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不想出门和大家挤,于是就回了农村老家。
一回家妈妈就问邻居买了一只鸡、一只鹅以及几十只鸡蛋……促进老家消费,我想这大概是我惟一能为它做的贡献了。
之所以想到“为老家做贡献”,是因为看了《一点就到家》。
家乡的影院也是神奇,哪怕硬件条件提升了,节假日也是闹哄哄的,大家喝着奶茶磕着瓜子假装黑暗里别人就听不见地大声聊着天,氛围一下子回到了童年。
就像《一点就到家》中彭彭演的彭秀兵,回到老家,赶上集,发现家乡父老热热闹闹啥都没变。
这也是他回来的原因,城里的快递行业竞争厉害,家乡市场却还是一片空白,他要抢占先机。
然而他的回家最先遭到了父亲的毒打。
我们的父母大约都曾对我们说出过电影中这两句台词:“(去城市)混不好就别回来了”,然后,“混好了就不要回来了”。
我相信绝大多数从农村去城市的年轻人,都像我一样,与家乡早已疏远,它像一个度假村,一年回来休息两三次已是极限。
每次我回来都能看到村里又多了几户大门紧闭的房子,母亲说:“他家孩子考出去留在城里工作,然后结了婚他们就去帮忙带孙子了”,最不济也是“他家在县城买房子了”。
所以看到《一点就到家》中宴席上年轻人一个个离去的数字,我心有戚戚焉。
然后,彭彭又说了这样一句台词:“城市不是我的家,这里也不是我的家。
”我们离家太久,我们注定漂泊。
每个如我一般漂泊在外的农村青年看《一点就到家》应该都深有感触。
哪怕以前没感触的也突然之间就生出感触来:我们能不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看得出电影就是由这个问题生发出来的一道“命题作文”。
不过好在张冀的剧本扎实。
我在此前刚看过一篇关于云南咖啡豆如今崛起的科普文,说:“咖啡界大神、《世界咖啡地图》作者James Hoffmann的咖啡馆Square Mile在门店豆单上,加入了‘中国味道’的云南豆”“在澳洲举办的金豆杯咖啡烘焙大赛上,云南豆拿下了7座银奖。
”有了这样的现实背书,《一点就到家》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另外,电影中一些细节也叫我这样生在农村的人感觉亲切。
比如彭秀兵起先招募的快递员都是曾经的邮递员、剃头匠……在我们农村,确实是这样的人走乡串户,熟悉人家,能够找到高德也找不到的地方。
他的网购事业,最先起步是因为帮大妈和孩子买货,在我们农村确实是大妈才是一切资讯八卦的传播者,只有得到了大妈的心,才能得天下。
后来遭遇集体退货,刘昊然演的城市青年魏晋北说这不合理。
村民们说:“我们村的事容不得你这个外人插嘴。
”这也是一句农人的口头禅,农村人忙得很,没工夫跟你玩辩论(当然也因为玩不过),于是往往一句绝杀。
虽然当初对你热情好客的时候、一起看星星看月亮的时候明明说过:“我们都是一家人”。
当然,关键时刻,我们农村人也能对彭秀兵、李绍群这样的后生仔说出:“我们不相信咖啡,但我们相信你。
”农村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大家做了几十年甚至更久的乡亲,那种信任感是几辈子建立起来的。
说句实在话,我在看《一点就到家》之前,哪怕有三个我都很喜欢的演员刘昊然、彭昱畅、尹昉坐镇,但我依然对它充满了担心。
因为之前看过了太多并不真正了解农村的影人拍的农村电影,充满了自以为是的想象和自命清高的煽情,张冀的剧本终于让我看到了一个相对真实和熟悉的农村生活。
因为故事扎实,年轻导演许宏宇的发挥就更是锦上添花。
如果说张冀的剧本像个农村老人那样踏实厚重,那许宏宇的导演风格就是离开农村又回来的年轻人,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朝气,充满了后生无畏,充满了对故乡的爱恨分明。
我喜欢他把一个“命题作文”拍得如此轻松。
喜剧就应该让观众欢笑,至于反映出背后众生的苦痛,那是散了场离开影院之后回味和思考的事情。
很多导演喜欢替观众把这一部分也做了,不给观众留余地,还自以为多深刻,反而暴露了爱说教的“爹味”。
而许宏宇在每一个观众以为他会煽情的时刻,都是点到即止,然后立刻用笑点来收场。
比如李绍群起先不同意将种咖啡豆商业化,说:“我种它不是为了挣钱,是因为喜欢。
”结果彭秀兵无情拆穿他:“喜欢你种一棵好了,你种七百多棵!
