现的剧院就是纪录片里的原型,现实中只是被荒废而没有被拆除。

全赖有导演高超的视听语言,将原本的纪录素材与虚构情节无缝衔接起来,现实与魔幻的画面、悲苦与幽默两种情绪全在流畅的剪辑里自由切换。

没有曲高和寡的实验姿态,却不断引出发人深省的现实话题。

▲片中的川剧表演影片反映出川剧在新时代没落的命运:年轻人不喜欢看,只剩下老年人捧场;年轻的侄女偷偷背着女团长晚上去酒吧表演,而资深老演员则下饭馆为食客表演变脸赚外快。

这些情节尖锐地呈现出川剧日益远离大众,不再是高雅的艺术,逐渐变味甚至沦为娱乐的噱头。

最后只剩下一班垂暮的老人在剧团的最后一天前来捧场,划上哀伤的句号。

除了展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里的尴尬处境,叙事主线中更融入尖锐的城区改造和拆迁话题,这个未必是川剧没落的主要原因,却旁敲侧击地揭示出地方政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司空见惯的官僚主义作风。

剧本在讨论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又能兼顾到权力和管理的话题,不失现实批判的思考。

影片情节由川剧表演与演员的日常生活组成,再有一部分是纯粹的纪录片(如真实的观众进场观看),这种真假难辨的质感成为了导演进行超现实表达的巨大空间,比如用优雅的歌剧配上硕大的挖掘机拆毁剧团的画面,或者是在马路上淘气现身和逃窜的土地公,充当起极其绝妙的转场手段。

当然,最惊艳的莫过于为领导排演的一场戏混合上剧团团长的幻想情节,这一幕高潮的戏中戏,轻而易举将全剧所有话题汇聚其中(拆迁、侄女离团、权力机关的态度),挑明了传统文化遗产被忽视的本质问题。

这个幻想成分最浓郁的情节体现出导演对题材全局的掌控力,与深思熟虑的创作心态。

▲影片中最惊艳的戏中戏场景最大的问题应出在女团长这个角色身上,以她来核心支撑起整部电影的叙事,展示她一根筋地为剧团卖命付出,这更像是欧美剧情片的创作思路,有点不太适合国内观众的口味。

但导演用西方思维来诠释驾驭这个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时,却不断绽放出意想不到的视听冲击力和感人至深的时刻,恰好也印证了鲁迅的那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 ) 梦想美如昼,现实猛如虎

5月《活着唱着》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就锁定了此片💪之后该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斩获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女演员双奖项。

通常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文艺片,一般是叫好不叫座的,不可能全国大规模排片公映,曾经想飞奔上海看,无奈排片期不合适就没成行。

没想到它因为提名金鸡百花最佳女主和最佳小成本故事片奖,自己送上门来。

讲的是一个川剧民间小戏班面临观众日益老龄化并急剧减少、老剧场拆迁、戏班解散的无奈,以及班主对川剧的爱护和坚守。

传统戏曲是中国国粹,应该是体体面面地供养在高雅之堂—这是老外对中国戏曲的印象,也是很多对戏曲已无日常接触的人们理所当然的想像—准确地说是对“京剧”的想象。

然而,他们在本片的故事里,意外发现了传统戏曲的日常面貌,第一次见到民间小戏种剧团原来生存如此之困顿、艰辛。

原来除了京剧,中国还有其他剧种,原来不是每个戏曲剧团都是行头齐全,服饰鲜亮,华光闪耀。

还有这么一大群人,生活仅在温饱线上下徘徊,也依然坚持以唱地方戏为生,依然热爱唱戏,想要把戏唱好,把一方的本土文化传承下去,从而深受感动与心灵教育震撼—-应是本片从主旨上得分不少的原因。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之于我这个“怪胎”观众,想看的就是一部民间剧团的日常,找寻同在的体验感。

像是看着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不,是我看着歌仔戏剧团经历着的生活,也曾三伏天三九天坐在乡间野台下看戏,那真是与舒适的剧场看戏截然不同的生猛体验。

