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沂蒙六姐妹》的副标题是“战争中的女人”,从中可以一窥创作者立足“人性”的题旨。
作为“国庆献礼片”之一,影片的创作初衷当然是“主旋律”意识形态的召唤,然而,在“红嫂颂”的既有框架内,这一组抗战后方的村妇群像得到了十分扎实的“内部”探索,她们的心灵世界与性格色彩得到了极具个性的展示,颇有“人物先行”之意。
如此说来,在“战争”与“女人”两个关键词的博弈中,后者才是真正的落脚点,“战争”是“女人”的生存背景,影片通过描绘女人的日常生活来展现战争的悲壮。
那么,为何“战争中的女人”会有如此的魅力呢?
笔者以为,“战争”与“女人”两个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是呈现对立状态的。
“战争”不仅是男性的角力场,也是充满男权话语的语义场,通过描绘“战争”来建构有关英雄与民族的家国神话,这种叙事策略在后殖民主义时代具有普遍性。
有趣的是,《沂蒙六姐妹》一反常态地呈现了一场男性缺席的“战争”,它聚焦孟良崮战役的后方山村,在“女儿国”的叙事方式中寄寓了创作者对于性别、民族、家国等问题的复杂态度,为女性话语有效拓展了表达空间。
浮桥:“秦香莲”与“花木兰”之间女性主义者戴锦华总结出中国女性的经典困境,即“秦香莲/花木兰”模式,文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似乎总是在“女奴”和“女战士”中做着困难的选择题。
“秦香莲”们苦于自己对男性的依附地位,惨淡如“祥林嫂”(鲁迅《祝福》)的那件月白色衬衫;“花木兰”们则迷失于自身的性别立场,吴琼花(电影《红色娘子军》)是一个有力证据,当她的左颊浮现明亮的“党徽”图案,其性别也被阶级性所取代。
对既有的二元对立模式保持距离,并进行冷静反思,这是创作者应有的姿态。
诚然,《沂蒙六姐妹》可以看作一次对“秦香莲/花木兰”模式的突围实践,无论成功与否,都值得珍视。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部电影对于“红嫂”群像的定位有何新意?
它真正跳出了那个二元对立的框架吗?
影片高潮处有一个经典情节让人动容——人体浮桥。
为了让战士们过河,六姐妹带头跳进了齐胸的冰水中,用绵软温柔的肩膀搭起浮桥,一条条上膛的枪、一双双奔跑的脚、一个个杀敌心切的战士从她们头顶掠过,她们在硝烟中扛起了一个民族的希望。
同时,新娘子抬头看着,她的目光扫过战士们的腰间,看看那里是否会出现眼熟的手绣荷包。
“沂蒙六姐妹”走出山村来到前线,她们企图实践从“秦香莲”到“花木兰”的蜕变,然而,“浮桥”式的拯救方案恰恰说明,这个身份转折是未完成的。
六姐妹支援前线的方式是摊煎饼、搞后勤,她们从未拿起“钢枪”保家卫国,因此,“浮桥”是整部影片的贴切象喻。
《沂蒙六姐妹》正是在“秦香莲”与“花木兰”之间摆动的性别浮桥,它敏锐捕捉到了这种“中间状态”:当“秦香莲”远离了“家”,当“花木兰”远离了“枪”,女性的话语空间自然从二元对立的裂隙中生长出来。
陈顺馨将“女性”视点叙事的特征总结为:“1、重视内在情感、心理的描述;2、女性形象放在主体和看的位置,她是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主动者;3、肯定女性意识和欲望的存在。
” 从这个角度来解析全片,六姐妹各自的女性话语空间是充分的:无论是郝大妈痛失二子而获赠“满门忠烈”牌匾的绝望眼神,还是新媳妇月芬对素未谋面的丈夫从好奇、期待再到永别的心路历程,或是霸气村支书兰花不时袒露的热烈爱欲,这些与“十七年”(1949-1966)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着根本的异质性,因为,“十七年”是一个忽略性别的年代,而犹如“男女平等”这一“现状”,“无性别”也只是一个“神话陷阱” 。
“女儿国”:伤痕叙事,还是传奇叙事?
