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同学有推荐过,但是这两天才下载看完的。
每个人的戏份都不是很突出,但却完完整整的表现出了一幅很好看的影片。
最喜欢nic,绝对是t中的典范啊有没有Jules 演的也很到位,一直处于弱势,渴望得到肯定。
她们组成了家庭,还有两个孩子,这本来就让人羡慕呀。
我总是觉得能把电影拍的像是真实的生活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所以我给了五分了。
jules和nic互相爱着对方,能在一起生活快20年能不是真爱么。。
所以说那些在一起几天就爱啊爱啊的秀恩爱的,你们一起生活几年再让我羡慕吧。。
只是,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呢。
爱会让人勇敢不是么想起13说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首先我自己推想了一下这个家庭是如何组成的。
Jules因突然发生的颜面神经麻痹而前往医院就诊,那时为她治疗的是一位女医师Nic,互相吸引的两人从医病关系中转变为情人,最后决定走入婚姻共筑家庭。
有一天Nic认为一段关系的维持不能没有小孩或者她只是单纯想要有小孩,于是借精生下了女儿Joni。
Joni三 岁时,两人考虑了许久,因为Joni必须承担这并不一般的家庭成为她人生的背景,是否要让她单独去面对?
也许应该为Joni找个伴,Jules决定再次向 精子银行提出申请,然后Joni就有了个弟弟Laser。
The Kids Are All Right如果只是讲述外界异性恋者是如何看待同性恋以及她们组成的家庭,那么本片将是一条俗烂的同志电影。
导演Lisa Cholodenko并不觉得同性恋与异性恋在家庭关系中会有什么差异,良好的家庭关系就得建立在沟通与爱上头,无关乎这个家里头的组成核心是一对父母或是两个妈妈。
在电影开始的时候,Jules和Nic的家庭结构是处于稳定的状态,要等到Joni离家读大学后才有可能出现造成改变的因素。
殊不知成年了的Joni自作主张去联络捐精者Paul一会。
我实在忘不了Paul与Joni姐弟见面时的那份尴尬,双方释出善意却也有所保留,互动之中带有微妙的张力,这是因为血缘关系所带来的情怯吗?
或是同志家庭出身的他们习惯性的防备。
明明是期待与Paul的会面却在见了他后把话都缩回去,姐弟俩轮流向Paul介绍彼此,似乎想掩盖无法大方地与Paul对谈的窘境。
影片的中段Paul几乎取代了Nic成为家庭的轴心,在Paul家晚餐的那场戏,导演Lisa Cholodenko透过Jules、Joni、Laser三人帮忙Paul做些晚餐前的准备工作而Nic独自一人翻看Paul的黑胶收藏的镜位安排即道 出这点。
轴心的转换过程自然会发生严重的动荡,家庭气氛的改变以及长久存于彼此间冲突的爆发。
电影主题即是叙述看似稳固不变的家庭关系其实是脆弱的。
我认为同志关系会修成正果必定要经过双方更深刻的思考与讨论,毕竟极少听到有同性恋情侣闪电结婚这 回事。
同志结婚有没有法源还在其次,而是同志关系需不需要走入世俗的婚姻概念之中?
Nic与Jules共组家庭至少十八年,她们并不是一对迷惘的情侣,而 十数载的光阴彼此的生活也应磨合完毕。
却因为Paul的介入而险些分崩离析,为什么?
绝不是因为Jules需要男人,而孩子们需要父亲。
在关系之中Nic 是强势的一边,无论对爱人Jules或是一双儿女。
但Paul的个性并非如此,他会去肯定Jules,尊重Joni与Laser。
或许Paul处于跟 Nic不同的心理阶段,一家之主的Nic安心于长期稳定的关系中,而Paul才刚从陌生人转成熟人朋友,也因为距离让他更能去欣赏这个家庭里的成员。
一切并非无迹可寻,而是太让人习惯的日常生活成了最该死的遮掩。
看电影,最要命的就是,思维的不断转换。
仿佛我们是提线木偶,线永远在导演手里牵着,他指挥我们的思维如何转换。
一会儿这个人好,一会儿那个人好,取决于他的手法,未必是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感受都是他赋予的!