后来我自己也接触一些表演,更能清楚了解到传统戏曲的表演之难之宝贵,是所有表演方式里综合难度系数最高的:唱念做打,一科不行就玩完。

技术含金量高却与收入不成正比,明明是地方性很强的在地文化却得不到年轻人的喜爱,没有观众就无法生存。

生存,竟然成了传统戏曲民间剧团的第一要务。

希望此片是教育片也是警示片,更是呼吁片,但是看起来想要起到上述任何一种作用也是很难:今天的放映,全场只有6位观众。

不过,也好,若是太多人爱看的片,我还就不看了。

 4 ) 存在着失去着

这部电影我实在是没办法在这个三线城市的院线看到,因为根本没有排片。

现在很多的电影也好,电影院也好都是利益至上的原则,很少有电影可以让人坐下看完后还可以让人思考。

更有甚者,最近都是把往年的大火的电影重新压制上映,炒冷饭也好,贩卖情怀也罢,总有人为之买单。

我一直认为大陆最好的电影是90年代,香港最好的电影是80年代,而最好的戏曲即在田埂巷头的民间。

最近30年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家的生活变化都太快。

尤其是国内,记得小时候是住的平房,周边所有的邻居都认识,后来住了小楼房,对门和楼上下也渐渐熟悉。

后来改了高层,下班走在高层之间,曾经向往的高楼大厦,如今感受到的只是压抑……抬头看不见的星星,阳台上看不见的远方。

所以一个多月前去大西北的时候即使看不见生机勃勃,看到的只是戈壁和沙漠,但一眼望去几十公里远的感觉还是让人觉得心旷神怡。

民间戏班也一样, 他们可能无法"与时俱进", 他们可能没有拥趸和流量。

但是他们鲜活的生命力让人觉得这就是生活,这也是艺术。

活着, 为了唱着; 唱着,才能活着;希望更多的人是为了内心的想做的事儿而活着。

 5 ) 活着,唱歌

《活着,唱着》比预期的更精彩的电影。

做为一个俗人的我,对于纪录片模样的电影一直不是很感冒,对于方言电影也因为常常听不懂而不想看。

而这片让人挺惊喜的,虽然豆瓣评分不高,但是认真看完觉得应该高点。

这是一部有情怀的电影,讲述的是时代变迁下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逐渐走下历史舞台的故事。

推陈出新一直是时代赋予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很多传统艺术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这样被迭代了……其实也挺让人惋惜的😔这片演得就是一个即将被时代更替掉的民间川剧团的故事。

如家人般在破旧的戏台上演出的演员们,他们卸了妆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是街边的赤脚大叔,是油腻的大婶,是头发灰白的老爷爷……戏台下常驻观众都满脸褶皱,好像听了一辈子他们的戏却还是会被梁祝感动的哭泣[捂脸]……我原来特不懂看戏听曲也能流泪的人……突然想起有次听一个“流金岁月”的演唱会,台上好像唱着《忘情水》“换我我一生不伤悲”……然后看看我左右两边的大姐姐们,她们竟然都在流泪……[捂脸]嗯……可能都从曲里听出了真情,从戏里拾起了回忆吧……有的人哭自己,有的人哭别人……说远了……这片是一部情怀电影,一看这海报就是登上过戛纳国际电影节的。

接地气,变迁,人文,情怀,中国传统文化可能都是国际电影节需要的吧。

……看了这片突然想起了去年看的《平原上的夏洛克》,特像,都是一堆人坐着拖拉机意气风发的,都是那么接地气,并且演员似乎都是本色出演。

其实,去年看夏洛克我也没太看懂,多亏遇到了一个懂事儿的人,这一年我似乎懂了点事,却还有那么多的不懂……[流汗]这片比预料的好,活着,唱着,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很多无奈,虽有戏中的幻境但总归要回到现实。

有时候一项长期为生的工作或事业可能就是人的魂吧,如果丢了这工作魂就没了……So,弘扬传统艺术,在保留艺术之魂的基础上,创新演绎模式。

So,无论是干什么,人还是应该做个有灵魂的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再让灵魂发点光✨这样才好~[坏笑]

 6 ) 川剧,不只是变脸

很荣幸抢到了《活着唱着》的亚洲首映票,今天在现场还看到了电影的主创人员。

女主演技很真实,剧情代入感超强。

感谢马楠导演,邓婕监制,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电影,让我们了解了川剧不只有变脸,希望我们国家的川剧也可以声扬国际,留名戛纳。

再次感谢马楠导演,邓婕监制,主演赵小利以及所有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们!

你们值得拥有更多的掌声!

更大的舞台!

 7 ) 活着唱着

活着唱着质朴真诚地展现了民间剧团团长赵丽及她的团员们彼此陪伴,一班民间戏班的艺人趣味横生的生活,幽默动人,让人笑中带泪。

影片所传达的乐活与顽强、坚守与热爱的勇气不仅与疫情后的社会复苏形成强烈的精神共振,更令人动容不已。

在现在的社会中,传统戏曲并不是很受欢迎,希望优秀的艺术影片被更多观众看到,更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优秀的传统文化。

 8 ) 《活着唱着》:这部入围戛纳的中国电影,如今终于要上院线了!

活着唱着ToLiveToSing导演:马楠编剧:马楠主演:赵小利/甘贵丹类型:剧情/戏曲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片长:105分钟作者:Jing2019年,由邓婕监制、马楠执导的影片《活着唱着》收获颇丰:该片于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世界首映,又在随后荣获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女演员;获第四届澳门国际影展新华语映像单元最佳剧本及亚洲电影奈派克奖;提名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最佳女主角。

更早之前的2017年,《活着唱着》项目就曾入选威尼斯双年展电影学院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CineMart电影投资会等重量级国际电影市场,一路走来,可谓备受关注。

终于,《活着唱着》将于8月28日全国上映,由艺联专线发行,为艺术电影「留座」。

这也是复工以来国内上映的首部华语戛纳新电影。

《活着唱着》海报诚然,8月众多巨制大片来袭:前有《星际穿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回忆杀”老片重映及《1917》《八佰》类型巨制大片全国公映;全明星阵容的《小妇人》霸居七夕档;8月28日同一天《盗梦空间》“重启”旧梦,后有吊足全球影迷胃口的《信条》蓄势待“映”。

