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取的标题是“论主旋律电影商业化与艺术性兼容的可能性”,后来想想实在是太装逼而且估计自己也hold不住就算了。
会到影院观摩这部片完全是冲着宁岱和宁瀛俩姐妹去的。
妹妹宁瀛早年曾凭借新现实主义风格的“北京三部曲”在电影课本上挣有一席之地。
这位留学意大利师从贝托鲁奇的“第五代的小师妹”近年来较为沉寂,一些商业试水之作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姐姐宁岱是职业编剧,除了为妹妹操刀剧本之外,也为(前)夫张元编写过《过年回家》、《看上去很美》等优秀作品。
这次姐妹携手而来,未尝不可怀有一份期待。
因为观影时选的地儿较偏僻、卡的点也精准,所以再一次包场的美好愿望成为了现实。
隔壁厅一伙人在那跟嗑了药似的“急速飞车”时,笔者独自一人在这静静地翻翻“警察日记”也挺好。
然而,和宁瀛导演这次单独的“约会”,却让人有点消受不起。
《警察日记》就好像导演调的一杯鸡尾酒:以主旋律为基酒,艺术性为辅料,而商业化只是点缀。
调好了自然美味,调不好就有点不伦不类。
整部影片都看完了,仍不知道该怎样去看待和评价它。
宁瀛导演不认为这部片是在拍主旋律,她强调自己是在讲主角“作为一个人”的故事。
可王景春所饰演的郝万忠并非一个普通警察,片中绝大多数篇幅都在讲他作为一个“公安局长”、作为一个“人民公仆”的故事。
尽管影片所呈现的公安局长并非一味的高大上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但郝万忠依然是一个典型人物,而不是宁瀛的早期作品《民警故事》中杨国立那种“特殊时期的普遍人物”。
影片中,郝万忠的不幸去世是由于积劳成疾,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过劳死。
如果本片只是在讲“作为一个人”的故事,那么“因公殉职”的说法其实是值得商榷的。
就笔者的观感,《警察日记》中的郝万忠首先是个警察而且是个好警察其次才是个人。
宁瀛导演是巴赞的门徒,当她要为这个描写“英雄人物”的命题作文加上一点自己的辅料时,她自然不可能选择歌颂而是试图还原。
“还原”就意味着隐藏自己的态度,不去试图证明什么而是展现事物本身。
于是在《警察日记》中,观众将无法看到一个直奔某个中心或主题而去的逻辑严谨的故事。
导演借用了《公民凯恩》的叙事方法,通过一个记者的采访拼凑郝万忠的人生片段描绘他的各个侧面。
而素材则是导演和编剧在人物原型留下的大量日记中有所选择的,最后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结构。
不得不说,在艺术观念和技法上,导演完成了一次回归。
一部风格化鲜明的影片。
在保证批判态度的同时,又能够游走在商业和主旋律之间,属于导演的上乘之作。
商业电影的拍摄手法与剪辑是新意,又有贯穿导演一直的视点和立场。
警察妻子仅有的几场戏在红,女人的情感与欲望的表达非常动人。
影片最有意思的是,作为主旋律的影片,需要对警察的行为、个性特点歌功颂德。
但是,中国的警察形象,首先是公仆,其次才是抓捕罪犯的神探。
因而,警察形象太高大,就会显得社会太乱。
所以,影片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就会变得各位谨慎和小心翼翼。
也正是对这些细节和体量关系的处理,就能够恰当的表现出导演的态度、立场,和对社会的批判。
因而,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警察变成局长后,他是如何游走于社会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风尚之间,而悬而未决,也是警察终身遗憾的是,他没有真正破杀人案。
此处是导演最为华彩的地方,也是导演将其对社会的认识、剖析隐藏在对局长歌颂、赞扬的外衣下。
内蒙的景色不是观众希望看到的风景,而是一个过度开掘矿产,再也不现风吹草地见牛羊之地。
当看到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警察日记》时,不由的想起获得金马奖的《神探亨特张》,二者仿佛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写实的风格,一个收获东京影帝一个收获台湾金马奖同样是获奖影片,这让即将于3月21日上映的《警察日记》更具吸引力。
《警察日记》根据发生在内蒙古悬而未决的惊天血案改编,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公安局局长郝万忠为原型,以其64本日记讲述了他14年工作间破获的案件和他的人生感悟,描述了一位普通的警察故事,真实地再现了郝万忠同志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为民服务、维护正义的鲜活形象。
这样的故事用一种写实的手法来诠释,让观众随着一位记者的采访去了解一名公安局长的工作与生活,有敬佩有感动内心深处有一种高大的形象感。
这些观影感受完全取决于导演宁瀛、文学策划芦苇对剧本的打磨,没有这些主创的精益求精观众也不会感受那段荡气回肠的追凶长旅的感人至深。
作为内蒙人的笔者,在看这部电影时更加有一种敬畏感,仿佛郝局长就是笔者的身边人,恪尽职守、平易近人、任何事情必须讲原则,由鄂尔多斯的郝万忠局长让笔者也想到了呼市的牛玉儒书记,他们都是人民的好公仆,时时刻刻为民着想为民办事,最终都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我们身边的好干部有很多,苍蝇和老虎毕竟是少数,就如片中的那位记者质疑郝局长时说的那句话“有煤、有气、有企业、有房地产开发的宝地,一位公安局长能两袖清风?
