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鸟儿都飞走了我的家乡回不去了我能听到风的轻叹你能做出美妙乐章我用脐带滋养孕育你用绳索困我自由我的家在草原深处一半生长一半死亡载歌载舞幸福环绕爱你所爱无所畏惧点点星光唤我回家不用害怕他们都在勇往直前走向终点总会找到光的方向记得放飞自由之鸟总有一天你会到达
最近在家竟然赶上了《脐带》呼伦贝尔站的路演。
阳了以后几个月以来心脏的情况一直不好,感觉很难承受出门看电影这样的活动量,但是想来想去实在是不想错过决定冒险,路演的电影院离家只有几百米,最后也打车去了。
出了电梯看见主创人员正在电影海报前拍照,检票口的工作人员说这是内部活动,不对外,希望理解。
我想恐怕只有一个可能了,找导演哈哈,趁乔导有空的时候和她说我很期待能参加这个路演是专门赶过来的,有没有可能麻烦加个位置,结果她直接带我找工作人员说请帮忙安排。
这个情节我这几天设想过,结果它真的发生了哈哈。
看完电影去感谢乔导的时候和她说,今天的经历是我的一个大福报,这个电影里面好像有神明,这是继那年的《蒙古精神》,这么多年我看过的最好的草原上的电影。
从电影院出来才想起来心脏竟然没有不好受,不合理的同时又感觉非常合理……作为呼伦贝尔人,我无比荣幸地想给大家推荐这部正在上映的呼伦贝尔的《脐带》。
以下内容仅为个人的一点纯主观评价,毕竟每个人的感受和喜好不同都有所不同嘛,不喜勿喷噢。
四星。
基本符合个人期待,比较推荐去看。
可以感受到影片真挚的情感与剧组的诚意,尽管剧情十分简单,却能够直接触动人的内心,带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的感觉。
让我体会到了家庭、故乡和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
(1)这部电影的拍排片特别少,偏冷门,也期待能有更多人可以在影院大荧幕上看到这部电影啦。
不过可能是因为我看的这场有映后见面会的原因(比较可惜的是这场只来了监制姚晨,而且我去迟了,没有领到海报和明信片之类的小礼物),基本上是都坐满了,观影氛围挺好的,玩手机的比较少,观众比较热情,看得比较认真,提了好多问题。
(2)虽然是一部地域性和民族性相对较强的蒙古族电影,但普通观众却也能够很好地带入其中。
作为本片导演兼编剧乔思雪的新人作品,还是在疫情期间拍摄的,值得鼓励一下。
(3)本片呈现了内蒙古的独特风光,有曹郁在中间进行调度,本片的拍摄技术高超,视觉效果极佳。
在内蒙古的广袤大地上,草原连绵不绝,天空湛蓝如洗,仿佛让人置身于广袤无垠的世界中,有种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的感觉。
(4)影片的配乐是本片的一大亮点,所选取的音乐比较贴合,让人感受到内蒙古音乐的独特魅力,一首首旋律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一些美好与哀愁的情绪。
(5)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家,那个家位于熟悉的故土,家里有着爱我们的父母。
可是,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也曾是孩子,也曾深深地眷恋自己的爸爸妈妈。
影片的主题相对比较明确,就如电影标题“脐带”那般,本片主要讲述了父母与子女、游子与故乡之间的羁绊,父母对子女,故乡对游子,始终都有着一层断不了的双向联系,这种联系既是爱也是束缚,我们终将走向独立,剪断那根“脐带”,与亲人和家乡告别。
另外,本片还涉及了一些“阿尔茨海默症”、“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碰撞”以及“生死轮回”的议题。
