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一切

夜明けのすべて,长夜尽头的微光(港/台),All the Long Nights

主演:松村北斗,上白石萌音,涩川清彦,芋生悠,藤间爽子,久保田磨希,足立智充,凉,光石研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4

《黎明的一切》剧照

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2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3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4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5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6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3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4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5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6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7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8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9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20

《黎明的一切》剧情介绍

黎明的一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改编自濑尾麻衣子的同名小说,讲述拥有常人难以理解的疾病和烦恼的同事二人互相帮助度过各自创伤的故事。患有经前综合征的藤沢美纱,因为刚转职来的山添孝俊做的某件事而爆发怒火。陷入自我厌恶的美纱才知道孝俊其实患有恐慌症,逐渐两人为了获得其他同事们的理解,彼此间变成了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恋人的同志关系,即使自己的症状没有改善也会想着能否帮到对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休假离歌漂亮主妇仙台有树蜂巢疑犯追踪第三季还有明天千子德州电锯杀人狂前传交换记忆三层楼上怪物王女蓦然回首疯狂的爱情初瓣此房是我造凯文滚一边第二季图书馆员:圣杯的诅咒量子恶魔怪侠一枝梅逆时杀机勇敢的王后七里地好人好事节食王国I''sPure门当互怼爱上你光环第一季一个人战争极速搏杀

《黎明的一切》长篇影评

 1 ) 个人感受

【上海影城SHO杜比剧场首映礼】

有被治愈到,最近正好开始沪飘,新行业几乎让我作为新人无所适从(其实前辈挺好的,但依然有种“工作能力和前辈比很烂还没别人拼命”的无力感),甚至会睡不着觉。

【之前考试时压力大,所以服用过主角类似的平缓情绪药品,也嗜睡】这部电影给我的抚慰像是我睡前会去服用的褪黑素(?

)的作用。

让我感到抚慰的是,黑夜会到来,太阳会照常升起,我们在白天感觉到的痛苦,地球上总有另一群人在黑夜彻夜难眠……但一切都会过去的,不管是好还是坏。

映后Q&A简记:1.期望观众更集中于病症而不是外部的环境(比如职场中可能有的问题,这一部电影里没有突出现实中更残酷写实的冲突,是期待观众能关注两位主角病症、情绪本身)2.打破刻板的男女主角的爱情式的发展,而是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支持。

包括女主角和男主角女友之间那种日常的平淡感也是两位演员的自然的处理和呈现3.黑夜星空的意象(包含真实的以及类似于高楼大厦的灯光就像是星空等)虽然有电影大纲但是很多是到达现场后感受的展现4.关于女主角的人物弧光设计:女主演上白石萌音和导演进行了深刻的交流,让导演能够更多的理解这一女性专有病症。

这次呈现的部分实际上是PMS很少的一部分。

女主的病并没有完全被治愈,不过在换了一个工作环境后,在她自己以及男主角的帮助下,她已经进入了step 25.导演的导演模式(风格):是比较平等的,比较喜欢和演员的交流而不是确切要求怎么走戏6.新作剧透:居住在日本的一位韩国女性搬往郊区的旅途中发生的故事

 2 ) 「播客特辑」既是孤独的长夜,也是温暖的黎明:三宅唱导演新片,关于《黎明的一切》

新学期组织的第一周校内观影团放映影片为三宅唱导演今年的新片:《黎明的一切》,本期很高兴邀请到了三位观影团的嘉宾,同样也是影视专业的大学同学们,来共同聊聊关于《黎明的一切》。

【欢迎在“小宇宙”“喜马拉雅”《电影壹号文件》中收听本期播客节目】【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电影贰号文件”,欢迎关注】

主持:齐马不很蓝嘉宾:黑海:“不搞电影搞抽象”李佳辉:“我知道我不知道”殷林褀:“昨日之深渊,今日之浅谈”PART ONE【关于电影的评分】——它就像一个个碎片,把玻璃拼在你的面前,用恬静的叙事方式将宇宙,将人类命运关系的命题浪漫化的抬高到了哲学和文学的高度。

3.5星“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它是一个反商业,反类型,反题材的东西,这种这种议题是很大众化的,是一个我们平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议题,是一部很真挚的作品,是导演个人很真诚的流露。

人物关系间的这种暧昧是在影片中带有一种文化符号的。

每个人相对独立,但每个人又互相联系,有自己的真实。

但是同时也是这个片子所表现的,它一定会牺牲很多大众口味,更加注重作者的个人表达。

3星“从剧本上来说,就像是看了一本小说,从第一章到第十章,按顺序的给他工工整整地拍下来了。

这个小说是没有什么故事性的,像是一个记录性的感觉,而剪辑手法也是每段每段很碎的一个生活碎片。

这种带给我两个感受——一种感受就是让我无法沉浸在这个他的故事当中,但反而让我站在了一种上帝视角一样。

第二就是影片的工整,故事性很弱,但我也比较欣赏这种反好莱坞式的这种叙事。

”4.5星“会让我想回味,看第二遍的片子。

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种电影风格,类似于《海边的曼彻斯特》这样类型的一部影片。

差的那0.5主要是我没有和这部影片的一个共情。

这部片子并不是想说这两个人怎么样,而是想说这个社会。

星象仪的设置非常好,我很喜欢这段设定,它更多的像是一种审视自身,对于社会,对于宇宙你自身的位置的审视,然后自身救赎。

PART TWO【关于片名】——《长夜尽头的微光》vs《黎明的一切》“我更喜欢《黎明的一切》,《长夜尽头的微光》给人有黑暗吞噬掉希望的前兆,进入到末期阶段。

但这样的感觉其实并不符合电影的整体基调,片子最后的结局是上扬的。

生活还会继续,我们还会存在,但是你怎么处理?

它是个未知的。

“我也更喜欢《黎明的一切》,黎明,会是一条线,是一个状态,感觉温暖。

夕阳西下,像海岸线一样。

最后的结尾也是。

对我来说是更扣题的。

如果没有太阳,我们不会出生在这片土地上。

”“我更喜欢《长夜尽头的微光》,在生活中,在现实世界中的一种反差感。

像是在影片最后星星的一种希望。

这个微光就好像那两个主角一样,让我们去聚焦。

同样也给人不屈的精神,主角们都得了病,但那又怎么样?