让人尊敬。
”反腐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这部电影显得尤为珍贵和适合时宜,党员干部都应该观看,从中他们可以对照、可以反思、也可能会警醒。
这样的影片在影市上应该有生命力,而不是受到排挤,现实的题材写实的手法,让那64本日记给你带去感动,而去领悟那份血色光荣。
电影中,导演有意让观众区感受郝万忠生存的空间环境,山川风木,人文风情,包括蒙古族歌曲,而片中当地的口音也有一种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的感觉,种种元素的呈现让电影充满了生活的质感。
加之先锋女导演宁瀛在拍摄时运用了极具想象力的镜头语言,整个电影画面优雅抒情,充满了诗意,让电影也更具观赏性。
必须要说一下凭借《警察日记》获得东京影帝的演员王景春,他曾出演过《我十一》、《LOVE》等影片,一向有“警察专业户”之称,这次成功加冕“东京影帝”让这部影片在观众也有了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刺激观影。
质朴的演绎、地道的方言、在众多非专业演员中你根本看不出他有“演”的成分,他仿佛就是那位郝局长,这就是演员成功的地方,蜕去演戏的技巧还原真实本身。
《警察日记》与《白日焰火》同日上映,东京影帝对决柏林影帝,而王景春在《白日焰火》中也参与出演,这让他在电影竞争中有了自己左手掰右手的意味。
中国电影需要真实的还原生活,只有真实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也会有那种身临其境般的感人至深。
文 / 赤叶青枫对于3月的内地影市而言,21日是个非常 “残酷”的日子。
因为当天有《白日焰火》、《盗马记》等多部影片同时起片,再加上正在热播的《极品飞车》、《雪国列车》等片,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而众多新片中,有一部显得颇与众不同,那就是由宁瀛执导,芦苇担任文学策划的电影《警察日记》,主演王景春还凭借此片勇夺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桂冠。
顾名思义,《警察日记》讲述的是一个跟警察有关的故事。
论主演阵容及风格,此片不像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那般大咖云集并融入炫目的动作戏,亦没有浪漫的爱情故事,它之所以令人对其印象深刻,是因为它的真实感较为突出:此片是根据发生在内蒙古一起悬而未决的惊天血案改编,案件原型亦取材于一名刑警出生的公安局长的68本日记。
这样一部影片,其实很容易拍成纪录片式电影或将主人公塑造成典型的“高大全”式模式化英雄人物。
如何让影片真实感人的同时,还尽可能地照顾到观众的观影心理及喜好,增强其的观赏性,让其最大程度的显得“好看”,估计这是开拍前摆在导演和编剧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首先,导演宁瀛慎重选择了由演员王景春担当主演。
曾在《我11》、《LOVE》等影片中有过不俗表现的王景春擅长演绎倔强而平凡的普通人角色,演技过硬,且一向有“警察专业户”之称。
此次出演《警察日记》的主人公公安局长“郝万忠”一角,就角色类型和身份演绎上可谓是驾轻就熟,不过,在和大量非职业演员对戏时,他如何能抹去表演痕迹自然且迅速融入纪实性戏中氛围,坦白说难度不小——很高兴的是,他最终在自身的努力以及宁瀛导演的指导下成功演活了角色。
大荧幕上,他以朴实无华的演技入木三分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人民好公仆,让人观影时不禁相信,他就是郝万忠。
“东帝”之誉,实至名归!
