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ストレンジャー~上海の芥川龍之介~,A Stranger in Shanghai

主演:松田龙平,冈部敬史,中村友理,奈绪,金世佳,任洛敏,邱必昌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9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热门推荐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剧照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2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4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5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6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4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5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6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7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8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9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20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长篇影评

 1 ) “还是观察人类更有意思”

—沾了血的桃酥个人而言,首先并不认同将这一举动和鲁迅的《药》里的情节相提并论的说法,二者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其次,看到有人说是精神继承,我觉得也没有到“继承”的地步。

我的理解是一种追悼的形式,或者说是精神上的追悼,是不会有更进一步的实际作为的,也不是出于迷信。

因为这一举动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玉兰对她的情人,“带着他的血液活下去”,第二次是大家对露露,吃下桃酥的人里,多半并不理解露露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想必,工人运动的意义也并不能深刻地体会到吧,又怎么能说是精神继承呢。

这种追悼,更像是一种于心不忍,对于逝者消逝这件事的于心不忍,对于“不再存活”的于心不忍。

—关于露露露露真的为芥川买回了烟,只是跑到了更远的地方耽误了时间而已;他还会写字,理解了芥川和他笔谈的内容。

我想,他心里是有革新的意识的,甚至,从他看到芥川说鸦片不好时的表情来看,我觉得,他本来就懂鸦片的危害,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都是。

他会出现在工人运动的现场,我觉得也不完全是因为受到芥川的启发,只能说,芥川的话,少给了他【更多】的勇气去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吧。

—形象崩塌从感受到慰藉,要了所有的花送给绿牡丹,到看到绿牡丹的举止,形象瞬间崩塌带来的错愕,也就只有很短的时间而已。

作为观众,这一幕的形象崩塌确也让我措手不及,完全没有料到。

是,前面也有很多让他惊愕不已的场景、人、事,但这样的形象崩塌带来的冲击感并不会小,甚至由于刚刚产生的强烈的慰藉感,这份冲击的杀伤力可能更大。

之后他坐在河边的一脸颓然的样子,他会不会,就是试图在从这份冲击里缓过来呢。

—“还是观察人类更有意思”是啊,观察人类,观察不同的生活形式,听不同的想法、观念,确实很有意思。

但是在那样的年代里,作为观察者的芥川,会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所观察之事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冲击,精神力量受到蚕食了呢。

作为记者,对现场所见所闻的客观的记录是必要的,是本职工作,作为作家,会有更多的思考和引申,从中生发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在这样的引申的思考里,会杂糅多少情绪,这些情绪里,又有多少正面的、多少负面的,能不能全盘消化,都是未知数。

我想,一个作家大概不会因为其中负面的情绪而抛弃自己的天马行空,因为这样的想象或许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下意识的举动。

就像芥川在拜访政客时,看到那个挂在墙上的鳄鱼时内心产生的独白吧,那一段挺有意思的。

—关于松田龙平没想到是他饰芥川,去年看过四重奏,对他的初印象,是一种有一点木的气质,无害之余会让我觉得有一点莫名的阴森,或者也只是四重奏的氛围烘托出来的。

至于他的🚢戏,是一种说不上来的木然,带着并不投入的神情,倒是和梦魇、睡不着很相称。

总的来说,剧中形象其实和我以为的芥川的形象是有出入的,而松本龙平从外形上来说,和芥川的照片给我的印象,也很不相同,但他对一些细节处的表情处理,又刚好跟当下应有的感觉很相符。

记于2021.7.13

 2 ) 于心死之人,无处不是异乡

很久没有一部作品让我有写长评的欲望了。

日本作家笔下的中国,无论真实与否,总是让我觉得很有趣。

比如太宰治为鲁迅而写的作品《惜别》,“打算描写仅仅作为一位清国留学生的「周先生」”,书中描写到鲁迅人在异乡的敏感自卑,甚至唱歌跑调,这些都是我无从知晓的。

与从小接受的严肃悲愤的斗士鲁迅的伟光正形象完全不同,却格外鲜活。

英雄也不必是神,英雄也可以有弱点。

这部《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与其说是单元剧,不如说是一部纪录片形式的电影。

以芥川龙之介的原作《中国游记》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温情的改编。

记录了日本大正十年时芥川龙之介先生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特派员,在中国生活四个月的历程。

电影的细节做得很到位,下船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驻足校对了自己的怀表时间。

由钟表细微的齿轮推出了本片的主旨。

“我没有任何一种良心,我拥有的只是神经而已”

大抵是说,用细微神经去体察周遭的一切,而努力不去批判和干涉吧。

芥川龙之介之所以愿意在混乱时局下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一方面是因为从小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熟读西游水浒三国等名著,向往过去的中国,对于混乱无序民国时期充满观察欲望。

