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我以为是喜剧片,看着看着,我就看哭了。
关于琴如果你不拉小提,你不会知道琴有多重要。
小提琴家的琴,别人不能碰,不能拉。
小提可娇贵,每个人手法不一样,音色跟着变。
一旦被别人的音色带去,要找回来可困难。
碰不得水积不得灰,温度湿度对琴都有影响。
插播1,弦乐类都是这样,比如杜普蕾那把琴在马友友手里,一样的埃尔加e小调协奏,感觉完全不同。
插播2,当年我换琴,老师帮我搞了把法国琴,木质音色。
一个月之后,几万的琴被我拉闷掉,拉成几千的音色,被老师差点给抽死。
还好认识做琴的师傅,换了一把金属音色的。
然后一见钟情电光火石,几万的琴拉出十几万的音色。
之前那把木质音色,后来我知道老师用了半年才拉回来。。。
= =。。。
挑琴绝逼就跟挑情人一样阿!!!!
气场不合不行阿!
好了,插播完毕。
所以在他到处寻觅一把新琴的时候,这种感觉尼玛太理解了。。。
T T。。。。
砸了他的琴,这不就杀了他的挚爱么。
不经历苦逼,又怎么能牛逼。
那把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琴,本身气场也就是苦逼~男主角失去挚爱,才终于合上了气场。
功成名就,换来的代价却是永失挚爱。
每个音符的悲伤,都是为她而奏。
关于情茫茫人海,一见钟情这事儿,多尼玛牛逼阿!
简直跟被陨石砸了似的。
大部分时间都是你看上了别人,别人当你是路人。
一厢情愿。
偏偏遇到了两情相悦,菇凉的亲爹出来阻止。
活生生拆散了。
菇凉最终嫁人生子,做了妈妈还做了奶奶,平凡的过完一辈子。
可是那种明明相爱却不得不分开的悲伤,化成男主角心头一根刺。
关于生活多牛逼的艺术家,终究也是肉身铸造,经不起世俗摧残。
当生活落实到了柴米油盐,鸡毛蒜皮,还清高个p。
例子数不胜数,多少文青搞艺术,多少艺术搞死人。
记得当年和别人开玩笑~画家出疯子,音乐家很多来不及疯,直接死了。。。
没几个活的过50岁。。。
搞艺术,还不是别人说你牛逼,你就牛逼,别人说你傻逼,你就是一个p。。。。
典型例子参见梵高,参见舒伯特,参见n多数不胜数苦逼一生死后却流芳百世的艺术家~不管画家音乐家,能在有生之年功成名就,都是人中牛魔王,奇葩中的战斗机。
文艺青年一直就是一个苦逼的存在。
如果你不做出高于生活的东西,那就不是艺术。。。
太高了,群众理解不了,潦倒一生郁郁而终。
例子多的数不过来了。。。
音乐家基本日子都不好过~~莫扎特这种神童年少成名的,不还遭遇过打击只得出来单干。。。
扯远了。。。
扯回来= =就算你再清高,就算你扬名世界,终究还是一个人类。
有世俗的压力。
菇凉的爸爸没有错,嫁给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男青年,自己女儿受苦去么?
真的当年他俩成了,估计也会演变成为另外一个悲剧:男主角木有经历过撕心裂肺的痛苦永远演奏不出感情,然后出不了名就赚不了钱,菇凉忙里忙外最终也男主角的老婆也是一样会咆哮,会发飙。
然后不欢而散,童话破灭。
我一直觉得这就是为毛童话的结尾永远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在一起,然后就木有然后了。
因为然后的情节不是av,就是王子秃顶发福变成中年大叔公主柴米油盐淬炼成一朵黄脸婆。
男主的妈妈也没错。
自己儿子事业有成,都演奏家了,周游世界20年,总不能做个老光棍吧。
也41了,还不结婚也不搞基,那搞毛。
来个菇凉死心塌地,工作稳定,有教养懂礼貌,长得也不错,为毛不结婚。
多好的事儿阿。
还当自己16岁玩纯爱哪~结婚不就找个差不多的人搭伙过日子么?
