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豆瓣评分不高,但实际上是一部非常牛逼的电影。
故事讲在越战期间一个美国父亲用爱如何找回丢失的女儿。
当时反战高潮,马克思主义者借机搞邪教式洗脑,女儿被卷入政治谋杀。
通过一个家庭,串起美国一段历史。
我猜豆瓣评分低的原因是这部电影稍稍有点散,节奏较为舒缓吧,反正这个分数不能反映这部电影价值。
在这部电影里,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家庭教育的意图走向了自身的反面,而是青少年尝试发起的社会革命也走向了其自身的反面。
他们越是希望得到什么,其行动对自身造成的结果就距离其目标越远。
皈依耆那教也是如此,“背叛”了中产阶级父母灌输的价值之后,女儿最终又“背叛”了无政府主义。
但如昆德拉所说,第二次背叛并非意味着她能返回到第一次背叛之前,她距离之前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与《阿甘正传》结尾处,珍妮的表面回归不同,作为女儿的她一去不返。
反而是那位手套工厂的黑人职员令人印象深刻,她对士兵说:你们会回到你们来的地方,但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要住在这里。
——当你知道哪里是你的家时,你不会变成嬉皮士。
《美国牧歌》~导演:伊万·麦克格雷格~1960年,美国发生了什么,致使青春期的女儿对社会那般的憎恨,让一个家庭从此走向了哀伤~美国,在最近的一个世纪里,迅速发展的奇迹,似乎连喘息都顾不上了,这个一百年,真正的骨骼健全、肌肉发达了么?!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为什么它能够以便捷准确的渠道吸收丰富的养料,而又独善其身,这内在的神奇,吸引你想一探究竟,书、电影、或是通过音乐?!
还是,旅行?!
北美,似乎应该是下一程的备选了~男主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之一伊万·麦克格雷格,这部片子也是他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豆瓣得分6.2,可是,这部是我想大赞的片子,只为伊万的第一次,就那般的精彩[强]~作为导演的伊万,以他一位优异演员的眼光,所选的演员,剧中的每一位,老少中青,都太到位了,同样,作为导演,伊万更多从一位演员的角度,让每位演员在镜头中发挥尽致,没有老导演的那些跋扈,老练地从一个镜头连贯地切入另一个镜头,也不还没有通过顺倒参插来表现优秀导演应有的素质,而是让表演者演透所扮演的角色,让表演真正成为电影的主宰。
当今的电影,技术已经盖过了演技,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也是演员素质局限的困惑,而伊万,当他想主宰电影的时候,他把他演员的积累运用得如此到位,剧本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了,讲好、讲透,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清楚了,这已经是一位优秀导演应该具有的素质了[强]~
【唐默思】道德綁架跟道德强制性American Pastoral by Philip Milton Roth, who received a Pulitzer Prize for his 1997 novel, on which this namesake movie (2016)is based.『美國牧歌』/美國田園詩/美國心風暴(臺) 荷里活墮落非自今日始。
但是未看這部電影之前,也一時半刻料不到如此之甚。
今年的奧斯卡給了那部不知所謂的『拉拉藍』。
對比手邊這部默默無聞的『美國牧歌American Pastoral 2016』,方纔體會到這種墮落積重難返,好萊塢幾乎不可能恢復舊日光彩。
因爲整個影壇潮流已經跟社會現實脫節到如此地步。
儘管還有良心藝術家拍攝類似好電影,衹是估計連籌措資金也很困難。
我很少看完片尾字幕。
這次忍不住坐定定看到末了。
看到裏面有明顯的中國名字出任助理監製。
這種安排恐怕跟資金來源有關。
且不管這種資金是否真的屬於所謂『大外宣』,至少膽敢投資到這樣一部電影的製作中來,主事者也算有些眼光,對電影藝術的發展,功德無量。
這部電影改編自Philip Milton Roth的普里澤獲獎小説。
這位羅斯據信是在世美國文學大師當中最有可能獲得諾獎的。
我對美國當代文學已經相當隔膜。
看了這部電影相信這些言論并非過譽。
儘管諾獎中的文學類多少跟奧斯卡一樣,近年來屢屢荒腔走板。
也算是世風日下不知今夕何夕的一個脚注吧。
既然如此,這類作品的不合時宜就是顯而易見的。
據説電影出來就接連遭到所謂白左勢力口誅筆伐,難以受到奧斯卡關注自不其然。
跟導演的美國前輩例如奇連伊思活梅爾吉普森等右派一樣,少不免遭遇市場冷落的困境。
就跟上面提到過的中國資金介入,恐怕確實跟電影圈的白左勢力猖獗息息相關。
長話短説,這裏還是就電影論電影。
電影中的父親(由導演本人一身二任)面對妻離子散的慘況,忍不住質問自己何以走到如此地步,到底哪裏做錯了。
(I've done everything wrong, since when?) 整齣電影其實就是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故事背景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模範家庭模範夫妻,居然養育出一個忤逆叛逆背棄一切傳統的女兒。
故事描寫六十年代美國反越戰學潮當中,一個猶太中產家庭所遭受的無妄衝擊。
這個家庭的女兒,作爲故事中心的聚焦點,因爲患有口吃而生性叛逆更進而萌生反社會傾向。
跟『國王的演講』一樣,現代心理學寧可將這種病症視作心理而非生理現象。
故此在治療中,常常專注於人際關係的衝突改善。
進而衍生出的一系列變化跟當時的社會矛盾緊密聯係了起來。
猶太家庭祖輩猶太教,當然重視教育,到老都不會放鬆、放棄。
老頭堅定不移地認爲:A child cannot decide,言下之意就是不能自説自話,一言一行都必須照著規矩來。
不可越雷池半步。
例如小女孩隨大流,解釋說小母牛就是被公牛『騎』的。
老頭就不樂意。
說這不是女孩子家家該説的話。
小女孩當然其來有自。
她母親基督教背景,婚前面對老頭的無端刁難,斷然說,可以考慮不要孩子(Then we won't have a child. So, the old man was won over),既顯示出她罕見的決斷能力,也爲日後的母女關係,投下無可挽回的陰影。
換言之,既然你可以爲自己幸福反抗傳統禁忌,爲什麽別人就不可以?
