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以下内容纯凭一次观影记忆撰写,或有疏漏。
在令人厌倦的沙漠里,有一片恐怖的绿洲。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舞蹈,可以婀娜到指甲都优美,也可以扭曲至头发都变态。
人常常跳舞。
我们往往能够在舞台上欣赏前一种舞姿,却经常在舞台下看见后一种。
当地时间2019年2月3日,《猴子》获得了圣丹斯评审团特别奖。
2个多月后的今天,我在北影节上看到了这部作品。
它在短短的102分钟里,预订了我的年度电影榜首。
这是一个有着浓重拉美风格的故事。
它关于一个国家的内战,关于一群哥伦比亚的青年游击队员,关于一个美国俘虏,关于一对因为善良暴毙家中的夫妇,关于三个父母惨死后的无路可逃的孤儿。
有评论说这是一个像《蝇王》一样的故事,寓指人在极端情况下会从文明退化回野蛮,施展动物般的暴力。
然而,这样一种看法对于生活在魔幻现实主义大陆的拉美人民,显然太幼稚了,甚至天真到可怜。
暴力,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们。
在拉丁美洲,暴力不需要一座孤岛作为它的活动场所。
它活在每一个人的每一口呼吸。
从某种角度来说,暴力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而作为一种认知世界的观点,一个人甚至可以宣称,暴力,就是生活的内核。
人,从始至终就是猴子。
几百万年的进化并没能来得及把我们变成另一个物种。
正如窦唯所说,人类,只是一种“高级动物”。
动物的本能是生存,生存的基础则是暴力。
这或许不够准确。
因为植物的本能也是生存,并且植物为了生存同样也可以绞杀另一株植物的根系,让它活活“窒息”。
所以,或许应该说,生物的本能是生存,而生存的基础则是暴力。
因此,暴力有资格成为解释事物运转的一种理论。
在高级动物的娱乐场里,拉美是这条理论最风靡,亦或是最显著的地方。
电影《猴子》用最浓烈的语言,把它记录了下来。
但《猴子》其实并不如想象中的血腥。
全片只死了5个人,1头牛和1只猪。
生命在这里并不像昆汀电影里那样的廉价。
镜头对于死亡的描绘十分克制,在许多场景中,观众甚至见不到血。
可同时,《猴子》对于死亡也是毫不吝啬的。
前一晚还在收看德国糖果无聊广告的夫妇,第二天一早,也可以在简单的两声枪响下,就倒在自己的家门口。
在拉丁美洲,死亡就和不预期到来的噩梦一样,没准哪天就会光顾一个人。
然而《猴子》的开头与死亡无关,它讲的是诞生。
一座孤立的山这是一座云雾缭绕的山。
卷积的云像画上的油彩,渗着一点淡淡的蓝。
它们把这座山包围了起来,隔绝了起来,造出了一座不存在的天堂。
青年们蒙着眼罩,站在两块宛如圣碑的巨石前,仿佛在等待神启。
这让人想到《2001太空漫游》里神秘的黑色石碑。
而在开场的十几分钟里,像这样雄伟宏大的画面比比皆是,让人怀疑镜头后面站着拍摄《创世纪》时的萨尔加多。
这群青年就像是世界上的第一批人类,面对尚未打开的辽阔天地,不知所措。
他们终于等来了神的点拨。
不过,启示他们的不是上帝,不是佛陀,也不是安拉。
他们等来的是他们的长官。
长官为猴子(这是青年们游击队的队名)带来了一头牛和一个用以维护反政府军形象的美国俘虏,同时准许了队长野狼和队员美人的“婚姻”。
野狼就像是亚当,而美人就像是夏娃。
当两人的婚姻被许可后,庆祝自然是不可缺少的。
晚上是一场如梦似幻的篝火晚会。
重鼓点的配乐、摇曳的火光,发狂的人。
这一场的效果实在是太好。
声音、画面和演员组合起来,把炙热和死亡交织在一起。
炙热地活着,然后炙热地死去,这几乎是绝大部分拉美人不得不选择的生活。
拉美人是很奇怪的。
在他们那,文学与政治、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分外的紧密——许多著名的拉美大文豪甚至就是颠覆政府的参与者。
在求而不得的情况下,艺术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他们的出口,死亡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们作品的必要组成。
在这场篝火晚会上,死亡尚未投下它的阴影。
但是不时出现的震耳欲聋的音乐,层层叠加,犹如阴天里低沉的雷声,时刻暗示着观众,或许在下一秒,就将有事情发生。
在《圣经》里,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后,招致了不好的命运。
我不知道《猴子》的作者是否有这个意思,但在野狼和美人睡了的第二天,不好的事确实降临了。
没有从昨晚的狂欢中醒来的队员,拿着机枪四处乱扫,打死了长官交代必须保护好的牛。
