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詹姆斯·格雷的《星际探索》中,这一场戏让很多人都印象深刻。
罗伊抵达海王星在飞船内部与父亲相见后的对话,一边是儿子要把父亲带回地球表示仍旧爱他的坚持,一边是父亲理性冷酷的击打。
罗伊在得知父亲从未想起过母亲与自己后,留下了让人心痛的眼泪。
把以至亲为代表的情感关系与遥不可及的至上理想,放置眼前要你做出选择。
父子两人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回应。
影片贯穿始终的寻父主题,其实是个体的归属问题。
回家回地球、回到家人身边代表的是一个意思。
这场戏后部分罗伊尝试去牵父亲的手,父亲因为远离人群社交的必要,已经对人类有了疏离甚至恐惧之感。
罗伊坚持把父亲带回家看似是在执行自己不能实现的梦(获得父亲的爱),但他应该是察觉到了这种疏离带给人的伤害,影片穿插的罗伊与妻子的情感破裂,亦然是对此的一种对照。
三十年来,父亲与团队寻找宇宙中的智慧生物,结果一无所获,这是理想的(暂时)折翼。
父亲对罗伊说:“你不能让我失败。
”罗伊回应:“你没有失败。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拥有的只有彼此了。
”人在遭受挫折时是需要依靠的,依靠的不仅仅是核心自我,还有外部的支撑。
这段话或许在暗示:理想实现不了,你还有家庭,家庭中的任务你还没达成呢,可不要轻易放弃!
这也是一种挑战,一种需要去达成的任务。
家庭关系给予的责任仿佛给了人限制,限制你去极端的事。
所以我们时常不会去想“爱的缺失”、“成员的缺席”,而生活中它们又时常发生。
父亲最后让罗伊放开他,罗伊放开了。
当家庭成员无法完成自己的任务时,我们应该强制他完成吗?
罗伊并没有这么做,他只是努力尝试让家长回归家庭。
结果确实让他痛苦,但是他得接受现实。
罗伊问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坚持、继续。
他认为父亲并没有失败,在另一种程度上。
父亲虽然没有探知到智慧生物的踪迹,但是他抵达了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触及的远处与深度,他记录下了那些巨大的美丽。
这个前提是他丢失掉了眼前的爱。
一种客观程度的收获换来了一种绝对情感的失去。
在社会属性上来说,这当然是让敏感者、当事人绝望苦痛的。
寻找的是什么,抵达的也是什么吗?
答案自然是不一定的。
罗伊寻找父亲,经历的这一切让他抵达了表层目标背后更远的地方。
他寻回了动力,知道了作为普通人的要旨,彼此之间的依靠可以令彼此更好。
说到底,人最好的状态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达成一种平衡。
电影将生活放置到特殊极端的环境中,考验我们折磨我们。
或许我们会学习到一些教训,变得更珍惜彼此吧。
2020-07-12重看写下。
01.虽然名为《星际探索》,可是,这并非一部科幻片。
它不是在探索宇宙,而是在探索孤独。
02.为什么要选择科幻类型的背景设定?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星体。
每个星体之间都间隔着漫长的距离。
每个人都有他/她无法传递出去的信息。
-在尚未找到其他外星生命痕迹之前,在这偌大而黑暗的太空之中,人类渺小的孤独反而显得耀眼。
03.一个人的事实台词方面,多为独白,对话甚少。
“至少我是这样告诉自己的,要对同伴微笑,表现出这一面。
这是一种表演。
一种必须随时怀抱着期待的表演。
”--此时,有人伸手碰到了他---“不要碰我。
”独白更显人物的孤独。
我们都知道这一点,因为,我们也常常在说一些没人听见的话。
比如,就像他刚才所说的,“不要碰我。
”“我让很多人失望了。
我知道我是自私的。
我向来认定自己喜欢独来独往。
我承认我一个人的事实。
不过,我渐渐承受不来了。
我一个人。
我的孤独。
留言结束。
”- 一次又一次,我们已经形成惯性。
一方面,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体内产生大量的独白。
另一方面,我们很熟练地调节着自己的肢体和语言以应对各种日常状况。
我们假装情绪正常,隐藏对周遭之人的厌恶,有时,甚至是所有人。
04.“为何继续?
为何不断努力?
为何还要尝试?
”他在海王星的注视之下说出了这句话。
然而,没有任何一把声音可以回应他的疑惑。
在那个瞬间,他所能做的,也只有注视。
注视海王星,注视它的蔚蓝,注视它在宇宙间缓慢,平和,柔软的流动。
我和他一样,我也在注视着这一切。
所有的,发生了的一切。
我觉得,我一直处于希望与绝望的边缘。
我一直在这样的边缘中游走,选择相爱,选择逃开,选择面对,也选择掩埋。
05.一粒点,变成一粒点。
离开地球,朝向海王星的深处时,飞行器逐渐变成一粒点。
找寻答案,朝向内在困惑深处时,我的生命逐渐变成一粒点。
我回望,我所拥有的,全非自己想要的,所以我任由它们飞逝而去。
我需要一个答案。
为此,我知道,我需要时间。
为此,我要问,我还需要多长时间?
