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真是一个好演员。
他质朴的大脸上除了质朴还是质朴。
那不断穿上脱去的棕色袜子,代表了一个中年男人疲惫而忧愁的生活。
既离不开,也卸不下。
和一个女人在一起,马上要结婚了却来了一档子乱事,自己的儿子在青春期上做了青春期能做的所有事,先是把妹,然后是打架,最后差点就出事。
当然最后这个事不是他搞出来的。
看电影的时候就很替这个小男孩担心,他一直在风驰电掣的在机动车道上骑车,一点都不给汽车面子。
真是危险。
陈小艺虽然一副大妈脸,但是你别说有时还真能容我遐想一下。
范伟和儿子一起在夜市的摊子上吃卤煮火烧的画面真好,那个演坏人的演员也演得好。
end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隔一段时间就想找一部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电影来看。
上一部看的类似的电影还是刘震云编剧的一句顶一万句,可这部电影比上部还要早,但故事都是县城小家庭里的矛盾纠葛。
范伟转到大荧幕之后拍了很多小人物的电影,大都是无奈和挣扎的化身,之前看过的耳朵大有福、跟踪孔令学、即日启程都是类似的。
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小人物的内核都是不变的。
看车人的七月同样是这样,但这部影片似乎不想给观众那么简单的电影式的合家欢结局,反而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结束了这个七月。
七月有点燥热,杜红军刚开始在这个七月里充满希望,可是刘三的出现让希望一步步走向绝望。
但是他不愿绝望,心里仅存的一丝勇气让他在七月里办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件事:给孩子过生日,给自己和家庭一个交代。
尽管这个交代断送了他自己,可是他笑了,笑得释怀和坦荡。
或许这是他一辈子唯一的一次冲动,或许他早就该冲动一次。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一个不该成定理的定理:自私到了极致就是无私。
这是多么罪恶的想法和勇敢的做法,人们往往为了和世俗妥协,不敢冠以勇敢这么正派的词,“懦弱”是人们最喜欢用的形容词,可谁说出这个词,都带着点违心的感觉。
到底是勇敢者口中的懦夫值得敬佩还是懦夫心中的勇敢者值得敬佩?
问问自己心中那个燥热的七月吧,没人能给你答案。
想象中的夏日总是阳光午后,凉凉的冰棍和酸甜的爱情,只是我从未经历过,而是觉得夏日本就该如此,但有没有可能,那不是真正的夏天。
在这部电影中,与美好幻想里同样拥有的,是阳光,炎热和处对象,只是用来降温的不是冰棍,而是冰冷的现实。
狗血的三角恋在这部电影中,也演变成一片血淋淋,所有的英雄主义为爱发电,都成了犯罪人的小甜点。
这部电影看起来有些憋屈,为范伟或是任何一个人不值,但却很现实,不难相信这样的剧情真实存在,也正能印证了,英雄主义的实质就是以暴制暴,口口声声讲的道理却没办法说服自己,越去反抗悲惨的命运越能收获不幸,或许,我们不能阻挡别人做什么,我们只能让自己学会无为。
参加同学的婚礼,同学家电视机前摆放几个碟片,其中有一张就是《看车人的七月》。
这让我想起前一阵子在地摊上买了本余杰的书,书里一个段落描写《天真》的几句话:“天真与人类的童年、人类的原生状态有一种神秘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里,本应是人人拥有的天真却成了少数人的专利,天真太容易受到伤害,许多人宁可不要。
对于那些为名利而活着,而且只为名利而活着的人来说,天真确实是天大的负担。
而对于那些渴望‘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来说,天真却是一对让精神飞翔的翅膀。
” 范伟饰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充满天真的人,故事演绎着一个普通人的爱恨情仇,一个城市里最常见的小人物,一个下岗的职工,一个离异者,一个单亲父亲,一段不痛不痒的爱恨情仇。
不过一件接着一件的遭遇,让我都有点吃不消。
范伟还是那张略显呆滞的胖脸,还是那口药匣子味道的东北方言,不过这里不再靠俏皮话来逗哏,不再摆出一系列夸张的动作来解构自己。
这里如同我的那个远方在矿山工作的老父亲一样,宁静善良,逆来顺受,老实巴交,靠着几碗廉价的盒饭,积攒明天的生活。
片子里有几个镜头值得人回味,范伟教育儿子还要保持父亲的威严,说着说着泪流满面还试图用洗脸来演示自己;本以为是一段的爱情马上实现,哪曾想她的老公刘三释放出来了,还是一个泼皮,他几番忍让委曲求全;刘三砸坏了他工作摊位上车的玻璃,警告他,范伟把小人物那种满脸的惶恐与愤怒惟妙惟肖;看到儿子满眼血污的样子,立刻提高了嗓门,不停的追问,“是不是在学校又惹事了?
