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网上关于这个战役的机翻中文。
我做了些修改,让语句更加通顺。
(battleoflongtan.com)1966年5月,澳大利亚皇家军团第6营第一批士兵抵达南越;其余部队也在6月份陆续抵达。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这个营的成员们发现自己卷入了越南战争中澳大利亚人最大的战役之一。
到1966年8月,虽然,澳大利亚特遣部队只有在Nui Dat基地呆了3个月。
但是,越共对这个桥头堡阵地耿耿于怀,决心尽早铲除澳大利亚军队。
在战斗前几天,无线电信号显示在基地5公里内有强大的越共部队,但巡逻人员什么也没有发现。
第一,起因:这场战斗的催化剂是越共对澳大利亚作战基地Nui Dat的攻击。
攻击发生在1966年8月17日凌晨,越共使用了迫击炮和无后座力炮。
澳大利亚人只是在最近才在Nui Dat建立了基地,他们试图以基地为跳板控制Phuoc Tuy省,这样就可以在该省掌握军事主动权。
虽然这次袭击只造成了有限的破坏,但却让澳大利亚特遣部队指挥官奥利弗·杰克逊准将(Brigadier Oliver Jackson)感到不安。
作为对攻击的回应,澳大利亚皇家团(6RAR)第6营B连受命从基地巡逻以确定越共的炮击位置。
B连完成了这个任务后,8月18日中午被D连取代。
D连一路跟踪越军撤退的卡车轨迹,从迫击炮阵地,进入一个橡胶园,走向被遗弃的龙潭村。
第二,遭遇战:在Nui Dat以东大约4公里处的这个橡胶种植园里,战斗突然发生了。
当D连穿过橡胶种植园时(两个排在前面,一个排在后面),由戈登·夏普中尉指挥的11排在澳大利亚的右翼遇到了一个越军巡逻小队。
经过短暂的交火,敌人引诱11排向东追踪。
澳大利亚人一点也不知道他们即将与敌军的主力部队遭遇。
下午4点刚过,11排在猛烈的火力下被压制在地上无法动弹。
中尉吉奥夫·肯德尔率领10排(在前左位置)奉命支援11排;然而,他的排在提供支援之前也被同样激烈的火力阻挡了。
在D连的两个前进排的后面,连长哈里·史密斯少校带着12排和连部向Nui Dat发出报告,请求支援他那陷入困境的连队。
战斗刚开始,天空就阴沉了下来,下午一场暴雨为橡胶园里的战事,更加增添了恐怖的气氛。
“泥雾”的出现加剧了种植园的混乱,降低了能见度,使得双方很难从视觉上识别目标。
这种现象在越南战争期间很常见,当时季风带来的降雨如此之大,以至于地下翻腾的红土溅起50厘米高的水花,把它接触到的所有东西都弄脏了。
使情况更加复杂的是通讯中断,10和11排的无线电都被炮火损坏。
由于10排无法支援11排,肯德尔中尉被命令撤出他所在的排,重新回到连部。
此时,中尉大卫·萨本接到命令,从他的12排中调出2个纵队,试图从另一个方向向11排发起救援。
在途中,萨本的队伍也遭遇了顽强的抵抗,无法到达目标。
下午6点,12排在试图支援11排时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越军使用了分割包围、迂回穿插的战术,只可惜没有重火力的支援。
