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导演原本是拍摄广告片出身,这似乎可以解释片中接踵而来、眼花缭乱的影像与声音实验。
复古电玩游戏美学全盘植入到这个加缪式的悲剧故事,意外地却没能提升影片的哲学高度,只遗留下全程枯燥乏味的配乐。
第一人称口吻讲述四个初中生面对父母死亡不留一滴眼泪的情节具有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意味,剧本也因此敞开了一个存在主义的角度话题可供深挖。
然而,在咄咄逼人的视听效果轰炸下的内核依然是司空见惯的青春成长故事。
四个拒绝长大的小孩,面对成人的谎言与欺骗,渐渐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荒谬的成人世界里幸存下来。
最为有趣的现象是,影片中用高级的口吻讽刺了当今流行音乐文化及偶像崇拜行为的泛滥与无意义,却又因剧中的音乐以及独特的风格招徕一大批跨界的狂热粉丝,不断延伸至电玩迷与独立音乐圈,令这部处女作影片成为不少人口中的“邪典之作”,这恐怕不是这位日本导演的创作初衷。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闲聊电影要说最近最火的日剧,当属《轮到你了》。
《轮到你了》也在昨天迎来了大结局,你有猜到凶手是谁了吗。
除了日剧一直很火外,日影也是一年要出几部爆款。
像去年的《摄影机不要停》,剧组几十个人拼了老命,用一镜到底拍了一出戏中戏中戏。
让无数影迷惊呼。
电影原来还可以这么玩!
今年如果说有哪部日影能称得上爆款的话。
那无疑是这部了。
《我们是小僵尸》导演:长久允类型:剧情/音乐片长:120min
千万别被片名骗了,这根本不是一部僵尸片。
这部电影由日本新锐导演长久允的首部剧情长片,在柏林电影节和圣丹斯影展上大放异彩,好评如潮。
影片讲述四个父母去世的孩子在葬礼上相遇。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哭不出来,没有感情,就像僵尸一样。
有着相同境遇的四人组成联盟。
随后,四人决定组建乐队,名字就叫“我们是小僵尸”。
他们拍摄的演出视频意外在网络走红,紧接着签了经纪公司,开始巡演。
他们中的一个小孩父母是因为公交车发生意外而逝世。
就在这个时候,这辆公交车司机被网友人肉了出来,最终导致司机自杀。
这件事对他们影响很大,他们在一次巡演上宣布乐队解散。
人们也很快忘了他们。
主线剧情差不多就是这样,反正挺无厘头的。
影片设定为游戏通关的模式,每一关对应一个小剧情。
这样的设定明显隐喻着:人生就是一场游戏,不管你经历什么,都只是其中的一关而已。
两个小时的观影,完全是一场狂欢。
导演运用了跟拍、俯拍、特写、长镜头、主观镜头、超现实镜头、黑白色彩等等,几乎每一关变换一种风格,镜头语言多到简直眼花缭乱,同时搭配快速的剪辑和绚丽的色调,让观众看得目不暇接。
根本没有多余的思考时间,完全被导演带进影片里,跟着几个孩子不断的通关。
看完电影其实有点不知道怎么去评价它,但我个人是很喜欢的,应该是我最近看的最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电影的风格当然可以有很多的词来形容,比如:脑洞大开、无厘头、形式新颖、惊艳、迷幻、荒诞等等。
但是感觉又没有一个词能够具体概括这部电影。
那只能说这是导演个人风格的体现,虽然这只是这位导演的第一部长片作品。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是,影片的用色极其丰富绚丽,简直可以用花里胡哨来形容,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贬义词。
不难看出,导演试图用绚丽的色彩来掩盖或者衬托出孩子内心的空虚、感情的冷漠和对未来的迷茫。
影片是彩色的,但他们的人生却是灰暗的,枯寂的。
影片的最后,四个孩子在草地上向不同的方向逐渐走远。
象征着他们走向各自不同的人生。
朋友阳光、灿烂,但却有一个特殊的小众爱好。
“你怎么那么贱,难道挨打也有快感?
”他解释说:安全的可控制的鞭打可以释放他的焦虑,就好像胆小的女生爱看鬼片、恐怖片,她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会在观影过程中缓解。
丧文化的流行也是同样的道理。
励志的鸡血打多了,难免亢奋或陷入亢奋过后的麻木不仁:感动常在,就是没有转化为行动。
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们需要这样的警示: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工作就像一座牢笼,人们被高效、快速的现代社会改造成螺丝钉、齿轮,需要适当的鞭打,迫使我们从另一个维度反思自己的处境和人生的意义。
《变形记》人的异化、金钱对亲情和人性的腐蚀震撼人心,卡夫卡的冷酷和绝望如同无情的水浒一样充满内在的怜悯:人们啊,我爱你们,这样的世界不合理,你们应该、也必须改变。
日本导演长久允的最新力作《爸妈死了,我却不想哭》(又译《我们是小僵尸》):
父母死了,这些孩子不想哭,跟僵尸一样,只因他们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
请允许我祝你们(殡仪馆)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他们讨厌大人,看不起这个虚伪的世界:
还想用虚假的理想主义欺骗我们?
