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最近连续加班和出差,已经很久没有进过电影院了。
有些电影你一看就大致明白,所以没有激起去电影院观看的内在冲动。
毕竟,这本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
看完一部电影,产生一些共鸣,引发一些思考,相比所谓的爆米花电影来说,可能更加抚慰人心吧。
昨晚在电影院看完的《故乡异客》,就是这样一部非常走心和真诚的电影。
而真诚,在这个当今浮躁和快餐的时代,显得多么宝贵。
整个的观影体验和身体反应说明,自己还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
因为之前没有任何的代入因素,也刻意没有去看网上的评论,所以当灯光暗去,电影开始,感觉自己一下子就进入到了情景。
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没有任何的分心,很舒服的感觉。
导演没有刻意安排很多激烈冲突的戏份,更多是以平实的视角在描述,反而更多了一份生活的质感和宝贵的初心,让人有种看纪录片的感觉。
而在观影之后,有幸和导演、出品人等创作团队进行了2个小时的交流,更多地了解了背后的故事,更加体现出这个电影的可贵和不易。
对于导演李崧鸣来说,这是他完成的第一部长片,而且也刚刚在北京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审团特别提及影片”奖。
某种程度上,这个片子有点类似贾樟柯电影的气质,虽然故事和人物都发生在贵州。
如同余华所言,他写完一本书之后,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命运就要交给读者去探索和品味。
一部电影也是这样,导演说其实他也只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拍了一部当时那个阶段想拍的电影。
如果观众看进去了,有很多共鸣,甚至会引发很多回忆,那其实可能都是源于观众自己的经历。
电影就是一面镜子,让观众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也许那些长期被伪装隐藏着的内心,通过光影和故事的表达,再次重现,于是便有了具备十足冲击力的情感力量。
这大概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有人说,一千个人会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针对同一部电影,大家的经历不同、立场不同、性别差异不同等等,都会产出不同的结果和感受。
而一部电影最难得的是它的丰富性和可探讨性,这无疑给了它更长、更强的生命力。
对于我自己而言,这部电影更多讲述了男主角兴贵不断接纳自己以及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在处于大病之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再加上闯荡北京的不易、晓洁工作的不顺心、电卡没费只能点起蜡烛的捉襟见肘,都成为他们两个人情感关系的枷锁和负担,他需要的是信心和别人的接纳。
当他日渐康复,回到故乡,在和外婆的朝夕相处间,渐渐恢复了元气。
整个人的状态也从非常态转到了常态,于是他开始了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
他与过去和解,接纳了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与现在和解,接纳了作为继父的姨爹,接纳了生活的困顿,甚至接纳了前女友和老公的破镜重圆;他与未来和解,接纳了生活的不完美,接纳了可能的命运安排,对茹晓洁说我会无条件的支持你。
于此同时,晓洁也完成了自己的和解,因为怀孕了,所以她与兴贵和解了,然后也不再纠结于工作的不顺和对领导的不满,选择生完孩子之后再辞职,与工作也和解了。
而和解的另外一层含义,其实是成熟。
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酝酿,我们终于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成长吧。
实际上,在观影过程中,我更喜欢妈妈和外婆的角色,从头到尾都透露出一种中国女性的付出与豁达、乐观与坚强。
尤其外婆,太可爱了,包括学打太极那段。
因为经历的事情实在太多,所以她淡定又平和。