第二重目的竟然是为了摆脱纠缠不断的女人。

看到这里我露出了“不愧是你”的笑容。

题外话:松田龙平饰演这种肾虚角色合适极了而讽刺的是,他到中国学会的第一句中国话居然是“不要”。

在西餐厅,看到买花老妪的玫瑰花被美国大兵打翻倾洒一地时,起了恻隐之心,遂买了一枝。

谁知后面竟被老妪死死纠缠,定要他买下所有花朵。

善意被消费被践踏,导致芥川龙之介不禁感慨,对于这样贪心的老婆婆卖出去的玫瑰,感到有些可怜。

比起人性的丑陋与可悲,我更在意玫瑰。

(这里实在是太美了忍不住放一张截图)会见章炳麟的部分,关于要不要生炉子的讨论也非常有趣。

芥川先生自己觉得很冷,却不好意思直言,想让翻译用中文再问一遍自己冷不冷,给章炳麟听,作为暗示。

而翻译问要不要生炉子时,芥川先生又拒绝了。

文人骨子里的“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分国界。

我边笑边叫绝。

接下来就到了我最喜欢的南国美人篇。

芥川在阐明了自己对于女性耳朵的性癖之后,本片我最喜欢的角色露露(乐乐)登场了。

露露是一名“相公”,也就是男娼。

又聋又哑,却知书达理,写得一手好字。

初次见面便配合众人,装神弄鬼着实吓唬了芥川先生一番,作为赔罪,跑腿帮芥川买烟。

芥川给的钱不够,露露娇羞地讨要更多钱时,着实可爱到我了。

而露露拿了钱之后,就一去不复返了。

同僚说想必是骗钱跑了,而芥川坚持认为是露露是单纯的好少年,一定是出了什么意外状况,导致露露未能复命。

但而在同僚说露露是男娼时,芥川立刻下意识认为被露露骗了钱。

翌日,芥川与露露重逢,露露给了他买好的烟以及找零。

并且用纸笔和芥川解释道,是因为附近的店没有这种烟,而他买完回去后,发现大家已经走了。

事已至此,芥川十分羞愧,发现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因为身份对露露有了偏见。

连忙道歉。

后续更知道了露露的身世,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少爷,因为流离失所,又聋哑,最终只能卖身活命。

太美了。

众人在旁边觥筹交错之时,芥川与露露二人在房间角落,跨越言语与生理,以纸笔交流。

芥川问露露是否喜欢读书,劝露露勿吸鸦片,希望露露进步,这段让我感受到了芥川骨子里的傲慢,或者深入男人骨髓中的救风尘情节。

而这一举动,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露露丧命于工人劳动运动之中。

觉醒,是要付出代价的。

最终,所有人沉默地服下浸染了露露鲜血的饼干。

至于京剧观赏的部分。

初时,芥川龙之介全然没有好评,无论台下怎样叫好,他只觉得台上乐器吵闹,台后脏臭如百鬼夜行。

但还是出于文人的风雅,向美丽至极的绿牡丹献上了精心准备了一支白玫瑰,一段时日后,芥川突然理解了这份喧闹对于全身鲜血的中国的抚慰意义。

欣喜激动购买了大量的鲜花,深深为绿牡丹的美丽动容。

但也非常芥川的忠实记录下了绿牡丹形象全无的擤鼻涕时刻。

华丽衣袍下,虱子横行。

一如当时的上海。

这部作品,对我而言,是一部展示了芥川式浪漫的作品。

染血饼干的部分,拍得极具美感。

不知道是事实,还是芥川的幻想,把心爱之人的鲜血一口口服下,与自己融为一体,永远记住。

对于流浪者的幻想也颇为有趣。

在中国的小说中,神仙时常会化身为乞丐,之所以文学作品中会有此形象,我认为多半是因为贫苦人民的幻想,神仙若居于深宅大院,又怎么会帮到自己呢。

芥川认为这很浪漫。

这也是不知饥寒的文人独有的浪漫视线吧。

芥川自杀时,穿的正是使用中国布料制成的浴衣。

很难说这次中国之行与他的离去没有干系。

把中国当成理想家园,来之后才发现满目疮痍,全线崩塌。

爱之深,恨之切,最终的一程,也是这般潦草糟糕。

对于心死之人,无处不是异乡。

 3 ) 一个日本人的文化苦旅

“最先下车的村田君给了车夫几文钱,但车夫看起来好像对那点钱很不满足的样子,并不轻易地把伸出的手缩回去,不仅如此,还一直唾沫横飞、喋喋不休地说着什么……之后再次回过头去看时,那车夫已经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恬然地坐在驾驶座上。

既然如此,当初又何必那样吵闹呢?