呵呵。
奇怪的是,这么丧的电影,反而越看越励志,在这个无情的世界,饱含深情地活着,用诗歌和音乐去战斗,永不妥协:
生命对于任何人都只有一次,如果世界无趣、荒谬、冷漠、自私、无意义,就让我们像扎着两条小辫的长久允导演一样,幽默、自信地活下去,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的赋予:
去年日本新出生91.8万人,连续三年不足100万,创历史新低。
9月8日,安培首相宣布,10月开始,在日本生活的所有日本人、外国人纳税人无论收入多少,生育、幼儿园的费用全免,初中毕业以前,学费、医药费全免,政府每月还给每个孩子发1千多元人民币的“儿童工资”。
为提高生育率,日本真的是拼了。
那么,钱从何来?
当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日本再次提高消费税,从目前的8%提高至10%。
换句话说,为了日本的未来,不婚、不生、少生的人必须为愿意多生的人买单。
《爸妈死了,我却不想哭》的经典台词,想必会引起广大宅男和不婚不育者的强烈共鸣:
2017年的时候,一部超炫短片刷屏网络,章节式故事、实验性的摄影手法、打破第四面墙的独白、过饱和的瑰丽色彩...... 四个中学少女挥洒着她们的青春,控诉着生命的无聊和乏闷。
日本导演长久允的《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And So We Put Goldfish In The Pool, 2017),获得了圣丹斯(Sundance)电影节最佳短片、First青年影展最佳短片等殊荣。
2019年,长久允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我们都是小僵尸》(We Are Little Zombies, 2019),把短片中用到的元素进行更加丰富多元地处理,提名了柏林影展新生代单元最佳影片,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并在香港电影节、台北金马奇幻等影展中播映。
本片将于6月14日在日本上映,TW译名《爸妈死了,我却不想哭》直指影片的核心故事——四个父母离世的孤儿少年,一段诡谲的僵尸冒险游戏。
图片来源:金马官网鬼才导演的少男心事长久允导演公开亮相的时候,都会绑着两条麻花辫,摆出各种搞怪动作拍照,活泼健谈。
「有点怪,但很讨喜」是媒体对于长久允导演的评价,就类似他的作品,视觉酷炫、造型抢眼、题材独特,众多影迷们热切追捧、无法自拔。
图片来源:金马官网长久允在广告业工作了13年,懂得如何运用影音抓住阅听众的目光,把看似平常的产品行销出去。
一直在用影像传递客户想表达的内容,有点类似影像领域的「翻译者」,但后来,长久允越发强烈地觉得,他也有自己的想法要传达、自己的故事要述说,于是,就拍摄出了第一部短片。
《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和《我们都是小僵尸》,虽然片子中没有出现Sang尸,但对白都提及了「僵尸」这个元素,觉得人类就像行尸走肉的Zombies一样,麻木、无感情,而且Zombies和Lonely还意外地押韵!
生而为人,大家都是孤独的。
长久允导演表示,他在广告业工作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像个僵尸,每天浑浑噩噩地,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其实大多数的现代人都是如此的。
片中的「僵尸」是现代人的「表征」,反映了当代人们遇到的精神困境,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渐渐就失去了意志、失去了思考,变成了一具空洞的躯壳。
此外,在短片处女作和长片处女作中,都出现了「鱼」(金鱼、斗鱼),长久允导演说,他拍的鱼,都不是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而是人工圈养的。
在片中,金鱼养在鱼缸里面,斗鱼装在玻璃杯里面,都是象征着,人类被困在了社会的规条、道德舆论的框架中,一辈子都出不去。
《我们都是小僵尸》的中心思想,就是围绕着上述的这两点展开的。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角色设定上,有点类似《多啦A梦》。
男主角阿光,戴眼镜的小男生,在学校被霸凌,代表色是蓝色。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裕贵,忧郁的少年,喜爱电音,代表色是红色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阿石,可爱憨厚,胖胖的,代表色是绿色。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郁子,阴郁的萝莉,左手无名指少了一截,代表色是白色。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为何会把主角设定为4个、13岁左右的青少年,3男1女,导演表示,因为自己从小沉迷电玩,很多RPG就是四个人,电影里面,也是四个主角(阿光、阿石、裕贵、郁子)在闯关,这让观众容易进入角色,和他们一起游戏。
性别层面,导演坦言,其实自己没有要刻意突显「性」的概念,孩子在13岁之前,对于男/女的认知其实还算是比较模糊的,导演选择让角色停留在了这种懵懂的状态,这也是为何就只安排了一个女生。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唯一的女主角「郁子」,在片尾的部分,被三个小男孩幻想成了各自已经离世的「妈妈」,影片开头也提到了「妈宝」这个词,故事内容是否暗藏着关于「恋母情结」的展现,导演表示,其实多少是有的。
毕竟角色们还是孩子,小孩天生依恋着妈妈,当妈妈离世之后,心里会非常想念母亲。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明显体现了小男主角「阿光」对于妈妈的思念:裕贵: (问阿光) 如果地震了,你戴眼镜不是很麻烦吗?
