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有行淫时被抓的妇女,众人把她拉到城门口要用石头打死。
耶稣在那里,众人问:夫子,怎么办?
耶稣蹲在地上,用手指头在地上画,说:你们谁没有罪就可以拿石头打她。
众人渐渐离去。
最后剩下耶稣和妇女,耶稣说,回去吧,你的罪赦免了。
《基督圣体》这部电影,看它的时候,从头到尾,就像是自己在惭悔。
丹尼尔做错了事,我也做错了事。
很羡慕丹尼尔,有能承认,弥补自己罪的机会。
电影最后,老牧师说,我犯了罪,用了很长时间才胜过它。
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是这样吧,一生在福音的道路上,不停的与罪较量。
【箴 言12章:22节】 说谎言的嘴,为耶和华所憎恶;行事诚实的,为他所喜悦。
我在想以这样的标题去评价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者是否是一种不敬?
翻了很多影迷朋友的评论,似乎很多人将之视为有关宗教题材非常出色的一部电影,要不是《寄生虫》今年现象级特殊情况的表现,《基督圣体》应当得到更多影坛的认可和奖项。
作为几乎是把天主教当做国教的的波兰影坛推出的一部力作,在宗教信仰氛围浓厚的美国奥斯卡奖上提名,电影的题材又是关于基督、信仰、救赎等等,我想不明白这平庸又非纯正的宗教剧情怎能打动欧美影评人的。
据说在导演的采访中,电影里提到的车祸是2010年波兰总统专机失事事件的影射,电影中所描绘的小镇有部分等同于波兰现实社会的分裂。
这种与现实题材相挂钩的电影,没有生在其中的生活经历是很难去理解并消化导演意图的。
如果因为自己的无知去评论电影语境里表达的意义是不公平和愚蠢的。
所以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影迷只在关乎信仰的主题上表达我个人的见解。
少管所宗教聚会天主教弥撒中的圣体圣事是纪念耶稣基督的死亡及复活,纪念耶稣基督为人类做的奉献和牺牲。
电影中的主人公丹尼尔是个吸毒酗酒放荡偷窃并过失杀人的少年饭,在电影开篇的霸凌事件中,虽然有表现丹尼尔面部表情的不适、隐忍,但终究在霸凌事件里他是站在加害者一方的。
在少管所宗教聚会中,有嬉笑不在乎在犯人,也有丹尼尔看似虔诚的歌唱《诗篇23篇》。
这样的性格塑造不足以表现出一个因年少无知犯错仍善意在身的人设。
何况在假释出狱之时仍不忘偷窃神父衣服。
离开了少管所先做的三件事就是吸毒、酗酒、淫乱。
这样的塑造其实是很危险的,大多数观众观影的心理准备都是一个扬善抑恶的过程。
从电影海报和电影片名中的基督二字与神父衣服,那主人公丹尼尔将要做何等伟大的事才能与“基督”相提并论呢?
沉溺于罪中【诗篇5:6】说谎言的,你必灭绝;【雅各书5:12】 你们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
上面两段是《圣经》里的教导,而丹尼尔进入小镇的开始至末了就一直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里。
而谎言,几乎是小镇上每一个人挥之不去的罪性。
镇上的老神父说,这里信徒少聚会的不多,甚至很多人如同新约里的法利赛人和文士一样,将信仰变成一种别人面前的炫耀。
老神父酗酒,甚至醉酒跌落床下不自知。
可是他对丹尼尔说谎。
女孩明知弟弟开车前嗑药酗酒却不愿将真相告知众人,任凭镇上的人们肆意侮辱司机的遗孀。
女孩的妈妈心中充满着仇恨,不肯面对自己写下的诅咒信,却从不缺席教会中的侍奉。
镇长与警察不可能不知道车祸的真相,他们现在的是隐瞒。
少管所的神父明知丹尼尔只是一名假释犯,仍然帮他隐瞒。
司机的夫人在悲剧发生前的三小时对着丈夫吼叫,拒不开启象征温暖的家门。
前来告解的妇人,对待吸烟的儿子时,对待神父,依然有谎言相伴。
每个人都有罪,每个人都有着无法明说的真相,每个人都没有听从上帝的教导。
这一切都在丹尼尔进入小镇后进入事件的结局与高潮。
小镇众人【诗 101:7】 行诡诈的,必不得住在我家里;说谎话的,必不得立在我眼前。
一件衣服并没有让丹尼尔变得圣洁。
如果真理与信仰本身借着手机搜索出来的忏悔词和现学现卖的仪式就能让人消除罪孽得以被救赎,那是在侮辱十字架上耶稣所流的宝血。
丹尼尔拿着圣经上的教义“宽恕意味着爱”去安慰那六个孩子的家人,这句话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作为在少管所被惩戒的杀人犯和霸凌者,他应该做的是祈求上帝和受害人的宽恕。
当神父的衣袍下是一个仍然没有悔过仍然与罪相伴的心灵,从心而发的这一句话就没有了意义。
披着神父衣袍的丹尼尔告诉信徒:沉默也是祷告、忏悔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这样的教导竟然能够在镇上教堂立足并吸引人前来聚会,可以电影中小镇居民的信仰灵修堕落到了什么地步。
【诗 篇51:17】 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
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
诗篇23篇丹尼尔唱的如此动听,那诗篇51篇中的话就抛之脑后了吗?
如同基督附体丹尼尔带着去世孩子的家人祷告:天父,你把他们从我们身边带走,这是残忍愚蠢的。
我们不明白你为什么这么做?
你所做的是不公平的。
我们很愤怒,试着理解我们,不要批判。
这样的祷告竟然令众人追随,难道他们都不读《约伯记》的吗?
