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已久的《言叶之庭》终于看完了。
堪称最漂亮的一次画面和音乐,我们喜欢看新海诚,从来没有喜欢错。
1.“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
”记得当时预告的时候,宣传语是“在爱到来之前,只能孤单地希求。
”——只此一句,就成功了一半。
秋月孝雄喜欢设计鞋子,喜欢下雨天。
在他的独白里,我开始平心静气地走进梅雨季,让细密美好的雨丝密淋在心上。
亭子里,因此有了落雨之好。
一个翘班,一个翘课,一个画画,一个饮酒,间或俏皮抖动的鞋子,总算为如此静空增加一点动感。
一次次的雨天重逢,一次次的晴天期盼,以及一次次的谈天、零食,都将超越年龄、身份、现实的缘分层层推进。
在谁的面前,你会轻易说出不曾表露过的梦想呢?
在谁的面前,你可以抛掉现实纠纷,自由自在呢?
彼此而已。
紫藤花下,细雨声声,时间就停住那一刻。
2.“隐约雷鸣,阴霾天空,即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地。
”那次晴天不约而同来到亭子,终于遭遇最大的暴雨。
回到温暖的居所,一个熨着湿衣,一个调起咖啡,在各自的心里,默默感怀着今天,然后异口同声地在心里说:这是最幸福的时刻。
缘分到此,已经具备了完美的意义。
可人们大概不会那么轻易满足。
孝雄一句表白,雪野唯有冷静面对。
他们终于要面对坚硬的现实。
结局如何,幸而开放辽阔,因此才更像真的。
想要延展一份缘,有几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不贪婪,不怯懦。
有了这份心,所有的邂逅只有盛开,永无垂败
这部动画,就算抛下剧情,只看画面,也值得给五星。
一直以来,对日本都是有特别的好感,身为一个82年出生的人,小时候还是接触日本“正面”的信息为主的,不像85后和之后的90后00后,懂事开始就是南京大屠杀,就是钓鱼岛等等问题。
但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对日本有特别好感,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出生在中国,长大在中国,和日本有那么一丁点关系,就是外公的姐姐的儿子,从一名中国屌丝去到日本,变成了一个高富帅,还娶了个日本老婆,生了个日本儿子,做了日本人。
但这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还是我,我还是要在天朝过着“艰苦”的日子。
那为什么会对日本有特别的好感呢?
一直以来我都不清楚为什么,但看完这部新作后,我终于明白了,是因为那种符合我们东亚人的独特审美观,那种美难以言表,但看后就会有独特的好感,无论是日本的音乐,还是日本的动画,都是如此。
当今世界是有西方主导,在欧美动画都全面向3D迈进的时候,日本还在坚持着2D,很多人说2D没前途了,但日本人用着实际行动告诉我们2D还有潜力可挖,还没到尽头,不停得扇着某些人的脸,其中就有我,本来我以为从花开物语开始,2D画面就应该到达了顶峰了,没有什么潜力了,但这部作品的出现,彻彻底底令我改观。
美!
是在太美了。
但还能坚守多久?
日本的科技树其实和西方不同,从随身听到手机皆是如此,但最后的结果都是日本失败,放弃阵地,全面迎合西方,从MD到MP3,从翻盖手机到触屏智能手机,如果不是SONY拥有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话,也许高清标准,也难有日本什么事情。
所以随着美国主导,全世界都转向3D动画的情况下,技术越来越成熟,效率越来越高,2D动画还能坚持多久?
我希望这种复合东亚人的独特审美观,永远不要消失,能有他一席之地。
也希望能出现更多的2D动画人,守护着2D技术,发掘出2D动画更多的潜力。
可吐槽的地方太多:某些仿手提的片段是怎么回事?
又不是偷窥,只用静止镜头就行。
本来用拍电影的手法去做动画倒也无可厚非,但是无论如何转场不要这么突兀啊!
不求你在这上头炫技,不过连续感总是要有啊。
雷声突然响起那一下特别别扭,应该把镜头留几秒再切天空。
打人/挨揍那部分本来应该是高潮,怎么突然就切场景了?
留白您也时间太久了点吧?
最后怎么突然就激情起来了?
