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晓春
主演:刘威,徐筠,高兰村,李凤绪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简介:电视连续剧《黄金劫》共三十集,讲述了发生在民国期间一个女人历经坎坷、由抗争复仇走向光明之路的传奇故事,表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讴歌了主人公桂花善良勇敢的品德,弘扬了普通百姓为民族大义无私奉献,积极投身革命的大无畏精神。详细 >
3.7 矫情和轻佻难道不就是索菲亚最大的特色和最女性主义、最反好莱坞式大片的地方吗?显然这部新作依然很索菲亚·科波拉,不过结尾处理的有点草率了。
评分过低所以打了四星,豆瓣一如既往地不待见索菲亚,哪怕她在电影领域已经可以是一个风格形容词,还有人按头她只能是女儿和前女友,对照本片也很讽刺。这次她做了新时代名流传记片应该做的,拆解了男性巨星的神话,光影美术是“浪漫”的(Lana Del Rey审美具象化),但在观感上规避了浪漫爱情片的可能性。也确实是太淡了,索菲亚在《处女之死》中展现的叙事节奏感何时回归?
风格都很中规中矩 常规模板 但是故事就很臭长水分太多
她是天选之女 她被金屋藏娇 她是金丝雀 她是望夫石 不是流水账 是日复一日好似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样的锤脚 捻人心智的锦衣玉食 没有刻意的抓马和生活另一面 而是从一家之言的糖果色绮梦勾勒诱人但孤寂的生活纹理 那些磨人的纹理啊-夜夜狂欢一掷千金 泳池边的纵情声色 指甲油 漂亮裙子 高跟鞋 托盘里的早餐 大钻戒 婴儿房 美工无所不用其极 做旧的泛黄的过度繁琐的画面器物氛围 独属于6,70年代的少女梦成真又幻灭 暧昧又苦涩 只是质感和色泽就超越大多数所谓女性电影/克制 收敛 点到为止 我知道这氛围在今天讲求大声说出来的好莱坞不讨喜 但这种老实熨烫情感就是我想要的/大概懂怪电影不够智性的intellectual 如此智性想必也不想站在出生在40年代和偶像结婚的少女角度 对人要求太高了 差不多得了
看完的片刻很感动缺迟迟没有落笔记录,最近突然想通了在这样一个传记片里缺乏的是什么。我清楚地记得落泪的时刻,因为真诚动人,但迟迟觉得有层烟雾在,原来是因为,回忆会骗人,真诚不等于真实。去记者会采访时候Precilla也在现场,她对科波拉这个片的一切都很满意,又重申了一些影片里已经展示的事项,最后说Elvis信任她只是因为她嘴严。其实完全终于本人的回忆录是经不起探究的,没有人的人生是裹着朦胧糖果色的诗集,作者买了版权,想要100%顺遂传记人物的心思,就注定这不是一个审慎的独立的剧情作品了,而更像是普瑞希腊本人的人生纪念册罢了。
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托马斯·曼。你想成为谁?猫王——虽然「岛国」小剧场里有巨大的高潮迭起,但日本小说家/剧作家/导演/演员/社会活动家「三岛由纪夫」仍然活在美国人主导的剧本里:扮演一个「明星偶像/意见领袖/人形傀儡」角色。美国演员「猫王」又何尝不是呢?这位早逝的演员被女性导演索菲亚塑造成了一个对年轻女性(未成年少女)具有致命性吸引力,极富个人魅力的「贾宝玉/花花公子/纨绔子弟/Z男」形象,而《普瑞希拉》作为(政治)联姻的关键人物,则在「巨大的草台班子」里面扮演携带巨额政治资产和巨大心理创伤的富家小姐「林黛玉/名门闺秀/狂热粉丝/Z女」角色。显然,这个不被「父母」理解,被「平民」误解,被「编导」利用,被「戏子」戏弄的悲剧女主角是18世纪政治游戏的棋子《绝代艳后》在20世纪、甚至21世纪的变体。
女性导演的视角。爱是瞬间的永恒。音乐一起马上就浮现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可惜全片蜻蜓点水,点到即止,没有深度和广度。
絮絮叨叨的Priscilla视角,每一阶段的人生平分秋色,有意识性地(production/script)屏蔽了Elvis本人的音乐魅力,但是也失掉了Priscilla爱Elvis的闪耀的才华的那一部分。(也屏蔽了几部其他一切的因素,Priscilla父母体贴,Elvis外婆温暖而没有个性,工作人员和朋友都十分友善捧场,也没有特点,每次一起玩乐的时候都用同样的姿势,感觉大家相处时间不长),以这样的方式,赋予女性看似完全自由的叙事主权,两人的关系全由两人决定,但其实我觉得也削掉了她成立的很多原因。故事结构不佳,第一幕就决定了全片叙事的节奏和线条,胶片archival用得不好,但服装设计确实走心了——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美国女性的穿着解放来得又快又爽啊!(Elvis讲话吐词好难听清…