在影片《沂蒙六姐妹》中,男性自始至终处于基本“缺席”的状态,偶尔出现的战士回村情节,也暗示了他们的“过客”身份。
这样,在孟良崮战役的后方山村,形成了一个“女儿国”。
当然,这个称号是名不符实的,因为沂蒙山村并不像《西游记》中的“女儿国”一样有着高度的自足性与完整性,沂蒙山村的男性缺席来自一场战争的剥夺,这种残缺是伤痕的表现。
电影开篇的“与公鸡成亲”情节便把这种残缺伤痕书写到了极致。
因为自己的丈夫出外参军,新娘子月芬刚嫁到此地,便睁着清澈的眼睛与公鸡一起拜天地,喜庆的大红色新房与月芬独守空闺的苦楚形成鲜明的对比。
尽管新娘子终其一生也没见到丈夫一面,却用尽了一辈子的时间等待爱人的归来,的确堪称“世界上最令人动容的守候”。
据导演王坪介绍,在战争年代的沂蒙山区,的确有丈夫不在场、可在自家大嫂的见证下与公鸡成亲的习俗,很多红嫂甚至连结婚的仪式都没有便进了夫家门,在战争的大后方默默的守候。
这样,有关“女儿国”的男性缺席的伤痕叙事就生发出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了,将“与公鸡成亲”的故事写入剧本提示着我们,要在创作过程中有效利用中国传统民间资源中的“传奇性”,这也是中国电影传统人文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不平凡的、与众不同的故事是形成一部优秀电影作品的前提,“平民传奇”正是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影片,《沂蒙六姐妹》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其鲜明的平民立场与民间气息,它跳脱有关“战争”的宏大叙事的既有圈套,拒绝书写领袖或者英雄,而是将镜头焦点对准了六位平凡女性及其摊煎饼、收马草、做军鞋的日常生活。
聚焦大历史中的小叙事,这是非常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
“伤痕”与“传奇”是《沂蒙六姐妹》的叙事张力所在,对于这个抗战后方的“女儿国”,“伤痕”是成就“传奇”的前提,而“传奇”则引领观众的目光,走向“伤痕”深处的女性心灵。
在特定的战争时刻,沂蒙山区的“女儿国”有力建构了一个阴性神话,这组“红嫂”群像不仅表现了中国女性的坚韧、忠贞与善良,更传达了她们身上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法国解构主义学者米歇尔•福柯曾说:“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
”在新世纪的国庆之时,电影《沂蒙六姐妹》将这样一个战争中的阴性神话有力推出,不难看出在后殖民主义时代,第三世界国家建构民族形象的价值诉求。
对抗或共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在电影中探讨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关系,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我们看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中,个体记忆从集体记忆中被发现、发掘,而个体记忆往往会重写一段大历史,与集体记忆呈现某种对抗性,甚至是颠覆的。
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书写了有关“文革”的另类记忆,作为部队大院的子女,主人公们感受着有关青春的躁动阳光;相似地,意大利导演托那托雷在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讲述了不一样的“二战”记忆,有关一个男孩对女教师的一场青春期暗恋。
在影片《沂蒙六姐妹》中,“藏子”就是一个与集体记忆具有某种对抗性的情节。
儿子回村看望父母,翌日早晨又要整装待发,父母忧心儿子的生命安全和家族的香火延续,选择将儿子骗入地窖,并将其“软禁”,借以逃脱残酷的战争。
“逃兵”故事居然出现在中国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这是“十七年”电影创作者很难想象的,观众在惊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切肤的真实。
