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

冲锋

主演:李感,李茂,贾宏伟,庄小龙,蔡心,康一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4

《冲锋》剧照

《冲锋》长篇影评

 1 ) 中国军人的脊梁——《冲锋》

第二次战役撤退途中被韩国军车撞死的沃克将军曾经说:除非上帝亲自带着钢盔来参战,否则我只能后撤。

这次战役志愿军出现了第一个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

2019年大阅兵时,战旗方队里有一面杨根思连旗帜迎风招展。

1950年,作为华东部队战斗英雄,杨根思早已成名,受到毛主席接见,还握过主席的手,据他回忆,教员手软软的,很温暖。

第一个国庆日后,杨根思上了朝鲜战场,很快牺牲在那里。

七十多年后,一部以他为主角的电影在网络上映。

作为一名特级英雄,爆破大王,随便拉出一段经历都能拍一部长片。

不过因为历史原因,抗美援朝题材战争片近几十年来拍的很少,新世纪初似乎只上映有一部《铁血大动脉》,后来《我的战争》都没有美军正面,也没有指名道姓,大概是为了中美两国关系。

随着中美关系从合作转为竞争,抗美援朝战争片从2019年开始出现井喷式增长,院线大片都上映了好几部,大导演、大投资从大处着手,拍全景式战役,很少聚焦单个基层官兵。

网大倒是有不少影视作品涉猎于此,其中拍的好的以前都写过,这里要提的是《战火熔炉》(非常精彩的美援朝电视剧,剪辑过一个电影版上映《英雄连》,可惜剪得很烂)里的男二号扮演着李感,眉清目秀的一个小伙子,演大头兵倒挺像,《战火熔炉》之后还在《志愿军》里有过出场,这一次终于轮到挑大梁,出演杨根思。

前面说杨根思做主角的电影用不着编剧,直接拍人生经历就行,拍出来都可能有人不信,人家是特级英雄,活着是传奇,死了是传说,面对他,只能默默献上吾等的膝盖。

二次战役,第九兵团三路大军云集长津湖,说实在的,指挥是不完美的,有的军使用过狠,有的没用上,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以至于兵团司令后来转行当校长。