再电光火石的爱情,最后还不沦为亲情。
所以这么门当户对这么般配的菇凉,怎么就不行了,怎么就不能培养感情了。
男主的老婆也不容易。
暗恋一个男人这么久。
如果当年一见钟情的是他们,哪怕青梅竹马也可以,那就是另外一个童话了。
所以换个角度来说,不要找不爱你的男人,因为你花费再多心思,得到人得不到心。
琴没了,事业没了,心爱的菇凉嫁人了,多年之后相遇了,连句心酸的“好久不见”都没有,而是直接路人不认识了,这还不得死阿。
关于艺术艺术这玩意儿,真尼玛不是普通人搞的。
技巧神牛逼,一句没感情,就是出不了师。
记得我的导师也跟我说过类似的话:你的人生太顺利,没有任何的苦难,所以你根本做不出有深度的作品。
这玩意儿太玄乎。
不像数学题目,总有逻辑总有答案。
什么叫感情?
什么又叫没感情?
同样的问题,我小提老师也很欢乐的跟我来过一句:你拉琴感情太外露,超越了你的技术可以掌握的范畴,所以到了爆点会失控。
要不你转行搞作曲去吧。
我转了,然后尼玛又换来一句没感情,没苦难,没深度。
wtf。
如果你也搞艺术,你就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
在追求的路上,很可能被艺术挫骨扬灰,尸骨无存。
大学导师和我说过:音乐学院总共1000来个学生,其实都是陪读。
这1000个人里面,可以出一个音乐家,就已经很奇迹了。。。
其余的都是炮灰。
每个人在来的时候,都以为自己是那一个,最后发现,原来所有人都是炮灰。
无一例外。
现在的导师找我谈心的时候也说过,我们培养的是艺术家。
当然很可能没有一个学生出来了,但如果我们不去做,时代就不会进步。
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但如果没有把一身奉献给艺术的心,绝对成不了。
怂逼最后选择退学。
怂逼没有那么强大,怂逼只想混口饭吃。
所以换一个角度来看,男主角其实什么都有了。
作为一个拉琴的,你都这么出名了,你还求个啥?
作为男人,自己老婆那么爱你给你生了俩娃,还有一个初恋情人挂念你一辈子,人生赢家了阿。
世界上有两种痛苦:得到和得不到。
男主角都经历了。。。
所以,生又何哀,死又何苦。
就这么去了。
关于黑色幽默其实这片儿情节一点不复杂,要清新要文艺了,那也就一小清新文艺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导演的叙事手法真心很牛逼。
倒叙都可以说的那么有层次。
结尾大亮。
笑着笑着,就哭了。
艺术家注定得孤独。
得苦逼。
因为不经历,你就永远不牛逼。
插叙的他俩孩子的故事也特别真实。
莫扎特那俩儿子都没从了爹搞音乐。
何况男主的娃。
这点很真实阿~反正这是一部很伤感的片。
至少开头还没有任何回忆,男主角就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琴想去死的时候,我就贼吧理解。
加上后面的层层倒叙,真是太感伤了。
最后,画面真的很赞~男主角喜欢那菇凉,太pl了。
有关画面电影的每一帧画面都很美,文艺、古典、唯美、缥缈,真的是画面很美的法式浪漫!
就想慢慢欣赏这些画面,舍不得快进!
有关剧情影片讲述了一位音乐家因为妻子摔坏了他的小提琴,而决定自杀,他躺在床上绝食,在这八天里,他回顾了他的一生。
他想起他和弟弟小的时候,想起自己在学校被老师羞辱,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想起了自己那段失败的婚姻,想起了他的母亲临终前的场景,当然,他还想起来他的挚爱-伊兰娜。
有关爱和被爱也可以说是关于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
对于《梅子鸡之味》这部电影中的男主,每个人的看法不同,有人同情他,有人会控诉他的不负责任。
他情愿自杀,也不愿意和妻子在柴米油盐里消耗下去。
在男主临死之前,他的妻子给他做了梅子鸡,但是他没有吃。
在这段故事里,她的妻子也遭到一部分观众的同情,这位妻子用尽全部力量去爱一个人,可是结果却是这个男人的满脸嫌弃和厌恶。
而男主一生唯一的挚爱-伊兰娜,她很美很美,但是她为了父亲,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男人。
法国人真的是可以浪漫至死!
