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奏很快,悬疑类型的好题材,一定要细细品味呀~整部 影片以两个主角,灰烬般消逝的命运为主线,整体悬疑的着力点在于氛围的营造,更好的烘托出了紧张感,需要思考剧情走向和发展,惊喜又刺激的观感体验~影片讲述了一起尘封十年的悬案再次面世后,竟牵扯出两个谋杀事件背后的隐藏秘密,从而引发对人性的探讨的故事。
《追·踪》的故事以两对情侣作为核心人物设定,但两个女性角色只负责「美和善」,她们同以被追求的目标出现,亦都和重要利害冲突擦肩而过。
不知道是否是导演刻意地安排亦或善意,女性角色在物是人非的时代变迁中,呈现了永不凋零的美好,与之对应,所有登场的男性角色,则都承载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彼此竞争、相互猜疑,独自成长、困斗并衰老,唯有文学让反倒让两个陌生男子之间建立了奇异的亲密。
在登场的男性角色中,两位被害者要么是社会体系的权贵阶层、要么是家庭关系的话事人,他们同以「施暴者」的姿态高高在上,但影片又刻意呈现了他们浪漫的一面:黄觉饰演的杜国金吟诗作画游泳,无不充满着雄性荷尔蒙的魅力;而徐峰的继父虽然出场不多,但炒菜吃饭自得其乐,神采飞扬了父权的张狂。
作为标靶,他们的恶无论是否「名副其实」,至少都是毫不自知,展示了霸权者的娇蛮,亦反射出反抗者的孱弱,可能这也比较接近一切谋杀的本质。
罗晋饰演的王栋和辛鹏饰演的徐峰,是故事里互为镜像的主角,胆怯给了两人惺惺相惜携手同行的理由。
他们的命运承担了导演的价值选择,《追·踪》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去体察人的自省意识:欲望催人向上亦拽人下坠,我们若对自己诚恳,就能关照出曾被欲望扭曲的恶意,倘若愿意视而不见,欲望本身就是最好的辩护理由。
如果说比起《少女哪咤》有什么飞跃的话,在《追·踪》里,导演李霄峰保有少年心性却不沉迷其中,既愿以赤子之心去体恤少年愤懑,亦能以成年人的理性去思辨罪与罚。
作为李霄峰导演的第二部作品,《追·踪》虽然与一部“好电影”还有很大的距离,但也足显一个年轻导演的报复与野心。
从风格化的视觉效果,到贯穿全剧的《复活》概念,李霄峰满怀诚意,如同中国商业电影里的“一股清流”。
也许早已看惯西方电影,甚至更近一些的亚洲电影的观众,对于这种概念的结合早就司空见惯。
但是作为生存于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中国商业电影市场,被各种“网红IP”和“流量偶像”充斥的年代,能有勇气在大荧幕制作这样的影片,于国内的观众都是一件好事。
说完赞美之词,此片当然还很多“槽点”。
没有悬疑的悬疑,零散突兀的叙事,粗糙的台词,面无表情的配角,这些都足以观众写篇千字文来吐槽。
但我还是想从这部影片里寻找导演想要传达的意图——从托尔斯泰的《复活》的开始。
导演李霄峰在一次专访中曾说“电影会把人变糙。
说到底,电影就是一个体力活”。
而看书,是一种奢侈的精神享受。
文学,就应该像俄国一样,“被放在一个很高的地方”。
而这部影片,李霄峰的那部在很高地方的俄国文学便是托尔斯泰的《复活》,电影从一开始便提出了一个问题“玛丝洛娃为什么爱上聂赫留朵夫?