有几次感觉到背景乐给的有点久(“配乐诗朗诵”)。
不过总的来说配的挺不错。
脚本不行啊。
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但是不出彩。
还是应该交给脚本家去写。
我说,你还是去和宽叔合作去吧。
宽叔可以搞原案分镜,诚哥帮忙摄影就好。
The story of "love" Perevierly,lonely desirability. (pv)PV副标题清楚地告诉我们,这并非通常认为的恋爱故事。
恋着,远在爱情之前,关于孤独,关于希望的故事。
短歌雷神も 少し动みて さし昙り 雨も降らめか 君を留めむ雷神の 少し动みて 降らずとも われは留らむ 妹し留めば 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但盼风雨来 能留你在此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即使天无雨 我亦留此地(《万叶集》)新海诚:Yukino第一次在庭院中对Takao着说出这句短歌的时候,大家注意到没有,雷声就在这个时候响了。
在日语中,“雷(かみなり)”又被叫做“稲妻(いなずま)”,就是“神様の妻”,象征了Yukino在Takao心中女神一样的存在绿色新海诚:日本动漫的风格就是这样(景设细致),相反人物要设定得简洁,一般用铅笔和纸勾勒出来就可以了。
个人比较喜欢用线条,只是用线条框住颜色,这样,还有本片用了和以往不一样的用色方案,你们如果再看一遍可以注意一下。
这次的阴影效果只有一种颜色,一种绿色。
秒速五厘米的脂红,言叶之庭的凝绿,用一个非常“日本”的词语来形容,画风非常“Kawaii”!
鞋与足新:剧中有一幕是男主角触碰心中憧憬的女性的脚,画那一幕是,我询问了好几个女性这样的问题:“如果男性要求的话,会让他看自己的脚吗?
”印象很深的是,大部分女性都回答说:“如果前一天没有修过脚的话就不会答应。
”足,是非常隐私的部分,象征Yukino内心深处不可碰触的情感与创伤;鞋子,在剧中是男主人公孜孜以求的梦想。
两者之间碰撞交叉,本剧就是这样一部交响乐。
审美之癖好。
记得以前lizy的老师说李白是“削葱根”控,从何得知呢?
因为他老是写美人的手指(是不是这回事,我也不知道,对李白的认识,我一直停留在那些脍炙人口篇幅的程度。
)言葉之庭“言葉”(语言) ,本片的“言葉”是指影片中出现的”短歌“(たんか)。
言叶,庭,很概括、很到位的标题。
缘雨之恋“我喜欢雨,因为它带来了遥远天空的味道。
”新海诚:男女主人公每次见面都在下雨。
当Yukino最后扑向Takao的时候也在下雨。
”雨“,意思就是”爱“,最后那一刻是”雨“在祝福他们。
“我们就像天鹅一样游过了河一样呢”(《挪威的深林》)新海诚究竟在村上春树那里受了多少影响呢?
有同学评价村上小说——矫情,新海诚的作品何尝不是。
比如《言叶之庭》那句旁白——“那段连呼吸都会痛的日子”,倘若不是日漫控你难以遏制鸡皮疙瘩吧!
其实这是非常典型的日漫表达,直接、纯洁、不具任何深度,不仅在秒五出现过,同样经常见于其他日漫,与其类似的表达更是多不胜数。
那么这种矫情,就不应该暗与大家深有体会的琼瑶病菌联络,只有在日本Kawaii文化的语境下才能理解它的整个内涵。
为何不是通常一部长片的100分钟?新海诚:我们减了很多内容让内容更紧凑,但46分钟绝对够用了。
绮丽之景色,细腻之情感,感叹作者对节奏的把握。
短短46分钟,内容紧凑,先是隐隐雷声,叶间水下,意气酝酿,渐渐风生水起,高潮迭涨,直到最后长空万里,孤星追月,画上句号。
讲故事你问我它讲了什么,本来一个简单的故事,可我反倒不知怎么回答了。
雷神小动,刺云雨零耶,君将留?