我也可以光明的活着,我自己的光亮。

所以我觉得微光这个词用的很好,而且他们是弱群体,微光这个词的指代就很好。

一千个人中,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这个影片也是有一万种,无数结局的可能。

综合来说是人与人之间个人体验感的问题,这个结论其实是没有一种标准的。

就像长镜头一样,表现与表达的都是一种最真挚的状态。

“我更喜欢《长夜尽头的微光》,它更符合我对看完这篇影片的整体感受——无力感。

孤独的,漫长的,无力的,但又是优美的。

无力中的挣扎与希望,经历过长夜才能感受到希望。

”PART THREE印象最深的画面or镜头】——电影语言:给予你足够的想象空间“人物设定,这个片子里的所有人物是很鲜活的。

影片中出现的人物一定是有伴随着他的一种人物联系,一种关系而存在的。

导演为了让这个东西看起来更加真挚,更加细腻,更加生活化。

他把这个人物安排的是丰满的,而不是说像卖座艺术片,他的人物是很很影视化的,就是它很薄。

”“男主在的地方会光效,会勾起我本身的一种触动,导演是把这种宁静,祥和,静谧的东西体现出来了。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让我看到了一个很新的结局方式。

我经过了他们这样的一个人生轨迹。

很突然地告诉我,我要抽离出来了,这个影片要结束了。

接下来大全景是他们非常长的生活互动,好像他们还是这个样子,然后我们要抽离出来。

”“全景镜头下每一个细物动起来的声音,尤其是在这部影片,以及杨德昌侯孝贤的影片里,大全景框住之后,它的每个声音细节都会有,会让我看到一个很现实很立体的生活世界影像。

”“理发的画面,人物性格弧光的展现。

“第一个是细节的生活化的描写,女主买面包等场景,给人真实感。

其次是每个空镜头下划过的电车,有时候像画面右边跑有时候向左,我觉得他可能是想说一个周期性的问题——习惯,男主与女主人生轨迹中的一个周期性。

每一个小点给我的触动是比单一场景更多的。

“影片很少用构图来说话,更多的是用对话来表达。

用平时生活化的方式,像是各种人的视角。

正是因为这种克制,他会让你想得更多:为什么在这个镜头中,这个男人会这么孤独。

“虚假星空的场景——头轻脚重的感觉。

这个片子,它前面所有的片段都是在一种铺垫,直到最后一刻可能才有一种爆发。

在整个观影过程当中,我几乎都没有太大感触,就直到最后在一片人为的星空之下,那个场景之下,然后去思考了一些人类情感与这个白天黑夜与黎明夜晚之间那些关系的时候。

这是一个很巧妙的点,如果他的设定是真实的星空,比如说把这帮人去拉到了一个真实的星空之下去拍,那我反而会觉得很造作,但好就好在导演最终还是把这场煽情戏拉回现实,他最终是告诉我们,是一个人为的,一个虚假的情况下去做了这么一个意向。

这种强大的割裂感就一下子可以把现实中的人类的真实状态和虚假的星空对比起来对。

产生更大的一种落寞感,一种距离感,还有一种孤独感。

这部电影它其实它并没有给出所谓答案,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亲戚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一旦画等号或怎么样,他其实也没给出这种答案,它其实更多的是呈现一种微妙的状态。

PART FOUR【关于影片的最亮点】“导演对于人物情感之间的表述。

他这个片子一直在讲人,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人对自己之间的关系。

三宅唱把人物之间的羁绊说的很清晰与细腻,观者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磁场。

通过很多场戏去将人物的情感展现的淋漓尽致,可以感同身受人物,起到共鸣的效果。

“整个影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就相当于要拍一个瓶子,三宅唱导演他会把瓶子像拼图一样给你拼出来,他很尊重观众,不会告诉观众说我告诉你是什么就是什么,同时也很尊重这类群体,给我一种整体的真实感。

我很喜欢这种客观的呈现,而不是主观的强加思想给你,这与观众不一样的互动的一种方式我很喜欢。

”“片子的节奏,像是一首歌一样。

从开场到人生的进入,再到桥与副歌,导演对于剧本的把控非常厉害。

这部片子在每一场戏中都能看到很多导演设置的细节。

就比如说男主,他只要在家,他就在收拾房间,甚至会忘记接电话。

他每天都在干自己的事情——这就是很心酸,因为他没有办法出名,他没有办法在外面吃饭,没有办法坐电车,只能自己孤独地回家。

这些地方其实是我们看不到的,但导演在前期工作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拿捏,是我非常喜欢的点。

PART FIVE【关于影片的表达】“男女主之间简单的互帮互助之间的关系,其实他想表达是也是现实生活当中人很多人之间的关系。

然后他们所谓的这个疾病,我也觉得是现实生活中大家的有的疾病。

他们就像宇宙当中两颗星星,和众多星星一样孤独,但时刻有人相伴,就不管距离遥远了。

时而痛苦无力,时而欢笑连连。

但是这一切都被三宅唱借用星空这个意象,包裹在美之中,然后我们都将跟随自然的力量不断的旋转和前进。

所有的痛苦和美好都会迎来开始与终结,这是一个循环,所以说其实很多时候就也没必要去焦虑。

因为你所有的痛苦,所有的美好都会有开始与结束,都会不断重复,然后就像黎明与黑暗一样不断交替。

“导演选用PMS和这个恐慌症这两个人。

按理常理来说是其他导演会着重去描述这个病症和这病症带来的痛苦,把这个东西会更加立体化。

但是三宅唱的处理方式是有点平淡的,是比较很克制,他很平静的叙述这样过程,他不仅把这两个病症体现出来了,还体现出来当代年轻人在日本社会的压力,而且体现了比方说中老年人,在这个日本社会压力。

他是把这样的关系展现容会贯通的很好,就他不仅仅只是在传达这两个病症的人。

借用疾病之手,通过各种的典型例子,把其他东西展现出来了,给人很平衡的感觉。

“孤独,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靠近,反节奏的是两个人最后分开了,没有将这样一种战友友谊升华、持续。