金丝雀的觉醒。
我永远欣赏索菲亚科波拉掌镜下的影片质感对这部更甚 整体视觉风格梦核得就像导演的私人怀旧 Priscilla在Graceland的生活图景观众看来枯燥乏味 但这正是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深锁庭院逐渐让渡主体性的过程 她与猫王不对等的亲密关系似乎从一开始就以夸张的身高差这种有冲击力的视觉呈现得以暗示 除了上学她无法经常出门需要在房子里“让炉火一直烧着” 即使是居家也不被允许在院子这种公共区域遛狗以免被媒体和粉丝注意 即便是在冷静平和的视角之下 婚姻的破裂也并非毫无预兆 卸去假睫毛和浓重眼线 拆下高盘的发髻 原生发色重新掩盖染就的黑发 长裤代替裙装 过去的规训逐步瓦解 “So I'll go…Bittersweet memories, that's all I am taking with me”
57th 我看索菲亚科波拉是日子过得太滋润了,在如今电影圈女性意识百花齐放的时代,作为曾经的先行者,现在拍出来的东西,反而如此空洞毫无水准。女主就像一个NPC,完全没有任何内容性。
每次看到女主和男主亲热,我都想报警。
我觉得这片子不错,不知道豆瓣评分怎么这么低。女导演用女性视角去拍一个举世瞩目男明星身边的女人,如果拍成情绪分明嬉笑怒骂歇斯底里其实是容易的,反而这种克制的温吞的像水煮青蛙一样慢慢来的情绪最难把控。所以26岁的女主角虽然没有特别惊艳的片段却也能凭借这一角色问鼎威尼斯影后提名戛纳影后(奥斯卡提名应该也稳了)。谁对谁错或者男强女弱这些争辩本不是这个电影要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猫王和妻子的看法,就电影本身的完成度而言我觉得是有质量的,外媒评价都不错,到了豆瓣就一个个都拿捏起来了。
这流水账一样的剧情是怎么回事
还行。保持着索菲亚·科波拉一贯的创作观:让一成不变的人物长时间处于画面的绝对中心,直至观众坚硬的心率先产生松动。普瑞希拉失魂落魄的形象从始至终,时间在流动,历史是静止的。
干巴巴的流水账,一切像一条平顺的河,没有任何意外,没有任何回响,没有任何应有的“反应”,很顺拐很苍白很呆板地就发生了。和所有奥八股电影一样乏味无趣。猫王角色已经被虚化了的大前提下,导演依旧只沉迷于拍摄普瑞希拉最表层的一些东西,大起大落的表象,声色之娱与坠落之痛,没有一丝丝深入,啥也拍不出来。本可以作文章的“女性觉醒”议题,创作者也懒得搭理,分手离婚之后就是拎包开车走人然后就滚字幕了,结尾粗糙潦草程度惊到我了(“这就没了?”)。如果只是要让观众知道男人很烂或者猫王这个花花公子很烂、害得他老婆很苦,大可不必为了一碟醋包这一盘饺子。俩小时的电影呢,何必呢。
4K DCP@ CityKinos. 质感做的不错,不过猫王的歌一首都没有总归是缺了啥,也许版权过期了以后可以放出个导剪版?威尼斯影后实至名归,看好奥斯卡;男主就差点意思了,像是靠吐字不清凑合事。主要问题感觉还是文本容量比较单薄,2h下来好像没发生太多事
索菲亚科波拉算美国当代导演里最反高潮的了吧,可能对视觉细节的捕捉来自天赋,但剧本方面缺乏训练,不过也因此避免了行业毛病。比上一部好太多,玛丽安东尼特的小成本版本。
《普瑞希拉》最终还是拍成了《猫王的妻子》,某些层面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必然。两人之间的互动戏份拍得很好,能够从中看出一个女人是怎么在表达情感时处处碰壁的。但片中却少有属于普瑞希拉自己的时刻,以致于在结局出现的时候,观众欣慰之余也会感到不解。感觉索菲亚这次创造的情感空间过于单薄了,显得她所擅长的朦胧感失去了意义。
科波拉小姐是不是十几二十岁的时候跟哪个老男人有过一段自以为纯粹的恋情啊,过于喜欢这种故事了吧。就连这种明摆着权力不对等的关系,哪怕是已经选了一个小孩模样的女主,也要加上一些“麻雀变凤凰”的浪漫元素。对这段婚姻的变化过程描写像流水账,如果观众不了解Elvis的事业发展背景就彻底只能当做一个BE的浪漫爱情故事来看。完全不理解这个威尼斯影后是怎么给的,角色本身就没有什么发挥空间,大部分时候都是lovestruck状态。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3.7 矫情和轻佻难道不就是索菲亚最大的特色和最女性主义、最反好莱坞式大片的地方吗?显然这部新作依然很索菲亚·科波拉,不过结尾处理的有点草率了。
评分过低所以打了四星,豆瓣一如既往地不待见索菲亚,哪怕她在电影领域已经可以是一个风格形容词,还有人按头她只能是女儿和前女友,对照本片也很讽刺。这次她做了新时代名流传记片应该做的,拆解了男性巨星的神话,光影美术是“浪漫”的(Lana Del Rey审美具象化),但在观感上规避了浪漫爱情片的可能性。也确实是太淡了,索菲亚在《处女之死》中展现的叙事节奏感何时回归?