队长野狼担心惩罚,在朦胧的晨雾里饮枪自杀。
故事的节奏就是在此进入了正轨。
死亡、欺骗、背叛像一只黑色的蝴蝶,落在了这些刚受过“神启”的青年的肩上。
他们不再似蒙着眼罩时的纯真,包裹上了高级动物的外皮。
他们在无线电台里告诉长官,野狼在错杀了牛之后,畏罪自杀。
圣碑下,猴子们跳起了肮脏的舞蹈。
一片燥热的林政府军发现了青年们潜藏的孤山,发起了袭击,想要夺回被俘虏的美国人Doctora。
但是青年们在反政府军同伴小队的支持下,赢得了战争。
这座神佑的山暴露了。
于是,青年们走进了凡间,躲进一片燥热的丛林。
在丛林里,“进化”的他们反而更像一群猴子。
他们赤裸身体,在树上爬上爬下,甚至嘬手发出猴子一样的“吱吱唧唧”的叫声——这是他们的联络暗号。
倒是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细节。
在“圣山”时,野狼、美人和兰博三个人曾坐在一块石头下聊天。
野狼和兰博各自用手合出一个笛子的形状,吹出了鸟叫。
美人想学,但野狼怎么也教不会她。
现在,能够发出鸟叫的野狼死了,只剩下兰博。
而学不会鸟叫的美人,只能是猴子。
曾经说“永远不会忘记杀死牛的不是野狼”的美人在丛林里和接任的队长大脚睡在了一块。
兰博因此一次又一次地感到迷惑。
这个迷惑在他把试图逃跑的Doctora用锁链绑起来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每次Doctora对着简陋的DV念新闻之前,他都要把她的身子擦干净。
他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像狗一样被拴住的女人能够维护反政府军的合法形象。
他可怜她,于是在拴上锁链后,他蹲在一边,嚎啕大哭。
长官还是发现了Doctora逃跑未遂的事情。
于是,他把队长大脚带走接受军事审判。
在奔涌的河上,在长官背对着自己撒尿时,大脚朝他开了枪。
失去了长官的青年们,再一次进化,他们从反政府军变成了彻底的土匪。
他们把皮肤涂成阿凡达一样的蓝色,嘬手发出猴子一样的叫声。
他们从纯真到欺骗,再到奸诈。
他们变得越来越文明,但却变得越来越像猴子。
这一串场景又是一个音乐与视效的完美结合。
高昂的节奏、绿色的雨林、占满整个荧幕的面部大特写,《猴子》的制作团队让观众产生了又一次的颅内高潮。
兰博出逃了。
一架现代的直升机他在河上漂流,找到了一架悬停于河中央的船。
船主是一个善良的大叔,他把他带回了自己的家。
这一家有三个孩子。
夏天的午后,他们一家人坐在屋外的沙发上乘凉,看着无聊的电视节目。
柔和的光打在他们的脸上,小屋里的时间好像将这么永不改变地流淌下去。
妈妈把睡着的两个孩子抱回屋内睡觉,最后只剩下兰博一个人。
他看着四周的环境,蜷缩在椅子里,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
但一只猴子跳到了旁边的栏杆上。
第二天一早,兰博醒来,他看到窗外的三个孩子在玩气球,就像在“圣山”时的他们一样。
红色的风扇吹出热风,他开心地又卷进了被子里。
然而下一个画面就是两只“猴子”的大特写。
他们呲牙咧嘴,发出刺耳的叫声。
老夫妇拿起枪在自己家的门口警惕地朝外观察。
两声枪响,他们倒在血泊中。
美人踏进屋里,引出了一个360度旋转的长镜头。
屋里的一切摆件没有变动,时间还是那样地流淌。
可镜头最后扫到了倒地的夫妇,扫到了藏在桌下的三个孩子,观众们知道,一切都不一样了。
本来的时间线在这里停止,那个每到夏夜就会传出电视声响的小屋,永远只能存在于另一个时空。
桌下的三个孩子没有一丝惊恐,哥哥拿着木棍坚定地挡在两个妹妹前。
如果最后没死的话,年幼的他们或许在今天也得到了“神启”。
兰博疯狂地奔跑。
他跳进了奔涌的河流。
Doctora意识到这个土匪窝里出现了空档。
她用套在自己脖子上的锁链杀死看守自己的最后一名队员,用石头砸断钢铁,逃出生天。
一架政府军的直升机从高空驶过,在河滩上发现了晕倒的兰博。
这里的镜头同样很有意思。
俯视的航拍视角,摄入了两条河流——一条清澈,一条浑浊。
这两条不同的河汇到一块,变成了统一的颜色。
清澈与浑浊,最后统统归于浑浊。
在泥浆满溢的河滩上,兰博脸朝下地趴着,像溺死在海岸边的那个叙利亚小孩。
政府军把兰博带到了直升机上。
镜头在直升机上横扫到远方的现代城镇,显得分外突兀。
在一整部片子“圣山”和“丛林”的洗礼后,面对这样一堆方方正正的土坯,人不由自主地感到猎奇。
镜头继续平移,观众们看到了兰博。
那是一双哭红的双眼。
它就那么地凝视着镜头,发出无声的质问。
究竟为什么兰博会变成这样?
究竟为什么世界会变成这样?
导演抛出了问题,却没有给出答案。
会学鸟叫的兰博终于像鸟一样飞在了天上,可他却在哭。
他的命运因此得到拯救了吗?