在诺兰承包的8月里,以“肉身之躯”跻身“钢铁洪流”的《活着唱着》实属不易(印象深刻的上一次勇敢“撞档”是撞上了《复仇者联盟4》的《撞死了一只羊》)。

《活着唱着》坚守档期、直面“巨制”大片,与影片中川剧团团长的坚守在银幕上下形成某种呼应。

或许看罢大片激动过后,适宜走进“留座区”静坐片刻,收获感动。

《活着唱着》剧照脱胎于纪录片《民间戏班》(又名:《唱着活着》)的《活着唱着》,同样聚焦于寻常巷陌里面临拆迁危机的民间川剧戏班,始于川剧团在推动四川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文化节表演。

相同的情境,一样的人物与开端,相较于纪录片“记录方式的原生态”,从文化节背景板上的桃花转至旦角头饰花朵的《活着唱着》,其镜语更为精致。

从《唱着活着》到《活着唱着》,尝试从字面含义解释二者差异时,不期然间想起当年语文老师区别“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两个词。

套用语文老师的方式解释:《唱着活着》强调“活着”;《活着唱着》侧重“唱着”。

一活着:新与旧从古老中国一则“命若琴弦”的民族寓言《边走边唱》(LifeonaString),到大时代下普通人“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人生感言《活着》(ToLive);从重庆奉节的《三峡好人》(StillLife)至成都石板滩镇的《活着唱着》(ToLivetoSing),或许从英文片名中可窥见创作者们微妙的主体指向。

行进巨变的中国,迁居离散的人们顽强的生命。

裹在时代的浪潮里,被推搡着向前。

并非只有勇立潮头搏浪前行这一种生活状态,平凡的人们依然生动鲜活,充满生机与生命力。

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总有一些印记成为城市的特色。

似乎可以用很多种方式来标识一座城市。

以成都为例,标识可以是自然生态资源的熊猫、也可以是地标春熙路、还可以是摆龙门阵的茶馆和麻将以及麻辣的火锅,当然还有文化标识的川剧变脸。

《活着唱着》如同“一曲献给正在消逝的生活赞歌”(《好莱坞报道》评价。

),聚焦城市转型之中我们或许曾经熟悉、但此刻正逐渐陌生的,变脸之外的川剧。

《活着唱着》剧照不同于高在庙堂之上的文化,民间的《活着唱着》一如小津《浮草》中的流动剧团,给人一种亲切的市井江湖感。

承袭自《民间戏班》的情境,《活着唱着》里穿行在城市中的三轮摩托车,载着带妆的“草台班子”,有人议论,有人沉默。

风吹水袖,道路左右不断闪过拆迁与重建的场景。

从拆建中的新都到郊区,开场两个场景道出时代背景的同时,干脆利落地讲明了川剧团的生活状态及人物关系。

一起演出一起生活的剧团成员亲如家人,街巷里的那间破败剧场既是单位也是家,台上演出,台下生活;精于此道,以此为生。

剧团大家庭里彼此依赖、相互习惯。

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

无法去分析影片中“演员”的表演究竟是方法派还是体验派。

因为这些“演员”是真心热爱着川剧的民间艺人,而非是职业的电影演员。

他们的“扮演”存在于舞台上的粉墨登场。

舞台上下、银幕内外的他们,真正视川剧为生计及生活的意义。

他们真诚且真实,鲜活亦生动。

出身于川剧名家的监制邓婕也曾在川剧学院学习花旦,毕业后分配至四川剧院。

从演员到监制,一以贯之的是与川剧的情缘。

《活着唱着》剧照晨间,驼背老人扫街尘土飞扬。

废墟残垣中墙体的“拆”字如同警示牌,格外醒目。

剧场里热闹排练、耍起把式踩得地板嘎吱作响。

“火焰山”“梁山伯之墓”一堆道具从门口一路铺排开来。

白天择菜、打麻将,傍晚上妆登台表演,生活空间与演出空间交融的剧场,扑面而来生活的质感。

宋丹丹观影后曾留下此观后感“从影片一开始就扑面而来的生活质感就非常让我感动。

我们现在会经常看到一些大制作的电影,非常讲究的灯光舞美道具摄影,看到好的技术但是往往看不到灵魂,这部影片几次让我哭,我很感动,演员演戏真的太棒了,高手在民间,这部影片看得出导演的稚嫩,相信是一位年轻导演,但稚嫩之外我们也看得见特别宝贵的东西,朴素的,打动我们的,生活里面的细致地触碰我们内心的东西,这部影片里有,非常感动我,恭喜你们,非常好的演员,了不起的制作”。