不得不说扮演伊兰娜的格什菲·法拉哈尼是真的美啊!
你失去的将出现在你以后演奏的每一个音符里,她永远都会是你的呼吸和叹息。
八天以后,某年11月22日,他被安葬于母亲身边,爱他的人全都在场。
由于年龄的关系,我还是会比较同情男主的妻子。
她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从小是个学霸,一直偷偷地喜欢男主,和男主结婚以后,她生活的并不幸福。
一边工作、一边操持家务,还要照顾一双儿女,而家里的这一切仿佛都与男主无关一样,他一直在纠结自己娶了一个他不爱的人,心心念念地想着他爱的人。
妻子的一颗真心,终究还是付错了人。
而男主呢,我也不想一味地指责,他失去了爱情,但他还有喜欢的小提琴,当小提琴被妻子摔坏了之后,他剩下可能只有绝望。
男主对爱情是至死不渝的,对自由是充满向往的,对艺术是追求完美的。
可是,他对于母亲安排的婚姻到死都不肯妥协,或许对于他来说,永远得不到的白月光才是永恒的爱,才是他的心之所向。
而伊兰娜呢,她和男主是双向奔赴的,即便两鬓斑白,心里还藏着她一生挚爱。
他叫她,她否认,转身已哭成泪人。
电影就是这样,有的情节很浪漫、很唯美,也很可笑,可它的素材就是来源于生活,能给人带来些许思考。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想要的爱情!
但在爱情没有来临前,请不要将就,不要妥协!
电影:《梅子鸡之味》国家:法国、德国上映时间:2011年导演:玛嘉·莎塔琵主演:马修·阿马立克、伊莎贝拉·罗西里尼、格什菲·法拉哈尼、玛丽亚·德·梅黛洛豆瓣评分:8.1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37部:《梅子鸡之味》-over-
依莲真的很美貌,爱情很美好,拥有刻骨铭心的爱恋也是一个人的幸运。
男主执着于过去的情感,在琴弦上回忆往昔,把爱而不得的忧愁宣泄出来,也不知道这世界是否真的存在这样至死不渝的爱情,但是爱情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吧。
个人感觉生命不是一声叹息,最高级的活法,大约是能和喜欢的看遍美景,吃遍美食,把地球逛一遍,才不虚此生。
然而钱也是永恒的话题,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铜墙铁壁,所以又希望自己中彩票。
从电影的角度,我愿意打4.5分,这是部很棒的电影,结构精巧,配乐出色,故事完整。
从故事人物的角度,我只能说,男主真的无可救药,毁了妻子的一生。
这部电影中三个主要角色,我认为法兰姬是最勇敢的,她愿意为了自己的爱付出等待,抛弃羞涩,勇敢追寻。
依兰不那么勇敢,但懂得责任,为了父亲放弃爱情,也在婚后忠实履行自己的责任,一直到最后都没有放任自己的爱情伤害家庭。
而男主,无疑既没有勇气又不负责任。
他爱依兰,但从未更加努力地去争取,放弃后遇到他不爱的法兰姬,也没有勇气与母亲抗衡坚定不与法兰姬结婚。
婚前他没有告诉法兰姬他永远不会爱她、不会承担家庭责任,让法兰姬自以为嫁给了爱情。
婚后,他享受着法兰姬的照顾,却以“艺术”或者“传统观念”的名义拒绝承担家庭责任。
再者说,即使男主和依兰结婚了又能怎样,他能提供依兰优越的生活吗?
他的艺术成就来源于与依兰的爱情悲剧,他们结合后,他还能有如此的艺术成就吗?
他可以保证与依兰结婚后,爱情不会在生活中磨灭吗?
