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对我来说并不感冒,但是我给了三颗星。
这部影片其实并不感人,但是我却哭了。
全片唯一让我止不住泪流满面的地方是影片的最后,她们一家人送Joni去读大学,Joni则迫不及待的想离开那个混乱的家,到Joni的宿舍之后,一家人又忙着帮她收拾,而Joni则异常反感她们这种行为。
她要求自己收拾,然后她的妈妈们和弟弟便出去了,在Joni整理床单的时候,发现外面静悄悄的,她急忙出去看。
发现没有人。
然后Joni便慌了,她丢下宿舍的东西慌忙出去找她们,她慌乱的寻找东西的样子,让我想起我的某些时候,我无法表达那种感觉,只是觉得心痛,好像被丢弃了一样难过。
Joni在路上看到了她的妈妈们和弟弟车里,他们看到她就停了下来。
Joni的样子像是在说:“你们在干嘛”她的妈妈说:”我们把车换个地方停,那里不可以停车“Joni说:我以为你们走了呢她的妈妈说:”怎么会呢,走的话会和你说,你要相信我们“…………然后我就止不住的哭,止不住的哭。
那个场景让我想到了我的白色自行车,有一天,我把它锁在超市的外面,自己一个人跑到楼上露天咖啡厅待了一下午,回来时忘记了我是骑自行车过来的。
就走着回了家,到家之后,发现把自行车落在了外面,外面天色已经黑了,我往回走的一路上都在祈祷,千万别把我心爱的自行车丢了,我在想,一定是丢了。
边走边难过,那个自行车跟了我两年了,我舍不得它丢了。
走到地方的时候,发现它还在,孤零零的锁在原来的地方。
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哭了。
那一次哭了好久好久,就一直自言自语对它说话,生怕它不见了。
我想我上辈子一定是一个被抛弃的小孩,前生的父母亲一定是把我丢在了某个角落,走了。
然后我就一直在那等,一直在那儿等。
所以此生我才如此惧怕“不告而别”。
我害怕在我还愿意信任的时候,被丢弃。
我害怕在我对你有感情的时候,你走了。
请不要不告而别,好吗?
---电影《孩子们都很好》(The Kids Are All Right)美国有很多奇怪的事情,比如19岁的男青年喝酒违法,但捐献精子没问题。
保罗19岁那年在大学念国际关系专业,他趁着年轻力壮为精子银行作出了贡献。
近20年以后,保罗接到一个电话,精子银行的人说他的孩子希望跟他取得联系。
按照保密协定,如果捐精者不愿意,银行无权披露其身份,可保罗愿意。
喜剧电影《孩子们都很好》(The Kids Are All Right)的故事由此展开。
保罗主要出于好奇才愿意跟孩子见面。
他发现自己当年的捐献已经结出两枚硕果:刚刚高中毕业的乔妮和弟弟莱塞。
对这两个孩子来说,除好奇心驱使以外,更为强烈的需求还是寻找父亲。
两个孩子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长大,连养父、继父也没有,他们只有妈妈。
不只一个,同时有两个。
同性恋伴侣妮柯和茱尔斯各自经过人工授精后生下乔妮和莱塞这姐弟俩,四个人共同组成一个家庭。
由于精子都来自保罗,所以乔妮和莱塞从生理上来说为同父异母。
这个家庭是不是很特殊?
如果你指望看到一部讲述同性恋家庭如何与常规家庭不同的电影,那么女主角之一妮柯将非常生气。
她奋斗的终极目标就是向世界显示,其实同性恋家庭一切如常。
这部电影建构喜剧效果的核心正在此处。
女同性恋者建立的家庭不具备丈夫配妻子的常规结构,但也有阴阳之分。
妮柯是个妇科医生,她为全家挣口粮,四个人得以安居在南加州绿树成荫的良好社区,以沃尔沃V70这类高档车代步,就跟其他较高收入的中产阶级一样。
茱尔斯学过建筑,但她的精力更多地放在照顾孩子上,职业生涯比较随性。
多次改变轨迹以后,她最新的计划是投身园艺。
两个有知识、有教养的妈妈各负其责,精心打理着这个家,两个孩子自然健康成长。
女儿乔妮门门功课全优,她申请的每一所大学都给她发出了录取通知。
一家人遵纪守法,吃得有营养又健康,垃圾也全都分类回收,样样都跟其他体面的传统家庭别无二致,除了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父亲。
保罗出现以后,一家人原有的稳定生活立即相应发生变化,朝着失去平衡的方向滑去。
首先,两个孩子身上潜藏的那一点点野性得以苏醒。
乔妮开始顶撞喜欢唠叨的妮柯,她强调自己已经成年,用不着什么都听家长的。
莱塞从前老喜欢尾随着一个坏孩子做小兄弟,现在他敢于公然与之叫板。
最令人惊奇的变化发生在茱尔斯身上,她竟然跟保罗倒在同一张床上。
我无法确定哪种情况性质更严重,女同性恋者与男性出轨或者与另一个女性出轨?