如果把这场战斗拖延到夜晚,并且阻止澳军装甲部队。
那么D连就有可能被全歼。
图片来自网络第三,胶着状态:因此,D连现在被敌军分割包围,每个包围圈里的士兵都在遭受越共的攻击。
其中,11排有被歼灭的危险。
在第一次交火后的一个半小时内,28名士兵中超过一半的人在前20分钟内受伤。
让我们的目光回到Nui Dat,澳大利亚基地乱成一团,因为来自龙潭的战报对敌人的估计数量不断增加。
联军炮兵已经向越共开火,目标由D连的前沿观察员确定。
并且向美国请求空中支援,美国人热情地答应提供帮助。
然而,当3架F4幻影战机飞临战区时,它们无法通过厚厚的云层识别地面目标,所有炮弹都偏离了敌人阵地。
只有,来自9中队的两名勇敢的澳大利亚皇家空军飞行员在恶劣的天气下从树顶高度空投了几箱弹药到D连,以弥补他们的弹药不足。
下午晚些时候,增援D连的任务获得批准。
首先,B连(他们之前的任务是返回Nui Dat基地)被命令掉头去找D连。
第二,批准第三装甲运兵车分队前往D连支援。
随后十辆装甲运兵车载着B连离开了Nui Dat。
在途中,装甲运兵车与一群企图从侧翼包抄澳军阵地的越共发生了一次小冲突。
随后,部队重新集结,朝龙潭方向快速前进。
第四,撤退11排幸存的13名成员终于在傍晚前,冲出敌人的包围,并在烟雾弹的掩护下向12排靠拢。
半小时后,趁着暂时的平静,11、12排得以与其余的部队重新集结,在战斗中首次巩固了D连的阵地。
在接下来的半小时里,D连遭遇了无情的人海冲锋。
幸运的是,他们占据的是一个反斜面阵地,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些保护,使他们免受步枪和机关枪的射击,这些子弹大多安全地从他们的头顶飞过。
越军的冲锋异常坚决,他们愿意用勇气证明,即使遭遇重大伤亡也愿意继续进攻。
晚上7点夜幕降临,橡胶园一片漆黑,D连的增援终于赶到。
他们的50口径重机枪扫射橡胶园,驱散了进攻的越军。
龙潭之战结束了。
战斗结束后,一些D连成员希望立即回到11排阵地以寻找幸存者,但是,指挥B连增援的中校科林•汤森德,仍然决定把澳大利亚部队撤退到橡胶种植园西边,优先疏散周围的伤员。
澳军很沮丧,认为他们遭受了惨败。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战斗的结果逐渐明朗。
简而言之,一个由108人组成的澳大利亚步兵连在与两个越共部队的意外遭遇中幸存了下来,这两个越共部队后来被确定为275越共主力团和D445营,其中与澳作战的人数可能多达1000人。
全篇给人的感受是只有:澳大利亚白人才是人,其他的人越南人简直就是可有可无的畜生,本来是跑到别人家入侵去了,结果给自己拍的多无辜多可怜基地被越南的迫击炮袭击。
一群新兵蛋子杀起北越士兵感觉就像玩一样,北越士兵感觉就被拍的没有脑子一样,只会冲锋,还是站在一起去送人头。
12排呼叫火炮支援炸到自己阵地上向我开炮,一番炮击后越军全挂了12排居然还活着那么多人,难道土澳的炮弹张眼睛了?