当时志愿军最大的敌人不是联合国军,而是盖马高原上的极寒天气,零下四十度,直升飞机上的温度仪都冻住了。

前段时间写《八甲田山》,里面明智时期的日本鬼子装备都比志愿军好,只是行军,就死的七零八落,号称大惨剧。

杨根思带着全连官兵,全副武装,衣衫单薄,居然能一个不拉赶到预设阵地,指挥和动员能力绝对满分。

战斗中先后九次打退美军冲锋,最强火力不过一架老式马克沁重机枪。

最后关头,杨根思夹着炸药包冲向美军陆战队员,视死如归的气势彻底震慑对手,自此以后小高岭阵地再无战事。

杨根思牺牲的全过程在友邻阵地战友观察下,事先安排退下阵地的通信员和伤员,也是人证,因此杨根思的特级英雄实至名归,光辉事迹真实可信。

是什么让杨根思抱起炸药包冲向敌人,影片开头一句话就说的明白:知道为谁打仗,就不怕了。

杨根思出身苦,命比黄连,在加入人民军队之前差点饿死,家里人都不在了,吃人的旧社会有多恐怖,他是亲眼见到,亲身经历的。

因此保家卫国不需要动员,他责无旁贷,为了胜利,为了人民不再受苦受难,他抱起了炸药包。

美陆战队员,大概不会理解这种零下四十度拎着脑袋,抱着炸药包,敢于刺刀见红的革命精神。

片中引用网上对杨根思烈士的描述:那是中国人的脊梁,稍改下作为标题。

杨根思等为代表的抗美援朝烈士是战时中国人的脊梁,也是和平时期中国军人的脊梁。

全片最激动人心的是结尾部分,现代化装备武装下的杨根思连官兵英姿勃发,三个不相信的口号震天动地,假使有战争,这样的军队谁能敌。

PS:非常喜欢朝鲜战争历史,那个年代国人干出了伟大事业。

如今国际环境波诡云谲,周边小丑跳梁,如果有一天战争来临,杨根思连一定能再建殊勋。

到时候就轮到你我这代人,不要给儿孙辈留手尾。

 2 ) 冲锋

杨根思率领的三连在长津湖战役中,小高岭上击退美军8轮进攻,在美军的第九轮进攻中战至弹药耗尽的最后关头,杨根思抱起炸药包发起冲锋,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阵地。

真的很感人!

也能看到王喜作为一个新兵的变化!

郑光哲角色倒是把我眼泪赚足了,他那句:想要热呼炕,就得敌人炸。

到最后的家书。

两级反转,打仗都是开心的。

老班长王景云的爱人给他留的东西到牺牲的那一刻二刷电影才发现居然有妻子给他留的荷包!

这些情感的细腻表达真的很隐晦。

包括在战争中采用的战术策略主创都很专业!

快结束黄继光的彩蛋让我很意外,再加上部队的训练素材居然能呈现在电影中,可见制作精良!

网络电影头一部!

 3 ) 这是我们的脊梁

这是少有的让我一直看着哭的片子!

半百的我特别会对英雄敬仰,杨根思我们这代人耳熟能详!

一种痛,一直在胸口,是那种撕心裂肺的痛!

我们的英雄儿女,是用怎样的牺牲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浴血奋战,并捍卫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从备受欺压,到今日崛起,是打得一拳开,不让百拳来的豪气!

特别是最后我们新型飞机飞过长空,孩子问老师,这是什么?

…孩子,这是我们的脊梁!

这片子短小精悍,虽没有很多超级大片的特效,但却有电影人用心的呈现,这样的英雄故事我们还有很多很多可以拍摄,我想,电影人、网大,多多拍摄这样的题材不香吗?

 4 ) 致敬英雄

泪目,数次泪目。

致敬!

致敬每一位共和国的英雄。

去时少年身,归来忠魂骨。

是每一位英雄的写照。

他们的手是脏的,脸是脏的,但目光是坚毅有力的,灼灼放光。

因为他们的眼睛数次被泪水浸透,却没有一滴撒出。

最为动容的片段是老班长与敌军坦克同归于尽,杨根思与喜子冲出战壕,手刃坦克车组,我丝毫不怀疑老一辈先烈胸怀祖国人民,但那一刻,他们心中应该没有大道理,此刻他们就是愤怒的野兽,只想将失去战友的疼痛与心中的怒火发泄在敌人身上。

所以,杨根思大叫着,眼睛死死的盯住敌人的眼睛,将刺刀插入他的胸膛,看着敌人的眼睛失去光泽。

但当战斗结束之后,喜子望了一眼杨根思,突然放声痛哭。

他们是人,有血有肉的。

多么动人的一幕,再次致敬最可爱的人。

军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将荣誉视为生命。

突然想到朱日和军演的报道,有个战士打的上了头,一头钻进了蓝军坦克下面,惊得指挥部抓紧暂停演练,而战士却哭着说,我的战友都牺牲了,我这是不是击毁了敌方坦克?

这大概就是男人终极浪漫的写照吧。

再多唠叨两句,史记中对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描写“其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这应该是对中华民族武德的最好诠释,这里不点名的对比下某个脾气暴躁,讲话大声,喜欢动手,但上了战场就能拿长跑冠军的民族。

最后,感谢电影剧组拍出了这么好的片子。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网大,没有之一。

 5 ) 别扭的作品

一开始就在疑惑,军帽的设定,剧组是哪里得来对灵感?

影片设定桥段、叙事过程手法,就如同大多数爱国主义影片一样毫无新意。

你把片面和历史背景换成共和国任何一差距战役都可以,无非换一下对手的名字。

长津湖战役,我军基本所有部队都是刚刚👌到达进攻阵地的,有多少时间构筑完整壕沟木栅栏工事?