”;还有儿子为了三百元和社会流氓打群架,被学校处分,检讨书怎么都不写,这个当父亲没有办法只能趁着老师不在,自己去替儿子写检讨。
在这样一个烦闷的夏天,外面一对新人正在拜天地,我坐在屋里因为一出人间悲喜剧,心情格外的沉重。
心里同时有一种透心凉的感觉。
我的透心凉是感同身受,因为同是身处底层,注定永远难以摆脱这样或者那样的困境。
有一次儿子对父亲逼问,和我生活有点似曾相识,讥笑父亲的懦弱,为什么不去找刘三报仇。
他一直对儿子说打架是流氓做的事情,是不懂法律的表现,一定要做一个守法的人。
自己被人欺负,受尽委屈可以忍,看到儿子被刘三欺负,他爆发了。
故事的最后,他和刘三理论,用砖头偷袭猛打。
然后自首,对于这样一个人,做出这样的举动,那是因为承受了多大的委屈。
飞扬跋扈的刘三成了植物人,影片没有明写他和小宋爱情最后怎么样?
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自己去想象。
电影里的范伟就是那种到处点头哈腰,息事宁人的性格,这是所有的小人物的缩影。
几次徘徊在那个泼皮刘三家不敢进去,后来他终于鼓气勇气勇敢了一次,豁开胆子对刘三说。
应该是鼓起勇气对那个满脸横肉的刘三说:“虽然我没什么本事,但我疼她,不欺负她,如果你不想离,你必须做到疼她,不欺负她,如果做不到,痛痛快快赶紧离,要什么条件我全都答应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要不然老这么不明不白地掺合算怎么回事?
”虽然说话结结巴巴的,眼神中都夹带着一点慌张,内心是要鱼死网破。
也许有些女人年轻的时候,总是想着各种美轮美奂的爱情模样,现实里没有那么多完美的事儿。
年龄大了那梦也碎了,才明白不求大富大贵,遇到一个能从心里疼自己的人才最幸福。
我要二刷!
我有挺多想说的,却不知道说啥。
为什么这么善良温顺的活着却要受欺负。
为什么不去惹祸却会中招。
为什么一退再退却要得寸进尺。
好人就得打掉了牙齿往肚里咽,流氓还在蛮不讲理为所欲为?
我们都是普通市民,我们都奔着个念想过日子。
蹬了自行车就能向前,但过日子没有车把手,不知道会不会撞树上。
也没有脚踏板,根本没法往前蹭。
那日子该怎么过,生活的出路在哪里。
可好在,监狱里饭还是照吃,含着眼泪还能拍根黄瓜,有气血就能跟着老师的公交车。
我是要迷上范伟了,这演的哪是戏啊。
洗脸那里是慢吞吞的生活纪录片里一个顿顿的爆发。
片子也很好。
倒汤给儿子,给妹子送花探个头后放下就跑,老师在公交车上回头看送她回家的孩子,给教导主任按摩脖子,送戒指,搬家具,剁手。
回来拍黄瓜,捐300,抢钱,儿子嚷嚷不写检讨,告诉阿姨咱家请不起您。
送饭,板砖尾随,砸车,蛋糕,先120再拍人,爸咱两个人也能过,洗脸,扣下信件,我一定好好学习,猫脸。
我就是喜欢这些。
刚看了新浪潮首作的《四百击》,最近又出了实验性电影DAU系列,但我觉得最好看的还是国内这批。
我没那欣赏水平,思考能力,野蛮生长不加修剪的我不喜欢。
电影本就没有高低,晦涩和粗砺不可作为优点。
“你不是去炸碉堡的啊”“可是他疼我。
”“我不和流氓打架,我不是流氓。
”“有人倒在地上了,不是一个就是两个。
”“爸我一定好好学习。
”“就是太短了,就像只过了个暑假。
”“我有时候还挺聪明的”
底层人想活的不憋屈,想畅快的跟儿子喝杯酒过个生日,要付出什么代价?
就像影片,想过个好生日,蛋糕就得碰碎的比喻一样。
为什么非要被逼急五次了才打?