但这样一种分开又是一种积极的,每个人的状态都是非常好的。

从孤独到聚合再到孤独,我们可以看到导演的镜头语言的展现。

”“其实影片在最后的日记里已经很清楚的表达了:不管你是开心的一天,还是难过的一天,当黑夜降临的时候他总会结束。

PART SIX【影片的争议——台词表达与配乐/故事性与叙述性】“全片只有一个配乐,大量重复运用配乐我个人是很不舒服的。

配乐作为电影当中最投机的一种去拉近观众情绪距离的这么一个方式。

还是需要比较巧妙的运用。

片中有很多没必要的一些情绪渲染的点都运用了配乐。

给人一种导演想强行拉高情绪的感觉,告诉你这个地方你就必须要要煽情一下,或者要情绪,要思考一下之类的,会有这样一种被控制的感觉。

”“我觉得这个配乐的妙处和这个影片的节奏一样很平,而且我觉得他没有用配乐来煽情。

他的配乐可以说是与画面相匹配。

”“虽然我们现在是学生,但同样也作为一个青年电影人,我们在拍一个片子或看一个片子的时候,一定要带有自己的这种个人的思考,前辈们是怎么做的,那我们该怎么做,以后我们要怎么去发展,去做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片子,这是一个流动的过程。

”“关于故事性薄弱的一个问题,他对我的触动性没那么强,我也必须承认关于宇宙意象这种传递的过程导演的表述不够有力,但是这种寡淡的,散文性的表达正是导演想要的感觉。

这是导演想要凸显的从个体到群体的一种黯淡的渺小,这本身就是无力的。

PART SEVEN 【作为创作者的收获】“导演对于这种情感的细腻捕捉的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创作方面的收获,因为这是小说改编,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国家都有非常非常多的小说改编电影,当然真正好的其实就那几个,这部我觉得算是中上,因为我没有看过原版的小说,但是他这个表达方式和最后传递的价值观。

对我来说是我觉得可以接受的。

所以就是在剧本创作上,对于一个人物的把握,真的是需要好好的去打磨的。

“会让我更大胆的创作,因为这部影片的表达非常私人,那也会给我一种那不妨自己的创作也更大胆一点的感觉。

”我们需要像三宅唱这样的导演出现,也需要这样的电影出现在影视产业当中,这样的实验性与探索欲或是创作理念,是值得我们去尊重与实践的。

编辑:鱼鱼,齐马不很蓝

 3 ) (短评不够写)

本片讲述了患有PMS的女主和患有恐慌症的男主,相互治愈的故事。

最大的亮点,应该是没有让男女主谈恋爱,甚至连牵手、拥抱的场景都没有。

性别似乎不重要,但也因为性别,多了一份耐心与好奇。

三宅唱以缺陷人士为主角时,不刻意卖惨,然后借此让主角飙戏,这有别于西方很多冲奖电影的套路。

不卖惨当然是另一个亮点,且是加分项,但飙戏部分,上白石萌音虽然演技提升明显高于同期东宝女演员(如滨边美波),但真要到飙戏部分,未必能很好地完成。

不过由于电影内敛的整体气质,也不需要爆发性质的飙戏。

影片中间男女主病友交流、互相关心,尴尬的幽默氛围是全片最有趣的部分,只可惜这种关键性的场景和台词太少,这显然是编剧工作不到位。

以至于后面无论推向星空的遐想、还是各自的独白,都无法将电影的整体气质继续提升。

如果说原小说和电影存在处理的方式不同,电影这部分显然是男女主的有效互动太少了,中间男主向自己的医生借了几本关于PMS的书,主动帮助女主,引导女主去擦车缓解。

类似的场景需要多一点。

我想,还是改编的时候太仓促了,小说和电影区别还是很大的。

另外,女主的外套真不错。

 4 ) 【夜明けのすべて】黎明前的一切:如何演绎普通人的故事

第十四届北影节的第一场电影。

每年在北影节上最偏爱的是这类院线不见的描述普通人的电影。

故事起始于女主角的自白,一个患有严重PMS(经前综合症)的女孩在大雨中的公交车站前独坐,一次糟糕的职场冲突,想必职场新人更深有体会。

躯体、情绪和人生的新境遇碰撞之下,二十多岁的无措迷茫、困惑与痛苦,故事并未详述这部分,而是一转5年后,阳光明媚,穿着工装制服的女主角在僻静的小巷中行走,拎着一大袋子便利店买的点心,步入一间狭窄紧凑的办公室分发给明显看起来年龄差都很大的同事们。

男主的出场是躲在阴暗角落里独自一个人吃午餐,拒绝了女主,离群索居。

一、经典日本电影的节奏与桥段整部电影的剧情节奏非常日式电影,类似的还有以前看过的《横道世之介》或者《人生密密缝》,流水一般的日常叙事,情节冲突不会很激烈,节奏比较舒缓,配乐也是偏轻松安静的。

看到预告说三宅唱导演用了16mm的胶片拍摄,整部看下来画面很细腻。

构图与色彩都凸显了日本环境里的含蓄、隐约的压抑、被分割的人际关系还有努力与原子化社会抗衡建立联结的个体们。

男女主互相坦白病情前是偏冷的,女主角登场时下雨的公交车站、警局、辞职后在家里摆烂、男主恐慌症发作一个人独坐在沙发上的场景都是冷色调的。

但人与人相遇后的场景又暖了许多,自杀共助会的人们围坐成圈互相告解、新年的时候去初诣、在大草坪上一起玩飞盘、女主看望母亲。

横道世之介 (2013)8.82013 / 日本 / 剧情 爱情 / 冲田修一 / 高良健吾 吉高由里子

人生密密缝 (2017)8.52017 / 日本 / 剧情 同性 家庭 / 荻上直子 / 生田斗真 桐谷健太二、遥远的宇宙与微末的个体电影是多重层次的,同病相怜的个体之间互助是一层,患有恐慌症的男主与患有PMS的女主之间,都有亲人自杀去世在互助会认识的的男主前上司辻本先生和栗田公司社长,男主和女友,女主和大学好友,女主与母亲,还有男女主与温暖的同事们。