”“在我们的旁边不知从何时起,那个卖花的老太太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什么一边像个乞丐一样朝我们伸着手。

老太太在得到了我们的银币之后,好像还期待着我们再一次慷慨解囊。

我不禁为这个贪婪的老太太所卖的美丽的玫瑰而感到惋惜。

这个纠缠不休的老太太,还有白天乘坐的马车的车夫,——这不仅是我对上海的第一瞥,遗憾的是,这同时也是我对中国的第一瞥。

” 被疾病折磨的芥川,站在上海街头,估计心情也不会很好。

在《中国游记》中,作家本人也明确表达了自己更喜欢北京。

同样的,来到中国的芥川,在期待中也夹杂着不少失望,但是他又用一个有中国文化沉淀的外人的视角,对亲眼看到的中国做出了自己的刨析,尽管这段历史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中国人来说也是有点陌生而又感觉有些黑暗的。

在片子里和在书中,芥川都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在这个角度上来看,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的确是发自肺腑的,但是现实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台上刚唱完《玉堂春》的白牡丹,带着苏三的扮相在台下熟练的用手擤鼻涕。

“他扭过头去,忽然挽起那大红底儿绣着银线的美丽的袖子,利落地往地板上擤了一下鼻涕。

” 惯常的戏谑笔法,形象跃然纸上。

还有他讲到比日本餐馆更可口的上海馆子,小便竟然是在后厨的水槽解决,厨子也不背人,算是给他示范了。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大量引用了《上海游记》中的描写,同时插入另外两个短篇《火神阿耆尼》和《湖南的扇子》的内容。

书中《南国美人》分成了三个章节,和片子一样,也占了不小的篇幅。

我们一提到妓院,脑海中马上冒出来的就是浓妆艳抹的女子和花花绿绿的陈设。

但是逛妓院这件事,在芥川的笔下,有了日本文学的独特色彩,收起了轻浮,没有劝妓女从良的道德高地,在这一段描写中,仿佛略施粉黛一般让几个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片中三段拜访名人的戏码是很有意思的,分别是代表了民国的章炳麟,代表了晚清也就是传统中国文化的郑孝胥,和代表新青年革命力量的李人杰(李汉俊)。

作为游记而言,芥川并没有结论性的语言,但是作为一个新锐作家,他的情绪都透过自己的文字表达了出来。

在章炳麟这段,拿出了他标志性的戏谑,章说了一堆空话,到了芥川这除了冷,着墨最多的就是悬挂在墙上的鳄鱼了。

到了郑孝胥这里,面对代表他向往的传统中国文化的代表,芥川仿佛化身一个学生,包括还在沿用的大清帝国的说法,都侧面的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关于点烟的描写很有意思:“在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我每每刚一叼起香烟,郑先生就会马上站起来为我点火,令我颇为诚惶诚恐。

同时不禁感叹在待客方面,与邻国的君子相比,要数日本人最为拙劣了。

真正有问有答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的李人杰这里,如果说郑老先生是师长,那李人杰作为同龄人,也是芥川的读者,无疑应该是最佳的交谈对象,这一章节,芥川没有再用春秋笔法,而是直接引用了自己写下的备忘录。

和片子里一样,李人杰日语很好,而且有很好的语言逻辑,以至于芥川都感叹在深入浅出表述道理方面,李人杰的日语可能比自己还要好。

希望——这是李人杰不同于之前两位的最大区别,信仰的力量,透过文字穿越而来,百年之后,感慨犹存。

“种子就在手中,唯恐力所不及,不能解救万里的荒芜。

吾人的身体能否耐得住如此的劳顿,也甚堪忧。

” 1927年12月,也就是芥川自杀几个月之后,李人杰在武汉被军阀杀害。

露露是片中原创的角色,算是呼应了李人杰种子说,沾血的饼干来自于《湖南的扇子》,在书中真的就和《药》是一样的,片子里做了处理,变成了某种更具象征意义的东西。

片子以外,之后芥川到了北京,见到了胡适和辜鸿铭,错过了周作人。

但是我想提一下周作人的兄弟——周树人也就是鲁迅先生,芥川龙之介和鲁迅,这两位文豪,竟然也有交集。

回忆那个年代,我列出几个代表性的时间点: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同年11月,芥川龙之介于《帝国文学》上发表其代表作《罗生门》;1918年4月,鲁迅创作完成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次月在《新青年》发表;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3月—7月,芥川龙之介游历中国;1923年,鲁迅翻译完成并发表芥川龙之介的两篇最著名的小说《罗生门》和《鼻子》;1927年7月24日,芥川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这是鲁迅回忆散文《藤野先生》的开篇。

——部分内容节选自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

 4 ) 异乡那忍见残春

吵攘的戏台和洋场,无声的水榭和男娼。

独在异乡的异客,怀着读三国西游的期待下船,看到的却是二零年代如抽了鸦片般迷幻又沉沦的中国。

莺歌燕舞中夹杂着枪炮轰鸣,各国名流汇集,蚁民却惶惶终日;青年志满,政治家却只在期待着奇迹。

芥川说艺术远高于政治,而过了一百年了,至今国内对那时的中国,在政治中没有反思,艺术中也没有还原。

反而是这部70分钟的日本短剧,透过精致的服化道和音乐,包子铺升腾的烟火气,倒像是真回到了过去。

细腻到真实的场景,就像是用日本白描的手法,把那时的上海众生画出。

有灯红酒绿,也有沆瀣污泥。

剧中龙平的目光清浅慵怠,那时的上海在他眼中,是花篮被撞翻的老太太,疑似仙风道骨的乞丐。

是粘了血的白玉兰,擤了鼻涕的绿牡丹。

 5 ) 松田龙平的演技是个谜

龙平这次演绎乱世文豪,真的是非常合适。

每次他一演这种看似天然呆,实则像只猫一样是一只心中有数,你都猜不透他在想什么他马上要做什么的旁观者的角色,我就觉得真牛逼只有他能演出来。

NHK拍摄手法太棒了,认认真真还原了芥川笔下1921年混乱、糟糕、绝望的旧中国。

在当下激情澎湃的爱国主旋律已经无法打动丧文化流行的当代青年之时,这部剧真的挑动了我的神经。

百年以前的中国竟然是这副模样,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得来太不易了,不仅要好好珍惜,还必须努力保持不能退步。