本片全程男性视角,可悲的是评论也有很多如此,希望大家记住,电影是电影,生活是生活。
(原载腾讯娱乐,为威尼斯电影节报道期间撰写)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来自伊朗的漫画家玛嘉•莎塔琵,4年前因将自己的家事,联合导演法国导演文森特•帕兰德从漫画绘本拍成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而备受文青们关注。
此次又搬出自己那位可爱的音乐家伯父的故事,进行更为戏剧化的演绎,制作出新片《梅子鸡之味》。
出于对主体角色极其丰富的性格和行为特征考虑,再次合作的两位艺术家,放弃了彻底动画的形式,而选择让愁眉苦脸的马修•阿马立克扮演作家那位追求纯粹艺术的伯父。
电影本身是一个以倒计时奔向死亡的秒表,伊朗最富盛名的小提琴家阿里.汉在遍寻不到一把如意的小提琴后,决定自杀。
这样诡异的行为让电影开头的很长时间都充斥着某种没心没肺的法式黑色幽默,以及为增强这种幽默而特别设置的绚丽魔幻场景。
巫婆店般的古董商有着绝世的小提琴,并表示“由于你是我最敬仰的音乐家,我不能将提琴卖给你,而只能送给你”,但是等等,“800块吧,毕竟我买琴也花了820呢”。
阿里.汉置身一个吵吵嚷嚷的普通家庭,儿子永远抑制不住唱歌的欲望,妻子总唠叨着家务活都自己一个人干。
音乐家再也找不到音质能与被暴躁妻子摔碎那把琴媲美的家伙,于是决定自杀。
恶趣味和游戏感充值着这一大段关于怎样去死的设想:卧轨而死吧,死相太难看太痛苦;上吊而死吧,不够尊重死亡本身;俄罗斯经典轮盘赌式自蹦吧,麻烦别人清理卫生。
最终音乐家选择了自认为最有尊严的死法——绝食,并成为给唠叨妻子留下的最后脸色。
阿里.汉只有8天可活了,随着倒计时改变着的,是对古怪慢性自杀行为步步为营的深度解密。
肤浅的那一层,关于艺术家的自私,似乎只有彻底活在自我世界中,对自己的创作专制,容不得他人干涉,才有可能达致绝世佳作;深刻的那一层,其实又简单到一颗脆弱而敏感的爱情之心,而且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那种无可替代的热爱。
作者玛嘉•莎塔琵阐释:“在浪漫的情怀之下,这部电影其实有不少让人毛骨悚然的构想,通过对阿里.汉生活的闪回,角色的性格渐渐明晰,我们逐渐明白那些让他陷入绝望的缘由,在这里,死亡成为了探讨生命的跳板。
”原来,音乐家决定背负着自私自利的罪名孤独死去,而将内心深处最澎湃的秘密,永远的埋藏下去。
这个关于爱情的秘密,也和那把被摔碎的小提琴一样,体现着艺术家不加解释的执著。
为音乐家爱情秘密逐渐揭开进行伴奏的,是导演苦心造诣的连贯往事,悠扬绵长的小提琴协奏曲裹挟着一颗颗深度代入角色的忧伤内心,随着最后呼出的微弱气息,一帧帧刻骨铭心的记忆画面,也就成为了一捧捧埋葬爱情重伤者的终去尘土。
影院里相当数量的女观众已经被影片结尾这不可遏制的煽情弄得稀里哗啦,可泪点不尽相同的男观众或许就反映迟钝些。
于是,这番感天动地的眷恋,对于我这个能把《我们天上见》刻薄为“看得让人犯困到想去天上人间”的无耻之徒,也就激不起一丝涟漪。
记得电影《西雅图夜未眠》中,家宴中的男女各自讲述着自己最感动的场面,让女性几乎相拥啜泣的是爱情电影《金玉兰》,而让男性一抹鼻涕眼泪的是战争片《十二金刚》,“看着上尉跳伞下来摔断了腿,我眼泪夺眶而出啊”。
无可否认,《梅子鸡之味》有着极强的情绪制造手段和节奏把握得当的叙事极强,是一部向着最佳导演方向靠齐的佳作。