(6)影片里最后出现的那颗一半生一半死的树真的有一种诗意的美(据说这棵树是真实存在的)。
这颗树一半的树冠蓬勃向上,生机盎然,另一半则枯黄萎蔫,这不仅是一种生命的缩影,更是一种坚强与美丽的象征。
真正的喜爱无须理由,因为一切皆可成为原因。
但还是要写,这或许是从“入”到“出”必经的环节。
从电影名字出现在草原上道道河曲的旁边开始,我就知道这是我喜欢的风格。
以景言情,只有足够宏大又深远的主题才能和这样广袤悠久的蒙古草原相配,含蓄温婉,细腻动人。
虽然故事背景在草原,距离我这种现代城市里长大的人太远,可是情绪却轻而易举的随着背景音乐进入了情节的发展。
大概是因为这部电影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归宿——家园与死亡”,主角是母亲,所以我太熟悉…很喜欢“脐带”的寓意。
影片中将其具象化为儿子和母亲腰上系着的麻绳,那是“安全的保证”,牵挂的精神纽带,也是对母亲自由的束缚,是儿子对母亲的私心——我不愿称其为“自私”,因为我们在未经过这一段“寻家”的旅程前很难懂得放手成全的意义,若无私心,恐怕是无情。
于是整部影片的主线就是从亲手系上绳子到亲手斩断绳子的发展,是母亲回家的愿望让儿子从不理解到支持、最后了悟的过程,也是儿子对音乐(马头琴和电子琴)的使用从工具表演到用以交流和抚慰感情,最后听到了母亲的音乐。
脐带的形成是因为儿子需要母亲的营养,这营养是物质也是精神的。
儿子以安全之名重新连上这人为的脐带,母亲却忘记了她的儿子,只记得自己和她父母的那个家。
儿子无法给予母亲渴望的那个家,只得陪她上路,最后亲手斩断自己这“唯一的阻碍”,看着她高兴的远去,孤身去寻找那颗生死树。
是复杂又漫长的告别啊,只有找到自我之后的独立个体,才能做到最后的斩断——斩断原始的精神依恋。
母亲不是我的归宿,她有她的“家”,当她又变得像个孩子,又需要“精神营养”时,自然会有无形的脐带连着她和她的归宿,牵引她愉快的回归。
我也要找到自己,而不是还像个孩子一样依赖母亲,用脐带束缚她。
何为找到自己?
大概是女主角说的“我知道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广阔时空之中的定位。
完整独立的主体无须以特定的亲人为精神寄托,无须用脐带捆绑爱人,而依然能与世界以无形的方式连接,依然存在一条连接个体和自然,指向家与归宿的“脐带”,所以我们不至于漂泊无定,孤独无依。
我喜欢这种想象,我也希望是这样。
影片中儿子喜欢音乐,在片头就以拉着马头琴的画面出场,在结尾又在篝火旁拉着马头琴,重新听到了“草原上的声音”。
不过关于儿子成长这一段处理较少,没有突出“北京”的城市对人物的影响——除了听不到草原上的声音,没有小时候和长大后的联系,缺少明显的推动因素,至少我没捕捉到。
片尾停在了儿子坐在“生死树”下,有些意犹未尽。
生死,是永远说不尽的,影片中描绘母亲的死亡,是回家之旅,是美好的音乐和盛装的民族服饰,是群体欢歌中温馨的喜悦。
我喜欢篝火旁女主角年轻的面孔和母亲年迈的脸交替出现,时间仿佛一直在一个人身上流逝,母亲又变回了孩子,孩子也长大成为父母,轮回,就像他们围着祭祀的石堆转圈,就像日出日落。
生死树,死生一体。
归宿是出生的地方,是家,是结束的地方,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我在哪”。
最后一幕蒙古牧民们在篝火旁跳舞歌唱,母亲注视着表演着音乐的儿子,旁边是女主,就如同看到了自己的父母,儿子以这种形式参与了母亲的生命之初和尾声…因为生死与时间乃是在一个个生命身上接连不断轮回,所以无须留恋和悲哀么…欢喜的生,欢喜的去。
我们会不会觉得人的一生“像苍蝇绕了一个圈,又飞回来”是悲哀呢?
轮回,佛确实将其视为众生无法逃脱之苦。
我们长大后离家出走,又在某一刻踏上归家之路,我们四处寻找的原来是自己不曾回首的身后的起点吗?