其次,在剧情架构上,导演宁瀛、文学策划芦苇及编剧宁岱等幕后主创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表现形式,而是以倒叙及插叙的方式将郝万忠的多年追凶之旅以及他的日常工作、家庭生活等融为一体,不刻意拔高人物,不狗血煽情,尽量客观甚至内敛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
都说英雄不随波逐流,怎知他也不堪风雨骤;都说英雄永远不朽,怎知道人间愁他也有……自古英雄难当,《警察日记》中的郝万忠更是从来都不想做英雄,他只想在工作上尽忠职守,在家庭上常伴妻儿,足矣。
然而忠义难两全,他终究不负如来却负卿。
这种“为大家舍小家”的行为与境界固然伟大,但其背后对工作中未破大案的介怀与遗憾,对家人不能常伴左右的无奈与愧疚的复杂心情又岂是外人能轻易体会呢?
逞豪强,纵有泪,不轻弹。
酒一干,满怀苦,心已酸。
去留不随己,难为男儿汉。
看片前,我只知道《警察日记》曾让王景春斩获东京电影节影帝桂冠,却没想到《民警故事》的导演宁瀛时隔十八年后再拍警察题材,却带来一部冷峻细致的犯罪佳作。
本片将一段荡气回肠的追凶长旅,融入英年早逝的英雄事迹里,各种华丽摄影与蒙太奇剪辑,都吸取了好莱坞商业化手法。
当男主角被迫陪土豪喝酒,当他打击黑势力敲诈勒索,当他查到二百元引发的血案,揭露了内地边缘地区的病疮。
而那起蒙古悬而未决的惊天血案,更犹如《杀人回忆》般隐藏了悲剧宿命。
《警察日记》原型取材于一名公安局长写的64本日记,郝万忠刚当一名小刑警时,恰逢一桩惊天血案诞生,不想成为鄂尔多斯警局局长,十三年悬而未决血案,则成为他一生未了的心结。
宁瀛导演选择以记者视角,各种忆中忆的写实手法,让郝万忠的英雄形象屹立得客观。
例如师父、同事、兄弟、爱妻等人的访问,一点一滴呈现局长的辛酸劳累。
再如鄂尔多斯市环境恶化得无以复加之时,大家望着郝万忠年三十弃家办案,老婆孩子一片怨言,这也是他的一种痛苦。
而郝万忠在疲劳架势撞车后,还带着手下远赴万里追凶,那种人物执拗办案信念,让你深有感触。
开场,孙亮扮演记者不相信准格尔旗还有清官,惧怕“不良报道”会导致网友的“人肉搜索”,提早为影片铺垫一个悬念——郝万忠究竟是怎样的人?
接着,各色人等粉墨登场,瞬间追忆郝万忠生平点滴,强大的信息量,让你不但觉得他是一名英雄,还是一根筋的工作狂。
兢兢业业、敬忠职守、为民情愿、不贪污、不腐败.....这些标签或许是每个有警察梦的青年人追求,但谁又能做到呢?
片中,郝万忠当刑警时擦着子弹英勇救人,回到家立即抱着妻子开啃,这种历经劫难后的心态很真切;他当上局长后,提倡拒绝贿赂,发通知不去拉赞助,但烈士家属有需求时,自己还得跑到兄弟那里要钱,甚至被迫同土豪喝白酒要公路修建费,透出人物的各种无奈。
除了各种琐碎民事纠纷案件,还有男主角各种一根筋执拗事迹,《警察日记》随着剧情发展,不可避免搬出两起惊天血案。
十三年前的灭门血案,本来以为同鞋店杀人案,都是一个凶手。
但我没想到编导展现的是郝万忠办案专业性,他居然为了破案,加班翻阅了几百遍监控录像,用了52天才查到蛛丝马迹,这种破案严谨追求,当真非常人能想像。
而无数碎玻璃、烟雾、水雪镜头、人脸大特写,不停闪回到十三年前血案现场,都营造出一种神秘惊悚感。
当我们都想知道他如何破那起十三年前的血案时,不想结尾飞雪轻飘到王景春的脸上,他司机闻讯冲出旅店,拍出一种辛酸的悲剧宿命..... 如今,很多影视剧都喜欢拔高英雄人物,令他们身上充满正能量,但他们刻意去做许多不食人间烟火的善事,他们满嘴瞎吼着“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豪言壮语,最终变成了四不像的假劳模。
害得有良心的基层警察存在时,反而让觉得不可思议。
庆幸的是宁瀛导演终于吸取了《A面B面》《功夫侠》教训,回归到自己最擅长的《民警故事》路线上,让《警察日记》中郝局长成为有血有肉的英雄,身上还带有一种人性化痛苦。
据说我们内地市场总票房都快超越好莱坞了,却总是《私人定制》《大闹天宫》《大话天仙》这些商业大忽悠,而很多影视工作者被审查束缚,没法像香港人一样去拍《寒战》《风暴》《无间道》那种警匪犯罪精品,而《全民目击》《警察日记》这种佳作的诞生,或许是一种突围的出路。