个体与宇宙是一层,这层是隐藏在故事背景之下,只在结尾通过社长多年前自杀的弟弟留下的笔记本缓缓点题——“快乐一天也好,悲伤一天也好,只要地球不停止自转,那么每一天都是同样的一天”。

生活在这颗星球上的每个人都会迎来同样的黑夜与白天,都会处在不止有一线希望的黎明之中,只要心怀希望,与身边的人一起珍视瞬间和每一个黎明,就会度过当下的所有痛苦,就能等来光明。

生活在尘世里,只要仰头就能接受到光年以外的星宿发出的信号,把痛苦得快要溺水的个体置身于宏大的宇宙中就能逐渐安定下来,适应着痛苦,与一切病痛也好、苦难也好,一起共存下来。

三、选角再来说说很贴合的选角,这部除了男女主以外,都是生面孔。

不太见到日剧日影里那些龙套角色,片尾的卡司也看不到特别熟悉的名字(作为看了几十部日剧日影的人还算有资格评价),但是所有的演员都很自然,就像旅游时在日本见过的那些普通人一样,很高兴遇到这样一部贴合生活的作品。

男女主的选角也很成功。

松村北斗很适合敏感、社恐、孤僻、有难言之隐的角色,自然流露的尴尬还有不合人群仿佛从性格中流淌出来,当然和他本身就是陰キャラ有关系,但比起以前演的各种角色,这种有点隐疾的普通人格外适合他,褪去偶像的光环,只是身边随处可见的一个有点神经兮兮的男生。

电车站恐慌症发作那段,让人忍不住揪住心脏,演技及格,进步空间很大,不过起码有一类自己的舒适圈里,已经超过杰内的大多数。

萌音饰演的藤泽美沙是患有比较严重的经前综合症的年轻女性。

几乎每个女性都能感同身受这种每个月几天的控制不住的烦躁还有恶语相向。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至于要服药,但比起男性,女性则每个月都在经历这种与激素波动的对抗。

社会规训女性要温良顺从,于是我们压抑、控制,不惜损伤自己的身体来达到和男性一样强度的工作。

这部电影让女性和PMS看到,经前的黑眼圈、虚汗、疼痛处理地都很真实。

四、一些琐碎的想法在天文馆中,人生与星宿产生共鸣这个情景,让我想到了《白线流》。

七个青年跌跌撞撞走过10年,从少年到中年,就像七颗星星,兜兜转转。

因为发现在服用同样的药,藤泽大胆问出男主是不是也有情绪疾病,一句“疾病也分三六九等吗”,影院响起稀疏的笑声,多数是女生,道出了常年来被忽视生而为女生理构造决定的难言之隐,让女性的痛被看见。

男女主一起撰写天文馆解说词,讲到“北极星是最亮的那颗,七颗星星连起来是一个勺子的样子,是北斗七星”,我和旁边的女生很有默契地笑了,仿佛是导演为了筒姨和勺姨妈设置的彩蛋,让大家在黑暗中互相指认。

很喜欢日式作品里不同国内电影对于男女关系的处理。

本片里男女主之间的虽然有很多交集,但缺毫无暧昧关系,剪头发那段温馨又可爱,男主主动提出要在女主的PMS发作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女主一句“诶那岂不是你要关注我的生理期,这是性骚扰哦?

”,还有一起工作结束后藤泽豪迈地把剩下的桶装薯片全都倒进嘴里之类的片段,都消解了浪漫,导演用镜头语言和台词明明白白地告诉观众,人与人之间是存在无关风月的关心与关爱。

 5 ) 关于夜晚的笔记

“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刻,这是英国的一句谚语。

人类这种生物似乎自古就会在黎明中感受到希望,确实如此,早晨若是不存在,所有的生命应该就都不会诞生,但夜晚若是不存在,我们应该也无法去留意到地球之外的世界吧,因为夜晚的到来,我们才能对黑暗另一头那不合理的广阔产生想象。

我时常希望夜晚就这样持续下去,我想要这样永远地瞭望夜空,黑暗与寂静让我与这世界产生联系,生活在某个城镇的某个人,或许正处于无法入眠的夜晚而引颈期盼早晨的到来。

不过,这世界虽然持续在运转,却与那些人的情感毫无相关,只要地球继续以1700公里的时速自转,夜晚与早晨就都会平等的到来,此外,只要地球继续以11万公里的时速公转,相同的夜晚与早晨就都不可能存在,此刻,就只存在于此的黑暗与光芒,一切都持续在变迁。

有一个十分科学的事实是,无论是喜悦满盈的一天,或是沉浸于悲伤的一天,只要地球持续转动,就必定会结束,接着,新的黎明将会到来。

”谢谢拍了pms.

 6 ) 。

还是觉得有点空有点悬浮 星星那段喜欢 就是一颗孤独的星周围没有别的星星但是水手会用它来判断方向 看似不合群的星星在指引远方的人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看不太下去日本人之间超绝点头哈腰客气的交流方式 没有什么活人感(我现在是活人感爱好者—所以关于假借病的名义去发泄自己的情绪那个讨论有意思 日本男的是不是比较喜欢pms相关话题 在读的《漫长的午后》女主设定也是 好吧查到这个原著作者是女性 且我觉得把pms发病刻画的十分刻板模式化程序化人机 就是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但我认为其症状应该是更复杂多变的 比如会emo 在无人较劲的时候和自己较劲 不过这个选题还是比较人文关怀的 看的第三部三宅唱了都是大荧幕 目前排序 惠子>你的鸟儿会唱歌>黎明的一切男主写的关于黑夜的略cliche但“不管是快的一天还是痛苦的一天 终将过去”想到我看完《惠子凝视》后的观感 以及不知为何想到per aspera ad astra也许因为黎明前的一切很漫长很难耐但却是日月更替的自然规律 是抵达黎明的必经之道

 7 ) 真好

是香港电影节的闭幕影片,也是亚洲首映。

真的有幸,能现场看到这部影片,和真诚交流的导演本人。

看完,心中的郁结,随着泪水汩汩流走了。

同时,又被一些很细微却有力量的东西,填得满满的。

想说,这部电影值得。

香港国际电影节更值得。

非常细小的切入点,生活里不被关注(甚至被嫌弃)的边缘小人物,他们的困境、羞赧,和继续正常生活的努力......听来,很正能量吧?