川剧团的观众是一批来自十里八乡的街坊老客,在此看戏成为老人们惯常的娱乐活动,风雨无阻。

老人与演员形成观演关系以外的情感联系,彼此关照,相互熟悉。

《民间戏班》里真实记录着老客与剧团日常走访的深厚情谊,或许可作为佐证《活着唱着》里老人观戏真情实感的脚注。

《活着唱着》剧照如我们所见,剧场的常客是手摇蒲扇、年过花甲的老人。

剧场门外具有破坏性的挖掘机不停作业,声音哐哐作响,断瓦残砖随处可见。

“推陈出新、百花齐放”与“百花齐放、彩蝶飞舞”的标语挂在墙上。

种种细节从视听层面揭示着川剧团双重困境:年轻人对剧目不感兴趣;演出和生活二合一的剧场(家)作为危房即将拆迁。

以戏谋生却无以为继,并非是所有人的困境。

新生活的脚步太快,年轻人很快能够从过去中走出来,适应并紧跟潮流。

2013年,《民间戏班》里的当家花旦丹丹(赵丽养女,甘贵丹饰演),作为剧团唯一年轻人的她,迷恋着当年街头巷尾传唱的凤凰传奇。

到了2019年的《活着唱着》潮流更迭,丹丹所追逐的流行已更新换代为iPad里的女团和墙上张贴的韩庚海报。

全民全龄向的凤凰传奇和观众老龄化的川剧,何尝不是通俗流行的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现状的缩影。

《活着唱着》放大了中青两代的冲突与碰撞,将二者生活方式的差异逐步细化,并由此生发出一系列的情感羁绊。

《活着唱着》剧照新与旧、过去与现在的矛盾隐匿于稀松平常的事情里:幺妈赵丽(川剧团团长,赵小利饰)将替丹丹抓虱子的过往挂在嘴边,丹丹却迅速将其指认为“小时候的事儿”(现在与过去不同了);幺妈真心诚意地想要请丹丹喝杯咖啡,但真诚却赶不上科技的速度(幺妈用现金支付远不及丹丹用手机支付的速度);习惯了川剧团看戏喝茶这一娱乐场所的幺妈,对于酒吧和咖啡馆的排斥与陌生。

雨后人们提及“当年勇”、翻几十年前的“老黄历”:“当年看戏十斤猪肉换张票”,也调侃当下川剧面临着过时的现实:如今连老人都喜欢“蹦嚓嚓”。

“活着”,大概是有些回忆被留在过去了,但是生活总在继续,几经挣扎之后接受现实,人们还是要活下去,往前走。

三轮摩托车爆胎这一偶发事件,似有若无的呼应并改写着《三峡好人》里载着离人乡愁的“轻舟已过万重山”,然而此刻的摩托已“载不动许多愁”了。

《活着唱着》剧照或许是因为拆迁惊扰了土地公公,也许是他因土地庙被挖掘机拆迁,变得四处流浪、无家可归,与川剧团同病相怜。

民间古老信仰的土地老儿一蹦一跳地游走在赵丽的视线里,像是某种神谕,为其指明方向。

与此同时也为影片增加了些许魔幻色彩。

冬暖展映成都站映后交流中,魏明伦提及“影片用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个川剧戏班的无奈与迷茫,彷徨与坚守,从内容到形式近乎完美,影片中关于川剧面临的问题也引申出了更多值得对当下社会现实和未来的思考,这是一部有哲理性的艺术影片。

”近邻饲养的孔雀总是不经意间进入情境,带来了灵气。

编剧邹静之提及本片:“电影看后,回来想《活着唱着》最大的意义,是以小人物的表达提出了大问题:整个世界都在无意识的失去一些珍贵的东西。

不止是古老的艺术,还有传承了几千年的剧场艺术围拢着的生活方式和人类活动。

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聚集起来的人群面对面的看真人的表演,这是人类发明的最高级的活动。

此时正在被冰冷快捷的科技绑架着马不停蹄的飞驰而去。

人类真愿意这样吗?

电影的质感非常突出,演员,场景。

这在当下的电影中殊为珍贵。

有些神来之笔也使影片有飞扬之感比如孔雀,土地爷……群众演员之生动无以伦比。

当然这一切离不开制作人的慧眼与监制的把控。

非常成功!

感谢你们一直对艺术的热爱!

《活着唱着》剧照别时入夏,复见入冬,季节寒暖亦如心境冷暖。

车牌从川A(成都)换成川B(绵阳),终是入了科技城。

故地重游唯有一声“全变样了”的感慨,平地即将起高楼,无处安放老树上残破的剧目牌。

最喜欢的“散伙饭”段落,以一种温暖的方式处理着离别,动情却不矫情。

成员们彼此宽慰着“事情总会变好”,默契地在群体中调笑着释怀、自愈,也可以随口承诺“一起走”“跟着我”的中国式重情重义,还有老客温情送别。

他们就像坚韧的“浮草”,离散之后各自会生发出新生命与新能量。

二唱着:真与幻面临拆迁的破败剧场则更像是关于传统文化现状的空间像喻:川剧演出场所(精神家园)遭逢拆除,有人固执地坚守初心,也有人迫于现实因高薪动心;有人选择继续唱着,也会有人转念选择离开。