”李绍群因为种咖啡豆和种茶叶的父亲关系破裂,有次喝了酒他动情地说:“跟他种茶的时候不懂他,种咖啡了反而懂他了……”,随即又讪讪道,“可能酒喝多了想喝茶了。
”还是彭秀兵接了一句:“等一下爸爸(我)帮你泡茶。
”凝重的气氛立刻烟消云散。
很多喜剧前面顺畅的时候都能很搞笑,但到了剧情转折就忍不住煽情起来,《一点就到家》却没有这样。
当三个“一起搞事业的好朋友”出现了矛盾,魏晋北气得回了城市,但又放不下心结,去找心理医生,那个老医生跟他说了一句非常鸡汤的名人名言:“人在容易的事和想做的事之间,往往选择容易的事。
”眼看电影就要往一个尴尬的方向走去,结果魏晋北感动地问:“这是哪个名人说的?
”老医生答:“《哈利·波特》里邓布利多老哥们儿啊!
”你看,欢乐又回来了!
特别是电影结尾我觉得非常高级。
因为网购的诞生,曾经热闹的农村市集冷冷清清,只剩下一个老奶奶。
奶奶深情回忆了过去的时光,在你以为这电影要抨击什么或者说教什么的时候,接下来三个年轻人问老奶奶买东西却都没有带现金,然后,奶奶笑着拿出了收款码……文艺作品反映现实百态,而把思考留给看的人,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就像看完《一点就到家》,我也陷入了和彭秀兵类似的困境,仿佛在外面学了一身的本领,但依旧不知道除了失业还能干啥?
依旧会萌生出“城市不是我的家,这里也不是我的家”这样的苦恼。
倒是我有个城市的朋友一心向往农村,甚至想要去种地。
作为小时候还是帮忙种过地的人忍不住提醒他:“你确定?
”“种地很辛苦的。
”“你知道拔草一直弯着腰有多难受吗?
”……但看了《一点就到家》后我愿意祝福他。
祝福他的热情和彭秀兵一样,能遇上魏晋北的智慧和李绍群的坚毅,也许真能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接受观影邀请时,以为是一部令人放松一笑的喜剧片,却不曾想看到尾声时,哭掉了一整包面巾纸。
电影固然是好笑的,哭的原因却与影片本身关系不大。
过去几个月,因为一些变故,对家人始终有一种逃避的心理,纵使心理挂念,却抗拒与他们的一切交流。
我不给家人打电话,担心又会和他们发生争执;我不敢接家里打来的电话,害怕又听到什么不好的消息;中秋节前我生硬拒绝掉了丈夫想回家看看的想法,两千公里的距离通行起来倒也容易,心理的那道坎却怎么也跨不过去。
观影过程中,我数次在魏晋北和李绍群身上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三十出头,一事无成,与父母的关系一塌糊涂,尝试了很多工作,待过很多个城市,而真正可以称之为“家”的那个小地方已经没了朋友同学,没了户籍档案,只留下了日渐老去的父母——我与家乡唯一的记忆纽带。
不同的人或许可以在《一点就到家》里找到不同的共鸣点。
对于我来说,这不是鸡汤励志片,也不是鼓吹年轻人创业的成功学电影,尽管片中没有讲述爱情故事,甚至除了谭卓也没什么有记忆点的女性角色,却依然不失为一部都市人的浪漫轻喜剧。
是的,它太浪漫了,哪怕是魏晋北站在写字楼的天台上想要跳楼自杀,背景依然是湛蓝如海的晴空。
现实世界中,成年人的世界是灰色的,是布满了窟窿的,是需要一直吊着一口气才走得下去的。
于是我们转头求助文艺作品,希望有人可以为我们编织一点美好的想象。
《一点就到家》几乎是现代都市人美满梦境的浓缩,其浪漫元素贯穿始终。
这首先体现在选景上。
影片大部分情节都在云南黄路村拍摄完成,这里深入大西南腹地,交通闭塞,生态原始,民风淳朴,宛如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镜头滑过,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绿色。
等到夜幕降临,三位主角爬上藤蔓交错的古树,相互倾吐心事,看着漫天星空进入梦乡。
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生活久了的城市居民,看到此情此景,很难不心生向往。
故事主线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三个人生经历和目标各不相同的年轻人,机缘巧合凑到一起,开始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创业故事。
魏晋北创业屡战屡败,赔光了最后一点钱后,绝望之中顺水推舟地去了云南。
彭秀兵在北京当了十年快递员,攒下了第一桶金,打算回老家黄路村创业。
李绍群不愿意继承父辈的衣钵,从普洱茶园中叛逃,孤独地投身于咖啡的世界。
三条故事线,清楚明朗,齐头并进,殊途同归。
每个人都在付出了努力、承受了挫折之后,收获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抛开结果,创业的过程也浪漫如童话。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咖啡果从青涩变成赤红,作物的生长变化就是时间的刻度。
影片中的人物关系也是浪漫至极的,它几乎将现代人最理想的友情关系呈现在大银幕上:彼此之间既是事业上的得力助手,也是生活中相互扶持的伙伴,纵使中间出现过龃龉和分歧,最后也能解除误会,求同存异,共生共赢。
如果说友情是影片的明线,那么亲情就是一条暗线,所占篇幅不多,却似乎更能表达影片的精神内核——“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回家”。
彭秀兵的故事线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家”。
北漂十年,送出去的快递可以堆成一座山,却依然无法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留下足迹。
他身上承载了那些漂泊在外的基层务工者的矛盾,留下还是回去?