底綫一旦突破,一切都順理成章,伊於胡底?
而突破底綫的理由,肯定無比『高尚』無比『合理』。
電影發展的綫索,除了女兒之外,亦未放過母親這條綫。
爲了試圖從失去女兒的陰影中解脫出來,母親到日内瓦去做臉部拉皮手術,企圖靠外科整形手術來恢復失去的青春。
然後就是出軌。
這纔是恢復青春的真正良藥呀。
作者緊緊抓住這條綫索:西方社會變遷的背後,根本就是女性主義作祟。
女性主義的興盛,確實跟家庭關係的破碎息息相關。
傳統價值以家庭觀念爲基石。
西方文明不正是建立在男權爲基礎的家庭之上的嗎?
女性主義要背棄傳統,衹能視家庭爲牢籠。
衝出家庭、『婦女解放』,是一個非常政治正確、又跟現代化潮流緊密結合的時代運動。
牽一髮動全身。
緊緊抓住這個關鍵之處,電影就舉重若輕地勾畫出自六十年代以降,西方社會所有變化的根源。
離婚權、墮胎權,一直到彩虹權、同婚,邏輯出發點都是這裏。
電影中的女兒叛逆傳統道德,恰恰也開始於『政治正確』的宏大敘事。
在六十年代反越戰的時代背景中,女兒追隨革命組織,以暴力手段反抗社會,最終以逃亡收場。
衹不過,逃亡衹是故事中的一個場景,更重要的是『逃亡』成爲逼迫女兒不得不因此成長的契機。
父親似乎比較折中,對女兒的溺愛,直接導致了女兒的反叛最終走向極端。
有評論據此引申到所謂父女戀情結。
即使有這種因素,作用也是映襯女兒成年之後,父親如何面對女兒同齡女子的誘惑。
據原著黨的分析,小説比電影更殘酷。
跟女兒同樣年輕的同夥麗塔誘惑父親,電影中的父親似乎有掙扎,畢竟也熬過去了。
可在小説中,女孩居然得逞了。
羅斯就是用這樣的驚世駭俗來揭露中產階級道德的虛僞。
女性主義的興盛當然也是其來有自。
存在都是合理的。
西方文明的發展當然也必須面對這個困境。
上文提到,家族的教育傳統遭到一系列的挑戰,恐怕是一切變化的根源。
問題是,變化難道不可以、難道完全不合理?
問題的另一提法是,教育是否真的可以擺脫傳統的束縛,真的放任自流?
電影給出的答案是不可能、不可以。
因爲電影的後半部份幾乎詳細刻畫了女兒的結局:那就是走向耆那教的東方自然主義規管制度。
實際上,在外人(例如其父)眼中,她已是一具行尸走肉,所受到的摧殘,甚至遠超政府可能施加給她的懲罰。
然而令人感覺驚心動魄的事實是,女兒據說是自覺自願走上這條路的。
這到底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還是事實本身的邏輯使然?
現實當中,人們會面對同樣困惑:穆斯林婦女視面紗頭巾爲自身不可剝奪的權利。
西方社會爲什麽不能尊重這樣的權利籲求?
電影本身當然不能給出清晰答案。
衹不過如我舊作中反復提過的發展模型,有限空間中的能量發展衹能向對方轉化,亦即陰陽魚的模態。
盛極而衰、衰極而盛。
很東方的發展認知。
非綫性。
但可以很辯證地解釋綫性系統看來很荒唐的現實存在。
稍微具體一點底看來,恐怕必須說,或者此,或者彼,人總要受某種束縛、某種支配。
你厭倦西方了,那就走向東方。
反之亦然。
『天邊外』并沒有其他選擇。
這就是尤金奧尼爾告訴我們的悲劇命運。
人的命運。
人的悲劇。
那些沒有思辨思考能力的無神論患者,往往靠攻擊宗教的傳統形式儀軌來獲得心理滿足,最典型如蛤蟆一臉天真地向西方傳媒訴苦,說你們科技那麽發達,都能上天入地了,爲什麽還那麽相信上帝。
其實蛤蟆即便在西方也能找到知音,找到很多諸如此類的無神論同道。
例如電影中的心理治療師,就不是可有可無的閑筆。
女兒製造炸彈致人死命被迫逃匿過程中,首先求助的,就是這個心理治療師(Sheila Smith, your therapist)。
心理醫生幫助女兒隱瞞,幫助她藏匿。
所持理由就是職業道德,醫生不能泄露病人私隱。
她在受困女孩面前本來是神父牧師一類的角色,應該將懸崖邊緣的女孩拉回傳統正道,拉回到社群當中來。
然而取而代之的,卻是將受困女孩推落街頭叢林的懸崖,讓女孩被迫受到無盡的侮辱與損害。
如果女孩最終通過這種慘痛經歷總算領悟一些人生真諦,那麽正如其父所痛責自己的,這是這個社會教育體系的失敗,是整個社會的失敗。
因爲正是通過其人之口,父母開始懷疑女兒的口吃,居然是自己太過成功所形成的無形壓力。
離棄教會傳統的社會功能之後,教會在社區生活中已變得可有可無了。
傳統上通常由牧師神父扮演的疏導角色,成爲一種學科專業社會職業,爲了博取病家信任,想方設法也要找出心理狀況的緣由。
反而捨棄了社會動蕩對幼童所可能帶來的影響。
對於世界觀尚未建立的幼童來説,與其將心理狀況的根源歸咎於家庭因素,爲什麽不能正視影響更大更重要的社會因素、歷史因素?