但毫无疑问,与男性出轨引出的疑问应该更多,不仅有对伴侣的不忠,还有更为深层的问题:难道她的性取向已经发生漂移?
女导演Lisa Cholodenko自己是同性恋,她和同伴的孩子也经由人工授精而得来。
Cholodenko接受《纽约时报》采访的时候谈到了这个出轨情节,但没有刻意强调与男性出轨或者与女性出轨之间的区别。
她说,只要存在性关系就算越界,其原因应该归结到当事人的一种渴望,茱尔斯渴望改变日益平淡的生活。
同性恋家庭同样需要面对中年危机,伴侣之间多年相处以后,维系激情已经成为奢望。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茱尔斯和妮柯在浴缸边进入准浪漫状态的时候,电话铃突然响起,妮柯的病人需要紧急咨询。
等病情诊断结束以后,不仅浴缸里的水已经冷却,茱尔斯的体热也已经退去。
Cholodenko靠着对女同性恋家庭的细致刻画营造喜剧效果,不需要借助于夸张的情节,或者装疯卖傻,更没有对弱势群体的嘲笑。
比如,茱尔斯和妮柯亲热的时候需要男同性恋题材的色情电影助兴,非常有趣。
更有趣的是儿子莱塞发现了她们卧室里的录像带,他质疑两个妈妈,你们这是为什么?
茱尔斯的回答非常认真,她说人类的性行为比较复杂。
很多情况下,人的欲望跟直觉刚好相反。
她解释的态度越严肃,喜剧效果越强烈。
电影院里的观众一律狂笑不止。
美国女演员过40岁以后很难再找到合适的角色,这部电影算一个难得的例外,它给两位演员Annette Bening和Julianne Moore提供了绝佳的舞台。
Julianne Moore的形象已经不可能跟从前在Boogie Nights、The Hours、Far From Heaven中那样既成熟又年轻,但每次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她仍然具有辐射力。
Annette Bening的表演同样出色,妮柯对待生活极为严肃谨慎的姿态成功地强化着电影的喜剧效果,以不动声色的方式。
导演对其他三位角色也很慷慨,这部电影没有很弱的人物。
很多时候,我习惯从一个故事讲述者的角度来看电影,这样既方便自己从电影叙事中吸取养分,同时也能通过挑毛病找乐。
从情节设计上看,这部电影基本上很顺畅,我只感觉到两处例外。
为了让保罗和茱尔斯有机会亲密接触,导演让他邀请对方改造自己家杂草丛生的后花园。
此前,电影中已经展现过保罗的职业,他是一个有品位的餐馆老板,热衷有机农业。
一个到处种蔬菜和水果的人却让自己的后院闲置着,这个安排比较勉强。
另一个例外出现在故事走向发生大转折的时候。
妮柯在保罗家的卫生间发现了女人的头发,她立即意识到事情的真相:他和茱尔斯有染。
我很疑惑,头发怎么就不可能来自其他女人,难道非茱尔斯莫属?