哪里可以给他一个未来?
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大都市的繁华泡沫,回到那个生养他的闭塞村寨,让自己的人生归零。
李绍群的故事讲的则是人际关系上的“回家”。
他生长在世世代代以种茶为生的村落里,对于父辈来说,普洱茶不仅是村民们谋生的手段,更是文化上的“根”。
李父对普洱茶的执着,象征着家长的权威。
李绍群虽然身体没有离开黄路村,却因为改种咖啡与父亲决裂,成为了精神上的游子。
咖啡生意的成功,让村民摆脱了经济困境,也令他取得了父亲的谅解。
当父亲喝下他亲手冲泡的咖啡时,李绍群才得以真正回家。
刘昊然饰演的魏晋北,在影片中实现的则是精神意义上的“回家”。
作为电影的第一主角,除了他多次创业失败,编剧和导演并没有明确给出他的故事背景。
他的祖籍是哪里?
与父母关系如何?
如果不在北京了,是否还有一个可以收容他的场所?
这些信息被模糊掉之后,魏晋北的形象反而更能反映出那些只身在大城市打拼的白领的现状:进无可进,退无可退。
他在绝望之中随波逐流,去了云南,种起了咖啡,却没想到一次无心插柳的尝试,竟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其中有过动摇,最终还是笃定地留在了云南,肤色晒成了当地人那般黑,口音也越来越接近当地方言。
当他不再为未来感到迷茫时,他找到了精神上的立足点,完成了精神上的“回家”。
1893年,中国云南从缅甸引种咖啡到瑞丽,成为了中国最早咖啡产区发展的源头。
目前,中国95%的咖啡种植在云南,特别是近30年发展最快。
与此同时,茶在中国饮料消费市场的主体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咖啡与茶,似乎在任何一个语境之下,都能碰撞出多重的文化意义。
《一点就到家》在情节编排上的高明之处是,让咖啡和茶出现在了同一个时空之中,不需要更多铺排,就激发出了丰富的解读。
咖啡与普洱茶,是现代与传统,是理想与现实,是创新与保守,是晚辈与父辈,是西方与东方……而电影最终让咖啡与普洱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普洱咖啡”,于各种意义上达成了和解,为整个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浪漫的句号。
现在《一点就到家》里的成功是“中国梦”:回到家乡,扎根农村,把人带回来,把东西送出去。
彭秀兵离开云南去北漂的时候,他爸临别嘱咐:“混好了就别回来了”。
这是上一辈人的梦想。
彭秀兵自己的选择是攒了钱回到家乡,去打通物流到黄路村的最后20公里。
但你要说两代人完全不同,那也不见得。
李绍群说:“以前跟着我爸种茶叶的时候我不理解他,反倒是种咖啡以后突然懂他了。
”最后李村长主动喝起了咖啡,李绍群端起了茶杯,父子俩达成和解。
魏晋北看重的是钱。
他认为做生意就是为了卖出去,现在普洱咖啡做得有名气,引来了人收购,价格给得不错,当然应该卖出去。
李绍群看重的是梦想。
种最好的咖啡是他的梦想,为此他与父亲决裂,自己一个人在山里种咖啡。
自己种的普洱咖啡在国际上获奖,得到了认可,他高兴地哭了。
星雀代表不认同他的咖啡,收购是为了让普洱咖啡消失。
他不会为了钱出卖自己的梦想。
彭秀兵看重的是责任。
村民们信任他来帮他们种咖啡,他要对得起村民的这份信任。
他要帮村民找到比种茶更好的致富项目,他还想吸引村里出外打工的人回乡就业。
他不相信星雀,因为星雀就像以前的茶叶经销商一样,只是为了利益,对村子没有感情和责任。
三种理由,两种选择,不能说谁对谁错。
只是觉得一份能让人尽心尽力去做的事业中,除了钱,应该也包含一些其他东西吧
2020年度最佳(别信豆瓣评分),看的过程中心里无数次在想这不比《我和我的家乡》好吗?