我说不清,但我不为此悲哀。
这两年开始面对父母的断崖式衰老。
不是那种白发、皱纹的老,是要每天盯着他们吃药,经常去医院、偶尔做手术、住院、陪床,和不遵医嘱的他们斗智斗勇,以及陪伴他们度过漫长治疗的老。
很奇怪,在这之前,他们在我潜意识里一直是三四岁的模样,整天忙忙碌碌,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偶尔吵架,就会拿出长辈身份讲些颐指气使的话,我自然不听,只想着怎么快点长大,能真正独立到逃离他们。
也许正因为真正逃离过吧,40岁以后的父母在我记忆里几乎是空白的,直到这些年再次走进他们的生活,才发现他们居然已经老成了这个样子。
昨天送倔老头儿去医院做常规治疗,他非让我先走,说陪在那儿一下午没意义,他不想麻烦任何人包括我。
我拗不过,只好把带的水塞到他手里说:医生说多喝水,你要听话啊,别一下午都渴着。
看他拿着小水瓶过马路的样子,忽然觉得自己很像是送他去上幼儿园的妈妈。
电影里第一次让我没忍住哭的时候也是这样一段。
阿尔兹海默的妈妈发现自己尿床了,害怕被看到就想要用被子盖住,儿子赶快跑过来抱住她说:“我小时候也经常尿床,太阳一晒就什么都没有了,没事啊。
”妈妈听完愣了一下,紧接着把头靠在他怀里像个孩子似的哭起来说:“爸,你终于回来了”是的,曾经妈妈也是女儿,是她父母的宝贝。
后来她长大了,成了妻子,成了母亲,用自己的一部分换取了家庭的稳定、孩子的成长。
多年后她老了,这时身份对换,某种程度上妈妈变成孩子,孩子变成家长,他们又回归到需要手牵手才能走下去的关系,一直这样到路的尽头,那时连在他们身上的脐带由孩子亲手剪断。
他放她回到她的父母身边,从此再没人把他跟死亡隔开,他的人生来处已逝,只剩归途。
电影跟《我的阿勒泰》一样好看,拍得像诗歌,像散文,像民谣,也像一个传说。
音乐、摄影、巴德玛的演技都在不停的疯狂输出,想着不哭不哭干啥啊只是看个电影啊…最后还是哭得一塌糊涂[哭惹R]一下就懂郭采洁为什么要跟伊德尔结婚了,管他呢,就是这一秒,爱了再说吧~(全平台同名:杨素瑶。
原创不易转载小窗~感谢关注)
很有幸,先是参加了乔思雪导演的分享会,在映后是导演见面会,听大家提了很多问题,乔导也分享了影片中及影片外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脐带》本身的片名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意象和喻体,那条绳子,就是孩子与妈妈的脐带,只不过有意思的是,小时候是我们因为太小了对妈妈依恋离不开妈妈,当妈妈老了不记得时,也是孩子离不开外去寻家的母亲,其实也是母亲离不开孩子。
当妈妈记忆力不好而变成小孩那样时,真的很顽皮很可爱,演得太好!
几乎没咋看过少数民族的电影,这次还是纯蒙语的,全新体验。
影片剧情并不复杂,本来以为是那种很感动的电影,但影片非常克制,同时还有好一些桥段都是一些小细节喜剧,令人想笑但不违和,是影片的加分项。
本以为是文艺片会沉闷难懂,比我预想好很多,有一些外部原因吧,一是听了乔导的分享,更多地了解了影片;二是电影院的魅力;三是今天来了200个人将影院坐满了,基本都是爱电影的人,氛围很好。
整体上是将本片的观看体验拉满了。
乔导的处女座,小成本电影,摄影和剪辑我都还蛮喜欢的,看好中国青年电影人!
1.生死相依阴阳树/生的一侧像子女,衰的一侧像父母。
他们以枝干盘根错节。
生的一侧开枝散叶,衰的一侧枯萎凋落,像一个生命的轮回。
新生和衰亡本就是对立,这样一个共存体像极了以血缘关系联结彼此的生物。
(感谢导演映后应证了我的猜想)
2.脐带和绳索/母体和子体以脐带为连结,物理意义上剪断了但会因为凝聚的骨血而绑定;儿子用绳索绑住母亲,好似回到胚胎时期,不同的是主客体身份的转换,儿子变成了驱使者,母亲变成了被动方。
母亲心智在倒退,儿子顺着自然规律在前进,睡前吟唱的歌谣,现在换我来唱给您听。
3.夜光篝火/游牧民族的旋律直击心灵,夜幕下的一切都是那么快乐、祥和、温暖、美丽,大家的脸庞被火光照得闪闪发亮,迸发的火星好像散落的星屑。
舞姬吟唱着动人的歌谣,身边是一如记忆中慈祥的爸妈。
