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舍友那拷过来的片 她给的评价是不怎么好看 但是其实很早前就在碟店看过简介了但一哆嗦没有买 所以我才能耐着性子相信自己相信直觉点开它看下去 片子有一个很好的创意 人面失认症 这种病发病率低 在此之前我甚至不会置与思索 会有这么坑爹的病然后 女主角病发 一个亲密的爱人可以在一秒钟换上多幅陌生的脸孔 每天都要强迫自己去适应 去努力将自己再次代入正常的生活中 而工作机会的失去 多金男友的离开 使她的生活陷入泥泞 无法自拔—————————————————————————— 舍友不喜欢的原因是'因它虎头蛇尾' 其实我认为导演其实是花了些心思的 比如 镜子成为一个推动情节转折的关键物象 在开头的清晨 女主对镜化妆 将自己美化成一个新的面孔 病后 女主先是从镜子中看到陌生的脸 继而得知自己的病症 然后 在镜子前 经历希望 彷徨 愤怒 妥协等情感变迁 片中的女主一方面时时刻刻饱受着'罪犯就在身边‘的自我暗示带来的焦虑与恐慌 一方面还要小心翼翼费尽心思掩饰自己病情可能无法复原的事实以免与男朋友的感情不能为继其实不喜欢女主 她一直都在找一个人依靠 如果说布莱恩给她的安全感来自于金钱体验 那么警官’忘了啥名了‘带给她的就是那种可以不需要掩饰 不需要小心翼翼 不需要担心身边的人就是下一刻可以断送自己性命的杀手 她甚至一度相信爱的天意 以为警官对于自己是多么特别的一个存在 而其实没了胡须的景观 转眸的一瞬 就又可以变成路人甲路人乙她也许并不爱他 但她希望他能留下来 在雨水中 她目睹他脸上那用血勾勒出来的胡须一点点被洗刷干净——她再也找不回他的那张脸 那只是人群中 陌生的一张张脸啊
《生化危机》里的女金刚变成本片的弱女子,一开始看真是不习惯,好在这片子本身也不怎么考研演技。
但我非常喜欢它的这个创意--失脸症!
整个故事围绕这个中心问题铺开得很好,把相关的难点,好处都描述得让人信服,而结尾男猪死去时被雨淋了后脸再次消失的结局也让人感动~推荐一下!
影片的结尾引人深思!
很多人错误地将结局理解成——女主角生了个女儿,女儿的脸终于不再变化。
女主看女儿的脸真的不会变化吗?
影片并没有这样说,影片说的是,女主终于找到一张脸,one face that she can always read love(在这张脸中永远能读到爱)。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女主的女儿在一群穿着相同衣服、身形无差的女孩们当中,女主能辨认出自己的女儿吗?
如果设定这群女孩不能说话、不能行动,我相信女主是不能辨认的;但如果女孩们处于自由活动状态,女主一定可以快速辨认,凭借什么呢?
因为在女儿的眼中,母亲是唯一的。
只有自己的女儿会在人群中第一时间锁定自己,只有自己的女儿会第一时间奔向自己。
还记得片尾吗?
女儿在女主身后喊了一声“妈咪”,女主转身抱起了女儿,孩子即使只看到妈妈的背影也能认出她是妈妈,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观影后的大部分人总是会问:“当我的面貌改变时,你还能在人群中看到我、辨认出我吗?
”但人与人的关系是双向的,当我在看着你的同时,你也在看着我,而与之相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无法在人群中辨认出你,你还会爱我吗?