泼辣地争吵宣泄之后,大家都能体谅这些无关对错、只是衡量了得失的选择。

演员上妆亦是一种伪装,丹丹将小心思藏匿在面具妆容之后。

对镜上妆、各怀心事的“母女”,目光在镜中相遇。

梳妆镜里的镜像象征着母女二人各自的矛盾与分裂。

含在嘴里、藏在心里说不出口的话,成为了彼此的心结。

丹丹“戏完了再说”的心事和赵丽独自一人在昏黄路灯下打开信件的内容,一并延宕。

《活着唱着》洗衣机轰隆作响,赵丽心烦意乱的情绪被具象化,将未了的旧事与未果的心事搅成一团。

罢工的洗衣机似乎也可成为不久以后剧团成员懈怠涣散的预兆。

随即有人戳破剧场拆迁这个积压在赵丽心底的秘密,并把另谋出路提上台面商议。

各自肚肠的人们开诚布公,抛出了去与留的问题。

终于赵丽得已找到情绪宣泄的出口,挥刀砍掉门口的剧目牌泄愤。

《活着唱着》从空间层面与剧情层面塑造了戏剧与生活交汇、虚构与真实融合。

“唱着”是川剧团演员的日常生活状态,唱的内容与现实情境形成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舞台上下、粉墨之后的不同人生形成某种交融,就像剧团空间里同时糅合了演出和生活那样。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川剧选段融入剧情、调动情绪的同时也参与叙事。

台上演着《梁祝》“祭坟化蝶”,一双梁祝背着地摊夜市上热卖的发光蝴蝶翅膀;叼着烟的戏班乐队以及坟穴后用香烟烟雾取代干冰制造的舞台效果。

以如此简易、荒诞甚至喜剧性的方式演绎着梁祝殉情的悲剧,尽管如此台下的老人依然津津有味甚至共情到泪目。

《活着唱着》《民间戏班》里“天女散花”选段意象化为《活着唱着》中复现的、离枝凋落的樱花花瓣。

花瓣形似脱落的墙皮,伴着挖掘机的声音,以虚写实,时刻提示着拆迁的临近。

《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选段同样采用以虚写实的处理方式:烟波浩渺中赵丽孤军奋战冲锋陷阵这一如梦似幻的超现实时空,既与赵丽单枪匹马为保剧团而奔走的现实情境相合,又是其面临内忧外患时的孤勇惆怅等内心情绪的精准外化,更是借由梦境完成与现实的对抗。

现实中四处求人的妥协无奈,在戏剧情境里得到发泄。

在这个超现实的戏剧段落里残缺的剧目牌和目之所及的平地,像是即将拆迁的某种暗示。

《活着唱着》在一幅名曰“大好河山”的长城山水画里,别样设置,将所有鉴画赏景的情绪抵挡在外。

此刻现实时空上演着曲意逢迎的“最精彩的一次演出”。

作为画面之外电影观众的我们并未与舞台下的戏剧观众共享这场“成功的表演”,仅从他们的掌声中获悉演出“成功”。

但成功的演出却未能改写剧团的命运。

于是作为电影观众的我们感知到了在场戏剧观众不曾感受到的酸楚。

《活着唱着》需要在此特别提及的是影片中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镜头,传递着剧团所面临的现实焦虑:前景是对面正在拆迁的危楼,镜头从断墙延伸至后景正在演出的剧场舞台。