我原也以为是一碗小清新味的鸡汤,慢慢才发现:并非,绝非。

诚然,每个人的困境,都可以贴上一个标签,PMS(经期综合征)也好,panic disorder也罢。

像是判下原罪,令人敬而远之。

但原来,困境本身,也未必是铁板一块的,你知道么?

它会随着你的主观意愿,随着你与身边人的关系和互动,流动,生长,慢慢长成你生活中,可以与之共存的一个部分。

况且,我们每个人在某些情形下,也可能是边缘人物,不是吗?

会有需要围坐一圈倾诉内心深不可及黑洞的时刻。

随着电影深缓而坚定的讲述,观众们好像抬起了头,仰望夜空,同时也凝望自己心底的黑洞,与主角一同慢慢经历成长,也疗愈了自己。

哪怕,只是星星点点。

真的,真的很好。

影片放映结束,三宅唱导演的映后Q&A环节也非常之好看!

能看得出,他是非常开放,乐于交流的人。

对于每位观众的提问(问题也都提得很细腻),都补充了更多的幕后细节和创作想法(之后我会把映后Q&A单独整理成一篇)。

感谢这场放映。

昨晚看完,今天重新回味起来,心中还是会涌动起感动和勇气。

 8 ) 日本文艺片更新换代了

~简单分享下观影的感受:1、一个强大的邻居,在文艺片方面个人认为是远远领先某大国的。

看了一下新一代领军人物三宅唱的电影,同样温情、细腻、柔弱中透着力量。

透着对社会,人性的本源思考。

2、本是冲着这位女主来看的,新一代女优接班人上白石萌音,来自鹿儿岛的“灰姑娘”,身高150,长相也是中下。

原来大家都能发现,真正的美永远不在于皮囊,而在于内在,她有点像台湾的林依晨,都是奋斗出来的妹子,自带星光。

《你的名字》她的声音和歌唱真的太有感染力。

3、电影这个题材很反映现代社会,年轻人迫于生活的压力得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

一个关注个体、尊重个体的社会才会更加团结。

下面这段话真的很形象:パニック障害になってから自从得了社恐症電車もバスも乗れ無くなった电车和巴士都不敢坐了歩いて行けるところが世界のすべて步行能到的地方就是我的全部世界何を食べても美味しくないし、何を見ても面白くない食之无味,意兴阑珊やりたいこともやるべきことも何もない就是什么都不想做生きるのが辛い でも死にたくない活着虽然很痛苦,却又不想死去

 9 ) 职场人靠什么治愈?靠宇宙!

“既然众生皆赴黄泉,何苦彼此倾轧?

”——三宅唱若说大多数电影不过是顿大餐甚至快餐的话,那三宅唱的电影就是一碗清茶:它没有刺激浓烈的“味道”,而要你细品苦涩之下的一缕清香。

两年前的《惠子,凝视》是这样,上周末在全国上映的《黎明的一切》也是这样。

《黎明的一切》改编自濑尾麻衣子的同名小说,影片的故事很简单:藤泽美纱因患有常人难以理解的“经前综合征”(PMS)失去了上份工作,目前在“栗田科学”公司上班的她某次又因同事山添孝俊的无心动作大发无名之火,这让初来乍到的山添感到莫名其妙。

情绪不稳兼有自我厌恶的藤泽后来得知转职来的山添患有“恐慌症”,亦有深深的自我厌恶之情。

为消除彼此误会并助对方克服心灵上的难关,二人逐渐走近,萌生出并非恋人却发自真心的互助之情。

时光荏苒,藤泽决定辞职回老家找工作以便照顾生病的母亲,而起初不适应新单位的山添却打算留下来。

而俩人合作的“移动星象”投影项目此时在人群中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基本上,这部电影讲了个“职场治愈”的故事。

它的情节几近生活白描,看惯了一般故事片的人可能会嫌它“无聊”,但在平淡如水的叙事背后,藏着三宅唱对“人生痛苦”的深刻思考。

他试图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当面对一个孤独、不幸、不被人理解乃至不可扭转的人生时,人该怎么办?

——三宅唱给出了一个“超越自身痛苦”三阶段的疗愈方案。

这三阶段用他自己的话总结就是:“与内在不可控问题抗争的人们,如何开始关注外在不可控事物的过程”,我将其细化如下:阶段一:将你的兴趣和精力转向和你“同病相怜”的人。

我在《阳光照耀青春里》的影评中说过:社会上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常人”。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些不为人知的精神障碍跟心理顽疾。

或者换个词:心魔。

如果心魔在时间持续性和强烈程度上突破了一定的阈值,就会被社会视为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正如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一个PMS、一个恐慌症。

外表平静的他们,其实都过得生不如死。

这个时候,人要怎么办?

——以消极姿态放任自身沦陷于这病、向这病“投降”或以积极心态调动自身全部能量来与这病作斗争都不是办法。

前者无需解释,关键是后者——“与自身弱点和病态相持相抗”这种积极改进的姿态固然称得上一种勇敢,但效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的事倍功半:首先,你将耗费大量精力在自己身上、过度关注你自己,与此同时你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他人的感受和环境的反馈。

作为“回报”,被你无视的外界可能不会助你成长,反会施加不友好的阻力。

其次,这涉及到些心理学层面的东西:人越在乎的东西,往往越掌控不了。

你越想控制好你自己,你就越是无能为力——原因在于尼采说过的那句话:“当人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回敬阁下”。

举个例子吧:正规医院的心理医师是群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都很高的人,但他们中有些人,偶有被病人“带跑”的情况,原因恰恰是他们懂的知识太多,对诸多病征太能感同身受了。

而一般的“正常人”,反不容易被病人的话影响。

同理,当一个打算自救的人真想去战胜自身疾病的时候,反而不能过度关注这病、关注自身,而应“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因为过度关注的结果是:你会无时无刻不拿自己跟“理想中的自己”作比较,而二者的鸿沟将使你更易陷入自怜自艾、无能为力的“自恋-自责”状态。