她在对兴贵和晓洁讲述的故事中,内容甚至完全相反,不好分辨孰真孰假,也许导演正是想要这样的手法来表达:我们的记忆也许并不真实,我们的感觉可能也很片面,而生活本来就是真真假假融合在一起的,这大概也是国人的智慧和狡黠吧。
和导演聊天之后感觉,这部片子更像他的自传体记录,甚至其中的妈妈和外婆,就是他自己的妈妈和外婆来扮演的。
虽然是素人演员,但是表演没有任何痕迹,也许她们都是在表达自己了,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最厉害的演技,就是别人看不出你在表演。
更为神奇的是,导演自己讲述了一个电影背后的故事,外婆本来已经进了ICU,情况很严重了,但是听说外孙要拍电影,如同回光返照一般神奇恢复,然后整整陪伴了56天的拍摄时光,贡献了近几年大荧幕上最经典和可爱的外婆形象。
而在电影拍完两个月之后,突然之间,老人家戛然离世,仿佛完成了自己最后的使命,放心无憾而去。
如同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小鸡破壳而出,开始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而外婆静静躺在床上,即使中午公鸡的打鸣声,也再无法把她唤醒。
这也是一种传承和生命的传递吧。
电影的台词也很棒,甚至可以说精妙(比如北京干什么都在抢,房子要抢、车位要抢,连生病都要抢;再比如生命在于劳动),配乐也是非常到位。
如果说一部电影是一个工业化产品的话,《故乡异客》无疑是一个完成度很高的,经过认真用心打磨之后的成熟作品。
看完电影,然后又和导演聊完之后。
其实还是蛮有感触的,过去的几年,自己也是在不断接纳和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还是蛮痛苦,但过来之后就是一路通途。
一个人只有真正与自己和解,那才是最强大和无畏的时刻。
在那一刻,我们终于认清了自己的优势,承认了自己的脆弱,也实现从“我”到“无我”的跨越或升华。
当然,我们需要承认,看懂这个电影或者产生共鸣,是需要一些阅历和基础的。
所以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其实都是一种关注和鼓励。
如同罗翔在《十三邀》和许知远聊天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别人对你的表扬名不副实,但是你接受了而且很开心,那为啥别人批评你,你为什么就深信了呢。
归家路上,大雨倾盆,听着薛汀哲的最新钢琴曲《雪落夏至》,感觉特别应景。
就像影片最后给到大家的希望一样,经过大雨(或生活)的洗礼,我们认真和过去告别,然后好好准备,去迎接明天的万里晴空。
很感动。
赶着今年北京下了立秋以来最大的雨,来看《故乡异客》。
在现实的湿冷里,馋着大荧幕里外婆冒着热气的火锅。
最喜欢那句外婆倔强地扛起锄头,说的那句“生命不是在于运动,生命在于劳动”。
电影的关键词在我看来是“接纳”二字。
故乡接纳异客,亲密关系的相互接纳,自我的接纳。
山林里舞动的红龙伴着锣镲游在墨色的乡村,一家人围坐磕着幸福蛋的交响,还有鸡再也没有叫醒的外婆....都是回不去的记忆
在地铁上开始写repo先写下《故乡异客》电影的repo,省流版:快逃(有优点但快逃)缺点:克制住自己冲进屏幕杀人的心情真的很难…就是说男主这个人物形象有点过于现实了,anyway我知道现实中也有这种人生失败的男的,又巨婴又自我,从来理解不了人类的感情,特别擅长转嫁责任,要求别人为自己牺牲一辈子一点都不愧疚,还有空顺便出个轨,但是看到这种东西被演出来我还是想杀人。
漂亮姐姐能不能给他脸上一巴掌然后甩了他啊。
虽然我是为了男主演员的脸看的这个电影但是这个人物形象确实让我很痛苦…优点(可能吧):如果整个剧情我理解的没有错的话,我还是挺喜欢这个伏笔…剧情复现的剪辑方式让我会觉得真实剧情是男主在北京诸事不顺但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因此对故乡抱有美好的幻想,所以他逃回故乡,杜撰了一个他女朋友来故乡找他然后顺利地复合的故事然后写成了剧本。
开头和结尾的故事都是幻想。
还挺喜欢,有一种开头确实被骗到了但是结尾解谜成功的快乐。
风景不错我好喜欢…前半段有一种我回到父母的故乡的感觉,新奇又有点不适应,但总体还是觉得好的多,但作为外来者其实所有人都跟你粉饰着一些东西(前半段怀疑过故乡异客是不是指女主)但是为了这些忍受一个半小时的折磨大可不必()好无语好无语主创见面会结尾让大家喊不见不散…你猜猜没有主创见面会谁来看这玩意()
不仅是导演的惊人首作,更是外婆的绝唱!