根據小説電影交代的場景,難道不是電視上出現的越戰畫面,對幼童稚嫩心靈造成更加嚴重的傷害嗎?
然而,這是西方傳媒不得不堅守的政治正確:民衆應該有知情權(當然後來也有一定程度的妥協)。
自然想到十九世紀伏尼契小説『牛虻』。
裡面描寫牛虻向實際上的生父主教懺悔,結果遭到出賣。
這個古老的兩難局面當然無解。
聖經中經常描寫的律法主義跟救恩之間的爭執,一直延續到今天。
由此可見,以人的有限智力來試圖解釋解決這樣的道德兩難問題,衹能說是人的僭妄。
人以爲科學可以解釋一切問題、可以解決一切困難,就跟時下熱門的AI技術,似乎一旦有了AI,什麽人間奇跡都可能創造出來。
之所以敢說這樣的熱衷於事無補,就是因爲價值論的選擇,根本就不是一個科學問題。
價值判斷,是非黑白對錯正誤强弱,如此等等,并非棋盤一樣一目瞭然可以客觀分析理智判斷的。
簡單說,面對外力挑戰(外星外族人、病毒病菌),AI分析結果是幾無勝算之際,你會因此就放棄抗爭,束手就縛嗎?
即使AI的存在發展本身,真的會突破『人』的價值限制,最終越過人本身嗎?
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并非依靠理性分析就可以得出結論的。
人本或非人本,纔是問題的本來面目。
這是因爲,價值選擇衹能人本。
人分裂了,價值觀念必定撕裂。
除非是所謂來自天外的不可抗力。
那時候人當然衹能說,天亡我也,非戰之罪。
在此之前,人的宿命就是在不可能中找到可能。
人就是向死而生。
死中求生。
電影中,女兒的成長過程所經歷的正是美國社會價值傳統遭受懷疑,價值觀念遭遇撕裂的時代。
懷疑撕裂的後果,就是大洪水突至。
禮崩樂壞。
價值錯位,無所適從,就是這個禮崩樂壞時代的典型特徵。
不要道德綁架成爲革命者的口頭禪。
那些說不要道德綁架的人,本意其實是不要道德,尤其是不要人家指出其不道德的本來面目。
否則的話,就應該明白,道德本來就要『綁架』在一塊兒,讓大夥兒過日子幹啥事兒都有憑有據有道有理。
自個兒可以決斷的,可能是良知良心良善,很多時候跟道德一回事兒,畢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卻也有些時候未必,例如自個兒覺得對、覺得好,可就跟大夥兒的習慣不是一回事兒,那也可能被認作不道德。
例如魯迅跟許廣平同居,從他們自身的想法行爲上看,實在是很好很對的事兒。
偏偏擱那個年代,大夥兒寧可接受三妻四妾也不待見自由戀愛,就會很自然地將他們的事兒,看作是傷風敗俗。
這就是最典型的所謂道德綁架了。
這麽一説,道德跟法律的關係就很容易釐清了。
法律靠社會公權力强行制約;道德則靠衆口鑠金,靠三姑六婆街頭巷尾的紛紛議論,形式上雖然不强制,實際效果上,卻同樣具備强制的力量。
在這個意義上,道德就必須具有『綁架』的能力。
當然跟法律的强制有所不同:法律的强制靠公權力來執行;道德强制則仍舊依賴個體良知。
衹有在具備個人良知的條件下,道德强制方能起作用。
這也就是個體人要在不斷的正面教育下纔能獲得良知并足以跟道德相配合,并且最終得到『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樣的完美境地。
這個所謂『矩』,就是强制性的規範教條,就是道德的基本形態。
儘管,這是一個很高的標準,并不是每個個體人都有機會達到這樣的高度。
但其間的邏輯關係還是很清楚的。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道德跟法律形成相輔相成的互助關係。
法律當然存在力所不能及的巨大空間,電影『Catch me If You Can』非常典型地刻畫了這一社會困境。
於是纔有教會纔有學校纔有各種機構團體來努力讓民衆受到各種各樣的束縛,使之成爲合格的社會人,最終讓社會得以順利運行。
東西文化在意識形態上的對立本來是個非常健康的現象。
我早年寫過一篇討論『文化失範』的短文,裏面講到性善性惡同樣出自對人性的價值判斷,本身沒有高下之別。
所謂文化傳統其實就是植根於價值判斷的因應措施。
看看如何在實踐中讓人性受到價值論的束縛,使之不至於『逾矩』,最終成長爲完美的人、『真人』以至於『聖人』。
在這個意義上,所有文化的終極價值都一定是『普世』、『普適』的。
因爲所面對的都是相同人性。
價值判斷的對立恰好形成最終『同歸』的『殊途』、構成一個完美的陰陽互補格局。
坊間一直傳言有諾獎獲得者聚會,爲病入膏肓的西方社會號脈并且開出以『孔儒』治世的藥方。
傳言無論真假,其邏輯則是合理并且成立的。
因爲按照我在文中的説法,在有限空間中各自發展的陰陽力量,盛衰之際,衹能向對方發展。
由此形成以陰陽魚爲形象的發展模型。
換言之,西方的文化傳統走投無路時,一定會向東張望,從東方傳統中汲取思想資源。
電影中表現出來的局面就是,對西方文化喪失信心或者西方文化對管教女兒束手無策之時,他們能找到的唯一出路就是東方,就是東方傳統。
電影裏面舉出的耆那教當然是東方傳統中最爲古老的思想資源之一。
貼在墻上的五條誓言其實并無新意,跟西方傳統的宗教規條一樣,是任何社會成員要和諧相處所必須遵守的行爲規範。
女兒卻心甘情願拜倒在這些誓言規條之下。
除了因爲經歷過現實的暴烈教訓之外,也因爲這些教條是女兒不得不依附的社群所共同遵守的。
除非你不想繼續呆下去,你作爲一個逃亡者,你別無選擇。
這就非常典型地映射出道德教條的强制性來源。
換一個角度來理解東土五四救亡風潮所折射的西望動機,不也可以見出反叛東土傳統的衝動,確實植根於救亡圖存的心理之中嗎?