诶最后越南人要是真有这么好打美国也就不会从越南撤出了,我们自卫反击战的伤亡也不会那么大了,总之如果你是军迷听我一句劝千万别看,你会被导演的YY给气死的
此片还是明显站在白人的角度,影片的最后打了几个字幕,谨以此片献给龙潭之战牺牲的澳大利亚人和越南人。
它讲述了一个很普通的战争故事,导演可能不想让这段故事沉默,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澳大利亚人也曾经在这场不是以他们为主的战争里献出过生命,让观影的人牢记战争的残酷。
好吧,子弹是无情的,任何觉得战争好玩的人只要趴在战壕里,子弹从头顶上飞过,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去,甚至你被击中了一枪,你痛的瑟瑟发抖,无法呼吸。
你愤怒,你发疯,然后像电影里的那个士兵那样在头顶上又挨了一枪,你的生命就此终结,什么理性,期望,哀怨和侥幸,全部不复存在,只需一颗小小的子弹。
本片是澳大利亚电影,交战双方分别是北越和澳新联军,所以内容上基本是一边倒的歌颂澳军,不会做到客观公正的。
背景是1966年8月18日, 105名澳军和3名新西兰尖兵混编的一支澳新特遣队,在橡胶树园遭遇了大批北越军队。
在随后的交锋中, 108名澳军与2500名越军展开了激烈战斗。
面对1:25的人力劣势,澳军就地防守撤退, 在后方火力支援下以18人死亡,24人受伤的代价获得了5倍的交换比。
整部影片反映出澳新联军三流部队的水准,士兵懒散,军人可以随意抗命,长官逻辑混乱。
而西方人在越战片中反映越南部队的时候,好像越南也只会人海战术,北越军队被描绘成只懂“万岁冲锋”没有战术的野蛮古代人傻瓜打法,都是人肉冲冲冲,看上去完全没有威胁力,除了人多毫无优势。
实则当年越南跟中国师傅学了不少,北越也不是吃素的,如果越南就这两下子,早就被美国搞定了, 79年师傅打徒弟的时候也不会把师傅搞的那么辛苦…… 全片印象最深的肯定是澳军的炮兵部队,肌肉线条都好看到爆,特壮实。
如果这场战事没有炮兵支援,基本就完了。
剧中从20分钟开始打到结束,乒乒乓乓的,场面还行,但没啥紧迫感,看不到什么战术,只有突突突扫射,7分左右吧!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维斯·费米尔、卢克·布雷西、理查德·劳斯伯格([血战钢锯岭])、丹尼尔·韦伯(《惩罚者》)将主演越南战争题材电影[危险逼近](Danger Close,暂译),影片由科里夫·斯丹德斯([红犬历险记])执导。
故事背景设定在1966年的越南南部,讲述在瓢泼大雨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士兵与2500名越南士兵僵持。
影片将于本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开拍。
维斯·费米尔、卢克·布雷西、理查德·劳斯伯格([血战钢锯岭])、丹尼尔·韦伯(《惩罚者》)将主演越南战争题材电影[危险逼近](Danger Close,暂译),影片由科里夫·斯丹德斯([红犬历险记])执导。
故事背景设定在1966年的越南南部,讲述在瓢泼大雨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士兵与2500名越南士兵僵持。
影片将于本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开拍。
现代战争打得就是精准,如何做到及时的掌握前线具体情况,那就是每一个战斗小组在战场上有绝对调动炮火和飞机的权力,而坐在指挥部的军官不是下达命令的,而是信息中心、资源中心,来看那些违抗命令的行为:1、11排被大批越军包围,呼叫炮火对自己的阵地前沿进行覆盖,坐标显示非常危险,指挥部要求重复,得到确认后认为会对己方有杀伤,但11排呼叫必须执行,否则几十秒后他们将不复存在。
2、炮火覆盖后,指挥部上校觉得11排剩存几率不大,不能再有损失,随即命令胡子中校对在前线的12排少校更改作战任务指令,要求他带队撤回,而少校的回答也很坚决,他们要去阵地找到11排剩存的士兵。
3、列兵自己孤身找到了去11排阵地的路径,看到少校还在原地犹豫,飞起一脚将少校踹倒,责怪少校对前线见死不救,一个普通士兵对一个高级军官在战场上如此行为,放一般等级森严的军队直接将列兵就地正法。
之后少校对列兵没有报复,他知道列兵的动机,之间彼此关于家庭的温馨聊天更是在激烈战场带来一些温情,最终列兵头部中弹牺牲。
4、给战场投送弹药,直升机长对副机长说这是去送死,只限志愿兵去,而副机长毫不犹豫加入飞行,并成功将弹药倾倒到指定地点。
5、派出的装甲部队正在支援前线途中,胡子中校竟然命令装甲部队汤森中尉回去接他,时间就是生命呀,汤森中尉拒绝了他的命令,只派了一辆装甲车去接中校,其他车辆继续前进。
6、中校又命令汤森中尉在小道上停留等他,官僚主义哪都有,这不又耽误时间了吗?