这里面大文豪和男妓露露用纸笔对话那一段,真是别样的浪漫,不是怜悯也不是可惜,文豪就那样做了他会去做的事而已—唤醒一个、拯救一个还没有完全堕落的会写字的年轻人,是一个文化人内心深处的焦躁不安驱动着他做了这样的事吧。

 6 ) 《异乡人》里的旧上海烟花场往事

“芥川先生觉得中国女人怎么样呢?

”“很美。

”“哪里美呢?

”“怎么说呢。

耳朵最美,日本女人自古就把耳朵藏在抹了油的鬓发后面。

而中国女人的耳朵,一直都任凭春风吹拂。

还有爱美人士戴上镶有宝石的耳环,天生漂亮。

”“真是个有趣的人呢。

”席间的女人听闻都拿着手帕捂嘴嘤嘤笑着又这般叹到。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在所写《上海游记》里,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用“南国美人”几个字形容他在上海所遇的“花界”女子们。

所谓“花界”,当时的时髦词,说的是烟花场。

中国读者认识芥川龙之介,大概常常是从黑泽明的那部[罗生门]开始,但芥川和中国的渊源更早。

1921年,芥川龙之介以《大阪每日新闻》海外观察员的身份,第一次来到中国。

他在上海待了数月,后又辗转前往南京、长沙、北京、天津等地游历,见证了当时民国的风云飘摇、混乱时局,将所见、所思、所感写入了《上海游记》。

2019年12月,日本NHK改编《上海游记》拍摄的两集电视剧[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播出(两集合并时常约80分钟,体量接近一部电影),由松田龙平饰演芥川,从他抵达上海后下船讲起,用极精致的8K摄影展现了一幅百年前的上海全景画卷。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吃油条、看《新青年》的芥川街上黄包车夫们大声吆喝,河上挤满了驳船,柏油路上洋人和中国人行色匆匆,公共租界中舞厅华丽、觥筹交错。

来自世界各国的人,都云集在此时的上海。

“上海是一座大都市”,芥川这么写,而同时期另一个日本作家村松梢风则直接以《魔都》为其命名(后“魔都”一词便出自此书)。

无愧“魔都”之魔幻现实之名,20年代的上海,一面是纸醉金迷的奢华,另一面也是腐败、混乱与贫穷。

街头的乞丐、往河中撒尿的醉汉、门口卖花的老女人,和被打死的学生,组成了另一幅交织画卷。

而在[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中,用场所勾连起故事和主线的是“花界”。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芥川劝诫露露读书救国文雅清秀的男娼露露、身世特别的湖南女子玉兰,还有那成为了芥川睡梦中“妖婆”的林黛玉,让电影有了别样[海上花]的味道。

01侯孝贤的[海上花],说的便是那旧上海“花界”的故事。

改编自《海上花列传》,被鲁迅称之为 “实写妓家” 的开创之作。

旧上海的“花界”实有一定的分区,还有明确的等级。

比如[海上花]里的长三书院,又叫长三书寓。

“书寓”便是近代前期最高档次的妓家院,以弹唱说书经营起家,又称“卖艺不卖身”。

到了后来,有了比书寓低一等级的“长三”,有了留宿业务。

因出局陪席、留宿的价格均为三银元而得名,院中女子皆被尊称为“先生”。

只不过从鸦片战争之后,海上通商以来,书寓、长三便被糊涂混淆在一起了,实际便没了区分,总之说的都是那最头等欢场。

[海上花]的故事场地就是在上海英租界内的长三书寓,当红的书寓先生们各自心有盘算,有的想要和某个男人建立起一段稳定的长久关系,有的和多个男人斡旋,手握恩客为她赎身,有的则看透欢场,再无欲无求。

©[海上花]里的书寓先生十里洋场,灯红酒绿,欢场女人们各凭本事,在狎妓男人间进退周旋。

羽田美智子、刘嘉玲、李嘉欣分别扮演了这些书寓先生们。

在[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中,则是男娼露露、民国名妓林黛玉这些人。

露露虽口不能言,看似一个苍白少年,却最终死在街头学生运动中,让芥川内心深受触动。

露露的角色很重要,却是片方原创的,而露露一直跟随着的林黛玉则确有其人,还是“花界”名人。

林黛玉是为“花名”,自然出自《红楼梦》,她是当时长三书寓红得发紫的名妓之一,曾和胡宝玉、赛金花并称“沪上花界三杰”,又和金小宝、陆兰芬、张书玉并称“花界四大金刚”。