在这个压缩感的长焦镜头里,较弱的画面空间感形成一种剧场舞台正在被拆迁的视觉错觉,一记铁锤像是重重落在舞台上。

台上演着《西游记》“火焰山”片段,川剧团现状和唐僧师徒四人遭遇劫难、火焰山阻挡前路的戏剧情境与情绪相重合。

《活着唱着》与《民间戏班》首尾呼应,不同的是其将剧团集体生活与当下拉开时空距离,定义为可追忆的过去。

《民间戏班》以丹丹的独角戏娓娓煞尾:“从艺初心不改,戏班风雨漂泊,何地容我安身,但愿苦尽甘来”,道尽丹丹的不改初心与剧团的前路渺茫。

《活着唱着》像是一则当代寓言,路过过去,未知未来。

以“别洞、乘舟、照容、折花、扑蝶、观景”的群戏《别洞观景》(《别洞观景》是《宫人井》之一折。

讲述白鳝仙姑趁其兄长夔龙赴东皇寿筵之机私来人间,路途中被山川江湖、渔樵耕读这般人间烟火所吸引,决心不再修道。

原为旦角戏。

)作为影片的终点,亦是川剧花旦最初的起点。

(参考访谈《<活着唱着>:川剧社的生与死》,深焦DeepFocus2019年5月24日。

纪录片《民间戏班》(左)《活着唱着》(右)剧照以废墟为舞台,心象具象化,以乐景写哀愁。

此前电影观众未曾看见那场被虚化、全员参与的“最精彩的表演”在此得到补偿,好一幅人间欢愉的乐景:“站在了船头观锦绣,千红万紫满神州。

侍儿轻摇,船儿慢慢走,好让流水送行舟。

青松翠竹绕云岫,泉水涓涓石上流。

梅鹿衔花遍山走,猿猴戏耍在山丘。

渔翁们手执钓竿,江边走,樵子归途把歌讴。

牧牛童倒骑牛背,横吹短笛,声音多雅秀,机杼声声出画楼……白鹤在林中走;野花遍平畴;蝴蝶儿穿花柳;鸳鸯眠河洲……海阔任翱游”。

戏中白鳝仙姑万般流连人间,就像现实中剧团成员留恋故土。

《活着唱着》几经悲喜后,依然能够激情高唱,开怀大笑。

画面是幻梦还是真实变得不再重要,因为在我们心中足以认定这就是剧团最完满的一场演出。

这种美好永久保存在观众的记忆里,更封存在成员心里,是故地重游与昔日舞台和旧时光的告别,也是从容面对新生活的开始。

幕起幕落,幕落幕起。

唱着活着,活着唱着。

 9 ) 从《活着唱着》看“历史是由精英和平民共同书写”的偏差

《活着唱着》所关注的题材一直是我尤为感兴趣的——地方剧团在当下社会环境的生存与变迁。

导演马楠将一份对民间剧团的忧思倾注在这样一部花费心血的电影上,从不同角度观看该片,亦有许多思考。

影片大致讲述了经营民营川剧团的老板娘在得知其剧团固定演出场所将被拆迁的事实后,寻找帮助未果,剧场被拆除剧团遭解散,最后在一片废墟上起舞的故事。

是剧情片,更像纪录片一般将镜头对准了以团长为主的一众人,导演的视域里更多的是记录每一种形态,却不进行选择和带有自己态度的评价或批判。

影片中有许多过目难忘的片段,让观影之中的我在现实和超现实困境中徘徊游走,而影片中展示的形形色色的人,更是构成剧团生态的必不可少的每一环。

比如,川剧团里老板娘的养女丹丹,白天在方寸舞台上演出,晚上去夜总会做歌女,被养母发现后的惊愕与怒斥,可以有不同的解构:导演设计这样的人物关系,从容地将中国戏剧当下所处的泥泞与另一边崇尚享乐消费主义的灯红酒绿的世界做一番描摹,年轻人都会如何选择早已在心中会意,而这又搭上并非亲生母女的较量,既是老板又是养母,既是授艺的老师又是其拿来养活剧团的学徒,传统戏班的供养之道与当下语境中被操控命运的不满的碰撞,历史和现在的因素交媾,而吊诡的是,带领老板娘赵丽找到丹丹唱歌的地方的是一个丑角形象的小矮人,他在平行的距离带着赵丽往前走一点,再走一点,更迫近“真相”,颇有戏曲舞台上丑角打破“第四度墙”直面观众道出戏里人情的意味。

拆迁前夕,丹丹对着困在笼中的孔雀相顾无言,剧团中已经有人离开了,说去省会的火锅店里表演川剧绝活变脸,挣的钱可比在团里多多了。

丹丹也看到了养母的坚持,她选择先留下来,并改造川剧,做出些新奇的场景,给“留座”的领导看。

在得知拆迁消息后,老板娘去管文化的地方找过几次,遇到常推着父亲看她们演出的男人帮忙递一下材料,以至剧团精心准备的一场演出为领导特“留座”,但最后也没有看到领导出现,剧团只能就此解散。

令人颇感玩味的正是,导演专注地展现了被剧团改造过的川剧片段以迎合年轻人的口味,改编的呈现让人不忍直视,这是川剧吗,反正我看不出来,群魔乱舞罢,或许,这正是领导没来,或者来了又匆匆离开的原因所在?

先前说过,剧团生态的构成必然离不开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在《活着唱着》里看到的,就有剧团老板娘赵丽、台柱子养女丹丹、跑“外交”活动的团长的老公老五,一众在剧团身兼多种乐器和后勤的剧团成员、掌握剧团存亡大全的分管文化的领导、对川剧仍旧眷恋非常的年事已高的观众等。

这里有一个质疑,我看到有的评价说基层民营剧团的老板个个都是人精,在面对此类情况时即使“一哭二闹三上吊”也会解决,而导演构筑的情境则令我不由得想到,表面上是因为拆迁影响了剧团在此地的存在,实则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在选择一种服务于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选择开发更多的土地挣更多的钱之间,毫无疑问现实选择了后者,尽管这两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决定他们存在与否的原因不是非此即彼,但在时代的浪潮之中,这样的选择忽视和另一边的大干快上无法避免。

由此我们看到了剧团的追随者——年事已高的观众在剧团吃散伙饭的时候仍旧坐在观众席间等待开场,他们黢黑的手拂拭眼角的泪水的时候,不知是为自己的娱乐需求被残忍剥夺的无奈、对被时代抛弃的愤怒还是对现今川剧已改的他们再也看不懂的悲哀,眼泪为谁而流?

赵丽的老公则寻到一条发财之路,他在火锅店商量带人来做变脸表演,赵丽闯进店中还认错了人,被店中正在表演变脸的演员拉住为其表演变脸,何其讽刺?