一,成为故乡的异客已成现代人的宿命,在纷繁芜杂,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横冲直撞,满身伤痕,此时,故乡是最好的去处。
因为这是单纯,明净,能让人浮躁的心回归宁静,回到本身,兴贵回乡解决了人生的烦恼,即是如此。
只是这样的故乡越来越少了。
二,外婆就是一个把人生活得通透的长者智者形象。
砍坟前的竹子,告诉晓洁是公公托梦说竹子挡了回家的路,并说自己还想念公公,而公公此时在天上,这些意味着人生中难以放下的某些执念,执着;告诉兴贵却说是竹子挡了光线,人死了,就在土里,这是活明白了,活通透了。
当兴贵问外婆还恨不恨他父亲时,外婆很淡然地说,不恨了,人都死了。
这是放下了执念。
正是外婆简单质朴却充满智慧的只言片语让兴贵对自己的人生有了重新认识。
三,记忆可以出现混乱,但爱不会。
兴贵对继父的记忆与外婆的讲述不一致,而兴贵选择了相信外婆,这样一位善良质朴又充满智慧的外婆不由人不相信。
外婆对自己幼年经历的两次讲述内容不完全一致,态度也不尽相同。
在这些时空交错的迷幻之中,又分明能看到外婆对苦难的释然,对人生的感恩,对家人的爱。
就像外婆说的,如果她父亲在身边,她怎么会乞讨?
四,就表演而言,外婆完全不像是初次触电的人,几无表演痕迹,实在惊讶。
我喜欢李崧鸣导演的电影《故乡异客》之中,那种极其客观和沉静的注视感。
静静坐在镜头背后,注视着自己对于情感与身体的一种感悟经历。
在归乡的过程里,透析面对亲情与爱情的疏离与疼痛的顿悟。
身体困境之下的焦灼,波及到感情的压抑与痛苦,在一次次复检之中尽显逃避与龃龉的尴尬与窒息。
回到故乡治愈与重视,在失衡的关系走向终结之后,慢慢学会注视感情和内心。
电影带着深沉的气息,在回乡异客的感情幻境里,逼着自己去注视这痛苦的过程。
像是一种奇妙的内在修行,带着注视自己的深刻力量。
实在太爱外婆章关飞老人了,杖朝之年的纯真是进入某种境界的升华体现。
开怀的笑和压抑的哭,无不升华她精神境界的那种最本源的美好。
在满怀伤痛的儿孙面前,她像是一座最可依赖的大山,用额头感知爱意,用温善治愈苦痛。
文本的对写形式,让现实与幻想组成模糊界限的拼贴,带给观众强烈的幻想空间。
也把撕裂与治愈的过程,变成一种投射入内心的自我对视,带着极其强烈的力量感。
之于感情与归属的故乡,重新面对重新注视,化解片面的观感,更宏观的去包容面对。
这回归的过程,即便是由痛苦而开始,却是带着通透一般的释怀。
所以,面对死亡和分手,都已经变换了不同的心境。
这样的作者电影我觉得很不错,排片太差了,也是很无奈的一件事。
大家能不错过就别错过吧。
总结起来就是好难看。
整个电影就像女主对男主剧本的评价:流水账。
还是最无趣的那种。
男主人设就是巨婴,一切问题都怪别人,看不出有自理能力。
坐轮椅女朋友伺候他日常起居,他还要跟前女友打电话搞暧昧。
关键全程没有看出这个人物有什么成长和改变。
看完剧只是觉得情节很无语。
看完演后谈真的有被气到。
感觉主创真的没有什么思考和想要通过这部剧表达的内容。
上来主创人员就说我们知道这个男主是一个不讨喜的角色,我们看剧也觉得他很气人。
然后呢??
所以这么一个气人讨厌的角色成为这部剧的男主角的原因是?
想通过这个人物表达一个什么故事?
男宝永远都有人宠,可以永远不长大也有人包容吗?
主创团队说这个剧想讲爱与接纳。
感觉就是所有人在无条件包容和接纳男主的任性和幼稚。
无法共情女朋友的压力,不能分担家里的家务事,不能理解母亲为家庭的牺牲,只会抱怨和指责别人。
甚至女主只是想离职,到最后还因为怀孕没有辞职。
不管这段是真实的,还是说跟导演说的一样是男主想象,都很莫名其妙。
爱与接纳说的是让观众接纳这部电影吗?
不是说主角必须是完美的和美好的。
但是这个男主的人设只有讨厌的一面啊。
完全没有讲到他为什么会长成这样,所以真的很难共情到他。
当然除了男主以外别的人物也都很单薄。
总之就是看得来气!