竟然第一场战斗,救开始永反斜面战术了?

朝鲜战争回忆录都白看了。

 6 ) 向英雄致敬!

抱着消磨时间的初意选择了这部电影,却让我惊喜点赞!!

主旋律的题材近年很多,烘托气氛,突出主题,对于一些能够享有顶流资源的大作来说,很容易达成。

这部电影小成本网络电影,能做到细节到位(50大檐帽制服)、战斗场面精良、爆破场面逼真,颇为不易!

特别是呈现杨根思烈士最后牺牲的场面,很到位,很用心,让人心生共鸣。

最后的那一句:三连,冲锋!

令人动容,不禁潸然泪下!

我为这部电影点赞👍

 7 ) “三个不相信”——《我们的连长杨根思》

近几年最好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

从服化道上说,比起形成刻板印象的志愿军。

着50式军服而不是暖帽就是一个亮点了。

在常见志愿军形象里的50式东帽其实只是给北方部队配发了。

20军战士主要着50式华东棉服,这种棉服和50式军服外表一致,单内衬多了两斤棉花。

这表现为剧中棉服略鼓。

这一点后面会有伏笔,我军革命历史中有老战士和干部会主动要老棉花,把新棉花留给新同志,自留老棉花导致棉服板结致御寒能力下降。

这也解释了后面为什么老班长的冻伤最严重。

编剧能把道具与真实的历史场景和剧情有机结合,确实很高明。

枪械方面,据我了解,本片才用了真枪实弹的方式拍摄。

自然比许多战争片塑料枪质感好的不是一星半点。

至少从平稳的长镜头上能看到枪击的每一个动作,非常写实。

比如冲锋枪能看到完整的开膛待机动作,上膛时枪栓后拉到位挂住不动,而不是像闭膛待机冲锋枪一样枪机立刻复进,扣动扳机后枪机复进,推弹入膛同时完成击发。

以及开枪后,从抛壳口冒着热气翻滚出来的弹壳。

都是非常的真实和还原。

而且,剧中20军战士的枪械和美军枪械也都做了最大程度的还原。

没有拿最方便接到的斯登来凑和事。

就已经能看到剧组的用心了。

战术表现方面,本片有三个战争片段,开头对国军堡垒群的攻坚战就展示了人民军队标准的攻坚战术。

爆破、火力、突击和支援四组相互衔接配合,在我方火力交替压制吸引敌火力点的情况下,爆破手利用地形地物的掩护向目标跃进。

这就是著名的“四组一队”。

直到今天这都是我军攻坚的训练科目之一。

入朝后与韩军的遭遇战也是非常的真实,许多电影的遭遇战都是群演看心情胡乱开枪,拿着枪一股脑的往前跑。

硬生生把围歼打成了近身肉搏。

本片中从战前侦查阶段连长问小战士敌军番号,火力,配置,数量都显得专业真实。

在战斗前的部署阶段,各班分工明确,对敌形成半环形包围后先由优秀射手击毙敌方指挥员,充分利用步枪火力的精准性和突然性反制敌突围和溃逃,再交替掩护发起冲锋。

发扬自动火器的压制能力同时挫伤敌反冲锋,整场战斗的枪声层次分明。

这场围歼战真的是干净利落。

写实且专业。

最后和美陆军一师的阵地防御战,也就是杨根思牺牲的小高岭战斗。

对双方的战术尽量的还原了,美军借徐进弹幕掩护进攻,志愿军就利用反斜面躲避炮击,炮击结束后迅速回归战位。

杨根思战前还在距阵地固定距离处设置标识物,美军接近标识物时,杨根思就可以准确了解接敌距离,并通过哨声协调同时开火。

美海军陆战队正面冲击小高岭,志愿军就在侧翼进行偷袭。

美火炮重机枪集火我重机枪阵地,志愿军就携带重机枪转移。

但《冲锋》也并没有为了展现志愿军的神勇而削弱美军实力,而是将美军塑造成了极其强大的对手,对其的真实战术战法和反应指挥,也进行了准确的还原。

片中美军的步炮协同也极其优秀,对小高岭进行轮番轰炸。

就调动空中力量和炮兵火力,美海军陆战队停止冲击突然撤退,志愿军在战位上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猛烈的炮火覆盖。