有人说,电影的魅力在于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认识不一样的人。
于是在世界电影人物画廊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警察,画廊中有好莱坞的超级警察施瓦辛格,有香港油麻地的小角色成龙、无间刘德华,他们或许来自外星球,出场就拥有特异功能;或许几经摔打,毫发无损。
也有人说,电影的存在也为了还原世界的本来面貌,导演宁瀛始终这样相信。
新作《警察日记》则是还原了生命最本真的一个警察,以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郝万忠先进事迹为题材。
这次还原不再是固定机位、长镜头的组合,而有了自觉的类型化创作意识,惊悚、悬疑、犯罪、推理等类型片元素的深度运用,让这部传记片具有了强烈的商业色彩,一点都不输于欧美、香港警匪片的惊险。
他为十多年前未解的一桩命案呕心奔波,影片没有激动人心的惊险推理和美满大结局,而是将人至真至善的一面还原给一位警察,完成了一首没有光晕的英雄之歌。
翻开尘封的档案,68部日记记录了一位老警察被一桩未破的命案魂牵一生的经历。
曾经是一名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小小的刑警的郝万忠(王景春饰演)接手了一起灭门惨案。
面对受害者家属期许的目光,他用十七年的刑警生涯,追查蛛丝马迹,只为还给自己心一份踏实。
王景春塑造的警察形象是近几年来中国里最警察的警察,获得东京影帝名副其实。
他在思绪混沌时,用力吸着烟;他在抓捕现场时紧皱着双眉,不酷不帅,还有几个下意识的下动作。
诸多细节的加入,让这个荧幕上身材微胖、长相一般的男人变得和我们的邻居、亲朋一样的亲切。
这种亲切或说亲近,就立显真实,你在街上转身可能就会看到他,过马路时也可能和他擦肩而过。
我们跟随着他一起从没完没了的监控中,寻找答案。
排查监控中惊险,甚至是惊悚的视觉刺激都让我们了解到了这位警察的“平凡工作”。
他没有拯救地球、征服世界,也没有辗转洲海、异域冒险,就是踏踏实实,守一方土,安一方民。
我们期待着从中能获得大多数电影中的那份“水到渠成”的结果,而导演宁瀛则是让着一份悬念从始至终,直到这位有良心的警察因为一个意外而离开人世,我们依然得不到答案。
然而这种没有结果的结果,不就像是我们的人生吗?
缺憾总是难免的,而我们依旧一往情深。
“让人成为人”,是导演宁瀛在《警察日记》中真正带给我们思考。
当为主流意识形态所赋予的正义献出了生命之时,我们感慨他作为英雄的伟大,但是我们首先应该面对的是他作为一个人的个体生命的尊严与生命体悟。
《警察日记》是女导演宁瀛在拍摄《民警故事》的十八年之后,回归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
女性导演洞悉普通人生活中的细腻的情感给了《警察日记》朴实、温情的一面。
《警察日记》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看做是《民警故事》的呼应之作。
当年那个派出所新分配来一批刚从警校毕业的实习生小王,在干了七年的老警察的手接管治安工作。
当晚,有人被狗咬伤,一条黑狗疯狂地扑向路人。
作为警察的工作就开始了。
而《警察日记》则主要以一个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警察,在一个新闻记者的调查之下,人性的全貌慢慢浮现在水面的故事为开始。
如果说《民警故事》以一个警察刚刚出道者的故事开始,那么《警察日记》则以一个警察圆满落幕的故事开始,都在谱写着一个普通生命所散发出来的灵魂之光。
只能通过日记的方式,娓娓道来这个故事的时间轴,有一些场景的剪切非常独到,回忆和现实的穿插。
但是整个故事没有特别的亮点,基调很低,非常的接地气,而且工作、身体和家庭的矛盾也表露出来,可是不能相信好人会早死,这样的结局总是令好人担心,死的那么早,虽然做了轰轰烈烈的事情,其实活得更长也许会看到和实践更多的内容,这样的生命不是应该更有意义吗?