为此,我无法抵抗这种恐惧:我还有多少时间?
06.其他在电影的时间线里,月球正在被大规模开发,它正慢慢变成另一个地球。
数亿年以来,它的孤独,它的浪漫正在被一点点蚕食。
人类总是带来罪恶。
纷争不断,杀戮不断,都是人性使然。
而电影里为数不多比较激烈的戏份都是在说明这一点:驶向月球背面的升空火箭时所遇到的宇宙海盗团队,飞往火星途中收到了救援信号,在登陆救援时却意外受到原始猩猩的袭击...他人即地狱,而记忆,我们的存在本身,又是由无数个他人与自我连接而成的。
所以,我是不是也应该这样说,我即地狱。
整个地球即地狱。
以此作为理解,我想,这也是导演大费周章,要将太空当做舞台的理由之一。
07.任务影片由展开一趟任务开始。
任务是什么呢?
儿子要先乘旅行火箭到月球,再从月球转乘另一架火箭到火星,到达火星之后,他要给身处海王星的父亲传递信息,请求他回航。
如果他拒不服从,本部就将直接派遣一支队伍对其进行抹杀。
假设你按照传统的科幻电影视觉去看,你会觉得这个任务,也就是剧情本身,是乏味无聊的。
在短评区,我也看到了很多类似的评论,说人物单薄,过程小题大做,表达不知所云等等。
可是,这是错误的观看视觉使然。
因为实际上,任务最终演化成了:他要去杀掉他的父亲。
弑父才是命题,而这显然是一个哲学问题。
不过,按照导演的理解,电影里的“父亲”其实是另一个“我”。
因而关系又变为了:我要去杀死“我”。
我们可以从很多蛛丝马迹证实这一点。
比如说,父亲的人生困局与儿子的人生困局是一致的。
他们在各自的航程里所做出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一致的:很多年前,与父亲一同登陆海王星的同伴因为父亲的偏执而死去。
现在,与儿子一同前往海王星的船员,因为儿子的决定而死去。
更为明显的一些台词例证:“我不想跟我爸一样。
”“到头来,我这个儿子得承担父亲的罪过。
”“我必须接受我从来没有真正了解你的事实。
或者说,我就是你。
”因此,我觉得电影的立意一点也不浅薄。
导演开启这趟旅程的目的,是要看他能不能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讲述的是一个人,试图去杀死自己的固有缺陷,杀死自己的脆弱,杀死自己的恐惧,杀死自己的孤独。
而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他要抵达的海王星,实际上就是自我精神世界的一个象征。
08.对比与选择这是影片的开头:“我情绪平稳。
昨晚睡了8.2个小时,没有做恶梦。
我已经做好准备。
我只专注于必要的事情,其他一概置之不理。
我只会做实际可行的决定。
我绝对不会容许自己分心。
我不会沉湎于不重要的记忆当中。
我不会依赖任何人和任何事物。
我不会轻易犯错。
”-传送-“你的心理评估结果已经获得认可。
”-接受任务,待命出发。
-(段落里的题外话:这是他在每次出任务之前必须接受的心理检测,向一台小型电脑陈述自己的当日状态,然后这台电脑将通过这次陈述检测他的心率,脉搏等等,以此决定他是否能接下被委派的任务。
这很讽刺,因为他每次都能通过检测,成功率甚至是整个部门里最高的。
然而,其实他的心理状态一团糟。
不过,说来也正常,谁又能准确识别我们每一次的伪装呢?
/这也是影片里,对孤独感的一种细节刻画吧。
这是影片的结尾:“我情绪平稳,睡得很好,没有恶梦。
我知道周围正在发生着什么。
工作时,我专注于必要的事情,其他一概置之不理。
是的,我很好。
尽管我对未来并不确定,但我不再忧心。
我会依赖与我亲近的人,我也会分担他们的压力,如同他们对我做的那样。
我会这样活着。
活下去,为了爱。
”-传送-将开头和结束放在一起对比,很容易就能看到电影的色彩走向。
不过,坦白说,我并不喜欢这样的走向。
可能是我过于悲观了,可是,说真的,谁又能如此简单地从孤独的海王星顺利返回地球呢?
抚心自问,我办不到。
所以,虽然我理解导演的用意,我也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每个痛苦的人在每一个下一秒钟里也还手握着无限的可能性,但是我真的无法轻易抽离,摆脱这两个小时的旅程。
在影片的结尾,我只想起了他父亲的选择。
关于父亲的选择,他一直拒绝承认找不到外星智慧生命绝不是为了赢得荣誉。
终其一生,他远离地球,将寻找外星智慧作为使命,只不过是因为他不想再孤独下去。
他希望来到痛苦的终点,他希望来到“距离”的终点,然后将自我与旁人,爱与恨,光明与黑暗统统放下,他希望他能有下一个开始。
所以在最后,他才让儿子放手,选择让死亡将他包围。
他投入了海王星蓝色的怀抱。
不要误会,我不是全然悲观的一个人。
我只是相信,在他父亲选择死亡的这个判断上是藏有希望的。
太空,那就是他所愿意留下来的地方,不是吗?