”就像影片中女主的前男友、警察那样,女主不能辨认时,他们就会深受打击——前男友因此在酒吧与女友分手,他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警察听到女主的表白时说,不,你并不爱我,我只是人群中的另一张脸而已……或许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吧,我们总是需要确认自我的特殊性。
对于“脸盲”人群来说,人生是艰难的,被爱则更为艰难。
他们很容易受到抱怨、指责,当他们偶尔不小心没有认出你的时候。
当然,经过训练,他们可以记忆人们各种非脸部的特征,做到让自己的生活与普通人无异。
但总有意料之外的时候,哪怕是片中那位心理学专家,当人们不面对她说话时,她也是无法读出唇语的。
女主患有脸盲症,并不是她的错,也不是她能够改变的。
对于片中她的情感转向(从前男友到警察,再从警察到女儿),在我看来,是一个追寻爱的过程,无可厚非。
可惜的是,当两位男主角在知道女主无法辨认自己的时候,都无法说出一句,“没关系,我能认出你就行啦”。
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与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相比,其实是没有太大差别的,我们并没有哪里很特别。
但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我与其他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我爱你。
首先,我相信千百萬人都說這部電影對「愛」的劇情很狗血(當然我也是邊看邊有吐槽了這段)但是,如果回歸到這個Faces in the Crowd,你會發現這個標題,不是正與John Berger-Way of Seeing相互呼應了?「個體與群眾」,「觀看的方式」。
你怎麼樣認出一個人?臉,聲音,行為,各種不同方式。
但如果我們把一個中心放在「視覺」上面。
Berger說:「觀看先於語言」,我們先看到了這個人(第一印象),才去聽到他的聲音甚至是動作。
人臉不就是我們客觀的觀察(甚至是認可)彼此的方式嗎?女主角的「臉盲症」把這樣的觀看方式徹底顛覆。
電影....觀者1.我們如果熟悉的人,每次呈現都不一樣,你甚至連自己的臉都認不出來,那會影響我們對觀看的定義多少?2.安娜指缺乏對人臉的辨識能力,但是卻對自己的東西保持一樣的判別力。
這樣的觀看,還是完全的觀看嗎?((你可以反駁,安娜在雖然認不出臉,但怎麼也認不出聲音呢,我想,這大概是本作最大的盲點。
))觀者.....電影3.(觀者的心態),在觀看電影中的心路歷程,就是一開始我們潛意識可能知道藍恩是兇手了,但是在觀看的途中,我們卻一直躲避我們所看到的事實。
4.特徵(警探刮掉鬍子),也是本作一大重點,如果我們認出來的特徵,已經不存在了,那這個人對你來說還是同一個人嗎?(就視覺而言)
漏洞与不合理的地方太多了,有些剧情非常的牵强。
我就说两点:1。
最后追逐战的时候,一群滑旱冰的人看到两个拿枪的警察指来指去,竟然无视,你真当你丫在天朝呢?
冷漠十八铜人?
2。
最后凶手连中两枪,居然战斗力还这么强。。。。。
烂片,不解释,侮辱观影者智商之作
结尾煽情了点.电影本身觉得也是中规中矩,虽然有面部识别障碍这个情节,故事本身也并不是十分出色,尤其是接近结尾男主角警探忽然大彻大悟那段,稍嫌牵强. 女主角的面部识别困难还是增加了很多空间的,但是那个老心理专家传授的方法,需要的可不仅仅是记住服饰这么简单的事情,应该包括了嗓音,习惯用词,习惯动作和身体特征之类。
最后警探怎么就突然一下子大彻大悟了,明明之前还对凶手毫无怀疑的……
1、之前看时光和豆瓣上评价不高,犹豫了一下还是买了这张碟。
毕竟这年头有想法的悬疑惊悚片儿不多,为了“不能识别人脸”这个比较有意思的创意,看下也无妨。
2、影片质量出乎我的意料,居然十分好看。
3、首先,女主角的病症设置很有创意,而后衍生出来的惊悚故事也基本入情入理。
一句话,希区柯克当年如果有这个剧本,估计他也会拍的。
4、其次,影片叙事流畅,故事讲得清晰,节奏感好。
前半部分,导演并没有一直纠缠于凶杀案本身,而是非常清楚的为我们展现了女主角患病后的生活困扰,及她在为逐渐适应病症做出的种种努力。
一切交待清楚后,才开始着力描写凶杀故事,感觉非常的扎实。
5、整体故事虽然有诸如忽视了听觉、体形分辨力等bug,但总体来看还好。
除了最后女主难辨两位男主一节,其他的部分其实还好,基本上说得通。
6、女主的病症仔细想想当真是十分的令人苦恼,要是我恐怕真的就没法生活了。
尤其是当人们穿上一样的服装,就都变成一副模样这一设定,真是非常的恐怖。
尤其是幼儿园的小盆友全是一个样子,实在是令人不寒而栗。
(不过,做爱时眼一睁一闭就换一个人还是蛮爽的。
哈哈)7、米拉.乔沃维奇表现的很卖力,成片效果很不错,几乎令人联系不到《生化危机》中的打女形象,难得!
8、为这个不俗套的创意鼓掌吧,当下的悬疑片出新真的很难。
那些小bug,还是睁一眼闭一眼吧,尽量别太较真了,痛痛快快的看得了,何必和自己的观影心情过不去呢?
剧情不多说了,影片可看性还是比较强的。
米拉大姐的表演相当出彩,结尾也非常唯美,当雨水将男主的脸随血迹一起冲走的那一瞬间,安娜的痛苦、孤独与无助感染给了银幕前的每一名观众,让我不禁想起天使之城:凯奇大叔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下定决心来到人间打算和心爱的人共同生老病死结果,女主出车祸了……好了,这不是影评的重点,重点是中间的剧情。
失脸症是个很好的素材,取材很新颖,很有创意,剧情设置得跌宕起伏一点,就是部很好的悬疑片,走温情路线,着重刻画安娜内心深处的彷徨、无助的话也能拍成一部不错的心理片,但结果,悬疑上虎头蛇尾,温情上的铺垫又不足:1、开头每次醒来,安娜男友的那句“我们在哪儿见过么?