©“花界四大金刚”林黛玉、张书玉、金小宝、陆兰芬当时,有文人曾这样赞美过林黛玉的美貌:十七八岁年纪,烫着头发,戴着耳环,眉毛粉黛,一双大眼水波流动,鹅蛋秀脸,红唇性感,身着粉红绸缎旗袍,三曲身材,下褂高开,一双玉腿秀长健美,白皙诱人。

还有闲人们为上海滩的风月女神们排过花榜,共有16美人入选。

林黛玉排在第四,评语是“蓄意缠绵,含情绵邈,嫣然一笑,神在箇中,以韵胜。

”她还有一著名奇事:一生嫁人从良了19次,又复出19次。

据说林黛玉嗜赌,但凡欠下巨债,就嫁一次人(多是富商)。

搞到钱还清赌债,就再复出做回她的书寓先生。

可谓潇洒至极,还每每有人买账。

芥川到上海游历的20年代,林黛玉已经是无数次从良又重操旧业的名人。

彼时她已经58岁,但在芥川笔下,她看上去“顶多四十,特别是她的手,竟像小孩子一样”,而又“身材丰满,那双丹凤眼中浮现的柔美娇艳,能让人联想到她往年的美丽”。

林黛玉还成为过象征当时上海滩风月场最高荣誉的“花国大总统”,也就是[一步之遥]里那场花国大选的原型,也由此可见当时沪上花业的高度繁荣。

©[一步之遥]里的花国大选[一步之遥]改编的是当时轰动一时的“阎瑞生案”,阎瑞生为偿还巨债,抢劫杀害了另一位名叫王连英的“花国大总统”,也就是舒淇这个角色的原型。

据说,其实阎瑞生当时的本来目标是林黛玉来着,奈何林黛玉实在太难约了。

02在[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和[海上花]里,都有大量的吃饭场景,大半故事都围绕着饭桌发生。

谈情说爱、议事说事、喝酒欢娱,都在宴席间。

写“花界”,就不能不写宴席。

因为宴席是当时有闲阶级一个重要的社交和娱乐活动。

伴随着西式生活的渗入和夜生活的兴盛而发展起来。

当时一本小说这样描写旧上海夜生活说:“但见电灯赛月,地火冲霄,往来的人车水马龙,比着日间更甚热闹”。

©[海上花]里的宴席而在大大小小各处的宴席间,座上的“花界”女人们是别样的点缀。

对于“书寓先生”来说,出局反而是最主要的业务活动,也是她们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所谓的“局”,是说当时的交际场,男人们组织宴席,喝茶、吃饭,往往会叫来几个当红“花界”女人,或装点门面,或弹唱助兴。

一般分为酒局、花局、装干湿、牌局、戏局等,陪过夜的话,就叫住局。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叫局还需写好局票,没有门路介绍是约不到当红书寓先生的当时的文人墨客、士人商贾,皆以此为乐,十分流行。

胡适在他的日记里就曾记载了自己年轻时多次叫局“打茶围”的往事。

他写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1910年在喝完花酒,叫局“打茶围”之后,醉酒而归,半路耍酒疯向巡捕寻衅,被罚款5元。

这事对他触动很大,引发了一次“精神上的大转机”。

在芥川龙之介的《上海游记》描写里,这些女人出局很快,但即便是席间献艺,也很快就走了。

刚刚在一个宴席间见到,很快就出现在另一个宴席间,也很常见,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里的宴席而女人们也常常不能拒绝出局安排。

《海上花列传》原著里就写到长三书寓最小的一个女孩,才十二三岁,因为天真可爱、眉目如画格外受喜爱,经常被叫局,连晚上睡觉都不得安宁,经常已经睡熟了还要叫起来,被迫出局。

当时的上海,狎妓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时代文化。

南京有秦淮河,北京有八大胡同,上海那就有四马路(今福州路一带)。

四马路是长三书寓的地盘。

“天下数上海租界最繁华,上海租界又数四马路最热闹。

”这样的天然“广告语”在民间广为流传。

《沪江商业市景词》里写四马路风光:四马路中人最多,两旁书寓野鸡窝。

戏园茶馆兼番菜,游客忘归半入魔。

有趣的是,四马路这样的头等欢场里,比起惯常的叫局、出局活动,性关系反倒成了“一种特殊的优待”。

对当红书寓先生而言,一段时期内往往只有一位“相好”,算得上是得了恩宠才有的关系。

也正因此,才有了[海上花]里沈小红和王莲生那样缱绻纠结的爱情。

就如张爱玲所说,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当时,反而只有这脏乱的风月场角落里,才有了那么点恋爱的滋味。

©[海上花]沈小红和王莲生十里洋场,花事之盛,堪称美谈。

芥川从上海回到日本,带走了一些中国的做衣布料,几年后,据说他服药自杀时所穿的浴衣,便是用那布料做的。

“我拾起了那朵枯萎的白兰花,举起嗅上一嗅,香味已经不在,花瓣变成了褐色,‘白兰花,白兰花’这叫卖声曾几何时也成了追忆而已。

凝望这花儿在南国美人的胸前飘溢芳香,如今也恍若梦境。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这是芥川龙之介《上海游记》的收尾,那是他初见“南国美人”时胸前的白兰花。