风格都很中规中矩 常规模板 但是故事就很臭长水分太多
她是天选之女 她被金屋藏娇 她是金丝雀 她是望夫石 不是流水账 是日复一日好似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样的锤脚 捻人心智的锦衣玉食 没有刻意的抓马和生活另一面 而是从一家之言的糖果色绮梦勾勒诱人但孤寂的生活纹理 那些磨人的纹理啊-夜夜狂欢一掷千金 泳池边的纵情声色 指甲油 漂亮裙子 高跟鞋 托盘里的早餐 大钻戒 婴儿房 美工无所不用其极 做旧的泛黄的过度繁琐的画面器物氛围 独属于6,70年代的少女梦成真又幻灭 暧昧又苦涩 只是质感和色泽就超越大多数所谓女性电影/克制 收敛 点到为止 我知道这氛围在今天讲求大声说出来的好莱坞不讨喜 但这种老实熨烫情感就是我想要的/大概懂怪电影不够智性的intellectual 如此智性想必也不想站在出生在40年代和偶像结婚的少女角度 对人要求太高了 差不多得了
看完的片刻很感动缺迟迟没有落笔记录,最近突然想通了在这样一个传记片里缺乏的是什么。我清楚地记得落泪的时刻,因为真诚动人,但迟迟觉得有层烟雾在,原来是因为,回忆会骗人,真诚不等于真实。去记者会采访时候Precilla也在现场,她对科波拉这个片的一切都很满意,又重申了一些影片里已经展示的事项,最后说Elvis信任她只是因为她嘴严。其实完全终于本人的回忆录是经不起探究的,没有人的人生是裹着朦胧糖果色的诗集,作者买了版权,想要100%顺遂传记人物的心思,就注定这不是一个审慎的独立的剧情作品了,而更像是普瑞希腊本人的人生纪念册罢了。
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托马斯·曼。你想成为谁?猫王——虽然「岛国」小剧场里有巨大的高潮迭起,但日本小说家/剧作家/导演/演员/社会活动家「三岛由纪夫」仍然活在美国人主导的剧本里:扮演一个「明星偶像/意见领袖/人形傀儡」角色。美国演员「猫王」又何尝不是呢?这位早逝的演员被女性导演索菲亚塑造成了一个对年轻女性(未成年少女)具有致命性吸引力,极富个人魅力的「贾宝玉/花花公子/纨绔子弟/Z男」形象,而《普瑞希拉》作为(政治)联姻的关键人物,则在「巨大的草台班子」里面扮演携带巨额政治资产和巨大心理创伤的富家小姐「林黛玉/名门闺秀/狂热粉丝/Z女」角色。显然,这个不被「父母」理解,被「平民」误解,被「编导」利用,被「戏子」戏弄的悲剧女主角是18世纪政治游戏的棋子《绝代艳后》在20世纪、甚至21世纪的变体。
女性导演的视角。爱是瞬间的永恒。音乐一起马上就浮现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可惜全片蜻蜓点水,点到即止,没有深度和广度。
絮絮叨叨的Priscilla视角,每一阶段的人生平分秋色,有意识性地(production/script)屏蔽了Elvis本人的音乐魅力,但是也失掉了Priscilla爱Elvis的闪耀的才华的那一部分。(也屏蔽了几部其他一切的因素,Priscilla父母体贴,Elvis外婆温暖而没有个性,工作人员和朋友都十分友善捧场,也没有特点,每次一起玩乐的时候都用同样的姿势,感觉大家相处时间不长),以这样的方式,赋予女性看似完全自由的叙事主权,两人的关系全由两人决定,但其实我觉得也削掉了她成立的很多原因。故事结构不佳,第一幕就决定了全片叙事的节奏和线条,胶片archival用得不好,但服装设计确实走心了——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美国女性的穿着解放来得又快又爽啊!(Elvis讲话吐词好难听清…
金丝雀的觉醒。