儿子也终于挥刀斩断那根绳索,目送他们的身影消失在静谧夜色。
好美,美得让人心碎。
4.独行归旅/其实直到昨天我还在猜测阴阳树是否真的存在,会不会仅仅是一个意象产物,但那已经不重要。
在我看来那棵树似乎已经化为阿鲁斯心中母亲的化身,在她的荫蔽下,他得以在蓝天下安躺。
5.景色好美,想去草原抱小羊,牛牛好可爱~
先定个调,这是一部规格高、完成度高、完全不沉闷的非常成功的文艺片。
之所以是成功的文艺片,是因为它确实可以激起内心最深处的涟漪,那些本就躁动的或被我们有意无意深埋的念头。
电影主题“脐带”自然有很好的表达,“困在时间里的母亲”与儿子实现角色反转,让人重新审视父母对孩子的爱与放手,关注和理解的父母的生命体验、内心记忆乃至信仰。
但是对于此时此刻的我,最大的触动来自塔娜说的“我是在这儿出生的,如果我回来的话,不用考虑我是谁我在哪儿”。
对于一个在外漂泊苦苦挣扎身心疲惫的人,这是多大的共鸣和慰藉,听到它的那一刻心里就像炸开一颗核弹!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固守一隅多少有狭隘之嫌,但这种自由自在随意而活不用思考的生活,反而有巨大吸引力。
是不是非要体验外面的精彩世界,才算不辜负生命。
题外话1,曹郁牛逼,摄影绝美。
最震撼的是篝火火星飞舞的画面。
题外话2,这是导演乔思雪的处女座,为她感到高兴和幸运。
感谢坏兔子影业。
题外话3,母亲好美,塔娜好美,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女性之美。
题外话4,永远热爱草原,越发热爱草原。
待到马兰花开,赴一场草原之约。
去穿袍子,看海子,骑摩托,喝大酒,听音乐,看日出日落……
因为错过了《脐带》的试映点映首映,在它上映几天之后才看到它,所以先看到了一堆正面的负面的评价,鉴于人总是容易记住负面的东西,所以我记住了若干负面字句,比如说这部电影的观念“土”。
直到我在一个沙尘滚滚的土天气,看到了这部“土”电影。
一点都不土,相反,是在温柔敦厚的“回乡”故事里,放置了一些非常超前也非常超脱的观念,这种观念,可以当做是黑暗的,也可以当做是超脱的,但绝对不是土的笨拙的。
它探讨的是生命的来处和去处,生命的本源,如何认识生命,如何认识死亡,而不是“下乡”、“养老”,“到底是儿子照顾父母多还是女儿照顾父母多”,后者如果弥漫在一部电影里,如果做得好,立意也能算颠扑不破,但就有可能是“土”的,但弥漫在这部电影的,却分明是更为高蹈、更富诗意的观念。
这种观念可以代代讲,年年讲,时时刻刻探讨,而不显得落伍。
从电影的质地上来说,这部电影因为众多技术高手的加盟,在影像、声音等方面,几乎无可挑剔,而且,它有一种无可挑剔的、工整的电影很难有的,隐蔽的动感和节奏感。
整部电影像一个梦境,似乎一直在波动,水波波动,火焰波动,蓝夜波动,草叶波动,手电筒、车灯在波动,人的脸在波动,两位主演,尤其是演妈妈的巴德玛,也在波动,一切都在波动中,走向越来越轻盈和透明。
似乎某些沉重的滞涩的东西被颠走了,筛掉了。
而透明和轻盈,向着透明和轻盈进发的永恒旅程,正是我在这个电影里感受到的东西。
当一颗透明的灵魂,借助一个婴儿的肉身来到这世界上,被割断脐带,开始啼哭,开始表达自己的渴、饿、怒、爱,其实也就开始了走向不透明的旅程。
形式上的脐带被割断了,生命深处更牢固、更不可割断的脐带才刚刚开始生长。
TA感受的一切,经历的一切,TA的喜乐,TA的欲望,TA的疤痕、疾病、衰败,TA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和周围人的关系,不论是亲缘血缘的,抑或是后天建设的关系,从此都重重叠加,渗透进、嵌进TA的生命,让这颗灵魂,也让这具肉身,再也难得轻盈。
TA不得不成为母亲或者父亲,成为女儿或者儿子,成为牧民或者工匠,成为爱人或者仇敌,被人爱、眷顾或者厌恶、戕害,以尽肉身之责。
而《脐带》做了一个相反的想象,如果有一天,我们割断生命深处的那个“脐带”,清洗掉自己的身份,切断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是不是可以重新走向透明?
生命会不会倒退回去?