我对美国社会一项独特趣味的了解很快派上用场,Julianne Moore长着一头天然的红发。
在白人中间,红发相对比较罕见,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基因突变的结果。
绝大多数红发女人属于爱尔兰裔,她们是美国社会男性小资的最爱。
我从前看过的同性恋题材的优秀电影多数是悲剧,至少很悲情,象My Own Private Idaho、Far From Heaven、Milk,当然还有《断背山》,以及最近的A Single Man,高质量的喜剧比较少见。
Lisa Cholodenko的这部电影有助于平衡人们对美国社会同性恋者际遇的认识。
毕竟,仅从统计数据看,我们的生活中总有10%的同性恋者,他们和她们跟传统性取向者一样有恋爱、婚姻、生儿育女的自由,同性恋家庭也应该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同性恋融入美国主流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只是速度快慢还很难说。。
看完想做父亲。
一直都很少考虑这个问题,由于自己是gay,所以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孩子。
而且现在自己状态也不是很好,甚至连毕业、工作都还是未知数,实在也没有精力去考虑这些事情了。
不过这部电影很真实,两个小演员都是大明星了。
一个是勇敢者游戏2中的哥哥,一个是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爱丽丝,都算是实力派演员。
而两个妈妈也是。
这部电影给我很多启示。
1. 一旦开始一个家庭,很多事情都得要放下了。
包括自己的很多享乐,我想这其实是一种升华,也是一种成长。
做了父亲之后,当有个小家伙天天跟在自己屁股后面到处跑的时候,我想其他的都可以不重要了吧。
所以虽然有很多事情和麻烦需要面对,大家都义无反顾。
呵呵。
2. 有时候感情丰富其实更通情达理。
里面同志妈妈对看似铁石心肠的儿子说:“有时候我真希望你是gay,这样就可以懂得感情了”, 呵呵,真是太搞笑了,但是我同时也发现,感情丰富真的不是一种错误。
3. 破坏别人家庭就是小三。
呵呵,所以这种事情千万不要去做阿。
不管是处于什么目的。
如果想要一个家庭,就去自己建。
这过程的艰辛和困难,都得自己去承受。
4. 家庭、爱情、亲情,所有这一切都是需要经营的,用心了,结果都会好起来的。
说家人不能理解的人,其实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的情况,是否给了父母他们想要的。
十年前一部批判美国中产阶级的电影在美国大热,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小子Sam Mendes居然能鼓捣出一部至今看来依旧犀利的家庭伦理电影,谁也不会想到Kevin Spacey继《非常嫌疑犯》之后能在奥斯卡上再次加冕,谁也不会忘记Annette Bening在柯达剧院失利后的表情,这部电影就是《American Beauty》,八项提名,五项奥斯卡大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最佳摄影。
这部影片犀利地揭示了美国日常生活的“众生相”。
它以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为例,展示了隐藏在美国社会肌肤内的种种“癌症”。
该片渗透着浓烈的嘲讽精神,所有角色的表演都可圈可点,摄影、剪辑、配乐等都令人叫绝。
可是对我来说,再多的荣誉也敌不过对Bening的一句褒奖,我永远也忘不了Bening在《美国美人》出场时对她的男同性恋邻居的台词“I love your tie.That color.”那神情,那语调,那姿态,Bening从此在我心中定格,女神!
从那以后,影评人每次提到奥斯卡糟糕品味,Bening二次的铩羽而归都成为了绕不过去的例证。
等待了十年,虽然之间有《夹缝求生》、《成为朱丽娅》以解我对Bening的相思之苦,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今年三月,奥斯卡余温未退,焦点公司宣布制片计划,《The kids are all right》在列,Bening牵手Moore,两位奥斯卡骨灰级怨妇联手出演同性伴侣,够狠够辣够气场,时隔五年,Bening美人迟暮,却魅力未减。
影片在今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已近摘得最佳同志影片泰迪熊奖,在北美上映以后获得了影评人的交口称赞,Bening凭借此片已成为头号奥斯卡影后种子选手。
提起陈年旧事只为Annette Bening喊冤,这部让我魂牵梦萦大半年、一眼望去全是演技的《The kids are all right》,终于驾到了!