应该改名叫“我和我的家乡”。
电影叙事无比流畅,一口气爽完,一点儿不费脑。
“我在北京一客户跟我说过千万别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合伙做生意”“你那什么客户,这么土”“三个教英文的”看到这段直接笑抽,电影是由《中国合伙人》导演陈可辛监制,这段自黑真的绝了哈哈哈。
话说回来,我琢磨着电影不拍得挺好么,这么工整一商业片,剧本也是经过打磨的,演员演技也到位,服化道都直接用现实村子里的了,剪辑也流畅,配乐也出彩,这豆瓣6.7分评分是怎么来的呢?
后来网上查了查云南咖啡产业现状才知道这分算是给面子了,但也有可能是我们误会导演了,说不定导演在第五层(应该在平流层),人家老阴阳人了。
电影里是整的挺励志的,但现实的云南咖啡产业就到电影里星雀(对照的是星巴克和雀巢)来收购报六百万那的剧情就结束了,也并没有像刘浩然说的说的那样,收购之后村民会有稳定的收入和幸福的生活,不过也是像电影里那仨主角那样做自己品牌的年轻人,但现在的结果肯定不像电影里他们仨那样成功,贫困村还是贫困村(国家好像宣布扶贫工程任务完成了,全面脱贫了???
),年轻后生往外跑的还是照样往外跑。
电影里心理医生老头儿引用某国外名著(此处笑场哈哈哈)里说的一句话:人们总是在正确的事和容易的事之间做选择。
就是嘛,电影里的人才会选择那所谓“正确的事”要是让我选我肯定选那六百万,被收购了也没害村民,反正肯定是比原来种茶叶的生活好,一写到这我才想明白国家为啥宣布全国脱贫了,比原来好可不就脱贫了么。。。
来看看现实的云南咖啡产业选的“容易的事”的结果,看完你会发现这才是现实,才是生活:1.云南很大,但是是中国除海南岛之外唯一能产咖啡的省份2.云南除了普洱,保山和其他城市也都产咖啡,村里到处都有空地用来晒干咖啡豆,路边堆满了麻袋和剥下来的咖啡果皮。
3.咖啡是云南农民一直在耕种的农作物,三年开花五年结果。
对农民来说,茶叶行情好就砍咖啡树种茶叶,咖啡行情好就砍了茶叶树种咖啡,栽种历史已经有十几二十年了。
但是绝对绝对不是电影里池子里满满的红果!
绝大多数是绿的青的红的黄的黑的,没熟的,快烂的,混在一起完全不美。
4.星巴克的收购量非常少,就是个噱头,主要收购商是雀巢,不但收购,也像电影里说的一样提供种子。
但是,电影里没有表现星巢的黑心肠,现实世界里,农民辛苦一年,每年都要跟雀巢斗争,因为每公斤的收购价只比农民的成本高几毛钱,甚至农民会亏钱。
农民不想亏钱,就把收好晒好的咖啡囤着不愿意卖给雀巢,但是因为品质差,没有其他买家,摒不牢俩月还是得卖给雀巢,因为咖啡是应季的农产品,无法长期保存。
也有年轻人做初步加工的生意,就是先把村里人收成统一收上来处理好,再卖给雀巢,一是农民文化水平不够,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二是小农产量低,难出手。
所以一旦雀巢开价低于农民一年的种子化肥农药钱,哪怕自己亏,也要把村里人的豆子都收在手里,去跟雀巢抗争。
5.山里其实很苦,电影里村子拍起来很美,其实屋檐镂空,六面漏风,二楼住人一楼养猪,厨房就是二楼中间一块空地烧火架炉子,孩子们只穿拖鞋或者不穿鞋。
6.咖啡对于农民来说,就是谋生换钱的农产品,很多人一辈子都只喝茶,根本不知道他们卖出去的咖啡最后出现在大城市里是什么味道,不知道什么是拿铁,澳白,卡布奇诺。
7.咖农以哈尼族这种少数民族为主,与汉族交流有一定的困难,不太信任外来人,见到城里人,都以为是星巴克的。
8.互联网信号也通山里,确实有年轻人在做精品咖啡了!