《故乡异客》*超越形式的情感 作者发出邀请的私人体验既然电影票根变成要邀请函,那这篇评论文字也将会变成我与影像的私人谈话。
在絮叨过度解读的言之空物以前,先简短地聊聊结构和音乐给影片带来的效果。
音乐作为锁住记忆的介质,也作为影片转场的一种手段。
由于涉及由光的二象性延伸出的记忆的二象性的主题,影片的结构特殊,存在很大一部分前后平行对照的篇幅,过渡这两个整体的则是外婆屋里那只八音盒。
音乐作为开启另一段记忆可能的触点,若有相同经历则可以领悟,音乐对于某段记忆或经历那段记忆时主体情绪有着惊人的保留能力,这让突兀的拼接变得合理,且与讨论记忆的主题相连。
对整部影片的观影体验,我将其分为前九十三分钟和最后一个镜头。
可以如此干脆切分的原因是我前后观影状态的截然不同。
我对记忆和影像关系的热忱让前段影像背负了很多刻意的思考和蹩脚的分析,过多对比和假设。
而最后一个镜头让我挤出的答案显得苍白,因为影片已然被注入很饱满的情感,它留下了外婆这个人的痕迹,而非人物。
真挚的情感总能冲垮理性的算计,眼泪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夺眶而出,随着字幕的滚动,我热烈鼓掌。
可能我如今每打下一个字所依靠的对影片的印象也会因为对外婆的喜爱而产生偏移,但这不影响那个客观的《故乡异客》的存在,也不影响其他评论对影片嵌套结构生硬或琐碎的唾弃,或是对其他人物形象明显缺点的指责,亦或是对导演映后陡然提起的“价值”的不屑,因为说到底看电影仍然是一种私人体验,它和记忆同质,允许平行的存在。
那仔细来聊聊我得到又被我摒弃的有关「记忆与影像的关系」的答案。
影片最开始先在平静的叙事中穿插一些记忆出现偏差的零星碎片,像是有关母亲头发的回忆。
此时从北京赶到贵州的女友充当起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它带着一个记忆样本碰上另一个记忆样本。
之后在更多以男主为主体的倒叙或记忆中,我们可以得到第三个样本。
事件总能不断在新个体中创造新的记忆,这是人与人交流接触的证明。
影像对这种现象的投影则是对于内容的一种重复,好像困住男主的不是他残缺的身体,困住女主的不是有关转学的阴影,而是记忆,它在一遍又一遍束缚他们。
这种「记忆的即时主观性」,它让记忆随着时间越来越朝记忆主踢情绪趋向的样子变化。
记忆出现偏差,不是因为现实经历与记忆的错位,而是记忆会被主体更改,根据时间、情景、当下回忆的气氛、环境以及本体人的情绪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位移。
但这种重复的影像呈现形式不同,坐在船上母亲和瘫在床上男主对同一段记忆的回忆画面不同。
这种重复于影像上只停留在内容上,这是记忆与影像的第一类“重复”。
完全平行对照的重复可以归为第二类,这种「安慰型记忆」容易引发对真假的直接发问。
当谈及的事件,镜头的设计,人物或物品的摆放都如出一辙,仅有记忆主体在发生改变——陪伴外婆的人从女主变为男主,所有细节和外婆给出的回答却形成完全的对立,这两个貌似平行的记忆是否存在真假?
那么电影是否在用影像行蒙骗之事?
能够变成回忆的都是发生了的,能够被投影出来的都是被摄像机镜头记录下的,既然都是存在于过去的,无实体的,又如何判定。
记忆和影像在时空轴上的呈现都是过去式,是不能流动的,只能在不同节点被人为的不断复制,因为记忆和剧本都是人为书写的,从而影像和记忆能同时同地并行是有道理的。
它们起到相同的「安慰作用」—若选择相信每个记忆或影像独立存在的并行可能—主体美化记忆就等同于我在此处过度解读那两段平行的影像。
它们创造的是一种对记忆二象性讨论的体验,并且留下了唯一相同想通的形象——外婆,记忆会改变但主体接触到的人给予主体的感觉不会变,外婆永远开朗真挚,并加倍且无限留在更多记忆的节点之中,这与电影超过时间留下真实的机械复制影像原理相似。