时光网把它译为了《子嗣无忧》,没看到影片之前总觉得这个片名比《孩子们都好》或是《孩子没问题》来得文艺一些,看过影片后觉得还是后者好一些。
得知《孩子们都好》可以下载是在昨天,青岛打了个电话给我,唧唧歪歪了许久,炫耀他已近目睹过Bening的气场并且打算近期在大银幕上感受海伦娜的哥特风采,匆匆挂掉电话,兴奋得燥热,犹豫了一段时间,还是狠下决心,打算今天一定要看到这部电影。
偷偷摸摸地熬到近十一点,窗外北风呼啸,我裹着被子,电脑放于膝间,终于在凌晨一点半看完了全片,久久难以平静。
Bening的演技不想这这里多加赘述了,给我更多的是它的故事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这是一部非常有趣和让人反思的电影,包括Bening和Moore在内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又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对于一个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都比较简单的电影来说能做到这点已经很不容易(算是一种成就)。
电影很显然在试图踏进同性恋家庭和收养孩子的雷区,并且引起社会的关注。
尽管在很多国家关于同性恋结婚都还是非法的,甚至还是个忌讳的话题,但是这部电影基本上还是一个谈论了爱情关系如何之艰难的微妙的故事,不管是针对异性恋、双性恋还是同性恋。
Nic(Bening饰演)和Jules(Moore饰演)是一对女同性恋,故事的背景是她们婚后的第二十个年头,她们携手面对着所有的人生中的高低与苦乐,与其他的异性恋夫妻一样,甚至更为幸福,她们有自己的孩子(通过人工捐精得到的孩子,精子来自于同一个男人,姐姐Joni由Nic所孕,弟弟Laser为Jules所育),Joni,18岁,一个优秀的好学生,正要进入大学念书;Laser只有17岁,正是叛逆、懵懂和张扬不安的年龄,他大多是时间里都和自己的玩伴在一起度过。
Nic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都产生了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常常使得她忽视了Jules的生活。
同是女人,Jules觉得自己总是受困于母亲的角色,在家庭中的发言权和“大家长”的扮演者永远都属于Nic。
而Nic常常把家庭作为压力的宣泄口,Jules的渴望改变和孩子们的不理解,让这个难得的家庭遭受着迟来的七年之痒。
对于孩子们来说,“父亲”这个名词永远是神秘和被替代的,Nic再强大也取代不了孩子们父爱的缺失。
Laser的叛逆让他在伙伴抬不起头来,同性恋在他的心念里总是与“肮脏和恶心”挂钩,特别在他看到两个妈妈喜欢看gay片做爱以后,不认同和不理解让他寻找父亲的心更加坚定起来,戏剧的开端是这个“父亲”还愿意和她们见面,事情开始变得复杂,怎样面对这个外来的入侵者,Nic和Jules变得极为不安。
(以下会有剧透,强烈建议大家看过电影之后再看影评,我本人非常反对剧透)Paul就是这个捐精者,自由、放浪不羁的他经营着一家状况不错饭店,他游戏人间的对待着周围的人和物,包括感情。
但当他接到Joni的电话,了解自己已经是爸爸的事实后,归属感和责任感涌上他的心头,他用感激的心慷慨地对待着这个玩笑。
就如同小孩子对爸爸的依赖,Laser和Joni对Paul产生了强烈的认同度,在Paul答应Jules修理自己的后花园之后,Jule压抑多年的自我像洪水一样泛滥出来,Nic依旧以“卫道士”的面目捍卫自己的领地,矛盾和争吵日益频繁起来,Nic和Jules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对方。
不仅仅是一个吻,还有不确定性和空白期的诱惑的原因,Paul和Jules发生了关系,这绝对不是Jules审视和Nic感情的结果,Paul依然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为自己能掰直一位lisbian而自信心爆棚,虽然他对一直保持性关系的黑人女子说了“不”,但我依然认为他那自由、放浪的本质又显露了出来。
任何感性的事情都是由理性支配的,冲动绝对不是借口。
Nic一直都不是旁观者,她冷静的观察着这个家对Paul的热度,可是她没有想到这场拉锯战的赛点会是场灾难。
纸永远是包不住火的,Nic和孩子们发现了他们的秘密,虽然之前Jules竭力想挽回,与Paul保持适当的距离,甚至放弃了装修花园的工作。
(让我再夸一下Bening的演技吧!
就在Nic发现Jules出轨的那样家庭聚会上,Bening将Nic的慌乱、冷静和不安发挥到了极致,这就是奥斯卡级别的表演!
狂顶!
)Nic和孩子们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如何抉择?
我们谁能离开谁,我们谁也离不开谁。
电影结束的时候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可是最后一场戏却暴露了导演的初衷。
全家以冷战的状态送Joni上大学(不包括Paul),到了宿舍,为了打破尴尬,大家开始帮助Joni整理物品,心烦意乱的Joni对两位妈妈和弟弟说,想静一静。
许久之后,Joni发现少了些什么,开始满学校找她们,Joni找到他们时候说“我还以为你们走了”,Jules摸了摸女儿的头发,“我们怎么可能不说一句就走了,宝贝!
