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地道法国片起了个韩国名字。
以为是悲情爱情片,看了才知道原来是部讲亲情的。
很深厚的一部电影。
仍然是法式标准不紧不慢的腔调,小细节的刻画很仔细,记录几个打动我的情节。
1.朱丽叶刚出狱时对身边人的冷淡,默然,Kristin表现得很到位。
她刚到妹妹家里参观妹妹家的时候不小心打开了书房的门,卢卡因中风而失语的爸爸在里面看书。
她就关上门出去了。
这时候的她对周围的一切都还防范,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到后来,她主动敲开书房的门,跟卢卡说她也爱阅读。
2.“我一直深爱着你 从不曾将你忘记”。
姐妹俩游泳的时候,朱丽叶对妹妹说,你已经不记得当年的那个我了。
而莉却拿出了那几年的记事本,几个字母加数字,足以表明她对朱丽叶的思念。
我想,朱丽叶被冰冻了的心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融化的吧3。
莉带朱丽叶去见他们已经失忆的妈妈。
而母亲已经谁都不认识了。
却突然在某一个瞬间认出了朱丽叶,只是还停留在朱丽叶小的时候,她跟她讲英文,以为她放学回家,要亲亲要抱抱。
其实母亲也是很想念她的,在她内心深处,朱丽叶是她永远的女儿。
4.莉去找她的医生朋友鉴定小pierre的报告,是个伊拉克人,刚有了小女儿。
他拿着工作台上的一张全家福说,他们就是我的生命,战争算什么,不可能磨灭人的心。
5.最后,莉知道了化验单的结果,她怪朱丽叶为什么不跟家人商量,她想帮朱丽叶分担一些些困难。
而朱丽叶深知面对pierre的病痛的折磨,其他人什么都做不了,她作为一个母亲,能做的只有帮儿子早日结束他的病痛,而她因此陷入最深最深的痛苦里。
她说,一个孩子的死是最深最深的牢狱,永远别想出来。。
结局我个人很喜欢,一切都水落石出,窗外下着大雨,寓意雨后就是天晴,而此时,michel也来到朱丽叶家呼唤她。
朱丽叶的雨季过了,生活走过低谷,也该翻开新的篇章迎接阳光了。
中文译名不好,太直白,全然没有影片的含蓄和优雅。
所以,看完这后感觉出乎意料地好看。
法国片子就是这么地能打动人心。
没有惊涛骇浪的情节,没有华丽的排场,没有矫揉造作或者纸醉金迷,也没有情欲之事,感动的是这份朴实和温暖,就像这个片名一样 感动的,无关爱情,而是亲情和友情。
或者说,就是单纯的爱女主角朱丽叶是一个杀了自己六岁亲生儿子的母亲,坐了15年的牢,当她的妹妹敞开双臂迎接她的时候,她还感到突兀和生硬。
朱丽叶,丝毫没有这个名字的一点童话;特立独行如她,冷若冰霜如她,情愿独自承载着所有的风雨和冰雪,也不愿多说哪怕一个字。
杀了亲生儿子,最爱的人,是一种怎样的无奈。
可是他的儿子身患绝症,为了不让他受到疾病的摧残才下如此狠心,这是痛彻心扉的爱。
然而她的心,早已死在15年前;人生的路,从此心灰意冷,一片萧瑟。
然而,生活的最大奇妙正是它的未知。
改变,悄悄地来了;温暖的亲情,妹妹一家的天伦之乐,妹妹朋友的好感,假释官的鼎力相助,以及还算通情达理的单位。。。。。
渐渐地融化了这颗已经死的心。。。。
当电影的最后,朱丽叶一阵竭斯底里之后终于向妹妹吐露心迹,这个尘封了15年的秘密。。。。
外面的雨,狂下,然而,阳光很快会来,不是吗?