跟電影中的女兒一樣,彼時的五四先賢覺得不能再靠讀經治天下了。
所以纔會出現全盤西化的理想跟建議。
可惜的衹是未能完整理解何謂西方傳統。
輕率地割裂西方傳統的體用,以爲作爲器用的『德』『賽』二先生纔是需要引進嫁接到東方傳統之體上便可以見『影』的『竿』卻反而將西方傳統之根『基先生』棄若敝屣,不理解『賽德基』三位一體纔是西方文明根源。
百年來的發展演變到了今天,不僅尚未警醒現代國人,反而對西方器用支撐下發展出來的物質成就癡迷成障志得意滿,真以爲可以從此取代西方君臨天下了。
以至於上面引述的西方智者引入『孔儒』治理天下的陳述,也被這些智障學棍當作支持自己野心的證據,叫囂靠建設孔子學院便足以征服天下人心。
不止個體經常面臨這樣的挑戰,東西文化本身都同樣面臨相似的境遇。
强勢或弱勢的轉化,決定於是否明白此中機制,能否把握這個樞機要竅。
川普總統首次外訪便去利雅得、耶路撒冷跟梵蒂岡,固然可以很外交辭令式地解釋成借道順道。
惟三個中東城市恰好是亞伯拉罕信仰的三個中心,也不能不説是處心積慮刻意做出的選擇。
此中意義恐怕仍有待發掘。
衹是讀者諸君不必小看背後玄機。
世界畢竟面臨巨變。
影片或許還有一些瑕疵。
例如故意避開這個重大歷史題材所可能有的現實意義。
一味聚焦於父女與母女以及家族成員之間的關係上面。
但是瑕不掩瑜,這部電影無論怎樣看,都是不可多得的。
【附注:駐馬店令人痛徹心扉的視頻跟上次佛山小悅悅一樣,映照出當今中國真是如何盛世。
若繼續這裏的道德强制性討論,則須追問如此事件頻發的原因到底何在。
所牽涉的,到底是世道人心,還是法律規條。
有人試圖引入歐美所謂救人免責法(Good Samaritan law)來救治。
效果如何?
恐怕不必等司法實踐來證明就可以知道大體上的結果會怎樣。
因爲,無數實例見證過,面對救助需要時,一些外國游客并不知道是否可以免責,也會慨然出手相助。
原因不外乎其人擁有源自聖經的道德意識。
這就是本文一再申説的,道德衹能存在於價值共同的生存共同體之内。
價值撕裂的社會,最終難免面對無道無德的困境。
換言之,社會無道,難以要求個體有德,無論公德還是私德。
首先遭到破壞的自然是公德;久之,私德也難以保持。
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此之謂也。
同樣以外國人爲例,網上有他們同樣如何缺德的報道,仔細看下去就知道,他們在中國生活久了,入鄉隨俗而已!