参战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还有志愿军的反坦克战术,志愿军通过火力压制,打乱美军的步坦协同阵型,利用美军坦克视野狭窄,灵活性差等缺点,从侧面靠近坦克进行爆破,其中关于爆破伤害也是还原的,(二次战役期间)志愿军步兵能够使用的最大炸药包,撑死也只能让敌坦克车组受到震荡无法战斗。

并不能有效击穿敌装甲并破坏车体,当年志愿军战士们主要攻击部位,就是影视里坦克侧面装甲。

70年前先烈们前仆后继,用身体抵住炸药包,震荡敌车组迟滞坦克的进攻,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准确的还原。

政工方面,十分真实,比如指导员赶赴朝鲜在火车上提升借连长杨根思提升战士们的连队荣誉感,的行军间的思想动员。

连长的政工也没落下,比如开导小战士喜子。

先是指导员发现了战士思想波动,然后安排同乡的干部连长去开导,而小战士思想波动的原因也很真实,没能完成任务,在部队,战士们没完成好任务或者犯错了一般都会内疚,尤其影响到了集体,还担心战友们排挤和奚落。

指导员的做法是让战友们鼓励和夸奖小战士孙喜。

可以说,今天部队的思想工作也有这部分内容。

此外,再说一个细节,片中喷火器中弹的反应是本片中我认为最好的片段,有别于其他电影里喷火器一打就炸,《冲锋》对喷火器受击的处理极其细节,先是杨根思的冲锋枪,打不穿美军喷火器的钢制加压厚气瓶。

然后杨连长枪线下移,打破喷火器输油管,从而点燃喷火兵。

而不是爆炸,可以说完全的还原了喷火兵的真实牺牲状况。

(同火攻专业落泪。

 8 ) 冲锋

这才是真正的志愿军电影!

没有生硬的煽情,没有蠢到家的敌人,没有手撕鬼子的离谱剧情;有战略,有战术,有动员;每个战士都是生动的人物,他们也会害怕,他们也会迷茫,但他们知道为何而战,知道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所以无畏牺牲。

30多人击退重火力敌人的9次进攻,神未必能做到,但志愿军做到了。

结尾看到了人民军队的传承,看到了解放军一直都是那样的解放军。

国庆当日看完这部电影,我只想说:英雄莫过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9 ) 什么是中国人的脊梁

万米高空上,看完了《冲锋》,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对杨根思的故事已经非常熟悉,对类似八一制片厂的套路已经非常熟悉,但是一个加强排四十多人只剩下2个人,当最后一名战士在最后时刻再次打出红旗,当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时再次吹响冲锋哨,当增援而来的指导员再次吹响冲锋号,这憋了快90分钟的泪水如同洪水一般倾泻而下……这是独属中国人的浪漫主义。

孟子曰,舍生取义。

司马迁写,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毛泽东纪念一个舍己为人的普通战士张思德时说,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

有人说,他们只是为一个王朝死在异国他乡,不值得。

这是刀子没架到你脖子上,这是你没看到家里妻儿老小流的血。

那年,美国佬打到鸭绿江畔,把飞机开到东北轰炸我们无辜老百姓。

所以,干了这碗家乡的酒,壮士一去不复还!

这是一场保家卫国战争,这是一场最后的斗争!

