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有且有力。
电影中人物角色从设定到表演都没有任何出戏和做作,故事如此真实。
无论我们生活在何处,总有人生活在另外一处,谁都不能评判对错,我不是别人,别人也不是我。
没有看到苦难,没有看到矫情。
批判或者赞扬,不适用于这部电影。
“没有难处,谁愿意做这行。
”有天晚上打车回家,和一位出租车司机瞎侃说到情色交易,他说了这么一句。
屎难吃,有人陷入自己的困境不得不吃,有人还有选择。
这归根到底,旁人说不清。
就算说清了,哪又能怎样。
关于剧情的评论很多,就不再写了。
这样的故事确确实实存在的与发生过,这是种重要的。
站街女,情色交易,贫富,边缘人群,国家,历史,道德,哲学。
这些词汇如果都扎进去讨论分析,到底是在做什么呢。
看世界,看人间,我只能承认这部电影给我留下这些。
其余的随它去吧,在生活里找到出口。
这样的故事发生了,与太多太多的因素有关。
只愿大家平安,健康,幸福。
连看三部电影:《蓝色情人节》、《花》、《下海》。
第一部是偶然,后两部是去年和今年夏天就想看的。
凑在一起的三部电影之间居然有着奇特的联系。
如果要提炼一些关键词的话,我想应该是:爱,婚姻,生活。
《蓝色情人节》中的男主角迪恩是个温柔细腻的男人,他没接受过太多教育,但是有文艺才能,幽默且热爱生活。
他对生活很知足,就是做个快乐的粉刷匠,做个好爸爸和好老公。
女主角辛迪生活在一个缺少温情的家庭,算是学霸,渴望坠入爱河却遭遇了渣男。
直到迪恩对她一见钟情,展开攻势,要认认真真和她过日子,她才算被收服了。
电影看似在讲七年之痒,迪恩的不求上进让辛迪逐渐忍无可忍。
虽然迪恩仍然是辛迪当年爱上的那个男人,一点儿没变,但是她却疲惫了,渐渐无感了。
内在的矛盾是,他们从一开始对未来的期待就不一样。
迪恩安于现状,是居家型男人;辛迪一心向上,是事业型女人。
当最初的激情褪去,辛迪再无法被唤起对迪恩的热情。
事实上,迪恩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而贴心的人,他的浪漫在辛迪眼中成了不思进取。
事实上,辛迪只是一个务实的美人,从她表演才艺是报出一连串总统名字也可以看出其内在气质,本质上乏味的人经不起日常的消磨。
一个生活在未来的人对生活在当下的人会失去耐心。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本来就不在一个阶层,但我觉得重要的不是阶层,而是趣味问题。
对迪恩的好感来自于他对这个陌生老人的体贴。
迪恩是搬家公司的工人,他为这个生活在回忆垃圾堆的老人搬家到老人院,帮他把东西全都妥帖地整理好,不是出于同情,而是真正从老人的物品进入他的生活情境。
仿佛以手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重现恋人们的往日时光。
此外,还有几个细节令人难忘,一个是陪着女儿吃早餐时的童趣,一个是埋葬死去的狗之后默默流泪。
一个心软的人,也许注定就是这样沉溺于生活的细节之中吧,他不需要什么远大抱负的。
《花》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在巴黎和北京之间的流浪片段。
花循着自以为的浪漫爱去了巴黎,男人却告诉她,爱已成往事,他对她不再有任何感觉。
他很诚恳。
失魂落魄的女人在街头被搭讪,被强暴,爱上强暴她的男人。
一个市场上出卖苦力的蓝领。
她也许只是找到一个替身,一个她爱的法国男人的替身,与她的现实生活隔着遥远距离的替身,她只是借他的身体之爱让灵魂游荡。
这个蓝领男人也许是出于自卑,一开始就向花隐瞒实情,花是他的异域情调,是他可以向哥们炫耀的中国妞,是他哥们眼中充满诱惑的婊子。
他并不信任她的爱,常常会担心她会抛弃他,或随便和其他什么人上床,他们之间的文化鸿沟让他永无可能理解她,因此会说出“你们文化人就是贱”这样区隔彼此的话,并以爱和婚姻为名试图绑架她。