远离,那就是他来到这个地方的全部动机,不是吗?
他无法返程,这是一开始他就明白的,这就是他所理解的自己生命的方式。
他足足跨越了27亿又1400万公里啊。
27亿又1400万公里。
在离开地球27亿又1400万公里之后,我也期待着有一天能在那里结束我的孤独。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
感觉和导演詹姆斯·格雷上一部《迷失Z城》一样,都有些被低估了——《迷失Z城》是我看到的除了《现代启示录》外最有康拉德《黑暗之心》感觉的影片!
首先,本片沿袭了《星际穿越》《地心引力》乃至《湮灭》等近年太空/科幻题材影片的保守态度,主题也是回归:回归地球,回归家庭,回归内心。
这是对六十至九十年代太空探险、英雄主义、人类共同话语等观念的反动。
导演似乎想表达:当外在探索失去目标,孤独成为人类的宿命,我们只能回归本心,寻求最简单的支持与慰籍。
这个主题不算多深刻,与《2001》甚至《超时空接触》等影片的深度广度都无法相比。
但是,本片对主题的呈现方式是非常出色的!
导演把太空探险、太空惊悚类型结合了一种艺术电影气质,将宏大叙事与个人化叙述结合起来。
一面是无垠太空中的各种奇观,将故事尺度放在宇宙之中;一面是不断穿插个人独白,以塔尔科夫斯基《飞向太空》式的方式呈现另一个内心维度的故事,与外部危机的故事线形成复调叙事。
这样,既消解了太空歌剧式的大而空的故事模式(如上段所说,本片本来就是对传统太空题材的反动),又建立了一种新的太空类型的质感——你会发现,本片中对太空旅行的描述远比当年《星际迷航》之类电影丰富细腻,以大量细节突出未来的真实感。
以身在其中的质感代替早年同类影片对太空生活全景式泛泛的描绘。
我并不赞同导演在本片中的主题表达,也觉得其主题确实不够深厚有力。
但影片拍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充满巨大的诗意和难以言说的情感力量。
整部片子我丝毫不觉得乏味无聊!
在叙事、美学、特效运用和创造力等几方面,我认为本片都不逊于《星际穿越》和《地心引力》,唯独差了点浑然天成的功力,一种平衡感——这大概是詹姆斯·格雷还逊于诺兰及卡隆的地方。
有时间的话,准备写个专题分析一下近年来太空题材电影的发展变化,题目都想好了。
说实话这TM就是好几个不同类型的故事凑起来的好吗?
这电影从最开始到最后我怀疑主题都TM变了,这片子逻辑上根本讲不通啊,比如:①既然地月火可以通信,你们TMD用得着把男主千里迢迢送到火星上去开语音直播吗?
②既然总部已经知道他爹到底在那边经历了什么,那干嘛还拐弯抹角派他儿子去灭了他老爹?
③导演亏你想得出来让男主爬下水道上火箭。
④火箭发射时候舱门打开了,我就不信火箭不会当场栽倒;⑤火箭发射这里面的人都不受重力加速度影响的?
⑥月球上引力多少导演你没看过登月视频哪?
月球基地上的人一个个步伐矫健的,不弹飞到太空里去了才怪呢。
⑦从火星到海王星就79天,你们有费这功夫的劲多少警察船不派去把那帮人捉回来了?
⑧早期计划的飞船飞了几十年,失联十几年,好吧,就算飞了十几年然后躲到海王星上不走了,现在有技术3个月就飞到那,你不赶紧过去把人接回来重新发射最新技术的飞船?
⑨几十年前搞得高深反物质动力技术飞船,飞tm十几年到那位置,过了几十年你们还过来过去发火箭干嘛?
而且发火箭79天,反物质动力十几年,当初你们决策者到底考虑了什么性价比下了用“反物质”做动力的决策?
10.当年看起来不怎么样的“反物质”动力反倒是“放屁”挺牛的,直接把地球电磁场都吹爆了。
以我原始人的头脑想不清楚,这么一个牛B的科技要飞十几年到那,现在又回到火箭技术飞他79天就能到。
牛B科技放个屁影响整个地月火电磁场,那这火箭动力发射时候岂不是要把火星喷飞了?
11.到了海王星,你登陆舱都被小行星撞的没法对接了。
回来时候您就举个遮光板就回来了?
感情登陆舱外皮用的铁是小高炉里练出来的啊?
12.进了利马计划飞船,你tm就剩一个穿旧毛衣老头?
而且男主在下面飘着,老头从上面站着?
导演你对引力再没概念也好歹考虑一下逻辑吧。
13.儿子来了,取了数据,俩人要走,老爹突然就飞了?
为嘛要飞啊?
你想飞自己在那十几年你不飞,非得这会儿拽着你儿子,然后还让他放开,你自己飞。
十几年了你就等着飞给你儿子看一眼啊?