雷神小动,虽不零,吾将留妹留者。
鸣神も 少し動(とよ)みて さし昙り 雨も降らんか 君を留めん鸣神の 少し動みて 降らずとも 我は止まらん 妹(いも)し留めば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但盼风雨来 能留你在此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即使天无雨 我亦留此地
1认识新海诚 是从秒速五厘米开始。
初中的某个假期一个人坐在地上盯着电脑,最后一张张抽着纸巾哭得稀里哗啦。
从那之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看,那些一点点变化着的风景,人物脸上的光影和微笑的表情,还有那许多的青涩的忧伤的无奈的沮丧的释然的许多许多的感情——这些文字还不足以描写他带给我的触动。
在经过一次另一种风格的尝试后,他又回来了。
2天空 是新海诚动画里永远不会缺少的景象。
变换的云 不同时间段的光线 飞鸟 电线 截下来就是一张壁纸。
而这个故事发生在下雨天。
梦想是制鞋的少年孝雄和无法迈开步伐的女性雪野在雨中的亭子里相遇。
以雨天作为约定的信物从此在雨天相会话慢慢多起来,开始为对方准备便当,轻松说笑,在雨天的清晨被全世界的雨滴环绕着,属于两个人的时刻。
在雪野说出无法顺利走下去之后,雨天突然间就结束了。
孝雄的生活里雨天消失了,那个人也消失了,一切如常,心里却一直期待着下雨天,想念着那个人。
而他不知道。
即使是晴天,那个人也一直在那里。
直到在学校里见到,才知道她是学校里的古文老师,才知道她无法走下去的理由,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她。
“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但盼风雨来 能留你在此 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即使天无雨 我亦留此地”风雨来了 留你在此天空无雨 我亦等你晴天,少年来到那个久违的公园,两个人都惊讶地看见想见的人。
约定的雨天不期而至。
最幸福的时刻好似来临。
从校园相见后第一次在公园里称呼的 雪野老师 到 住所里 的雪野小姐,孝雄努力去拉近两个人的距离。
他说出自己的感情却只等到 老师的纠正。
我本以为 这又是一个BE。
还好,在那个往日的公园里响起的声音盘旋在雪野心中,她追了出去。
而等待她的 是孝雄用语言表达的难过。
他以为他的梦想他的爱情都是一场大人对于孩子的糊弄。
两个人都是心痛。
绵延不断的雨丝。
雪野迈出步伐,即使没有鞋, 也要拥抱那个少年。
告诉他,是他给了她前行的力量。
阳光穿过云层,太阳雨。
她之前说:”我啊,一直在那里训练自己独自迈出步伐,即使没有鞋。
“3后来回过头再重新看一些镜头的时候 才发现 原来最后孝雄送给雪野的鞋是一开始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他画下的图样。
画面一如既往的美好,还有我最喜欢的绿植和雨天。
CV也是喜欢的入野自由和香菜。
和孝雄雪野一起流下的是 幸福的眼泪。
太好了。
这样想着。
OST也很棒,在写评论的时候一直循环着。
非常感谢。
很治愈。
头一次看新海诚大约是在2008年,那时候我的灵魂是羸弱的文艺青年,而肉体是个黑胖子。
这一奇特的属性让我基本上只能在网上装装比,现实中遇不上遇上几个姑娘。
看的头一部片子是《秒速五厘米》,这个片子出名得很,故事再不赘述。
那时候我不知道要如何和人相处,看过这片儿以后,更不懂了。
男女主角的捉迷藏能力简直超神了,面对面拽着手都能丢,一副不玩儿死月老誓不罢休的架势。
看完以后感动归感动,但觉得爱情实在太神秘,已非人力可及啦。
因此从教育意义的角度上,那个片子实在坏透了。
秒速是新海诚最出名的片子没有之一,其中最拿来说事儿的是,“每一帧都可以拿来当桌面”。
这个句法被用在好几部片子里,用得多了也就变成高级黑了。
引申义是——这个导演抢摄影师饭碗抢得挺好。
后来再跟着看《云之彼端约定之所》,看《追逐繁星的孩子》,看《星之声》,看到了才发现新海诚就会三板斧:遥远无垠的天际,淙淙流动的溪水,以及忘带脑子的男主人公。
他讲故事能力不足的硬伤随着制作越来越大反而变得更严重了。
我想这和新海诚前几部养成的坏习惯有关。
最初几部作品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1999年的《遥远的世界》和《她和他的世界》,2003年的《星之声》——这几部从脚本到人设机设背景到动画化剪辑,除声优以外,其他都是新海诚一个人做的。
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评论“对于这样一部仅仅由一个人完成的动画,你要有什么可以苛求的呢”,新海诚的全能。