尽管对方是蓝星第一,尽管这是一场一挑十七的局。

从大西北赶回来的大将军,到共和国最高统帅的儿子,再到数十万共和国最精锐子弟兵,他们为了亲人后代不再挨打,确实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

但是,他们给我们留下的不止是悲壮的背影,更留下了战略上藐视一切的气概。

这是让我们走过千年的文化DNA。

我们没有榜样,照样开天辟地;我们困难重重,依旧治水千年;我们历经劫难,仍然延续千年。

我们从来不信神仙上帝,也从来不靠什么救世主。

因为,我们祖祖辈辈和杨根思一样有着三个不相信的“愚”。

不相信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所以我们有那些成千上万的“愚公”开山凿路通九州;不相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所以我们有那些成千上万的“大禹”疏流浚水造良田;不相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所以我们有那些成千上万的杨根思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己为人。

美国佬火力凶猛,我们就开挖坑道,敌人有飞机有大炮,我们就也学习用飞机大炮……困难再多,敌人再厉害,任务再艰苦,我们始终前赴后继地研究如何打败对手,不怕敌也不轻敌。

到了抗美援朝后期,非但美国人的飞机大炮已经无法给我们造成更多牺牲,我们反而越打越强,不仅士气越来越好昂武器火力也慢慢加强。

而最关键的,倒下一个杨根思,我们又涌现了黄继光等一大批战斗英雄。

这一刻,我真正明白那句话的含义: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这一刻,我觉得自己内心充满了力量!

抬头望向舷窗之外,我又看见了那巍峨的秦岭……

 10 ) 关于影片影评的影评

个人精力有限,没办法逐帧分析就做个山寨版逐段分析一下电影《冲锋》影评的影评吧。

PS:本该写在篇尾的,考虑再三只有在这剧透了。

希望花岗岩工作室不要一语成谶,希望《冲锋》不是主创团队的绝唱。

我会补完他们的所有的作品的,希望届时能再写真正的影评一、但凡片方有能力让电影能在影院上映这片就没有缺点。

我看了影评之后按常规思路去猫眼搜一下票房,发现找不到。

诧异之余以为被网络打压了,之后在猫眼平台的电影介绍页面瞅到她是多平台上线,才发现是个误会。

要不是今天看了花岗岩工作室的影评,我可能永远无法得知该片。

二、开始逐段分析001、0至1分28秒:省流—爸爸再爱我一次、怪奇物语山寨PULS版,和我对两者的吐槽不谋而合。

绷不住笑+1。

抖机灵之余忘了介绍该片的上映渠道,导致上述的误会。

2、至2分20秒:白披风应该是中国人对东北解放军乃至志愿军集体的刻板映象了,老文艺作品对儿时的众人来说实在太深刻了。

该片制作方和UP科普+1。

4、至4分23秒:在能力范围内,我军的后勤天下无敌。

我有限的历史军事知识里第一个和我军后勤相关的记忆点就是《南泥湾》。

在经过1940年百团大战之后,我八路军遭到了日军以及蒋军的空前封锁,战略态势及其紧张。

然而我党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依然动员主力359旅在南泥瓦垦荒,这为之后解放战争转战中原、西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后的抗美援朝虽然后勤更加紧张,对国民产生了很深的刻板印象。