电影已经给出答案了:我们打不起。
父亲被设定为极端标准的底层老实人形象,放置在避无可避的极端情况,创作者就是想用这种极限法推理出悲剧性。
影片的表述方式虽然属于比较高明的列方程式的引导(而非直接灌输给答案),但算式有些过于精巧而高于生活,即使电影的描写非常生活。
为什么非要被逼急五次了才打?
电影已经给出答案了:我们打不起。
父亲只能用不讲理的方式去限制一个“自由”的没有进入现实的儿子,强行规训他打不起的现实。
好在还有教育阶梯,儿子如果考上大学确实几乎是唯一的希望了。
影片其实并非意在指责特定时代与社会环境,其底色反映了人类社会乃至生物种群中的弱者处境,难免如此;地球也历来如此。
看车人是弱者,儿子是后代,他们的命运一定要改变。
但靠自己很难,总归还是要靠整体的社会建设。
只有从弱者出发,才能看到理想社会的起点。
人以怎样的姿态存在于世上,不仅取决于身份地位,还在于是否有一颗坚韧的心。
如若失去希望,谁不是在苟延残喘?
《看车人的七月》看的人不多,很早之前想看来着,但一直没能得空,只看了开头幸福地拍婚纱照的一段,本以为是幸福的看车人走向更加幸福的生活的片子,但随着剧情不断深入,不断给主人公看车人设置障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得老实且自称懂法的看车人以暴制暴,将所有的怨和恨化作那块愤怒的板砖,拍向了刘三的罪魁祸“首”,故事在全片压抑的氛围中达到高潮,看车人也由此完成自我救赎并锒铛入狱。
影片充满关怀意味,正直老实的老杜本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却接二连三遭遇打击,从几个小细节戳刺着观众的心,比如停车场遇醉汉、哭完洗脸、买蛋糕和蛋糕被打等等。
影片试图将城市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展现出来,灯红酒绿豪车遍地的酒吧门口是老杜的工作地点,而老杜家里也用冷色光营造出一丝压抑悲凉的气氛,屋里的阳光仿佛总是不够,就算有也是煞白的冷光。
没有人不会心疼老杜,就像没有人不会心疼父亲。
而老杜的悲惨来源于刘三出狱,所以刘三就聚集了观众的狠。
当最后刘三倒下时,观众心中还是畅快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替老杜的命运捏一把汗,在那个老杜最终都没有得到的花店里,老杜完成了对刘三的审判,同时完成了自我的救赎,老杜的牢狱之灾恰是牢狱之福,铁牢之中的老杜劳作着,可监狱之外的老杜也未曾获得自由。
全片中最明亮的部分就是片尾儿子骑车的场景和小宋花店的一片花海,儿子和小宋是老杜的希望所在,老杜最终还是看见了希望,还是保留了理智。
即便身处泥沼,依然仰望星空。
老杜尚且如此,你我更不应苟且偷生。
开始觉得小宋阿姨选角太漂亮了,身边男人会很多,不会看上杜这样的人。
再看下去,虽然她找一个能力更强一点的中产更合适,但是她有刘三这个样的老公,了解情况的有条件的男人只会敬而远之。
杜对未来太盲目乐观了,太渴望美女也是一方面。
后来的处理方式上,杜不懦弱,他的处事方式很典型,很现实,包括最开始遇到这样的美女追他他他把持不住也很现实,包括来给他做饭一起吃饭等等,肯定感动的一塌糊涂。
他们就算能顺利结婚,也很快会出问题,宋属于被刘三压抑太久了,开了花店物质生活在改善,特别需要一个言听计从的男的,这样生活比较舒服,等一段时间之后她可能其他方面需求又占上风,他们一样很难处理好。
如果说天气有时是心情的写照,大多数人会把雾蒙蒙的寒冬与阴郁的心情关联。
七月作为火热的季节,充满阳光,可正是这骄阳似火的季节对部分人来说,也易产生焦躁不安的心情。
七月里的一位看车人杜某,中年离异,独自抚养青春期的儿子,正计划与花店女老板结为夫妻。
花店女老板的丈夫是服刑人员,两人未办理离婚手续。