所以导演真是个迷人的行当,他才是上帝!
在年轻的时候,我喜欢看科幻看想象,沉迷于此。
亲爱的90后们,亲爱的网络读者们,你们现下所沉浸的郭小四那拙劣的日本漫画抄袭手法,着迷的那网络小说中逻辑混乱的穿越,这不过是你们亲爱的师姐,我们,十几年前高中时代作文中的拿手好戏。
年纪大了之后,现在的我们,心情特别平静。
已经没有多少精力移情于想象世界——现实就够让我们操心的了!
所以,特别爱好钻研现实生活中人们崩裂的生活,混乱而神奇的情绪。
所以我喜欢这部电影。
虽然它只涉及到精神层面很浅很浅一部分。
我也喜欢它的结局:最终,人们依然还是会选择忠实于他(她)辛苦付出而收获的一路好坏,看重它,珍惜它,不会因为它那么疲累和沉重而避重就轻选择另一样轻松无负担的活法。
那些指望在玩乐一生之后,结局还能意外收获一切——家庭、孩子(已经美好滴长大)、踏实的妻子。。。
的人们,你们睁开眼睛吧,这样的人生理想,是可耻的,因而最终,是不可能的!
美国电影一直在进步!
感谢上帝!
它越来越能领会上帝的旨意了!
人生就是辛苦播种而后收获——也许一无所获——但一定要播种——因为,上帝说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我不会,所以看完以后我感觉人生有些不完整,不能掏心掏肺的向父母表现情感,不能对父母呐喊抗议自己的委屈,不能在父母送我去上大学的时候和她拥抱说再见,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所以我心思细腻不够表达,所以我错过了那段人生和家庭的很多经历,我当然很后悔但更谢谢电影让感受一次。
电影没有过多的拍摄技巧,没有高光没有背光,却展现很多细腻的情感。
结尾一样,经典的美国开放性结尾,早。
由于在西北风里穷得瑟吃烤串糖葫芦,今天终于歇菜了,脾胃虚弱,吃了一天白粥。
吃着白粥咸菜,看电影The Kids are Alright.今年出品的同性恋家庭婚外恋情节,貌似热闹——同性恋家庭、精子捐赠者的介入、双性恋婚外情、还有青春期。
作为洛杉矶影节的开幕电影和悉尼影节的闭幕电影,其实这部片子的艺术性一般,只是细腻的叙事和完整的人格表达。
特色更多在其题材。
它的进步性是以一个一般的手法叙述一个别样的题材,而非脸谱化的刻画同性恋。
然而,激进的同性恋题材里又掺杂了保守的中产家庭观念。
和这些年很多类似作品一样,性别取向的小众化要穿经济地位主流化的外套。
世界之大,一个人很难看清整个社会的全貌。
我只乐观的相信它会越来越多元,也会越来越包容。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圈子,也能允许别的圈子的存在。
每个人,不再是谁一盘棋里的棋子或所有既定社会角色,而能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立体人被尊重、被了解,被允许表达、被允许变化。
这个曾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国度,是否可以经得起这样去期盼......我不算激进,但所有的特立独行,都会拥有我的一份祝福。
十年前一部批判美国中产阶级的电影在美国大热,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小子Sam Mendes居然能鼓捣出一部至今看来依旧犀利的家庭伦理电影,谁也不会想到Kevin Spacey继《非常嫌疑犯》之后能在奥斯卡上再次加冕,谁也不会忘记Annette Bening在柯达剧院失利后的表情,这部电影就是《American Beauty》,八项提名,五项奥斯卡大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最佳摄影。
这部影片犀利地揭示了美国日常生活的“众生相”。
它以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为例,展示了隐藏在美国社会肌肤内的种种“癌症”。
该片渗透着浓烈的嘲讽精神,所有角色的表演都可圈可点,摄影、剪辑、配乐等都令人叫绝。
可是对我来说,再多的荣誉也敌不过对Bening的一句褒奖,我永远也忘不了Bening在《美国美人》出场时对她的男同性恋邻居的台词“I love your tie.That color.”那神情,那语调,那姿态,Bening从此在我心中定格,女神!
