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真的太勇敢了,剧名名符其实,Fearless!
有法可依让剧情一切成为可能,常常看似陷入绝境,但突然又绝处逢生。
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赢得大选后的演讲中提到,有冲突的地方,带去和谐。
在有谬误的地方,宣扬真理。
在有疑虑的地方,传递信念。
在有失望的地方,唤起希望。
1984年到1985年发生矿工罢工事件。
保守党政府上台后大规模封闭矿坑,煤矿工人被迫大规模罢工,提出“”煤炭不是救济金‘’口号。
1989年4月15日,在英国谢菲尔德市希尔斯堡体育场举行的利物浦队对阵诺丁汉森林队的足总杯半决赛中,由于球场结构问题和组织秩序混乱,在比赛开始后尚有5000名利物浦球迷未能入场,由于警方玩忽职守,最终导致人群失控,造成了严重的踩踏伤亡,96人丧生,200多人受伤。
2007年布莱尔结束自己长达10年的首相生涯,正式离任。
他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本剧内容有很大关系。
开始觉得女主挺圣母的,作的一手好死,也有疑问,为什么女主就那么相信委托人,万一是真有罪呢。
结果末尾都解答了,女主的过往和动机,一下子都合情合理了。
全片的色调都很冷,除了在美国那段,两个国家的色调还真是对比明显。
也觉得结尾有点泄气,一直渲染好大的阴谋,结果是个意外?
居然没有惯例的性丑闻啥的。
顺便觉得女主的委托人都挺傻,而且不识好歹的,有律师那么帮你,还因为你被人打,还在那抱怨,这可能就是我们与法制发达国家的区别吧,他们觉得那是律师份内事儿。
一直觉得女主跟多姆小哥更配,不过男友也可以,就是整天喝酒没啥用。
那个瘸腿的道格拉斯很帅!
还是很佩服女主,一般人早就避之不及了。
有一点没交代,女主是怎么发现炸弹的。
不过后面黑人警司说庆幸你给我打电话了,应该是他们拆除了吧。
总的来说英剧还是很克制的,反派也更要脸,前面也就是使点手段,失控了才下黑手。
还是剧里的美国女人背锅。
英国的一个自杀了,一个心存愧疚,最后也出去救女主了。
不愧是绅士国家,汗。
这要是美剧政府恐怕内幕更黑,死人更多。
不知为何,看完此剧,突想起鲁迅先生《这样的战士》中的一段话:“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
他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其力。
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
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但他举起了投枪。
”有所惧是为常人,但在是非大义面前,能否战胜未知恐惧的关键不是敌人有多强大,而是自己能否沉静鉴别真伪,跨越内心的黑暗深渊。
虽剧中有些戏剧化的情节略微脱离现实,但女主大无畏的精神绝对能感染了每一个有良知之人。
Done a truly fearless person. 做一个真正无畏的人。
这是一部有严肃历史背景下的一个短剧,导演和编剧要表达的情怀远不止于下文的分析,这里不提情怀。
先用SCQA结构分析下:情境:很多冤案被告会找Emma 帮忙重新翻案。
冲突:因为要给别人翻案,原告首先不同意,其次来自警方的阻扰,后来阻力升级,逍遥法外的真凶力量更庞大,构成了全剧。
疑问:为什么Emma老介入烫手山芋的案件?
回答:Lawyer Emma 一直是正义感爆棚的,而因年轻时的遭遇,以为男友和一同姓女子的合影是夫妻照,误解四年,终酿苦果,这使她不轻信证据,导致历年来一直对极端案件打抱不平; 与其说她想给被告一个清白,不如说,她一直在为年轻时犯过的错偿债。
全剧中的矛盾点,不断升级:围绕人物关系展开会十分清晰,案件背后牵扯出一系列的人,好几个细小的发现都成为案件的转折点:每次竭尽全力的重新寻找的硬线索经常被打断。
软细节:被害女孩胸口的飞机领带夹被告Kevin被发现办公桌上有校车钥匙报纸新闻中发现被告出现在了校园排查的现场被害女孩的房间有张合影,有个小伙伴- Laura 来找 Laura 母亲的时候,虽然痴呆了,但一句关键的话:她为什么头发变颜色了?