汤森中尉随即安排一辆装甲车在中途停留等他,其它车辆继续前进营救被困的前线。
最终能看到,装甲部队的及时赶到,扭转了战场局面,将剩余的官兵们及时解救。
龙潭之战中108名澳新士兵阻击2000多北越军队,18名澳新士兵和245越南士兵丧生,战损比是1比14,其本质就是抛掉等级和官僚,一切以战场实际情况进行部署和安排,充分调动资源,保持高效的信息互换,最大限度的减少我方损失,保存生命,因为生命是一个国家最贵的资源,每一条生命都是重要的。
看罢电影,看看豆瓣,只见首页的评论区有这样一条短评:“……总体观感不错,可能比中途岛还略好一点。
向自由世界的战士们致敬!
另外短评区也真实反映了当前豆瓣评分已经沦为意识形态挂帅的秀场”。
看到以上短评就笑了,还特么的“自由世界的战士”,还特么向澳军致敬?!
你了解越南战争吗?
你看过几部战争片?
你到底是不是中国人?
别跟我说电影别扯郑智,电影不扯郑智还拍来干嘛?
难听的话我就不骂了,会有人帮我骂的。
可见,如果豆瓣评分没有带上意识形态,这些西方电影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中会给中国人带来多大的影响和伤害。
澳军乃至澳大利亚向来把自己归为西方代表“猪油、皿煮、正义”的一员,向来是英美的跟屁虫,说难听点就是走狗。
别说以前了,近几年的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战争,哪次没有辣鸡澳军的身影?
而你等青年,竟然将澳军称赞为“自由世界的战士”,真是可喜可贺。
本人浸淫战争片多年,看过的战争片绝对不比在座各位看的少。
此片从战争场面、剧情推进方面来看,确实能给个及格分,但意识形态注定了我们无法给此片高分。
导演也深知自己没水平刻画北越军队的真实战斗力,所以把北越军队描绘成只会“万岁冲锋”的傻瓜之余,用了多处镜头描绘了澳军士兵“惨遭”击中的飙血细节,以此来给全世界的观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感。
另外,在最后那次防御战上,有这样一个镜头:澳军已经陷入绝境,军官哈利沾上血丝的脸庞眼神坚毅,只见他拿着手枪毅然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北越士兵……倘若你是一名极为细心的战争片爱好者,你可以明白这其实是在“致敬”《拯救大兵瑞恩》的场景。
然而这就尴尬了,拯救大兵无疑是一战反法西斯正义战争,但你澳军跟着“联军”打的仗却绝对无法称为一场正义战争。
这样的致敬,看起来平和光鲜,但在意识形态的另一面,其实只会给自己招黑。
如图所示,多么熟悉的场景!