”。
这是罗晋饰演的王栋写在书页上的文字,被钢铁厂工人,辛鹏饰演的徐峰读到,联系起了本来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
在《复活》这本小说里,年起的聂赫留朵夫一时风流而又抛弃了玛斯洛娃,让这个16岁的少女人生直坠深渊,沦落为妓女。
在电影里面,王栋虽然优秀但是也只是个穷书生,不会跳舞,不会画画,不懂浪漫。
在这个“文学青年”的眼里,杜国金就是有钱好色的聂赫留朵夫,抢走了他的玛丝洛娃。
而在徐峰的世界里,那个残暴的继父天天折磨着他与母亲的生活,对她来说自己的母亲为何会选择和这样的“恶人”继续生活在一起,也是个未解的难题。
一个是医学院的学生,另一个是早早踏入社会揾食的工人,年龄相仿的两人青年在自己的困境里徘徊不前。
“玛丝洛娃为什么爱上聂赫留朵夫?
”他们互相发问。
于是这两个少年,游戏般地交叉性杀人,这也是《复活》真正的开始,先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原罪”,然后才会有“赎”与“牺牲”。
回到《复活》原本,多年后在法庭上作为贵族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再次与玛斯洛娃相遇,但这一次她坐在了被告席上,因为无辜卷入的命案而被指控杀人罪。
聂赫留朵夫因此陷入内疚的深渊,是他年少时的鲁莽毁掉了一个曾经爱过他的女孩的一生。
电影中,徐峰的悔意也许要来的更早一些。
当他翻开倒在海滩边的杜国金的钱夹,看到了“玛丝洛娃”的照片,他便隐约触摸到了“罪”。
而王栋,和他的“玛斯洛娃”结婚生子,踏上了中产的“幸福生活”。
没错,他成功”消解“了他的“罪”——直到他与徐峰在多年后相遇。
徐峰的主动出现,是他终于明白,只有共同“自首”才能真正面对他们当年犯下的错。
这一次,徐峰变成了聂赫留朵夫,他要去他的“西伯利亚”流放。
这场“赎罪”如同小说一样,注定充满坎坷而看不到尽头,但这就是聂赫留朵夫坚定要踏上的旅程。
这里又让我想起小说里的情节:在流亡西伯利亚途中,西蒙松对聂赫留朵夫说:“玛丝洛娃虽然她不能接受你的爱,但是她觉得你是否同意这件事(玛丝洛娃和西蒙松在一起),对她来说很重要。
”原本躺在座椅上的聂赫留朵夫被震撼得端直了身体。
聂赫留朵夫寻找的是精神的救赎,徐峰也是如此。
这里不是简单的“绳之以法”,而是直面自己的原罪。
玛丝洛娃无辜的刑罚纵然无法减轻,但是她仍然被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感动了。
她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被“贵公子”糟蹋的“罪人”,她有了开始新生活的勇气。
聂赫留朵夫也因此找到了“复活”的出口。
而电影里徐峰的赎罪,更像是圣经里所写的,王栋的心灵并没有被“感召”,随之而来的是更纯粹的牺牲。
留在墓场地上的血迹,如同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留下的伤痕,那是“爱的印迹”。
PS: 这里导演”非常给力“地放入了一段王栋妻子为孩子念故事的场景,向观众提示了电影的结局。
为了心爱的玛斯洛娃,你愿意成为聂赫留朵夫吗?
不是少女“爱”上的那个有钱又浪漫的杜国金;而是为了心灵的赎罪,放弃一切,永远流放于“西伯利亚”的徐峰。
从电影的架构上来说,这个电影给人感觉就是大型剪裁现场,电影的拍摄手法运用的蒙太奇,交换杀人的手法希区柯克1951年的《火车怪客》就已经玩过了,而且比灰烬重生优秀很多。
从电影的表达上来说,我没有看过黄导别的电影,但我觉得他应该更适合拍纯文艺片,导演想拉深度拉人性但碎了一地,整部片子看不到演员心理的变化,引不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我个人认为跟演员没关系,问题出在导演和剧本上,最后拍出来一部四不像影片。
这个电影都说是披着悬疑的外衣,重点在讲人心。
家暴,贫富差距,爱情,金钱,什么都想说但什么都没说好,强行深度最为致命。
从电影的视觉传达来说,全片的色彩非常浓重,这可能是导演的追求吧,但作为悬疑、剧情片呈现出来不仅非常不合适,还给观众的眼睛带来了强烈的不适感。
没有扎实的剧情做根基,只有让人不适且迷惑的花哨拍摄手法跟镜头。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找不到任何理由让我推荐的电影,如果不是演员的死忠粉,就不要考虑浪费自己一个半小时了。
如果一定要看,我个人推荐看《蒙太奇》和《火车怪客》比这部电影优秀很多。
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的时候,我就很期待,看完以后,觉得这部电影也没有让我失望,是值得大家到电影院去看一看的。
演员的演技就不用多说了,聂远和罗晋还有黄觉的演技都是很好的。
而且整个电影看下来,觉得比较深刻,还是要做个好人啊。。。
电影有时候看着觉得有些紧张,剧情推进得挺好的。
背景音乐也会加剧剧情的进程
整体上没什么惊喜感,但质量也还说的过去。
印象比较深的镜头有徐峰和渣男一起靠在泳池壁上以及王栋最后在剧场哭。
啊,还有徐峰蹦迪!
