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多年前,日本僧人来我大唐求佛,由于此观音像有颇深刻的历史渊源,不能轻易送人。
而日本方面又一再要求,必须请回为止,日本僧人无奈,只好铁了心肠,以感天动地的诚心在雨中跪求数日,终于感动观音心肠,取得神像回国。
在归途的海面上,菩萨现身显神灵,普度了执迷于形象的日本僧人,彻底大彻大悟菩萨本应该在人们的心中,而不仅限于一尊雕像。
本片看似一出佛家典故,演绎不肯去观音故事的来龙去脉。
实则内里暗含了当下紧张的中日关系,不知忏悔的日本人以为请回善物,就可以洗脱自己的罪孽。
其实根本不懂得,雕像只是外在的形象化而已,真正的善心还需自己的真心实意。
影片中也非常明确的以一个“和”字,对日方传达了强烈的信息。
只有和,才能繁荣昌盛,那不和的后果就不言而喻了。
只是不知道,只会参拜的日本人能看到此片吗?
他们又能看得懂吗?
知道这片子是因为一则新闻,新闻说,很多佛教徒,特别是有钱的居士,买断了几个城市电影院首映的放映场次,请观众免费观看本片。
既然是公益的非盈利电影,我有猜测这影片是不是说教味很浓,故事性不强。
从这个角度去比较,值得推荐。
首先编剧找了很多的小故事,尽管这些小故事,都有或多或少的漏洞,比如逃狱这一幕,莲妹和哥哥海生逃的也太容易点,凸显着古怪。
要肯定的是制片方的努力,努力把佛教知识的普及融合在片子的台词中,莲妹的行为虽然不合逻辑,但是处处在宣扬佛教的不杀生,要忍让,与人为善和因果报应的理念。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观音在民间,就在这里,她会怎么做?
背景音乐都选用了佛教的音乐,非常之好听,让人感觉空灵和安静。
就冲这一点,也值得去听听。
有些朋友觉得片子结尾莲妹化身为观音匪夷所思,可在佛教的角度,确实如此。
因佛教倡导:人就是佛,佛就是人。
同理,你就是观音,处处以观音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观音。
大家好!
我是刚看完此电影的LZ,本来想给三星,看到分数实在低,就又多给了一星。
因为看见有人发帖吐槽,误解了这部片子,我特地来提示一下。
老实说本片画面和演员扮相挺一般,最后还变成了普陀山风景宣传片,但剧情貌似是个高人想出来的,超越国内一般导演、编剧,线索太多,就以瓷匠李秀峰为突破口。
问题1:瓷匠余秀峰是被谁杀死的?
如果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说明你开始看懂了…单从影片的剧情看,他是满脸横肉的宋大人一剑刺死的,但是换个角度想,他难道不是为光王而死?
保护光王就是余秀峰死亡变相的原因。
那么,尉迟将军自杀就比较好理解了,莲妹救尉迟将军一命,他也还了一命,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为皇上效忠的“原则”,没有领悟当中的因果。
接下来画面一转,莲妹和海生却为了不连累僧人、狱卒,逃狱后又回来自首,尉迟将军看到这一幕,眼中有泪花,他被感动了。
此时的光王也已经被点醒,为了不连累莲妹和海生,自愿中了尉迟将军的圈套。
司马将军冲出来护驾,杀死了他身边的侍卫,画面重点描绘了侍卫们的死,光王接旨,即将登基,尉迟将军此时明白了,他一直的坚持十分没有必要,皇帝轮流做,他忠诚的对象也就随着皇帝的变换而变换。
那些侍卫虽然不是他动手杀死,却都是因为他而死,看到以上种种,他这才大彻大悟,羞愧自杀而死。
可以说是凡人畏果,菩萨畏因。
问题2:为什么日本和尚请不走观音?