14.到了海王星还遇到电磁攻击呢,进去飞船就剩他老爹一个人了,然后他老爹告诉他电磁攻击是他手下人搞得,他解决了他们?
你知道你儿子要来才解决的啊?
你儿子来了也都不看看电磁攻击咋弄的,被他老爹解决的人都TM在哪,拉着他老爹就GO HOME了?
15.发射电磁攻击的是他老爹手下,现在都被他老爹解决了,他老爹也飞了。
你干嘛还把那么牛B的科技飞船给核爆了?
16.这核爆都能把他飞船几十天送回地球,我在想旁边的海王星应该早TM被轰碎了吧。
17.你从返回舱里出来就赢得了大家的拥戴,英雄了?
咋就英雄了呢?
你tm在火箭发射时候害死一船的人都不管了?
18.最后,无论他上没上到海王星火箭,人家都是要去拿核弹炸了利马计划飞船回来的,你去害死一船人不还是这结果吗?
就为让你父子俩说两句话就搭上这么多人的命?
你算的过帐吗?
还有很多逻辑上搞不通的地方,实在无力吐槽了,看哪儿哪儿不对劲。
这片子实在不能给更高分了。
最后的最后,再说一下。
回忆整部影片,我实在找不出有任何正能量的东西能被表现出来。
哪怕负能量?
能量?
……好吧,看来没有向观众传递任何能量。
看了新电影《星际探索》。
片名用了拉丁文,ad astra,也许是有意的。
感觉是很古典严谨地以“存在感”为探索主题的艺术品,在声音、画面、情节、人物、心理、精神、神学等诸多层面。
观影过程中对于故事类型的预期也逐渐被修改,意识到,原来这不是以孤独个体识破阴谋反抗体制为主题的电影,没有人蓄意策划阴谋。
那么,为观众所营造的无边无际(已经扩展到太阳系的范围了)的虚无感和荒原感,是为了服务于什么样的主题呢?
是为了探索前面说的,关于存在的意义这一主题,并严谨地挪用了奥德修纪、黑暗之心、现代启示录一类的旅途式情节框架,在人与事中寻求启示。
启示的核心是“爱”的问题,“信、望、爱”中,“最大的”是爱。
无爱即是荒原,即便历尽千帆,即便经历在空间、勇毅和智识上的探索,仍然如此。
男主角对其自幼被父亲遗弃的经历和痛苦的解决之道,是成为一名卓越的宇航员。
在其心理暗示中,认为自己“只关注最核心的事务”,不被羁绊所分心,对人冷漠,并认为爱人无法忍受于此的原因,就在于自己如此的特质。
而这样一种心理暗示,也使得他能够在宇航员工作使命中的各种突发情况之中,特别冷静超然,将生死置之度外,具备常人不备的判断和控制力。
然而这样的心理暗示并非他的内心实情,正如同他接受任务去太阳系尽头寻找他父亲并在一个个事件中变得越来越“像”其父亲的情况,也并非是实情。
实情只能在情境的变量发生之后才会降临——当他在“利马号”上见到了其失散半生的父亲。
当其父亲毫无羁绊地明确说出他当年是出于探寻天外智能生命而选择抛弃男主角和他妈妈时,男主角说出的内心实情则是:“我仍然爱你。
” 而且这时候我们也发现,他在之前,面对国家和宇航机构的调查,针对其与父亲关系所进行谈话测试时,他体现出来的“无爱”般的超然和谨慎,虽然能够使得当局放心地认为他真地是超然和谨慎的,但实际上,他内心深处的动机,何尝不是出于爱而对谜一样父亲的保护?
于是,情节最终证明,男主角与他父亲在“爱”的问题上是相反的。
于是他发现了真实的自己。
(尽量不剧透。
)从神学角度来看,全片则可以看做是一段经文的注解(至于主创人员是否明确地这样想这样说,其实是不重要的):我若有先知之恩,又明白一切奥秘和各种知识;我若有全备的信心,甚至能移山;但我若没有爱,我什么也不算。
(格前 13:2,天主教思高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哥林多前书 13:2 和合本)(三天前,看完这个电影后,我在微博上发表了一个简短感想如下,浏览人数居然接近20万人。
这让我有些惊讶。
无论如何,是个人一些想法,借此抛砖引玉。
谢谢!
12.10 补记)
2019年top2。
我承认,第二次看《ad astra》之前,已经对整部片子有了期待预设。
包括想重温中段去往海王星的journey(体验),补遗一些剧情细节。
很多电影禁不起二刷的原因就在于,它会圆满上述期待。
即,将第一次观看时对“无”的印象转化为0。
但“无”是1,0就是0。
《ad astra》却未成为0,它对我仍有余韵。
《ad astra》是体验型电影吗?
对体验型电影我们反感,因为体验是游戏。
电影可以有程式性的流程与结构,但电影不是游戏。
沉浸游戏产生的“残像”很弱,或没有,我们很难在游戏体验中建构人格的一部分。
如果有,那是一种分裂的倾向。
第一次观看《ad astra》的不满意源于前半段的剧情铺设,我们看到电影如何构成一个几乎冰冷的人物,过程琐碎且简陋。
(之后我们当然才得知,人物形象是完全内化型的,整部电影竟然坍缩为一个人的外化,于是理解了前半段的流程感)那么,从前半到后半段,是什么内容在填充?