-作者/卷卷毛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pocier)】

 7 ) 芥川的中国

真正的文人在读书时,若是手里有油,宁愿揩在袖子上也不会沾染在书上。

这样的芥川龙之介来到中国。

他以为看见美——台上风华绝代的绿牡丹,台下随意擤着鼻涕。

他以为看见抱负——“安贫乐道”的政治家住在三层洋楼,却在等英雄降世拯救这个国家。

他收获质问——桃太郎带着三位随从进军鬼岛四处砍杀,是浪漫的传奇还是侵略的耻辱?

他遇见真挚——沦落相公的少年,写一笔清秀的好字,终于死在抗争的现场。

这里满是鲜血,满是喧哗,满是痛惜。

卖儿卖女赚得几顿饭钱,乞丐不是神仙的化身是最后的挣扎。

一切都走向堕落,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可有人不甘,有人把希望的种子握在手里。

无数人流血牺牲,无数人奋勇抗敌。

盖世英雄从来都是这片土地上勤劳勇敢的人民。

政治是否低于艺术?

文学能否脱离政治?

中国太广阔了,一切小问题都可以放大,一切大问题都可以缩小。

二十三岁就写出《罗生门》的作家,三十五岁选择的结束,大约比人们臆测得更加谨慎吧。

 8 ) 异乡人

看完了目前出的一集,不知道是抱着什么心态点开的,可能是“松田龙平”和“上海”这两个关键词勾起了我想看的欲望吧。

果然,无论是横看竖看,中国近代史都很屈辱啊!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几番泪目,吾辈当自强。

虽然是日剧,但对中国人来说很有爱国教育意义。

看得出此次的制作片方也是很花心思的,不知道是不是在中国取的景,画面很有厚重感,处处可见用心。

“君尚青年,勤勉苦学,定有好职”,第一个泪点。

 9 ) 克制,理性,日本人镜头下的一部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片

NHK不愧是cctv日本分局,拍摄的《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很克制,很客观;从芥川龙之介的经历出发,看到了当时中国政治的堕落,社会的混乱,但是不乏有参加劳工运动惨死的男妓露露,有为中国寻求出路的先驱李汉俊,可是他始终相信“这个大国,会再次崛起”。

居中“血饼干”的设计是不是受“血馒头”的启发?

不同的是,在剧中吃下“血饼干”,就可以让逝去的人融入我们身体里,永远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10 ) 叶公好龙还是幻想破灭?《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的观后感,夹杂旅游感想。

夜晚让人情绪敏感,因为黎明前的露水会打湿记忆的蜘蛛网吧。

通宵看完了NHK的《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表情在泫然欲泣和五味陈杂的哈哈苦笑之间反复横跳,中华和东瀛文化真是惺惺相惜而又心存芥蒂。

第一次去日本时,夜雨里登机出发,又在漆黑的晨雨里告别。

在京都盘桓的三个星期,记忆里那些晴朗的日子所剩无几,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天地之间都是白茫茫的,脚下始终充满了咯吱咯吱的踏雪声。

大概这就是京都吧,静谧又是个热闹的城市,古老又不如天朝古老,奈良的鹿仿佛都比这些佛龛真实。

那金阁寺上的金箔是火灾之后重新贴上去的——是不是贴上去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无非是会动的尸体来看望已经发僵、冰冷、在雪光里闪闪发光的尸体罢了。

朱雀大道并不存在,或许存在过,就像那些依然存在的艺伎小姐姐一样,她们还在伴着三味线翩翩起舞,那笑容仿佛烟雾缭绕,又像是极其精致精美的刺绣,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可惜她们的牙齿已经不再漆黑?

而且因为年轻有为,反而丝毫不见浮世绘上那种丰腴的体态,更不要说固定月余之久的发髻了,不真实,遥远,就像是现实和梦幻一样遥远。

于是就前往东京,二次元世界的中心与原点——秋叶原。

我好像还是在叶公好龙——我是说,虽然在秋叶原时浑身充满了狂喜、几近癫狂的兴奋之情,但我甚至没怎么好好感受它——好吧,说实话,我害怕感受它,害怕它和京都一样,与我想象之中的样子相去甚远。

大阪又有什么好玩的呢?