正如《黎明的一切》一开始展现的那样:男女主人公为了对抗自身,已经够认真、够努力了,他们因此筋疲力尽却收效甚微。

正确的做法也许是:先停止在“自救-挫败”中反复循环,将目光移向自身之外,去发现、去关注那些和你一样“有病”的人。

人需将投诸己身的过多关注匀一点出来给别人,尤其在一个利己主义盛行、视他人如无物的时代。

因为一味强调“自顾不暇”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将加剧社会原子化进程,最终不利于“自保”。

俗话说得好,旁观者清+医不自医:身患PMS的藤泽虽对PMS无能为力,但她能通过学习去帮助恐慌症患者;这话反过来说也一样,身患恐慌症的山添虽对恐慌症束手无策,但他能通过学习去帮助PMS——因为人在面对他人于己不同的病症时,摆脱了他人之形的桎梏和他人之神的拖累,人只需基于起码的同理心调动出自己的智性,往往就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黎明的一切》未将藤泽和山添的感情设定为彼此心动的“爱情”而是“同病相怜者”的惺惺相惜之情,便足见影片立意之高:恋爱关系仅限于特定人群,如果影片的表达是“爱情能消解个人的痛苦”,会传递出“唯有特殊情境才能解决问题”的暗示,那它的疗愈方案就并不普适,无法拯救更多人。

阶段二:将你的兴趣和精力从“同类”转向和你们不一样的更多的人。

当“同病相怜”的人能够彼此发现、做到彼此支持和相助的时候,事情就可以更进一步了:你们可以选择对那些和你们不一样的人及周围环境好一点。

正如起初不适应新环境,嫌公司同事不思进取的山添在藤泽的影响下也学会了给公司同事买早点。

这和“讨好型人格”无关。

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需将自己的小环境搞好——哪怕不是发自真心,而是作为一种生存策略,因为归根结底那将对人自身的处境有利。

人心都是肉长的,伸手不打笑脸人:不论你的同事是怎样的人,是好是坏,是聪明人还是傻瓜,你得知道你完全没办法改变他们,你唯一能改变的,是他人对你的态度。

那不妨先从一份早点开始。

人和人共事,彼此需要有愉快的感觉,任何工作都是一样——哪怕你碰到个卖烤肠的,如果你对他(她)说话大声大气,颐指气使,那他(她)会不高兴,而他(她)的不高兴将马上写在脸上并被你感知到。

——哪怕你短暂介入到一个“卖烤肠的”人的工作中,你们都需要保证彼此的愉快,何况朝夕相处的人?

如果不在乎具体的人,甚而鄙视他们、不信任他们,无法跟他们进行合作,人要怎么办?

在任何单位、任何工作岗位上如何能开心?

三、将你的兴趣和精力由周边环境继续扩大......如果说,一个人对自我和人生的消极态度已到了他人、环境都无法改变的地步,也不要灰心和绝望,还有个办法可以一试——那就是保持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先讲个“极端”点的故事吧:有个德国人叫沃尔夫斯凯尔,因爱情受挫,一个想不开就怒气冲冲打算自杀。

你知道的:德国人干事比较严谨,沃尔夫打算在午夜钟响的那一刻才自杀。

在这之前,他已安排好了一切身后事,一看表离自杀时间还差一会儿就随手翻开一本数学期刊。

这一翻不打紧,他被一篇关于费马大定理的论文吸引,以至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就这么错过了“说好”的自杀时间。

或许一般人会觉得这个故事很荒诞。

但它却很打动我。

原因在以下两点:1、它表达了《闻香识女人》中阿尔·帕西诺说过的那个意思:“给我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多少最终选择自杀的人正是倒在了这一条上。

2、找理由不能“向内找”而要“往外寻”:对万念俱灰的人来说,在“已知的世界”上找理由可能是徒劳无功,如果他(她)还有活的心思,就得在“未知的世界”中去找——正如深受情伤打击的沃尔夫如果要在“爱情世界”中给自己找理由,那他是找不到的。

如果他劝自己说“爱情当然存在。

世上相爱的人比比皆是,只是我自己运气太差”,那将加剧他的悲伤心理。

他必须跳出“爱情世界”,到“数学世界”中去找。

这一思路往大了讲,就是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过的一句话:“时空中生活之谜的解决办法存在于时空之外”。

(九州出版社,2007年)我是这么理解这句话的:人活世上,若总在自己在乎和深陷的事物中寻找颠扑不破的“意义”,就没法活了。

你得相信:答案在“这个世界”之外。

就像:棋子的“意义”因棋盘而存在、棋盘的“意义”因下棋人、下棋规则、棋盘外的世界存在。

棋子就棋子找“意义”、棋盘就棋盘找“意义”,那就找不到。

未免我的话听来过于抽象跟费解,我想就“意义”这个词做点说明。

当人慨叹生活“无意义”时,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况:他(她)既无法改变环境、也无力改变自身(譬如片中男女主人公的情况),因此产生一种“徒劳无益”的感觉。

这种感觉有个心理前提:那就是他(她)太在乎外界和自身,认为“改变”是必须的。

也就是说,他(她)看到了某种程度的事实的真相,又对这一真相不满意,当“不满意”大到一定程度,人就会变得异常悲观和消沉。

当一个人处于这种无能为力的境地时,你千万不要站在他(她)的认知反面去“教”他(她):这个世界并非你想的那样。

你能做的,是站到他(她)这一边来,承认他(她)看待世界的眼光是“对”的,与此同时,悄悄打开一个新世界摆在他(她)面前,看能否将他(她)从眼前这个再也无法忍受的世界中暂时“拉”出来。

你要让他们觉得:总体上,生活或许会如他们“认定”的那样绝对不会变好,甚至越来越糟。

但你可以启发他们这么去想:衡量时间和生命的不止是“总体”和“绝对”。

人只要试着将“限时”的自我融入到无限的绵绵变化的时间中静观其变——即所谓“纵浪大化中”,或许就能感知到先前未能察觉的东西。

《黎明的一切》的男女主角最终能超越各自的痛苦除了彼此的守望相助,更大的原因在于他们同时领悟了这点:痛苦,很可能是“治愈”不了的,只能“超越”。

领悟的契机源自公司前辈留下的那卷录音带中的话:“在动的其实是我们所住的地球,但我们却总说太阳沉下去,怎么看都会觉得是我们自以为是吧?