郁子: 可以去做镭射(激光)矫正手术啊。
阿光: 我不要!
郁子: 去做镭射手术吧。
阿光: 我是因为打太多电玩近视的...游戏碟片是爸妈给我买的...近视是我和妈妈之间唯一的连结...我不会去做镭射手术的!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郁子」这个女生角色,在片中比其他三个小男孩都要沉稳,甚至有点少年老成的感觉,不论是组织乐团、出发去富士山,都是郁子在指挥,导演觉得,女性是一种神秘的生物,她们第六感很厉害,仿佛能预测到未来发生的事情。
角色设定上,郁子是逻辑缜密、头脑很好的女生,所以她总是能快速想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谈及TW译名《爸妈死了,我却不想哭》,导演表示,其实故事是站在孩子的视角进行叙述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可以看到这部电影。
导演觉得,自己内心也只有13.5岁,是一个男孩。
这部电影起源于导演看到俄罗斯的一个游戏,以及日本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报道,青少年自残、自杀,导演自己也曾经历过这种阶段,感觉周遭都是灰色的,不明白活着有什么意义。
所谓的「大人们」会说这是青春期的「中二病」,但导演想站在孩子的视角,没有偏颇地看待这个世界。
片中角色们如同「僵尸」一样毫无方向的生活,也是想告诉孩子们,「孤独」、「迷茫」等情绪是人生长存的状态,不要害怕,你/妳不是一个人。
没有感情就不会觉得悲伤姑姑: (问阿光) 你都不伤心吗?
一滴眼泪都不流吗?
阿光: (VO画外音) 伤心真的存在吗?
婴儿哭啼是为了吸引爸妈的注意力,一哭就有人照顾,但我的爸妈都死了,我哭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大人们觉得孩子了失去双亲,不悲伤很奇怪,但其实,导演表示,他们只是感觉比较迟钝而已。
在电影的最后,面对想象中的母亲的消失,阿光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泪水。
整部电影,其实是四个角色逐渐找回感性的过程,「小僵尸乐团」的设定,也是一种「寻找感情的冒险模式」。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我们都是小僵尸》延续着短片的「章节式」剧情架构,类似「剧中剧」的设定,大部分内容,其实都是发生在掌上游戏机里面的游戏。
画面的设计上,也出现了很多8bit游戏的元素,比如跑动的小人、英文提示字卡等,让观众感觉仿佛真的置身于游戏中。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全片一共分为了12个关卡:第01关:巴别塔大厦 [得到掌上游戏机]第02关:青椒肉丝和夕阳 [得到中华炒锅]第03关:牛奶就是爱 [得到电贝司]第04关:钢琴课第05关:梦幻乐园 [教室梦13]第06关:垃圾城第07关:小僵尸乐团第08关:更换职业第09关:是谁杀的人第10关:终焉的开端是下雨第11关:世界末日 [得到垃圾车]最后一关:在死亡路上兜风 [Game Over?
Game Clear!
]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前面四关是在交代四个角色父母的死因。
孩子们回到自己的住家,画面在过去回忆与现实世界之间穿梭,展现了他们和父母之间的互动,以及各自原生家庭的问题。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阿光父母是媒体人,忙于工作,没时间陪伴阿光,两人死于巴士车祸。
阿光VO: (手拿字条) 「意大利面微波后再吃,抱歉,总是这样」... 这是我妈的遗书...?
一点都不催泪嘛...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裕贵爸爸有严重的暴力倾向,殴打妻子,因为家庭财务危机,父母双双上吊自杀。
裕贵VO: (被爸爸打后, 满脸伤痕) 爸爸说爱是鲜血,红色的,哥哥说爱是牛奶,白色的,我觉得... 爱是鲜血+牛奶... 当然我不会说是粉色的,因为这样就俗掉了!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阿石家里是开热炒店的,爸爸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父母死于瓦斯气爆。
阿石: 我不想学空手道了,人为什么一定要变强?
爸爸: 真正的强者是可以自己做出选择的。
阿石: 那爸爸你是强者吗?