从那以后,影评人每次提到奥斯卡糟糕品味,Bening二次的铩羽而归都成为了绕不过去的例证。
等待了十年,虽然之间有《夹缝求生》、《成为朱丽娅》以解我对Bening的相思之苦,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今年三月,奥斯卡余温未退,焦点公司宣布制片计划,《The kids are all right》在列,Bening牵手Moore,两位奥斯卡骨灰级怨妇联手出演同性伴侣,够狠够辣够气场,时隔五年,Bening美人迟暮,却魅力未减。
影片在今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已近摘得最佳同志影片泰迪熊奖,在北美上映以后获得了影评人的交口称赞,Bening凭借此片已成为头号奥斯卡影后种子选手。
提起陈年旧事只为Annette Bening喊冤,这部让我魂牵梦萦大半年、一眼望去全是演技的《The kids are all right》,终于驾到了!
时光网把它译为了《子嗣无忧》,没看到影片之前总觉得这个片名比《孩子们都好》或是《孩子没问题》来得文艺一些,看过影片后觉得还是后者好一些。
得知《孩子们都好》可以下载是在昨天,青岛打了个电话给我,唧唧歪歪了许久,炫耀他已近目睹过Bening的气场并且打算近期在大银幕上感受海伦娜的哥特风采,匆匆挂掉电话,兴奋得燥热,犹豫了一段时间,还是狠下决心,打算今天一定要看到这部电影。
偷偷摸摸地熬到近十一点,窗外北风呼啸,我裹着被子,电脑放于膝间,终于在凌晨一点半看完了全片,久久难以平静。
Bening的演技不想这这里多加赘述了,给我更多的是它的故事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这是一部非常有趣和让人反思的电影,包括Bening和Moore在内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又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对于一个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都比较简单的电影来说能做到这点已经很不容易(算是一种成就)。
电影很显然在试图踏进同性恋家庭和收养孩子的雷区,并且引起社会的关注。
尽管在很多国家关于同性恋结婚都还是非法的,甚至还是个忌讳的话题,但是这部电影基本上还是一个谈论了爱情关系如何之艰难的微妙的故事,不管是针对异性恋、双性恋还是同性恋。
Nic(Bening饰演)和Jules(Moore饰演)是一对女同性恋,故事的背景是她们婚后的第二十个年头,她们携手面对着所有的人生中的高低与苦乐,与其他的异性恋夫妻一样,甚至更为幸福,她们有自己的孩子(通过人工捐精得到的孩子,精子来自于同一个男人,姐姐Joni由Nic所孕,弟弟Laser为Jules所育),Joni,18岁,一个优秀的好学生,正要进入大学念书;Laser只有17岁,正是叛逆、懵懂和张扬不安的年龄,他大多是时间里都和自己的玩伴在一起度过。
Nic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都产生了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常常使得她忽视了Jules的生活。
同是女人,Jules觉得自己总是受困于母亲的角色,在家庭中的发言权和“大家长”的扮演者永远都属于Nic。
而Nic常常把家庭作为压力的宣泄口,Jules的渴望改变和孩子们的不理解,让这个难得的家庭遭受着迟来的七年之痒。
对于孩子们来说,“父亲”这个名词永远是神秘和被替代的,Nic再强大也取代不了孩子们父爱的缺失。
Laser的叛逆让他在伙伴抬不起头来,同性恋在他的心念里总是与“肮脏和恶心”挂钩,特别在他看到两个妈妈喜欢看gay片做爱以后,不认同和不理解让他寻找父亲的心更加坚定起来,戏剧的开端是这个“父亲”还愿意和她们见面,事情开始变得复杂,怎样面对这个外来的入侵者,Nic和Jules变得极为不安。
(以下会有剧透,强烈建议大家看过电影之后再看影评,我本人非常反对剧透)Paul就是这个捐精者,自由、放浪不羁的他经营着一家状况不错饭店,他游戏人间的对待着周围的人和物,包括感情。
但当他接到Joni的电话,了解自己已经是爸爸的事实后,归属感和责任感涌上他的心头,他用感激的心慷慨地对待着这个玩笑。
就如同小孩子对爸爸的依赖,Laser和Joni对Paul产生了强烈的认同度,在Paul答应Jules修理自己的后花园之后,Jule压抑多年的自我像洪水一样泛滥出来,Nic依旧以“卫道士”的面目捍卫自己的领地,矛盾和争吵日益频繁起来,Nic和Jules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对方。