但《冲锋》片方和UP再次考证了史实。

看到老班长的冻伤就联想到长征老班长的鱼钩,绷不住泪+1。

5、至6分53秒:吐槽某些电影摄影镜头乱晃,绷不住笑+2。

吐槽演员抖手腕反向压枪,绷不住笑+3。

感慨于剧组对枪械真实性的执著、全国各地调集道具的不容翻译,再次联想到志愿军当年紧急入朝时为后勤的殚精竭虑。

吐槽长津湖+2。

6、至11分33秒:小白表示只知道33制,4组1对还是第一次听说;城市攻坚战=高中食堂学生开饭,绷不住笑+4;群演看心情开枪,效果堪比过年放炮,绷不住笑+5;志愿军有勇有谋,美军强大狡猾,终于不是神VS猪或者猪VS猪的情节了,而志愿军就是因此牺牲在美军的强大和优势之下,甚至死无全尸,绷不住泪+2;机枪打飞机算啥,红军当年还有步枪击落飞机的纪录;第一次知道我军历史上不止一个董存瑞,绷不住泪+3;7、至14分24秒:政工干部的描写与否、形象正面与否、详略是否得当是“现如今”一部好的主旋律军事题材电影的金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此乃本人爆论,不喜无视就好);而教员就是我党、我军政工人员的灵魂;把军事主官和政工干部割裂甚至对立的影视作品,她主创人员甚至原著的屁股值得怀疑(没错,我说的就是亮剑);这一段我写的基本都是个人感想没描述影评描述的《冲锋》情节,全程都是暴论,那是因为这些年太多太多的影视作品对政工人员描写的缺失或者诋毁,最后这一段的情节就是对以《亮剑》为代表的此类作品的最好回击,懂得自然懂。

至16分07秒:彩蛋可是近些年漫威影迷津津乐道的电影细节,是诸多影视区UP的主要素材库;我也来记录一些黄岗岩工作室发现的彩蛋:解放一型1115号功勋列车、喷火器中弹表现、美军焦土政策、棒子们对同胞的恶行、抗美援朝前中国的战略态势。

有别于好莱坞的彩蛋点,《冲锋》的彩蛋可以称呼为彩蛋面,这既是情节需要,也是为了改变老观众对《抗美援朝》历史背景、各种细节的刻板映象,消除年轻观众的陌生感。

至18分26秒:谁是最可爱的人,72年前是我们敬爱的志愿军指战员,这一刻是《冲锋》电影全员(对我来说),18分后UP与演员们的异口同声是72年前先辈的心声、牺牲,也是我此时的泣不成声。

至18分59秒:期待花岗岩工作室的逐帧拉片。

最后三分钟泪绷不止,只能借用弹幕里最多的一句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豆瓣专属PS:这应该是我在豆瓣投的第二篇影评,上一篇是关于《流浪地球1》。

发之前我看了一下其他的长评评分,欣喜于大多都是4、5星的高评分。

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这片在网络中的寂静无声,我长逛的几个网络平台好些都搜不到相关信息,真希望该片能有《流浪地球》那样的响动啊。

《冲锋》短评

电影不亚于长津湖,很好看。

5分钟前
  • 记忆中的微笑
  • 力荐

网大,拍的比长津湖好

8分钟前
  • 不加糖
  • 推荐

要求不高,这样真的就行了。以及咱能不能也拍拍胡修道那样的?

12分钟前
  • 东风霹雳
  • 力荐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15分钟前
  • kiki204629
  • 还行

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连长在长津湖扛起炸药包和美军同归于尽的故事,老班长以身炸坦克

20分钟前
  • 因扎吉在看片
  • 推荐

“见鬼,这是我第九次攻这座山头了。” “你应该感到幸运。” | 三星半,接棒《黄继光》,作为网络电影,倾其有限资源踏实地做好军事技术的考证和呈现,实属不易(有兴趣的关观众可以留意官博的剧照,场景的静态质感和氛围感很优秀),所以某些享受着顶级制作和发行资源的同题材作品主创们,不要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文戏和表演还是需要改善的,虽然定位是讴歌战斗英雄的主旋律电影,但多些留白,信息和感情尽可能用画面来传递,多一些符号感的元素,观感会更好。

21分钟前
  • 圣迭戈-北岛
  • 推荐

“那是什么”“那是咱们中国人的脊梁”

26分钟前
  • 昵称过于强大
  • 力荐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9分钟前
  • 悲哀的亡灵
  • 推荐