其实老和尚一早就说了,缘合则生,缘尽则灭。
余秀峰也说过,观音不拘以什么形式显世,只是方便度化世人。
所以这里指的是观音,不是单纯的观音像,观音像有时候代表了观音,但是观音不是观音像。
观音像的诞生就是因为它和郑太妃、光王、李秀峰等人的因缘,缘起而聚,缘灭而散,没有请不请的说法。
观音像和莲妹出现的目的就是度化世人,实际上她也做到了,每个人被度化的时间不同,因为每个人的根基、阅历不同,像光王一早就有善因,就早一些被度化。
因为和日本和尚的缘分尽了,它(她)就掉到海里消失了, 其实日本和尚几次求观音像的失败,也是观音菩萨对他的普度,希望他不要执着形象,日本和尚最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放下了观音像之后心却和观音更近了。
总而言之,观音像到底长什么样或者观音是男是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如此善因,发如此慈悲心,你的心里就有菩萨了,或者你就是菩萨了。
现代社会 我们听到的 议论的 除了金钱 爱情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竞争 背后的抱怨 网络上的互相争吵谩骂之外,我们的生活似乎没有别的什么了 这个社会积累了太多的负能量 幸福这个字眼似乎剔除精神层面的含义了让人感动的是 这似乎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的宣扬真善美的影片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需要这样的正能量
关于一部佛教的电影,历史背景也有可信之处,不过总感觉总体拍得一般,我没有体会出里面所展示的所谓佛教的光辉之处。
一座观音像,余秀峰老者说老主持说了算,老主持又说余秀峰说了算,推来推去的。
有些剧情太艺术化,比如那位自杀的尉迟。
但是不管怎么说吧,关于佛教的电影的确是少之又少,应该支持的,所以尽管知道不会怎么好,还是认真看了,佛教文化的确需要弘扬,不过我觉得只要心中有善,无论你是否是那种信仰的人其实都无所谓。
从前有个老头,来搜人的官兵要走时他硬是缠着不放,于是他被杀了;从前有个皇上,他莫名其妙嫉恨他的弱智弟弟,然后他暴毙了;从前有个皇弟,将被砍头时却听说哥哥死了,然后他就当皇上了;从前有个将军,发现犯人转眼变皇上,受不了刺激自杀了;从前有个日本和尚,一向伟光正,有天想不开抱起佛像就跑,然后被胖揍了;从前有个贪官,很狗腿地带上司去看全部家产,结果被黑吃黑了;从前有个太监,大家以为他是皇上的人,结果发现他当卧底了;从前有个姑娘,她在暴风雨里坐着扁舟去追大船,然后她变成观音了;从前有个观音佛像,它很不喜欢日本,最终跳海留在普陀山了;从前有部电影,观众看了一个多小时后,发现原来是某景区的广告片了;从前有个姑娘,看了场逻辑像渔网一样破的免费电影,于是满怀内疚地来吐槽了。
客观说,影片里的音乐都美若天籁,风景如画,演员也颇为用心,就是那神一样的剧情啊,实在令我欲仙欲死得很。
语气虽调侃,却真心希望下一部佛教电影至少能请个好编剧。
我自己本人看电影并不多,在国内这样严格条件下,能上映宗教片实属不易。
佛教内容太多了,光大藏经就有5600万字,而且还分有禅净律密等各宗。
拍一部电影能让没有学佛de人能领略佛教大意,又能让已经正信学佛信众觉得这电影并不粗浅,是多么不易。
本片剧情上是有很多缺陷,而且还有很多de说教,但是基本上能反应出佛教里de六和敬,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精神。
在慧锷法师第二次赴五台山求法de时候,法师拜佛时候有个细节把手举到额头,这是佛门礼节,可见导演也是做过功课de.这算是对国内佛教类电影支持吧,希望能拍出更多更好de,更希望有佛法修持经验de人能来拍这类电影。
这部片子放在以前,我肯定是会打低分,甚至不会去观看的,但学佛后,观看此片的角度换了。
将军奉命行事,一路追杀光王。
最后可笑的事情发生了,他一直追杀着的光王竟然登基成为新的皇帝。
下旨的任务是错误的,执行者仍去执行,最后下旨人换了,执行者便成了一个笑话。
没有正确的原则,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是多么可悲啊。
观音像与莲妹同时出现,莲妹是观音,是慈悲的化身。
对别人慈悲就是对自己慈悲。
莲妹救了将军一命,将军后来还了她一命。
莲妹一直是那么清净,美丽,慈悲。
慈悲的力量不可思议啊。
在莲妹身上,我看到了菩提心,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
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便是菩萨了。
莲妹心中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她在雨中帮日本法师祈求方丈,被海生误解也不放弃;她为了不连累别的僧人,狱卒,逃狱后又回来自首;她看到爷爷遇难,虽然悲痛欲绝,但慈悲让她冷静,阻止海生打日本法师。
不能小看海生,他是个凡夫,其实我们跟海生一样,自私,不冷静,被烦恼所缚。
但他在莲妹的感染下,也做出不可思议的善举来。
所以亲近善知识是多么的重要啊,万善根本从师出。
如果海生亲近的是将军,那最后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电影中日本法师跪求观音像好几天,最后方丈见机缘成熟了,同意赠佛像。
以前看电视机或电影中看到方丈总爱为难弟子,让他们跪,处罚他们。
后来渐渐的明白了,方丈那是考验他们啊,培养他们的道心,道心坚固方能成事。
日本法师第一次求观音像失败,在船上痛哭。
如果请观音像的心不对,那请回去的也只是一尊佛像。
他悟得了这个道理,第二次回来再请的时候,乃至终于请像成功,但最后在回日本的船上,起大浪,观音不肯去啊,那何尝不是观音在度化法师啊!
不要执着于观音像,再宝贵的佛像也只是一尊佛像,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啊,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无处不在,千处祈求千处应。
破了这个执着,我想观音菩萨才真正入了法师的心。
明明宗教有很多有趣的点可以拍,也有很多角度可以表现佛教的意义,教人向善。
但拍成这样真的很扭曲。
这是一个极度圣母的形象,请问为了不连累狱卒和其他犯人回去送死,那去而复返是不是也等于连累了无辜的哥哥去死?