在他进入业界后不仅没有成为优势,反而变成了绊脚石——无论怎么说,新海诚讲故事的能力仅仅是入门,他就好像一个热爱文学的高中生一样,虽然有写无数篇小说的雄心壮志,但只能驾驭得了屈指可数的几个题材。
《言叶之庭》里,我们可以看出新海诚的进步。
虽然处理多人互动候这部电影还是有点捉襟见肘,雪夜老师在学校里的传言被一笔带过,我认为这个不完全是有意如此处理,而是新海诚在技术上无法驾驭它。
但避开自己不擅长的高潮段落,在本故事里反而成为了点睛之笔。
最能看出新海诚进步的是,他开始理解人和人之间慢慢互相试探逐渐信任的过程了。
新海诚最初的作品,火候差在哪里呢,就是他太喜欢大而安静的场景。
我们总认为宫崎骏也喜欢这个,实际上不是的,宫崎骏叙事能力高超得很,他讲故事是带着火气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讲法,只不过他太爱自然,去树林自理放炮仗——鸟鸣山更幽了。
新海诚不行,他讲故事的时候,人物都是静态的,是纸片儿人,这时候如果再放到大的场景里,会让人觉得故事少得可怜。
在《言叶之庭》里新海诚吸取了这个教训,把本来淡薄渺小的故事放在同样淡薄渺小的场景里,小火慢炖,反而能够熬出一锅有滋味的浓汤。
记不得谁说日本人特别擅长螺狮壳里做道场,这个话放在《言叶之庭》里再合适不过了。
新海诚特别喜欢欲言又止的感觉,从前几部作品的失败里看,我想可能是新海诚本身就缺乏写作人物对话的能力,在这一部电影里,这个能力的缺乏,又成了成就电影的一大亮点。
最初雪夜老师吟出“雷神(なるかみ)の 少し响(とよ)みて さし昙り 雨も降らぬか 君を留めむ”是《万叶集》里的短歌,属于问答诗。
我在网上找到一个优秀的翻译“雷神小动,刺云雨零耶,君将留”,实在情韵悠长。
而孝雄的回答是本诗的下半部分“雷神(なるかみ)の 少し响(とよ)みて 降らずとも われは留らむ 妹し留めば”翻译过来是“雷神小动,虽不零,吾将留妹留者”——还需要说更多吗?
这一问一答已经把人情写足了。
如果按照夏目漱石的理论(日本人不说“我爱你”只说“今晚的月色很美”),孝雄已经表白完毕,直接出cast就行了。
但这个表白太暧昧了,害怕有人会听不懂,所以还是需要让男主吃一发好人卡的。
我想男主也应该想明白,这好人卡他是吃定了的,到后来雨中表情,人物在短暂时间内听从自己的内心,做出相应的选择,对新海诚而言实在是巨大的进步。
我想起前几天看一个网友写的小说,那个故事有不少有趣的细节,但问题是故事里的人都毫无自发行为的内在动力,就好像新海诚早期的故事一样,每个人都拒绝选择,只是随着故事滚滚流向前方。
我想对比一下新海诚的《秒速五厘米》和《言叶之庭》可能就能明白,一个故事里,人物的内在驱动,是多么重要了。
ps,这个故事很美。
滴答雨声,清脆鸟鸣,青葱绿意,悠缓琴音,低头作画的少年,默默喝酒的年轻女子,构成了寂静与诗意的『言叶之庭』。
夏日炎炎,彷佛刚喝下的无糖冰镇绿茶,在轻滑入喉的瞬间,冷冽过后的淡淡清香,从味蕾处开始往心深处扩散,沁人心脾,教人难忘。
于是,燥热化为清凉,躁动终于平静。
感觉就像在人生中最不知所措的时刻,遇见了一双能让自己安定的眼神,告诉你,在内心阴霾仍未散去之际,不必急于天晴,只要在雨中安然而坐,无论恐惧也好,举棋不定也罢,所有难以释怀的一切,终会因一份温暖的陪伴,成为过去。
『言叶之庭』正是一个关于「陪伴」的故事。
爱情,往往由陪伴开始。
【毫无差距的纯真爱恋】苏打绿有一首「雨中的操场」,只要一闭上眼,强烈的孤单感立刻迎面而来。
雨中,所有的一切变得迷茫,唯有「孤单」变得清晰无比。
一直很喜欢隐匿在城市里的绿地,每当我厌倦了城市无止境的喧嚣,总喜欢找一个无人知晓的绿色角落待一会儿,虽不在森林中,但片刻的绿意缭绕,便足以让混沌的心境清透起来。
因此,当影片中最重要的场景「雨中凉庭」出现眼前,一股熟悉感油然而生,不同的是,两人的自然相遇,瞬间终结了孤单,让孤单之境成为温暖的所在。
27岁的她,15岁的他,在雨中凉庭不期而遇。
而后,「雨天」彷佛成为他俩的密语:只要一下雨,就去凉庭。
这世上最动人的情感往往无须言说,心有灵犀的交会已足够。
因为,爱情与磁场有关,与年龄无关。
能在彼此需要时出现在身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抹微笑,都是陪伴。
与其说是相差十二岁的姐弟恋,不如说是自然与美好的相遇,不预设任何前提,还原了爱情本来的模样。
许多人习惯了框架里的社会,虽口口声声说恋爱是个人自由,却总以偏狭的眼光评断别人的爱情,像是年龄最好相当,否则至少男大女小,相差几岁的姐弟恋还可以接受,但相差太多的姐弟恋就成了老女啃嫩草。
事实上,他们谈论的是条件,不是爱情。
爱情本就是一种毫无理由的情感,浑然天成,无法定义。
不是因为他给了你什么,而是你一见他就忘了在意的什么。
满腹心事的她,只要一与他聊天,紧锁的眉头便缓缓松开了。
他带给她的是独一无二的心灵疗愈。
一如他说不出喜欢她的理由?