关于怎样安慰苦难,是一个非常宏达的主题,很难三言两语去概括。
《约伯记》中有一段话可以简略的总结——【约伯 记1:21】 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
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
”【约伯记 1:22】 在这一切的事上,约伯并不犯罪,也不以 神为愚妄(或作“也不妄评 神”)。
当初丹尼尔在少管所想要通过考试进入神学院,被托马斯神父否决,否决的理由是没有神学院会接受一名罪犯。
这个理由当然是不对的,《圣经》中记载着浪子回头的故事,一个真心悔过的人是上帝所喜悦的。
但电影中的丹尼尔却绝不是一名真心要悔过并且有虔诚侍奉心态的人。
我认为很多影评文章里没有了解天主教或基督教基本的教义仅凭借着世俗化的理解去认可丹尼尔的所做所为是不正确的。
电影表达里这样一个替身、一个伪装、一个套上宗教题材的故事似乎很吸引人。
但是如果现实生活中凭丹尼尔这样的表现去教堂讲道、主礼,能够撑下来的时间绝不会超过三分钟。
电影戏剧化的表现丹尼尔这条线的成长,甚至在最后一次弥撒上让他脱掉上衣,镜头将他的身躯盖过背后的耶稣雕像,拔高升华丹尼尔的灵魂苏醒,我认为都是欠缺说服力的。
耶稣像前的交欢在女孩与母亲闹翻的夜里,她来到丹尼尔的住处。
作为一名表面上被教廷派下来的神父,就这样轻易的被情欲所诱惑,这绝不是一件可以一笔带过的福利片段。
宗教题材与普通的爱情电影处理情欲镜头的表达目的并不是一样的。
在爱情电影中司空见惯水到渠成的事情放在宗教题材里就不能单单指向主人公的感情线,它必然还要带来宗教方面的理解。
没有在婚姻的许可之内、神父的职位,触犯了其中之一,断不能认为丹尼尔在成长之路上有质的飞跃。
【林前 7:2】 但要免淫乱的事,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
【加 5:16】 我说:你们当顺着圣灵而行,就不放纵肉体的情欲了。
【加 5:17】 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作所愿意作的。
这三段经文去对照丹尼尔刚出少管所与一位陌生女大学生的淫乱,以及他作为一名神父与镇上女孩的交欢,我并不感觉他有什么成长。
如果非要拔高丹尼尔执意将司机骨灰埋葬、无视他在情欲上所犯的罪,这只能归罪与本片导演了。
导演生在宗教气氛浓郁的波兰,对于这种题材他就绝不会陌生。
但是否真正理解这份信仰并归于这份信仰就不是那么肯定了。
也许他借此批判波兰社会信仰的懒惰,不懂得追随真理的奥秘。
也许他并不归于基督信仰,借此讽刺信仰的虚伪,高举人类自我的救赎。
比如电影最后,脱下神父衣袍回到犯人之中的时候,他仍然选择或必须接受这次武力对话,满脸是血茫然失措的奔跑的他似乎仍然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一场神父一场梦,似乎他仍旧活在罪中死在罪中无人宽恕也不知道该去向哪里。
丹尼尔,哪怕到最后,他难道真没有其他选择吗?
丹尼尔,哪怕到最后,他对耶稣基督有过忏悔吗?
丹尼尔,哪怕到最后,他对那个女孩有过坦白吗?
2018年,德国电影《冒牌上尉》上映,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列兵威利赫罗德在偶然间得到一套上尉的军装后,自己也被这套军服所控制,最终跌入人性的深渊。
如今,又有一部电影将相同的情况再一次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波兰电影《基督圣体》。
本片的主角是一位名叫丹尼尔的20岁少年,因为抢劫和意外杀人,他在少管所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而在少管所中服刑的日子里,他也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产生了想要报考神学院的想法。
然而像他这样有着严重犯罪记录的人根本不可能有这个机会,在获得假释后,少管所的托马斯神父介绍他去一家木材厂谋个生计,但向往自由的丹尼尔并不想在压抑的木材厂里呆着,于是他便溜到了木材厂附近的镇上,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他自己因为一个谎言和一件随身携带的教士服当上了本地教堂的神父,并且还接管了这个教区。
面对如此情况,丹尼尔只能化名为托马斯神父硬着头皮干下去,而他的出现,也让这座弥漫着悲伤与撕裂的小镇开始慢慢有所改变。
正当丹尼尔在全镇人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时,他的身份却突然被揭穿,于是这个少年再一次,走向了自己未知的命运。
某种程度来说,《冒牌上尉》和《基督圣体》有着十分相似的故事架构,主角同为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们同样面对着困境,也同样因为一件衣服而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只不过,《冒牌上尉》中的威利赫罗德获得的是一个象征着权力和欲望的军官身份,而《基督圣体》中的丹尼尔,获得的却是一个象征着拯救与博爱的神父身份,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杀人,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救人,两部电影对比起来看,还挺有点意思的。
其实,这种通过获得一个新身份而是自己性格和命运得以转变的故事,我们在以往的很多电影里都见过,并没有什么新鲜的,特别是在喜剧片中十分常见,而且在那些电影中,主角获得的身份更要夸张,比如在《冒牌天神》中,主角就直接过了一把当上帝的瘾,但为什么《冒牌上尉》和《基督圣体》仍然能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呢?
《冒牌上尉》还比较容易理解一些,毕竟,主角堕入人性的深渊直至结束的这种残忍事情在电影中还是不多见的;而《基督圣体》却不那么能让人明白,讲了千遍的故事为什么这一次仍然会得到奥斯卡评委会的青睐呢?