硬线索:被害女孩双腿同时骨折,判定为车祸女孩头部有针叶、汽油等物发现女孩的写真照片、裸照这部戏有主案和次案交织,主案是未成年少女凶杀案;次案是涉及恐怖组织的调查案;这样的设计,让人物关系架构更加明显,也为行事动机创造更多条件,总体来说有三方力量:Emma律师事务所;警方;美国特派员Heather;全剧有太多暗黑的成分,美军在英驻军中有人花钱买春未成年人;拍照达人经常睡拍裸照的未成年人(取证困难);政治就是相互利用和相互妥协。
而这些掩盖了案件偶发性的特征,所有人压根没想到这是一个意外造成的,特别感慨是:Emma再能干也需要Dom帮忙,跟踪,收集情报等。
Emma再想干也需要得到律所领导支持及提供资源。
政治家通常造假,但你很难知情他们真正的动机,正如Emma所说,她并不是相信被告的无辜,而是更不信疑似真凶的诚实度,因为是玩政治的。
从警察 Olivia到总统候选人Matthew,都犯过错,但他们都是有底线的人;遇到该纠错的时候会果断出手,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甚至职业生涯。
Emma的行事异常的动机还算明显,但她也是有感情的个人,父亲是她非常重要的感情寄托;虽然以前感情受挫,但现在还是有男友的,自己生不了孩子,但想领养孩子,并为之十分努力争取再强大的内心也需要时不时外部的触动,如Emma在委托人都死了的情况下,想放弃调查,被委托人儿子的一句:你到底在害怕谁?
又重回了战场。
有些事就是一个意外,并没有设计的那么复杂,但为了掩盖一个谎言,战线拉得越长,需要更多骗子和谎言来站台,同时也导致缺口重重。
除了意外,就是巧合组成了生命的交响曲,而性格是指挥家。
也没看过太多律政剧,五季傲骨,一季逍遥法外,还有几集李狗嗨。
但是这部剧给我的心理冲击算是最大了,整部剧色调昏暗,镜头也很晃,让我觉得很不舒服,主角一直在为了理想中的正义奔走,几乎是倾尽了所有,可是呢,一位委托人死掉了,因为艾玛让他接受了认罪协议,另一位委托人只是把她当做棋子。
为艾玛不平,可是作为观众又不能做些什么。
她也有自己的灰暗过去,但所幸她也同时有爱人和病榻上的爸爸,也是这些人给了她力量,makes her fearless and keep going.
文|无可救药的文艺青年01如果哪一天你被人告知你努力多时的成果被全盘否认;如果哪一天你对着桌上成堆的作业毫无头绪;如果哪一刻你被突然出现的事情慌了手脚...这时你一定要告诉自己千万不要放弃,如果你真的没有前进的动力了,你可以看一部英剧,叫无畏。
里面有一段,我记得特别深刻。
班维尔的同事劝她:“你不要再搞这个案子了,现在社会上你自己的名声有多臭你还不知道吗。
”班维尔惨然一笑:“我不在乎。
”可是谁都看到了她手上的那份报纸,加粗放大的标题把她骂得特别难听。
02关于这部剧,豆瓣的介绍是:“艾玛·班维尔,一位以为败诉者辩护的人权律师,准备洗刷一名十四年前以谋杀校园女孩而被判刑的凯文• 拉塞尔的罪名。
”但是豆瓣没有告诉你,班威尔是个极力探求真相的律师,是个不在乎收益的律师;豆瓣也没告诉你,班维尔在接受这件案子之前的社会名声已经很不好了,只是因为她一直坚持给那些不被社会认可的人打官司;也没告诉你,她将要面对的案子已经涉及到了英美高层,涉及到了大人物的利益……03班威尔也知道,这个案子,自己很难打赢。
她的辩护人凯文各种不配合,因为害怕被千夫所指;警方不配合,各种阻挠让班维尔无法继续查找线索;同时这是一件14年前的旧闻,岁月的流逝中很多证据和证人都无法查找;连她的同事都劝她放弃。
她说我不怕,真相必须重见天日。
凯文不配合那我就劝,终于让凯文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找不到证据那就一遍一遍地翻当年的录音,从深夜到黎明。
随着案子的深入,她意识到这个案子涉及的已经超过自己掌控的范围时,她还是百折不挠。
当她的同事代表她和她的一位涉及中东问题的代理人的妻子解除雇佣关系时,代理人的妻子愤怒地破口大骂:“告诉你,班维尔这是在玩火!