但作为直男观众,在儿女情长的“梅子鸡”和带些许家国情仇的“伊朗长大”中,应该还是会倾向于有着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宏大历史的《我在伊朗长大》,即便《梅子鸡之味》中让音乐家念念不忘的女子,也叫Iran(伊朗)。
纳沙阿里,一个音乐家,一个小提琴手,一个世界顶级的小提琴手,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最终选择了自己认为最体面的死法——躺在床上饿死,这也让他有了充足的时间回味自己的一生,女儿、自己和弟弟、儿子、母亲、妻子法兰姬,以及他深爱着的女人,伊兰。
第一天,他回忆起了女儿。
妻子法兰姬是个严厉的数学老师,对女儿的要求十分严格,考试考了90分依然不满足,说她的学生可以每次都考100分。
他回想起了一次带女儿去看木偶戏,女儿说想要一个会说话的木偶,结果阿里带着她到了幕后,告诉她没有会说话的木偶,有的只是破布和人。
他早早的抹杀了女儿的纯真,带她认识了这个真实而又残酷的世界。
阿里对女儿充满了愧疚。
第二天, 阿里回忆起了自己的弟弟。
小时候的阿里学习成绩不好,很不讨老师的喜欢。
而他的弟弟则学习成绩优越,深受老师的喜爱。
有一次,学校的玻璃被打破了,老师坚定的认为一定是阿里打破的,并把他的弟弟叫了上来,当着其他学生的面,对弟弟大加赞赏,对阿里则报以嘘声。
但是阿里和弟弟的感情依旧很好,他拜托弟弟在他死后要照顾他的孩子。
第三天, 阿里回忆起了儿子。
儿子是个调皮的孩子,吵闹、话多、贪吃。
有一次阿里问他长大了想做什么,他说想开杂货铺。
作为音乐家的父亲,儿子的梦想却仅仅是想开杂货铺,阿里对儿子的充满了担忧。
第四天,阿里回忆起了妻子法兰姬。
第四天晚上,法兰姬感到心慌意乱,她做了阿里最喜欢吃的梅子鸡,阿里也只有在吃梅子鸡的时候才会露出笑容,并且会说出称赞她的话。
法兰姬自小就暗恋阿里,最终在阿里四十一岁,法兰姬三十岁的时候,在阿里母亲的要求下,法兰姬嫁给了阿里。
结婚前阿里说我不爱她,母亲却说,结婚了,时间久了,就会爱上她。
可惜的是,阿里到死也没有爱过法兰姬。
同时阿里也想起了小时候,阿里小时候只对音乐感兴趣,母亲送他去音乐学院,并且拜在了当代最伟大的小提琴大师门下。
但是大师却说阿里的技法很完美,但是没有感情,没有灵魂。
就在阿里坐在路面思考大师说的灵魂是什么的时候,他碰到了一生的挚爱,伊兰。
第五天,阿里回忆起了母亲。
母亲是一个很喜欢抽烟的人,她说香烟是灵魂的食量。
母亲卧病在床的时候对阿里说,不要这么自私,不要再为自己祈祷了,自己到了该走的时候,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加的痛苦。
于是阿里不再为母亲祈祷,死神阿兹莱尔也如期的收走的母亲的生命。
在母亲葬礼上,有一团烟雾飘在她的墓碑之上,久久不散。
大家对此奇异的景象众说纷纭,但是有个流浪汉却对阿里的说,这是母亲的灵魂。
流浪汉对阿里的过往如数家珍,他对阿里说,你伤得很重,不带一丝生命气息(这也是后来阿里能成为小提琴大师的原因),你放弃了生命,但是你不该这样,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晚上阿里躺在床上苦苦等待死神的到来,但是死神迟迟不来,于是他想到了是有人再为他祈祷,就像当初他为母亲起到一样。
令人意外的是不是爱他的妻子,也不是他喜爱的女儿,而是一直让他头痛的儿子在为他暗暗祈祷。
第六天,阿里如愿见到了死神阿兹莱尔。
就像叶公好龙一样,当阿里苦苦等待的死神终于到来的时候,阿里还是感觉到了恐惧。
死神给阿里讲了个故事,告知他一切都已成定局,阿里的死亡不可避免,阿里的生命无可挽回,所有他先来打个招呼,正好也有时间。