电影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
政府军的士兵通过电台询问长官,该如何处理兰博,一切却在这无言的凝视里戛然而止。
《猴子》无疑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尽管为了完成这样一种神秘的风格,电影在部分叙事上出现了明显的断裂感,但我觉得这种牺牲是值得的。
它的视效、配乐、演员、剧本完美地契合在一起,让影片最后抛出的问题掷地有声。
电影里有太多出色的地方。
漂亮的调度、《发条橙》式的拉镜头(由特写至全景)、积极参与叙事的配乐、神话般的置景和美术风格……太多太多了,它应该没有疑问是2019的年度最佳(我当然希望还能有更好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没有一样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它们全部是为主题服务的。
青年游击队的遭遇只是大环境中一个无关痛痒的故事。
正是比这些青年更文明的人,挑起了战争,勾来了死亡。
《猴子》是拉美战乱的缩影,更是整个人类的寓言。
我从来不写影评,这是我的第一篇。
因为我确实被深深地震撼到了。
拉美的文学家和艺术创作者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我百无聊赖跳动的心脏。
在高级动物的外皮底下,我们依旧是一只野蛮的猴子。
【柏林电影节观影】这算是在本届电影节上看到最惊喜的一部作品。
印象中看过的哥伦比亚电影不多,无外乎就是人迹罕至的荒漠或丛林背景,还有就是充满异域色彩的民俗仪式。
当然这些元素都能在本片里找到,但并非意味这是一部用第三世界影像奇观做噱头来讨好西方观众的“艺术电影”;相反,它却是一部具有多重解读可能性的人性寓言。
影片的主角是一群与世隔绝的青少年游击队,他们在一名侏儒教官的严格指导下学会了格斗技术和武器使用,教官离去之后,给他们留下任务要照管好一头母牛,以及一个说英语的女人质。
这一段情节在充斥古怪仪式与山峦环境里推进,而母牛被射杀后,情节开始进入疯狂而难以预测的走向。
从模糊不清的时间背景来看(尽管高潮段落有一句交待女人质身份的台词点出来),影片似乎是在刻画一场正邪难分的战争。
青少年游击队绑架了女工程师,而游击队领导自杀后,接任者独揽大权、肆意妄为,这个无政府的小团体就此陷入分裂状态;其中一名厌倦了暴力、不想服从的成员出逃到森林里一户人家,原本以为借此远离纷争,却继续遭遇其他成员追杀,最终上演一场九死一生的顽强对抗,逃出生天后回归现代文明社会。
这一系列纠缠不清的、敌我难辨的混乱状况描写似乎就是过去数十年间哥伦比亚内战的缩影,而映后导演现场的解说也印证了这一点。
然而,导演表达的重点并不完全为了让观众观看哥伦比亚内战的混乱史,因为他模糊时空的处理手法独具匠心,给影片带来极其神秘的气息,很难让人猜想到是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理位置。
而不见敌人的战争,雾气腾腾的山峦,危机四伏的森林,更给影片营造出丰富解读的可能性。
这群与世隔绝的青少年在习武和接受纪律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紧密互助、类似家庭的组织,每人分工明确,谁负责看管母牛,人质逃走了谁负责找回来,都有泾渭分明的界定。
而当意外发生后,先是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很快便由一个专横霸道的成员掌权,却也因其残忍暴力的手段而种下祸根,导致成员的厌倦和出逃。
从这个层面来看影片似乎在影射独裁专政国家从形成到兴盛,再因领导者暴政而产生群众不满而分崩离析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导致“家庭”产生矛盾和分裂的重要因素有两个:青春期的反叛心理与外来者的影响。
这群青少年看上去都是未成年的孩子,涉世未深的特点都写在脸上和性格里。
教官训导的过程中给他们灌输了严格律己和顺从指挥的道理,另一方面也种下了对权威和秩序的反抗心理。
教官离去后,他们对爱情和欲望的压抑逐渐得以释放,不断引发出无节制的暴力和无序状态。
之后杀害教官以及跟外界断绝联系的描写,也印证了青少年反抗权威的天然属性。
剧本将青少年安置在这个特殊的故事背景里,有极其耐人寻味的效果。
这种处理手法与经典作品《蝇王》有着深深的渊源。
同样是天真无知的青少年,逐渐退化成动物般的野蛮人和暴力狂,显露出人性中的阴暗和兽性,一如片名“猴子”所具有的双重指涉意义。
然而,有别于《蝇王》及其后类似主题的影片,如去年法国片《野小子们》,本片并没有局限在一个固定的环境里讲述人性演变,而是用变化的空间来展现人性退化的过程,这算是导演又一个匠心独到之举。
青少年心理及行为的变化与身处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种暗含寓意的对应关系,从雾气缭绕的高山到危机四伏的丛林,他们从孤立无助、彼此团结的严密组织,转变为迷失方向、远离文明的“猴子”。
导演令这个脱胎于经典叙事的模式更复杂化的是加入外来者视角,即女人质这个重要的角色。
起初这名女人质跟他们相处不算太差,甚至有可能充当组织里“母亲”的角色。
在她眼中他们都只是小孩,做出的荒唐事并非真正所想。
然而,作为大人,她明显懂得更多,语言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以及戒备心理都要优胜于这群娃娃兵。
她成功脱逃一次后被抓回,之后再利用看管女孩的同情心和天真本性而重获自由的情节,展现出成年人和青少年之间的鲜明对比。
剧本对她的刻画以及女演员都精彩演绎出人性中黑暗而复杂的一面。
影片的影像风格令人难忘,摄影机的运动和场面调度与扣人心弦的剧本保持着精准的契合度,从高山到丛林到激流险滩,无不彰显出创作者的用心设计。
不过最为突出的还要数音效和配乐。
曾为《皮囊之下》做配乐的Mica Levi此次依然炮制出耸动而震撼的效果,画面上不时浮现模拟打雷的鼓声,渲染出诡异而逼迫的气氛感,暗示情节朝着难以捉摸的方向发展,与剧本中所刻画的人性如出一辙。
首发于电影公众号电影触觉CineTouch
这片子牛逼到什么程度?
导致一帮平时也许只会在评论区打个“卧槽”或者“牛逼”的同志们竟然也可以在这写几百字长篇影评吐槽秀智商了!
我一般不会去看独立电影或者艺术电影的评论,因为觉得类似于开放式命题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想法。
唯独点开这部电影的长评发现有个打双星的伙计说这片子故事不行?
那你还真是成功的尿了所有的情节点,前列腺有问题还是抱着你家的《猩球崛起》练憋尿去吧。
本片几乎每几分钟就会有一个抓人的地方,让你始终挪不开视线而又因为片子的类型和气质真的太特别了对于那些电影审美已经僵死或者固化的人来说可不就是灾难。
另一个评论则提到竟然没有在评论区看到内容剧透可见本片就没什么内容,是一部无聊的片子。
对于这种习惯了看文字电影和就像反刍一样的电影解说的人来说这样原生态的片子你确实也享受不了。
上好的食材摆在你面前你也不会认识。
本片有多少个情节点呢?