只要中国人都去喝云南买云南豆子,农民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好好种植筛选豆子,这个产业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9.已经有非常好的精品豆子被国外卖家持续采购了,可是云南太大太大,深山太多,要让山里的农民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政府的扶持也很重要。
看完这些都不想说话了对吧,以后喝咖啡少喝星巴克和雀巢了,网上直接买普洱的咖啡和豆子,帮帮这些电影里可爱的村民们。
毕竟现实里的他们可不会像电影儿里一样跑酷送快递,几秒上树上房的。
不得不说是近几年励志剧里最佳,前面的节奏还不错,彭彭饰演的前往北京发展的快递小哥,很乐天派,但是又有点太开朗了,不是很写实。
三个凑到一起,只能感叹年轻真好,有想法又大胆真好。
创业失败的人真的很多,我朋友圈就有开饭店、开棋牌室的人,但是创业的结局,不是继续的迎难而上,而是现在改行再卖房,也许有一天他们也会像彭彭说的一样,如果我失败我就继续去送快递,赚够钱再去创业。
不管怎样,有梦想就很好了。
一部电影除了感情层面,更多的是让人引发的思考点彭秀兵有执行力却缺乏认知,魏晋北有深度思考却相对保守,李绍群有行业知识却过于理想化,每个人的短板和长板结合在一起,并抓住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信息差,才有了电影里的创业成功做电商最重要的是供应链产品,乡亲们在第一次网购退货这么多主要是因为产品质量问题,李绍群的咖啡豆无疑是抗打的,魏晋北第一次喝,眼睛就发出了亮光,云南咖啡豆是创业神话的基石现在是信息碎片化时代,你不出现在大众眼前你就会被遗忘,连可口可乐等知名品牌每年都要在线上线下投广告,可想而知这个年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最后李佳琪帮忙带货也能证明这一点为什么魏晋北离开后会回来?
当他看到某老板看不上国内咖啡的时候,深刻感受到国内还没有可以拿的出手的咖啡品牌,创造自己的品牌和被人收购比起来,虽然冒险但成功之后无可限量,是希望引导他回来继续创业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无疑过于片面,能飞起来的,一定是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彭秀兵没有碰到魏晋北,可能还在快递站里独守空房,李绍群没有碰到魏晋北,他的咖啡豆的香不会飘到全世界,魏晋北没有碰到他两,现在应该已经入土为安了这么多可以思考的点为什么还给3⭐呢?
因为‘绍群‘太渣了,是188男团里最渣的没有之一(不允许反驳),今天为李程秀教训下,大家没意见吧?
好莱坞电影有一个不成文规定,尽快在电影开始的前10分钟交代完主要角色背景和性格,最好在电影标题出现之前就完成,用余下的时间正式说故事。
在知道有这一技巧之后,我发现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the Kid》就完全符合,这部片整体都拍得很好,绝对是电影模板的优秀研究范例。
(知道这部电影,还是因为看了许荣哲的《小说课》)而这部《一点就到家》,交代完两个主要角色的背景经历和人物性格,到出现电影标题,正式开始讲故事,才用了8分多钟。
看到这里我露出欣慰的笑容。
毕竟,已经有太多的国内电影,时长过半都只是在看几个背景经历不详、性格模糊、目标不明确、行动逻辑混乱的角色在荧幕上你来我往。
本品总体拍得不错,彭昱畅、尹昉演得也不错。
特别是彭昱畅,看过三四部有他参演的电影,这个演员未来可期片中还有《中国合伙人》的彩蛋,如果以前看过《中国合伙人》的话会会心一笑。
本片不足主要有两个。
1.最大的不足是主角遭遇太顺利,所有遇到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要招快递员,说招就招到了;说要去市集拓展市场,马上就开拓好了;动员全村种咖啡,第二天就有人来领苗了;拒绝了连锁品牌的收购,马上就自己做起来了……所有的问题都没看到他们付出过艰苦努力就解决了,一路如有神助。
影片里遇过真正不顺利的难关就是村民退货。
只有一个镜头拍了因为退货问题,钱变少了,但你看不出遇到这个问题之后对他有什么影响,还是该吃吃该睡睡,堆积的退货后来怎么办了?