第七天,阿里已经神志不清,恍惚之间,他看了弟弟,儿子和女儿,还有妻子。
阿里决定自杀的原因之一就是妻子摔碎了大师传给他的小提琴,第四天的时候妻子法兰姬哀求阿里的原谅,阿里说我永远不会原谅你,我也重来没有爱过你。
但是在临终之际,面对坐在床边默默流泪的妻子,阿里把手放到了法兰姬的脸上为她轻轻擦去泪水。
阿里最终还是原来了法兰姬。
第八天,阿里死了。
临终前,阿里露出了笑容,因为他想到了伊兰,这个他曾经爱过,并且一直都爱着的女人。
当初阿里第一次遇到伊兰的时候,就对她一见钟情。
经过阿里的苦苦追求,伊兰最终是回应了阿里的爱意,可惜就在阿里打算向伊兰的父亲请求他把伊兰嫁给自己的时候,却遭到了伊兰父亲的反对。
伊兰的父亲不满阿里只是个穷苦的音乐人,最终把伊兰许配给了大她很多的军官。
自此,阿里的心碎了,也让阿里的音乐有了灵魂,他把他失去的一切都化作音符传递给人们。
二十年后阿里,回到了家乡,并在母亲的要求下与爱着阿里,但阿里却不爱的女人法兰姬结婚。
有一天,法兰姬在门外听着阿里演奏小提琴,她听出了阿里的音乐里没有她,于是悲愤的法兰姬与阿里大吵一架,并把他珍爱的小提琴摔碎了,同时也把阿里的灵魂抹掉了一半。
阿里却琴行买了新的小提琴回家的路上,碰到了许久未见的伊兰,此时的伊兰早已白发苍苍,曾经美丽朝气的脸上,如今却满是生活所带来的凿痕。
她的两眼早已没有了当时的神采,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疲惫。
阿里如当年第一次见到伊兰一样,呼唤她的名字叫住了她,可是伊兰却说你是谁。
阿里不敢置信的问道,你真的不记得我了吗。
伊兰双眼无神的盯着阿里说,抱歉,说真的,我真的一点都不记得。
这是伊兰牵着的小孩叫了一声奶奶。
阿里只好抱歉的说到自己认错了人了。
可惜当伊兰走的拐角的时候,她再也没办法站稳,只能靠着墙,一遍又一遍的流着泪呢喃道,纳沙阿里,我的爱。
阿里的另一半灵魂也被抹杀了,最终阿里决定了自杀。
在纳沙阿里的葬礼,所有爱着他的人都来了。
他爱着的人,也在远处默默地看着。
梅子鸡是阿里妻子在一起时唯一能露出笑容的时候,代表着阿里生命的快乐和幸福,代表着音乐,代表着小提琴,代表着伊兰。
当阿里的生活连梅子鸡都没有,对于阿里而言,生命还有任何的意义吗?
第七第八天是精髓,这里才开始是正叙:男主一开始练小提琴但不得其道,(白发老头的对话中体现)那段时间他邂逅了自己的初恋就是开头街上偶遇的妇女,见过家长后女主的父亲不认可男主,并且强行安排了女儿的婚姻。
在极度失意之后男主的悲愤化为了音乐方面的才华,这时候白发老人满意地点头,将自己的珍藏小提琴赠给男主。
因为男主的才华横溢他的仰慕者(妻子)成为了他的妻子,并对他照顾备至,一切家务活一切生活上的事务都是妻子在扛。
然而妻子发现丈夫从来就不曾真正感激过自己的付出从来不曾真正接纳过自己的爱,她最仰慕丈夫的提琴技艺最终竟然是丈夫对初恋从未断绝的思念,恼怒成羞受到极大挫败的妻子摔碎了丈夫的提琴(对应片头换琴,但永远找不回曾经的琴音了到最后故事把男主自杀的原因如数串联起来了:始终摆脱不去对初恋的思念+对现有的家庭丝毫没有温暖和爱的感觉+自己的精神寄托提琴已碎+母亲离世+长时间的积郁成疾…… 原本其实男主离自杀还差一步,因为儿子的祈祷,也因为他始终不忍就这么抛弃年幼的子女但当街头重逢被那个妇女拒认之后,男主的最后一丝求生欲望已经彻底断了。
特别悲的一个故事,那个妇女其实心里也还记着男主。
不是不爱,而是爱到无法面对彼此。
昨天刚看完这部片,以上是和友人聊天时我自己的看法。
先贴上来占个坑,放假了补上影评嗯!