只知道自己开始期盼雨天,虽然对她的事一无所知,依然被她深深吸引。
十五岁的他,心思细密,样样事情都得自己来,因而比实际年龄早熟,也比一般人更早确定自己的梦想,并努力将梦想付诸行动,只为不让她将自己当孩子看。
二十七岁的她,仍保有少女心性,受了打击,转身就逃,重要的事总是只字不提,再摆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老成少年与不老少女,这样的他们,虽有年龄差距,却没有心灵差距。
在孤单的世界里彼此为伴,因为一份珍贵的心意,孤单的凉庭遂成为心的避风港。
【爱,是注视你内心的世界】一直觉得只有彼此信任的感情,才是真爱。
无法共患难的情感,即便一起经过许多时间,仍离爱有段距离。
片中有一小段女主角与前男友的对话,两人虽然分手,仍维持友好关系,分手的导火线是男友与所有人一样不信任女主角。
不被所爱的人信任,或许才是女主角一蹶不振的关键。
我想起闺蜜与她男友也是如此。
她对男友掏心掏肺,坦诚相待,男友却屡次怀疑她话中的真实性?
此举伤她甚深,但她却仍自我安慰,认为两人相识的时间太短,男友还来不及了解她,再加上两人成长环境差异甚大,他会怀疑也不足为奇。
我不认同闺蜜自欺欺人的想法,虽然站在对方角度思考是一种进步,但对于一个连信任都没有的男人,爱,其实是很远的一件事。
信任,与心有关,与时间无关。
十五岁的男孩才认识女主角几个月,当他得知女主角的事,他想到的不是原来她是那样的女人,而是要怎么为女主角出气。
他注视的女主角的内心世界,相信她,因此他看到的并非前男友与众人所以为看到的丑陋表相。
这就是男孩与前男友的区别。
无条件的信任,是爱唯一的前提,若连信任都没有,爱也不会存在。
我告诉闺蜜,一个不相信妳的男人根本不值得爱,但闺蜜说爱了就是爱了。
所以很多女人其实不是被爱所伤,是被自己的一厢情愿所伤。
真正的爱是保护,不是伤害。
【晴雨交替,彩虹永在】大部分人都喜欢天晴,不爱湿淋淋的雨天。
但片中的幸福时刻几乎都在雨天。
雨中凉庭的温暖相遇,滂沱大雨的真心相对。
雨,是阻绝,隔绝了一般人的靠近,留给他俩美好的二人世界。
雨,也是释放,当她碍于世人眼光对他口是心非时,漫天大雨彷佛无言的抗议,不顾一切地铺天盖地,当她压抑多时的眼泪随着雨声倾盆而下时,也终于释放了内心的情感,放下一切朝他飞奔而去。
大雨中的相拥而泣更是两人打从心底的释然,不管以后会如何?
至少此刻当下,在心里那个人的面前,不再隐藏自己,不再说谎逃避。
这是全片的泪点,因为我们都明白两人真心相对的那一刻有珍贵!