我如果是太阳就会很生气......北边天空中一动也不动的是北极星,隶属小熊座的指北星。

其实在遥远的未来,它的指北任务将会交接给其它星星......一万两千年后,天琴座的织女星将成为新的北极星。

看看,连被视为“指路明灯”、万年不变的北极星一万年后也会改变。

万物皆流,无物常驻——何况是人呢。

那又何必执着?

执着于“我”?

“我”为什么要变?

不变行不行?

——当你这么想的时候,真正的改变或许就以不自知的方式开始了。

当人陷入深沉的痛苦和无法自拔的抑郁中也千万别忘了提醒自己:稍纵即逝的短短一生中:有黑暗必有光明(因为无光明也就无所谓“黑暗”),有绝望必有希望(无希望也无所谓“绝望”)。

认定余生是“全然的黑暗”和“彻底的绝望”并不真实——哪怕“黑暗”和“绝望”在“总体”时间中占“绝对”优势,但人可以为了“局部”、“相对”的东西而活着。

——而那,或许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就像《黎明的一切》另一个译名所昭示的那样:《长夜尽头的微光》。

其实,我更喜欢这个译名。

人可以为了那一点“微光”而勇于、甘愿去承受眼前的漫漫“长夜”。

片中男女主角共同创作的《关于夜晚的笔记》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我想以这篇笔记作为文章的结束。

【关于夜晚的笔记】“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刻”——这是英国的一句谚语。

人类这种生物似乎自古就会在黎明中感受到希望。

确实如此,早晨若是不存在,所有的生命应该就都不会诞生。

”“但夜晚若是不存在,我们应该也无法去留意到地球之外的世界吧。

因为夜晚的到来,我们才能对黑暗的另一头那不合理的广阔产生想象。

我时常希望夜晚就这样持续下去,我想要这样永远地瞭望夜空,黑暗与寂静让我与这世界产生联系。

“生活在某个城镇的某个人,或许正处于无法入眠的夜晚,而引颈期盼早晨的到来。

不过,这世界虽然持续在运转,却与那些人的情感毫无相关。

”“只要地球继续以1700公里的时速自传,夜晚与早晨就都会平等地到来。

此外,只要地球继续以11万公里的时速公转,相同的夜晚与早晨就都不可能存在。

“此刻,就只存在于此的黑暗与光芒,一切都持续在变迁。

有一个十分科学的事实是:无论是喜悦满盈的一天,或是沉浸于悲伤的一天,只要地球持续转动,就必定会结束。

”“接着,新的黎明将会到来。

 10 ) 文艺治愈标签下一篇松散的流水账

这电影与其说是治愈系文艺片,不如说是一篇影像日记,淡淡的流水账一样的节奏,情节也非常松散,根本撑不起2小时的时长。

男女主的疾病好像是为了立人设而做出的设定,有种刻意的感觉。

男主的惊恐障碍是乘坐不了公共交通以及过呼吸,女主的PMS是突然发脾气,但实际生活中需要面对的情况应该更复杂吧。

比如女主经期控制不住情绪的那几天可以安排调班,或者提前跟社长同事们打个招呼,每个月多休息两天少拿点工资也行,也总比在公司大吵大闹的好,但女主好像只是任由情绪发泄,甚至连瑜伽课都没停,跟同事吵完跟闺蜜吵,旁人当然会觉得不可理喻。

男主给人的感觉更是阴郁和疏离,尤其是前半段,长发遮脸看不清面容,弓着背,自我封闭,跟谁都保持着距离,对于在身边陪着他的女友也看不出来有什么感情,女友出国前来跟他告别,也就淡淡地说了一声哦。

后来女主主动跟他拉近关系,他也就顺其自然跟女主成了朋友,头发剪短了,脸也露出来了,比之前开朗了一点,这算是两个人的互相救赎互相影响么?

也许吧,但他那种距离感和极其被动的性格是从头到尾没什么变化。

女主和男主的关系也有点莫名其妙。

一开始是俩人互相看不顺眼 ,然后得知对方的疾病,心生同病相怜之感,然后女生主动上门送药送自行车剪头发,俩人成为朋友。

这段感觉转折得很突兀,因为去异性家里剪头发是个极其亲密的行为, 基本上是情侣之间才行, 普通的异性好友都会觉着别扭, 更别提是个刚认识不久还很陌生的男同事了。

还有后面一起写观星解说词,俩人互动也不能说没有,比如一起讨论、修改稿子、下班一起走一段路等等,但也就这样了。

导演好像刻意要表现“男女主绝对不是在恋爱哦”的感觉,是在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吗?

女主看见男主前女友,一副大大方方问心无愧的样子还送了对方一个护身符;还有男主得知最后女主辞职回老家,也一副内心毫无波澜的样子,还是淡淡地哦了一声。

两个人分开甚至没有告别,就如同相遇也纯属偶然。

所以该怎么概况两个人的关系呢?

应该说是“同病相怜、一起搭伙干活的同事;一段因偶然相遇而结伴走了一段路的过客”吧。

最后还想说说影片的主题。

从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星座投影仪,到社长弟弟留下的日记本,再到最后的室内观星会,宇宙星空是贯穿影片的主题。

男主根据社长弟弟的日记写了解说词、女主修改并在观星会上朗读, 这就是影片的后半段的主线了,薄弱到根本不像一部电影。

不知道为什么导演要选择这种主题,是为了衬托宇宙之中个人的渺小吗?

还是为了营造文艺片的浪漫氛围?