】06/15/2017
1.Swede:Basketball was never like this,skip.众人压.2.Merry:Life is just a short sapce of time in which you were alive.3.Detective:You've done everything wrong you possibly could've.能想得到的事你都做错了.Swede:Since when?Detective:Excuse me?Swede:I've done everything wrong since when?Detective:That's a question you've gonna have to answer to yourself,Mr.Levov.4.Dawn:I just wanted to teach music.That's what I wanted.To teach kids music in the school system and be left alone by boys.That's it.I never wanted to be Miss Union County,Miss crazy New Jersey,Miss America.I wanted a scholarship.I wanted a degree,a job.5.Merry:The world is not a place on which I have any influence or wish to have any.不影响.As to what constitutes a coinsidence,you and I.6.Swede:Leave you?You think I could leave you?After everything I've.Merry:You must.That's exactly what you must do,is go.7.Merry:Those are the five vows.I renounce all killing of living beings,whether subtle or fross,moveable or immovable.我戒绝杀害所有生命. I renounce all vices of lying speech arising from anger.我戒绝所有源于愤怒的谎言.I renounce all sexual pleasure with either Gods or men.All taking of anything not giving.我戒绝收取所有非我之物.8.Merry:I relinquish all cruelty,I relinquish all control,all influence over the world.我戒绝所有残酷行为,控制力,与对外部的影响.9.Merry:I renounce all the attachments whether little or much,small or great,living or lifeless.我戒绝所有恋暮,依附.10.Merry:Why have you brought these things?Does it mean that you aren't coming back?这表示你不会再来了吗?Because if it does,maybe that's the best.11.Merry:You see me.Please go now.If you love me,you let me be.12.Writer:These days I'm asleep on my feet after 9:00.13.Writer:You come at people with an open mind,and yet you never fail to get them wrong.总是误解别人.You get them wrong while you're with them,or you tell someone about them and get them wrong again.That's how we know we're alive.We are wong.14.Writer:About the Swede.How life was going to open its arms and shower blessing upon him?I was never more wong about anyone in my life.我对他误读最大.父Seymour 母Dawnie女Merry爷爷Lou
虽然没看过原著,也没有经历过片中那个时代的混乱,但是仅从本片的节奏、叙事、风格以及主次线让人立刻联想到了国师的《归来》。
两部影片都是以大时代为背景,讲述普通家庭的遭遇。
国师的《归来》采用了“留白”的手法将大时代的部分巧妙的避过(其实人人都知道怎么回事,避过是为了过审,也是为了更好的突出导演所要强调的主线故事),《归来》就不在这里多说了,相信大家都看过,如果没看过赶紧找来看吧!
本片则将美国国内反越战及黑人民权运动这个大时代为背景,讲述自小叛逆的女儿离家参与运动与家人失去联系(心理女医生那番让人诧异的谈话,导致女儿小小年纪便色诱父亲,以及后来的叛逆疯狂),焦急的父亲想尽办法去寻找,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找到女儿,可惜女儿经历了被绑架、强奸等等事件之后已经皈依某印度宗教,待人处事、生活方式已经让人不堪入目,父亲劝其回归家庭被女儿拒绝,但父亲始终遵守承诺对女儿不离不弃,始终守护女儿身边........
伊万这下捅了蚂蜂窝吧,欧美好些人在骂他呀,好像在批斗右派的感觉。
需要他写个检讨书之类的吗?
这家伙有前科,上次英国收容难民问题,好多进步演艺人士为难民站台,伊万不去,已经受到了很多质疑和批评,这电影火上浇油,政治上更加错误。
居然丑化当年反战勇士,更加不能忍了,所以骂得好热闹。
其实伊万也没有右到哪里去,他认为伊拉克难民的问题,应该解决在这个国家,比如恢复当地的行政、治安、生产、教育等等。
至于最困难的孤儿问题,他在伊国治安混乱,白人极容易遭到绑架杀害的情况下,深入伊拉克,探访已经建立或者筹备建立的孤儿院,向世界发出缓建的呼吁,我个人感觉这比给难民站台危险多了。
伊万那一派的主张,也不一定是错的,英国不是伊拉克人的家,这对英国人和伊拉克人都是无法承受的。
但是他是右派的标签好像是被贴上了。
谈回这个电影,究竟什么是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有的人说是人权,不是呀。
美国建国的时候,还有黑奴的,如果人权最高,那肯定在建国的时候,就应该废除黑奴,而不是等到南北战争。
所以美国的基石不是人权,是民主。
美国人对独/裁有惊恐式的反映,现代影响最深刻,也最小白的电影是《星球大战》,前传是民主的沦丧,正传是帝国的终结,直白而深邃。
《星球大战》不是写的太空史,而是罗马帝国史,对凯撒评价最低的就是美国人,凯撒是以对外扩张的需要建立权利集中的皇帝独裁制的,对外血腥屠杀,造成了无尽的灾难(角斗场就是控诉),对内野蛮统治,罗马皇帝败类多,最败类的皇帝尼禄为了消灭贵族(潜在的皇权竞争者),把贵族埋土里只露出脑袋,用类似收割机一样的东西来回扫荡,死在现场的,说明是反贼。
独裁成了罪恶、血腥、野蛮的代名词,而民主成了正义的化身。
美国拖垮前苏联的太空军备竞赛,名字就叫“星球大战”计划,不单纯是技术原因,而是内在的精神追求一致。
你只要简单想一想,美国多次陷入战争状态的原因,是有人侵略本土吗?