最后很粗暴简单地谈一谈我很喜欢的和我很不喜欢的那些影响影片质感的物质或媒介。
物质是指导演无法人为干涉产生却有意捕捉的雾,它在画面上呈现的效果与记忆的模糊质感十分自洽,又携带强烈的地域性,容易引起共鸣或引发向往。
并且导演为了呈现雾有一些明显的设计,例如在人物谈话过程中将镜头右摇至无人空镜任凭薄雾弥漫,或是将人物完全置于风景之中让雾气穿过他们的对话,他们躯体的缝隙。
和最后舞龙那场戏相似,这种对真实生活诗意感受的捕捉让体验跳出真实框架,找回记忆中图像独有的质感,允许感性伸展成为不被打扰的美。
媒介是指完全刻意安插在各个边边角角的影迷向细节(海报、外放的音乐和更小银幕中的经典电影片段),导演对其的解释归因于他套给影片的“作者电影”雨衣。
前者可以轻易为影片带来某种灵气和美感,是浑然天成的。
后者则很容易变成导演将个人喜好强加于影片的把柄,于观众眼中易变质为矫揉造作露出的马脚。
这两种质感是矛盾的,也成为争议,阻碍影片发展真正的统一风格。
*最后的最后谈及一点我和朋友对于本片的争论,争论的点大多集中在对男主形象和男女主情感发展剧情。
朋友拒绝接受男主人物形象和这对情侣缺乏交代的情感转变。
而我拒绝接受给个体经验出发的私人影像硬上的价值的行为。
我俩的区别仅在于是否对影片讨论话题使用的形式结构感兴趣,以及是否能被片中情感精准地触动到。
有的人能,有的人不能,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看电影是一种私人体验。
就算是叶哥的脸,我也完全无法接受兴贵这个人物。
“你乖一点行不行”我直接就是要骂街了,你TM干啥了人在你生病的时候一边照顾你一边还上着班赚着钱,你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横了?!
职业相关,有两点非常生气。
一点是tmd你只是下肢瘫痪,上肢又没残废,洗澡还要你妈帮你洗头你女朋友帮你搓背,已经在火冒三丈了;另一点是,叶哥你是真的一点也不像一个瘫痪的人,前期小区里的戏,感觉下一秒就能拎着助行器走起来了,两条腿真是好得很!
罚你去医院住两个月!
(别杠,干这行的,看得出来没演到位)这个剧组在这方面的不专业度真是叹为观止,唯一像模像样的是女主给男主做的下肢牵伸。
以及,细思极恐的性别不平等思想在整部戏里蔓延……外婆是童养媳,外公一家对她并不好,但她只和男主说,对女主描绘的都是丈夫对自己多好多好/自己多想念丈夫的画面,怎么,这儿还在给女生画饼,girl cheat girl是吧?!
无论是外婆还是母亲,总在男主面前博同情,而在女主面前展现“被爱”与“潇洒”,仿佛自己从未陷入泥潭……忏悔,导演提及这部戏是一部属于自己的忏悔录。
至于导演有没有忏悔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兴贵的忏悔没花什么力气反正:抱紧她,嘴上说说支持她(心里仍希望她赚钱),让她生娃,娶她,连吃个鱼头都是忏悔。
真是翻开忏悔录,仔细观瞧,上面尽写着“吃人”二字……反观女主,她为了谱写你的忏悔录,要继续在那个恶心的公司上班,而且是怀着孕上班,要和你时不时地住在乡下潮湿的老房子里(因为你到女主说出她怀孕了的那一刻依旧没有钱买房子,是的,最终也没有说明这个剧本卖出去多少,而且你还执意要在乡下写剧本)。
怎么说呢,蛮可笑的。
难听的话不多说了,反正是,忏悔了,但没看到多少诚意。
当然,抛开时代背景空谈思想意识是毫无意义的,但标榜“忏悔”,仿佛是往脸上贴金结果被人发现是黄铜片那般滑稽。
真挺难看的!
就算是叶哥演,也真挺难看的!
(恨不得冲进去踹几脚叶哥的程度)至于说有种说法是“一部电影能引发愤怒也是一种意义”,我想说,这部带给我的愤怒程度,不及看到叶哥露半个屁股还要打码这件事的滑稽程度的千分之一,叶哥打太极、叶哥被外婆追着打屁股,乐子人来看个乐子,真蛮好笑的!
(歪楼,叶兴贵真有点像叶Richard)总而言之,全是恶评!
没事别看(双重意义)!