而随后的“烧草棚营救”情节更是诙谐风趣,展现了“姐妹情谊”(Sisterhood)的某种原始形态,在残酷的悲剧氛围中飘过一股活泼气,呈现了创作者的多元性意图。
将“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搬上大屏幕,这本身就是一次从集体记忆中开掘个体记忆的实践。
她们身为男人背后的女人,在后方默默辛勤付出,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她们在历史教科书中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因此,为六姐妹所代表的普通百姓立言,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同时,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在题材的规训作用下,个人记忆又与集体记忆形成了深层的共谋:影片重点开掘的一些“盲区”,如爱情,蕴含着民族团结、家国一体的意义,在全球化时代有力建构着中华民族的积极形象。
正如美国后现代主义学家弗雷德里克•詹姆森所说:“第三世界的本文,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和利比多趋力的本文,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
” 从《云水谣》、《集结号》、《风声》,再到《沂蒙六姐妹》,在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对抗与共谋之中,类型化的“主旋律”电影一路走来,步伐矫健,任重道远。
托献礼的福,很多优秀但不娱乐的国产电影得以挤进院线,本片是其中之一。
战争,向来是男人的事。
关于战争的电影,女人也都是等待丈夫的形象出现。
这部电影则以孟良崮战役为背景,描写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老区人民积极支前的故事。
影片的前一个多小时都是轻松的,人们忙着生产支前。
直到战役进入高潮,女人们的命运也随着她们的男人而改变。
“沂蒙山的男人们都打仗去了”,这是第一个高潮。
架浮桥,是第二个高潮,其实那个时候我多么希望小媳妇能看见她绣的那个荷包啊,虽然知道战争年代这种概率几乎为零,可还是得埋怨这导演太狠心了。
最后,果不出所料,“满门忠烈”,看到全村人祭奠的场景,终于绷不住内牛满面了。
当然,令人更崩溃的是后面的字幕,本片全部取材于真人真事,完全不是为了煽情而设计的情节。
果然,只有真实才让人最感动。
我印象中这还是第一部以支前民工为主角的主旋律片,以前常说三大战役是用小车推出来的,看完这片子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
同时,再次对那个时代无限向往,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仰,有纯真的爱情,有无比的勇气和坚韧的精神。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先说明一下:她们的故事是感人的,值得尊敬的。
而这里只说电影手法。
不要混为一谈。
电影最大的特点(优点或者败笔自行诠释)是导演编剧煽的有点明显,太过于用力了。
先说优点,镜头运用,场景真实,情节起落节奏不错;缺点不少,军事常识严重匮乏硬伤太多,演员的化妆,发质,衣服材质和细节都有过于现代的问题,山村大妞也不是那样举止和说话的,这种脱离感在几个老一辈演员身上,就几乎没有(姜是老的辣嘛)。
编剧上笑点明显到有刻意感,几处哭戏,结尾跪倒,音乐的运用,都还是主旋律那一套思路和风格,看的过程中起了四五次鸡皮疙瘩...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说易行难,其实做东西如烹小鲜,好的材料,无需来回折腾,清水粗盐慢火,自然呈现出来就是最强烈的真实味道;反倒是不新鲜的鱼虾,才需要葱姜蒜腌制烹炒。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准求真实往往需要一种高风险成本的勇气,而香辣小龙虾则更迎合大重口味,这也许是第七艺术在天朝商业和国情中的一种必然妥协。