我们像个小女孩或者小男孩那样,自由自在地歌唱舞蹈,欣喜如狂地抱起小羊羔,毫无畏惧地看到走向自己的“歌队舞队”,看到早已逝去的先人,看到火把,看到波动的夜,看到曾经夜夜降临却一度远去的梦境。
我们跟随他们歌舞,轻盈地跃坐在一片草叶上,在逐渐透明,逐渐轻盈之中,泰然地走向他们所说的那个名叫“死亡”的瞬间,对,瞬间,而不是那个叫死亡的事物,“瞬间”是一道门槛,是一扇透明的窗户,了无牵挂,没有阻碍,而“事物”是沉滞的状态,雾霭重重,很难穿越。
甚至连他们居住的房子,人世间最沉重的壳,也被莽撞的醉酒司机撞了一个大洞,又被蒙上一层塑料,透过塑料,可以看到外面的蓝夜和火光。
这个房子,也逐渐散灭了,逐渐变成透明的了。
都不要了,都丢掉,都推倒,都散失,心无旁骛,心无挂碍。
阿兹海默症,或者其它的病症,只是一个开始,一个预兆,是割断这个“脐带”的开始,你得和阿鲁斯一样,必须要亲临现场,经历这个过程之中的一切,比如,你会不耐烦,你的耐心会消磨殆尽,你会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这有没有可能是个阴谋,是一场报复,亲缘逐渐淡薄,爱和思念逐渐消失。
因为,你也身居在一个浑浊沉重的肉身里,你和世界的关系,你和人的关系,并不是无尽的,也并不是无价的。
但到了最后,阿鲁斯知道了,这个过程可能是某种安排,就是为了最后的离别,为了最后穿越瞬间,走向透明的时刻,所有人都不那么痛苦,都能释然。
那个瞬间,也就是割断脐带的瞬间。
就像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一个长着巨大翅膀,被怀疑是老天使的老人坠落在凡间的院子里,人们对他的态度,从好奇、惊异到不耐烦、厌倦,最后,老人的翅膀上重新长出羽毛,他飞走了,女主人公看到了这一切,看着他飞远,“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虚点。
”生命大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死亡摇曳着火把赤裸裸的穿过水泽,脐带从绳舌的麻桑里注视到草原的声音。
河流是草原联系牧民的脐带,家是大地呼唤游子的脐带,绳子是儿子与母亲之间的的脐带。
黄昏点燃了湖面,你总被呼唤,你总要回家。
一半是枯,一半是荣,一半是当下,一半是未来。
我们总要学会亲手解开生死的脐带,但所谓人生呵,无非是穿此门,入彼门,迎接和告别罢。
82/100;无论是入题选材还是表达方式音美,这个电影值得拿奖;善用镜头语言叙事,丰富的意象让很多表达不言而喻,最明显的便是脐带,亲代与子代的联结,由死到生和由生到死;前半部分的家庭显得极为真实,中段开始则徐徐展开了一幅现代草原生活图卷,皮卡为牛摩托作马,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的意境表现的太完美了,旷野,水泡子,大风,歌舞,篝火,抱团,故乡...甚至还展示了怎么使用套马杆;最后一段在梦境中剪断脐带,让母亲和她的父母归去,超现实的手法很是写意
哭了😭曹郁到底吃什么长大的 摄影这么牛逼
90多分钟刚刚好
老年痴呆家庭难过故事+内蒙旅游宣传片。刻意加起来是很别扭的。
绳子就像脐带 换位的爱 妈妈的期待给小孩生命 妈妈阿兹海默了小孩就用绳子反育母亲。
优缺点都很突出的电影。视听水准相当拔群,曹郁的摄影、当代新潮化的蒙古民乐,都是那种眼睛和耳朵“可识别”的高规格质感。巴德玛老师的演技,伊德尔的个人魅力,也是非常大的加分项。在林林总总的硬软件维系下,整体影调气质是稳定统一的,这对新导演来说蛮难得的。但就是剧本和表达的平庸…很难评,就不评了吧。
空有美感没有才华的草原风光PPT
“时间在不断向前,就像草原上的马兰花不会长青。”蒙语的歌曲真好听,犹如天籁之音。送别母亲,也是斩断旧回忆,走向新生。应该给这种纯粹的电影多一点排片的。