猴子兵团的训练,奶牛出现,军团认可的伴侣制,湿地派对,枪杀奶牛,队长引咎自杀,大脚掌控全局,分食牛肉,遭遇夜袭,女博士俘虏与瑞典女对话,阵地转移,雨林穿行,女博士第一次逃跑,大脚再次施展权术,女博士被抓回,小队成员决裂,指挥官再临,小队成员互相背叛,指挥官被杀,大脚彻底领导小队,抢劫路人,兰博逃走,兰博遇到两夫妻,博士再次逃走,小队找寻兰博杀死两夫妻,追逐兰博,三人顺河漂流,兰博被直升机救起带回城市。
这些大部分看似不相干的情节点被前因后果彼此串联而且逻辑紧密节奏紧凑,剧本本身是超越很多商业电影剧本的,所以根本不用拿来比较。
以上所叙述的还只是大情节,像是湿地打闹,狗子雾中扫射,三人接吻,美人水流下清洗牛血,电台对话,兰博和美人拥吻,大脚、瑞典女、波波吃毒蘑菇,女博士被虫群围困,兰博蓝精灵吊桥围堵,指挥官的魔鬼训练,女博士砍雨鞋等等这样的小情节更是无处不在。
在哥伦比亚的湿地和热带雨林一群不同肤色性别种族的孩子熟练的使用枪支好像玩具,迷失在权利和青春期的荷尔蒙之中;唯有心存道德和理性的兰博最终逃离了这样的原始,被带回了文明的世界。
这样的故事如果你还看不懂,只能说明你像那大部分道德感模糊的孩子一样,也迷失在了那片潮湿的人性原始丛林之中了吧。
前半部分在展现一群孩子的自然浪漫的天性,导演在这里非常克制,没有急于将恐怖分子这种特殊身份引入剧情,尽管他们负责看守一位人质,但是这种绑架勒索,在他们的认知体系里,并不具有正义或邪恶的区分,这只是他们的一项工作。
当然这种工作对这群孩子来说,有着真正军人般的严苛,因此一头奶牛的死亡,才会引发分裂,甚至队长的自杀。
这种死亡带来的震动,早晚会降临到这群孩子身上,因为他们的身份和处境。
于是在下半段里,恐怖分子这种身份开始慢慢摧毁和瓦解了整个队伍。
前半部分是非常重要的铺垫,因为这种身份下,观众看到的自然纯美的天性才令人动容,但是这种身份的设计,如果没有后半部分就显得表达过于浅薄了。
有些人喜欢看纯美的天性,但导演显然不是满足于此,对于处于这种动荡混乱的环境里的导演来说,更是如此。
影片里有一部分性别混乱的部分,也许受到好莱坞电影的模式化,或者是传统观念的引导,即使是接受同性,我们也潜意识中分别它与男女情爱的不同。
但是在自然天性之中,这两者本来就是模糊错乱的,影片片名叫做《猴子》,除了现实中的叫法,显然也是寓意这些孩子在丛林之中与世隔绝,展现了自然天性的一面,也展现出冷酷杀戮兽性的一面。
很多人觉得前面部分清新迷人,后半部分稍显混乱,这本来就是影片故事气氛的走向,前面纯美自然,后面渐渐情绪失控,有迷幻蘑菇,也有抽象的战斗舞蹈,很多部分包括兰博遭遇的家庭,出现得非常突然,包括博士出逃又被俘,她和兰博复杂的情感关系,这些都是加剧气氛的重要手段。
总之不要用好莱坞式的故事讲述方式来看这部电影,它的好处其实就是用很多非传统的讲述方式完成了故事还有关于博士电话中提出问题的部分,我把自己的理解也粘在这里:因为我们没有处于极端环境中,所以我们还是按照日常的思维,提问就是提问,回答就是回答,其实有的时候提问就是一种信息交流。
因为博士已经被绑架了很久,所以双方都因为深思熟虑,在这种难得的直接对话中,每个问题都要具有更多含义,按照我的理解:对方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确实是为了确认人质是否活着,人质回答也确定了这种想法,第二个问题,最伟大的英雄,这个问题很显然像是一个孩子提出的问题,所以提出这个问题的隐藏含义是,你的孩子是安全的,也许博士被绑架时她的孩子也同时处于危险之中,所以为了传递这个消息,对方才会问第二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提出后,博士的表情,先是非常激动,捂住了嘴,然后她抹掉眼泪,控制住情绪,然后说spiderman,说完时能够看出一丝笑意,这是获知孩子安全后的欣慰。
博士一直着急提出第三个问题,根据这个逻辑,是想确认父母的安全,那么可以猜测她的父母也一定处于危险之中。
但是对方挂断,那么就有很多解释,如果这是一个第三方电话,是否恐怖分子截断了通话,或者对方没有博士的亲属在场,他们只准备了问题,无法回答,或者博士的父母确实已经去世,他们结束通话,已经传递了这个信息,这些都存在可能。
但这并不重要了,对于这部电影的内容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
《猴子》,一部哥伦比亚电影,我看电影少,对这个导演并不了解。
哥伦比亚这个国家给我的印象就是大毒枭和动荡的政局。
国家的社会现状也正是这部电影的大背景——反政府武装建立的游击队在山区潜伏,训练,作战,看押人质。
电影的名字充满了寓言色彩,猴子一词在电影指的就是主角们的代称,他们的上级会在电台里喊,猴子们,请回话。
那么,猴子到底是什么,这个与人类极其相似的灵长动物。
在《无人区》里,被认为与人类最大的区别就是会不会使用火。
沿着这个思路,火的使用使人类开始食用熟食,饮食文明可能是一切文明的起源。
所以,电影的名字既是指定了主角的身份——游击队员,也在隐约指向野蛮与文明。
电影拍得极具南美地区的魔幻色彩,同时生猛到让人震惊。
在一座高山上,驻扎着几个年轻的游击队员,说是队员,其实他们也不过是几个半大的孩子,他们在这里的任务很简单,看押一名美国女博士。
在大多数时间,看不到守卫与囚犯的僵硬关系,甚至于还能展现出一些孩子特有的烂漫。
他们其中一个孩子过十五岁生日,庆祝的方式便是每个人抽他几鞭子,最后一鞭还很友好地邀请博士来动手。
我并不了解拉美地区的风俗,这个鞭打是一种民族习俗还是游击队里的特定礼仪。
在古代中国,男子成年就要束发加冠,其实也就意味着头上要承担的东西多了,正式步入礼仪社会;非洲的一些部落会在男子成年的时候让他出去狩猎,意味着勇武和独立进行劳动,那么挨鞭子意味着什么?