”班维尔又怎会不知?
她自然明白幕后操纵者的位高权重。
可是她的职业精神告诉她,她有义务替凯文洗脱罪名。
不论代价。
04班维尔不离手的除了那沓资料还有的就是烟。
烟在整部剧里出现了很多次。
印象最深的是她自己蜷缩在飘窗上吸烟的那一幕。
天色很暗,她整个人融在阴影里。
这时的她与白天那个奔波在街头巷尾找证据的她根本就不像一个人。
才感觉到,即使她再勇敢,可是当真的没人理解她的时候,她依然很孤独。
很多事情她,她也没有能力去解决。
就像她救不出被警察带走的阿拉伯妇女,不能帮凯文平冤昭雪。
那种无力感,对自己的强烈自责,让她显得那么脆弱。
让我知道,再厉害的女强人,也并非无坚不摧。
05其实班维尔这个角色与我一开始的想象是有很大的出入的。
毕竟我觉得用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去担当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律师不是更好吗?
更突出人物的无畏啊!
可是到了吸烟这里我就懂了。
只能怪我太年轻。
这个时候的班维尔已经三四十了,颧骨高突,脸色蜡黄。
确确实实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中年人了。
不是有一句话吗,人长得越大胆子越小。
因为人到中年已经经历了太多,过了那些懵懵懂懂的岁月。
这个时候的班维尔已经知道什么样的选择对于她的前途来说会更好,她已经会洞悉人心,了解人情世故,分清对错,权衡利弊。
她完全可以不接手这个烂摊子。
她也可以对她的代理人弃之不顾,这样她就不会被社会的舆论骂得那么惨,她也不会有性命之忧。
可是班维尔选择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路。
一条孤独的求真之路。
哪怕年少轻狂时经历了那么多曲折,她还是把追求真相当作自己的使命。
这才是真正的无畏。
哪怕她明白追求真理的代价,她还是选择前行。
罗曼·罗兰有一句话与班维尔的无畏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她知道很多人希望她怎样,也知道如果她不怎样会怎样。
但是她依然坚持着初衷,如片名所说的:无所畏惧。
这才是无畏的正确打开方式。
前五集半故事推进,算常规讲一个故事,缓缓而进,给人背后埋藏巨大阴谋感,用五集半时间来铺垫、展开、剥开,如果继续围绕这个故事核心再继续展开,恐怕还要五集半。
只是,故事到了第六集后半段,就戛然而止,用后半集的十多分钟,完成了故事的勉强附会的反转和结束;一种观众被吊起胃口,准备要长久战,接受震撼,谁知突然被喊停,说“不玩了,回家吃饭去了”,然后随便编一个借口就走人了。
看完第六集,就是这么个感觉,一种被严肃忽悠感。
最后十多分钟,对故事主要矛盾的解释,可以说是一种糊弄观众的牵强附会。
试问,两个女孩子为什么会被同时放到基地?
两个女孩还不在一起?
还有,既然基地正进行如此重要密会,周边应该会有警卫,会对会场包围和警惕,那女孩是如何靠近和接近,甚至于能如此靠近重要与会人物的?
就算接近了警卫,那警卫们拿枪警告女孩,照理来讲,女孩应该会受到惊吓到腿软,不敢跑动或跑动不过警卫人员的,就算警卫人员抓不到女孩,那为何后来女孩偏偏会笨到被车撞击?
这一连续的对本剧集故事的矛盾开端的解释,可谓是不符合人之常情,对人是没有说服力的,只能是巧合之巧合,才有可能早就这样故事。
还有,对肇事司机的逼问是如何安排的?
为何知道男主会在自己离开之前回来,男主为何要这么在乎女主的安全,更何况至于对女主全盘托出?
这么巧合和安排,真能完成吗?