而后,他们一起看见了雨过天晴的美丽彩虹。
看完本片后,突然对雨天生出了好感,特别在这炎夏午后,突如其来的阵雨如天降甘霖,清凉了燥热的此刻。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即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地。
』男孩的回答,打破了只有雨天才相见的惯例,也打破了彼此的界线,心灵真正融合。
只要想见,就能见,一起走入人群也不分开。
跨出艰难的那一步,爱就成了简单的事。
时晴交替,其实才是人生常态。
若无雨,燥热难耐,若天不晴,阴霾难散。
晴雨都相见,也才有机会一起看到难得一见的彩虹。
我喜欢最后他在雪中凉庭读她自远方寄来的信。
最寒冷的季节,最温暖的问候,两人在不在一起似乎已不是这段感情的关键。
这是一个关于「陪伴」的故事,男孩带着初恋的情意温暖心伤的女子,与爱情有关,更与爱有关。
有幸在生命中的雨季遇见真心陪伴之人,内心的阴霾与恐惧似乎也随之散去。
短暂的相遇也因长久的牵挂成为生命中的彩虹,能被自己喜欢的人挂念着,即便不在一起,其实也从未分开过。
{短评奉献给画面了,长评就好好数落下故事吧}【当我们谈论理性时我们谈什么】第一,这是明白无误的师生恋,有包含年龄与地位的权力关系存在,双方起点就高下立判。
第二,秋月是按照母亲的形象乃至恋爱模式去寻找恋人的。
母亲因为和哥哥怄气就搬出去和小自己一轮的男友居住。
这种孱弱且恋幼的女性是秋月恋爱地图的范本。
(男15,女27,这是巧合?
)第三,秋月的孤独更多是由内生发的:自我理想和教育体制的不相容。
雪野则是被孤立。
秋月倔强而雪野软弱,两种孤独其实是不同的。
互相取暖已经勉强,互相拯救简直不可思议。
第四,雪野非常不独立,无论是逃避学校,逃避食物还是对前男友的藕断丝连(老婆婆的谎话难道不可疑?
)都使得她的依赖与哀伤变成了一种不讨喜的存在。
第五,秋月的人生理想因为后段一心要为雪野做鞋子而格局骤然缩小。
爱情中最坚韧的不是付出,而是自我形塑。
奉献并不动人,动人的是各自学会成长。
第六,片尾曲的歌词比秋月的告白还索然无味,简直是故事梗概加刻意升华。
日语的婉转含蓄何在?
【当我们谈论感性时我们谈什么】爱之美妙,在于不可言说。
不可言说不等于不说,但绝对不可能等于直接说。
秋月的表白让我吃惊,能领会“今晚月色好美”语境的日本人,就这么生硬地“喜欢”了?
(其实整个片子暴露了新海诚的少年心已经消失了)紧接着的一长段痛诉女主更是将观众当作前面都没看懂的白目君,拼了命要字字泣血地表达“爱的就是你的冥顽不灵”这种狂霸拽节奏。
当然,已吐槽过让我惊掉下巴的片尾曲进一步让我感受到了何谓“结结实实的爱情”。
如此确凿,无法相信。
我们期待新海诚,期待的绝不是俗世里的奇情狂爱,期待的就是和他那细腻画面一样细腻的情感表达,曾经,我们在花苗身上深刻地感受过那种表面不动声色,内心翻腾入海的感情,但这一次,我真的失望。
同样是不快活的结局,雪野像一个引诱者,一点点教秋月咬了钩,最后还给了看似温柔的拥抱,却留下了希望的陷阱,因为她终究是离开了。
而贵树懵然无知,心绪全在远方,爱之绝望压在花苗一个人身上,尤为值得怜惜。
爱或不爱,喜悦或绝望都是明确的,最可憎的,是始终不明白对方传递的到底是不是爱。
可以被理解的人物,是有着自己力量的。
这种力量,于贵树是远方的牵挂,于花苗是与浪搏击,甚至秋月原本也是有的,就是成为制鞋师。
然而雪野是没有的,这就令秋月的爱显得可疑了。
他爱的,只是雪野所代表的成人世界的神秘?
那么是不是在第一次相遇时,其实无论是哪个女性,都有可能成为命定?