”,全家人抱在了一起。
曾几何时,我们也叛逆过,幼稚地认为离开了谁地球都是一样的转,把感情看得太轻,归根到底是我们还不曾真正意义上失去什么,愈是大一些,越发感到孤独和难以割舍,稍微一点温暖的东西就感激涕零,把拥有的都认为是应当的,总是在抱怨自己不够幸福、不够幸运,总是借灾难的载体才能懂得感恩和知足。
Nic、Jules、Joni、Laser他们的家庭能够重生也是借了这样的载体,我们谁也离不开谁。
父母、妻儿、伙伴、同学、情人、同事、朋友,与他们拥抱吧,离开了谁,你都会心如刀割。
今年七月,独自离开不知咒骂多少次的母校,我跳掉了与雷公、小戈、宁哥、老赵、PP......的话别,以为自己的坚强可以克服所有冠冕、虚伪的感情,我从后车窗望着学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眼泪就涌了下来。
原来我谁也离不开。
看电影,最要命的就是,思维的不断转换。
仿佛我们是提线木偶,线永远在导演手里牵着,他指挥我们的思维如何转换。
一会儿这个人好,一会儿那个人好,取决于他的手法,未必是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感受都是他赋予的!
所以导演真是个迷人的行当,他才是上帝!
在年轻的时候,我喜欢看科幻看想象,沉迷于此。
亲爱的90后们,亲爱的网络读者们,你们现下所沉浸的郭小四那拙劣的日本漫画抄袭手法,着迷的那网络小说中逻辑混乱的穿越,这不过是你们亲爱的师姐,我们,十几年前高中时代作文中的拿手好戏。
年纪大了之后,现在的我们,心情特别平静。
已经没有多少精力移情于想象世界——现实就够让我们操心的了!
所以,特别爱好钻研现实生活中人们崩裂的生活,混乱而神奇的情绪。
所以我喜欢这部电影。
虽然它只涉及到精神层面很浅很浅一部分。
我也喜欢它的结局:最终,人们依然还是会选择忠实于他(她)辛苦付出而收获的一路好坏,看重它,珍惜它,不会因为它那么疲累和沉重而避重就轻选择另一样轻松无负担的活法。
那些指望在玩乐一生之后,结局还能意外收获一切——家庭、孩子(已经美好滴长大)、踏实的妻子。。。
的人们,你们睁开眼睛吧,这样的人生理想,是可耻的,因而最终,是不可能的!
美国电影一直在进步!
感谢上帝!
它越来越能领会上帝的旨意了!
人生就是辛苦播种而后收获——也许一无所获——但一定要播种——因为,上帝说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看了两遍的电影。
第一次是几年以前了,自己也没有认真的relationship,理科生,略文艺,就这么看了这个电影,和许多其他那个时候的电影一样。
甚至还为男主角犯过花痴,生了怜惜。
最近注册了netflix没什么新东西可以看就又翻出来看了一遍,感受完全不一样了。
当年你年纪轻轻,觉得要享受青春,做自己梦想的事情,不停地trial and error,直到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然后沿着惯性一路向前,日子渐渐稳定下来,有自己的小事业,状态不错,你开始向往有自己的婚姻,家庭,漂亮的老婆,乖巧的孩子。
然后你发现了这样一个机会,你想要去抢夺别人稳定的家庭,老婆,孩子,把他们慢慢吞入你的生活,一切看似完美。
可是当你年轻的时候,却没有想到这一切,你不能够在合适的年龄合理地规划婚姻以及家庭生活,不能够为这些牺牲一点个人自由,不能够妥协理想,不能够为另一个人全心全意着想。
You don't deserve a happy marriage with pretty wife and nice kids. You don't deserve them at all!所以你活该,最终被别人离间,不能再见到他们,自己一个人继续在感情的道路上摸不到边际,也许继续date各路美女,却无法settle down,最终孤独老去。
如果你还是个女的,那就更可悲了。
我不会,所以看完以后我感觉人生有些不完整,不能掏心掏肺的向父母表现情感,不能对父母呐喊抗议自己的委屈,不能在父母送我去上大学的时候和她拥抱说再见,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所以我心思细腻不够表达,所以我错过了那段人生和家庭的很多经历,我当然很后悔但更谢谢电影让感受一次。
电影没有过多的拍摄技巧,没有高光没有背光,却展现很多细腻的情感。
结尾一样,经典的美国开放性结尾,早。
Q:片子怎么样?