也没说。
这个把本钱赔光的巨大问题,最后竟不了了之。
2.笑点的密度。
影片开始不够10分钟就奠定了喜剧基调,但到后来看着看着就全无笑点。
总体来说有不足,但可以一看。
6570分的水平。
(怎么也比逻辑不通的装逼大烂片好太多)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出于对导演许宏宇前作《喜欢你》的好感,以及片中三位男演员的强强集结,我对这部《一点就到家》一直是很期待的。
没想到看完之后,这一出明快清新的“追梦赤子心”,甚至成为了我心目中的十一档最佳,看好它以黑马之姿后发制人。
《一点就到家》的剧情并不复杂:三位主人公利用各自在电商/市场营销、物流和咖啡种植三大领域的经验,抓紧时代的风口,回到云南的小山村进行创业。
但它的成功源自于立意的深挖、剧作的扎实和剪辑的流畅。
轻快的故事里,不仅有三位主人公对各自理想的坚持与碰撞,还绵里藏针地诉说着对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思辨。
在三位主角的处理上,绝非简单的1+1+1=3,而是有迂回,有矛盾,有自我怀疑的。
刘昊然饰演的魏晋北,不同于另两位主人公在“回乡”动机上的单纯,屡次创业失败的经历是这个人物复杂性的根源所在,他既是引领团队走向成功的核心人物,又是险些让团队走向分崩离析的危险人物。
魏晋北最终的选择,是放下了对个人成功的执念,真正体悟和共情了两位队友的理想——也是全片的立意升华。
但是,深刻的立意并未让影片沾染丝毫的沉重。
正如英文片名” Coffee or Tea?”,故事将一个厚重的话题,轻巧地落在咖啡和茶的选择、父亲和儿子的和解之上。
“清新”“灵动”“鬼马”是对影片观感的贴切形容,这得益于剪辑师出身的许宏宇,精通于如何把控节奏的呼吸感。
无论是故事整体叙事的张弛,还是小小段落里利用剪辑制造惊喜,都能看出:许宏宇正在利用剪辑技巧上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导演风格,既有对前作的延续,又有技法的成熟与精进。
影片还集结三位我喜欢的年轻男演员,他们不仅近年来在各种作品中表现亮眼,这次也都在片中贡献了极其出色的人物弧光:刘昊然签合同发火和面对心理医生的自白,彭昱畅抱着小黑猪落泪,片尾尹昉与父亲的对话。
三位优秀的演员,都能够在正剧喜剧表演之间自如切换(除了尹昉由于角色设定原因,喜剧表演的部分不多)。
但最惊喜的还是是刘昊然,之前看《唐探》系列,就觉得他台词功力不俗,更难得是有着喜剧表演的节奏感和掌控力上,只可惜之前接的戏角色发挥空间相对局限。
但在《一点就到家》中,他成功吃下了这个难度最大的角色,撑起了几场“戏肉”,真的是若手之光!
天选之子!
片中还有不少的妙笔。
创业失败时彭昱畅与小黑猪的对话,尹昉看见椅子上的父亲,刘昊然在拥挤的北京地铁里看到云南村庄里的星空与飞虫——几处超现实段落,皆是角色内心的真实写照。
艾怡良的《Forever Young》和八三夭《我不想改变世界 我只想不被世界改变》,两首插曲的出现,都与剧情格外的贴合。
影片的最后,电影抛了一种新颖的价值选择:“乡”的概念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家乡”,“城与乡”“新与旧”的二元对立被消解。
成功是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也不分你是走出去还是走回来的。
知道自己想去做什么,坚持自己相信的事情,心有梦想,皆是家乡。
17年底受邀去云南系统的考查了一下咖啡在云南的现状,今晚从电影院出来,有些感慨,翻出B站上自己的咖啡纪录片又重新回顾了一番。
想说说我眼中的云南咖啡:1.云南很大,但是是中国除海南岛之外唯一能产咖啡的省份2.云南除了普洱,保山和其他城市也都产咖啡,村里到处都有空地用来晒干咖啡豆,路边堆满了麻袋和剥下来的咖啡果皮。
3.咖啡是云南农民一直在耕种的农作物,三年开花五年结果。
对农民来说,茶叶行情好就砍咖啡树种茶叶,咖啡行情好就砍了茶叶树种咖啡,栽种历史已经有十几二十年了。
但是绝对绝对不是电影里池子里满满的红果!
绝大多数是绿的青的红的黄的黑的,没熟的,快烂的,混在一起完全不美。
4.星巴克的收购量非常少,就是个噱头,主要收购商是雀巢,不但收购,也像电影里说的一样提供种子。
但是,电影里没有表现星巢的黑心肠,现实世界里,农民辛苦一年,每年都要跟雀巢斗争,因为每公斤的收购价只比农民的成本高几毛钱,甚至农民会亏钱。
农民不想亏钱,就把收好晒好的咖啡囤着不愿意卖给雀巢,但是因为品质差,没有其他买家,摒不牢俩月还是得卖给雀巢,因为咖啡是应季的农产品,无法长期保存。
也有年轻人做初步加工的生意,就是先把村里人收成统一收上来处理好,再卖给雀巢,一是农民文化水平不够,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二是小农产量低,难出手。
所以一旦雀巢开价低于农民一年的种子化肥农药钱,哪怕自己亏,也要把村里人的豆子都收在手里,去跟雀巢抗争。
5.山里其实很苦,电影里村子拍起来很美,其实屋檐镂空,六面漏风,二楼住人一楼养猪,厨房就是二楼中间一块空地烧火架炉子,孩子们只穿拖鞋或者不穿鞋。
6.咖啡对于农民来说,就是谋生换钱的农产品,很多人一辈子都只喝茶,根本不知道他们卖出去的咖啡最后出现在大城市里是什么味道,不知道什么是拿铁,澳白,卡布奇诺。
7.咖农以哈尼族这种少数民族为主,与汉族交流有一定的困难,不太信任外来人,见到城里人,都以为是星巴克的。
8.互联网信号也通山里,确实有年轻人在做精品咖啡了!