当年的花苗打动我,是因为她除了爱情,还有自己,而今天的雪野不讨喜,是因为她实在太粘腻,粘腻得就像梅雨,令人觉得窒息,而不觉得安静。
不要自欺欺人了,一个会做饭的孩子是家庭所迫而不是男性的体贴,一个受挫的女教师只是人生路上崴了脚而不会长久为你停留。
所以这个故事到头来其实什么也没发生,只是短暂寂寞遇上倾谈的欢乐,那离爱,还很远。
在陌生人社会,付出真心固然重要,但滥用温暖也很伤人。
更不提这一次,快要把肉麻当有趣。
能够进一步突破自己的人,其实是心境上有了些微情感的变化。
《秒速》出世那天,新海诚35岁。
他在访谈的时候,没有说明任何有关过往的情伤,只是很轻描淡写地讲述他在这部作品里面想要描述的东西。
速度有快有慢,也有方向,有儿时贵树和明里之间的互向,有长大后贵树和明里之间的同向,也有贵树和水野之间的反向,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形成了距离,从而合成了三部有关思念与爱的小短篇。
所以看《秒速》的时候,心是有戚戚然的,会为结局而忧心。
就像一些本应该延续下去的美好,由于某种原因渐渐转淡到最后消失的那种无迹可寻的哀愁。
新海诚应该也受过些被爱情折磨的痛苦,自己也非常喜爱读村上春树。
距离感是村上作品的灵魂,新海诚早期作品《被包围的世界》灵感源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新作《言叶之庭》也跟《挪威的森林》有关,秋月和雪野在雨中庭院的时候,也有说”我们就像天鹅过了河一样“,这些都是来自《挪威》的句子。
所以打从一开始,新海诚就将其自己所有作品主题定位为思念、孤独、距离和爱,人世间一些美好与错过。
从《星之声》以光年计的距离,到《云之彼端》天空中的距离,再到《秒速》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氛围如同李清照、纳兰容若等人的诗词作,”缠绵清婉“,清新中蕴藏忧伤。
《秒速》之后,无论从《追逐繁星的孩子》,还是新作《言叶之庭》,可以看出新海诚作品一个变化,他希望能做出将重心放在”联系与交流"的作品,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距离。
《追》这部科幻架空作品,其实已经露出苗头,将一些美好的成果放进故事中。
但是影片恶评如潮,因为严格来说,新海诚不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甚至乎《秒速》和《言叶》也不是。
他最好的故事是在《星之声》,反正我觉得,他早期的这部片子,将所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一次过全部用光了。
《追》的失败之处,在于新海诚对“冒险”这一主题的故事结构写作失败。
描写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但是过快地推进剧情,没有任何令观众回味的空间,就切换到下一幕,这不是新海诚典型的做法,这不是他的拿手好戏,他讲故事的能力实在有待提高。
但是《追》却确立了一个以往作品没有的主题,追逐失去的东西并为之奋斗。
所以你会看到,《追》尽管是以”失去“为主题,但是内容全都是积极向上的,如何追寻,如何冒险,如何看尽风景,距离在冒险的过程中逐步拉近。
新海诚的高明之处是把握作品的质感,确切来说知把握作品主题的质感。
《秒速》里面,对白不多,如何体现”距离“这个虚幻的东西?
用樱花飘落,用火车,用火箭,用一切实体来表现虚幻的主题,不遗余力的描绘这些事物的画面,配上天门的钢琴,质感就出来了。
所谓的质感,很大程度上会弃用重故事性的表达,而将人物与环境的意识感用轻故事、画面与声音强烈的表达出来,印象最深刻的,文字作品就是村上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电影就是《一代宗师》(这部连故事都讲得好,实在太厉害),以及这部《言叶之庭》。
直到《言叶之庭》,新海诚对质感的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质感要怎么体现出来,分享一下第一幕:阴天,新宿御苑内,雨淅淅沥沥地下。
树叶碰到水面,泛起涟漪。
秋月走在湖中桥上,园外是一座高楼。
秋月走到庭中,收伞,第一次遇到在喝啤酒吃巧克力的女主角,坐下,用铅笔画鞋(这铅笔画图的声音简直一绝)。