澳大利亚和越南,这俩国家实在难以让人喜欢。
一个冲在五眼联盟恶心我兔的最前面,一个是白眼狼。
稍微了解点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瞎掺和,哪哪都有他。
另一个中国17万人和它并肩作战,结果他反过来咬我们,这就是后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危机:龙潭之战讲的就是澳大利亚的一队兵,在龙潭这个地方和越南兵陷入了战争。
开头影片打出字幕,这些娃娃兵平均年龄不足20岁就被派往战场,大多没有战斗经验。
然后就是无厘头的打牌,执勤喝啤酒,放空枪,抗拒命令。
还来了一个叫帕蒂的女明星来劳军,在军营里面开起了演唱会,结果好了,越南军在龙潭这个地方部下重军,准备把这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组成的南越支持者包饺子。
危机:龙潭之战表达了澳大利亚官兵在越南的土地上怎样英勇奋战。
当阵地失守,官兵要求向他所在的连地炮击,这有点中国式的“向我开炮”的感觉。
后面还有抗拒撤出命令,为了救出被围困的兄弟搞不明白,救出其他兄弟固然重要,难道军队的命令就不重要了。
这是要传达出一种为了不落下一个兄弟,可以抗拒命令的价值观吗。
影片虽然以澳大利亚人的视角拍摄,其实也蛮适合越南人观看,看看土澳怎么在自己的土地上残杀自己的同胞。
别整那些光鲜亮丽的理由,你没事跑人家土地上耀武扬威,揍你是理所应当。
战争场面很激烈,结果只死了18名澳大利亚兵。
只能说凭借火力优势,土澳用108人顶住了越南2000多人的进攻。
抛去意识形态的东西,这部电影还是可以以旁观者的角度欣赏,战争是极其残酷,迫不得已,谁都不希望寄希望于战争解决问题。
一个很淡又很美的小众电影ご公衆號ご:凉心评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心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历史的故事从来都是你写你的,我写我的,自然不会有什么客观公正,旁观者有时代入自己则同仇敌忾,有时候远观则感受时代的记录。
这部龙潭之战,讲的是澳大利亚视角的越战中澳大利亚军团的一场遭遇战斗,一线部队有侦查四连三个排一百零八人,后方有炮兵连持续协同支援,两架直升机补给了一次,美空军打酱油火力支援一次,弹尽粮绝之际援军装甲部队赶到,结束战斗。
越方战史还没看到,兵力总数有1000+,2500+多种说法,有主力营加游击队多支部队。。。
总体观感和梅尔吉布森的《we are soldiers》差不多,小股兵力深陷重围,后方炮兵火力加空中支援逆转战局,指挥链与一线指挥的矛盾,以及倒霉参谋被雷劈,全程没啥尿点。
不去论对错,丛林里基本从头打到尾,值得一看
撇开政治元素,电影劈劈啪啪的后半段勉强能看。但考虑到把越军拍的好像僵尸般前仆后继、不知死活确实有点太自嗨了。
故事线是如何做到既单薄又乱的?不过战争场面确实8错
光强调人数劣势,不看空军火炮优势,老宣传口了。
这地方选的,树种得也忒整齐了点……失败的战争电影,群像的铺垫一点都不好
战争戏调度差且单一,而且明显看的出成本不够,看完即忘的平庸片。
澳洲王成大战越南僵尸。。。
印度片的水准....
导演功力不行
战争两方,都是活生生的年轻生命。
不到位。能看。
基本合格的描述了人民军一个主力团加一个越共游击营在Long Tan西北方向的三层树冠地区伏击澳军的经典战例。澳军的遭遇与打了雅尔多瓦战斗的爱尔兰共和国陆军类似,不过人民军要比冲伯的雇佣军更会打仗。
现代战争打得就是精准,如何做到及时的掌握前线具体情况,那就是每一个战斗小组在战场上有绝对调动炮火和飞机的权力,而坐在指挥部的军官不是下达命令的,而是信息中心、资源中心。龙潭之战中108名澳新士兵阻击2000多北越军队,18名澳新士兵和245越南士兵丧生,战损比是1比14,其本质就是抛掉等级和官僚,一切以战场实际情况进行部署和安排,充分调动资源,保持高效的信息互换,最大限度的减少我方损失,保存生命,因为生命是一个国家最贵的资源,每一条生命都是重要的。
重火力压制的重要性。
廉价
越战大丛林,打了快俩小时双方加起来伤的多,死的少
虽不是经典,但可以一看。就吐槽一个地方,越南士兵冲锋时如果不打算开枪,可以把枪扔掉,这样可以跑的快点。
残酷的战争。
必须评论一下 大家记得关注那个吹小号的士兵是我男朋友扮演的 😂
1966年8月18日,澳新军团三角洲连队(delta company)108名士兵击退了北越军队2000多人的轮番进攻,18名澳大利亚士兵(都是20来岁的小伙子)和245名北越士兵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