整体看下来,只想说王栋真坏 徐峰有点可惜了。
王栋很偏执,他可以为了他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去杀人,向他人展现他所想象的所谓“罪人”的阴暗。
他将自己拉进深渊的同时也将他人拉了进来。
在这场谋杀中,是王栋主导了一切。
他提出计划,拉拢徐峰加入他的邪恶行动。
他为了得到他所想要的,他不惜付出杀人的代价。
并且为了脱罪,去杀一个自己根本不认识的人。
他是一个医学研究生,接受了较高的教育。
在他的世界里,他不会不理解徐峰继父打人是错但不该死这个道理。
只是为了自己,他扩大了继父的罪行,让徐峰进入愤怒的烈火当中,好达成自己除掉艺术渣男的目的。
当十年后徐峰回到了原先的城市还没劝他自首时,他就对徐峰产生了杀机。
他很自私很偏执,他不允许任何人破坏他所想拥有的美好生活,只是一点点威胁也不可以。
而徐峰呢?
杀人的行为肯定是错误的,但我却觉得他可以成为一个好人。
在犯错的时候他是一个20岁的工人。
较小的年纪和不高的学历使得他冲动,易被他人左右想法。
但在他成长后,十年后,当他更为成熟的时候,他可以察觉出他当初的错误并愿意付出代价。
他也明白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有些人有错,但不该死,事情没有那么绝对。
如果没有当初王栋的引诱,我觉得他不会走到杀人这一步,但他仍会成长,会明白他继父对他这个家庭的复杂感情。
他的继父是坏,酗酒,赌博,殴打他的母亲,但他也有温情的一面,他会一个人在厨房忙碌,为全家准备午餐。
也许更成熟的他会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所以我为他可惜,因为他的骨子里并不坏,但做错事就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曾想过,如果我是徐峰杀了人,十年后我知道我错了,我会怎么做?
我也会去自首,虽然这可能会付出死刑的代价。
我希望有人可以记录下我对杀人这个问题的态度的转变,再告诉别人我的教训。
我用生命的代价终于懂了有错不等于该死,我们也不应该随意的践踏他人的生命。
在我20岁的时候,我不懂这个道理,获得这个道理的代价又过于昂贵,所以我想告诉所有人徐峰的故事,让他们都免费获得这个道理,减少犯错的可能。
我不知道我写这么多是为了什么?
也许是因为我话痨?
罗晋饰演的医生和辛鹏饰演的钢厂工人,两人因为一本书成为了笔友一直书信往来倾诉心事,他们各自的困局无法解决,商定好了交换杀人。
命运经过了数十年的纠葛与燃烧,两人最终如灰烬一般走向灭亡,而聂远饰演的警察作为一个观察者,通过第三人视角将一段十多年前的往事,慢慢抽丝剥茧展示给观众看。
故事真正牵动人心的是,两个人在杀人后,改变了自己人生困境,他们之后的人生会怎样进行,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吗?