Kristin Scott Thomas老了,但岁月却使得她依旧那么有魅力,一举手一投足就是吸引人的风景。
无关爱情,也无关年龄。
历久弥新的爱,就算埋在深处,依旧摄人心魄。
37路改线,害我差点迟到上次来和平还是电影节看椿三十郎一部颇具生命质感的电影,典型的法国电影的感觉,爱情、欢乐、神秘、隐忍,还会拿候麦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来插科打诨。
文艺气十足而又引人入胜,是法国电影的优秀传统不清楚上次的法国电影周是否就是这个胶片,简体内嵌字幕,翻译质量颇佳,也没有手工的时间轴偏差问题,看起来相当舒服《英国病人》的凯瑟琳已经一老如斯,令人唏嘘,不过演技已比当年精进许多
她杀了孩子,用自己精准的医学知识,把一个粉嫩的脸蛋变苍白,把一个鲜活的躯体变尸体。
因此,她选择沉默,选择禁闭。
如果不结束小孩的生命,那他将苦痛,他将被迫交出自己每一寸肌肤、每一滴血液、每个器官,交出所有尊严。
却依然难逃死亡的命运。
如果人为结束这一切,那究竟是对孩子的爱,还是强行剥夺他存在的权利?
更或者是借由杀死她自己--这个母亲,来让另一个生命有尊严地离开?
这个女人冷漠、神秘而忧郁。
她谋杀。
她服刑。
尽管表象并不可靠,但旁人依旧严厉审判,就像那个工厂头子一样,毫不留情地把她撵出去。
那些人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而她也不期待理解,因为死亡不可解释,无法原谅。
妹妹不知道姐姐的那些为什么,她只知道她是姐姐,她是亲人,所以在她眼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也是简单粗暴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知道什么呢?
他是男人,他无法孕育生命。
唯一知道的,是在道德的两难处境中,有个女人清醒地选择了保留一个人的尊严,杀死一个人的躯体,监禁另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的心。
朱丽叶特早已给自己判了死刑,只是那个梦里缺了门牙,歪歪倒倒,乐呵呵向她走来的小妹妹让她留恋生命,所以她给自己判了缓刑。
出狱后,她听完父亲那时重病,骨瘦如柴而去世的消息后,选择了原谅父亲。
随后她跟着妹妹,像完成任务一样,去养老院看望老年痴呆的母亲。
不管小女儿如何唤妈妈,老母亲都不认得这个小女儿。
但看到朱丽叶特的那一刻,这个老人即刻改口英文叫着我的小朱丽叶特,还没等她还没回神儿,老母亲紧紧抱过自己思念成疾的朱丽叶特,叫她来亲亲。
母亲的这一抱把她抱回了童年,让她来不及原谅眼前这个老人试图将她从家庭里抹去的残忍,让她不知所措,让她恶心。
然而比母亲更残忍地是时光。
时光给一切划定期限,连这给这爱恨交集的拥抱也不放过,十数秒的时间,老母亲立马回复了“常态”--你靠在我身上干嘛!
老母亲竭力想把大女儿自己的心里抹去,从小女儿的记忆中抹去,从家庭,从社会里抹去的全部努力,在见到朱丽叶特的那一刻都化为乌有。
老母亲仿佛在后半生里,都在对女儿的爱,和对另一个母亲(朱丽叶特)的恨中受尽折磨。
她的努力必然是徒劳的,所有母亲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因为恨越发强烈,爱只会更加强烈。
朱丽叶特选择原谅面前这个神志不清的老人。
她原谅了另一个母亲。
她也原谅了自己的母亲。
警局那个离了婚说着无聊的话题的古怪中年男人再寻常不过了。
在某个平常的一天,某个平常的咖啡馆的一角,男人说自己终于决定去寻找河流的源头,朱丽叶特礼貌地点点头打哈哈,根本不在意,也没有意识到,河流的源头是一声枪响,男人自杀的枪响。
这声枪响让朱丽叶特决定醒过来。
囚徒未必在监牢里,警察未必不是罪犯。
那个平凡到不能在平凡的中年男人,也是自我监禁的囚徒。
高墙之外,都不是罪人,而是“普通人”、“正常人”吗?
如果没有善意,没有悲悯,这些人的道德观念就依然停留在儿童时期,停留在“人们不该把动物关起来,因为只有坏人才进监狱”的时期。
那些人如果存在,他们在哪里?