很高兴在第二次观看时,注意到自己的身体状态与电影是如何连结的。
大约第10min后,我已完全进入电影情境,我的身体在下垂。
此时的电影在播放何种镜头?
roy从高空坠落、车行时漂移的月球表面,全是残破的、unconscious的语言。
这是属于电影的语言。
想想,在阿诺德的电影里,如《呼啸山庄》,我们能够立刻注意到其镜头对“物”的亲近感。
我们会说,这是她的“电影风格”,她惯用的表达方式。
《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诚然,一个讲述男女情爱的电影,聚焦人物面孔是必然,但下一秒立刻对准颤抖的草木、山岳,这首先是为导演的意识所主导。
可是,草木、山岳却在这样人为操控的镜头下,产生了意识。
对于观众而言,这是一种unconscious的意识。
电影语言的独特性就在于此。
电影,悬浮着真实世界随机事物unconscious的意识。
第30min,我开始回想这段时间里,身体与电影、与导演意识的对抗。
首先,动作、声音是非创新的。
其次,这部电影并不做“穿梭”动作,而是以roy为核心做“周旋”动作。
即便,当我们看到海王星的蓝色光芒照耀到脸上时,产生了到达的兴奋。
但随后,roy终究返回。
他的目的并非剧情中所表现的、两全其美地完成使命,而是,他做了一次圆周运动。
这是人类生命的终极使命。
结尾的确泄气。
仅仅是去链接前面出现的闪回。
但memories是电影构成的结构,而不是所要chase的内在,这是导演语气的不笃定。
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第五十四章里有这么一句话:“不用到远处航行了,世界即利马。
”我确实很喜欢这句话,当看到影片中飞船的名字叫“利马”时,忍不住一个激灵,全身为之一振,而思维再也无法从《白鲸》这本小说身上跳开。
皮特饰演的Roy就像是以实玛利附体,成为一船人中唯一幸存的那个。
同时他的身份,或者说“心理身份”,也恰好对应圣经中以实玛利“被遗弃者”的寓意。
而汤米·李·琼斯饰演的父亲所对应的,无疑就是因为偏执的复仇意愿而害死了自己和几乎全部船员(除了作为故事叙述者活下来的以实玛利)的亚哈船长了。
而那头名叫莫比·迪克的鬼魅般的白色抹香鲸,就是片中父亲一直要寻找的地外智慧生命。
在这样的对应关系下,属于本片自己的戏剧冲突则是,被遗弃的儿子一直不能接受父亲的选择,他固执地想要父亲对自己道歉,想要父亲幡然醒悟,对自己流露出爱与悔恨的眼泪。
这几乎造就另一个亚哈,而且这个亚哈已经重蹈他父亲的覆辙,害死了自己的船员,也已经被命运的链条缠住,即将被“莫比·迪克”拖进死亡的大洋(太空)深处。
然后他醒悟了,他的父亲不可能如他所愿那样回头了,而他跟他父亲又是何其相像啊,为何要那么偏执呢,又为何要那么自私呢。
活在当下,活在岸上,不好吗?
命运对他还是有一丝温柔的,还给了他一次脱钩的机会。
他从亚哈退化成了以实玛利,幸存成为接下来的主题。
从偏执的妄念中逃离,回归人情,好好活着吧。
毕竟,没有外星人,人类还拥有彼此。
{★★★★} James Gray热衷于在他的电影中探讨父与子,一种在不同的背景下被扭曲、折射、涂乱的相同的默契与背离关系,但在《星际探索》里,他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将影片中的主角视为自己的化身,借剧中人内心独白之便剖析父子间的精神纽带。
换言之,他躲在剧本里、以心理治疗师的口吻向观众递送着他熟稔于心的主题,而我们,也从未如此直白而坦率地被赤裸裸的情感所击中。
但稍等片刻,在一切之前,让我们先别忘记,《探索》是一部科幻片。
它确实是,近十年内,口碑不俗的太空科幻片随着人们对宇宙不见褪色的兴趣而逐渐成为一种惯例式的风潮,直到今年的登月50周年、更多纪实类电影与传记片也加入了它们征程无际星辰的行列。
但从更传统的《火星救援》到更非传统的《地心引力》,它们都不是《探索》应当归属的派别。
这并非因为James Gray是被众人千篇一律形容的、所谓的反类型导演,而是因为这些电影都选择不去触及、或至少是不去凝视浩瀚宇宙中最无处不在的介质:孤独。
Ridley Scott思考过人类漂泊在太空中的存在危机吗,当然,但只是余光扫过;Alfonso Cuaron更进一步,他不仅用余光,还上下打量了这庞然巨物的神态,并且借数字胶片让影院中的观众也身临其境;只有James Gray向深渊投去了凝视,半晌不移开目光。
三角对比一下,究竟是什么被放大了?