这才是值得讨论的社会话题。
好很好,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顿河(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8873396 不文一名的国企混混在礼堂被手术刀精妙割喉,不可一世的官二代在河畔被利斧残忍钝击,看似与世无争的花店小哥,也在最匪夷所思的地方丢了性命。
横亘十年,发生在重庆的三桩凶杀案,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互为因果。
如果硬要做一个不太剧透的简介,《追·踪》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的。
有悬疑、有凶杀,亦有浓烈的爱恨情仇,《追·踪》可以有一百种方式来拍摄,但导演李霄峰选择了最高起低落的那种:从商业悬疑的构架出发,又用充满文学性的符号化视听语言拆解时空和真相,片中裹藏了对少年纯炙的眷顾,对是非曲直的执念。
沉重的凶杀罪案被导演强烈的自省意识挥刀乱舞,人和事在刀光剑影中碎成吉光片羽,落定成被遗忘的灰烬。
真相在三分之二处就已明了,而对人性的追踪才刚刚开始,讲述者和观看者能默契地感对方的一声叹息。
这是最好的方式吗?
很难讲,但这是最诚恳的李霄峰的方式,也许也是《追·踪》这个故事最适合呈现的样子。
在李霄峰的处女作《少女哪吒》里,女儿对老爸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追·踪》的故事一脉相承,不过是换了一个更强烈的叙事环境,又诚实地讲了一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在一个「成年人只讲利弊,只有小孩才分对错」会被当做金句抄到大街小巷的年代,导演的这点坚定显得更加珍贵。
喜欢罗晋演的片子,内容也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推荐!
喜欢罗晋演的片子,内容也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推荐!
喜欢罗晋演的片子,内容也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推荐!
喜欢罗晋演的片子,内容也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推荐!
喜欢罗晋演的片子,内容也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推荐!
喜欢罗晋演的片子,内容也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推荐!
喜欢罗晋演的片子,内容也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推荐!
当我带着满心的欢悦与期待去看《追·踪 》的时候,在门口拿到了一本小册子。
上面不仅有故事梗概、导演阐述和导演介绍,还有详尽的导演访谈。
上面列了四个问题中,导演对主题与内容作了详尽的阐释。
对此,我深感困惑。
这也许是我看电影这么久以来第一次收到一份观影前介绍册,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册子在看剧前才会收到。
看剧前之所以很需要此类东西,是因为剧本的展开不问缘由,直接进入对话中。
而此类的小册子能帮助观众迅速建立人物相互间的关系,知悉故事的背景,以更好的状态地进入看剧。
但对电影来说,这显得多余。
电影创造的是一个自足的世界,它应该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将这些东西都讲清楚,而不需要外在文字的辅助。
待我拿着这本小册子想明白这个问题,电影开始了。
结果如我所预料的:这个册子不是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相反,电影拍出来是为了来解释册子里写下的阐释。
任何在电影中困惑难解的东西,小册子都给出了完美的回答。
如同那本《圣经》,小册子取消了电影,后者显得像是诠释文本的糟糕说明。
这也解释了整部电影为何如此虚假难信的原因,并非只因它的物质环境脱离历史语境(与《少女哪吒》一样),它无非是由观念建构起来的空中阁楼。
首先源于一个概念(“人性中的道德”),然后才发展出用来阐释这个概念的故事。
但很可惜,概念本身是好的,故事也没有问题,只是概念与故事间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
让我们看看这些概念是如何以让人感到尴尬的方式出现在电影中吧,它们并没有进入剧情、通过情节发展表现出来,而是直接脱口于人物的嘴巴:“玛斯洛娃为什么会爱上聂赫留朵夫?