爸爸:我...不是... 年轻时候,我同时和两个女生交往,你妈不小心怀孕了,我才娶了她... 这间料理店,也是因为我哥落跑了,我才继承的...我的一切都不是自己选择的...所以我不是强者...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郁子生长在中产家庭,钢琴家教山田热恋着郁子,她的父母被山田杀了。
爸爸: 郁子,长大之后嫁给爸爸好吗?
郁子:(伸出左手) 我是无法结婚的喔!
我左手没有无名指,没办法戴戒指...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第五关第十关描述四人组成乐团的经过,也是全片的高潮所在。
最后两关,展现了多重「反转」,也传递出了影片的主旨—— We are zombies but alive 。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阿光VO:电影到这里就要结束啦,好像到最后都没有高潮呢!
因为,我们的人生才刚刚要开始!
接下来要放片尾曲啦,《我们是小僵尸,但我们活着》。
多重视点+多种媒材长久允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先写好了剧本,然后把对白一句一句念出来,设计好一些重要的声音,再发想画面。
导演觉得,听觉是人类最没有防备的感官,声音在叙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影片中的音乐也非常精彩,长久允导演说,他自己年轻时候也有在玩音乐、组乐团。
片中的歌曲,是导演和日本实验乐团LOVE SPREAD合作创作的;插曲配乐的部分,是导演先有一个大概构思,再和配乐团队沟通,共同完成的。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导演不喜欢有感情的表演,要求四位小演员们大多数情况下都要面无表情地讲台词。
影片在拍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即兴发挥的情况,演员都是按照脚本把台词说出来的。
但也正因为这种毫无情感的念白模式,给《我们是小僵尸》这部电影增添了一种日式文青的虚无色彩。
爸爸、妈妈、我和你、穿红宝石鞋子的女孩,都不在了电视、广播、手机、蓝天,没有什么是我想看的未来、金钱、勇气、爱,我不明白它们是什么我不知道,我是活着还是死了无处可眠、无梦可见,公车来了却不是绿灯我们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上面这段歌词,来自片中四人出道的歌曲《We Are Little Zombies》。
电影里的设定是,四人在垃圾回收场用废弃物品组成了各种乐器,自己谱曲写词,阿光担任主唱。
郁子拜托大厦兼职保安用手机录影,把他们的表演上传到Twitter。
影片被大量转发,「小僵尸乐团」快速走红,一夜成名。
歌曲的MV是酷炫的一镜到底,实际拍摄时候,真的就是使用iPhone录制的。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除了最常见的可以把画面拍得美美的高画质电影摄影机,上文提到的手机,《我们是小僵尸》电影摄制过程中,还用到了多种的拍摄器材,这和本片的多重视点,是密切关联的。
片中出现了大量的POV(主观镜头),比如阿光在喝橙汁,镜头就从橙汁的视角拍摄阿光;阿光在吃薯片,镜头就从包装袋里面「看着」阿光的脸;便利店在加热便当,镜头在微波炉里面旋转,从微波炉里面观察着顾客...... 这些「物品」的POV,大多是用GoPro拍摄的,鱼眼镜头的畸变,让画面呈现出一种略带幽默的视角。
此外,片中还有大量的俯瞰镜头,宛若神明在注视着大地,这部分大多是使用空拍机拍摄的。
至于为何设计这么多「非人类」的视角,导演透露说,是想表现世界上有很多的东西在守护着孩子们,各式各样的物品、天上的神明等等。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另外一场戏,电影前半段,阿光在太平间确认父母遗体的时候,幻想这是爸妈的恶作剧,其实是在录Live实境秀,爸妈并没有真的发生车祸。
这一部分的想象画面,是用电视台的EFP节目摄影机拍摄的。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小僵尸乐团」在录综艺节目时候,现场献唱新歌,LED墙搭配出现四人「童年的回忆」,这些和小时候的主角们和父母相处的画面,是用家用DV机录的。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片中有不少「框中框」、「画中画」的构图设计,导演的用意,和一开头提到的金鱼、僵尸类似,都是想突显,人类被各种社会规条禁锢住、束缚住的感觉,想逃却逃不出去。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我们是小僵尸》这部电影,制作成本约200250万美元,在不算特别充裕的预算中,做了非常多令人惊艳的视听实验。
看似应该要悲伤的主题,却用电玩游戏的元素来呈现,幽默反讽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导演对孩子们的关怀,对人生的思索——大步走吧,至于要去哪里,先上路再说。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We are zombies but alive !