不仅仅是一个吻,还有不确定性和空白期的诱惑的原因,Paul和Jules发生了关系,这绝对不是Jules审视和Nic感情的结果,Paul依然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为自己能掰直一位lisbian而自信心爆棚,虽然他对一直保持性关系的黑人女子说了“不”,但我依然认为他那自由、放浪的本质又显露了出来。
任何感性的事情都是由理性支配的,冲动绝对不是借口。
Nic一直都不是旁观者,她冷静的观察着这个家对Paul的热度,可是她没有想到这场拉锯战的赛点会是场灾难。
纸永远是包不住火的,Nic和孩子们发现了他们的秘密,虽然之前Jules竭力想挽回,与Paul保持适当的距离,甚至放弃了装修花园的工作。
(让我再夸一下Bening的演技吧!
就在Nic发现Jules出轨的那样家庭聚会上,Bening将Nic的慌乱、冷静和不安发挥到了极致,这就是奥斯卡级别的表演!
狂顶!
)Nic和孩子们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如何抉择?
我们谁能离开谁,我们谁也离不开谁。
电影结束的时候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可是最后一场戏却暴露了导演的初衷。
全家以冷战的状态送Joni上大学(不包括Paul),到了宿舍,为了打破尴尬,大家开始帮助Joni整理物品,心烦意乱的Joni对两位妈妈和弟弟说,想静一静。
许久之后,Joni发现少了些什么,开始满学校找她们,Joni找到他们时候说“我还以为你们走了”,Jules摸了摸女儿的头发,“我们怎么可能不说一句就走了,宝贝!
”,全家人抱在了一起。
曾几何时,我们也叛逆过,幼稚地认为离开了谁地球都是一样的转,把感情看得太轻,归根到底是我们还不曾真正意义上失去什么,愈是大一些,越发感到孤独和难以割舍,稍微一点温暖的东西就感激涕零,把拥有的都认为是应当的,总是在抱怨自己不够幸福、不够幸运,总是借灾难的载体才能懂得感恩和知足。
Nic、Jules、Joni、Laser他们的家庭能够重生也是借了这样的载体,我们谁也离不开谁。
父母、妻儿、伙伴、同学、情人、同事、朋友,与他们拥抱吧,离开了谁,你都会心如刀割。
今年七月,独自离开不知咒骂多少次的母校,我跳掉了与雷公、小戈、宁哥、老赵、PP......的话别,以为自己的坚强可以克服所有冠冕、虚伪的感情,我从后车窗望着学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眼泪就涌了下来。
原来我谁也离不开。
看完想做父亲。
一直都很少考虑这个问题,由于自己是gay,所以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孩子。
而且现在自己状态也不是很好,甚至连毕业、工作都还是未知数,实在也没有精力去考虑这些事情了。
不过这部电影很真实,两个小演员都是大明星了。
一个是勇敢者游戏2中的哥哥,一个是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爱丽丝,都算是实力派演员。
而两个妈妈也是。
这部电影给我很多启示。
1. 一旦开始一个家庭,很多事情都得要放下了。
包括自己的很多享乐,我想这其实是一种升华,也是一种成长。
做了父亲之后,当有个小家伙天天跟在自己屁股后面到处跑的时候,我想其他的都可以不重要了吧。
所以虽然有很多事情和麻烦需要面对,大家都义无反顾。
呵呵。
2. 有时候感情丰富其实更通情达理。
里面同志妈妈对看似铁石心肠的儿子说:“有时候我真希望你是gay,这样就可以懂得感情了”, 呵呵,真是太搞笑了,但是我同时也发现,感情丰富真的不是一种错误。
3. 破坏别人家庭就是小三。
呵呵,所以这种事情千万不要去做阿。
不管是处于什么目的。
如果想要一个家庭,就去自己建。
这过程的艰辛和困难,都得自己去承受。
4. 家庭、爱情、亲情,所有这一切都是需要经营的,用心了,结果都会好起来的。
说家人不能理解的人,其实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的情况,是否给了父母他们想要的。
marriage is hard... Just two people slogging through the shit, year after year, getting older, changing. It's a fucking marathon, okay? So, sometimes, you know, you're together for so long, that you just... You stop seeing the other person. You just see weird projections of your own junk. Instead of talking to each other, you go off the rails and act grubby and make stupid choices...