《故乡异客》是导演李崧鸣的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作品。
这部影片以温暖而真实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归属和文化认同的故事。
导演李崧鸣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故事的深度和情感。
他以细腻而真实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主人公在异乡中的孤独和迷失。
通过情节和角色之间的交织,他描绘了一个扑朔迷离的人生迷航,引发观众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导演的独到创意和出色的导演技巧赋予了影片更多的层次和深意。
影片中的演员们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精湛表演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灵魂,让观众们能够真切感受到他们内心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他们的演技以及对角色的深入理解,让人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了共鸣和共情。
而《故乡异客》所探讨的主题更是引人深思。
电影通过一个异乡人的视角,探讨了家庭、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它让观众们反思自己的家庭关系,思考故乡对于个体情感和身份认同的意义。
这种探讨深入人心,引发观众在观影后产生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总的来说,李崧鸣导演的《故乡异客》是一部充满深度和情感的影片。
他通过细腻的叙事和出色的导演技巧,刻画出了一个关于家庭和文化认同的故事。
演员们的精湛表演也让观众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情感。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和品味的佳作。
无论是对电影作品感兴趣的观众,还是对家庭和身份话题有兴趣的人,都值得一看。
因为叶麒圣知道这部电影,21年看预告的时候也很期待过会不会是一个很温暖或者有思考的电影,今天看了观后谈来评文艺片确实是带有一定程度上私人的体验,也确实让习惯性分析纯粹的对和错的理科生脑子有点痛苦我在观影过程中无数次被气的想冲进去暴打巨婴男,在男女主争吵的时候我回忆起了我跟上一个男朋友争吵时他也在说我只讲感情不讲道理,我气的牙痒痒,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毕业确实烦人在观后谈的时候绝大部分女生都很想吐槽男主是个渣男,巨婴,不讨喜,是不是选一个帅气的男演员就是为了让观众没那么讨厌这个角色,这部电影,感觉导演如坐针毡,想当场结束哈哈哈哈仔细在地铁上回忆起导演的话,他想表达的是一种似真似假的东西,女主去找外婆的故事可能是真实发生的,也可能是兴贵的剧本,他或许在剧本里希望他们还因为那个孩子存有联系,所以她来找他,或许他们根本在北京分手,从此分道扬镳我很喜欢导演说,接受一个人就要同时接受他的好和不好,我最近才发现我对很多人的情感都带有爱恨交织的意味。
在最后一个镜头里,外婆的午觉没有被中午打鸣的鸡吵醒,我唯一在最后哭了,因为我确实想到了年前去世的奶奶,我确实真真正正同她有过很多感情,但是我也真真正正讨厌她的重男轻女,这或许就是真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但是我希望女主的一切都是兴贵的剧本,她一切行为化诗意化的举动都是由兴贵杜撰来的,我希望她可以洒脱一点,或许是我希望自己可以洒脱一点。
这一⭐给摄影
睡着啦~~
萝卜是为了毒老鼠,神仙洞没有水,老人回家是葬礼,午睡公鸡没有叫醒外婆。
全程地铁老人看手机,一分都是给老公的,最后一场的姐妹说出了我的心声
全片固定机位,极少数的中近景,以至于演员长什么样我几乎没有印象,表演情绪的细节通过镜头都表达的并不清楚。片中贵州北京观感差别太大,非常割裂。两场男女主重复争吵不休的戏拧巴且无聊。没有意义的长镜头下,演员走位导致大量面部表情被树干遮挡。男主下半身残疾但却拄着双拐不停来回走动。争吵对话的内容显得无比矫情浅薄。影片调度较差,夜转日的戏份在电影院观看让人感到不适。影片非职业的婆婆让我想起《隐入尘烟》的男主,此片中婆婆最可爱。与女主同吃鱼火锅的戏份让我无比动容。