解读的空间很大,绝对意义上的服从,或者要挨社会一顿毒打?
山里的猴子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经受一个小个子上级的检阅,战术训练或者开展一些洗脑教育,有趣的是,他们连谈对象这种事都要向上级提出并获得批准。
有一天,小个子的上级送来一头奶牛,并说明这是借来的,每天挤奶补身体,还要好好照顾奶牛,因为到了日子,就要还回去。
到这里,故事开始向魔幻现实的高潮迈进了。
年幼的战士们虽然扛着枪,当骨子里还是孩子。
在一次嗨皮中,乱飞的子弹,打死了奶牛。
队长因为畏惧,开枪自杀了。
这样一来留下来的人,便很自然地将奶牛的问题推到了死人头上。
在这里有一个小的插曲,队长的伴侣,就是向前向领导提出要求并且获得批准的那一位,刚开始是不同意的。
一个队员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她是缺乏一个新的伴侣。
(大概意思是这样)。
另一个男孩子便很自然地尾随而去。
奶牛的事情算是过去了,但大麻烦还在后面,一直看押的博士,趁乱逃跑,虽然被追了回来,但小个子的领导还是来做出重要指示,在这个节骨眼上,说漏了奶牛的问题。
继任的队长因为畏惧,杀掉了小个子领导,并且将先前举报的卷毛小伙囚禁了起来。
重新集结起来的队伍,没有了直接上级,显然涣散了许多,内讧也让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微妙,没多久,就出现了逃兵,因为内部矛盾,女博士再一次逃跑,并且顺手干掉了看守他的小姑娘。
故事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一只小队被彻底击溃,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落在了逃兵被抓上飞机,面对着迟迟不到的敌军指示,眼泪打转的画面。
整体来说,《猴子》在剧情上并不是很出彩,非常普通的线性叙事,就事论事地讲甚至有些平淡。
其所展现的大师手笔在于人物自身的特殊性和环境的特殊性。
猴子还是孩子,这是电影的主题。
他们拿着枪,可以极其专业地杀死几个平民,犹如猛兽扑食一样熟练,没有原则的暴力,本身就是捕食的野兽。
同样地,约束野蛮的途径就是更加粗糙更加野蛮,这也就很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一只奶牛能带走两条人命,他们畏惧的背后都在说明,在这片山地之外,是更野蛮的制度。
同样地,博士为了出逃,毫不手软地杀死了看守她的小女孩。
杀人的瞬间脑子里完全搜不到先前一起游戏的画面。
在荒蛮的土地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薄弱,征服野蛮的唯一方式就是更加野蛮。
《猴子》这部电影拍得更像是拉美地区的寓言,镜头缓缓给到雨林和河流的时候,美丽与富饶就写在那里,当他的出路又在哪里。
女博士这个形象代表的可能就是他背后的大国力量,他们口口声声的文明其实掩盖的只是野蛮的本质,在野蛮与野蛮的对冲中,只会演变成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循环下,前赴后继,会有无数的猴子出现。
不喜欢,又一部北影节才看完豆友一看热评虚荣心作祟不敢打低分的作品。
(上一部是《罗马》)看完感知到导演的沾沾自喜神情像极了毕赣对《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自我陶醉(说起来毕赣还在试图叙事)这部导演压根就放弃了叙事,并不觉得导演未来可期,能力不足只能执掌片段,每个片段都让人叫好但整体叙事就兜不住了。
诚然视听语言接近满分,稳健的推镜很喜欢。
但奇诡的音效低音轰炸除了骇人就只剩下喧宾夺主了。
与其说大型音响测试,不如说是检验共情理解能力。
相信和我一样共情理解能力强的都会感到生理不适,头疼。
试图通过观察一些符号去推测背景和时空设定,但都被导演刻意隐瞒,报纸电视机墙上照片屋内陈列都推断不出。
人物行为动机无刻画,有的只是展示,太浅表。
换个编剧能成为类似《猩球崛起》的神作,末世有太多有意思的设定可以玩了,像《佛罗里达庄园》一样浮于孩童无思考视角沦为儿童电影可惜了。
一开始我也把这部片子当作群像电影,瞬间数人数记特征记人名,试图辨别性别,但导演可以弱化模糊最后的凝视只觉得空洞。
很多时候,我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会经常发出这样的论断,这部电影是在考验人性,这部电影诉说了人性的黑暗面等等。
这些论断大都源于电影中的某一个主角或者是某一个故事主线中设定的挑战者在面对一些状况的时候,心中的那些黑暗面渐渐的占据了上风,最终在这些状况面前,表现出来了一些反日常行为的行为,这个时候,我们将自己看到的这些行为统称为“人性”。
但是人性并不是一个人类固有的属性,而是一个人类共有的属性,什么是人性,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属性,这个属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
如果扩大到整个生物种群当中的话,其实就更加明显了,人类也属于一种动物,而人类共有的这种属性其实是一种动物的本能。
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性等同于兽性。
在原始社会或者说在上古时候,人类还没有进化完全的时候,基本形态就跟灵长类动物别无二致。
我们可以说自己曾经是一只猴子,而猴子的属性基本上就跟所有的野生动物一样了,弱肉强食很普遍。
因此,当很多电影中出现了基本的人性之后,我们可以将他们的某些表现与猴子结合起来。
这才是本能。
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弱肉强食的故事,一个体现人性与兽性的故事。
而故事的主人公并非一群猴子,而是一群少年。
本片名叫《猴子》。
八个小孩子奉命看守一名美国战俘,而这八个小孩子并非是普通的小孩子,而是具备一些战术素养的游击队少年.期间,他们经历了一系列的坎坷的故事,最终随着战俘不断地逃跑被抓,这些少年们渐渐的将人类的本性暴露了出来。
看完这个电影之后,我们可以大胆地发问,这群人在干什么?