图片来源:预告片截图本文首发于「大峰传媒」:《广告人→电影作者: 红白机里的日式青春》
序2017年,一部名为《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的短片分别在圣丹斯电影节和西宁first影展上斩获短片类大奖。
在导演长久允的镜头下,四个生活在埼玉县的无聊少女,陷入了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存在本身深深的焦虑之中。
相较于那些刻意追求怀旧情怀或是烂俗的强戏剧冲突的青春片,导演创作的核心,始终是围绕着这四个少女的,她们质疑父母对自己的爱,称自己为僵尸,向往爱情却又倾向于一种毁灭式的关系,被彼此的闺蜜情束缚却又胆怯于走出习惯的舒适圈。
强烈浓重的色彩搭配着手持摄影以及打破第四堵墙的旁白的使用,使影片始终带有一种后现代的解构意味。
反思存在本身,不回避个体在大时代下的恐慌,即使是尚未成年的孩童,他们依然会有自身精神层面的问题有待解决,但可惜的是,这些问题很多时候是被选择性忽视的。
时隔两年,长久允带着自己的长片处女作《我们是小僵尸》重回大众视野,该片在今年的圣丹斯影展上获得了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的评审团特别奖。
某种程度上,本片就是《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在形式探索和主题上的一次继承和延续,无论从视觉元素,亦或是对于青少年焦虑身份的设定,都能看到前作短片的影子。
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片是导演对于过往的一种自我重复,其在故事当中大胆的突破传统伦理的限制边界,将更多的关注给予到个人,同时在破除一切既有观念的同时,也没有再次陷入虚无之中,而是赞扬生命本体的一种存在力量,这是前作没有的,也是本片能够如此令人震撼的最重要的原因。
从解构到创造——谈原生家庭的罪与罚自布莱希特发明“间离效果”之后,其从戏剧到电影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延伸,足以证明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创作方法拥有的魅力。
不再拘泥于故事本身,而是作为一个在场的缺席式的存在,始终游离于所处的环境之中。
片中,四位十三岁少年的父母分别死于交通事故,瓦斯爆炸,自杀以及他杀之中,在既往的情节剧中,孩子常会悲痛欲绝,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而这也是传统的伦理纲常约束和教化我们要做的。
但如果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大于爱呢?
当小光对着镜头冷静的讲述着自己对于父母死亡事实的想法时,观众在其中感受不到痛苦或是悲伤,是什么让小光丧失了表达情绪的能力。
就如他本人所说,哭是孩子想要获得父母关注的方式,但当他发现自己无法获得任何关注时,他的选择就是拒绝表达,因为那是无用的。
堆在家里满墙的电子游戏,冷冻柜里塞满的速食意大利面,小光就这样被一点点隔绝在了家庭之外,也让他无法感受到任何的爱。
而除了小光之外的三人,父母死于瓦斯爆炸的石井,在其与父亲的一次对话时,父亲很自然的说着自己和母亲结婚完全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有了石井,还说自己是一个非常懦弱没有的父亲。
父母自杀的竹村,父亲一直有家暴的倾向,而母亲和弟弟妹妹由于生活的拮据,每天的吃穿都是问题。
父母遭杀害的郁子,其父亲的恋童癖从他跟郁子说长大跟爸爸结婚就能看出,而母亲将女儿视为荡妇,也能看出其母女关系的不和谐。
令人震惊的是,指使凶手杀死郁子父母的,就是郁子自己,这种带有强烈自毁倾向的家庭关系,让悲剧最终酿成了。
四个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的只有无尽的孤独,以及一次又一次的重伤,孤立无援的他们,仿佛待宰的羔羊,无力反抗,只能逆来顺受的迎接这一切,而这种绝望从父母双亡时开始有了转机在小光等人的讲述当中,他们将生活的本质视为一场游戏,他们评论着周遭的大人,表达着对于生活的不解,渲染着一种近乎于存在主义的焦虑,而自己遭遇的一切,不能让他们感到喜悦或是悲伤,因为这一切都没有意义。
观众能够借由导演精巧的视听感受到一种被强化的对抗关系,以及主人公四人在这个社会当中不被关注的边缘位置。
比如作为被观察的主体,所有去看这四个主人公镜头,都不是来自于某个大人或是同学,而是诸如水塘里的鱼,推入焚化炉的棺材,以及水杯的杯底等等。
那些与他们发生关系的他者,都将这几个孩子视为异物,比如当小光的亲戚看到郁子等人时,在大楼外的后景处出现了一条鱼缸里的金鱼,透过玻璃去看这几个孩子,他们的形象是被固化的,他们是不能被理解的,在鱼缸里到处乱撞的鱼,而没有任何个体性可言。
再如欺凌小光的同学,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并不是小光,而是藏有小光的柜子,在他们看来,小光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他们的玩具。
正如大多数欺凌发生的原因一样,他们不把被欺凌者当做和他们平等的人,而是自己的玩物,一个可供随意蹂躏的一文不值的垃圾。
包括那个给小光等人当乐队经纪人的青年,他唯一一次正视过小光他们,是透过自己拍摄的MV,而这种观看又是一次对他们的消费,是带有利益和目的性的,而没有去在意这几个孩子本身。
当然,如果只是单纯的发泄怨气和陷入混沌,那本片在主题上其实与导演的前作短片就没有差别了。
真正让笔者惊喜的,是导演在破除和批判一切传统的同时,也在创造一种新的话语,而这种生成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将主人公们归于某一种世俗的道德之中,而是让他们追随本心,在感受自己生命的流动的同时,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去追求一种自由。