1,台词真可爱,表面肉麻,句句讽刺,恨都不直着说,温情反都用恨的语气,越禁忌越调侃,不双关就会死2,贝神依旧牛逼,不知道举手投足做了多少功课(难道跟变性女儿取的经?
罪过罪过),却举重若轻,虽然希望不大,但凭这拿个影后玩儿一点不过誉,一定要演精分才显着有演技么,就不点名污辱某些用力过猛的花瓶了3,没觉得朱丽安摩尔这次一般,jules这货很有趣,感性的中年风情,又带野性的神经质,跟园丁的两次对话都太好笑了,被逼问时的害怕状非常逼真,贝宁那表情,换谁谁都吓死。
本质就是个老少女,事发后还半夜去豁楞俩孩子。
同样是中年作女,《饭祷爱》里的嘴姐咋就那么招人咯应呢4,鲁法罗几乎跟60后70后一线所有女星都合作过,床戏功底也跟理查·基尔不分伯仲,自己却没挣得一点名气,长得就够猥琐,辨识度低。
这片里简直脱胎换骨,擅长被动而来者不拒,唯唯诺诺但也不乏自己一套,没攻击性,最容易趁虚而入5,大家都太虚了,摩尔那是憋的,但因为没爱,不纠结不流连,听到表白说"Don't“,听到挖墙角挂电话,不耐烦都流于言表,你这doner就是个白萝卜;鲁法罗也并非真的falling for 摩尔,角色扮演得太入戏,真把自己当老子了,谁不希望花天酒地大半辈子,眼看往孤独终老上走,突然有一天就天上掉下来一双儿女,以为有精子者得天下了,心理情有可原,结局活该倒霉6,在解释拉妈为什么要看gay porn时,两人说,因为演lesbian的都是直女演员,矫揉造作!