L:不错,有亮点,属于中规中矩的好莱坞家庭片,不闷,连看两遍没有心理负担。
(笑)Q:亮点是?
L:首先是题材,毕竟现在关于拉拉家庭的电影不多,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新鲜,而且在水准之上,不容易。
其次就是安妮特·贝宁的那段特写表演,平心而论,就整体发挥来说,她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换句话说,贝宁得到奥斯卡提名,那我觉得摩尔也应该有这个资格,贝宁占了个便宜,如果让摩尔来演尼克,我相信在那个特写里,摩尔的表现也不会差,但是贝宁拿到了这个人物,所以就是贝宁出彩了。
我相信尼克这个角色试戏的话,应该就是演这个段落,它属于这个角色的“头”,头过身子就过。
(笑)Q:那段特写让我看出了希区柯克的感觉。
L:确实如此。
那一刻,真挺穿越的,贝宁演出了尼克当时内心的焦虑、恐惧、愤怒、疑惑、自卑、故作镇定,等等,许多杂糅的情绪都出来了,很像希区柯克电影里的女性角色。
Q:是否达到白兰度在《教父》里看到桑尼的高度?
L:那倒没有(笑),贝宁的表演会让我起立鼓掌,白兰度的那个表情变化,让我根本忘记起立鼓掌。
(笑)虽说如此,贝宁在这场戏里的表现,跟弗兰克·兰格拉在《对话尼克松》里、斯特里普在《时尚女魔头》结尾里的那两个特写表演是不相伯仲的,都属于可遇不可求的神光一现。
(笑)Q:亮点的“最后”呢?
L:哦,没有“最后”,就上述两个亮点,首先其次说惯了,对不起!
Q:中规中矩的好莱坞家庭片是什么意思?
L:首先,意识形态方面中规中矩,虽然是拉拉家庭,可还是家庭,不管这个家庭是不是还有存在的必要——尼克和朱丽斯或多或少都觉得组建同性家庭有点儿“懵懵懂懂、浪费青春”的意味,家庭成员多么想离开这个家庭,通过叛逆行为、外遇行为等损害这个家庭,到最后,一定是捍卫家庭完整这个观念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影片结尾,朱丽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表白,取得了家人的谅解,尼克也从朱丽斯的“叛逃”行为里认识到了自己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妻子”的关心不足,卓尼则在真正上学离家之后的“寻找”动作里暴露出潜藏在内心深处对家庭的依恋,雷兹在看到“父母”和好之后,终于露出了笑容。
意识形态方面的中规中矩,没有贬义,这就是美国,其实也是普世的主流价值观,作为一部好莱坞的主流商业片,体现这样的价值观很正常,没有任何问题。
我觉得,这样的价值观,正是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石,不管是拉拉家庭还是男女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不稳定,谈什么社会稳定。
手法上的中规中矩就有些让人遗憾了,影片的人物设置和情节的起承转合,人工雕琢色彩太强。
为了让上述“最后的胜利”显得弥足珍贵,影片将孩子们的生父保罗几乎设置成了一个完人:他胡子拉碴,整天穿着夹克牛仔,一身臭汗,充满着雄性魅力,虽有拈花惹草的毛病,但在爱上朱丽斯、想要跟她结婚之后,就下了决心开始重新做人,不仅行为检点,而且主动承担起了做父亲的责任,对自己家庭失望之极的朱丽斯最终能跟他一刀两断,实非常人所能。
对卓尼和雷兹,保罗也是模范父亲,他知道怎样跟青春期的儿女打交道、如何讨得他们的欢心,而且大胆鼓励女儿放手去爱,主动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最可贵的,他还有知人之明,早早就指出雷兹的好友克雷是个烂人。
这样的好男人,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啊!
他简直就是为了破坏尼克和朱丽斯的家庭而生的!
电影人物让观众产生这种感觉,就有些失败了,失去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复杂性。
纸板人,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通病,因此我才说这部电影在手法上“中规中矩”。
(笑)Q:其他人物身上有类似的毛病吗?
L:也有,朱丽斯和雷兹身上尤为明显。
虽然有来自自己内心和家人方面的压力,朱丽斯最终回归家庭的转化还是有些直接和突兀,缺乏更具层次的自我救赎过程。
具体来说,影片强化了家人方面的压力,简化了朱丽斯内心的自责,将朱丽斯和保罗关系的终结处理得过于简单粗暴。
雁过留影,风过留声,保罗这么容易就被抹掉,其实是为最终胜利的酣畅淋漓牺牲掉了最终胜利的来之不易。
至于雷兹,在影片的中后段,他的戏剧作用——引出保罗、给朱丽斯施压——结束之后,基本就成了一个摆设。
(笑)Q:情节方面的人工雕琢呢?