没有。
面对希特勒、日本军国主义,美国人宁肯死那么多人(多么地违反人权),他也要血拼到底。
那是他的底线。
其他一些战争,也有他认为其他国家的民主制度面临被摧毁的危险,或者他认为已经陷入独裁而导致的。
这才是美国的核心价值。
为了这个价值,阶级矛盾变成次要的,就像影片中白左骂伊万这个资本家奴役工人,伊万说你胡说。
我给了工人工作机会,他们在我家的工厂工作40年,如果我真地奴役他们,他们早辞职了。
为了这个价值,种族矛盾变成次要的,黑人你有事说事,打砸抢不行。
打砸抢不但侵犯个人财产,也妨碍民主的有序表达。
为了这个价值,美国确实发动了战争,所以它肯定高于反战。
战火中的越南小姑娘好可怜,但最终她成为美国的养女,而不是越南的革命群众。
这个电影的观念不一定对,但确实是美国树立并践行的观念,多多少少你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美国中产阶级真正珍惜的是什么,所以就算伊万是右派,个人认为这部电影还是比较真实的。
而且给伊万贴右派的标签,有点激进,他拍摄的《奏出新希望》等电影,是十足的左派,面对撒切尔政府大批关闭煤矿,导致工人失业,背负的巨额房屋贷款成为泡沫(都在矿区),这部电影发出了给予利益受损者尊重的最强音,政府为治理环境,而取消煤矿产业也许没有错,但应该给予矿工同情与补偿。
如同这个电影,伊万也是复杂的,左派不一定真左,右派也不一定真右。
(文/杨时旸)说起来,菲利普·罗斯也绝对算得上美国的国宝级作家,迄今为止,除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外,这位老人已经拿下了几乎所有象征着文学最高荣誉的奖项。
这部《美国牧歌》改编自他著名的作品《美国三部曲》之一。
与其说,它讲述了一段虐心的父女间断绝关系的绝望故事,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反越战浪潮当中的精神切片。
它可以成为一个心理学和社会学样本,从众多角度都有着解读空间。
那父女关系撕裂得如此令人心碎,似乎让人无从理解,但他们之间不只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的拒斥,更像是整个代际精神变化的缩影。
相较于小说原著更加丰沛的维度,电影版本当中选取了更加窄化和锐化之后的冲突。
故事是从回忆开始的。
多年之后的一场同学会上,已经60岁的“我”意外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儿时好友的哥哥“瑞典仔”已经去世。
在很多人心中,他是儿时明朗的记忆之一,彼时时局动荡,这个帅气的学生运动员总能让人暂时忘记那些苦难。
他是犹太人,父亲善于经营,他继承了工厂,娶了青梅竹马的选美冠军为妻,生了一个女儿。
他是标准意义上的人生赢家。
而这场第45届高中同学聚会上,“我”却意外得知了一段悲伤、失意和破碎的人生下半场的故事。
用回忆的方式呈现故事,其实是非常老套的表达,但在《美国牧歌》之中,这样的引入和结尾时回到现实的呼应,却有了另外一层“审视”的意味——如今,一切正常化之后,回头抽离地注视一个特殊年代的心理景观,那已经变得不可挽回的悲剧犹如梦境。
“瑞典仔”的女儿很可爱,只是有点结巴。
她成长的年代正值美国反战思潮的高峰时刻,年轻人开始用激越的行为表达自己的诉求。
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他们的行为已经近似于另一种形态的战争。
用当下的眼光去看,那就是一群恐怖分子。
他们在邮局、商店安装爆炸物,用一种暴力反对另一种暴力。
这让大批无辜的人受到伤害。
瑞典仔的女儿加入了一个地下组织,亲自安装了炸弹,并且就此逃亡,不知所踪。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家庭顿时陷入慌乱,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寻找,从未曾放弃,而母亲变得乖戾,只能从整容,消费和婚外情中寻求慰藉。
一个家庭早已分崩离析。
从表层去看,这不过就是一个悲剧故事,莫名其妙的青春期反叛,只不过反叛的程度过于惊世骇俗罢了,但是,从社会意义上看,我们能发现那些美国历史之中不可逃避的一页,对于越战和反战年代的重新认识,曾经被描述为青年恢弘精神图景的反战行动,那些浪漫主义的叙述,都被这个故事彻底改写。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牧歌》成为了一种揭露,在浪漫和青春勇气的遮蔽之下,隐藏了多少血肉横飞。
相较于战争的残忍,这些打着和平与爱的旗号的年轻人,到底是否真的有如他们所言的那样温柔的诉求呢?
当追问进展到此,就成为了一种精神层面的追问,从精神层面上看,一切又远非到此而至那样简单。
其实,女儿的乖张举动,不可能只用一句青春期的叛逆就可以解释。
因为那行为持续了如此长久的时间,后来,女儿日益遁入不可理喻的境地,她在路途中被人强暴,被人胁迫,却又自愿信仰了某个印度的小众宗教,拒绝清洁自己,也拒绝物质世界。
从心理根源上讲,这更像是一种对于原生身份的厌恶与撕扯。
战后那段日子,人们盼望着重新兴旺经济,她降生的这个犹太家庭,是一种标准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环境。
而她自己终其一生所反叛的就是这样与生俱来的人设。
中产阶级的一切都如同商业广告中呈现的一样,有一种表演性的,近乎不可能的完美,而这一切却真的在“瑞典仔”的生活中切实地呈现着。
女儿与生俱来的结巴成为了一种反讽,像是完美生活上的天然疮疤。
在那个中产阶级的大房子里,她永远无法连贯地说话,而日后,她过上了肮脏的乞丐生活,却意外治愈了结巴。
这成为了一道充满嘲讽的隐喻。
有人觉得这不过是一个极端个案化的悲剧,但如果放眼那个时代,就会发现,那个女孩的身后潜藏着众多同僚,那个时代催生出了众多这样的故事,只是它们没有被讲述和发掘。
这个故事是对于一段精神史的总结,一份沉痛的病理报告。
个人承受了众多大时代巨变施与的重压,那些内心版块的扭结和错位,最终需要找到一个出口。
或许,直到最终,那些内心火山喷发殆尽的当口,连那个女孩自己都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做出如此激越的抉择。
但悲剧的是,在当时,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冲突。
那更像是宏大的、无形的时代重量借由一个个弱小肉身进行的纾解。
在父亲的葬礼上,消失多年的女儿,衣着正常地出现的时候,那到底算不算是一种悔意呢?
看了别人的影评,忽然觉得自己看的角度确实很不一样。
在普通工人家庭长大的我来看这部剧,只觉得这个父亲做得很悲哀。
爱,不是这样病态的。
片子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母亲在白天跟女儿的争执后(女儿言语侮辱并且朝母亲吐了一口带着汉堡残渣的口水),这位“伟大”的父亲安慰妻子,母亲说,你知道在我小时候要是我敢这样对我妈妈我父亲会怎么做吗?