显然,他不是花的现实,只是她灵魂漂泊时肉身偶尔的温暖。
她还有一个可以给与生活温暖的男人,在北京,想要和她结婚的男人,无趣,但以一日三餐的安稳在召唤她。
回北京那段戏很有劲,花接了个临时翻译的活,访谈的对象是崔卫平、张献民、郝建,这几位是从南京去北影的老文青,他们在电影中看看而谈体制、姿态和意识形态,有趣的插入。
这些对花又有什么影响呢,教书而已。
拥抱体制已是回归,或曰妥协,即便你有反抗的姿态。
就好像积累了足够的资本等着被招安似的。
也许从这个层面来看,花的婊,或曰性的流浪,是一种反抗吧。
这张DVD文案很有点意思。
性,在女性主义的身体力行中可能是反抗的武器,但在传统社会中,更多是可以用来交易的资本。
《下海》就是这一无法言明的交易真实的底牌。
这一次的男女主角都是底层,东北的下岗工人之家,为了美好的未来,为了下一代,妻子丽娜决定去巴黎做保姆。
到了那里才知道,资本主义的钱并没那么好赚,永远只是在华人圈里挣扎,被欺凌或被温暖。
遭遇的人情冷暖无法向丈夫言说,只能强装欢颜,去收拾残局,努力圆梦。
这部电影中最让我心酸的场景是齐溪下海之后给家里寄了第一笔钱,在广场上拍照片的那一笑。
女人的坚韧全在这一笑中了。
与此相比,男人的面子就显得有些可笑。
无论爱是否经得起考验,生活还是要继续,这三部电影不约而同的都是开放式结尾,透着一股中年人的无奈。
骆以军在他的故事便利店讲过一个关于南方的故事。
他说那是在南方之南,马来西亚的一个衰败的社区,像是在城市的贫民窟,斑驳老旧的楼房,发霉发腥的街道,跟着是一大群一大片的站街女,她们多不胜数,像学校课间操操场里面的学生那么多,密密麻麻,三五成群,里面各式各样的女孩都有,可以像选后妃一样任意挑选,但附近更多的是一些干瘪的船夫,老头,进入到那个人群,就像鱼食进入到水里,周围的鱼群就会围上来争抢。
还很便宜。
而这些站街女很大一部分,或者全部都是来自中国大陆,她们没有学历和文化,可能只是想着来中国的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广州来打工挣钱,打工非常疲惫,又挣不了多少,家人又有很多期许,而且带自己过来的同里女孩也是做鸡,久而久之就被环境影响,就这样下海了,有的则一不小心跨过了边境,到了南方之南。
她们来了之后渐渐可能染上性病,染上毒品,世界观也发生混乱,可能来之前是打算好好作一番事情,赚钱回家盖房子,可经历这一切之后,发现回不去了,她们成了化作春泥又护花的春泥,成了“未来的祖先”。
这部电影前面的叙事,或者下海的最初动机也是一致的,她们背负高利贷来到巴黎,以为这是个金钱遍地撒的地方,但来了之后才发现,原来现实是血淋淋的,来到这赚到钱的不是去给别人家做保姆,每月2000欧的薪水,那在2000年前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而是实际只有500欧。
可能更低。
于是妻子“下海了”,这一行是不仅可以解决高利贷的压力,还让家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妻子在“下海”前的思想斗争还是很明显的,开始的时候她还和身边的下海女保持距离,渐渐地,她发现自己找工作辛苦,又生病,丈夫电话里又有意无意施加压力,形成反差的是身边的下海女还很欢快的聊天。
她觉得恶心,不想与她们接近,想要屏蔽她们。
但是很有趣的是,当一个人面对如此诱惑的时候,下意识的反感却让她迅速的卸下了心理戒备,当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都保证不了的时候,她选择放弃了尊严,于是加入下海女的群体。
可怕的是,当她一切感到顺利的时候,我们作为观者本能地为她感到担心,丈夫会不会通过任何蛛丝马迹猜到她的工作,哪有那么一帆风顺,十全十美的事,难道没有一丝猫腻?