长沙66号放映室“失去些什么才会成长”“爱要摈弃自私”30岁才算成年的导演终于悟出这些道理,然后把它拍成电影。被迫营业的导演在映后交流中表示,“不喜欢做路演,以后也不会拍文艺片了,只拍那些不用动脑子的片子”太没有志气了,搞文艺的,连面对点负面评价的勇气都没有,还搞什么文艺。
剧本和影像设计上有巧妙的地方,回环往复,剧中有剧。不过相比还是有生涩的体现。西南叙事果然是内地影人的表达主流。
糙啊话唠啊都不是问题,一个回家的主题,一个身心灵寻找安放的主题,如果不说人话,就矫情又做作。男主完全的巨婴,回家也不一定过得好。还有这个海报,花点钱吧。
男主和女主的世界中得到的许多答案都是相反的,为什么要在石头缝里种萝卜,外婆想不想公公,做童养媳的时候公公对他好不好,李茂中进村后到喜事和丧事;妈妈来送鱼时外婆的反应。在这个相反的世界中,男主和女主最终汇合了。导演,对男主还挺宽松的。 贵州的乡村好美。 给个好评支持
#FIRST2021# 2.5。感觉作为导演自己的故事、自己身边的人物,流动的情感蛮真挚的:那些在大城市的焦虑、鸡毛蒜皮中的手足无措、和始终在心中隐隐作痛的乡愁和那些留在原处的亲人。也正是因此,外婆的部分是最有实感也是最打动人的;结尾啼叫的公鸡还在,但斯人已去。但这个硬凸的戏中戏并不理想,两个部分间人物的转折也来得突兀而不自洽。叙事层面的单薄让那些情绪无法被流畅传达,而关于“城市v.故乡”的讨论也因此难以让人信服。
First21/大量的互文勾联展现一个家庭的轮回,老去的人在坟里,新鲜的生命正在孕育,一切都是结束,一切又都是开始。最后的字幕和音乐一出来没忍住哽咽了。人生太神奇了。
希望只在中午打鸣的公鸡,叫醒午睡的外婆。希望人们只借不还的神仙洞,继续提供泉水。希望贴额头判断发烧的母亲,知道儿子不吃鱼头。希望不想去一中的女友,唤起男友的性欲。公鸡无法叫醒衰老,泉水不能阻止贪婪,母亲无法追回岁月,女友不能治好麻痹。三代女人不断进化爱情,被生活击打从未后退一步。
一点都不闷,很好看呀!外婆本色出演实在太棒了!据说是导演的半自传故事。导演能够把自己赤裸裸地剖析给观众,袒露自己的自私、暴戾、纯真、不安—很佩服导演能够把自身的痛苦和情感开采出来作为剧本的养分,对话真实得让人乍舌。为剧本加一星!惊人首作~期待导演后面的作品~
本届first最大遗珠,很多人心目中的最佳影片,不知道评委是怎么选的,意难平
导演交流场,就跟导演说的,没想那么多,就是顺其自然拍出来了,也希望排除其他导演的影子,形成自己的风格期待下一部☺️
以为会有点闷,但和朋友看的时候很有趣,有些地方意外地变成了小的笑点,让片子变得更有趣生动了一些。这部片子看完,因为导演也说整个片子从构思到发行一共是差不多五年,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拍这样一部。感觉这部片子确实想弄成悬疑,但有点不太成功,后来男女主在婆婆的房子相遇,感觉时间处理得不是很好。两个怨男怨女,不知道这对男女主为什么会在一起,以及他们之间的爱好像也不是特别能理解,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动力是啥,两个人分别和婆婆的戏份都很好看,一到男女主,观众都会觉得无趣……而且昨天生出一个很奇妙的想法,在贵州的大山里,在婆婆家一直住着,好像也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悠然见南山。但可能人永远不可能止于满足这些吧。能拍出来就挺好的,加油~可以带给观众更多新的感受。ps妈妈的戏份也很好
献给外婆。
#15th FIRST# 竞赛入围。7分。我看见了好多只鸡哈哈哈哈。毕赣mix洪常秀这种奇怪口味的配方居然也能成立,也挺匪夷所思的。故事第一段第三段的《这时对那时错》玩得真挺有意思,因此在我看来片子可能只有第二段是生活而头尾都是剧本。当然毕赣式的时空观(由天空之城主题曲八音盒引导)就用得生硬了。第二段的母子关系写得到位且准确,对外婆的感情以及外婆所有的表演也很动人。本片可以说是“毕赣作为方法”,除了时空观也包括了调用自己生命经验的创作方法。
没事别看!难看!乐子人可以来看看叶哥坐轮椅、叶哥打太极、叶哥吃苹果、叶哥洗澡、叶哥露屁股(打码版)……多一星给到这些乐子
女主在树下跟男主倾诉自己高中想从一中转到二中不被爸爸理解从而痛哭流涕的表演以及这段情节设置太幼稚。映后交流导演回答观众提问更幼稚。现场80%观影以及举手提问的都是女性,导演完全无视,专挑男性提问。后来有一个女生站起来问导演安排最后一场吃饭戏有什么含义,她认为对剧情并没有起到作用。巨婴导演答:“我就是不愿意路演”(原话),然后就开始说把那场戏的台词重新念了一遍,真的是念了一遍,最后以“每场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收尾。只差没直接说是你自己太蠢没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