在我看来,答案就在这部电影的结尾。
按理说,这种故事正常的发展应该是按照“主角陷入人生困境-意外获得新的身份-新的身份促使主角发生内在改变-主角身份被揭穿-主角再次陷入人生困境-主角被之前冒用身份的经历所激励-主角获得一个好的结局”这个发展脉络来进行,但在《基督圣体》中,故事的发展脉络却在后半部分发生了改变,在主角再次陷入人生困境之后,他并没有再次奋起,而是陷入痛苦与迷茫之中,最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生死未卜的开放式结局。
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讲故事方法很新颖,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种格外的真实。
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如果丹尼尔是一名服刑数十年年过半百的中年大叔,那么这个故事按照“换个身份,获得救赎”得发展脉络走下去是没有问题的,但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只有20岁的少年,对于我们所有经历过20岁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大家都能明白,一个人在此时是根本不可能有定性的,这正是一个人最跳脱也是最反叛的年纪,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少年在如此年轻的阶段就能够虔诚自己的信仰,获得自己的救赎。
因此,当整部电影在丹尼尔满脸是血的迷茫之中戛然而止时,我认为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安排。
未来往何处去,丹尼尔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这部电影让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件衣服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吗?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在这部电影中的大部分时间内,也是这么表现的。
我们可以看到,那件教士服和“代理神父”的名头却是为丹尼尔带来了改变,让他从一开始的糊弄事儿到后来转变成全心全意拯救众生,努力的弥合小镇的分裂,治愈小镇的悲伤。
但到了最后,丹尼尔却再次陷入黑暗之中,那件衣服和曾经的美好都没能拯救他,他再次成为了一个凶狠的“暴徒”。
如此看来,一件衣服和一个身份似乎也并不能改变一个人。
其实,真正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还是这个人的内心。
衣服和身份都只是外在的刺激,对于一个人的改变有帮助,却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真正能够让一个人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还得是他自己的内心,只有一个人的内心足够的坚定和决心,才能让自己发生真正的转变,才能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
但这种内心的转变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经历,让一个人有了充足的阅历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之后,才能在外在情况产生刺激时发生,对于丹尼尔来说,这个刺激显然来的太早了。
最后说一个我觉得本片中挺有意思的细节,那就是对光的运用。
仔细留意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影片的前半段,丹尼尔在教堂里主持了好几次活动,在这些镜头中,从教堂窗户上打下来的光始终是充足而柔和的,此时丹尼尔正在一步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镜头中的光线是十分明亮温暖的,丹尼尔整个人也都被这光笼罩着,仿佛沐浴在圣光之下。
然而在影片最后,当丹尼尔最后一次站在教堂之中时,原本从上面照下来的光却变成了从侧面打过来的光,因此丹尼尔在画面中始终是一半脸处于光明之中,另一半脸却处于黑暗之中,这在我看来是个十分巧妙的安排,用镜头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此时的丹尼尔再一次陷入迷茫之中,成为一个即使天使又是魔鬼的矛盾形象,让人物内心的迷茫与纠葛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
作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我对于上帝到底存不存在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我想《基督圣体》这部电影要讨论的也不是上帝存不存在的问题,我觉得,这部电影真正想要说的是:不管是上帝还是别人,没人能够拯救你,真正能够拯救你的,还是你自己。
今年奥斯卡颁奖礼上,韩国导演奉俊昊可谓抢尽风头,凭借一部《寄生虫》横扫四项大奖。
也许是锋头太过耀眼,盖住了其他一些同样有实力的影片,特别是在最佳国际影片这个奖项中,其余入选的四部都是百里挑一的佳作,《蜂蜜之地》、《痛苦与荣耀》和《悲惨世界》大家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而在我看来这部来自波兰的《基督圣体》也绝不能小觑。
这部一看名字就很容易联想到刻板深沉的宗教题材,但事实上这部波兰电影却另辟蹊径地探讨信仰的本质以及宗教制度的困境。
影片的主角和前两年获得柏林影帝的法国电影《祈祷》极为相似,同样从误入歧途的年轻人的视角展开叙事,亲身体悟宗教的救赎实质。
不过相比起《祈祷》里面拿宗教作为戒毒的手段,这部影片对宗教的反思更为复杂与耐人寻味。
影片的剧作相当出色,两条叙事线索并行交错:一面是假扮神父的主人公在这个闭塞的小镇里经历心灵洗涤和思想转变,另一面是则是在主人公的介入下,由车祸事件引发民众之间的怨愤情绪得以解开。
这个冒牌神父的故事或许并不陌生,但是透过主角这种阴差阳错的命运选择,让观众能够深入浅出地思考信仰背后的实质。
一件衣服足可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平凡人的身躯也能承担起神圣的任务。
少年犯自然也有机会获得救赎,并享有与神父同等的精神力量去为民众排忧解难,尽管他的行为看起来远非宗教所定义和容许的范围。
这种模糊的宗教道德观念在这个角色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时是恶迹斑斑的混混,一时是虔诚尽责的神职人员。
当他的真实身份被揭穿后,两条叙事线索逐渐汇合:小镇上的民众从车祸事件中获得释怀,而正当观众以为主人公经过此事而获得救赎的大团圆结局时,却遇上令人愕然的反转结尾。
这个戛然而止的结局让我回想起他在小镇上尽心尽力帮助的那位寡妇,在现在看来他并非是出自主持正义或者宣扬无私大爱这种说辞。
实则上,他是从寡妇身上看到自己的遭遇。
寡妇因为丈夫驾车引发六条人命的车祸而被镇上其他民众孤立,而他在少管所的经历不也正是如此吗?