这些哪个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因素可能发生,在任意组合中确实可能发生,只是在这样一部要揭露残酷严肃现实剧集中,是不是太多和太自以为是了。
要残酷、要揭露,就要越现实,越真实越好,残酷的现实是什么,就是凡事都是残酷的、现实的残酷现实,这就是人生,就是要讲明的道理、事实。
剧透E05结尾,Emma仓皇地赶到医院,镜头一度迷离起来,她越过周围的医护人员,看到了同事DOM无能为力的脸,再旁边,是依偎在一起泣不成声的Kevin家属,她怔怔地看了一会儿,背过身痛哭,不知道是不是在想,几天前自己对刚从车祸中恢复意识Kevin的不容质疑的承诺:“I’m close.” 而此时此刻,那个敢一路怼到唐宁街的Emma,她的无力感和Kevin的家人一样,风雨飘摇。
律师Emma被Kevin的前未婚妻找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她一直以来不惧为少数人和败诉者辩护;接手Kevin的案子并不顺利:性格软糯的Kevin14年前已被迫承认自己杀害活埋15岁少女Linda。
一开始Emma以为自己挑战的是苏格兰场,亦或是毁掉Kevin人生的司法体系;这两个庞然大物已可吓退绝大多数人,可她毫无惧色,重重迷雾中执着找到关键证据;比前两者更让人逡巡不前的,是被害少女父母滔天的愤怒和容易被煽动的民意,这当中,包括Emma的母亲。
—“你还在为性犯罪者或者疯毛拉们辩护吗?
”Emma母亲如是讥讽,—“任何人都有权请律师,妈妈。
”—“我的孩子被埋在土里,无法呼吸,我时常从噩梦中惊醒,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们?
”Linda的母亲痛苦质问,—“我真的非常抱歉,非常抱歉……但如果你们不想旧事重提,为什么找狗仔过来?
”这也还不是终点,Emma的调查很快触到了利益集团的痛处,那些弹指间可以将你抹杀的大人物势必要护短,烟雾弹,伪证,翻供,噤声,甚至将她绑到基地的黑屋,不吃不喝与世隔绝,也没能让Emma屈服。
可是,在面对Kevin充满未知数的认罪协议时,Emma动摇了:如果不认罪,输的可能性很大,那意味着Kevin还要面临多年的骨肉分离,而支撑Kevin这些年的唯一精神动力就是儿子;如果认罪,虽然只是意外杀人,可以即刻释放,同时也意味着让Kevin放弃了自证清白。
一向怯懦的Kevin没有立即选择认罪,他说,Emma,你带我走到了这步,我应该怎么选?
Emma最后还是选了看上去容易走,风险看上去小的那条路,未曾想这个选择让Kevin那个中二病严重的儿子再度暴走,不愿与"有罪"的父亲有任何瓜葛。
这一次,Kevin没有试图和儿子解释,只是在Emma和家人面前,一个人径直走到马路中间,任由疾驰的重型卡车撞倒。
然后的然后,Kevin奇迹般苏醒,又在Emma所有线索断了时离世。
最难的不是无所畏惧,不是吗?
最难的是,在几乎不可能让人满意的两难境地做出选择,然后逼着你直视妥协的后果;最难的是,看着这些你答应过要带他们走到阳光下来的人,只能在黑暗中孤独离开;最难的是,你还要带着这些创伤,继续活下去,活下去为亡者夺回失去的人生。
有些人,为了看看阳光来到世上;有些人为了他人也能看到阳光,来到世上。
祝福这样的Emma写于Finale前
爆炸性好看!!!
剧名【Fearless】就是女主本人,太佩服她了,以一己之力对抗权威。
开始以为只是为被冤枉的人打官司,结果还牵扯到政府高官恋童癖嫖女学生,反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交易和角力。
里面的女性角色都特别出色,我都好喜欢(*/ω\*)为女主和反恐女指挥疯狂打call!!!