L:人物不能脱离情节,情节也不能脱离人物,有功能化的人物,就有功能化的情节,除了保罗,再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雷兹和雷克闹翻,一个是卓尼鼓起勇气拥吻心上人,这两场戏,完全就是为了终结雷兹的友情和卓尼的爱情这两条剧情副线,并没有直接服务于全片家庭保卫战这个叙事中心,完全可以侧面描写,没必要硬插在主线之中。
Q:解释“中规中矩”也没有“最后”吧?
(笑)L:对,没有。
(笑)刚想到的,这片子有两处细节处理的不错,值得一说:一个是保罗的出场,他举着左手扛着一筐菜,之前的镜头,雷兹小时候的照片,雷兹举着左手笑,这个相似动作连戏很不错,两个镜头就点出了保罗是雷兹生父的身份;另一个是朱丽斯和尼克在餐厅吵架,朱丽斯问尼克:“你还爱我吗?
”,尼克不答,酒保问她俩还要酒吗,尼克说:“不,结账!
”,从后续情节可知,尼克一直都爱着朱丽斯,可这里她无心说出的“不”,让朱丽斯,更让观众心头为之一紧,妙!
刘强爱电影第九十八集之《孩子们都很好》:一场好莱坞式的家庭保卫战
其实我经常会意淫一下自己如果跟她在一起,二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虽然也明白没什么可能,但是还是乐此不疲的想着。
恩,可能我做饭水平还是很糟糕,可能会有孩子,可能她眼角的细纹会变深不少,可能爸妈那时候慢慢接纳了……在想象中总觉得自己会是无惧无畏的,哪怕是跟一个女生生活在一起也一样的知足安乐。
可能正是因为明白没有那个未来才会努力把它描绘的很美好。
但是两个女人在一起,尤其是在这个环境,总不会很容易的。
你说有情饮水饱,可这世上的长情却没多少能磨得过琐碎的时光。
或许我只是叶公好龙吧。
这种类型的电影总让我有一种“近乡情怯”的感觉,不敢看太多。
爸妈的婚姻让我对男女之情失望,怕这一部部电影又会慢慢让我对同性之情失望。
不过,男女之情也好,同性之爱也罢,都总会有特例的。
我能做的也就是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然后等待美好事情的来临。
额,其实今天语无伦次这么多,只是因为手机开不了机,我今天却无比需要它开机。
她做完手术了,我却无法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
可能她都没有办法拿起来手机报平安什么的。
可是还是焦虑。
焦虑。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不住的在看时间,在想她的情况。
我知道我们不会在一起,所以就让时光渐渐消磨我对你的爱吧。
电影最后那个男孩对他的妈妈们说,i don't think you guys should break up. I think you are too old. 噢,老了我们就不能折腾了,趁还年轻,那就让我再肆无忌惮的爱你一阵子。
而现在我需要的就是,一部可以有你消息的手机。
额,真是跟电影没啥关系的影评。
《孩子们都很好》以大女爱丽丝和儿子雷瑟为切入点,拉开一段奇妙的重拾传统家庭之旅的序幕。
两个女人通过保罗的精子生下这对儿女后,一直努力把其抚养成人,放在东方人的世界来看,真让人瞠目结舌。
一个失去父爱、父权的家庭,居然能够撑到今天,可以说这个非传统家庭隐藏着巨大的“维稳秘密”。
也正因为许多观众产生了好奇,包括可能连导演、编剧也对这样的家庭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把正常的,或者说传统的家庭观拉扯进来,然后让两个情感世界观互相碰撞,擦出火花。
影片从捐精人保罗介入这个一直“没有问题”的家庭后,仿佛制造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但我认为是保罗把这个家庭本来应该有的隐形的问题化为显性问题而已。
这首先是女人的欲望问题。
我这里的欲望指的是控制欲和性欲,妮可作为女同性恋者的攻方,她担任的是整个家庭的核心角色,支撑家庭稳定、和谐发展的支柱,也就是一家之主。
通常,传统的完整的家庭中,父亲才能够成为一家之主,父亲理应具有控制欲。