仅仅是犯下疏忽杀人的过错而被身边人和社会排斥,狱中的神父先打消他日后担任神职人员的念头,随后登场的警察则对他一脸不屑,认定他无法从良。
他在帮助寡妇与众人和解而重新融入到社区的过程中,抱有希望自己日后也能为这个社会所重新接纳。
然而,影片的结局彻底击碎了他这个良好的愿望。
这个结尾对西方传统宗教有了多一层反讽质疑的味道,似乎也暴露出宗教制度的困境。
由此,这个貌似常见的“冒牌货”题材在开放性的结局中提升不少,特别是画面结束在男主角带着满脸鲜血和迷茫的双眼逃往未知的方向。
这部影片在国内挺冷门的,2019年9月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的,影片提名“最佳影片”。
2020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最佳国际影片”,是最近新上的影片里“最喜欢之一”,另一部是《饥饿站台》。
海报做的极棒了,暗点救赎和升华,曾经的魔与神融合在一起,就像是善与恶中间没有鸿沟相隔。
影片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Daniel从少管所释放后,经由少管所的神父介绍去边远小镇的锯木厂就职。
因为内心对于基督的虔诚向往,他去了小镇上的教堂,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冒充了神父,代替生病的托马斯神父履行神职。
偶然知道了镇上的一场车祸,以及更多的内幕。
第二部分是Daniel为市长的新锯木厂祝福,遇见了少管所的狱友Pinczer,准备逃离小镇。
但思量过后,他选择留下来,决定利用自己的“神职”为小镇上不被原谅的司机下葬。
而当人们认可了Daniel代替神,理解了原谅这份爱,同意司机下葬后,Daneil的房子被火烧尽,来小镇坐公交所遇,知晓自己真实身份的警察出现在面前…少管所的神父也出现在了面前…Daniel此时面临着身份被揭穿的巨大风险,可还是坚持完成最后的弥撒,回到少管所……影片用极其冷清且固定的镜头,以旁观者的身份平缓克制的讲述了Daniel这一段“寻找基督,寻找自我,寻找信仰后蜕变升华”的故事。
导演是扬·科马萨,其处女座《自杀房间》是中国观众第一部熟悉的波兰影片。
摄影师是小皮奥特尔·索博幸斯基,父亲是掌镜过《红白蓝三部曲之红》和《十诫》的皮奥特尔·索博幸斯基。
1,情节前后多处对比与对仗。
1)锯木厂与少管所的对仗和身份与内心精神的对比影片一开始的第一幕,地点是在锯木厂,看管少年犯的狱警突然离开,狱中刺头Pinczer与伙伴欺负狱友,Daniel是他们的望风者。
此时Daniel虽然信仰基督,但却没有那么坚定。
此场景与影片最后Daniel从小镇回到少管所的场景形成对比。
同样是狱警突然离开,Daniel却不是望风人,他变成了战斗中的一方。
心情也已变化,Daniel未必把基督当作信仰,但信仰已经深种心里。
此战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基督里面“圣体圣血”仪式的最后一步“圣血”(后文会作详解),是Daniel对自己最后的救赎,加上前面在教堂的的弥撒(“圣体”仪式),Daniel完成所有仪式,可以说是他变成了耶稣,完成了救赎。
第一幕的锯木厂已为片子作出基调,与后文频频出现的锯木厂一样,代表少管所,代表监狱,代表着世间少数可以接纳罪犯的地方,而此处由权利掌控。
与后文出现的“为市长新锯木厂祝福”情节有一定的对仗。
那时Daniel对新锯木厂的祝福,正是代表了他内心已脱离少管所监狱那个罪恶的地方,等同于代替上帝对于自己的祝福。
虽然Daniel对基督信仰,希望可以就读神学院,成为一名神父。
可影片中监狱里的神父对Daniel说的话却极为嘲讽,教堂也不是一个可以接纳罪犯的地方。
此时,Daniel还不懂得这句话对于自己的意义以及影响力。
2)基督于Daniel内心的摇摆,十字架和灯光。
影片第二幕是Daniel和狱友们为了迎接神父做室内打扫,Daniel端着十字架整齐的摆放在桌子上,并且领唱圣经。
此段表明Daniel是个非常信奉基督的罪犯,并且受到神父的喜爱。
十字架代表基督在他心目中公正、神圣的位置。
十字架顶天立地,处于画面中心。
此场景与影片最后形成对比,Daniel从小镇回到少管所监狱,在就餐前找到Pinczer确认他是否出卖了自己(身份上与Daniel的对调和讽刺,当都成为了“望风者”Pinczer却出卖了Daniel),在得到确认后,Pinczer害怕自己与Daniel走得太近,被Daniel的仇家(当时监狱罪犯中的权力者,Daniel因为炫耀失误杀死的男孩的哥哥)寻仇,立刻坐到后面的桌子。
狱警走进来进行餐前祈祷,被杀男孩的哥哥站在Daniel身后,两旁狱友皆起身祷告,Daniel却依旧坐着吃饭,并没有进行就餐祈祷。
此时Daniel不是不再信仰基督,而是真正明白了基督对于一个人的意义,祷告不过是个形式,比起形式而言,不如监狱神父对他说的那一句“人生中做善事的方式有很多”的表达:实践更重要。
(也就是他利用自己神职帮助小镇的司机得到原谅,并顺利下葬)也印证了接下来小镇神父托马斯的一段话:“上帝通过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与我们交谈,有时我们认为这不可能是上帝的计划,各种河阳的悲剧袭击了我们,但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失去信心......这是一个关于你离上帝有多远的寓言,包括每个人,甚至我。
”——小镇神父2,光与光的对比和对仗影片出片头的方式很特别,是在影片的第三幕。
白天被神父拒绝进神学院之后,Daniel坐在少管所监狱的床上,开着灯祈祷。
忽然监狱的灯(冷光)关闭了,Daniel不为所动,继续祈祷,带着栏杆的窗户射进外面的灯光(暖光)照进来,刚好照在Daniel的身上。
镜头一转,Daniel抬眼,片名出来了。
监狱的灯光或许象征基督,散发着高冷的灯光,不由Daniel所控。
即使上帝关闭那盏灯,Daniel却依旧有那一份执着的信仰。
窗外的灯光如同自己本身,是自己支撑自己的光亮。
Daniel在祈祷。
灯已关。
对比情节镜头:影片中部,Daniel在Eliza的母亲Lidia的引荐下来到一户人家为垂暮的老人做坚振礼。
那是Daniel第一次做坚振礼,其实漏洞百出,心里也极为慌张。
Daniel独自踏进老人的房间,老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只为等着他的到来。
Daniel握住老人的手,老人盼着的“上帝”到来,左手刚覆上就去世了。