是宇宙的壮美。
相比《引力》的黑白布景,《探索》大幅度拓宽了光谱,从月球的黑白、到火星的昏红、再到海王星的瀚蓝,这种从色彩滤镜上致敬80年代科幻片的做法使人不自禁便溺入了非真实的迷离光影中。
更不必说刻意放缓的摄影与频频出现的空镜头,都将这种美升华到一种摄人心魂的神性境界。
但宏大的美总与空洞的核相关。
宇宙的壮观,正如Roy在影片中所说,其下什么都没有。
被放大的壮美也意味着被扩散的虚无,越有对比、越深知生命的渺小。
这正是这部电影最精彩之处的某一面体现:从纯粹的故事上抽离,并将视线放回到人物的内在。
但千万别以为Gray会对故事置之不理,恰恰相反,他也选择用情节设计来强化这种本能的无意义。
资源争夺,遭遇袭击,违抗命令——这些单拎出来已经很出色的桥段非但增强了电影的娱乐性,更将冷不丁降临的死亡摊开在观众面前。
当你就快要与某个角色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结时,下一刻故事便宣告了他毫无征兆的、即刻的死亡。
这种被太空裹挟的荒谬正是影片中无孔不入的氛围之正体。
所以当观众意识过来时,他们已经和Roy产生了心理上的联系。
只要不去抗拒,Roy的孤僻和自闭轻易就能赢取我们的共情。
但他的孤僻是群居的孤僻,在影片一开始,他甚至想投奔宇宙好逃避身后的喧嚣,结果却迷失在无尽的寂静里。
于是,电影精彩的另一面也可见一斑:Gray借太空旅行交融了两种不同的孤独,亦即用一种极端的孤独去倾吐另一种极端的孤独。
随着电影的进展,Roy的心理也发生着变化,要讲清楚这一点,还得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父与子。
关于《探索》中的父子关系,众人观点皆大相径庭。
有朋友说,这只是一个在成长中欠缺父爱之人的疗愈故事,普通平庸;也有影评人如Brian Tallerico说,这对父子隐含着宗教指向,Roy寻找父亲正如人类追寻上帝,在途中他逐渐从完美过渡向残缺(心律逐渐紊乱)、并最终坠入凡间。
这都是,从某个角度来看,正确的解读。
但我认为电影想要表述的讯息既不浅显、也不深奥,它更普适也更哀伤、向我们描述着一条随时可能成真的假设:你的父亲只是一个谜,而你一辈子想要寻找的东西其实遥不可及。
多么心碎的事实。
同Roy一样,我们憧憬着父辈长大,却何曾想过自己是否真的了解过他们?
直到某天醒来,你发现你最爱的人变成了一个陌生的轮廓,你回忆中的雕塑坍塌了,更残忍的是,你一直以来在追逐谁的影子成人?
羁绊变成谎言,这不仅是Roy难言的困境,恐怕也是大多数人担忧降临的灾厄。
但无论他们再缺席,在生命中的某日,我们都成为了父亲。
就像Roy爱着怨着父亲,却也变得和父亲一样渴望着潜入太空的避难所;就像《藩篱》中的儿子,恨着骂着父亲,也逃不脱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发觉,我们到底和父亲不一样。
这,才是James Gray和《探索》迂回传达的主题。
Roy直到被太空无止境地炙烤时才明白过来,他的孤独是无爱的孤独,而归宿是出逃的家;父亲的孤独才是群居的孤独,他的归宿在宇宙的边缘。
当电影迎来高潮时,Gray的镜头捕捉到了全片最具启示性的一幕:Roy和父亲被一根绳索连接,最后Roy解开了绳索,父亲慢慢地飘向远方。
它的象征性是如此强烈而明晰,我甚至认为这会是最完美的结局画面:子女与父辈间的纽带会断开,而那时,我们将做出选择、怀揣着伤痛和希望在相反的方向与他们渐行渐远。
虽然是单位发的电影票,但还是挺后悔花了近两个小时看了这部电影。
本来满心期待地去电影院,想看一部剧情紧凑有科幻硬核的电影,可是越看越不对劲,感觉是在看文艺片。
看了豆瓣网友的评论,相信不少人都有同感,在电影院看睡着了。
我也好几次昏昏欲睡,那时我在想:“真正能把观众看睡了,也是一种本事。
”跟两个月前在同一个放映室看《中国机长》,完全是两种不同体验。
看到一半我忍不住查了一下豆瓣,没想到这部电影的评价居然有7.0分之高,严重怀疑。
以为自己看错了,刷新了好几次,还真的没看错,感觉到很诡异。
当然,很多是主演的粉丝,打高分也是必然的。
但作为一个完全不了解主演是谁,单从看电影的角度来看,观看这部电影并不是一次愉悦的体验。
首先,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故事线薄弱,基本上没有什么故事性的电影。
虽然整个过程很简单,男主因为潮涌,被派往月球中转,期间发生了月球枪战,而后前往火星,在过程中遭遇了太空狒狒的袭击,然后达到火星。
男主跟父亲对话,要到海王星这边来跟父亲见面。
结果被告知要回地球去,但男主没有服从安排,还是等上了前往海王星的火箭,在冲突中搞死了三个宇航员。
到了海王星,见到了父亲,父亲为了探索外星生命,抛弃了妻子儿女,现在男主劝他回去。
两人在出了飞船之后,男主父亲忽然后悔,飘向太空自杀。
男主炸掉了其父亲的飞船之后,利用核爆炸的能量推动火箭回到了地球,和妻子重温旧情。
有人评论说,像月球上的枪战、半途被太空狒狒袭击,这些情节虽然精彩或者惊悚,但实际上对表现故事的主题可有可无,完全是多余累赘的。
不过,要是没有这些,这部电影还有什么可看的?