丧失控制欲,家庭中心则难以形成,很可能使家庭关系涣散、分裂、瓦解。
而妮可代表的是一家之主的符号,她也就具有这样的控制欲,影片多次表现她对孩子日常生活的控制——人身控制。
作为退休的医生,她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因为这份曾经的职业,使她变得敏感,从而具有比一般家庭更强的控制欲,甚至是支配一切的。
她要让孩子承认她的核心地位,她要表现出家庭核心该有的核心力量,所以她必然要事事管制,实质为的是获得心理认同感。
这个阴柔气息浓重的家庭,失去父爱是个不争的事实,孩子的发展也会被其他人所笑话,因此为了让孩子们都很好,妮可不允许保罗以“父亲”的身份入侵她的家庭,妮可的敏感和强势差点毁了整个家。
而作为女同性恋者的受方,朱尔斯则是还原为母亲的形象,在家中处于辅助性核心地位,为孩子排忧解难。
但她毕竟是一个性识别正常的女人,长期仅从性爱录像寻获少量的性欲快感,很快便露出本性,难以抑制长期积累下来的压抑。
所以,当遇到真男人保罗,二人共事之时,也是他们能够借以“父母”的伪身份来获取身体愉悦的时刻。
如果孩子们承认这个捐精者保罗是他们的父亲,那么保罗和朱尔斯之间的性关系实在不算什么出格的,但因为孩子已经习惯活在这么一个非传统家庭中,从而被妮可支配着一个早已形成的观念——只有妮可才是他们家庭的一家之主。
因此,就如一山不能藏二虎一样的道理,一家不能藏二主。
结果,保罗成为被妮可排斥、攻击的对象,是这个家庭的危险人物。
而朱尔斯受限于这个家庭无形的规条伦理和对孩子们的关爱,只能撇清和保罗的交往。
导演和编剧的思路都是清晰的,在分析角色心理的时候,创作者抓住的不是成人观而是孩子观。
这也就是为什么片名叫“孩子们都很好”,他们通过孩子的心理视角,去审视一个非传统家庭存在的意义,探讨他们是否承认这种存活在畸形家庭伦理体系的家庭关系。
为了保证已经被“驯化”的孩子的正常发展,他们的生活环境依然没有因为这次事故而被破坏,这也体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的不受理性束缚的开放式家庭观念。
《孩子们都很好》被提名83届奥斯卡最佳电影,其罕见的对家庭伦理的另类解读方式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不过再好也只不过是一部家庭伦理轻喜剧而已,平民化的叙事和影像并未达到足以影响大部分人观念的高度。
况且,影片真的没有一点喜感。
蛮好的片子 有剧情有演技 还让你看完了多少有点儿思考
到最后我不知道再说什么了
get your own family
这是好莱坞我最喜欢的两位女演员,也是好莱坞赫赫有名的只开花不结果的两人,我从没想过他们会合作,我总是坚持等她们能拿影后,不过我爱功名利禄,也更爱你们。
前部分以小三的角度。后部分以home的角度。中年可悲,中年女人更可悲。这样组成的家庭。任性,倔强,偏执,易怒,矫情,内向,不信任,没安全感,不自主,男孩没有雄性荷尔蒙,女孩没有温柔气质。孩子们一点也不会好!!这是一个美国故事。
Mia is such a beauty, she'll win some awards!
3.5
好想安妮特今年拿奥斯卡,无论如何都该拿啊~可是今年很可能是娜塔莉吧。
因为没看到结尾!
两位女主气场惊人
闷
腐女看G片
每个角色在身份与性别、情感之上,都存在着各种交叉互织。
旧瓶新装,前半段趣味十足,一旦转入婚外情则又老生常谈。超喜欢贝宁。
有趣又有爱,就是2010版JUNO。不过Annette Bening这样就成为了头号种子?那“爆冷”的可能性会不会有点大。
又是中产白人家庭的出轨中年危机系列。同性沦为噱头,说要拍孩子结果拍到一半又拍大人去了,结尾为了点题强行转回孩子身上。以及编导是觉得就算是拉拉每个女人也都得喜欢男人吗?
名演员和名演员的裸体……竟然有我的ANTM的yaya,看来是成长了……身材正的没法说……ps:直男太悲催
真的很一般啊
还成吧,挺客观的。
如此真实 直戳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