贝、茱两位大神把自己也讽刺在内,会心一乐7,从头到尾俩孩子从没用过"Dad”一词8,不梦游了的爱丽丝演技有进步,跟doner的对话,最后的表情都到位9,有细节,儿子虽然并非gay,但气质阴柔懦弱,在这样的家庭长大难免的10,最喜欢对孩子、底层、弱势群体全体不避讳不恭敬的调调,这样台词才够劲,越不恭敬其实也越代表尊重平等
这部影片对我来说并不感冒,但是我给了三颗星。
这部影片其实并不感人,但是我却哭了。
全片唯一让我止不住泪流满面的地方是影片的最后,她们一家人送Joni去读大学,Joni则迫不及待的想离开那个混乱的家,到Joni的宿舍之后,一家人又忙着帮她收拾,而Joni则异常反感她们这种行为。
她要求自己收拾,然后她的妈妈们和弟弟便出去了,在Joni整理床单的时候,发现外面静悄悄的,她急忙出去看。
发现没有人。
然后Joni便慌了,她丢下宿舍的东西慌忙出去找她们,她慌乱的寻找东西的样子,让我想起我的某些时候,我无法表达那种感觉,只是觉得心痛,好像被丢弃了一样难过。
Joni在路上看到了她的妈妈们和弟弟车里,他们看到她就停了下来。
Joni的样子像是在说:“你们在干嘛”她的妈妈说:”我们把车换个地方停,那里不可以停车“Joni说:我以为你们走了呢她的妈妈说:”怎么会呢,走的话会和你说,你要相信我们“…………然后我就止不住的哭,止不住的哭。
那个场景让我想到了我的白色自行车,有一天,我把它锁在超市的外面,自己一个人跑到楼上露天咖啡厅待了一下午,回来时忘记了我是骑自行车过来的。
就走着回了家,到家之后,发现把自行车落在了外面,外面天色已经黑了,我往回走的一路上都在祈祷,千万别把我心爱的自行车丢了,我在想,一定是丢了。
边走边难过,那个自行车跟了我两年了,我舍不得它丢了。
走到地方的时候,发现它还在,孤零零的锁在原来的地方。
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哭了。
那一次哭了好久好久,就一直自言自语对它说话,生怕它不见了。
我想我上辈子一定是一个被抛弃的小孩,前生的父母亲一定是把我丢在了某个角落,走了。
然后我就一直在那等,一直在那儿等。
所以此生我才如此惧怕“不告而别”。
我害怕在我还愿意信任的时候,被丢弃。
我害怕在我对你有感情的时候,你走了。
请不要不告而别,好吗?
可能女同的题材有不少人无法接受,所以这部优秀的电影才得分这样低……其实那细腻忧伤得牵动人心的情节,真的是很不错。那个苦大仇深活像蒂姆伯顿他闺女的女孩子,在此处的表演竟也可圈可点;有点期待她所演的简·爱了。原本一直为她挤掉艾伦·佩吉而愤愤不平来着。
3.5
故事是一个很奇妙又温馨的故事,主要想说说演员:1。摩尔依然很精彩,一如既往。2。米娅如果今年先让人看到的是这部作品而不是“爱丽丝”的话,可能会给人留下更多的印象。3。乔什哈切森 正常表现吧 不过这小孩长大了,有可能成为“长残了”的童星里的一员···
les的生活如此可悲?
其实有些失望啦。不过整体不失水准,开放式结尾很受不了。
没什么意思。。。
可怜的捐精老爸 只是个悲剧
圣丹斯2010,福克斯480万收购版权
神马和神马。。。
拉拉也有危机..
刻画得很细腻,当然我不知道Bening是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比Portman强很多。。。
突然两个片子摩尔姐都以蕾丝的形象蹦出来……
就像小蝌蚪会有感情一样,捐精人居然真想当爸爸了,可注定只是场马拉松中最让人疲惫的点,是差点摧毁拉拉家庭的过客。看似脆弱的拉拉关系、不着边际的血缘父亲,这个片子的人物关系设定,成了检验婚姻尤其是同性婚姻的最大挑战。“居然有直男喜欢joni mitchell”,可惜直男还是落败。
养一个孩子都他妈不容易了。。还是这种情况。。还遇到这等事。。耳边传来bob dylan的《life is hard》。。
不就讲了一对拉拉生活幸福然后一个直男勾引了其中一个结果拉拉家庭遭遇信任危机但是由于女儿将要离家最终和平下来的故事嘛……我真的觉得好无聊好无聊啊……也许我是真的没啥情怀……
又是中产白人家庭的出轨中年危机系列。同性沦为噱头,说要拍孩子结果拍到一半又拍大人去了,结尾为了点题强行转回孩子身上。以及编导是觉得就算是拉拉每个女人也都得喜欢男人吗?
家庭剧看不下去
还是有点小失望,总体来说还不错。祝愿摩尔夺得奥斯卡!
视角切换很好,最后你还是个局外人,这家人跟你没关系,回到原点了
如此平庸的电影,只不过换了个背景而已!!这都能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