我应该会喜欢有音乐元素的片子……一、回落无法共情后三十分钟可能对我而言,1️⃣在前面铺垫了妻子的暗恋,情感上会对她产生同情,这个人就没有这么可恶;妻子不可恶的效果,就是情人变得不可爱。
这很奇妙,就是你明明知道立体的角色会更好,然而为了在主要方面之中突出主要形象,还是希望单薄的角色出现……()2️⃣情人爱得好轻易,不太喜欢这种一拍即合的,好吧我果然是阴间风味爱好者。。
然而事实上我很喜欢情书,至今还是top2。
但是无法拥有这个故事^ ^绝对是因为这种淡淡的幽默感让我放松警惕二、期待其实也许回溯,我还是更喜欢电影在讲述的……拍到主角墓地的时候,会有一种把心脏挂起来的感觉,因为感觉继续说下去会是一个信息含量很多的作品。
然后开始回溯了 不是说回溯不好,我就这么转过头来一说。
三、镜头可以可以,惊喜惊喜,其实按道理来说我至少应该会给八分因为画面很成熟:四、2024第一部,况且陪了我一段旅途,嘴下留情、、
这部电影真的很文艺,首先在形式上,布景运镜都好好看,而且女演员格什菲也太好看了,她出现的每一个场面我都想截图!
不管她背后是多普通的背景,只要有她我就觉得好美的画面!
也许在阿里眼中的她也是这样。
其次在内容上关于爱。
让我想起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合适和喜欢哪个更重要?
从两位女士的角度来看。
如果选择“合适”,那就是艾琳最后的选择,嫁给了父亲满意的看中的一名军官,表面生活光鲜亮丽,但是在背后偷偷哭泣怀念昔日的爱人。
如果选择喜欢,法瑞吉斯从小就喜欢阿里,最后成功嫁给阿里并为他生了孩子,即使阿里并不爱他。
她的生活就是忙工作忙家庭忙孩子,丈夫什么也帮不上忙,致使她在吵架中摔了丈夫的小提琴,过得也并不快乐。
第二个问题,生活与艺术该如何选择?从艺术家阿里的角度来看,他的经历与《月亮与六便士》是有相似之处的。
如果选择艺术,那他就是像现在这般生活,放弃艾琳,娶一个自己不喜欢但是能够养活自己的妻子,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研究艺术,并且在对艾琳爱而不得的伤感中让艺术登峰造极,但结果是代表艺术世界的小提琴被现实的妻子摔坏。
如果选择生活,那阿里就应该放弃自己的纯艺术理想而去忙工作赚钱,去努力娶艾琳。
正向他当初对艾琳父亲承诺的那样,也许要用艺术去赚钱,而且这样的话他势必没有更多时间去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
这两个问题我都想不到好的解决方法。
关于死亡。
应该每个人都想过的。
主人公想过的自杀方法我也有想过,其实我觉得安眠药那个就挺好的,只不过我没打算用塑料袋,我觉得找个亲朋好友短时间内找不到的地方吃大量的就可以了……免得中间被救活还要去洗胃……Anyway,不管普通人还是艺术家,应该都会考虑到这件事。
但是世界这么大还有这么多精彩的地方等我去探索,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我还没有体会过,想一想还是挺舍不得死的。
毕竟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活着就很难了。
关于生命。
我觉得是让自己不后悔就好了。
毕竟谁又能有权威给谁关于生命的建议呢。
所以要勇敢!
要多去尝试!