此时房间仅靠蜡烛和墙上耶稣画像周边红色的灯散发着微弱的光,未拉紧的窗帘投出窗外的光,是象征圣洁的白光,照在老人的上半身。
Daniel却坐在窗帘的阴影里,楞楞地握住老人的手。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戏,其次才是弥撒。
此刻Daniel感受到了死亡的沉重以及基督的信仰带给人的力量。
他真正的意识到了作为“神职人员”应该做的事情,并不仅仅是背诵经文,要担当起每一份信仰的价值,担当起传达基督精神的正确力量。
影片中经常被断定为神职人员的一句话“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阿门"。
其中圣父是指上帝,圣子是指耶稣,圣灵是指教徒所领受的虔诚的愿景,阿门代表确信。
教堂的神父,对于虔诚的教徒来讲,等同于上帝。
Daniel想努力做好神,一个可以真正成为他人信仰的神。
3,身份的不断摇摆和坚定,怀疑和确信。
身份的摇摆和坚定来自于Daniel自身,这也是他对自我身份的怀疑和信仰之间的摇摆和坚定。
第一个摇摆,在Daniel本来只是开玩笑自己是教父,却被带到了托马斯神父家的时候,等候之时本想通过窗户逃走,却未能如愿,只得硬着头皮把戏演下去。
第一个坚定则是做坚振礼的时候。
(时间较长)第二个摇摆,是Pinzer出现,Daniel受到Pinzer的威胁,准备离开小镇。
但第二个坚定也随之而来,Daniel放弃逃走,决定留在小镇。
(时间很短)第三个摇摆,是Eliza,二人彼此相爱,在夜晚二人去了托马斯神父的主屋里…Daniel颈间的十字架也在二人身体之间摆动…在这时旁边Daniel所住的小木屋被烧得精光。
也因此引来了市上的警察,正是Daniel来到小镇的路上,遇到的知晓自己身份的警察。
Daniel靠着Eliza躲过了部分追问(此时Eliza应该已经确认Daniel教父身份的虚假)也算是靠着Eliza坚定自己的信念。
就算在司机的葬礼上看到了监狱里的神父,Daniel也毫无波澜,依旧决定完成最后的弥撒,从当初自己想要逃出去却未能如愿的窗户,如愿的逃了出去。
其实对于Daniel的身份,Lidia也有怀疑。
Daniel与托马斯神父见面的时候,神父问他喝不喝酒,Daniel喝了酒。
镜头给到了站在门口处的Lidia,暗示怀疑。
(神父是不能喝酒不能结婚的)之后Daniel在教堂所做的弥撒、祷告与其他神父有区别时…Lidia迟于别人的鼓掌和看人眼色的赞同时…让Daniel住进小木屋却不让住主屋并强调主屋是神父住的时候…在做坚振礼Daniel进入房间后,Lidia关上房门时…Lidia已经知道了Daniel虚假的身份,却帮助Daniel做隐瞒(也或许是为托马斯神父就医做隐瞒),但最后Lidia却是因为Daniel获得了上帝传递给人类的感化、原谅和信仰,赦免原罪。
在这其中,Daniel经受自我怀疑、他人怀疑,最后得到坚定和确信。
4,爱能掩饰一切过犯,爱也是救赎的开始。
Daniel第一次冒充神父听他人告解时,对方是一位母亲。
母亲为自己殴打儿子前来告诫,询问怎样让儿子戒烟和补偿的方法。
Daniel先是照着经书上的话为她开解,却闻到了女人身上的烟味。
Daniel没有指责女人,也没有要女人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向儿子道歉。
而是要她陪儿子去骑自行车,也就是靠爱来赎罪,靠爱化解矛盾。
这与影片剧情的第二条线异曲同工。
小镇上的一群孩子因为司机的不当发生车祸全部死亡,其中就有Eliza的弟弟,Lidia的儿子。
小镇上的人因为神父对于司机的不原谅而憎恨他。
不让他下葬立碑,骨灰也只能摆放在家里,还孤立司机的寡妇老婆。
(一个暗黑的想法,神父或许是Lidia逝去儿子的爸爸,也因此作为教徒的Lidia见到如此不称职的神父Daniel也没有揭穿他,也因此和托马斯神父走的如此近…一般神父都会对于这类时间劝别人要原谅…当然也可能仅仅是因为Lidia对于他多年的照顾,产生了对她逝去儿子的同理心)Daniel为司机举行了祷告,劝小镇上的人要原谅,也是利用爱这一话题,完成了赎罪和原谅,最后为司机立碑下葬。
5,最后的弥撒Daniel在最后逃跑,是为了完成最后的弥撒。
【关于弥撒的一个科普:弥撒来源于《圣经·新约》的最后晚餐。
根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在受难前夕的晚餐中,分别拿起麦面饼和葡萄酒,感谢祝福了,把饼、酒变成自己的圣体圣血,交给门徒们吃、喝,并命令门徒们这样做,来纪念他;晚餐后,耶稣即被交付,受苦受难,在加尔瓦略山上被钉十字架而死,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耶稣在最后晚餐中建立了圣体圣事,举行了第一台感恩祭。
而他的晚餐祭献和他在加尔瓦略山上十字架的大祭是不能分离的。
他把饼和酒分别祝圣为他的圣体圣血,表示他受难死亡.完全倾流了自己的血。
从祭献的本质来看,最后晚餐的祭献和加尔瓦略山上十字架的祭献是一而二、二而一,根本不能分离的。
教会举行弥撒,便是按照耶稣所吩咐的,直接地重行他的晚餐祭献,间接地重演了他在加尔瓦略山十字架上受难圣死的大祭。
弥撒是圣教会最重要、举行得最多的礼仪。
其目的是成圣体圣血、祭献天主,向天主表示钦崇、感恩、祈求和赎罪。
教会的主要信仰活动都围绕着弥撒而进行。
弥撒是天主教礼仪生活的主体与中心,也是高峰。
】其实在Daniel见到公交上的警察和监狱神父的来电时,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最后会回到少管所监狱。
所以当他在葬礼上,见到少管所的神父并没有慌张,也没有闪躲。
他只期盼自己能够完成最后一场弥撒。
Daniel逃了出去,穿着绿色的祭衣。
绿色的祭衣代表生命和希望。
Daniel在做弥撒的时候望向耶稣,说着“他太圣洁了”,并脱下了绿色的祭衣,裸着上身走出教堂,给小镇上的人看自己的纹身,曾是罪犯的证据。
并且把颈间的项链也留在了教堂。
此时Daniel内心已放弃希望和生命,回到了少管所监狱。
而情节上,Daniel已经完成了弥撒的“圣体”环节,他距离成为“耶稣”只差一步。
6,我所认为的结局影片的最后,Daniel被打的满脸血摇摇摆摆的逃出少管所,身后是追着他的狱警。
情节上已完成“圣血”的环节。
Daniel和耶稣合二为一,圣体圣血以作赎罪,与前文所说的弥撒科普仪式相同。
仪式完成,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为世人赎罪,仪式完成,Daniel为自己赎罪。
所以Daniel最后的结局是死亡。
那他要跑去哪里?