我永远欣赏索菲亚科波拉掌镜下的影片质感对这部更甚 整体视觉风格梦核得就像导演的私人怀旧 Priscilla在Graceland的生活图景观众看来枯燥乏味 但这正是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深锁庭院逐渐让渡主体性的过程 她与猫王不对等的亲密关系似乎从一开始就以夸张的身高差这种有冲击力的视觉呈现得以暗示 除了上学她无法经常出门需要在房子里“让炉火一直烧着” 即使是居家也不被允许在院子这种公共区域遛狗以免被媒体和粉丝注意 即便是在冷静平和的视角之下 婚姻的破裂也并非毫无预兆 卸去假睫毛和浓重眼线 拆下高盘的发髻 原生发色重新掩盖染就的黑发 长裤代替裙装 过去的规训逐步瓦解 “So I'll go…Bittersweet memories, that's all I am taking with me”
57th 我看索菲亚科波拉是日子过得太滋润了,在如今电影圈女性意识百花齐放的时代,作为曾经的先行者,现在拍出来的东西,反而如此空洞毫无水准。女主就像一个NPC,完全没有任何内容性。
每次看到女主和男主亲热,我都想报警。
我觉得这片子不错,不知道豆瓣评分怎么这么低。女导演用女性视角去拍一个举世瞩目男明星身边的女人,如果拍成情绪分明嬉笑怒骂歇斯底里其实是容易的,反而这种克制的温吞的像水煮青蛙一样慢慢来的情绪最难把控。所以26岁的女主角虽然没有特别惊艳的片段却也能凭借这一角色问鼎威尼斯影后提名戛纳影后(奥斯卡提名应该也稳了)。谁对谁错或者男强女弱这些争辩本不是这个电影要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猫王和妻子的看法,就电影本身的完成度而言我觉得是有质量的,外媒评价都不错,到了豆瓣就一个个都拿捏起来了。
这流水账一样的剧情是怎么回事
还行。保持着索菲亚·科波拉一贯的创作观:让一成不变的人物长时间处于画面的绝对中心,直至观众坚硬的心率先产生松动。普瑞希拉失魂落魄的形象从始至终,时间在流动,历史是静止的。
干巴巴的流水账,一切像一条平顺的河,没有任何意外,没有任何回响,没有任何应有的“反应”,很顺拐很苍白很呆板地就发生了。和所有奥八股电影一样乏味无趣。猫王角色已经被虚化了的大前提下,导演依旧只沉迷于拍摄普瑞希拉最表层的一些东西,大起大落的表象,声色之娱与坠落之痛,没有一丝丝深入,啥也拍不出来。本可以作文章的“女性觉醒”议题,创作者也懒得搭理,分手离婚之后就是拎包开车走人然后就滚字幕了,结尾粗糙潦草程度惊到我了(“这就没了?”)。如果只是要让观众知道男人很烂或者猫王这个花花公子很烂、害得他老婆很苦,大可不必为了一碟醋包这一盘饺子。俩小时的电影呢,何必呢。
4K DCP@ CityKinos. 质感做的不错,不过猫王的歌一首都没有总归是缺了啥,也许版权过期了以后可以放出个导剪版?威尼斯影后实至名归,看好奥斯卡;男主就差点意思了,像是靠吐字不清凑合事。主要问题感觉还是文本容量比较单薄,2h下来好像没发生太多事
索菲亚科波拉算美国当代导演里最反高潮的了吧,可能对视觉细节的捕捉来自天赋,但剧本方面缺乏训练,不过也因此避免了行业毛病。比上一部好太多,玛丽安东尼特的小成本版本。
《普瑞希拉》最终还是拍成了《猫王的妻子》,某些层面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必然。两人之间的互动戏份拍得很好,能够从中看出一个女人是怎么在表达情感时处处碰壁的。但片中却少有属于普瑞希拉自己的时刻,以致于在结局出现的时候,观众欣慰之余也会感到不解。感觉索菲亚这次创造的情感空间过于单薄了,显得她所擅长的朦胧感失去了意义。
科波拉小姐是不是十几二十岁的时候跟哪个老男人有过一段自以为纯粹的恋情啊,过于喜欢这种故事了吧。就连这种明摆着权力不对等的关系,哪怕是已经选了一个小孩模样的女主,也要加上一些“麻雀变凤凰”的浪漫元素。对这段婚姻的变化过程描写像流水账,如果观众不了解Elvis的事业发展背景就彻底只能当做一个BE的浪漫爱情故事来看。完全不理解这个威尼斯影后是怎么给的,角色本身就没有什么发挥空间,大部分时候都是lovestruck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