”,如此重要的一个线索却变成了全剧最没用的一句台词;2、警察对安娜的感情这个线索没好好利用3、安娜手机被杀人犯偷走后是否换号,如果没换号,怎么做到同一个号自己打自己的?
如果换号了,安娜男友怎么可能不知道是凶手发的短信?
4、凶手暴露后,为什么不杀没了枪的警察而是先去追安娜?
要知道最大的威胁正是那个警察呀5、警察和女主的感情发展的太快太过生硬,是想表现安娜彷徨无助中急于抓住救命稻草么?
6、1条短信就让安娜男友迅速完成了从生气到求婚的转变,并且连机票戒指都买好了,太快了吧。
……总之剧情的硬伤多的不胜枚举,真是感觉有点不伦不类哦。
剧情略显拖沓,不过人脸失忆症这个剧情设定还是挺有新意的,很多人都可能会想到为什么不通过声音来辨别,这个也可以说是剧情合理性的一个不小漏洞吧。
电影镜头对人脸的描写做足了功夫,在Anna遇袭患上人脸失忆症之后,荧幕前的我们也难以辨别电影中的人物,各种面孔的变幻,就仿佛用Anna的视觉视物一般。
电影中有一幕:Anna在幼儿园上课,课堂中坐着十几位面孔一摸一样的小朋友,这实在是一个很诡异的一幕。
然而这里有一个不合逻辑之处,来接女儿的母亲发现女儿被前夫接走的事情,既然Anna得的是prosop-agnosia人脸失忆症,而不是Amnesia失忆症,那么就不可能发生记不清事情的一幕啊,电影的逻辑也做不到那么严谨。
回到电影的主线,连环凶杀案的凶手是谁? 很简单,在电影一半的时候,从那个小男孩的表现,我就已经猜到了,而后的剧情却是有些拖沓,从去Koel岛,到Anna接受催眠等,电影的重心却像是从凶杀案转到了人脸失忆症的病状本身,就像是小火慢慢加热的温水,长时间的等待,却失去了那种如同沸腾一般的惊奇。
Milla Jovovich的演绎还是很到位的,或惊惧恐慌,或迷茫,相比较她的动作片,这类比较“女性”的电影比较少,或许是习惯了她双手持枪的彪悍形象,颇有些不适应啊。
影片剧情、节奏安排的都不错,女主角跟胡子警官的那一夜拍的很唯美。
但是关于脸盲症的表达有些夸张,像那个老太太医生说的一样,我们识别周围的人,不光是看脸,女主角得了这个病,了不起就像是400度近视不戴眼镜上街一样,看不清别人的脸,但是你熟悉的人,你的朋友,你的爱人,你的亲人,你每天接触的人,就算不看脸,只是凭着体态、味道、动作、声音等,都可以识别的出,但是这片里的女主角,好像除了脸就什么都看不到了,同居男朋友的声音都可以听不出,最后在酒吧里,犯人换了她男友的衣服他就不认识人了,俩人的发色发型差很多好吧,居然还要凭着领带认人!
最后那里,连警官男友和罪犯都分辨不出,他俩的体型明显不是一个size的好不好!
结尾。。哎。。
囧。。。看到一半就猜到凶手了。。。神马洒狗血的片子啊。。。
其實沒傳說中的差好嘛。米拉演技還是在的。
烂片儿,不过每晚换一个男人这梗简直太搞笑了!!!哈哈哈
真心难看……
看完觉得我才是脸盲症
看得我都快脸盲了
剧情非常紧凑and离奇,,,女主的脸辨识度非常高。唯一不解的是对于身边的人的声音、姿态这些总应该是认识的吧,或者说是可区分的吧。
本来就脸盲,男人的脸还一直换一直换,我后半段无法跟上脸的变化速度啊。。。
简单 还没有粗暴
故弄玄虚 bug多多
人面失认症——多么奇怪的病症。
硬伤很大,比如身材声音- -,但是拍到我都以为自己人脸识别系统瘫痪了,还是看完了。
看着丧尸女王一惊一乍的,十分不适应……
一、米拉真的不适合这种柔弱女性等着别人来保护,只适合拿刀拿枪去砍人。二、看完我也觉得我有脸盲症了,片里出现的那么多男的,我一个也没认出一个也不记得什么样子,不知道导演怎么选角的。三、尼玛那警察死的太憋屈太美道理了。四、要这么多bug嘛!!!看我我久久咆哮着无法平复我的心情!!!
挺好一主题 编剧是半途抽风了还是咋滴
要不是冲着女主去,三星肯定都拿不到的了。
不错的题材啊,可以拍得很特别的,后半部怎么忽然偶像起来了。
听不出声音这点还是挺雷的...
片子创意还是很好的,可惜故事编的太没逻辑了,认不出脸,连声音都同化了吗,识别一个人也不可能只通过面孔吧,也太说服不了观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