结果男主竟然开玩笑一样逗她并把这个事儿就这么盖过去了!
我想,问题就是从这样的家庭关系产生的,父亲跟女儿永远统一战线,母亲是父女关系的入侵者。
然后,这个家庭过早的给年幼的女儿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即使是无意的),在女儿还没有任何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家庭里面谈论政治的氛围也很浓郁,尤其是女孩儿的爷爷,作为犹太人对这方面过于关注了。
种种吧,在青春期的时候,这一切像是不断累积的加法法则一样,等于了后来女儿的作为。
这是我在一片影评下的留言,我想基本上就是我最初看片最直接最直白的感觉了:这样的父亲活该得到这样的结局,宠爱女儿甚至在女儿言语侮辱妈妈的时候也没站出来管教,这种毫无边际的爱造成了女儿更加的偏激狂傲,觉得自己能成就一切事情,说白了,范宁演的女儿就是一点家教都没有,这怨谁呢?
当然是父母。
这对父母在女儿的炸弹事件后还在说自己可怜的LITTLE GIRL咋样咋样的,都能制造炸弹了还小女孩儿呢,可见这种无节制的宠爱多么病态!
父母处理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改变了原来那么爱牛的女儿,后来甚至还侮辱母亲就知道牛牛牛的,因为父亲没有及时管教,使这种心理偏激越来越放大。
父亲是罪有应得,母亲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嫁错人的平凡女人,丈夫在教育上不站在自己这边,只会居中调解,后来丈夫沉迷于寻找女儿,完全忽视了她,使得她最终也患上了精神抑郁。
后来通过整形进行了自我精神救赎,放下过去,并在丈夫的持续无视中出轨了(丈夫沉迷于寻找女儿,我想在他心里,女儿比妻子要重很多吧?
)。
其实看到男主一脸不可置信的看到自己妻子出轨的时候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快感,觉得编剧应该加诸更多的苦难在男主身上才对,这种所谓的善良,所谓的父爱真是让我恶心,这种父爱不仅坑害了自己一家,并且为更多的家庭带来了悲哀。
因为你们的教育失败,就让别的家庭买单吗?
这种爱,就算这位父亲等待女儿回家等到地老天荒,我也感到无比恶心,也不觉深沉。
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 美国三部曲 美国牧歌 改编的,从题目看,讲的是美国的故事,而内容也是讲述一位父亲和自己的家庭尤其是和女儿关系。
这似乎在说一个家庭的故事,但它却以小见大的反映了那个时期美国的社会的发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影片中瑞典哥的女儿的偏执是由于口吃导致的吗?
她父母给她的安全感还不够多吗?
他父母给她的这些爱似乎不足以支撑她通过叛逆的青春期,导致了这个家庭持续的紧张进而分裂的状态。
他们的这个女儿,从小就憎恨战争,看到新闻中和尚自焚深受刺激,长大后这个乖乖女变得叛逆,再加上越南战争,自己社会上的反政府行动和过分的暴力,让这个本来神经脆弱的孩子变得疯狂,她做出了爆炸的恐怖行径并且离家出走,令多个家庭受到严重伤害,也让自己的父母几乎陷入绝境。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他们的中产家庭堪称完美,但他们的孩子却憎恨他们,憎恨这个中产家庭,这很难理解。
也许电影在后面给出了答案。
瑞典哥的妻子,在女儿出走后,经受不住压力,终于崩溃而展现出她的另一面。
她开始恨瑞典哥,恨他追求自己,恨他让自己参加选美,跟他娶了自己,总之,她恨自己的丈夫,恨他给自己带来不幸,她陷入偏执之中,最后通过整容总算是稳定,但没完,她很快有了婚外情抛弃了自己的丈夫,也不再想自己的女儿。
这一切和她女儿的青春期的偏执和狠毒如出一辙。
也许这就是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女。
在这期间,相对于母亲,父爱的伟大就显示出来!
瑞典哥没有放弃,他抓住每次机会,找到自己女儿,表达了对她的爱,他相信自己的女儿,相信她即使犯错也会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又在女儿绝望的情况下年复一年的给他的女儿精神上的支持,最终,他的去世将他的女儿从精神废墟中拉回到正常社会。
这是一个伟大父爱的杰作。
没有这位父亲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守候在她破烂的门口给她以召唤,她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
最终,在父亲的葬礼上,她,这个女儿回来了,直奔父亲的灵柩,没有理会任何其他的人,包括自己的母亲,所有的人都呆在那里,看着她。
她曾经是罪人,现在她回来了。
电影中有一段,但他的女儿炸死了加油站员工,这位父亲第一个动作就是为女儿隐瞒,包辟她的犯罪行为,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孔子的一个故事,孔子曾经说,如果父亲犯罪儿子包庇,儿子犯罪父亲包庇,他都是赞成的,反之不赞成。
这大概就是所谓虎毒不食子,又所谓亲亲相隐吧。
人性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爱都是自私的!