而圣母为什么不怕死?
因为不是人啊,是菩萨的分身啊,所以死不死的有什么所谓。
而当代社会中如此圣母怕是要上演农夫与蛇和东郭先生,所以有何办法解决呢,正是依靠法,一个放之天下皆准的规则,即不是任何独自个体的心意。
所以尉迟为何自杀正是因为他信的是人治不是法治。
当然心存善念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只是需要以法作为最低准则约束罢了
本片给三星,拍的确实一般,要把佛理通过一部电影来讲本来就是难事,不管片子好不好,还是把我那被灰尘覆盖的善心擦亮了一点点。
开篇时伙计提示到,这秘色瓷观音像已经是烧制七七四十九炉,以前的四十八炉都没烧成。
暗示观音像的出现需要极大的机缘。
余师傅说“这一炉是为光王李怡烧制,又有无尘大师在此加持,定能成功。
”莲妹的出现正是机缘,这四个人和观音有缘,是四个人共同的机缘使得秘色瓷观音像烧制成功。
影片中不只一次提到,莲妹仿佛是观音菩萨显示人间。
莲妹是观音,观音像是观音,但观音不是观音像不是莲妹。
观音是没有性别之分的,男像女像,是为了方便示众,度人而已。
电影告诉我们了,观音的存在于人间没有固定的形式,普度众生之人之物皆是观音的化身,观音如沙粒洒落人间,只要心中有善,就能感悟到。
灭佛一举毁灭的只是形式。
皇帝吃仙丹追求长生不死,可知,皇帝灭佛主要是受到道教的影响。
道教和佛教有相似又有不同,佛教说的是轮回,道教说的是升仙。
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
佛教讲究轮回,这久别的重逢,既说我们是一起轮回一起受苦,如今又再次相遇。
所有人当做自己的亲人相待。
佛教观点众生皆是骨肉相连,众生就是自己。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也是这个意思吧。
无缘有缘,无条件的爱护众生。
没有分别,视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
“菩萨亦度有罪之人”说的也是无分别的慈爱众生,受苦受难者固然可怜需要救护,而造恶者亦需要唤醒泯灭的善心。
莲妹度人光王,尉迟、慧萼,善良的种子在他们初见之时已经埋下,在慢慢发芽。
光王,在去救莲妹的时候是已经被度化。
他后来的明句“一灯之明,亮及方寸;万灯之明,普照四方!
”大概是指善因的传递,一传十,十传百...尉迟是该片有罪之人的代表,虽然他是奉命行事。
尉迟放走莲妹兄弟,尉迟抄贪官的家,尉迟假装斩莲妹。
尉迟并不是良心泯灭之人,但他却做恶事。
最后新帝登基,他明白自己的执念于效忠皇帝多么可笑,选择自杀。
不管是否处于本意,恶事做了就是做了。
慧萼第一次偷观音像未果,心中的悔恨、惭愧。
他也明白,偷来的观音像并不能真正带给国家祥和。
二次前来,慧萼想用虔诚来请观音像,志不磨不坚,心不洗不白,有诚心怎能求的观音圣像。
莲妹的死让慧萼明白东瀛无缘观音圣像,请来的观音像亦不能给他们国家带来祥和。
法师才放下自己的执念。
“和”是果,大慈大悲是因。
所有的真理,最终都是大慈大悲。
故事还算完整,只是有些背景交待不清,男主角演的好
7.18,蓝色港湾善缘场。高级佛友产物,很有诚意,不能拿艺术来衡量。女主李纯很像刘诗诗,演观音化身是个极好的机缘。726观音成道日会公开上映
很无语,没啥可说的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一部宗教电影,虽然对佛教的认知非常粗浅。起初我以为这仅仅是一个古代传奇故事,随着剧情迭起,心潮竟然涌起小小的感动。被莲妹的慈悲为怀所感动,被慧萼的执着与诚恳所感动。贯穿全剧的主题曲怎么那么动人心弦,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歌曲《大悲咒》。
观音不肯去,达摩向东来。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
首部观音电影,演的真不咋滴,有的观念还接受不了,李纯演的观音还…
婆娑世界正因为不完美,才需要我们努力修行
剧情不行
观音不肯去,达摩向东来。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心中有佛,佛自在心中。
一部观音是怎么练成的故事.
缘合故有 缘尽则灭 ma mo e mi tuo fu
不能完全以电影的角度去评论,重在言教与弘法。
补标
实在没想到啊…英雄胜过其他所有
挺好
如果传说是真的,那么金身跟舍利都是假的,只是个东西(该没有人能客观地说它们不是东西吧),但为何还会有这么多人磕长头虔诚匍匐乃至舍生守护呢?因为“法”是真的。这也便是许多人愿意去拜一团泥巴的原因——他们拜的是佛,不是相!
真实故事,很感人。拍摄手法略单板。
看过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