女老板丈夫提前出狱后,拆散了即将到来的婚姻,对杜某和自己的妻子耍横,抢走了杜某为新婚准备的家具、家电,并砸坏了杜某看管的豪车,使其险些丢掉工作。
老实巴交的杜某本想息事宁人,但杜某正处于青春期的儿子为了给父亲报仇,尾随花店女老板前夫,想搞偷袭,无奈被其发现并被胖揍了一顿。
这件事成为激化杜某怒气的导火索,杜某经过策划,最终袭击了女老板前夫,将其重伤,自己也因此入狱。
以上是电影的大致情节,还有一些细节处理的相当感人。
因为自己是在看过电影一周多又续写的这篇评论,记忆有些不完整,以下就自己现在仍能回忆的部分做一记录:1、吃饭。
电影里有很多做饭、吃饭的场景。
民以食为天,这部描写普通人生活的电影多次出现的做饭、吃饭场景反使电影更真实,更具生活化。
就像《饮食男女》中老爷子做饭场景是一大亮点一样。
《饮食男女》中的老爷子毕竟是饭店退休的大厨,做饭像展示高超武艺一样,而《看车人的七月》中的饮食都是寻常百姓的吃食,有时候午饭煮个挂面,拍个黄瓜就能凑活。
做饭场景处理的简单,但几处吃饭的细节却有效帮助电影的铺展。
比如,电影一开始就长镜头描写了杜氏父子在街头摊点吃饭的场景,父子二人边吃边对话,几句话就交代了人物关系和线索。
后来杜氏父子和花店女老板一起吃饭的场景,桌上有像样的几道菜了,女老板为杜某儿子夹菜,三人有家的感觉了,杜氏父子以后会得到相应的照顾,不用在吃上凑活了。
再比如杜某儿子因与小混混斗殴被带到派出所接受教育,杜某将儿子带回家后开始做午饭,煮挂面,拍黄瓜,做完叫儿子一起吃饭,而儿子却堵气不吃。
这个场景的处理特别真实,剥去了电影的虚构气息。
笔者看到这里不禁想起自己儿时与父母拌嘴,自己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堵气不吃饭,父母虽然也在生气,但还会多次叫自己出来吃晚饭。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简直是出于本能的无私和博大。
还要赘述的两个吃饭场景是杜某刚下夜班,被花店女老板催促回去补觉,他回到家里干啃烧饼,喝了几口开水就准备睡觉。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始终胜于对自己的关爱;杜某在新家电、家具被抢走后,儿子做好晚饭没有心情吃饭,直接去上班。
儿子最后把饭带到了父亲上班的地方,杜某大口啃着馒头就着儿子做的菜,观者会因这个镜头提升食欲,但我想当时的老杜恐怕是食之无味吧。
2、洗袜子。
影片有几次给了老杜洗袜子和穿袜子的特写。
夏天的薄袜子,老杜穿完随手就洗了,这种袜子干得快,他出门前直接就能穿上。
这个细节说明老杜人勤力,生活简朴。
3、吕中饰演的语文老师得知参军的儿子在西北牺牲的场景。
谁曾想到,至亲死亡的消息会在一个平常午后突然袭来,可人生有时就是这么戏谑,使你对现实充满无力感。
语文老师声嘶力竭的哭声是一种对悲伤的宣泄,而我知道,当人面对这种消息,有时也会震惊地不声不响,整个人瞬间丧失思考和感知的能力。
4、花店女老板丈夫的狠。
赵君对这个流氓无赖的演绎无疑是成功的,中国很多颜值不高的男演员,反而是大演技派,如王志文,冯远征,葛优,李宝田…。
这个无赖的狠已经渗透到骨子里,无怪乎女老板在解释不敢与丈夫离婚原因时,说自己怕被丈夫杀死。
最后还是要说说范伟。
他饰演的小人物是那么生动真实,简直是本色出演。
除了《看车人的七月》,他在《耳朵大有福》(极力推荐这部电影)里同样演绎了社会底层人物在现实中过生活的不易。
他在电视剧《马大帅》、《刘老根》和小品《卖拐》中的表演,除去喜剧色彩,他其实饰演的还是小人物的底色。
我反而不喜欢他参演商业电影时扮演的角色,比如《非诚勿扰》、《道士下山》,他在商业电影里的配角人物不是傻就是憨,被借重的是他的喜剧色彩,是为了拉票房。
所以,我很期待由他主演的《不成问题的问题》,只有在他做主演,并且诠释小人物在现实社会中的挣扎与无奈时,他在才真正演绎自己!