虽然我知道它就是那样一个城市,但这时反而期待它能稍微和我想象的不同了——很遗憾,大阪比我预计的还要大阪的多,kirakira的睫毛,可爱的口罩与发型,冬天里肉感十足的大腿,此起彼伏、语种丰富的吆喝声,和街边垃圾堆在寒冷冬日依然散发出的淡淡气味,唉,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却在饭桌上看到了糙面饼吧。

大概我只是叶公好龙吧。

我和舍友如此感慨道,我努力地用英语让他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英语里实在找不到这个词的翻译,我甚至不确定他是否真的听懂了,毕竟他只是笑笑说,伙计,你们亚洲人的文化太复杂了,开心点享受就好啦。

——————————————————大概看电影数量太少也是原因之一,但NHK的《Stranger上海の芥川龙之介》绝对可以排我个人喜爱的电影前三了,尽管我只看了它一遍。

在巴斯德之后,芥川龙之介俨然是我的最大的偶像,这也对电影好评有所影响吧。

我知道他去过上海,没想到竟然是这么一回事,亏我还常常推崇“看作家的作品,要结合作家本人经历来看” 的说法。

日本文化,实在是饱受中华影响。

虽然历史书之类常说“日本学习了德国等西方的文明”,但与中华文化对其的影响相比,真是不值一提,止增笑耳。

这里的影响是土壤、阳光、微风细雨方面的影响,而不是园艺工人层面的影响。

这样一个从小饱读中华经典的作家,一个年轻的朝圣者,俨然是抱着圣地巡礼般极高的期待与期望来到中国,可是他心中想象的老大国,现实中却是一片混乱而颓落的萧索。

就像是一位旅者,越洋跨海,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美女美杜莎时,她那漆黑的秀发已经变成了毒蛇,樱唇贝齿化为野猪的獠牙,纤纤玉手蜕变为青铜利爪,背上还有一双丑陋的翅膀——又何须被魔女瞪视呢,他都在上海游记里怒斥这一切了。

那个买花的老奶奶,第一段镜头何其可怜,芥川是让人喜爱的,他替观众们给了弱者些许安慰,又在我感到悲哀的时候,替观众接受了嘲笑——拜托你全买了吧,你是个好人。

虽然也有心怀感激的人,但小时候在集市上,我看过垂泪的老人,看过为了几毛钱争执不休的小贩,看过放声辱骂的年轻人,在贫穷落后的时候,文明确实是,至少看起来是滑稽可笑的存在。

算命这段想来应该是原创的,我不记得原著里有这段。

饱受爱恋的折磨的人,即使在异乡也不会得到慰藉。

“艺术应该远离政治”,不错,唯艺术至上论始终是芥川的信条,幻灭而死,如此而已。

不同于川瑞康成或者村上春树,芥川的唯美主义是现实的唯美主义,因此大概没法用“中华如此,果然一切都是虚幻的啊”之类的话语来安慰自己吧。

但是他心里大概依然很倾慕,敬仰中华的文明吧?

或许,谁知道呢?

歃血为盟的文化,西方大概还没进化出来就已经进入“文明时代”了,我们爱过的人会以血的形式活在我们身体里,知道我们一一死去。

他应该是很羡慕的,松田龙平演的真好,前一秒还在小心翼翼又暗藏开心地说“我给他拿了好多书!

”——下一秒,他其实打算送书,却称“贷书予君”的年轻人,已经倒在血泊中死去多时了。

日本人真是傲娇而多脑补,抑或这只是文人酸腐多心的虚无幻想?

真是好矛盾。

在女子学院的日本铅笔,在章太炎家的桃太郎,我确实记得好像有一篇,但却没多少印象了。

反战呵!

他并没能活到那个时候,他死的很快,因为对种种,种种都幻灭了吗?

确实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至少在旅游时确实如此。

看到那个乞丐在河边撒尿时,忍不住哈哈大笑——至少拍这电影的日本人和中国指导者十分了解,曾经,究竟是什么样子。

但是这样子真是让人不忍卒读,“乞丐是浪漫的符号”,这只是浪漫的幻想而已,现实里乞丐就是乞丐,铁拐李如今也只剩下遗迹残垣,他大概也不屑于大显神通护佑身后之事吧。

京剧听到最后一次才听出来是霸王别姬,当然,最后一次太明显了,虽然之前就被剧透演员会擦鼻涕,可是看的时候,还是像是看到显示器突然擦鼻涕一般,同芥川一起,惊讶失笑。

——————————————————————————所以并不是叶公好龙,只是幻灭而已。

大正浪漫早已过去,昭和之风与我等乃血海深仇,国耻不可忘。

但这几次去日本旅行,却总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悲伤,大概诸如物哀、侘寂,无论源头起源天朝,禅宗,还是东瀛,都已经很难在东京热闹的街头看到了。

即使在京都那家自称每届统领也去拜访的国宝级茶道馆,游学学生们除了一开始的几分钟对刷刷声感到新奇,接下来几十分钟精神只会集中在因为跪坐而酸痛双腿上罢了。

书道、太鼓皆是如此,游戏而已,文化何其艰深,与我们这些浅尝辄止的观光学生又有什么关系呢?

更何况到后来几次只是观光游览,故地重游都少有,东京晴空塔上的阳光,已经没有一丝一毫古代或传统的阴霾了。

常念神风、广岛、乳法云云,与桃太郎又有什么区别?

听到自己国家的军人,自己国家的人作为“强者”去剥削弱者,作为人难道不应该感到可耻、可鄙吗?