但丈夫没有察觉,相反,他觉得这个美事如此的确凿无疑,以致于为此感到骄傲,并告诉好友,好友又鼓动好友妻子过去。
好友妻子还没弄清怎么回事的情况下,就被丈夫“弄到了”巴黎。
妻子能怎么办,她心里是清楚的,瞒是瞒不过去的,只能吐露实情,让其回家,可无奈好友的妻子和妻子刚来的时候是同样的处境,回是回不去了,只能跟着做。
但好友妻子没有坚持到底,中途就选择回家。
我在想她之所以没有像妻子那样做的风生水起,顺顺利利,是因为她前期缺少挫折,而妻子不同,做了一个月保姆,被扣了100欧,只拿到400欧的工资,边住宿边找工作,住宿费一周就要120欧,工作万般难找,感受到了现实的艰难,无奈只能说“另谋出路”。
但好友妻子则完全不同,她跟着妻子,妻子在引导她做,她其实感受的压力不是那么大,一半的选择都不是她咬着牙做出来的。
这有点像一家公司,创始的成员知道为什么创办公司,公司的建立是多么的艰辛,要维护公司的利益,拼死拼活的干,无所谓。
但后来加入的成员,只看中这个公司的内外部条件如何,衡量取舍,完全没有破釜沉舟的感受,也更容易放弃。
结果两个人就回到了老家,显然妻子是陪同回去,一方面是钱赚的差不多了,另一方面是在路上给好友妻子做做心理工作,不要说漏嘴了。
但可想而知的,就像剧里说的话,这就是颗雷,早晚会炸的。
当爆炸的那一刻发生,妻子仍然是无法接受的,丈夫为此大发雷霆,怒不可遏,但只是向内爆发,并没有指向妻子,可能他心里清楚自己应该为此负一定的责任。
关系随之爆裂。
丈夫出走,妻子并没有放弃这段爱情,蜷缩在家里的角落,为此在懊悔中度过,而是带着孩子勇敢地去见了丈夫。
影片在两个人一起为儿子煮面中结束。
令人感慨和唏嘘。
当然电影为了剧情的发展,尽量把人最敏感的那部分心理因素考虑到最小,否则无法推进,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似乎又着急丈夫为啥不能原谅妻子,一起好好过日子,从头再来。
我想,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是局外人。
这部比较小众的电影在豆瓣评分有7.1,因为它足够贴近真实,深刻描绘了一个群体的生活不易。
面对下岗这个大背景,同时又想在未来生活得更好,人们会理所当然地去寻求改变和尝试,哪怕付出一定的代价。
只是当代价超出了人们的心理预期时,为了实现当初的梦想,再难也要迫使自己接受现实。
比较讽刺的是,她们所经历的苦被编造成了甜,又成为了其他人趋之若鹜追求的梦,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所有人的梦都醒了为止。
其实这类社会问题当作题材拍成影片不算少数,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
电影下海里有不少细节都留有思考的空间。
或许你不认同一些角色的观念和选择,但无可否认确实有这样一个群体存在,也确实在做着相同的选择和相同的事。
她们的经历和所要面对的生活,不是单纯几句法律或者道德可以判断对错的,只能说的就是在梦想面前,她们选择了走捷径,却不想捷径更加的荆棘坎坷。
耿乐和齐溪本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夫妻,为了未来长远考虑,又听说去法国当保姆一个月能有两千欧元,于是齐溪借了巨债奔向了她的赚钱梦。
可现实哪有那么美好,住在杂物间里家务全干,一个月500欧的待遇还要被雇主各种克扣,忍无可忍的齐溪拿着工资背包离开了。
在街头漂泊的她无依无靠,幸好在一家餐馆里遇到了老乡李玉梅,才勉强有个地方落脚。
同屋的女人都是站街女,本不想与她们为伍的齐溪,因为经济的压力而最终低下了头。
就这样一边浓妆艳抹忍受着各种屈辱下海挣扎,一边素颜微笑着与家人视频,如她心中所想,只有赚够了钱才可以回到丈夫和儿子的身边。
可生活注定是波澜的,齐溪的弟媳知道法国当保姆赚钱,于是手续都办好了准备来投靠她。
纸是包不住火的,齐溪跟弟媳摊牌了,但弟媳迫于现实也不能回去,只好加入了站街的行列。
可没能坚持几天又要回去,齐溪陪她回国后彻底隐瞒不住了,一场家庭矛盾由此诞生。
最后的结局是开放式的,但其实不难猜出一个结果,那就是所有人都妥协了,只为了生活可以继续下去。
路是自己选的,他们应该庆幸每一步都还可以选择,哪怕过程不尽如人意,至少坚持着走下去。
当生活连让你选择的权利都没有时,那将只剩下在无尽的黑暗中绝望至死。
下岗,现在听来略带“过去时”味道的一个词。
但在上世纪90年代,它却是“进行时”,甚至还形成了一股“潮”。
调查显示,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中,总共波及的城镇企业职工多达2278万人(统计数据截止至1999年)。
记性好的观众,应该记得不少国产片里,就出现过被“下岗”的情节。
比如《万箭穿心》里的马学武,《钢的琴》里的陈桂林,《暴雪将至》里的余国伟等等。
《钢的琴》剧照往近了说,前不久上映的《地久天长》中,咏梅所饰演的王丽云就是下岗浪潮所波及的一员。
不只是电影作品,那时候的各种艺术形式里,都难以避免地要提及下岗这一主题。
1998年,刘欢写了一首鼓励下岗工人的歌,他唱到:“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
1999年,黄宏在小品《打气儿》里也说道:“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
但是,下岗对一个工人来说,真的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吗?