他们是听了朱丽叶特冷淡地说自己是因为杀人坐了15年的牢而哈哈大笑的那群人吗?
是论文答辩中的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辩解的那些学生?
还是选择不生育领养两个宝宝的小妹?
每双忧伤的眼睛,冷酷的外表、和不寻常背后,都有她或他的故事。
你我又知道什么呢?
朱丽叶特说“我在这儿”。
你在哪里?。
看完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爱你长久)又重温了Kristin Scott Thomas作为“成名作”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印象中我一直以为休.格兰特最后在雨中述衷肠的是Kristin 。
大家都知道电影最后真正的结局,简直糟糕的一塌糊涂。
“不幸”爱上男主角的女配角Kristin,让休.格兰特和女主角在后半部戏里表现的完全如同白痴一般。
可是我们又爱Kristin什么呢?
Kristin在这几部影片中从头到尾只不过像一个道地的巴黎女人般两根手指间轻轻的夹着一根香烟,然后扮酷发呆!
但是她那深陷于眼眶的双眼、模棱两可的微笑充满了火焰般的未知情绪,执着、冷酷、迷茫、绝望 这时的她就像一座在阳光直射下迷人闪烁的冰山,望着漂浮在水面上的尖顶,我们总是不断的想象海平面下的那部分,那想象力有多远,魅力就有多大。
我想我们这些被各种“精神鸦片”毒害过人们,还是更爱像她这样的女人吧!
或许更直白的说我们爱的是那座“孤零零的忧郁的冰山”。
“Kristin”隐藏在冰冷“POSE”后的永远是一种剧烈的矛盾共同体,坚强与脆弱、冷酷与狂热、叛逆与温柔、绝望与坚贞,向生命的不同的维度都发起了冲击。
她让人们如此的着迷于她的“孤独与神秘”,以至于你以为只有你能倾听她、理解她、安慰她、爱上她甚至与她相爱。
可是当你抱紧她时,她真的会向一座冰山一样融化。
你的幻像将消散,剩下的才真正你所得到的。
到最后你或许会发现,你爱的依然是那座孤独的无名冰山,而不是怀里这个,即使你与“她”或“它”只是匆匆一瞥。
即使你每次遇到的都不是同一个人,而每一个“她”都将“她们”所留下的影子重叠在了一起,或许那影子会越来越清晰,但她们永远都将只是影子。
爱“她”就像是爱生命,这有关信仰,与性无关,与“爱情”也无关。
那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顾影自怜!
电影就像生活一样那么真实的展开,朱丽叶特漠视这这个世界,虽然从监狱出来并没有带走她心底的悲伤和绝望。
妹妹见到了15年没见面的姐姐,有些不知所措,害怕一不小心就伤害了她。
15年流水般的过去了,妹妹长大了也结婚并有两个养女。
但是她们之间却因为这场谋杀有着不能言说的牵连。
朱丽叶特以为所有人都将她遗忘,不愿提起。
可是妹妹对她从没有停止过思念。
都记在了本子里。
我一直深爱着你,朱丽叶特对儿子的爱与歉疚15年来挥之不去。
每一个真实的片段汇聚成影片,突然觉得有点冷,你以为我会和你谈心吗?
朱丽叶特对着胖胖的女社工咆哮着,我看到了你背后真实的嘴脸。
是太过敏感吗?
还是对自己的自我保护。
对着想去看奥利诺科之流警官的呓语,她只是淡淡的回应。
生活对于那个警官来说是什么呢?
是煎熬,要逼自己看无聊的电视,吃健康的食品。
但是对于他这一切都没有意义。
爱情对于他和她还是太奢侈。
朱丽叶特无疑是幸运的,这很好,有家人在一起很好。
还有一个关心她的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
最后,最后矛盾化解了,真相终于被揭开,窗外下起了雨,多美好!
我就在这呢。
到底谁加的悬疑标签??????