存个档,大二选修课作业 故事背景设置在1947年,正是国共内战第二阶段中期。
在“村里的男人都上了前线”的紧要关头,六姐妹挑起了光荣而艰巨的支前重担,为士兵们当向导、送弹药、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烙煎饼、烙煎饼、烙煎饼、借粮,继续烙煎饼。
影评当然也可以煽情地歌颂献身、纯粹、伟光正与爱党情怀。
基于本片早已收获赞誉不少,在此不加赘述。
"男默女泪主旋律红片",对此定位略有耳闻。
加之老师在放映前夕便已高能预警,在欣赏此片之前,连续三个晚上温习老片而沉溺于特殊心境的我,已经作好畅快淋漓一顿大哭的心理准备。
然而在感受过此片情感基调与手法后,悬着的心还是放下了。
片中几个小泪点的表现形式,与任何一部典型美式古老肥皂剧或爆米花片相比,都更加令人应接不暇。
奔跑必慢镜头,思念必一脸凄楚。
我人生体悟少你别蒙我。
冲进汹涌人潮中,必定遗世独立蓦然回首。
通常,这被允许通过美丽的镜头语言呈现,观众会有充分时间,细品主角姣好面容上细微却真实的急切、仓惶,静候双目相接的那一刻,心灵迸出的火花。
室外交谈必定咋咋呼呼。
这起到了一个极大的良性作用——音响坏了也无需担心音量不足。
演员不约而同以生命下了很大一盘棋,誓要逼死观影不专心者,让保护听力者及唇语爱好者无路可走。
经历了第三场艰苦战役的老医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般不了解严峻局面,仍本着呵护女性的立场只要“男人来献血”。
以献出个人光辉形象的代价为女主角的慢动作嘶吼、剧情的小高潮铺路,令人肃然起敬。
女人们在河边洗衣时的情绪爆发,本以为是在描述极端高压残酷环境之下的崩溃,谁知镜头一转,无数姐妹们陆续起立,慷慨激昂,口称要亲自上前线。
这对抱有一丝正当的小人之心的观众造成了小冲击,进而对战争中毫无私心的献身精神有了更高的升华。
影片似乎热衷于重现类似数百年前典型士大夫们的气节。
剧中唯二反面角色,一是父爱如山,一是公众之敌资产阶级。
而正面角色们形象统一,为了胜利,牺牲了几乎一切个人利益。
人性并不是单一的脸谱,就像我们每个人无法看透的复杂人生一样。
本就极具主旋律、伟光正之嫌,为何还不深入发掘一番,以求平衡? 由此联想到前期的《斯大林格勒》,风评颇为不佳。
两片拥有不多的共同点:人物脸谱化、慢镜头用力过猛(但它好歹算不上矫情),以及描述战争角落闪烁的人性光辉。
《斯》的政治立场不够鲜明,导致它并不算作命题作文。
在两个民族间征服与反征服的利益之战中,除却体现战争的残酷,导演更抒发了“不论立场,战争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的唏嘘。
《沂蒙》中主角们的敌人实际上是自己的同胞,却体现得比面对外族入侵更加不共戴天。
主席高举解放全中国的旗号,轰轰烈烈地打了又停,停几年再打。
是非功过不便我等置喙,但无数同胞的牺牲与获得价值是否对等……再议。
此外,即便《斯大林格勒》拥有许多胜于《沂蒙》的方面,诸如精良的画面、克制的对白、让人会心一笑的细节等《沂蒙》丝毫沾不上边的优势,而大致浏览影评,却满眼赞誉。
是内心共党情结作祟,是对民族同胞的怜惜与共鸣,或是我们其实对国产影片太过宽容?
即使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百花齐放的局面之下,仍然由衷期望命题作文的获胜者(疑似),能够按捺下胸中郭沫若式的澎湃情潮,将来自旁观者、祭奠者的敬意,恰如其分地端到观众眼前。
中国文明最重含蓄风雅与意境深远,只是曾经。
既然受众是早已逃离此审美倾向的中国观众,显然重要的不是拍出何等佳作,是必须要在这样一部话题之作面前站队,表现出足够的存在感。
红片按照这个思路继续发展下去,结局或许类似片尾装饰十分到位的灵堂,只剩下风中凌乱的洁白布幔与端正的一块牌匾。
剧情合理与否,自然不在担忧范围之内。
观影结束,人们津津乐道的也只会是哭湿了谁的衣袖。
中午去看了这部电影知道是革命题材的,所以一开始只是怀着完成任务的心情去的。
但结果还是被感动到了同行的一个姐姐说:革命时期的爱情太完美了彼此不见面 也可以长久?
大概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会拥有这样的情感。
老婶子的大儿子去参军了,二儿子也去了,娶媳妇都没回来,媳妇过门,是和一只公鸡拜的堂。
婚礼上马副区长给了老婶子一张钱,老婶子乐了,站在台子上举着钱跟乡亲们喊:区长都来送礼钱了!