小光在片中不断被家人指点,为什么在葬礼上不哭,在父母死后,他甚至没有一个属于一家三口的时间去告别,他抗拒被世俗化的亲人们对自己的约束和制约,他想要去到父母发生事故的地方,不是因为被要求或是指使,而是发自本心的想要去看。
有趣的是,当小光真正到达事故地点时,他却选择只是草草的在车经过的时候看一眼,而没有下车好好去看。
一切的行为都发乎于他自身。
爱不应该是被绑架的某种道德约束,因为我对你好,所以你要孝顺,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所以必须共生在一起。
如此的亲密关系只会导致彼此的相互折磨和伤害。
就如年初大火的电视剧《都挺好》一样,即使父亲再怎么恶毒,弟弟再怎么混账,作为一家人的姐姐都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这不是家应该有的状态。
当小光等人来到父母去世前本来计划去的野草莓林时,小光等三个男孩从郁子身上,共同看到了一个母亲的形象,那个母亲不是具象化的某个人的母亲,而是一个象征“母性”的存在。
这一刻,三个男孩纷纷流下了泪水,那是全片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因为四个伙伴,在他们彼此身上找到了一种归属和认同感。
郁子作为母亲的形象,是作为家庭成员的一种存在,在原生家庭造成严重伤害的时刻,他们的选择不是走向自毁,而是在结识的几位好友身上,重新创造一种羁绊和纽带关系。
从形式到内容——视与听构成的现实启示延续导演在短片中的创作手法,其手持摄影, 特殊视角,以及视觉符号上的拼贴都在本片中得到了更为极致的呈现。
当带有浓重怀旧色彩的像素游戏画面与九十年代兴起的手持摄影和MV质感的影像相碰撞,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
像素游戏质感的画面,字幕以及音效始终贯穿于全片,这让整个故事在虚构之上又多了一种游戏的荒诞感。
这种夸张的处理正外化了年轻人们无处安放,急于逃离的内心,当记忆中的物件成为了游戏通过取得的成就,这场冒险之旅被赋予了一种找寻和自我审视的意味。
在过往的记忆碎片当中,究竟什么是自己真正在意的,又有什么只是一种假象。
游戏感的滑稽之下,影片探讨的主题依旧是深刻的,在游戏中,会存在一个大boss,但是生活中并没有一个唯一的终极目标在等着我。
固执的寻找一个答案,只会陷入无尽的虚无之中,只有在这重复之中认识到差异的存在,并且用能动的力量去生成一种价值,或许才是我们应该尝试的方向。
这似乎与从尼采延续到德勒兹的哲学主张有着微妙的关联,破除同一的价值,去寻找和创造,去获得了一种积极的生命体验。
当影片的结尾,几个孩子走在旷野之上,摄影机逐渐升高俯拍往前走的他们,在这一刻他们是自由的,因为他们不再给自己设限或是活在某种规范当中,而是真正去创造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
躁动不安的青春在导演的镜头下被无限的放大,大广角下畸变的镜头,导演将角色置于画面的两极,仿佛这就是他们在社会中的境遇,被隔绝在主流之外的边缘人,周围人对他们的关系都只是一种假象。
用色彩区分的四人讲述,充分的体现了他们自身的性格和个人经历。
忧郁的蓝色一如孤独的小光,被父母忽视,始终无法得到关爱,直至最后陷入到了自我封闭的状态当中。
安全的绿色,在石井这里,产生了一种反讽的效果,青椒肉丝的绿,是家庭的味道,而危险的瓦斯爆炸,却是与绿色所象征的安全截然想法的。
家就是这样一个存在,既危险,又令人想要靠近,但到头来,在石井身上留下的,只有感受不到味觉的舌头。
当白与红调和,便有了粉红色,牛奶与血,家庭对于竹村来说,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但又不能否认,牛奶的醇香,又带有一丝家庭的温暖,可这温暖顷刻之间就与暴怒的红一起被染了色。
而用白色象征的郁子,对自己的家庭来说,象征着毁灭,而对于小光等人,则是救赎和希望的代表。
这种色彩带来的双重意味,伴随在全片之中,导演用颜色来暗喻着危机四伏的社会,也同样用不加修饰的自然光线代表着某种释放和解脱。
从短片到长片——对青春的二度阐释在《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的结尾,四位少女回到了KTV的包厢之中,借由她们厌恶的共同好友南沙织的《十七岁》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在该片近三十分钟的影像当中,青春被诠释为一首无意义的歌,一如后现代主义对于过往构成价值的否定,四位少女几乎完全否定了他们生活的当下。
而在《我们是小僵尸》当中则不然,不再只是一味地否定,而是在祛除既定的对于家族羁绊和社会规训教育逃离的同时,四个人在彼此之间生成了一种全新的羁绊的可能性。
一如《小偷家族》当中,讨论的原生家庭与重组的无血缘家庭的关系一样,并非一味地去否定,而是积极地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
当然,本片建立的基础是极端的,父母双亡的设定已经在开始就破除了对于几个主人公冒险路上最大的反对力量。
青春绝不仅是伸手不见的虚无和黑暗,反对的力量永远存在,问题在于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境去面对这一切,是单纯的否定,然后躲在角落里自怨自艾,还是像小僵尸中一样,通过组乐队,结交新朋友,甚至违背长辈之愿望踏上自己想走的路,如果是我,应该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尾声《我们是小僵尸》于笔者而言,彷如一把开启电影秘密的钥匙,观影过程中的种种思绪,不再只是基于影像本身带给我的,而是一种源于自己思想活动中与影像之间的一种互动。
阅片之时,我们是不是也在用既定的一套价值去将截然不同的影像归类呢?