在《民警故事》过去大约十年后,女导演宁瀛的新片《警察日记》再次把镜头对准了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人民警察。
仍然是采用职责与生活平行的对照手法,细致且专业的揭开警察的工作与人生,仍然是触探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把警察作为特定人物来折射对现实思考。
不同的是,前者是对北京平常民警的忠实收录,充满了市井风情,后者是对一位西部的公安局长的生涯回顾,惊悚、悬疑、犯罪、推理等类型片元素的深度运用,让这部传记片具有了强烈的商业色彩,有了堪比香港警匪片的惊险和劲爆。
内地的警察片,其实是一真被忽视、总是在偷偷生产佳作的类型片种,例如当年的《民警故事》,曾获得上海电影节影帝的《千钧一发》,今年捧回金熊和影帝的《白日焰火》,以及这部斩获东京电影节影帝的《警察日记》,都是极强的现实质感,都有塑造极丰满的人物形象。
《警察日记》由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王景春饰演的郝万忠从入刑警队第一天至卒于公安局长的岗位上,时间跨度17年,浓缩68本办案日记,十余位当事人的回忆,其中包括同事、朋友、亲人、被帮助过的人,有恩怨的人,多角度的客观视角,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把郝万忠的警察生涯浮现在大银幕上,让观众通过这些记忆碎片渐渐了解他的光荣与平凡,成功与失败,这种叙事手法让影片具有了《罗生门》和《公民凯恩》式的故事魅力。
最得关注的还是人物塑造,王景春的表演不着痕迹,演活了近几年来华语片里最像警察的警察,除《千钧一发》中马国伟的本色演出有相近气质,其他银幕上的中国警察,都是星味十足,非帅即酷,甚至还会耍宝卖萌,和真实的警察形象相差太远。
但是这次王景春真的捉到了人物的本质,演出了很多生动入骨的细节,例如在思考中浑然不觉的用力吸烟,抓捕逃犯时指挥同事的手势动作,开会时的语调,走路的步伐、站姿,与任何人物交流时都能不经意的流露出“职业病”神态,都我们认知中的警察同神同韵,让人相信他就是活生生的郝万忠。
人物由内于外还原真实的警察形象,但真实并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相反,郝万忠的故事充满了传奇、惊险,以及无尽的犯罪悬念,郝万忠入刑警队接触的第一宗案子就是三尸命案,也是他唯一未能侦破的案件,这宗命案萦绕着他的后半生,也是现实赋予影片的命题,警察的使命就是把罪犯缉拿归案,是一场明知没有终点,却仍要一往无前的长跑。
中国警察的公众形象,其实一直是比较模糊的,《警察日记》把警察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观众,除了兼具写实风格与类型化的创作水准值得欣赏,形成视听与情感的双重震撼,另一个贡献就是送来了正能量,前段时间,昆明火车站事件突然让大家意识到潜在的危险,警察作为公众安全最关键的一道防线,必须挺身而出,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我们需要多几位郝万忠这样的警察,再多几部《警察日记》这样的电影。
地域会有国界,文化会有隔阂,但英雄这个形象往往是可以世界通行的,从电影人物中便可见一斑。
在西方,由于美国仅有二百余岁,盖世英雄除了内战和二战中那些将军,确实乏善可陈,于是他们幻想出了超人、绿巨人、蝙蝠侠、钢铁侠、地狱男爵等具有超能力的英雄。
而在中国,5000年的璀璨历史,英雄无数,不说古时,便是当代亦是英雄倍出,特别是那些甘于奉献的平民英雄。
今天要说的这位英雄便是一位平民英雄,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警察日记》中的主角,郝万忠。
话说以真实人物拍摄纪录风格的影片,是具体一定的市场风险的,特别是中国电影在投资回报机制上的不成熟,过于单一依赖票房回报,所以这种类型片是投资人慎之又慎才会考量的。
同时,拍真实人物题材影片的另一个风险在于,过于真实化,会显得枯燥无味,过于戏剧和商业化,又脱离了人物的本真,囿于诸多元素的桎梏,如果在院线上真正出现了这样一部片子,那决然是剧本过硬,演员出众,重要的是故事接地气,情感有共鸣,而由宁瀛执导,王景春主演的影片《警察日记》便是这样一个佳作。
不同于那些被包装出来的励志偶像,区别于那些“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影片中的郝万忠有优点,亦有缺点。