几乎一开始就猜到结局了,从女主第一次说出谋杀儿子之后,就一直在等待真相揭露,然而这中间的过程实在太拖沓了,很多意义重复的镜头和场景,光琴都弹多少次了?
而且从姐妹俩谈起母亲,到母亲在医院里第一次出场,中间隔的时间太久了,观众都快忘了还有这么个母亲……还有,哑巴爷爷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是啥,本来以为他会高度参与女主的救赎之路,结果就是帮忙换了个收音机,就这?
就这???
法国电影还是改不掉拖沓的毛病,2个小时的片完全可以压缩到80~90分钟。
另外还有一个毛病,电影里只能看到日常,看不到性格,2小时看下来,只能看出女主的性格比较冷淡疏离理智,其他都没有了,配角更是没有面目的,甚至妹妹这个关键角色,想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只能说温柔善良?
印象比较深的反而是警官这个小角色,他的自杀在我心里划开了一道巨大的鸿沟,“孤独很糟糕,上帝造人,不是要让他受孤独的。
”不知道他有没有到达他的奥诺托科河。
摄影,构图,和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有些台词也算有趣:“你要是个男的,到处都有希望。
”“不穿胸罩加四分,打脐环加一分。
”“书的存在能让我安心,好像城墙一样,把我和世界隔绝开来。
”私以为全片最感人的地方不是最后真相揭露(毕竟太好猜了),而是医院里已经老年痴呆的妈妈,第一眼就把女主认成了小时候,并问“你已经放学了呀?
过来让妈妈抱一下。
”
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看片名会认为是一部爱情片,其实不然,影片是关于亲情和道德伦理的。
这部电影曾荣获2009英国学院奖最佳非英语片奖、2008柏林国际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2008欧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推荐一看。
因为爱你,我惩罚自己。
抱着悬疑心态看的,但却一直没有让人感受到紧张,全片一直带着一个问题就是她的儿子是怎么死的?
第一次看这样的电影,日常生活为单一线来讲述主人公的故事。
看完整个骗子的感觉,就像片尾曲一样。
也许,爱从来都很平淡。
我已经开始苍老,因为爱过了你,你甚至不用知道爱你的我是谁,爱恋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可能就是一生,时光都已经不再,你比我更永恒,亲爱的没有了你就没有任何人。
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一个关于重建自我、重建生活的故事。
仅仅用姐妹情深的感动来概括显得太单一,虽然在其中占有最大的比重。
一个有着古希腊式的悲剧做基础,带给人矛盾的思索,是那种来源于人对自我罪行的审判以及囚禁。
作家出身的编导Philippe Claudel没有玩影像上的小聪明,很自然的将观众浑然不知带入人物的生活、世界,确实很厉害!
Kristin Scott Thomas,这个一直都不好定义的女演员在法国参演不少影片后,其实已经习惯用这样一种最平常的技法表演了一个非常人内心的角色,只是这是第一次从配角性的女主角变成绝对的女主角。
其实主要角色的出彩关键离不开作者对其他配角的塑造,爷爷、警察、同事、女儿……,有的是对Juliette的一种影印,有的是一个疏通口……,那些不太熟悉的演员,为影片的作用不可估量!
2009-01-04
因为她经常说真煽情来形容什么东西可爱天真,总之是情感流露的那种,她说了很多次,因为我不喜欢她,因为我也并不讨厌煽情这两个字,还要笼统以及以偏概全,所以,我会克制使用它,接触她。
lea~字幕有几段真正做了背景,停留了很久,一处是辅导师与罪犯相通的表述,一处是lea~~~事先看了点剧情,知道有转折。
看电影一是海报和名字、二是关键词与简介,三才是演员和导演。
这部电影三项都有所考量,才找来看,表现了一下处女座的面具。
其实并没有计划,走了一段,回头完全没走过一样,从前是跟着消失了,未来也是消失。
如果回味从前的胜于新近的,可以记录现在便于以后的以后清楚些的回忆,那时,所谓的现在清楚一些,凸现出来的,凹进大部分,更加不真实。
生活在当下一些很好:今天再坏,也比昨天好。
所以,我没有一直深爱的,羡慕她爱着她的小孩儿,她可爱的6岁的妹妹,她保护她的姐姐,以及可爱的老头。
赚人眼泪的片子会赔进去更大一部分东西,当人们细细想着什么,眼泪白白为这个流过,那个事情又会令人发笑:为不再年轻后的生活准备,如果老去,悠悠然的,也是比从前好的一天,死去的那一天便是好的最高级。
我!!!