此时才稍微觉得自己了解了一点文化大作业“intercultural”的含义,实在不是初学者所能写出来的,看来当初的高分是老师心肠好随手给的吧。

写到这里想起来那份作业的参考视频是《拉面女孩》,东亚人眼里那就是个纯粹的搞笑片啊。

第一次用豆瓣影评,知乎上也写了这个自娱自乐……依然是原创吧?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短评

对妓女印象深刻 我也是没救

6分钟前
  • celeBRATE☆19
  • 较差

没有想象中的好,想讲深刻的东西但流于表面了。

8分钟前
  • 嘣太是一只浣熊
  • 还行

以一个日本记者的视角来解读旧中国,一面是锣鼓喧天的奢华一面贫穷交织破旧惨淡,现实而又魔幻。

10分钟前
  • 果果
  • 力荐

这个文艺片口碑这么好,时间独特倒是真,能够看到一般看不到的那个年代的中国人。金世佳很给力么,还联合出演。

14分钟前
  • 独行疯狼
  • 还行

那坨鼻涕簡直是點睛了

19分钟前
  • 零二
  • 还行

芥川龙之介果然是作家,一眼就看到当时中国的绝望与希望,热闹与分崩,贫弱与浪漫,纸醉金迷背后的岌岌可危,安贫乐道之下的吸血本质,热血革命前的危机重重……他也果然还是个男人,一边沉迷烟花之地,一边又爱“救风尘”。也吃下男娼带血的饼干更多是自我感动,名伶那一擤鼻涕才是给他的当头棒喝,要他现出原形。

21分钟前
  • 惘然
  • 推荐

松田龙平与芥川龙之介的眼睛差好多。把青楼里的人拍的那么小清新。最后主题显得很政治正确。

26分钟前
  • 尼 这
  • 推荐

有一些文本细节的展现还有点意思,影像比起文本是有限的,根据大概是上海游记1/3的文本;中村友里的角色融得很不好,玉兰也像被天选一样加了些多余的戏(虽然演员不错)反而是露露这个原创角色带来了小惊喜;最后我不喜欢的,日本拍中国不管什么时期什么城市都太stereotype了,永远加入自己意淫的中华风滤镜,这上海拍得光怪陆离得过头了

29分钟前
  • 伪装的甘党
  • 还行

拍的很美,演技都在线,为平老师而刷……剧情是认真的嘛…有点尬

31分钟前
  • 阿涅丝
  • 还行

芥川说:相比旅行时的见闻,我更喜欢观察人。

33分钟前
  • 假装在画画
  • 推荐

这什么呀,就是把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配了一堆似是而非的视频画面而已。龙平是龙平且只能是龙平,两段毫无必要的床戏里像死鱼一样被女人压在身下的也还是龙平,跟芥川龙之介没有一毛钱关系,你找个柄本佑演都像样一点啊

37分钟前
  • 较差

主脉络是根据芥川大先生的《上海游记》,支线是《火神阿耆尼》和《湖南扇子》,辅以《中国游记》里长江 北京 杂信的一些段落。一边看原作一边看这部耗时是略长。然而、然而这剧根本就是另一个次元的芥川吧!原作里对中国脏乱差大部分不堪忍受的态度,剧里基本没有了;剧里深切的同情 唤醒民众之心(还看新青年),甚至露露这个人设,这么积极的态度,书里根本就不曾看到。在已知未来的现在,还加重gd甚至特地在上海插入湖南戏份……主创这些做法其实还挺少见的。当然这也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态度了。有些镜头的迷离或优美,比如最后一个场景(海报),很漂亮。另:芥川先生是怎么把馒头理解为饼干的,看着怪难吃的。

38分钟前
  • 风华布衣
  • 还行

露露太像桥本爱了。

42分钟前
  • 破破
  • 推荐

上海气息很浓的人物传记片

47分钟前
  • 坐等1900
  • 推荐

正好明儿进城约小伙伴晚餐附近就有家日语书店。。PS.明年就是一百年,学医依旧救不了国民,笔杆子——更是虚妄

49分钟前
  • 好养活
  • 力荐

不是隨便拿來個遊記就能拍成SP的……

53分钟前
  • 小煤煤球
  • 较差

尽量旁观者视角的1921来自一百年之后的视角

56分钟前
  • 孤狼
  • 推荐

通过芥川自己、章太炎、郑孝胥、李汉俊等人的目光和话语,展开的 对于中国政治局势的叙述令人唏嘘。改编得稍微感伤了些,乌镇外景、人血饼干。。。而芥川龙之介在《上海游记》结尾说过要警惕自己落入危险的感伤之中。

58分钟前
  • 胡桑
  • 推荐

郁达夫在苏门答腊就该这么拍!启发很大!妓女戏有刻奇的地方,但在刻奇中试图出来。受打动的地方在于能看到一颗颗心灵(露露、乞丐),不是政治觉醒或者战斗的时刻,而是心灵在思考和困惑的时刻最迷人。游荡与食人(桃酥),如何救中国。今年第一部top 3

1小时前
  • 对方
  • 力荐

另一个视角的近代中国

1小时前
  • 我还没吃饱诶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