也许在视觉符号,主题表达当中,很多影片是有重复的部分,但差异肯定是存在的。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剥开这些表层的视听,或是情节上设置的矛盾以及人物上的塑造,去探究导演真正想要在影像当中inception给我们是是什么,一种观念如何借由具象化的影像投射到银幕之上,这或许是我这一阶段会持续思考的。
光從選題、設定觀賞TA就可明顯感受到導演的包容力跟溫暖,還有一顆幽默有趣的童心。
在映後座談QA時,看到綁著兩條小辮子、笑嘻嘻,絲毫沒有架子,裝扮偏向「非主流」的導演,我心想,在對「不一樣」容忍度低的日本社會裡,導演說不定從小也跟電影中的主角一樣曾有過被霸凌經驗。
導演笑說自己心智年齡大概13歲,小時候也是個電玩兒童,這也是為什麼他會以8bit畫面和電玩元素(音樂、段落)呈現的主要原因。
另外,殭屍的設定則是讓我們用另一種角度去思考,渾渾噩噩、因工作而麻木的大人也許才是真正的喪屍?
而不落淚的人,真的是沒有感情的殭屍嗎?
也許只是每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不同,或者是對死亡還沒有真實感……無論如何,我們願不願意先緩下來,不指責、不貼標籤,尊重每個人都他不同的情感節奏?
導演表示,因為近幾年國內外有不少起兒童自殺事件發生,這部片子主要是拍給那些青少年、兒童看的,期盼這部電影可以讓他們看見未來的希望之「光」。
總之,這部影片本身傳達的想法、畫面的安排,還有導演的拍片動機我都很欣賞,觀影期間、結束後,不時為這部片的暖心而動容、泛淚。
趁著拿酷卡給導演簽名的機會,也親自跟導演道謝,謝謝他帶來這部溫暖、有啟發性的可愛作品。
(偷偷說,片中還有導演另一部作品《金魚亂倒少女日記》的彩蛋,如果有興趣可以到bilibili找找~)
写点观后感吧,这好像是长久允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长电影,之前挺喜欢他的另一部短片,叫《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进了泳池》,如果说这部是让人看了脑子空空,那小僵尸就是让人看了想吐。
我要在开头说点不好听的,这电影很有抖机灵的嫌疑,甚至可以称为z时代刻板印象作品,大量运用像素游戏画面,构图和分镜也很“特立独行”,但是总感觉有点过犹不及,用力过猛了,而且感觉长久允是内容苦手,忽略掉乱七八糟的形式,他很容易就会把电影拍的太碎太无聊。
接下来是一些对电影的感受,不算夸也不算贬。
开幕是两行大字:我的父母死掉了,可是我不难过。
全片都是8bit音乐、摇滚和像素游戏画面插入,所有人活着好像死了一样,光污染的画面,高饱和度和只有黑白的镜头。
音乐老师在手机里大喊因为我爱你啊郁子,被她用棒球棍轻易击碎了。
光的姨妈对他说:你不难过吗?
为什么不流泪?
竹村喷出一口过期的牛奶。
石井模仿着跆拳道的出拳,从废墟里捡出一口铁锅。
他们短暂赚了很多钱但都没有在自己手上,从出生开始一直遵循着被大人欺骗这一条道路,也诚实地欺骗大人,用更纯粹更不加掩饰的方式。
“平均年龄13.5岁,处于中二期或者马上要到中二期的——我们都是小僵尸乐团。
”主持人是这么说的。
郁子少了一根手指,她只用一只手弹键盘,另一只手一直插在口袋里,她在火车上说,喜欢拍照只是喜欢按下快门的一刻——就是现在。
郁子一直大叫着:现在!