并不。
当时的下岗潮所影响的人,大多是年纪不小,也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的普通工人。
上有老,下有下,有一大家子人需要养活。
《万箭穿心》剧照根据一份1999年,对多地下岗职工的调查显示:“在这些下岗工人,80%至90%都是进入社会声望较低的传统零售、服务业,或是临时就业岗位。
”男人们,尚可出卖劳力,做一些苦脏累的活。
而一些被生活逼得无路可走的女人,就从“下岗”走向了“下海”——
这是一部注定无法在国内上映的电影,因为尺度太大。
由一名法国导演执导,曾经在2017年的釜山电影节上展映。
但,片中的主要演员都是中国人,喜欢看文艺片的影迷应该不会陌生——饰演男主角的演员耿乐,之前出演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往春天的地铁》,以及前两年的《嘉年华》、《相爱相亲》等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另一名女演员曾美慧孜,去年曾凭借电影《三夫》提名金马影后。
《三夫》剧照《地久天长》的导演王小帅,担任了《下海》的监制。
巧的是,在《地久天长》中饰演茉莉的齐溪,在此片中饰演了女主角张丽娜。
张丽娜是一个东北人,结了婚,有一个小孩。
不幸的是,她下岗了。
90年代末的下岗工人,很难再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就算找到了薪水也相当微薄。
但是张丽娜听说,去法国当保姆,每个月能挣2000欧。
折合人民币两万多一个月(90年代的汇率),这是在国内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于是,张丽娜抛下丈夫儿子,甚至还为此借下高利贷,启程去了巴黎。
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漂泊的不易,经历过的人都懂。
更悲惨的是,现实还给了她重重的一巴掌——拨通第一个招工的电话,对方告诉她,一个月薪水500。
第二家打过去,甚至连500都不到。
她懵了,这和当初说的2000也差得太远。
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你不做,别人还抢着做。
“巴黎最不缺的,就是来这里当保姆的中国女人。
”
想到欠下的高利贷,以及在老家的丈夫儿子,张丽娜忍了。
她来到雇主家里,进门就惊呆。
对方给她安排的住处,是一个杂物间。
床旁边就是洗衣机,头顶是柜子,连站直了转个身都困难。
而保姆这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
家务全干,还要带孩子,一个月只休息两天。
到了第一个月发工资时,雇主还以摔破花瓶为由,扣了她100欧。
“你们这些东北人就是这样,粗手笨脚的,啥也干不好。
”张丽娜终于忍无可忍,要了工钱,背上包就走了。
失去工作,张丽娜又开始在巴黎街头漂泊起来。
幸运的是,在街边的餐厅,她认识了一名东北老乡李玉梅。
三两杯酒下肚,俩人产生了“他乡遇故知”的惺惺相惜。
李玉梅带张丽娜回到住处,找了个落脚的地方。
一个不大的房间,摆满了上下床,一个床铺每周的租金是120欧。
李玉梅交了租金才发现,这里住的全是来自东北的中年女人。
她们都是从事性交易的站街女。
一开始,张丽娜对这群人充满排斥。
不和她们说话,不一起吃饭。
她仍然想找一份正经工作,为此跑遍了巴黎有华人居住的大街小巷。
可结果都相同——每一家都把她拒之门外。
迟迟找不到工作,家里欠的贷款又催得紧。
张丽娜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被彻底击溃。
她开始尾随李玉梅,观察她是怎么站街的。
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很快,张丽娜就向沉重的现实妥协了。
短短几天时间,她就成了一名业务熟练的站街女。
男人的眼睛一瞥,她就知道对方的来意。
比个手势,谈好价钱。
几秒钟的时间,一笔交易就谈妥。
张丽娜彻底“下海”了。
但,她可不敢告诉家人。
于是工作的时候,她就浓妆艳抹,媚态十足。
到了和家人视频聊天时,就卸掉口红,扎起马尾。
脸上也终于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
站街这事儿于一个女人而言,无疑是耻辱的。
有时候,还会遇到不尊重女性的客人。
这些苦楚,张丽娜无处可说,只能把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
她知道,等她赚到还上高利贷的钱,赚到开一间店面的钱,她就能回家和丈夫儿子团聚了。
张丽娜原本以为,生活会这样渐渐平静下来,没想到家里又发生了波澜——张丽娜的弟妹(丈夫的弟弟的妻子)听说巴黎当保姆赚钱,也想来这边干活。
更突然的是,还不由得她劝阻,弟妹已经把来巴黎的手续都办好了。
张丽娜要如何面对弟妹?