小镇吗?
显然不可能。
Daniel出来是因为一个信念,他已经明白了基督对于自己的意义,此时正是完成了影片的片名《基督圣体》。
所以他已经做到了基督圣体——牺牲。
他救赎了小镇上不许下葬、举行葬礼的司机,救赎了司机的夫人,救赎了在那一场车祸中失去亲人的家属,以及他自己......那么他跑去哪里呢?
我觉得是教堂。
而这些,只是猜测罢了。
还在跑着,就代表还有信仰,还有希望不是吗?
但做另一个ending镜头的设想:Daniel跑出来,跑到了大草坪,望着远处的教堂顶(不必给镜头),立定,隐隐的一道光照在脸上,张开双手,影片戛然而止。
关于宗教题材的电影,很多地方可能都看不懂。
其中男主最后被识破,在教堂时,转身看了看耶稣,脱掉上衣,摆出一副耶稣钉在十字架的姿势仿佛化身成耶稣本人。
紧接着临出门老修女说:耶稣保佑你。
可以看出她已经识破男主假神父的身份。
之后又回到少管所,男主说:是你出卖了我。
要知道,是尤大将耶稣出卖后,耶稣才钉在十字架上,耶稣代替众人受苦。
电影本身是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画面镜头感觉很清冷,故事蛮有寓意的,罪犯与神父之间的身份转换,可能给予不同的社会属性,反过来说身份也不一定能界定人的善恶。
车祸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人物在不同角度的看法。
货车司机出事前和妻子大吵一架精神状态不甚稳定,而这一群出车祸的年轻人事发前喝酒吸毒,想必也有很大的责任。
各自的亲人们站在两方互相指责,以盼在这般仇恨怨念中给自己别样的力量来释怀。
而镇长和过往的神父为经济利益以及种种只想息事宁人或随大流。
男主作为一个外来者以“神父”的身份逐渐揭开事情真相,身份虽假但以自己的力量意外地达成某种程度的化解,影片末段无声的脱衣自白蛮有震撼性。
人真的是一种社会适应性很强的生物,以神父自居时神性散发出别样光彩,被揭穿回到管教所后依然能按血腥的兽性求得生存。
最后一幕满脸血的男主面无表情地疾走然后狂奔,身后是混乱的场景和被烧着的决斗房,这样的对比镜头收尾,很是惊艳。
我对基督教所知甚少,或者说一无所知。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我是完全没有资格去写这样一个关于基督教电影的影评,本应该搁笔,却想起来李健吾先生评《边城》时说的一段话———“ 一个批评家,第一先得承认一切人性的存在,接受一切灵性活动的可能,所有人类最可贵的自由,然后才有完成一个批评家的使命的机会。
”我自然不是什么批评家,但这一段话给了这个宗教的门外汉一个理由,去评述《基督圣体》里边的“人”,去试一试吧,和宗教什么的没有关系,只和“人”有关。
电影在丹尼尔得到唱颂“《诗篇》二十三”时便已渐入佳境,十恶不赦的罪犯的歌声却是如此的纯洁与不染,截然相反的两面带来巨大的反差与感官刺激,单一的背景色调显示出它的魔力,这样的冷淡却又安静,在这样的电影氛围里,丹尼尔获得假释,他带着对神父职业的向往、对上帝的敬仰,在闪光灯下吸毒,在幻灭的闪动中做爱。
一个人竟然是如此的矛盾,抛去他的罪行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人,不加任何矫饰,纯洁而又安静,可他疯狂而又堕落的生活又勾勒着一个囚徒的灵肉冲突与精神困境。
人就是充满矛盾的,不断冲突的。
中世纪的欧洲贵族一边宣扬基督精神,一边执行着骑士的原则,追寻耶稣的脚步中感受谦虚,却在对敌时努力拼杀,直至俘虏无数,敌人的女儿在脚下匍匐求饶。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传经授道,颂扬“民本”,鼓吹“民贵”,可真实的却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民主与博爱,自由与宽容成为人人认可的造物原则的当下,还有无数的人饱受歧视与欺凌。
个体发生也许是整体发生的缩影,就像某些人的成长总和某些历史的演进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丹尼尔的成长就和波兰的成长有相似之处,在精神与肉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徘徊中饱受折磨,一定意义上像极了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笔下那个被一队德国士兵轮奸而后又被一队苏联士兵强暴的波兰少女,民族的苦难也许来源于摇摆不定,也许来源于外部的风雨飘摇,个人又何尝不是,当丹尼尔对渴望伸出试探的触手时却是一片冰凉,身体冰凉之时内心也许灼热似火,烈火与酷寒煎熬着灵魂,沥成汁,一滴一滴地滴落着·。
这样的苦痛是边缘小国波兰的苦痛,也是边缘人物丹尼尔的苦痛。
对于生命,我们都是忏悔者,可有时候我们又都是自己的神父。
《荆棘鸟》中梅吉与神父拉尔夫的爱情也是那样挣扎与痛苦,充满着忏悔,却也充满着宽恕。
正如电影中丹尼尔的祷词那样,“主,不要批判,试着理解我们”,人需要被理解、也需要被宽恕。
电影中盗窃而来的僧衣不仅为谎言找到证明,也为丹尼尔的灵魂找到了宽恕,为他放浪不羁的身体找到宽恕、为他饱受折磨的灵魂找到宽恕。
我不敢说所有人,但是有的人也许正在为过去悔罪,也在为未来寻求宽恕。
丹尼尔迷恋于强烟与烈酒,迷恋于肉体与欢乐。
可当他穿上所谓的“神父衣裳”,一切都是那么神圣而纯洁。
囚徒与神父只有一衣之隔,善与恶亦只有一念之差。
“第三个人说 我最亲爱的,你为什么如此难过” …… ”
誰有資格事奉上帝?