他打量女主角,看到茫然拿着啤酒的她望着湖面,感叹道似曾相识。
秋月用橡皮擦,手一滑掉到了女主角脚下,捡起,互相寒暄两句。
一阵沉默后,秋月问女主角我们是否见过,回答没有。
天空开始电闪雷鸣,雪野突然望到秋月衣服上的校徽,一阵惊讶转为坚定,对秋月说:”也许真的见过。
“出钢琴音乐《A Rainy Morning》,出雷鸣,雪野接着用了一句短歌:”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
”走出画面,出片头。
回到宿舍我就反复地看这段,真心觉得妙不可言,很有古风的味道。
这就是质感。
为了追求这种很难说得上来的东西,新海诚在新宿御苑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烧了很多钱,然后画面就这样出来了,文字方面,引用《万叶集》的短歌配画面堪称一绝。
音乐方面,弃用一直合作很久的天门,改用柏大辅,清澈简单的钢琴音,配上雨落树叶的声音,只能用漂亮来形容。
设定方面也很有意思,女主角雪野是一名古文教师,其吟诵的短歌,力求与“言叶”配合;男主角秋月是一名喜爱制鞋的学生,关于“制鞋”这一设定,新海诚在访谈中表示,选择“制作鞋子”这个设定是因为这样他就必须要触摸她的脚,就像人与人之间,必须联系才能交流一样。
最后说结局,《言叶之庭》的结局很正面向上,冬天来临,雪野离开秋月到远方教书,同样产生了距离,但是有信,信上有祝福与期盼,秋月用自己的行动表明,我一定要追赶到你。
这个跟以前的所有作品,都是迈出新的一步,同样是距离,却有”希望拉近“的愿望。
所以看《言叶之庭》时,真的觉得很温暖。
期待新海诚不断进步!!吃饭先。
不萌BG很多年,尤其是狗血台言的泥垢
故事真的很弱。讲了某种情愫,但我觉得不是爱情。另下雨天真的好舒服啊
笑出声
属于新海城独特的小清新,每一帧都美得像明信片,极致的情感细腻。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那段师生恋。
除了画面和片名就一点优点也没有了,这种烂剧情稍微矫情点的初中生都能写出来行么
讲述初恋纯爱之类的故事对于日本动画来说真是手到擒来,可是这部普普通通的少男发春记并没有给人带来多大的惊喜。★★★
美到极致的景色不仅仅是摆设,更是人物内心波澜的倒影。新海诚的好是吟诵那句《万叶集》短歌时突然响起的雷鸣,是两人在瓢泼大雨中安静互相陪伴着的缄默不语,是说出”我喜欢你“时杯子里缓缓升起的温暖雾气,是最后所有感情喷涌而出一下子豁然开朗的夕阳。
不如去玩falcom的RPG
即使天无雨,我亦在这里。没什么情节的故事和关系淡薄的人有时候却成为生命中重要的人。
新海诚的雨景太美,以至于看完脑海久久停留在雨中小亭,不同于烟雨朦胧,像是水的清透世界,一点一滴落在公园里每个角落,让雨中的花草树木都闪出美丽的光,对雨中景色的细致描绘到了感动的地步,难怪男女主也眷恋梅雨季中的相遇。以及钢琴声与雨声果然超搭。
新海诚这厮,已经将他的美学原则执行到了极致。一个街角、一面广告牌、一把雨伞、一瓶茶、一只残破纸箱、一张电车时刻表、墙面一道缝隙一点斑驳污迹、闪电云层、枝叶垂落的水面…每处细节,无不精确完美呈现着两个字:日本。这就叫“有着人物生活于其中的质感”。尼玛简直是拿“职人精神”在拍电影啊。
7分。诚哥这次拍《言叶之庭》,下次就该拍《世界之窗》了吧……
故事很简单,但感觉很到位。啥感觉呢?那是我20出头茫然怀春的感觉:城市永远下着孤独的雨,恋爱就是雨中相依。
剧情简单,可是画面太美了。满眼都是深深浅浅的绿色,随便一帧都是一副极好的壁纸。配乐大赞,隔一段时间就会来回味一次
是我岁数大了吗?对这种画面炫技,内容空洞的玩意儿越来越没兴致了。
话说这是一部融汇了母亲缺位后的恋母情结、footfetish、师生不伦恋的动漫版岩井俊二啊!!!结尾太弱了,不过完全可以解读成男主是在吐槽日式小清新啊~画风真是好棒、好赞,以至于每次到边界的时候,心中都会暗暗说:“再H一点,再H一点”~毕竟以前的H动漫的画风都没这个讲究啊~
看到最后打开弹幕,发现全都是表白的啊……最神奇的是居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虽然一定是同名惹的祸但感觉仍然很微妙呢!
剧情从来经不起看。。
接触中慢慢萌生的感情总是让人心动不已,开放式结局同样也让你有所期待,爱情可以跨越种族,性别,年龄,语言而存在。
这也太中学生言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