如何掩盖自己的谎言?
在这里就不多剧透了。
肯定会有人想问,既然她们在巴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什么不回去呢?
其实,这些站街女各有各的难言之隐——张丽娜是因为憋着一口气,不想回去让别人看不起。
李玉梅是因为要独自抚养一个上大学的女儿。
其他的女人,要么丧偶,要么离异,都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于是选择出卖身体赚钱。
像电影中这样的女人,现实生活中并不少。
据调查显示,90年代在法国的华人性工作者有600余人,到了2016年,这个人数增长到1300人。
而她们赚取的嫖资,一次仅有20至60欧,有时候甚至还更低。
此前,就有不少新闻报道过这类边缘人群。
其中不乏一些触目惊心的标题——
不少电影作品,也将镜头对准了这群人。
比如《上海,美丽城》、《站街女》以及今天介绍的《下海》等等。
拍摄《下海》的法国导演奥利维耶·梅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迷。
他的纪录长片《发高烧》,关注中国河南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状况。
《去不息》和《猴年》则将记录了一户三峡“移民”家庭的真实生活。
奥利维耶·梅斯(右)来中国交流学习《下海》是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片中也有一些玩转中文的情节。
有两处谐音梗,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张丽娜第一次来到李玉梅住处,问这里的女人是干啥的。
李玉梅的回答是:“给逼的”。
一语双关,都是被生活给“逼”迫的。
片尾,张丽娜来到丈夫的住处,俩人给儿子煮面。
张丽娜问丈夫:“要(有)蒜吗?
”丈夫不做声,扭头指了一个方向。
“算”了吧,生活再一地鸡毛,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
泰戈尔有句诗:“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回报以歌太难,能够做到像张丽娜、李玉梅这样,在生活的重压下好好活着,就已经很不错了。
我当然不是鼓励这样的做法,但是,当指责这些女性为了生活出卖肉体时。
那些把她们推下海的无形双手,就不值得反思吗?
海里或许很脏,但笑贫不笑娼的岸上,也干净不到哪里去。
*本文作者:张不才< END >
傻逼导演蒙谁呢,时空观还没搞清就敢拍,明明设定在九十年代,电视里跳出的现代词汇、街边的新款汽车就不说了,他妈的法国嫖客还拿着全面屏智能手机拍女主,合着是急着投奖没空琢磨呗。
另外,你一个欧洲导演,咋就突然对某发展中国家的 lay-off tide感兴趣了呢?拍点禁忌镜头就洞察人性、揭露时代遗憾了?看了四十分钟,没看出洞察啥人性和遗憾,只看到一只白种鸡居高临下的愚蠢偏见,我仿佛能透过屏幕听到这只鸡哼哼:瞧瞧我可把这低劣的民族、黑暗的国度曝光了,瞧瞧我悲天悯人的上帝视角,瞧瞧我现实主义的运镜手法,瞧瞧我横扫国际大奖的祖传老剧本:落后的国家、专制的政府、萧条的经济、善良的老鸨、走投无路的女主在异国他乡身不由己地走向糜烂和毁灭,当然,不用继续看就知道女人的丈夫抛弃之了,否则不够惨,不够阴暗,不够了解人性。
我可去你的吧,傻逼低成本三流色情西洋鸡导演,回家拍黄片吧,别玷污电影这门艺术。
本片女主齐溪为了改善生活,为了儿子,在老公耿乐劝阻无果后硬是去了法国,为此欠了一屁股债,到了法国发现当保姆根本赚不到钱后,她认识了大姐,大姐劝她回家,可她为了面子,为了一口气,硬是留了下来,慢慢走上了站街女的道路。
最后回到家乡,耿乐知道这件事后,选择了离开,他没有要任何的东西,只是接受不了老婆的行为。
曾美慧孜饰演齐溪的妯娌丹丹,她老公看到齐溪去法国赚到了钱,就逼着老婆也去。