后来老婶子儿子的队伍和另一只队伍打仗,老婶子两天两夜没合眼,摊煎饼,没粮食了就去借。
派活儿的姑娘叫兰花,特别积极求进步,常去区上开会,后来都做了妇救会主任了。
老婶子不懂啥,他儿子在队伍,她摊煎饼给队伍吃,我琢磨着大概就是这么个事情。
队伍打队伍,都是自己人,给谁摊煎饼,都是给自己的儿子摊煎饼。
让他们吃饱了拿枪开炮,再打仗,为什么呢,为那张纸钱吧。
电影这玩意儿很神奇,多罪恶的事情,他能给你美化了,让你产生愉悦地忧伤,美美地哭上一把,然后还特感动。
你越感动,我越毛骨悚然。
《沂蒙六姐妹》通过主人公月芬的眼睛为我们讲述了烟庄人民支援解放军的故事,村里几乎所有青壮男丁全部参军,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村民们为部队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她们竭尽所能支援前线,最后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她们纷纷赶赴前线,甚至为了让解放军渡河,她们用血肉之躯架起了桥梁,那一刻,我被深深的感动!
她们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看完了,也不知该说些什么。
影片第一印象是很美,风景美,人美。
色彩的搭配,让我感到像是在法国电影中。
服装也很朴实,但也蕴含着美,纯朴的美。
演员的表演,感情真挚,几近完美,完全没有某些国产电视剧电影中那些完全不入戏的演员,哪怕是一个孩子都演得很好。
影片朴实,自然,犹如一位老人讲故事一般,舒缓细腻,波澜不惊,但却饱含真情,每个角色个性分明,爽朗的,泼辣的,天真的,隐忍的,拘谨的,热情的,杂然前陈活灵活现,毫无某些影视作品中千人一面的感觉!
给五颗星我觉得很值!
本来还以为是部教育人热爱党的红色电影,没想到是部爱情电影!
战争是残酷的,不管性质如果一辈子没见过丈夫一面的新娘,让人唏嘘感叹
在沂蒙老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抗战时期,有一位妇女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个八路军伤员。
伤员昏倒在地上,妇女急于抢救伤员,但身边没有任何的东西,甚至连口水都没有。
在情急之下,妇女毅然解开衣衫把乳汁喂给小战士。
后经老乡的照顾,小战士很快恢复健康重返部队。
我并不善于讲故事,但这是一件真实的故事。
在我们当地人的口中,这个小战士后来位至将军,而且是上将,退休后曾来过沂蒙老区。
但在这里不便透漏其姓名。
我竟然在考場肉牛滿面!
挺不错的,蜗居之前的李念,还有曹苑挺漂亮~
在沂蒙干部学院的课堂里哭得稀里哗啦。坚韧朴素的劳动人民不可辜负。// 李念掀开盖头那一瞬间可真俊呐~就是那个眉毛有点太现代了……
普通话 差评
那一声:“俺们沂蒙山的男人都上前线了!”催人泪下啊!
女人顶起的,何止半边天啊
看玉芬儿跑着那段很感人,当时就觉得这次错过可能是终身的遗憾吧,,还有春英献血喊得那句,俺们沂蒙山的男人都上前线了!!黑燕我很喜欢!!!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其为从军事上探讨国民党的失败,不如去想象毛泽东同志跟我们说的话。
在一次长途汽车上,车载电视一路放着这片儿。。
昨天尽然考了这个 打死都想不到
五星不是献给电影,而是那些战争年代里坚强善良的女人们
又红又专的题材看着真难受。《乌合之众》里对这种群体性明显违背理智的事情有过深刻阐述
故事流畅,画面很美,感情质朴,细节到位,是个值得一看的主旋律电影。爷看到架人桥一段实在撑不住飙泪了,想到那姑娘做了一辈子处女,真是觉得好悲惨。华夏发行公司放映厅观摩
现在的党员对得起当年的群众吗
还是光在摄影方面下功夫了,故事说得不饱满。应该再把六姐妹的事迹扩大或者延续一下,总觉得刚刚展开就草草结束了。同样是在沂蒙山区相同景点取景,《斗牛》在各方面和细节上都要用心和有诚意。
陪外婆一起看的,还挺好的。
一段段的真挺感人的
从小三到烈属 李念你想表达神马
难得的国产电影,命题作文整成这样也不错了。强烈支持,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的国片了!
这种片子是不好成为国产影片中的优秀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