总之我觉得这个主题非常牵强,跟男女主的人物关系、以及PMS和惊恐障碍的疾病设置都毫无关系。

结尾女主声情并茂的朗诵也完全没有打动我,以至于到影片结尾我还在等待有什么其他的剧情,后来发现什么都没有。

就这么,完了。。。

《黎明的一切》短评

被清晰的主题化整沟里去了,还搞什么潮汐什么星空什么宇宙什么revolution,你的鸟儿会唱歌里的三人有身心障碍吗,有的话医生给他们开什么药,然后电影还能咋拍?

9分钟前
  • 路米內
  • 较差

平淡的无需定义的人类关系,这点真的很好。(草太和三叶♡

10分钟前
  • 还行

20250423天环百丽宫,《黎明的一切》,《夜空的彼方》(SMAP)。

14分钟前
  • 长宅雅美
  • 较差

7.0。三宅唱一部野心不大的偏商業向作品。關注一對心理障礙男女患者相互支持、友誼生長的過程,以及他們如何在嚴格規訓身體/精神「失範」或「逾矩」的社會中找尋到一處避難所。

17分钟前
  • Orpheus+
  • 推荐

还是很脱俗的一点是没有紧密围绕“关系”来组织情节,能沉静下来展示在对方的影响下各自日常的绵延。局限是过于聚焦个体,叙事空间从象征社会体系的公司紧缩到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小社群,慢慢柔化了人物的现实处境,走向了空洞的抒情。

19分钟前
  • 🌵🌵
  • 还行

一颗挣扎的星贴近一颗挣扎的星

20分钟前
  • 虚空尽无
  • 还行

三宅唱越来越平庸了。

25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还行

用极其舒缓的节奏、简单的关系和巧妙的职业设定,来表达小确信,提纯并放大了日常美好。似乎在宏大的宇宙之下,微生物间的病态和碰撞就微不足道了。一句句的粟米马森,一次次的点头哈腰,继续无解地病着,美着,小确信着。

26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不是所有关系都要走向依附,不是所有痛苦都要战胜——有些时候,我们只是需要一个人,能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不评判、不逃跑,静静坐在身旁,等天亮。

28分钟前
  • 踌躇不前的猪
  • 推荐

#bjiff 疾病可以是设计的一部分,星空可以是设计的的一部分,那些值得关切和体察的一切都可以退化成空洞的概念,作为随意取用的口号填充冷漠的设计。而真正困在痛苦中的人们,会看见怎样的黎明呢

30分钟前
  • ╲│┼│╱
  • 很差

当初在家看的时候就没看下去,于是到电影院去看,终于看完了,前面虽然平淡,但生活的质感还不错,但最后点题升华的时候把我看笑场了。

33分钟前
  • 麻绳
  • 较差

#HKIFF48 闭幕电影。两个“病人”相遇,没有因为互相怜悯而发生感情关系,单纯地在生活上扶持对方一把,各种带笑点的互动更是相当机灵。用宇宙来比喻内心的世界,延伸至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黑暗的时刻,也终将会迎来黎明,说的是如何跟日常的每次崩溃和平共处,整个故事很温暖,最后那段关于黑暗与黎明的话,很好地提升了这部电影。3.5

36分钟前
  • kinder23
  • 还行

#中国首映礼# 影城杜比,紧接着三宅唱作品回顾展继续,三宅唱老师含量过高的周末,和导演之前的作品一样,本片所呈现的同样是生活的一段“章节”、一个小小的“切面”,滚动演职员表时的“去趟便利店要带东西吗”生活河流继续流淌的状态,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从聚焦心理疾患作为切入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轻柔的社会批评的意图,两位主角的疾病似乎不仅仅是真正的病理性的问题,社会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甚至是日本民族性格、职场的问题也是这些心理疾病的诱发因素;生活的实质没有彻底的“安宁”,要彻底治疗成功也没有那么容易,但是至少人与人之间能多一些理解、谅解、包容,无论何种关系相处能轻松、自然些——不要那么多顾忌,满口炫薯片也没事,那我们都能活得压力小一点不是吗;男主怎么那么像年轻版的江口洋介的啦莫名跌入怀旧的时空

39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健全人拍给健全人看的非健全人电影

42分钟前
  • 边缘的悲观
  • 较差

+.5

47分钟前
  • 空地
  • 还行

问题重重的日影范例。惊恐症男主倒是让我很有共鸣。我十年前常犯惊恐症,那时候和朋友相聚,看起来心不在焉的时刻,基本都在犯惊恐症,但我会忍着,让自己像个正常人,特别辛苦。

48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熬过黎明前的黑暗,余下的都是光辉。疾病能分三六九等,善意不分大小多少,对周围人多一份包容,再冷的心也可以融化。节奏略慢,剧情略平淡,商业上恐怕难有上佳表现,突破观众圈层恐怕也是难事。20250420@光耀华纳

50分钟前
  • Pavlov
  • 还行

要是人与人之间这样相处该多好,曾有两三年我也是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吃东西也是食之无味,直到现在到吵闹的车站或广场必须戴降噪耳机,虽然没有得这种panic attack,但那种持续很久的对一切都索然无味的感受仍旧没有消散。很温柔的一部电影,胶片质感真好,感谢最后5分钟极限出票的人。【BJIFF14th/英皇/Scene 17】

52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经前症候群与恐慌症、黑夜与黎明、宇宙星宿与人的生活。

5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还是16mm,还是 Hi'Spec,还是三宅唱最擅长展现的超越定义的轻薄微热的人物关系。无论是本片中刻画的角色和关系,还是本片描绘和应对“疾病”的方式,都让我感到它特别的后疫情:身体的失控(当然还有哀悼等消极的情绪)是种既不存在“战胜”也无法被他人“疗愈”的东西,没有人可以“康复”更无人能够“拯救”,只有在日常中互相伸出一切不太确定的援手。真是一个充斥着诊断和药物的当代!但人依旧需要他人。印象中没看过什么电影这么大篇幅地诚恳地呈现 PMS、呈现女性的经期状态和受经期影响的生活,这点相当惊喜,而且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经期症状很轻的女的,我对 PMS 至今也不怎么了解。减一星是因为「黎明前最黑暗」这种比喻实在太俗,甚至和影片呈现的与“疾病”相处的理想方式有些微妙的错位——没有什么白昼,亦无需总是处于怀揣希望的等待状态

58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