曾美慧孜去了之后才知道齐溪原来做的不是保姆,她开始崩溃,但为了现实她还是做了,可没做几次她就受不了了,为了丹丹和自己,齐溪决定带着丹丹回国。
丹丹老公知道老婆做了这个之后,大发雷霆。
很多人看完本片痛斥男人是那个当女人上岸后不给披衣服的渣,是那个既骂老婆婊子又拿着老婆站街赚来的钱潇洒的渣。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笑贫不笑娼是三观不正,是道德有问题。
而我看完有些别的看法,我感觉不管是站街女这个角色,还是老公接不接受自己,都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耿乐不接受齐溪的回归是因为一切都是齐溪的执念,耿乐觉得自己没错,而齐溪也知道自己有错在先,如果她们安于原样,或许过得苦一点,但不会发生这一切。
丹丹的老公选择接受是因为整件事是他做的主导,如果不是他,丹丹也不会这样。
90年代,东北下岗潮,多少人因为穷而全家人一起自杀,因为穷而由老公踩着自行车送老婆去做那些事,还得在门口等着。
那么多的身不由己,不是一句三观,一句道德就结束的,对于他们错不在职业的贵与贱,只在于你所做出的选择自己能否承受后果。
不知道这里呈现的东北和我印象中东北人的形象的重合是不是一种巧合,里面带着女主角在巴黎生活的那个东北女人、一起在厨房里唱歌的东北女人们,比起站街女的身份明明是人妻人母的形象更凸显。
巴黎的浪漫化意象和它在历史上复杂的身份难道不更反证了下海女人们命运的悲剧性吗,多少作家艺术家能把巴黎的妓女或穷人变得艺术性,写个吸引人的故事,如诗的迷狂,寄托在他者身上的幻想,在这些女人身上全都失灵了,她们无法融入那个城市任何一种面孔上的布景。
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觉得“白去了巴黎”,这里呈现的恰恰就是在巴黎的这些中国女人真实的生活,不是梦幻之都,是穷人的挣扎。
我自己感觉演员的情感都是用表情动作传达而没有特意的情感刻画,可能因为片子的氛围总让人错觉会出现文艺片的情感性描写。
但可以理解成是中国人的特色吧,闷在工地喝酒的男人也是,这样的憋闷和沉默、欠缺沟通,是中国人的一种现实。
很巧的是这个中国人聚集的区,我在巴黎旅行的时候也住在这里,甚至我有看过那个中国女人三两聚集的地铁站。
不是很远的事情,就2019年。
她付钱给住处的时候,那个价格恰好也是我消费水平上的价格,这个处境离我实在太近了,比巴黎任何的好东西都要更近,在那个无依无靠的环境里你如何去选择能拯救自己的路,其实非常没有把握。
有注意到结尾丈夫离开后自己生活那段时间,她又把头发放了下来。
到巴黎的时候还是挽好的,上街寻求生意时放了下来。
披散头发与母亲的职责无疑相悖,一个需要你劳作的地方、需要你恪守本分尽职尽力又安分守己的身份,需要人隐藏起自己的美丽、擦掉口红,清汤寡水并仁慈可亲。
丈夫走后她把头发放下来异常坚毅又淡然那一刻我太喜欢了,致命女人无法给我这种感觉。
影片最后她又担起了无人处理的事情,夫妻两人一起默默煮面,这就是现实了……女人们放不下的一切,母亲和妻子不得不回到的那种生活。
和平是断代史,战争才是编年史。
和平是行走,是工作,战争才是那温床和睡眠; 和平是骰子,一面写着常青,一面写着衰朽; 战争是创造,定时发情,年年怀孕; 借你丧失孕育的胴体向示威的人们示警。
杜伊斯堡-杜塞尔多夫间老妓女, 在红楼的窗台上晾晒着阳光, 她晒,同色金发下的,虚无,
向旅客们挑衅,暴击着车窗内的我, 无声的詈骂,向青春之眼倾诉着青春, 那纤细的青春,起自东境, 从雅思良那波良纳如歌的少女出发,
沿着欧洲55号公路,被无数的手揉搓, 被无穷的臭汗滋养,成了这样硕大肥白的, 食腐者之花,紫色地,开在眼前;
在巴黎的Belleville郊外、香街, 蒙马特 、布洛涅或者文森森林 , 或者意奥边界的蒂罗尔, 多么美丽的地方,与说美丽母语的她们邂逅, 山海关外的口音咒骂着抢地盘的罗马尼亚同行, 那些沿着Paul Celan足迹,他流浪的同胞, 彩漂的黑头发下有詈骂娘残留的青春, 多么苗条的青春,是憧憬的女工在故乡, 是钳工、金工、焊接工还是纺织工?