这群孩子在干什么?
这群猴子在干什么?
很可惜,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
战争如何将这群孩子逼成了杀人犯?
这个问题也没有答案。
我们可以走近看一看,这群孩子到底做了什么?
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大家普遍都认同小孩子是可以进行规导的,也是可以塑造的。
而经历战火纷飞的大环境之后,小孩子的属性自然与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有所不同。
本该是一群生活在阳光下的孩子,却在这个战区被塑造成了战士。
但这些战士的本能还残存着一群孩子的性格色彩。
就比如说开始的时候他们踢球玩,然后一起游戏等等,虽然展现出来的行为都比较暴力,但始终还是在孩子的属性范围内。
不过后来渐渐的开始失控了。
他们的长官送来了一头奶牛,而这群孩子的任务除了看管战俘之外,还要奉命饲养这头奶牛,而这头奶牛的生死,也决定了这群孩子的成长路径。
起初的时候,他们相处的非常好。
但是意外发生了,奶牛不幸被流弹击中后丧命了。
这个时候孩子的属性便暴露了,面对突发状况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置,而这个意外也导致了其中一个孩子因为愧疚而自尽。
在没有一个大人进行心理疏导的环境中,这些孩子选择了一意孤行。
奶牛死去是一件让他们难以承受的事情,而后来成员的自杀更是让他们慌了神。
本就无法处理好面对的突发状况,而这些状况却接二连三的发生。
于是这些孩子更加的慌乱了。
但此时,意外却继续着自己的步伐,战俘逃跑了。
这个打击彻底的将孩子们原本的童心摧毁了。
一个正常的小孩子在犯错之后,最常做的就是拼命的否认自己的错误,因为小孩子一般都不具备承担后果的勇气,对于这群武装游击队的小成员们来说也是这样。
他们在处理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就是拼命的掩盖已经发生的一切,比如说砸掉电台等等。
最后在处理被抓回来的战俘的时候,他们继续着自己对待奶牛时候的态度,直接用锁链锁起来。
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唯一一个让自己放心的做法,虽然看上去并不妥当,但是锁链的加持,可以让他们更加的放心。
而故事也因为这件事情而接近了尾声。
被锁镰缠绕后,战俘本来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但一再的被侮辱已经让她暴露了自己的本性。
相比较一个孩子而言,一个成人的本性会更加的黑暗。
我们后来得知这是一个女工程师,而她在逃跑的过程中不惜用锁链绞杀了看守自己的女孩。
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癫狂了。
尔后的一个逃跑出去的游击队员看到了正常人的平静生活后,开始心生向往,但是却被自己的队友们打破了平静,故事到了这个我们看到了该片的主旨,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什么,永远不会是什么。
战争剥夺了这群孩子们成长的权力,然后他们就再也回不去了。
对于人类来说,让每一个人无差别的回归兽性,这可能就是战争的终极创伤吧。
……你好,再见
本片是我2019年最喜欢的15部电影之一,镜头语音非常厉害,节奏把握也非常好,但是这些都不谈了,下面主要谈2个方面,1)是猴子小分队如何像《蝇王》里面的人物一样,一步一步走向丛林法则,一步一步失去人性的,2)是哥伦比亚的政治现实为什么就是丛林法则,魔幻现实主义在拉美其实就是写实主义。
01影片开场有很多大全景镜头,在画面中有一个高高耸起的巨石,和它相比,猴子小分队都是异常渺小的。
这个时候一个身高不足五尺的军官上司来了,训练小分队成员。
请注意这时候他们的衣服穿的很多也很干净。
这个军官其实就是权威的象征,在他的训练下,小分队负责照顾奶牛和一名人质,这个时候基本上工作是井井有序。
然后他们开party,吃了疑似毒品的东西,第二天有人误杀了奶牛,其实这正是第一个被杀死的来自文明世界的东西,接下来电台,猪等等都会被破坏或者杀死,代表文明世界的衣服也被剥去,大家越穿越少,而且涂上了泥巴。
当然具有标志性的转折是军官被大脚怪杀死,这代表着他们从文明社会的边缘彻底走向了丛林法则,而且影片后半段确实大部分是在丛林里的戏。
就像小说《蝇王》中一样,当一群人在接近封闭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原有的文明世界的一套并不再适用,大家进入了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尤其涂身体和猪头这两个镜头与小说高度契合。
当然在这个丛林里还是有所谓人性的觉醒,那就是兰博,他从一开始就好像和大家格格不入,当大脚怪彻底滑向疯狂,他没有选择加入,而是自己一个人试图逃出那丛林。
《蝇王》中结尾是轮船来到小岛接走了大家,而本片中来的是现代社会的直升机,接走了兰博。
本片的名字叫猴子,其实既可以指猴子小分队,也可以说是预示了这队人从所谓有序世界的服从命令的战士,转变成了只遵守丛林法则的大自然里面的猴子。
蝇王8.2[英] 威廉·戈尔丁 / 2006 / 上海译文出版社02当然在把本片看成是隐喻的同时,也要指出这个故事的各种变体正在哥伦比亚反复发生。
虽然哥伦比亚在1820s就已经独立了,但是这片土地却没有片刻安宁。
尤其是1960s以后受美国可卡因等毒品销售量大增的影响,哥伦比亚的毒品种植和走私慢慢发展起来。
1964年哥伦比亚革命阵线成立,一开始宣传自己是为了穷人的**主义组织,但是有些人不久就变成了从事贩毒,绑架的恐怖主义组织。
1984年虽然和政府有和解举措但是直到2016年才最终签了缴械的协议,具体执行又到了2017年。
哥伦比亚虽立国快200年,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人们无一天不是在丛林的状态里面活着,虽名有政府但是全国很多地区掌握在游击队或者贩毒组织的手里。
美剧《毒枭》里面就是讲的哥伦比亚毒贩集团和政府斗智斗勇的故事。
显然猴子小分队是隶属于一个从事绑架勒索的游击队的,为了成为战士而服从安排进入丛林看管人质。
哥伦比亚这种国情在世界其他地方不多见,所以被我们叫做魔幻,但是对他们这就是写实,就是日常。
毒枭 第一季 (2015)9.32015 / 美国 哥伦比亚 / 剧情 动作 传记 犯罪 / 安德烈斯·拜斯 费尔南多·科英布拉 何塞·帕迪里亚 吉列尔莫·纳瓦罗 / 瓦格纳·马拉 乔安娜 克里斯蒂03从片中可以看出为了维持一个地方的秩序,外界的权威有时是必须的,否则就会变成混沌不堪,变成原始的互相争斗的局面,而且这恰恰是不自由的,片中大脚怪说了算以后反而其他人毫无发言权,而且随意杀死意见不同之人。
当然片中人质的变化也值得说一说,她一开始的逃跑计划没有伤害任何人,但是最后她不但杀了一个女孩还弃另一个队员于不顾,轻描淡写的拿走了他的靴子。
狼队长和兰博以及看守和人质之间的同性之吻,也是片中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点,在这个看似开放实则闭塞的环境,大家性向是不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呢?