是誰說了算?
波蘭電影《另類神父》(Boże Ciało)的主角丹尼是少年犯,歸信基督後希望成為神父,牧養他的湯瑪斯神父卻潑冷水,直言沒有神學院會接受他這種犯罪背景的人。
世人皆罪人,十分平等,但天國是否仍有階級制?
《另類神父》一方面讓我們看到宗教和信仰之間的微妙張力,另一方面又揭示了宗教仍是現實世界的一部份。
丹尼沒有按假釋的規定去鋸木廠工作,竄到附近一個小鎮,胡謅自己是神父,卻誤打誤撞當上小鎮神父的臨時替工。
這個荒誕情景引申出有關真偽的問題:是否只有真的神父(教廷認可的)才能真的牧養信眾?
反過來說,真神父必然是真牧者嗎?
丹尼有機會當替工,是因為小鎮唯一的神父酗酒,須去療養院戒酒。
丹尼硬著頭皮,又是實現夢想,穿上聖袍主持彌撒,但沒受過神學訓煉,怎麼講道?
「沉默也可以是禱告,我們來這裡不要機械性地禱告……禱告是和上帝聊天。
」他複述了湯瑪斯神父在管教所講過的話,又加上自己的感想:「祢這麼純潔,我這罪人又怎麼代表祢?
還是去禱告……」事實上,即使丹尼落力去做好神父的角色,又承認教廷給神職人員的規矩有其意義,應該遵守,他仍做了不少對教徒而言是犯罪的行為:吸毒、淫亂、打人 — 更何況冒認神職人員本身就是欺騙。
其實他本身就是一個需要牧養的人,卻被當地的天主教會體系拒絕。
丹尼有慕道之心,想進神學院,卻連報名的資格也沒有;到了小鎮,本來的神父也自身難保,無能照顧丹尼的信仰生命。
不過錯有錯著,一片熱心的丹尼,憑著從心而發的活潑講道和親民作風,吸引了更多小鎮居民上教堂。
選擇神僕的,其實不是教會,而是上帝自己。
小鎮在一年前發生過一宗交通意外,七位居民去世,他們的親人仍未走出傷痛。
丹尼其實是一個充滿同理心的人,配合他在管教所學習的情緒管理技巧,他幫助一群年輕死者的家屬把壓抑的悲傷和憤怒釋放出來。
他不說「一切都在神的計劃中」一類陳腔濫調,而是在禱告中陳明各人心中的不滿:為何祢讓這苦難發生?
我們感到不公殘酷,而非祢的美意。
但丹尼也祈求上帝的憐憫,讓大家明暸祂的心意。
他做了一個牧者應做的工,不是重申「教義正確」的現成解答,而是醫治人的心靈。
作為一個少年犯,丹尼也是傷痕纍纍,卻把自己的幽暗轉化為別人的祝福。
然而同理心不代表放棄是非判斷;丹尼也發現了年輕死者家屬的陰暗面,就是他們把子女的死怪罪在其中一名死者科比斯基頭上,因為他的車與年輕人的相撞。
他的遺孀也成了替罪羊,被鄰居排擠與欺凌:「你怎麼能讓你醉酒的丈夫駕車?
」更甚者,原本的老神父也不讓死者下葬在小鎮公墓之中,其遺孀也不上教堂。
神愛罪人,教會卻把罪人拒諸門外,這還算是甚麼教會?
經過調查,丹尼知道事有蹺蹊,不惜押上小鎮信眾對他的愛戴,要為科比斯基舉行安息彌撒,並把其骨灰下葬於公墓之中,讓遺孀回歸教會。
為此他得罪了地方勢力,遭受縱火等威嚇,仍堅持為人們尋求公道與復和。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本來的老神父和丹尼比較,誰才是真正的牧者?
誰才是和平之子?
丹尼自知有罪,而他藉此與信眾分享寬恕的重要性:「寬恕不是忘記,而是愛,即使他們有罪。
」那麼丹尼就是看似罪人的聖人了嗎?
他成了牧者的典範?
也不是,他只是一個蒙恩的罪人,只是他比其他人更覺察到自己的罪。
他並不比老神父更高尚,都是為主作工的牧者。
但這也不代表丹尼不能是牧者;他的軟弱,正如老神父的軟弱,說明了其實牧者也是需要被牧養的罪人。
不單罪人需要救恩,其實做好人都需要恩典,需要一些外在於個人意志的「道德運氣」。
但世事往往是:塞翁失馬,福禍難分。
丹尼在管教所歸向基督,是好運;當地的宗教制度抹煞了他當神父的志願,是不幸;他有機會偽裝神父,真的牧養了小鎮居民,是奇異恩典;他的謊話被揭穿,重回管教所,是悲慘的際遇,又是他假冒神父的後果。
仇家在這裡咬著他不放,逼他來一場血腥的決鬥。
丹尼重新陷入罪中,臉上失去了當「神父」時的喜悅,換來受傷野獸一般的驚恐。
當他在小鎮中,人們信任他的時候,他便有機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當他回到少年管教所,僅被視為罪犯之時,彷彿便只有作惡之路可行。
這齣戲把宗教的盼望和現實的殘酷交融並置,大量冷靜穩定的鏡頭泛著偏綠的冷色調,沒有溫情洋溢,卻偶爾滲進窗外的日光,照在人的臉上,猶如上帝的手撫慰。
電影原名直譯《基督聖體》即聖餐,當中被擘開的餅是基督的身體,共同領受的教會信眾也是基督的身體;宗教始終是一個群體性的信仰。
或許「信者得救」也指向外部條件,不只是個人內心的意向:你自己相信可得救,也需要他人相信你得救。
即使蒙恩,個人的信心仍是脆弱的,當丹尼身邊的人不再是信徒而是惡棍,當教會率先因他罪犯的身份而封殺其牧者的追求,他便會抓不穩手中的救命繩索而重墮深淵。
相信基督的救恩,不只是信祂會救你,也是信祂會救其他人。
作为一名天主教徒,自我批判地看完这部电影。
波兰是传统的天主教国家,即便在苏联的铁幕下也没有失去信仰,但仅从近年来的一些电影来看,现实不容乐观,宗教在僵化和退化,神职人员的缺乏和失去信心,年轻人受自由思想的侵蚀等等。