被命运焊接,被命运纺织,被黑白黄棕交媾, 在烟雾中喘息成为这样臃肿的榨干,贫穷是生存的信念。
被无数种颜料涂抹,被无数种颜色的手抚过。
拉丁呼吸里龙之远东的娼妇,你何时遁消美丽的本名,成为荷花车上的青莲?
母语和母性是共情的沼泽,泥浆里滋养你厄运的手继续灌溉,无穷之动的臂力, 夯筑无穷之痛,在诞生的粘膜里,次第显形: 一双叫某某他爸,一双叫某某地产、、 还有别的,无法辨认,被人,人民的触觉记忆, 转身离去,面对着母语嚎叫出的雌兽性, 带着未叫出口的“阿姨”,我终未能帮您找到名字, 将灼热、羞愧盈满不能伴酒痛饮的阿司匹林,潸然。
(1)法国卖淫非法。
拉客都违法,嫖也非法。
(2)某种原因(身份政治,性别权力那套),法国的家庭结构逐渐解体了,为保持生育率,法国开始各种保护未婚先孕和单亲妈妈,法庭开始鼓励做DNA抓爸爸,抓到孩子就可以终生获得高额抚养费。
于是,法国出现了暗娼需求。
亚洲人因为法国人无法从外貌分辨年龄,从而四五十岁也有机会,占领市场一角。
(3)这是一种个人选择,但不是好的选择。
因为出卖身体权力,必然带来罪恶和组织化。
她们中很多是被骗的受害者,被骗到巴黎干活,实际上跟现在电信诈骗的受害者差不多。
剧情里推锅给下岗,实际上手里几十万,在东北找个省会,买个房干个摊儿,做几年也不会少赚。
就算夫妻两人一起做装修,吃饭也够了。
主角还是想去捡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并为此赌上全家一切。
她做选择的时候,没有提前做调研,没有研究供需市场,法语也不会。
她就是懒得动脑子,冲动去相信天上有馅饼。
这个选择,让她不得不卖。
就像影片中的弟媳妇,同样,不知道在法国打黑工犯法么?
知道。
但是就是看着钱多,也想当保姆。
买了机票就来了,自己的人生安全和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劳动力价值,一股脑的供给主角支配。
什么都不知道,自己也不查查。
这是信任,还是愚蠢?
不过至少没有“蛇头”再吃一口。
(4)各种渠道天天说,这样违法,这样不好,这样有生命安全危险。
但是有的人就是一头撞上去,然后,怪地球没有吸引力?
同样是字面上的下海,去深圳卖饺子做装修的火车票,比去巴黎的机票护照便宜吧?
曾美慧孜真的可爱
阅
这属于看完我会自我反思为啥要浪费这一个半小时看这种东西的类型(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比利时导演拍的作品,拍的比很多中国导演还要了解中国。齐溪是个很不错的演员,就是不大红,不过也挺好,可以多拍拍文艺片。
小时候觉得妓女都是好逸恶劳的,如今结合着那个时代看,更多的是惋惜和叹息。下岗潮在记忆里只是报纸上的一个标题,切切实实看那个浪潮里翻涌的普通人,才明白生存的艰辛。本来日子只要往前走就行了,非要对着亲戚炫富,如果没有丹丹的忽然到来,以女主内心的强大是足以把日子一直过下去的。骂名都让女人担着,真爷们儿都让男人当了。
齐溪从此封神!!!整部片子其实就是一部zg版《羊脂球》所有的戏几乎都集于齐溪一人身上:从一开始的坚定到动摇到彻底沦为风尘到最后事情败露后的无奈与卑微……所有的细节全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片子的结尾也收得干净利落 很喜欢!只是可惜了导演对于zg时代变迁的把握不够到位 导致我对于女主角出国那几年中家里人经济条件的改善感到莫名其妙 并且两场视频通话的戏我始终有种割裂感
在性保守和污名化的中国,这个题材犹如一颗深水炸弹,性观念带给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改变。无论是个体层面还是社会层面,性行为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和男女性别意识,仍然在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哪怕性可以唤醒和重塑一个人。影片中一些性心理活动和象征性的细节把握得非常细腻,三个女性人物演得很到位
太碎片化了,剧情比白开水还清淡,唯一的亮点可能就是齐溪的脸了,不过很奇怪的是,片中在国外下海的部分没有裸露,回国在家里洗澡却有一个俯身的裸露镜头,这什么意思....