好美的摄影,不过这个色调怎么跟《我要上青云》一样灰绿灰绿的。好久没看少数民族电影了,感觉这个蒙语有点像土耳其语。这个绳子挺有意思,像一根脐带。我不是很喜欢这个母亲,可能是因为这病就这样吧。今天万玛才旦去世了,整个朋友圈一片哀嚎。这家影院服务真差,放映后不关灯。整个影厅只有我一个人,而且屏幕很小,不过艺术影院也就这样吧,不能要求太多。我喜欢这个女配角。骑摩托很帅气。【奥兰环球影城(望京方恒购物中心二店)/59.9¥/1 person attendance】
少数民族题材如果持续这么拍,最终就是另一种发生在东方的东方主义。
2.5 /5
【3】完全进入不了,甚至觉得异常幽默。影片质量本身还行,加上题材优势和水土语言环境的加成优先。但拍法一塌糊涂,选择视角对准风光片一顿宣泄,情感触及不到只觉得无止无尽漫长。可能是阿兹海默症真实的让我觉得没有距离感,就反反复复用美术造景吊着大家呗。比起遮遮掩掩用“脐带”重新连接亲情母体,比较欣赏导演的音乐水准,想听她拍大型歌会,至于电影留着给喜欢的人看看吧。
#电影资料馆 曹郁老师太厉害,能够把画面完全拍出属于蒙古草原的诗意,并且在视觉效果上几乎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镜头始终有一种飘忽不定的自由感,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很好地贯彻了“上镜头性”的理念。具有象征性意味的意象很多,电影标题出来时,作为背景的在草原上流淌的小河就很像一条条脐带,将人与家乡连结在一起。绳子就是脐带,传统的剪断脐带表达的是儿女的独立,但此处儿子剪断了与母亲的脐带,反而代表的是对母亲的放手,让母亲在与已逝家人的相会中,从容迎接死亡,同时也是儿子对自己的和解。任何文化都在试图变得年轻,草原上不可能永远响起马头琴。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巴德玛老师在之前德格娜导演的短片《巴德玛》之中是一个坚守本土文化不被入侵的形象,而在这里却用一个阿尔茨海默病的视角,见证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一半枯萎一半茂盛的树,那里是母亲的家,她想去家的方向。草原太广,脐带的羁绊,想回去的人,不想放手的人,都值得我们歌颂。草原上的民歌太美了,美得像天边的月,像湖中的碧波,像风的歌声。
【∞】用手与手、线绳间编织的联结作脐带意象,建立信任、黏合关系、互道爱意与珍重之时。是母亲亦是女儿的娜仁左格,在回归娜仁左格时说道,即便是马兰花也无法长青呀,呜呜呜!以及跑去查了下,原来同莫奈的睡莲一般拥有明亮紫色肌肤的马兰花是内蒙古省花,学习了!歌真好,天地真好,树真好。
黄汉奇情片之“midi键盘拯救我的家”,好歹把您的ableton做旧一下??调色很难看。
#资料馆留影#三星半,整体风轻云淡余味悠长,有些法国电影的精细与散漫,却镌刻着蒙古草原的淡淡诗行。虽然符号性的隐喻设定稍显匠气,剧本欠打磨人物关系不太自然,阿尔兹海默症题材很难再拍出新意来,但瑕不掩瑜对新人导演已属不易了,而且巴德玛老师的深情演绎也很加分。原名《漫游在蓝色草原》,灵感想必源于《乌仁娜蓝色草原》这张专辑吧?过往如一场梦,生于自然归于自然,学会告别是我们每个人的终生大事,母亲是乡愁的另一个名字,只有剪断脐带(羁绊)才能获得新生,儿子月夜泪别母亲,原来篝火晚会只是想象的心理幻景……电影与现实互文,这几年就是不断的告别,没有谁愿意承认自己曾历经沧桑。片中曹郁的摄影美轮美奂,映后编导亲口证实那棵半枯半荣的树真实存在(好想抱抱),不得不说最后的一幕镜头美极。
资料馆# 男主的表演有点糟糕,有几处我都觉得他睡着了hhh。基于大草原的摄影真美,也就这个吸引我看下去了,其他没多大惊喜。
这小学生拍的吧
简笔素描即可呈现的人物画像被反复上色,反而失去轮廓,变得浑浊不堪。摄影和音乐被物尽其用,但若草原风景与民俗符号仅满足观赏需求,不如办一场摄影展。郭采洁男友确有迷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