在工作上,他为了一个无法侦破的杀人案,耿耿于怀十三年;为了保护一位精神病杀人者,他和子弹抢时间将其救下;为了抓一个远逃的罪犯,在大年三十,他离开了妻子和孩子。
而在生活中,由于郝万忠不疯魔,不成活的工作状态,导致妻子多番与他争吵,孩子亦是严重缺失父爱,可以说他不算一个称职的丈夫。
就是这样一个“宁可我负妻与子,不可我负天下人”的光辉形象,一个不完美的男人,成就了郝万忠传奇的一生。
这部片子其实很难拍,不过先锋女导演宁瀛无疑为影迷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一个在国际颇具知名度的华人导演,他曾在影片《末代皇帝》中任副导演,也曾有过广为人知的“北京三部曲”等作品。
她没有选择传统人物片的那种平铺直述,而是通过郝万忠的司机强子、势力商人阎老板、妻子孟文娟、商人哥哥郝万清和同事杨明的讲述,来立体、全面,多角度的对郝万忠进行描述。
同时,极重画面感的宁导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特写镜头,运用出色的剪辑技巧,穿插闪回等电影镜头语言带观者真正的走进郝万忠的世界,做到这点极为不易,可见宁瀛导演之用心。
和其他同类型的影片相比,《警察日记》还遇到了一个“高起点”,那就是影片中的主演王景春凭借该影片荣获东京电影节影帝,同样该片亦是去年唯一一部入围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足见影片之品质。
同时,这样的殊荣对营销和票房上也必然带来不小益处,纵观口碑极佳,票房不错的同类影片,莫不是从国际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中拿奖到手软,然后通过口碑辐射到内地,最终赚得盆满钵满。
在此,也期待即将于3月21日上映的《警察日记》可以创造佳绩,成为经典。
很巧,在同一天看了内地和香港的两部警察题材电影。
一部平静朴实,一部紧张煽情,都不错。
不过我更喜欢前者,毕竟现实中哪有把香港过海隧道炸毁的悍匪,但却无时无刻存在着为了200块钱杀人的小民。
我没料到一部主旋律电影拍得如此克制,煽情点到即止,人物朴实自然,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那些平常的有正义感的警察。
在这个喜欢激情燃烧的时代,这部电影也许注定无法收获高票房,但绝对值得一看!
导演水平尬到姥姥家了,故弄玄虚的镜头语言严重生理不适。
本片堪称5星级的学生作业。
好看。
一般
现在看着吧,这就是鄂尔多斯当时疯狂的几年里面死去一个警察局长,这种疯狂就像片头那悬而未决的命案一样盘旋在鬼城上方。这个警察,破着贫穷杀人的案子,帮着政府维稳,跟暴发户打交道,期间也找到了自己的豪情万丈。观众可以理解这是一部好警察的主旋律故事,不过导演想表达的远不止这些,我看到了一个死于疯狂开采资源原罪的工作狂。导演很多镜头语言和技巧都挺出彩的,之后怎么就拍出了《浪漫天降》呢?!!
王景春演的真心不错,不过这片怎么越看越像公民凯恩啊,编剧忒没创意了,奥胖玩烂的东西还玩。
这部电影很用心,从镜头的运用,剪辑和表现手法,结构方面可见一斑。但是还是少点东西,即使有那么几个桥段,比如他哥在车里抹眼泪和爱人愤而开车都有情感爆发点,但是表达力还是有所欠缺。最后,不知道编剧和导演对于片中的惊悚内容,是怎么想的。
应该有4.5吧,剪辑是一大特色
意外的主旋律电影!相比传统主旋律,本片观赏性增强了不少,男主也蛮憨厚可爱,但假如整体更注重案件解谜应该会使片子更上一个档次,不过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下彻底放开手脚也是件蛮难的事!
你可以不认同拍摄手法,但是像评论区那种不尊重人物和其社会贡献的人,真的狗都不如!
讲述一个真实警察的故事。做有的行业的人,可能就是这样吧!
第一次单位组织看电影,那么多警察入场,走在里面也感觉很自豪~人来到世上很不容易,为何不好好做一次人
大桥上采访有能力的后辈的那个镜头还是有一点唏嘘感的
文艺纪录片,内容主旋律,可惜有点儿散,有点着力不均的感觉。
看完很感动。
表面复杂,内里单薄
花活儿不少
看得难熬
虽然有破除主旋律顽固习气的决心,但加入的新风格又显得是一种不纯的混搭,破案段落算是发力段落,基本能看,但宁瀛是绝对回不去北京三部曲了。
主旋律的新拍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