不日万夜,日以继夜。3.5
获奖等于揭开伤疤,而利益驱赶人民前赴后继去制造伤口,你说痛吗?可他们不改…毕竟这利益比这世界的噪音还喧哗。
下海,还是上岸,都是为了活着啊
3.5分。新世纪左右的东北阵痛,相似的影片还有张猛的那部的《钢的琴》,但凡对于东北老工业区了解的人,估计很难想象后来的东北是这样。片子说的是正经人家的妻子,不安于日渐贫困的家庭状况,非要用旅游签证到欧洲做黑户,干保姆。结果女主角发现,所谓的赚钱门道是做站街女。耻辱感让这些女人既不敢说,也不敢回,说了,丢一家人的面子;回了,失一家人的房子。如此循环,被动地带着一拨又一拨的良家妇女,沦为下海娼妓。齐溪在片中的表演不错,演出了那份果断和坚韧,她算是国内较少有辨识度且有不俗演技的女演员。
卖屁股就别立牌坊了 当妓女还怪社会我就奇了怪了。
一直以为是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拍的,看完之后发现是一个叫奥利维耶·梅斯的导演拍的;一直以为是新片,原来已经是17年的作品了;一直抱着期待的心情,没想到故事如此老套刻板;一直挺喜欢齐溪这个演员,虽然长期以来戏份不多,但是演这种角色好像还是黄璐更拿手;一直以为曾美慧孜是台湾的,原来贵州人,崭露头角啊。
什么赞同不赞同的,留下的结局和那些被丈夫三轮车送去的女士有什么区别,日子是一样的难过。我终于有机会说了…大姑娘美来大姑娘浪这首歌到底为什么能上春晚…明明也不是什么正经歌来的
真实的展现了这个群体的境遇。片中的“荷花车”是国际医生组织专门为在巴黎的华人站街女开设的慈善项目,有朋友去做过义工,帮忙发放免费安全套,帮忙带去医院并提供翻译服务。如果本片对“荷花车”稍做介绍就更好,该组织不仅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建议和协助,甚至帮助人道遣返回国等等。
那啥,开口就“笑贫不笑娼”的,你特么曲婉婷歌迷啊
关于这类电影有香港导演的《榴莲飘飘》和同样是外国导演的《站街女》直接把母女直接上阵纪录片式的写进剧情;关于电影的社会背景,我们知之甚少,但是现实生活的风月又让我们好奇的口口相传。关于齐溪,更是只是在“地球”里看见了稍纵即逝的一个湿漉漉的浴后背影,据说是新晋的文艺片女神,很多女演员,尤囍文艺片,不在乎名利双收,更不关心票房飘红,早有郝蕾现在还有谭卓,而齐溪应该也是不分角色大小,出演了很多电影,而这部《下海》是第一部主演的电影。電影并没有把“站街女”当成剧情焦点,而是把故事更多描写了人物的心理上,可以说女演员把电影里的人物演的令人过目不忘。这里 曾美慧孜 也是继《冥王星时刻》好看的配角,也更加期待接下来的《三夫》 曾美慧孜的主演的电影,这也是她演艺人生的第一次“书归正传”。電影在生活里戛然截止……
一个欧洲导演,可以拍出这么细腻真实感人的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看在中国的各大名导们都在烧钱装逼假大空的份上,必须给这部电影五星!丽娜可能是当代电影里面最令人动容的一个中国女性形象了,齐溪的表演完全没有枉费导演的大量面部特写,结尾才是神来之笔:风雨还没有结束,但是生活必须继续。
从榴莲飘飘到下海,曾经的共和国之子如今产业阵痛经济困难的老东北也许是落入风尘的大背景、根源,笑贫不笑娼南风之熏染,使之灵与肉双重坠落,但饿了要吃困了要睡的生活伦理是强大的,生活照旧,也许破烂不堪前行,也许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