进一步,瑞典哥家庭的变化,对应了美国社会的变化。
瑞典哥和自己深爱的妻子生下了心爱的宝贝女儿,美国人在共同目标的激励下汇聚在一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这个女儿是善良的,厌恶一切暴力,但又是偏执的,愿意用一切暴力摧毁她看到的不公。
这是美国人的民族性格,骨子里的东西,就像瑞典哥的女儿梅乐,善良,敏感,又充满暴力。
这是一个年轻民族的典型的表现。
这个国家,相对那些有着漫长历史的国家来讲,还很年轻,充满活力,他们正在成长,发育,遇见了很多自己不曾遇见但其他有着漫长历史的国家司空见惯的事情,她要建立自己的秩序,她年轻,充满力量,摧毁一切拦路虎,就像梅乐,和其他反战极端分子,他们用炸弹摧毁一切阻挡他们意志的人和物,毫不留情,然而在这暴力的背后,美国人的内心中的那一点点人类本性中的善良,也在不间断的发生着作用,就像瑞典哥,他的父爱,在年轻强大的暴力面前显得那样弱小,好像不堪一击,随时会崩溃,但他坚持了下来,他坚信自己女儿是正义的,是善良的,就像美国人坚信上帝是正义的善良的,不会抛弃他们一样。
他最终也没有抛弃自己的女儿,而美国社会最终也没有抛弃这些年轻人。
同样,他们,这些年轻人的信念没有摧毁美国,正相反,他们为美国注入了新的思想,新的动力,让这个国家继续年轻。
瑞典哥没有抛弃自己的女儿,即使遭遇了妻子的误解和背叛,家庭分崩离析,但他坚强的维持着,最终,就如同美国社会一样,迎来了新的生命 - 梅乐回来了。
美国社会也以有着更多情感,有着更加进取的精神的状态回归了,更有力量,更有人性(当然这是作者的理想)。
影片结尾并没有刻意描写瑞典哥的死亡,就如同老的美国的死亡一样,当新的生命开始正视自己,正视这个世界的时候,上一辈人的使命就光荣的完成了,世界是年轻人的,永远是他们的。
再回到子女教育,父母需要做的的不是教导,恰恰是像瑞典哥那样,自信的,默默的爱,在等待中,努力让下一代在执着的爱的影响下,回归到充满人性的道路上。
这爱并非物质,而是一种信任和坚持。
这是一个不值得讲述的故事
故事讲得非常单薄,很多人物事件都莫名其妙的。有这样的孩子也是无奈啊。伊万格雷格还是好好当演员吧。
看似完美 背后却充满了鲜血 只能说人生真是太需要运气了
父母对于儿女的感情是关爱和控制兼有,所以其实是最纠结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放手,否则悲剧无法避免。
剧情真的是硬伤。。。
这代演员什么时候才可以接受自己的年龄并开始扮演适龄角色?化妆好像亚当桑德勒的屎尿屁喜剧一样喜感。导演很庸,挺文气的故事拍得太无聊了,与父母的感情交代得乱七八糟。
他们都误解了家人的意义。
如果再生个小孩,一家子或许就没有这么折腾了。的确有些人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就是爱做。伊万的表演加一颗星·。
民国时期,你国也充满了这样的悲剧中产家庭,被各自的共产主义崽子坑到死。林豆豆可是到现在都觉得自己大义灭亲为国为民呢。
中规中矩。剧本台词写得太直接,恨不得把主题全写出来。父女情作为剧情中心却在中间直接消失了一段时间。这种题材处理得太散文诗了,感觉伊万因为倾向表演让每个人都慢慢演,这种表演上的拖沓是后期也提不上来的,稀释了很多张力。另外摊上这种闺女就算是弗洛伊德也得哭昏在厕所。
剧本台词写得太直接,恨不得把主题全写出来
这种女儿丢哪个家庭都是毁灭的一代,无解。故事不错,但这种故事不好拍,构思、剪辑、深度,一样都不能缺。Ewan自导自演弄这么艺术的剧本,何苦为难自己,还是好好当演员一年多拍两部戏好伐
伊导不大行
美女和帅哥在一起的困惑就是生出来的不如两个人 父爱如山
3.5 今年看哭的第一部片子。似乎有点类似“Beyond the Known World-2015”,甚至中间还小黄片撩一下观众,到了后半段发力没法抵御,女儿说你不要管我,伊万说“i am your father, i made you”。连妈妈也放弃了,爸爸怎么也不放弃。最后她来参加他的丧礼。甚至不用也不想在意故事的背景。
母亲太漂亮,女儿结巴扭曲的状态,好像是隐秘深重的和母亲雌竞。又正好赶上国家战时思潮动荡。父亲好歹还算正常,但也无法可施了。
上天给你一个绝望和悲哀的人生,也许只能接着吧!无可奈何……对于选择暴力革命的左派组成,或许真正的革命者并不占大多数,而是更多如玛丽一样内心缺爱的问题型人群,他们寄希望借由革命的力量给自己寻找一个宣泄的出口,可是,最终暴力革命根本无法解决各自的问题,只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和无法挽回的伤害💔💔
不是太能理解一个好好的女孩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得那么流浪主义,自己人不人,鬼不鬼,戴着面纱在恶臭环境下生存,这是在报复谁?这是在向谁宣泄不满?这是在表达自己怎样的生活需求?可怜老父亲,一脸心疼加迷茫。果然,孩子大了,与父母的世界就越发离散了
人生,只是你活着的一段短暂的时间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状况源自于他们内心的问题你怎么可能知道该怎么做?只能尽量....只能爱他们我还是很爱我女儿或许我不该这么说但.我现在比以前更爱她她也更令我心痛即使最低等的生物,也囚禁着灵魂
伊万·麦克格雷格自编自演,三位明星组成的一家三口很养眼,片子有一点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