故事性本身就很弱,很多都是男主在内心独白自己的孤独,因为缺少爱的落寞。
虽然人类科技可以进步到漫游星际,但孤独确实永恒的话题。
这是不少观众看出来的微言大义,要从电影中解读深刻的思想。
但其实,看的过程中我感受不到。
只是想着什么时候电影快散场,我要早点走。
电影在表现人物深度方面也是很单薄的。
电影艺术和小说艺术一样,需要展示,而不是简单介绍。
从头到尾,男主都在说自己很缺爱,很孤独,如何如何。
但男主和他父亲之间为何感情淡漠,男主和妻子之间的感情为了冷淡,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情节交代清楚。
给一些观众更多的感觉是听男主在那里絮絮叨叨,可是我们却真正无法做到共情,引发不了共鸣,从这点来说也实在看不下去。
至于思想深度方面,或许有些评论者能从中解读其中的微言大义。
但其实作为一般观众,看都看不下去了,还谈什么理解深刻思想?
我们看太多优秀的电影作品,讲好故事是第一位的,连故事都讲不好,令人昏昏欲睡,那么很少观众会想着去解读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
像《动物农场》的思想水平其实很高,但故事本身就很精彩,令人看完又想看。
要不是在电影院,恐怕这部电影我看了半段就会放弃了。
当然,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会说,曲高和寡,不是一般大众所能接受的。
问题是这部电影本身又想走商业类型片的道路。
类型片最重要的还是遵循本身的规律,比如我们满怀期待看一部劲爆的科幻片,要有精彩的故事情节,硬核科技等等,结果却是一部冗长乏味,十分催眠的文艺片(也有评论说这不是文艺片,是四不像)。
相信很多观众都会跟我一样大失所望,有种被忽悠的感觉。
作为大多数观众,我们未必想挖掘什么深刻内涵,但起码电影要够好看,够吸引我们。
作为商业片,类型片,自有规律要遵循,否则会失去很多观众。
就像很多食材即使本身很有营养,但如果被做得难以下咽,吃了就想吐的味道,吃都吃不下去,谁还考虑这食物有没有营养?
本片在北美票房冷淡,就是很好的明证。
说到最后,讲讲本片所存在的一些科学硬伤(尽管我是读社会科学的),比如可以延伸到太空的电梯,结果还受地心引力的作用;到了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结果人们却像在地球一样行动,包括枪战之类,完全不怕飘起来;男主从月球的高山上摔下去,却毫发无损;到了未来时代,能在79天内从火星飞到海王星,可是整部片子里的飞行器还是火箭(到了未来时代,飞行器应该不是这个样子了);男主到海王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飞来飞去,可以从要爆炸的飞船飞到自己的火箭上,他难道不是孙悟空?
至于拿着一块钢板就能穿越海王星的行星环(居然是微小的颗粒,而没有见到大块的),最难以置信的是通过核爆炸的力量,把火箭推回地球,而火箭却毫无损伤。
作为一个读社科的人来看都是满满的硬伤,这部电影的硬件不硬,软件可真软。
基本要说的就是如此了,看完这部电影昏昏欲睡,昨晚回去之后没有夜生活,直接就想倒头睡。
这是一部神奇的片子。
作为科幻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太空题材似乎有着无数的可能性:从人的勇气(《阿波罗13号》《火星救援》)到人的本质(《2001太空漫游》《超时空接触》),从外星魔物到异界奇观,从无脑动作到讽刺喜剧再到无穷无尽的太空歌剧,充满未知而又孤独寂静的太空,不止能让人放弃思考和理性,也能重拾思考和理性。
因此,深受《现代启示录》影响的詹姆士·格雷(《迷失Z城》)想要在太空冒险中重现这个对现代文明和父权意识的伟大解构的心思,算不得是异想天开。
缓慢稳健的节奏,似乎是与丹尼斯·维伦纽瓦的《降临》《银翼杀手2049》同出一源;大量出现的旁白,也像是在向泰伦斯·马里克在《生命之树》《圣杯骑士》里的沉思和梦呓致敬。
然而,节奏慢并不是好的科幻电影的指标——瞧瞧令人昏昏欲睡的《湮灭》吧;文本化的叙事,又已经打破了“秀而不谈 show don’t tell”这一金科玉律。
沉迷于将物理上的旅途/磨难比喻为心理成长的詹姆士·格雷,尽管在《星际探索》中展现了高水准的制作功底,但羸弱和片段化的故事过于形而上,也破坏了内心戏应有的表现力。
硬科幻的场景搭配不合逻辑而又破碎的情节,又有些南辕北辙。
林林总总的细小问题,让纠结于“找爸爸”的《星际探索》无论是情感深度还是科幻强度上都鲜有亮眼之处。