只要中国人都去喝云南买云南豆子,农民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好好种植筛选豆子,这个产业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9.已经有非常好的精品豆子被国外卖家持续采购了,可是云南太大太大,深山太多,要让山里的农民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政府的扶持也很重要。
10.以后请大家喝云南咖啡☕请咖啡馆多卖云南咖啡,请咖啡师多推荐云南咖啡,这才是我们能为云南做的事。
看过了《夺冠》和《急先锋》,又迎来了《我和我的家乡》与《姜子牙》,但是不管哪部,都没有让我有观止的感觉,好像都有些不如人意。
终于,在看过了《一点就到家》之后,我可以确定,原来国庆档最好的片子,是它!
三傻大闹普洱?十年剪辑许宏宇,节奏掌控能力比某个疯狂生长的导演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整个片子看下来,畅快的就像听了一场五月天!
(片中曲子不是五月天,具体是谁,暂且不表)虽然它不是《我和我的家乡》中的一个片段,但是它更像是一个完整版的青春版的《我和我的家乡》。
而且相比那5部短片,《一点》对家乡的阐述更有一种沉浸感。
它没有浮在表面,彭昱畅和尹昉顶着被晒黑的肤色,说着云南土话,告诉我们,这是他们的家,他们不会走。
简单说,在徐宏宇这里,家乡不是需要别人来扶P或者赞美的地方,家乡就是家乡,仅此而已。
"我们从来没把你当外人。
我知道,是我自己把自己当外人了。
"在观看之前,我特别留意这部剪辑是谁。
因为对做了十年剪辑的许宏宇来说,如果不是自己操刀剪辑,那他会选择谁呢?
这个剪辑就算不是比许宏宇厉害,也一定不会比他差多少,不然许宏宇自己心里那关就不会过得去,后来看到,是周元,剪的很棒!
而许宏宇,是翎刻影视周元的老板,也许,还是他的师傅。
这部电影,有很浓厚的陈可辛味道,对于许宏宇来说,这是一种致敬!
可以说,这是一部三代师徒共同完成的作品。
《无名之辈》剪辑署名是许宏宇,周元应该也是深度参与了许宏宇导演有挺多优点。
剪片子厉害,节奏好,这是大家已经知道的事情。
从他已经上映的两部作品来看,他还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导演。
拍爱情,就是拍爱情,不去说太多杂七杂八的东西。
拍年轻人,就是要拍出生机勃勃,不怕失败的朝气!
“失败的只是事,不是人”,这碗鸡汤,我干了。
分镜做的很赞!
每个镜头的衔接都不是那种有什么用什么,而是设计好的。
比如在他们的驿站因为赔付乡亲们的退货之后,给到的一个计算器镜头,配着背景音,“归零"。
除此之外经常大特写切全景大全景,视觉冲击力强,与此同时还加上配乐转场,自然顺畅,很有自己的镜头语言风格。
赵晓时,本片的摄影指导,1962年生人,和我爸爸一样的年纪,但是运镜如此灵动,和许导的主题立意配合的相得益彰,这个真的是不容易!
许宏宇还是设置悬念的高手。
从一开始的李绍群死了,怎么死的?
魏晋北N次创业都不成功,他究竟需要怎样的机遇才可以成功?
魏晋北失眠二十三天,他究竟什么时候会睡着?
李绍群会和自己的爸爸和解吗?
魏晋北会带领他们两个创业成功吗?
等等,一系列的小悬念吸引着我们聚精会神地看下去。
没有大反转,只有小悬念。
许宏宇再次展现了他对于在电影中展示味觉的偏爱。
一个拍男主角吃泡面都要精确时间才好吃的导演,要拍咖啡有远山树林的感觉,你感受到了吗?
我感受到了。
其实这部小品片的剧作也不算弱。
相比整部电影没有一个普通人,不是神仙就是妖怪的《姜子牙》,《一点》给了观众对接云南普洱小山村的桥梁。
这个桥梁就是刘昊然。
刘昊然是个外人,观众对于云南普洱小山村,当然也是外人,那你凭什么让观众和云南普洱产生链接?
就靠刘昊然这个外人。
先是一直把自己当外人,把小山村当疗养院,赚了钱可能马上就会拍拍屁股走掉。
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觉得小山村亲切,非常有家的感觉。
他说,"我认识村子里的每一个人,知道每一颗咖啡树生长的位置",这种内心的转变,会让观众觉得自己是小山村的一份子。
许导还借用搞笑的老大夫,给大家说教了一下大和小,现实与梦幻。
许导的音乐品味也不差,我记下的有。
台湾乐队八三夭,云南乐队山人乐队,女歌手艾怡良《Forever Young》,大家快去搜来听吧!