我可以为此刻意,这完全可以。
我失去我得到我痛苦我安静,只会在某阵子想分给谁,我一直深爱的人,他最不需要分享。
分享给你,也已经是个传说,最多跟很多煽情的故事一样,你带着情绪,听听想想,深究起某段,令你发笑。
忧愁的女人,她的眼角有绽放的细纹;哝哝法语,推敲不起她内心掩盖的,曾经属于她的罪恶。
“Kristin Scott Thomas”曾经因为《英国病人》让我深深记住了这个超气质女人。她眼睛里面好像无限的孤独和忧伤,有那么多的故事。她的笑容好像可以容下一个世界,感染及杀伤力极大。而在这部电影里,不能不感叹,年华逝去,佳人老矣,可她的一举手投足还是那么的吸引我。当繁华落尽时——人,到底需要承受多少的孤独才能目不斜视的低着头前行?人,到底需要承受着什么样的疼痛才能称之为痛彻心腑?
如果把电影比作一个人的话,这是一个有灵魂但是无趣的人。我一边涂指甲油一边看完的。
“一个孩子的死就是最深最深的牢狱,你永远也别想出来。”“在那明丽的泉边 有我留连的脚步 看那清澈的溪水 惹我快乐地濯足 我一直深爱着你 从不曾将你忘记”“那是条很大的河,但人们居然找不到他的源头。”
红唇不在,香烟和寂寥一样长久。只是用近120分钟的篇幅做一个残酷现实的伏笔,未免太久?
哪里悬疑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狠狠失望
单薄.也许是我口味变重了?
5分。不能感同身受,完全没说服力的剧情。不知道欧洲法律是怎样,儿子真的深受绝症的折磨痛苦不堪,母亲选择结束他的生命大概不会判15年的刑(应该更长,一般都提前释放);况且我们也只是听到女主的一面之词,不知道6岁死去的儿子临死之前做何感想。导演的意思是什么?同情一个有难言之隐的女杀子犯?
前面的剧情都很不错,但最后的真相实在是很扯,到底是一个孩子身患绝症而死的事实更难被接受,还是一个母亲亲手毒杀孩子并隐瞒一切更难被接受,答案显而易见。多年的误会毁了很多人的心,这种奇怪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自我惩罚属实矫情。
结尾太草率了。我宁愿影片直到最后都不告诉观众朱丽叶特为什么杀了她的儿子,这样倒更有余味;在最后3分钟作一个矫情的揭示,额外赠送一句鸡汤式的真情表白,好像整部影片都围绕着那个谜打转,这样设置简直是对K.S.托马斯影后级演技的侮辱。
关于深沉的母爱...就是忒长忒拖沓了...
很多有意义的东西不一定拍出来就好看。
呵呵,为什么就不能真的塑造一个具有道德瑕疵的母亲呢?
一部优秀的电影,只是不适合我。
耗时几个月才断断续续的看完,刻意的墨迹和隐晦只带出一个矫情的故事,后悔浪费这么多时间,太狗血了。
such a stupid and implausible plot just does not fit into all the rest of the realism crap
孩子生病那几年里,我不太相信男方众多亲戚里,竟然没有一个人告诉女方妹妹:孩子的病情。这实在是一个大BUG。
“孩子的死是最残酷的监狱,永远也出不来”、“我还徒然地爱着你,一直徒然地爱着。徒然只爱着你,因为爱而爱你” 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je ne t'oublierai. 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心中的那条河”——2009英国学院奖最佳非英语片
这叫悬疑片一定是在逗我...
喜欢这种慢慢道出实情的方式~ 姐姐从某种角度看确实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