在火锅店表演变脸被视为一种博人眼球的噱头呈现在川剧团支离破碎的团长面前,当不尽能代表川剧艺术的变脸成为一种哗众取宠的存在,令掌握着坚持着传统川剧的剧团团长直面,这是川剧的悲哀,还是传统文化的落魄?

当然,我们虽可以大言不惭地批评变脸遮蔽了川剧宝库中的其他许多耀眼杂技,但基层的民间剧团的演员确实需要一门吃饭的手艺,这就不得不回到刚才所提构成剧团生态必不可少的一环,便是zf的帮助。

在传统与市场可以矫正剧团在自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的时候,zf作为保障和坚实的依撑,是可以给剧团自信使其生存的更好。

若说zf领导是代表着相对层面上的精英人群,那么平民阶层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理应成为杠杆去平衡其制定和书写历史中的偏差,然而不容乐观的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偏差,越来越大。

在影片结尾,丹丹载着赵丽夫妻回到剧团原址——现在已是一片废墟所在,你一句,我一声地唱着川剧传统折子戏的片段,是啊,活着唱着,在废墟之上。

不仅让我想起了在贾樟柯《山河故人》的结尾,赵涛亦在一片废墟间跳起属于她们青春时代回忆的迪斯科,画面中的背景是汾阳数百年的文峰古塔。

而在我们的城市中,又有多少在废墟上起舞的例子?

不要等到真正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因为房子可以重建,而传统的断档,失去了其可以被及时留存的年代,便一去再不复返。

 10 ) 活着唱着

《唱着活着》在意境和手法上跟陈凯歌早年的《百花深处》有点像,都有点魔幻现实主义,但王楠赋予了它更多的魔幻色彩。

在主题上与《百鸟朝凤》类似,都表现了传统文化(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阵痛与怀旧。

我认为,这部电影有几个不同于其他同类型电影的亮点:第一,突显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王楠给予了那些“失落的老人”以足够的关注,将现代化过程中那些精神世界面临崩塌的老年人的形象塑造了出来,这一点比《百鸟朝凤》更具人文关怀。

王楠让观众不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面对社会变迁的不可抗力,在传统娱乐项目销声绝迹之后,老年人的生活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他们的精神生活靠什么依托?

社会变迁无法兼顾到各个群体的利益与体验,这让人感慨,或许社会进化论一直都是这个社会的底色。

第二,隐喻和梦境。

这部片子在拍摄手法上交织了梦境与现实,在梦境部分挺耐人寻味的。

比如,那个土地公,我认为它代表了人们对故土的眷恋。

土地公是传统文化中地仙的代表,他的多次出现其实是在暗喻故土的本体性意义,尤其是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导演把画面定格在土地公身上,其实是在给观众一个圆满的交待;再如导演对挖掘机的特写,其实是在隐喻魔爪;再如女主在梦境中化身演员,上演了一出打斗戏,其实是在暗喻女主内心的挣扎与抗争;还有重归故里时母女俩在拆迁的废墟面前唱川剧的场景,其实是在梦境中暗示大团圆。

第三,川剧桥段。

这部电影的打斗场面很有特色,配乐也很精彩,画面色彩也很有意思。

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出现的川剧桥段。

比如,《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挂帅”,《民间戏班》里的“天女散花”,《梁祝》里的“祭坟化蝶”,《西游记》里的“火焰山”片段,等等,各有各的内涵(详见: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794419)。

如果观众不了解这些川剧,可能无法体会到导演这么编排的用意,也没法更细致地体会到女主的心理线索,这就漏了一大半了。

另外,在散伙饭上,二哥对观众哼唱“不晓得等好久,又得团圆”的场景也很有味道。

这部片子也存在很多不足。

主要是运镜、色彩、情节、节奏的问题。

在运镜上不够娴熟,很多镜头都给得不到位,尤其是在表现人物情感的镜头部分,做得很不够。

在色彩上虽有很多亮点——尤其是换装部分结合得非常自然,但总体上还是不够。

在情节上问题最大,很多桥段显得突兀,比如,为什么剧团的人会突然撕破脸,这一点很不合理,剧团的翻脸完全打破了“几十年交情”的设定;主人公为何如此执着川剧,仅仅是因为热爱吗,难道与她的人生经历、遭遇没有关系?

这一点应该解释;最后,有多少土著面对拆迁是抱着怀旧和不满的心态的?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是抢着要拆迁、闹着要补偿。

所以,本片的设定是否有代表性,很值得推敲。

《愿无岁月》短评

很惊喜了,超现实内外都挺好看的,所有过度段落的配乐(无论是阿卡贝拉还是川剧元素)氛围营造得都很好、特别好听。但就觉得每种情绪仿佛都过于急切地到达了观众面前,再沉稳点就好了。

10分钟前
  • 盆满钵满赵➕
  • 还行

三星半。剧情有点拖沓,摄影剪辑都太西式了,可以理解导演为了 bring it to a wider audience作了艺术的改变,嗯。。。。

14分钟前
  • 我可我可我可
  • 还行

从配乐到铲车到孔雀小矮人的围观超现实,随处可见创作者自我感觉极端良好的那种自恋满分。就像台上演讲没几句,底下躁动的人群就开始表演抹泪了。最大问题在于,拆那这个主题与川剧等传统戏曲没落的捆绑,完全是十几年前的套路了。那个雾霾黄沙天超现实段落一出来,想到的居然是银翼杀手2049……