让我听出来五月天感觉的就是上面的乐队哦!
三主角的设定已经非常成熟,有《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国合伙人》,可能是害怕没有女性有些薄弱,所以拉来了迷雾剧场当红的谭卓,演了一把工具人。
其实在云南种咖啡这个事儿,我不是第一次听说。
上一次看到去云南种咖啡的人,是美国人,网红郭杰瑞。
我当时也在想,美国人都跑到云南种咖啡了,中国人在干嘛呢?
另外,我也想看到中国的普洱茶越来越好,请年轻人不要抛弃普洱!
解腻不甜,在做出了最好的咖啡之后,李绍群想喝的,却是一杯普洱茶!
导演在最后也想关照一下实体衰落的赶集人,但是最后和我们一样,都是听着她讲着她的过往,无能为力欲言又止。
虽然这部片子还不算是大师之作,成长的空间也有很大,但是我愿意为有前途的年轻导演给出溢价,五星支持这部10月4日才上映的国庆档最佳!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鬼灵精怪是真的 创业这么easy是假的
3星半。国庆档观感最轻松节奏最轻快的电影。1.本片最大亮点就是把一个非常土的创业主题拍得年轻时尚又俏皮。2.每一首原声和配乐都好听,有一种莫名的朝气和热带气息。3.创业之外还带了点父子羁绊的主题,比例拿捏尚可。4.剧情还是太顺理成章了,创业中遇到的挫折基本都充当了“工具人”角色,并不算现实,说好听点是乐观,说难听点是浮在半空。5.“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回家”。
不真实,戏剧化刻意得太明显了,没有任何说服力。
中国合伙人的外壳缝合了互联网+时代人物的刻画更加浅薄 热血梦想奋斗逼 踏实坚守技能输出 加上 被奋斗逼感动进而同化失意商人 标准的三人搭档违和 分外违和 李佳琦和分割竖屏的插入在电影中总是会出现难以言说的尴尬村中守旧势力的消弭和缺失 尹昉爹只是象征性地摆在那里 客套地阻碍一下 谭卓扮演的冷面女经理 激化矛盾的方式过于刻意模式化 剧本写不出什么了 臆想类镜头和并不怎么好笑的段子充塞时长主旋律一贯对于乡村生活的美化 和如此顺利的成功 也能看出是赶工之作最后老人举起的二维码 倒让我觉得更加割裂
扶贫版中国合伙人。
不能相信人少的时候的评分。
青年人的创业故事,城镇与乡土的激烈碰撞,理想与名利之间的冲突,让三个有志青年踏上前路茫茫的创业之路。影片以鬼马的写实风格,作者式的自我表达,将热血青年追逐梦想的过程得以诠释,三个大男孩从坚持梦想、到守护梦想、再到最后的实现梦想,都足以让我们相信,在残酷的现实中依然可以不忘初心,在平凡中坚守自我,在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要是没有盲目独白升华,和创业一帆风顺的剧情,会让人不那么出戏
又水又尷尬的劇本,快遞的戲都沒搞好就轉到搞咖啡豆,好不容易到收購兄弟分裂寫了點戲出來,就開始上價值煽情草草結束了,也就靠著炫剪輯拼命救場了
比预想强一点,但笑点尬鸡汤齁,强行国民荣誉感国民自尊心,都要立一个“星雀”的假想敌来实现。以及三个人吵架的高潮戏,麻烦台词跟台词之间逻辑理顺一点行不行?跟情侣之间无理取闹似的,我看着都干着急,想说能过过不能过赶紧离!最后,强行卖腐不能忍。两星半。【以及,真的,流量演员的路人好感早晚让粉丝给败光。
各方面都做得很好,最出彩的应该是剪辑节奏一直控制住观众了。不过整个片子都是刻板印象,就挺没劲的了。
就 很一般吧
用剪辑和节奏掩饰浅薄和潦草。生活没有这么容易,拍电影也没有这么简单。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个关于农村电商的故事,无形中成为了农村创业成功的典范。至于把故事背景设置在云南,瞄准了当地自然环境和村民生活间的巨大落差。生态农业结合产业化发展,真是一个好的思路。
阿里出的毒鸡汤,携带私货。在下沉市场里要是不标明聚划算,我还以为是拼多多的宣传片。
这怕不是改的某个小品剧本,不过心意倒是好的
糟糕恶劣下作的电影。看之前就有这样的预感,但因为取景地在景迈山还是在转机酒店里看了。
前半部还不错 后半部有点尬
治愈又轻松,渐入佳境,能把一个任务片完成的这么好之前也是没想到。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很强,运镜剪辑很棒,刘昊然把魏晋北把一个丧的失败者到找到自我又爆发争论放弃回归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23岁演30岁,挑战了新高度,很值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