男主出入少管所,就一个混混,偶然情况竟混上了假神父,这也是电影的表现(其实天主教会非常严谨,除非战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因为有教区管理制,没有身份获得证明的外地神父不可能在教堂行圣事的),临时抱佛脚,通过手机搜索勉强会主持弥撒仪式,这说明神父的技术活,经过学习不难,但神父这个职业最重要的是牧灵,面对堂区内那些伪善、信仰僵化的老教友,难怪老神父酗酒且想逃离,假神父的到来确实注入了新的气息,比如没有成见地看人,和青年人的沟通,但还是禁不住诱惑(女青年诱惑神父是大罪,也可能她感觉出来那男孩不是神父),和女孩上床了,这里所有的角色都没有做好自己的本分。
影片还通过假神父调查一起死七人的车祸和镇长的新工厂开工,这几件事来集中表现小镇各类人的信德观念,通过几次在集会中的讲道,启发人们自我悔罪和救赎。
当然,纸是保不住火的,最后假神父选择当众脱去神父衣袍,结束了这段自我救赎,回到少管所,脱离了神圣的引导,于是又是浑浑噩噩。
影片充满了悲凉和失望,有稍许慰藉的是,老神父回来了,教友们也接纳了那个寡妇,可救赎之路还很长很长。
6.5分。波兰新电影风格接触的比较少,何况这部故事细节还是比较晦涩的,色调也偏阴郁。其中不乏对现实世界里“外来人冒充神职人员”含沙射影的讽刺,结尾的夺路而逃也是戛然而止。他跳脱出原来的环境,却跳不出人们对其所犯过错的认知。
《基督圣体》巧妙地以宗教为外壳,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看似讲述冒牌神父的荒诞故事,实则是对救赎、善恶、身份认同的深刻叩问 ,让观众在观影结束后,仍不禁思索:究竟何为真正的信仰与救赎 ?
如果换身皮就有效果,小镇最终接纳寡妇又是怎么回事呢?又是换了什么皮?如果真是讲坛上说的话起了效果,那这效果又与皮何干?拿人性说事就别沾那身皮的光,真谈宗教就别这么扯淡
green light
无法真切地共鸣,拍得太细腻又过于沉闷。从托管所出来的小混混,想要成为牧师的故事,如何自我救赎的故事,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好压抑,你得让电影有喘息和释放的空间,它才会有更通透
什么都没有改变,社区和个人。
北欧的清冷掺杂着离别的惨淡,教堂的琉璃倒映出碎裂的心扉。有人仅凭皮相就判处我有期的刑罚,有人刺破灵肉奉我走上无形的神坛,告解室内吞下陌生人的眼泪,苍茫天地唯有独自渡过苦海。信奉恨比爱更加长久,终究放过比执着更难下喉,以为莫须有的罪人就是解脱,多年的咒骂却不能把往事煮酒。第一场大火升起对生活的留恋,第二场烈焰焚尽对自由的向往,世界以囚徒的铁窗吻我,我却报之以救赎的圣歌。
6.5/10。是个很吸引人的故事,演员选得很好。可以和《阳光普照》对照着看,都是社会抛弃的人,都在寻找黑暗中的阳光。最重要的脱衣一幕我希望能呈现神性,可惜差了点。反倒最喜欢今晚的戛然而止。村里矛盾戏比重太大了。
只有在双重反讽的情况下,这个电影可以打满分。比如它虽然套着宗教的壳,但其实想挖阶级固化的经济根源;又如虽然大半程打的是好莱坞牌,但最后翻一张黑桃K出来。童话般的宗教救赎不存在的,镇长一句话,寡妇做弥撒 。而基督从来没有过什么圣体。
还没看
奥斯卡国际电影五部提名之一,波兰新电影知性、唯美影像风格超浓。两条叙事线缠绕并进,有些过于复杂、含蓄。每个人都既是天使又是魔鬼的主题,表现得并不透彻。
男主给我一种第一次看mr robot看到rami的时候一样的感觉 第75分钟的歌很动人
假释小哥假扮神父的故事,很套路,不出意外地给社区带来新活力,化解事故受害人心结什么的,不是太有说服力。反而是最后回到监狱面对自己的罪业比较有劲。全片色调阴冷,气氛冷清,手法倒没什么特别。片名是拉丁语,波兰天主教会现在的仪式语言原来也是波兰语了。
【D+】一方面剧本与情节的设计感很重,一方面又刻意压制戏剧性和影像风格,表达效果也打上折扣。
恶人也可以是天使吗?答案是不可以,是他不配?还是我们从来不给与他们机会,教堂里的丁达尔式打光美轮美奂,外景又凄冷肃杀让人胆寒,波兰电影竟然有种北欧的冰冷,导演的功力可见一斑。
开放式结尾,收得有点仓促,给人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的感觉。少年的眼神充满忧伤,令人心痛。那首波兰民谣lipka真是太好听了。
(Virtual screening@CCT)男主角实在令人惊艳,要不然观众很难撑过这个充满压抑情绪的故事。那些乡民们的悲伤和不被神所听见的痛苦,是走不出去的真实人生。结尾也足够真实,没有提供任何幻想。人的苦难,结结实实地落在了肉体上,也即落在了大地上。
无聊
可能是海报选的太好了,观影过程一直在海报所传达的氛围里,哪怕只是那一秒的定格。终要向神依托,但神却不要你。假扮的神父不是恶魔也不是天使,只是芸芸众生的困境,到底回到原点。
两星半。后半段节奏略沉闷,好在结局收回来了。跟冒牌上尉如出一辙,都是表达善与恶的界限在哪里,如何去定义人性的好与坏。区别是这两部正好相反。(欧洲演员真的少,看几部同一国家的电影感觉转一圈都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