今天正逢烈士纪念日 看了这样一部电影 正合适 对于小成本的团队来说 这样的完成度 几乎不该有任何挑剔 台词很棒 数度近乎落泪 是的 我们的战士就是这样战胜困难而后战胜敌人的 一些细节的描写比如冻伤和不能起烟点火这些对看过战史的人来说很熟悉 不了解的大概很震撼吧 对战斗的描写也很不错 杨根思是一位很出色的爆破手和基层指挥员 多次组织部队用不同手段打退敌人进攻且战场嗅觉敏锐多次避免伤亡 这些电影里都有表现 电影之外 我一直都说 英雄们是在传颂中不朽的 我们应该多拍 拍好这些英雄们的故事 此乃今人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和思念 须知是烈士们的鲜血和付出才换来了今天的人民共和国 所以今天才是烈士纪念日 明天才是国庆日 制作方尽了力 和人民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短评里的一撮 你们算什么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33分钟前
  • 本来不吃素
  • 力荐

成功规避了主旋律电影的弊端,虽然叙事宏大,但是把要传达的内容表达的很清晰,看得出幕后团队是细细琢磨过剧本的。

38分钟前
  • 那一句还好吗
  • 力荐

像是两集电视剧拼凑成的,基本上所有人都匆匆带过,连战斗也是,整部影片还没怎么展开就已经结束了。行军的隐蔽性、紧迫感完全没有凸显出来,前部分花费了大量笔墨好像说了很多但又好像啥也没讲明白,后面战斗部分又草草收场,观感实在不行。

41分钟前
  • 沉默的瘦羊
  • 还行

现在网大拍得特别用心,剧情,军事都特别细致,除了投资,碾压不少大片

44分钟前
  • 摩诃曼珠沙华
  • 推荐

这种电影为什么要扣细节,因为扣进细节你就会发现当年到底有多难。吃的差,穿不暖,伤病得不到救治概率大,子弹要省着打,对面炮弹比你天灵盖都多,要说困难简直数都数不完……那要怎么办?真以为拍志愿军牺牲有多英勇就能回答为什么赢了?那就回到了这堆第五代导演最不愿意去面对的答案……DDDD,有的电影人就是垃圾,但凡这帮汉奸玩意儿不是这么拉,也不至于外宣被人压着打那么多年不是。

45分钟前
  • WALL•E
  • 力荐

每年国庆最好的爱国教育。

46分钟前
  • rainy
  • 推荐

强推!好看!很多弹幕说“这服装不对吧”,其实是对的,刚入朝作战时就这样,电影很有质感。

49分钟前
  • 夏恋蝉衣
  • 力荐

整体完成度不错,不功不过。但叙事上的压迫感还不够,偏流水式的宏大叙事,而人物的个体刻画和单场迂回冲突戏相对欠缺,情绪调动被淹没于炮火里匆匆带过。过于主旋律式的讴歌依旧没有解决绝大多数国产战争片中的“诗意化”,失去更多战争带来的原始质朴的惨烈感。个人评分:6.5/10

54分钟前
  • Fogo
  • 还行

网大里算是第一梯队了的

59分钟前
  • 喵与刀
  • 推荐

值得一看的网大!非常真诚的作品,导演只是把杨根思英雄的个人事迹写实的拍了出来,就已经非常感人和热血了。所以我非常不明白陈导为什么就是拍不好抗美援朝,明明连剧本都不需要编,类似杨根思这样的英雄数都数不清,然而还是没有好剧本。我更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拍的连网大水平都比不上的导演却能拍抗美援朝的院线电影!

1小时前
  • Nevermore
  • 力荐

感觉进度条好慢,战场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对我们的战士们来说都太难了,我们到底是怎么胜利的。有军事科普博主说片子各方面很真实,我虽然不懂,但看着应该是的。最后主旋律宣传模式有点套路,但不影响我们对战士们永远的尊敬。

1小时前
  • dreaming
  • 推荐

并不是每一次冲锋都能胜利,但每一次冲锋都是以命相搏!向英雄致敬!!!

1小时前
  • Rocky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