那个反恐女指挥开始还觉得她是个坏人,结果发现她很有能力,而且她的处事方式我挺喜欢的:你按规矩办事,我也按规矩办事,你坏了规矩,不好意思,我也不按规矩来,你帮了我,我也帮你。
还有那个为美国政府擦屁股的女人Heather好有手段,每次我以为女主就要翻身了结果又被她压了一头。。。
她背后的那些拥有权利的男人们,emmmmmm,很为她可惜了,要是她是个男性肯定比那些男性职位高。
Yusef我和女主一样开始以为他真的是被冤枉成恐怖份子,结果。。。
而且女主去见他的时候劝他自首,想想他的妻子和孩子,结果他回了一句【I have nothing here】不管他妻子孩子的死活了。。。
我还以为他被抓了后恐怖组织回来报复女主,结果后面完全没有他们的戏份了???
那个退役的警察我也好喜欢!!!
可惜我和女主都不是他的type。
他在这里面唯一一个无条件相信女主的人并且一直为女主提供帮助,还被车撞了,不过幸好没事。
果然男人才知道男人哪里好掌握把控。
看完了,感觉有点烂尾了。
后面剧情网铺设的过大,编剧写着写着就脱缰了,强行圆回来。
过程结局太理想化了,但是里面Kelvin和Linda的遭遇又很现实,让人唏嘘不已,但是他们好歹还能遇着女主。
还有我本来很期待女主小时候和大学时候的事,到底什么样的成长经历会让女主变成现在这样,结果看完完全低于我的预期。
感觉女主的大学故事拍起来应该也挺精彩的,而且女主大学时的演员好好看啊(*/ω\*)
这一类英剧属于写作高难度动作,六集容量塞进去十来个配角,带着四五个话题往前滚动,主角被几层困境包裹突围,打出层次,深挖内里,前史当下相互照应,最后钩个金缕衣,能做到实在是太难了,国内编剧充其量打个毛线活。
这些年英国究竟为美国人cover了多少屎
结局好仓促,但是之前都很精彩
后面假的尴尬
破烂熊。片头有深意,真相到最后仍有意义却也无用,律师担起警察责任,警察制造冤假错案,明知自己蒙冤,是坐以待毙等人救,还是逃出生天自救,强权底下皆如草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积毁销骨谎言之间暗藏真相,成功者写就历史不等于真相,保持怀疑坚持信仰,哪怕徒留一丝希望,
看的时候还挺紧张,看完觉得逻辑丝毫不通
看的感觉有点浪费时间,结尾什么鬼,一个事故搞个替罪羊就好了,非得搞这么大一个局,还自杀?议员夫妇坦白?议员老婆一出戏就是城府很深的一个主,会突然这么慌乱?Kevin都被污死了,突然大家就都良心发现了,害怕律师也死?黑人女警当初不好好调查突然就醒悟?刚停职没立功就复职?当我没看过英剧么
双线叙事;个人英雄主义;伊战;terrorist;us在uk指手画脚的姿态让我想起了另一部英剧(真相捕捉)
气氛节奏真是把控的真是好
最后的真相叠床架屋却并没有什么特别打动人的地方,但拉塞尔走出咖啡店一头扎在卡车头上的一刹那让人心猛地一缩,绝望二字无声地扑面而来。关于“孩子”的复线挺耐人寻味的。
节奏飙起来,信息量极大,线索一环套一环也让喜欢破案剧的人能看过瘾,太多的政治隐喻还是先放一放。
后面太无聊了,生搬硬套,烂尾了
大量摇晃着的手持镜头刻意营造紧张气氛,跳跃推进的剧情表明大量有待进一步展开的信息,快速的剪辑风格让习惯了《罪夜之奔》那种节奏缓慢有条不紊徐徐展开的美剧观众略不适应(虽然很多英剧都这样),还有无处不在的“背后有个大新闻”的阴谋论暗示有故弄玄虚之嫌。不希望剧情走向政治正确的俗套。
敢于质疑和被质疑。
挺好看的 只是感觉引战这条线结束得有点草率
3.5
女人和基佬揭布莱尔伤疤的梗。还算好看吧。
看到最后竟然哭了…这律师如果是在贵清接下这样的案子应该活不过一集吧
结合最近的英国和美国的政治看这部剧有一种异样的兴奋,越往后看就越精彩。
以小见大,从一个小女孩的死发展到国家政治阴谋,编剧非常厉害了,到第4集是不是因为剧被砍了想快速结尾,到后面有好多bug,七凑八凑就happy endin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