如果生命的长度是命定的有限的,那我们起码可以延展生命的宽度。
与其说是爱情片,我更愿意将它理解为生命的求不得。
爱而不得固然凄美,但这份情感也成就了纳沙阿里。
毫无疑问,纳沙阿里是自私的,除了依兰,他不在乎任何人,包括他的妻儿。
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某种高于普通人的“痴”,执着、痴迷。
他把他的无限热忱与哀愁揉进每一个音符,依兰已经成为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生活的意义。
法兰姬在极度怨恨嫉妒里打碎了他的琴,便是打碎了他的梦。
他的心死了,他再也找不到称心如意的琴,他的依兰也永远地离开了他的世界,他对生活已经没有期盼了。
于是他选择与世界永别。
而对于依兰来说,爱情远比生活更重要。
她永远清醒坚决地维护自己的选择,尽管偶尔也会悄悄黯然神伤。
我很佩服她的清醒,她若是没有选择离开,纳沙阿里也许永远都成不了艺术家,而他们的爱情也会在生活的鸡飞狗跳里消失殆尽。
法兰姬同样爱而不得,她如愿嫁给了心爱的人,可他至始至终给予她的只有怨恨和冷漠。
出于女人的直觉,法兰姬绝对能感受地到纳沙阿里内心的求不得。
她天真的以为嫁给了他就能改变他,可他永远固执冷漠。
她的歇斯底里他从来不在意,终于有一天她爆发了,她愤恨地摔了他的琴,也间接杀死了他。
其实她永远不懂他,在他眼里她只不过是个小家子气的穷酸教员,她输得一塌糊涂。
本质上,纳沙阿里和法兰姬都是执迷的人,纳沙阿里把他的爱情化为艺术,并用生命去谱写,而法兰姬却在爱里迷失,因爱生恨,怨恨化成利刃,狠狠刺向心爱的人。
为什么要把电影名字取为《梅子鸡之味》呢?
我想了很久,这是纳沙阿里最喜欢的菜,当他在弥留之际法兰姬精心做好端到他面前时,他却无动于衷。
也许,味蕾的满足不过是无奈生活的一丝慰藉,却无法给予他更多对生的渴望。
唉,真是个极度自私的男人。
法兰姬是个受害者,也是个施暴者。
我不同情她,她也是个自私的人。
纳沙阿里对除了依兰以外的所有人施暴,而法兰姬把怒火指向所有人。
作者或许是个悲观主义者,电影里的角色似乎都有各自的求不得,他们沉浸在里面无法自拔,不得不说极度自我的人一定是在其中获得无以轮比的快乐,所以不愿意清醒。
印象深刻的一幕:纳沙阿里弥留的时候,只有那个被他认定为蠢货的儿子在月光下为他祈祷。
我倒是很喜欢死神的一句话“你只有一条命”。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求不得”上面,你便看不到“已有的”,所以永远不会幸福。
既然生命犹如呼吸,那也不该只是叹息。
伊朗的故事里总带着一种奇妙的神秘感 爱究竟是让人幸福 还是带来痛苦 虽然是很简单的话题但是回答却很难
非常漫画风格的叙事方法,想必原作一定很可爱。“多年后,你已不识我,我便再无继续在尘世漂泊的理由。”
把一出悲剧用天马行空的方式讲述,迫于无奈去结婚,吞下生活的苦果,用绝食的方式最后的反抗,悲哀!
难以置信…… 这毫无疑问是我今年目前看过的最佳影片,如果你问我这部电影是什么风格,我一定会明确地告诉你无法形容:古典、奇幻、文艺、喜剧、飘渺、伤感、唯美…… 太个性鲜明的一部独立电影,杂糅了如此多的题材却又如此清晰地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只能说,不可思议。我是一定会为它写评的。
非常特别的片子,有着独特的调调,看完了很伤感… 移民美国和小动画那段都太可爱了!! 看生肉严重影响观感啊,感觉好多地方都没理解透… 都怪我法语听力不够好… ~~~~(>_<)~~~~
我说怎么这么像漫画,原来确实是手绘本改编的,虽然天马行空的风格正是它的特点,不过我真的还是不习惯各种乱入啊。
元素好多,画面什么的都很出色。爱情这条线看到最后觉得有点失望,没觉得伊琏对男主怎么就爱的那么深。
苏格拉底之死
找一个人,能够保护我所珍惜的。
法国电影
文艺又空洞
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吧……(看这个伊朗小姐姐第四部电影了,赞美!
不喜欢这种第三人称叙述
???节奏奇怪到想挠墙
剪接挺特别的。
画面再童话,运镜再诗意,都挡不住剧情的残酷。艺术不该是自私到毁掉别人人生的借口,如果一定要把爱藏在音乐的每一声叹息里,就请孤独地完成它。
过于直男中心叙事,对故事本身完全不感兴趣,但最后那一分钟相遇前的交叉蒙太奇不错。看得时候脑子一直自动转动画,顺眼多了。怀念一下十几年前的后热内时代还有这样制作的法国电影吧。
化不开的愁绪
这是什么黑色幽默吗?
艺术家的人生我们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