17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艺术真的就是一件让人爱上就放不下的东西。所以保护非遗文化遗产这点做得真是太好了。

22分钟前
  • Daisy
  • 推荐

故事,逻辑不合格,结尾……有点显得故意为之了这剧本有点想裂开的感觉

25分钟前
  • 爱豆
  • 较差

后面加的一段太啰嗦了,在要来不来的迷惑中梦境结尾多好

26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四段幻想(最后一幕认为也是)想象十足,只是每段都过于独立;拆迁、戏曲流行舞、戏剧表演暗示老少、拆迁处的群舞。运用了大量的具象抽象元素进行对比,凸显传统与现代的区别,只是对于两者之间的这种分离看法,现代艺术下是否过于落后。生硬部分也有,但是类型与内容都值得支持下。三星半

29分钟前
  • 清泉石上流
  • 推荐

百鸟朝凤的升级版,从价值观和意义象征都上了一个台阶。但是每次幻想/梦境段落一出来我都出戏……

30分钟前
  • 黑道快餐店
  • 推荐

讲传统文化的失落。拍的很好,故事线索很简单,隐去高潮,视听很有想法,看得出在努力的尝试风格。人物有些刻意和扁平,但这不是原罪,我在想长江图和一些其他类似的人物,是不是遵循专业的编剧理论,是不是人物一定要成长才高级,才可贵。这片子更多拍的也是情绪,但也很动人,比百鸟朝凤好得多。我一直在想“情”这个东西,不管它在哪里,只要存在,便永远存在。我很喜欢这个片子,也很兴奋,当所有人都老去的时候,谁来在乎他们的无力和脆弱。

35分钟前
  • 一只蜻蜓
  • 推荐

留白和浓墨,有时候弄错了位置,就意境全无了。摄影佳,环境音绝赞,生活质感有了,但是空镜的运用有待商榷。

38分钟前
  • 小可谢过
  • 还行

无才无能,空有“情怀”。川剧和拆迁本来可以展现当下中国社会比较核心的两点问题,传统与发展,硬是被导演拍得小里小气。《活着唱着》中的人物始终在自己的意识形态里怀伤,不论是剧团演员,还是村里观众。他们所有人都被戏剧矛盾所困,却始终没有合理的人物动作去尝试解决。导演总是期许可以从廉价的情感表达里,完成角色共情,实际却是难为演员强行尬演。连自身人物都定不住,川剧的魅力也体现不出来。还老用些上世纪港式草台班子的特效来强行营造魔幻现实。对于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导演都不能抓到问题的核心矛盾,就在形式上追求云里雾里,自以为这就是高级的的作者表达。让逐渐消逝的传统文化安心去“死”不好么,别再自以为是的“鞭尸”了。

42分钟前
  • 土嗨八贤王
  • 很差

武学千年,烟消云散的还少了吗?凭什么宫家的就不该绝。

43分钟前
  • 荞麦花开
  • 推荐

【D+】

44分钟前
  • 邶风
  • 较差

矛盾激化处理的层次不够清晰,最后矛盾升级把女主逼到死角的用力真不小。着戏服时不是戏中戏是背景、是幻觉蒙太奇,素身唱时是戏中戏是借题发挥,有点意思,这种形式接受与反感的受众泾渭分明。主题还是有价值的,地方戏剧有保留的价值。

45分钟前
  • 宇声淅沥
  • 还行

打脑壳,看了一个小时我都快忍不住离场了。有现象无探究,有人物无感情,abc拿来给老外当文化猎奇porn的吗?导演你还是继续去拍纪录片为好。

50分钟前
  • 木下漱石
  • 较差

土地公

55分钟前
  • 你虎哥
  • 推荐

导演有点过于沉溺超现实部分,反倒显得略直白。开场镜头掠过新都那些城乡结合部时非常惊艳,如果全片都能像吃散伙饭那场戏那么真挚克制,就好了。

58分钟前
  • 王绛绿
  • 还行

一个乡土故事拍的完全不土 电影里小戏台的梁祝看起来比大剧院剧目通俗精彩的多 挖掘机推到戏院白墙的一幕甚至有些水墨写意的美学 受一些东西影响内容没法再往深里拍 最后用荒诞的手法渲染了一下情绪 演员演技太真实自在了 开场那段仿佛纪录片 配乐中有一段弦乐和人声阿卡贝拉 把整个片子衬得很洋气

60分钟前
  • Painkiller
  • 推荐

SIFF ANTA 2019

1小时前
  • 木牌
  • 还行

马楠导演有蛮多设计的,有些会让我觉得无感,但有些相似的套路却让我折服😂话说导演的野心还挺大,片中揉入了许多沉重的社会问题,比如拆迁,比如传统文化在娱乐至上的社会日渐边缘化,燃鹅导演似乎力有未逮。

1小时前
  • Galoi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