记得在2016年,哥伦比亚最大的话题就是当时的SANTOS政府和反政府武装的和平谈判(这个电影里的应该是QUERRILLA,游击队,最大特色就是居住在雨林里);当时的背景是政府花了很长时间,也花费了很大军力去围剿游击队,但是还是很难一举拿下,抛开有财团支持以外,很大的一个因素,游击队都身处雨林里,藏匿雨林之中,很难一举歼灭;区别于Uribe政府对反政府武装的强硬态度, SANTOS偏向于和平谈判,其实是一定程度上的妥协;16年和平谈判协议内容,有一点印象深刻:饶恕反政府武装分子所犯的罪行,同时安排相应的工作,提供就业; 16年9月底10月初,整个哥伦比亚最大的话题一定是关于和平谈判协议的全民投票YES OR NO,我记得投票当天,一直守在电视上关注每个区的投票结果,结果2016年10月2日,最终以50.2%的投票权和49.8%的投票赞成失败;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难道这些人疯了吗,希望继续武力冲突,也不要和平谈判?
而且从投票的结果来看,BUCARAMANCA, BARRANQUILLA, MEDELLIN这几个大城市都是以NO占大多数,而这几个城市正是游击队冲突最厉害的地方;按照外国人看客的看法,肯定很不理解为什么战乱中间的人,反而不希望和平?
可是真正的事实是什么, 谁不希望和平,谁都渴望和平,尤其是深受反政府武装侵害过的人来说;那为什么这里的人却反对和谈?
我当时问了很多朋友,他们告诉我说,很多人的家庭被反政府武装杀害,现在政府却为了所谓的政绩和平谈判,名义上好像是不可拒绝的条件,实际上伤害的是这些地区人的心,他告诉我一句话,我一直记得:难道我要和杀死我家人的愁人一起和睦相处?
我做不到。
我非常理解他们所说的,对于反政府武装时不时的侵害,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但是要让他们忘记仇恨,他们做不到,我也做不到;所以16年的投票,我印象尤其深刻,因为我是在哥伦比亚工作,没有投票权,但是我的答案是NO,一个政府草率的决定,起草谈判内容文案也才1个多月时间,这样名义上的和解,谁会接受?
我记得当时我在FB发过一篇贴:谁都是希望和平,我们不是傻子,但是我们希望的是真正的和平,起码不应该是草率地让深受侵害的人去投YES。
而那次投票,当时首都波哥大的人大举投赞成票,很明显,因为他们并未受到真正的伤害,他们和那些外国人一样,只是看客。
记得那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SANTOS,那年哥伦比亚的和平谈判也成了全球很大的新闻,包括国内的很多人也关注了这个事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到真实的情况;说了这么多,其实是由这个电影的一个片段有感,父母被游击队枪杀,家庭被毁,你们觉得那些仇恨中眼睁睁看着父母被枪杀的孩子会希望这样没底线的和平谈判吗?