且不说几个段位之上《星际穿越》,就连传记体的《登月第一人》都有着更好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动力。
詹姆士·格雷想要在群星中寻找人生的答案——那就是寻找的旅程本身——但无精打采的银幕体验,让电影对浪漫主义与科幻结合的探索并不令人满意:既没能呈现与投资相匹配的视觉奇观,对严肃主题的讨论也并不出彩。
在商业电影的框架——或者商业电影的投资规模下,去进行严肃讨论和思想实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习惯了放飞自我不守规矩的文艺导演和独立导演来说更是如此。
吃透类型电影的套路,找到一个坚实的好剧本,远要比创作者的自嗨更为要紧。
从摄影师霍伊特· 范· 霍特玛(《敦刻尔克》《星际穿越》《幽灵党》),作曲家麦克斯· 利赫特,到导演詹姆士·格雷本人,都是富有才能与经验的电影人,也都有着出色的履历。
这保证了《星际探索》光鲜的硬件表现:视听震撼的太空电梯和月球追逐战,如梦似幻的原声配乐,以及不再年轻的布拉德·皮特的各种大特写。
然而,这些零零落落的精美场景,却并没有与整个故事产生真正的内在联系。
将后阿波罗时代的背景转换成任何一个现当代背景,也一样行得通——这就与其模仿对象,《现代启示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汤米·李·琼斯迷失海王星,与汤米·李·琼斯迷失中东某国,并没有产生本质性的差别;布拉德·皮特是个轻度自闭的航天员,与布拉德·皮特是个轻度自闭的海军少校,也不会对故事走向产生本质性的影响。
弥补这个硬套在太空上的剧本的,是布拉德·皮特和汤米·李·琼斯的出色表现——毕竟对演员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理解太空。
后者在短短的镜头时间里,展示了美国电影界的最好表演之一;而前者在经历了90年代的偶像期,00年代的成熟期和10年代的冲奥期后,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最佳阶段。
年龄的增长,为布拉德·皮特在他原有的现代男性偶像形象上附加了新的表演层次,可以更好地传达来自现实生活的坚韧,苦痛与深度,也为这部几乎是独角戏的电影赋予了生命力。
这种将情感封闭的表演,类似于瑞恩·高斯林在达米安·查泽雷的《 登月第一人 》中的表现,而大量的独白也为布拉德·皮特的角色提供了表达了内心折磨的捷径。
然而,电影在配角塑造,尤其是女性角色上要惨淡得令人发指:丽芙·泰勒广告大片一样浮光掠影,鲁斯·内迦也是可有可无,在绝大多数时间里,观众甚至都不会注意到她们的存在。
在近年古典科幻影视化的小浪潮——甚至可以追溯到《超时空接触》和史蒂文·索德伯格的《飞向太空》——从《星际穿越》到《降临》再到《星际探索》,都在强调人和人的联系,尤其是两代人的传承的重要性。
野心满满的《星际探索》,想要成为《现代启示录》和《2001太空漫游》的某种混合作品,但缺乏洞察力和表现力,让电影犹如超长的广告大片一样:光鲜在外,陈旧在内。
这与吕克·贝松在《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中的失败异曲同工:詹姆士·格雷似乎太不在乎太空和太空精神了,而吕克·贝松在最富有阿波罗时代精神的开场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自降身价到了《星球大战》《银河护卫队》这样的宇宙游乐场上。
无生命的宇宙和太空科幻,并不只是西部牛仔的简单移植,也是人类自我反映的一面镜子。
《星际探索》打着“飞往群星”的旗号,却没能“浩瀚无限”。
硬要把半生不熟的鸡汤哲学灌给观众的作法,与败得更加惨烈的《时间的皱褶》不相上下。
知上而不知下,对于一部要飞向未知的电影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大学英语对话联系课文,讲述了一家面馆,一档央视节目,还有一个让我感觉有些猥琐的自以为浪漫的贫穷诗人
完完整整的看完,两遍。对话那一段,让人很喜欢。期待你的其他作品。
面对面的广告吗😅
面对面,谈论最多人的却是第三个人。可惜没掀起什么情感涟漪。
感觉平平无奇
聊天
前半段相遇的对话挺自然,也是有电影感,后面室内的影像质感过于不电影,画面信息太少,对话表演也挺生。希望继续拍下去。
很有意思的短片作品,支持一下好友 我的评分很中肯 做诗人是因为贫穷
美国梦的另一面,日常的琐碎,挺真实的,台词很生动,结尾很讽刺,女主很自然
当生活对你不再有意义的时候,诗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