戏里杜红军朝刘三脑袋上拍砖的时候,真替他痛快,可算出了这口恶气。
可一个善人做恶事,招来的也只能是恶报。
这一下冲动的爆发很像是长久以来懦弱和卑微的报应。
杜红军好像在所有人面前都矮人一头,作为看车人时得装孙子,偏偏儿子就在身边直愣愣地看着;儿子面前也毫无做父亲的威严,即使威严起来也持续不了太久;刘三面前更不用提了,像个被人揉来揉去的面团。
好几次看起来要爆发,硬生生又用窝囊的理性给代替了。
可杜红军又能怎么办?
他有的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身份,一份看车人的工作,和一颗老实过日子的心。
那些破事远远超出他处理问题的范围和能力了。
小宇找刘三复仇未果后哭着跟小宋阿姨说:我爸都这样了还跟着您折腾,我家请不起您,我求求您,以后别来我们家成么?
儿子替老子跟老子的意中人求情,实在没辙了。
杜红军眼见这一切,心里头的无力感又重重的增加了一笔。
最终所有的情绪被儿子的生日蛋糕所引爆。
但就算愤怒到了顶点,他仍旧保留着身为老实人的克制,提前叫了救护车,他怕刘三死。
更怕自己死。
往好一点想,父亲难得的一次果敢彻底唤醒了儿子,在儿子心中,父亲的形象总算硬朗起来。
但杜红军很可能还会继续卑微地活下去,就像现实中,卑微的人无法反抗生活的权威一样。
画质感人
监控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将罪责落实到真正罪犯
生活就是这样,一个悲剧接着另一个悲剧,所以不再沉默中爆发,就要在沉默中灭亡,怕的是有时候爆发了同样也会灭亡
一般般
看得我好难过
窝窝囊囊一辈子,直到退无可退,最终爆发,用最原始的暴力解决了。有一定的写实性,社会上这样的底层老实人被逼急了也差不多。那几年范伟演这样的底层小人物简直信手拈来
这是老王在和命运抗争~~
剧情有些简单,“看车人的七月”的感觉也并没有充分有效地展现出来,有些遗憾。范伟的一切表现均在预期之中,反而是儿子的角色与表演令人意外惊艳,关于儿子骑着单车穿梭在北京城的所有段落,都被剪辑得行云流水。
又见彪哥的温情,老男人的孤独。
演员都很好 葛优是中国人的一面 范伟就是中国人的另外一面 那种要面儿又窝囊的角色在他这里已登峰造极 在这里尤其还要夸一下编剧和导演 最终坏人落得个坏下场 好人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习惯看到大团圆结局 哪怕范伟这个角色进了监狱 也希望他早日放出来 娶了心仪的女人 看到儿子考上大学 可我看到的生活往往都是无奈的 难以下咽却还要硬着头皮咽下去的 就像这部片子里的每一个人 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范伟演技是真棒。但是影片没有明确的价值陈述,可惜了演技。而且没有跳跃剪辑,缺少了电影的魅力。以前我肯定喜欢这个电影,但是现在就觉得很一般了。
压抑隐忍,表现的似乎是一个群体而非个人。现实的种种无奈,看似与社会的大环境无关,但人物的性格上有时代的深刻烙印。如果这样的片子能出现在当下的电影院线里,国产电影还有希望。只是人们,尤其是城市里的人们不愿意看到这些。他们本来就处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更不愿看到比他们生活更为真实的残酷。
本来可以做到很好的片子,刚刚渐入佳境的时候。给阑尾吧恶心了一大记。题材什么的比较不错,本来觉得台词很不错,后来印象完全烂掉。中国人讲故事就是讲故事,充满张力,莫名戏剧性和说教姿势。差点就到达的境界,原来是演技带来的幻觉。就象没能达到高潮的一次自渎,心中充满难言的遗憾。另,音乐让我
导演的意图实在难以捉摸,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不让小孩成功的拍刘三几下板砖……
看得着急死了,真踏马窝囊,一直被别人欺负
范伟老师的早期作品,还不错,刘三实在是太恨人,整部片子看的老憋屈啦!
从社会看法制社会的重要性、从个人讲过分软弱是不可取的
我给高分的电影很少。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沉默中.....
虽然很平凡,甚至看来有些土哄哄的,但是还是不乏亲切之感
范伟和刘三演技真可以,可惜我很讨厌这个故事,坏人坏的百分百,好人懦弱的让人厌烦。摊上这种不负责任又蠢又冲动的爹算小宇倒霉,范伟真是演活了某一类父亲形象。(小宇的眼神总让我想起牯岭街里的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