因为他有钱有势”(谢谢导演,这句台词承包了我一天的笑点),如此王栋便不断往上爬,当上了主任医师;“杀人是不对的”,因而徐枫最后会选择去自首……让导演继续让自己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
如果真如导演在小册子中所言,他所做的乃是在探索“人性中的道德”、“精神世界”、“心灵秘密”、“灵魂”……那么,他确实有足够的勇气将自己的电影之路称为“第三条路”,一条远离现实主义、刻画“精神图景”之路。
但现实主义恐怕是走上任何道路必先踩下的路,只有无法真正透析现实的人,才需要如此强词夺理地为自己的无能找寻一个名义。
况且,导演选择的这条精神之路是一条死路,并不是通过影像自身塑造出来的,而是借助于画外的文本。
他在电影中丝毫没有展示出他在册子上所写的如此深刻、丰富,让人惊讶的思想路径,只不过让人物喊了几句口号罢了。
整部电影建立在浅薄的概念上,一座巨厦如今在细弱的支架上摇摇欲醉。
他不应该再拍电影了,他写的文字实在比拍出的电影好一百倍。
PYIFF看的 抱着很高的期待 然而剧本人物走线近乎弱智 摄影审美初级 导演自我陶醉 一星良心评价
让我们来数数黄觉一年到底要客串多少部戏。
谈不上难看,不过诡异的用色、匠气的运镜和套路的剧情确实比较败好感。至于槽点最多的台词“杀人是不对的”,仔细想想倒也不算全无逻辑,或许萱慧到访花店后知晓了实情,已决意供出丈夫,当然此时一句也不说才是坠吼的。
故作惊悚的样子也是有点尴尬
想看3小时版本,但也不知道警察一线丰富会否更好(毕竟婚礼上警察的表现也太大白话)从《少女哪吒》到《追踪》,稳健地走出一套自己的风格。完全可以脱离现实进入到封闭的疑案中,但联结追与踪的案件真相与现场,也成就了时代的节点。资本主义与阶级的现实问题被抽象成存在问题;船远渡后的乡愁与怀旧
镜头会说话。
《鹤唳华亭》太子和五大王的前世今生,因一本书而结下的笔友之情。可能还是由于需过审剪辑的关系,影片的情节略有些衔接问题,但大致能看明白。文艺向的犯罪悬疑片,节奏可以。导演真的厉害,有些画面很高级,对比太鲜明。演员的演技也都没话说,尤其是罗晋演的王栋,演活了,和《安家》里的徐文昌以及《鹤唳华亭》里的萧定权是完全不同的人物特点
比《少女哪吒》进步不少,极致的霓虹美学和巧妙构图,营造出强烈的风格影像。虽然剧本还不够好,但贯穿其中的悬疑感可圈可点。双主角在时空交错间出现,疑云密布的谋杀案则如同虚浮梦境,将人引入无尽深渊。
罗晋聂远
案件主线建设远远不足以到值得书写的程度。交换杀人的两个人物的联盟不成立。可李霄峰仍比大陆大多数创作者有影像追求。(CQYFF2020)
被徐峰这个角色实力圈粉。
是个好剧本,但不是个好电影。
剧本好烂 不就是个交换杀人嘛 有些台词太尬了 “杀人 是不对的”不要以为逻辑重音和停顿都对了就是好东西了!整部片的调色和灯光 都好故弄玄虚 黄觉的角色果然一如既往恶心
7.9=8.0-0.1我们都以为在此之后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过命运早就将我们重叠在一起
摄影非常好,剧本其实也行,讲述差了点。那个城市统一灯光的镜头,很下功夫啊。
比预期好一点,文本性很强,把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融入故事,倒是帮助了我们理解人物。可镜头明显是“一招鲜吃遍天”,故事刻板,情绪割裂,表演还浮夸,煞有介事,不能认真对待。听说此片从筹备到上映花了十年,不容易,除此之外也不能说明什么。
在较为精良的工业质感下,依然很好地保留了难能的作者气质。表象上是凶杀案件的剥丝抽茧,实质上是借以还原一个时代灰烬的消逝。那个由文学、信封、油画以及破败的国有剧院,甚至是嘈杂中又有序的车水马龙声建构的九十年代。经济浪潮席卷的前哨里,它注脚了最后的理想与浪漫主义的消亡史。
过度的灯光和着力的用色不如一个有料的故事来得实在。
补标,叙事结构有新颖的尝试,对年代感的还原、影像塑造等也保持了较高水准,一部成熟的悬疑之作。
两星半,没什么生命力,不论是人物还是故事,平淡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