哥伦比亚是我很爱的国家,希望一切多好;
记得之前的看过一个纪录片,哥伦比亚的独立军已经开始与政府和谈中。
现在不知道怎么样的。
但,一切都在变好,虽然不一定是对你好,但大多数人都是好的吧。
只看一点开头狼自杀,是因为对于可能要上军事法庭所产生的恐惧,心理承受不了或许,在我们看来,就只因为误杀的一头牛,还不是自己杀的,是自己队员杀的,就这样给了自己压力,而变成了自杀肯定要说这个队长的心里素质不行,在压力面前什么都不是,这一点点都自杀,想想孟获被孔明抓了七次放了,还不是,每次都高高兴兴的带兵来找回场子别忘记了狼还只是个孩子,孩子有一点好,天真的什么都相信,所以他相信军事法庭是很可怕的,教官这类的教的于是,这个好孩子,自杀了没上过战场的战士,死要了自己的枪下。
-大脚 就不同了,同样是孩子,但一来就放出 了杀牛被关的阿狗,又要众人把杀牛这事推给已经死了的狼,就这样,一切都回到了原样假如战火没打到这里,可战火打到了这里,一帮孩子只好按着命令带着,人质转移到雨林去在高山上大家与人质相处得很好,想到会一直会如此但做为人质的博士,不这么想,一直在找机会逃,现在有机会了,就是这一次逃跑改变了这一帮孩子的命运为什么要逃,不是相处得很好嘛,人质没有人权的啊,你现在对于他们有用,所以能生活还好,但一没用了,你的命运可就不止是凄惨的可能所以有机会一定要逃,身份没有对等的时候,别相信什么相处愉快
---逃跑的事,让大脚压了下来不准向上报告,让队员都去找大脚也怕上军事法庭,也怕死,所以他不想想狼那样,他要用一切办法要救自己博士是抓回来了,但这事还是让上级来送补给的人给发现了,要还回去处罚,半路大脚杀了补给人员,跑了回来带着这只小队,变成自己的私人组织
-别看博士那么好人,但为了逃跑,她也能狠下心来杀一直陪着自己的人所以,一个人当下的环境,对一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如何的真实但一个人,的真实环境是怎样的,你可能真看不出来给我一又慧眼吧
很难评价。音响一流。但是故事很隐晦,也很枯燥。
混沌初开,生性本能。摄影是真不错,抵抗着无聊。
旅游宣传片?画面拍这么美!看睡着了,困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一卷无法辨别真伪的地方志与组织档案。类似曼多萨《人质》和波尼洛《夜行盛宴》的杂糅,一篇以超前沿领域为选题的论文,可惜只完成了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两部分,至于研究的是什么,导演暗下不表。
?????
想到荒野猎人,同样是高贵的自然光摄影下的沉浸与移情,这一部还是要更粗粝一些,摄影的完成度也要比文本更有说服力。角色两场逃出的过程,我看到逼仄茂盛的雨林向体制隐喻的缓慢平移,集体与雨林的吞噬似乎都是由内而外的共识。BJIFF@保利天安门
前半段的集训部分有点《全金属外壳》的感觉,“别具一格”的庆生方式算小开眼界,山间景色实在美不胜收让我为之向往,相得益彰的配乐也挺不错……战争爆发后的丛林部分观感就走了下坡路,联想起《追捕野蛮人》但于我而言却有些无趣,故事(尤其是部分情节转折)的来龙去脉没给交代也略为不满……一开始没注意,后来逐渐察觉“大脚怪”(莫伊塞斯·阿里亚斯 饰)挺眼熟,查阅其作品列表,原来他参演过我看过的《五尺天涯》《安德的游戏》《夏日之王》……7.7分,第3333人评价……
#9thBJIFF#杜比声效实验品+浸入式摄影展,整体过誉,视听高度风格化的同时也减损了叙事连贯性。导演很会借用环境意象营造出瞬时的感官冲击力,那山谷间翻卷的云海和潮湿雨林,共同构筑成了冷洌蛮荒的物候空间。但如何将严酷的政治背景溶于这套隐喻系统,来说明“地狱如此恶劣”和游击队内部分崩的原因?这就需要更进一步的调度和具象思维,而不只是想当然的片段轰炸。Mica Levi黑洞般的配乐有些招摇,不过观赏性满分,最后一镜很有力@影史经典凝视
无聊至极。
各种意义上的太飞了!天天在说art的emotion,emotion的艺术,他妈的这才配是emotion
情节也不复杂,人性才复杂。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团体,高山草甸、热带雨林,怎么就那么容易找到逃跑的人?瀑布、云团,是给三星的原因。不喜欢这个题材。
尽管视听工巧、小心翼翼,整体效果十分震撼,审美意识极度超前,下手非常狠,掌控力一绝,思想性也熠熠生辉。特别是最后一场“激流勇进”,匪夷所思、叹为观止,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哥伦比亚电影,糙就糙吧,我服了。
摄影很好看,切得却很乱
战争中青少年的迷失,乱性和无序,在雨林的泥淖里嬉戏。哥伦比亚风格绝少见到,还是非常不习惯,跟《无境之兽》这种有表现冲击,有条理进程的电影观感截然不同。
【北京电影节展映】午夜零点场。在哥伦比亚丛林深处上演的内战大逃杀,残酷娃娃兵。把青少年折磨成如杀人如麻的原始野蛮人一般。摄影生猛不少场面视觉冲击感强。并通过音乐营造出剧烈的生理不适感。怀疑在技术上有意将音乐音效调至最大声,简直震耳欲聋。导致观影过程中一直在捂耳朵,字面意义上的“从头到尾被震撼了”。
十几岁的人类真是恐怖的生物,容易蛊惑也容易失控。但这电影拍的真是又闷又矫情。。。
美国视点让我看不下去,美国视角下的“我要特色”,让本有特色的东西变得同质化,如果创作者忘记自己是谁,好好拍这个片子,可能会有趣很多。还有,用力过猛了,好久没有上大屏幕让我感到头晕的片子了。
不喜欢,又一部豆友一看热评虚荣心作祟不敢打低分的作品。(上一部是罗马)看完感知到导演的沾沾自喜神情像极了毕赣对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自我陶醉(说起来毕赣还在试图叙事)这部导演压根就放弃了叙事,并不觉得导演未来可期,能力不足只能执掌片段,每个片段都让人叫好但整体叙事就兜不住了。诚然视听语言接近满分,稳健的推镜很喜欢。但奇诡的音效低音轰炸除了骇人就只剩下喧宾夺主了。与其说大型音响测试,不如说是检验共情理解能力。相信和我一样共情理解能力强的都会感到生理不适,头疼。试图通过观察一些符号去推测背景和时空设定,但都被导演刻意隐瞒,报纸电视机墙上照片屋内陈列都推断不出。人物行为动机无刻画,有的只是展示,太浅表。换个编剧能成为类似猩球崛起的神作,末世有太多有意思的设定可以玩了,像佛罗里达庄园一样浮于孩童视角可惜了
开头看得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回事。。。又是组织内部的矛盾问题和腐败等。。。不喜欢看
说神作的人…… (你们确定是认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