现在!
光在偷来的车上被红白机和野草莓淹没。
结尾四个人走进半人高的草浪里,从紧缩的一团分散成四个点,摇滚乐又响起来,开始报幕,但我还一直想着,在像素块里游动的、只有侧面的四个小人
四个因为车祸火灾自杀他杀失去父母的13岁孩子在殡仪馆相识组成“我们是小僵尸”乐队然后开始了精彩的人生电影用日本人最喜欢的“勇者斗恶龙”的RPG8位像素游戏模式并融合了日本当下校园欺凌出轨不伦中华料理欠钱追债家庭暴力核爆阴影社交媒体爱豆文化电视综艺网络暴力低头一族等等等等从电影的拍摄手法和每个镜头的含义来说,《我们是小僵尸》算是2019年的神作日影了。
继承了2018年《摄影机不要停》僵尸片的衣钵⋯⋯
《我们是小僵尸》7.5①「我从来不冲洗照片,因为那样的话,当前就会变成回忆。
我只喜欢按下快门的瞬间。
」松松散散铺了一地佳句,我认为小女主这一句最妙。
到这儿才意识到,这电影到处都是景框般的矩形。
②前半段翩若浮云,棉花糖般恣肆随意,后面忽然又落回大人们的寻常人间,就无趣了。
③很多主观视角,是小孩子在观察世界诶。
日本人,还真是从小孩开始丧起。
④低配中岛哲也+维斯·安德森。
广告片出身的导演向来擅长初啼惊人,后面能走多远,反叫人担忧。
我再稍微年轻一点儿,大概会更喜欢。
感觉是受日本中岛哲也电影风格影响的新一代导演,古典音乐和爆裂的场面总是不合时宜的同时出现,配色时而艳丽魔幻。
一个个故事幕布的拉开,堆积着二十一世纪特有的冷漠和麻木,人生就像一场电玩游戏,有红色暹罗鱼般的单人玩家们。
失去至亲的孩子们出奇冷静和麻木,人们无法理解,伤口平静的撕开,他们渐渐自愈。
组成乐队想治愈更多这样的孩子们,却陷入时代的漩涡,不过最后逃离了,游戏继续,不过这次不是单人玩家而是团体玩家。
在光的父母死去的草莓地边,小僵尸们走向不同的方向,开启他们接下来的人生。
我们才不乐观,人生的悲伤只会越来越多,大人总让我们拥有梦想,不过我们最讨厌未来了,我们只是小僵尸。
“我们很悲伤,但不痛苦。
”
抱着青春呻吟放松的我灵魂得到了升华,低估了这部电影
很喜欢了,包括看困了的那一段,人生就是这样,偶尔让人昏昏欲睡。
努力生活的我有时候很难接受日本的孤独和虚无主义……在日本生活的期间,只感觉一个人生活着越活越封闭,只能说很感恩现在的我无法感受这份电影展现的冰冷。
人生如黄粱的梦
长片暴露出了导演空有形式上的创意却缺乏对叙事以及节奏的把控,前半段的日式丧文化展开得还算有条不紊,从组乐队之后主题又掺杂进了粉丝文化,网络暴力等跑偏的元素,加上结尾强行热血,让整个作品在表达的层面上是混乱不堪的,就像视效大爆炸后却没留下内容一样,而且人物的设定较导演之前的短片也少了代入,过于特殊化的情感表达还是有些造作。
美术音乐都不错,剧情丧,中二,沉闷,对白多,空洞无物,太多符号,想快点结束
这片属于是单独拿出来一段还不错,但是这些乱七八糟前后不搭噶的东西剪到一起就很WTF啊,导演还是拍短片吧
上影13/长久允把短片里的那一套全都照搬不误,还拍了两个小时,但他那一套在短片里适用,变成长片就显得太讨巧了。另外,悲剧内核的喜剧表现形式,和中岛哲也完全不能比。我很不喜欢他这种讨巧的拍法。
乱七八糟,花里胡哨。无病呻吟,隔靴搔痒。叙事稀烂,歌也难听。老友赛里唐立培被质询“在AI取代一切工作的世界里艺术是不是会消亡”,他答“不会消亡,只会萎缩,实在不行还能用艺术来表达这种萎缩”。本片通篇写着萎缩两个大字。
丧得很积极的“僵尸求生记”,中心思想已经被诸多金句总结的很清楚了,个体的失落人生,残酷的社会现状,面对生活的态度选择。游戏闯关的结构明喻,不断的间离提示现实。但并没有拍出它应有的趣味性,反而有大段令人觉得烦闷的处理。
那一堆堆一巴掌就能给拍平咯的“炫技”真的很烦很虚好吧,然而更痛苦的是除了这咱也没别的可看了。
不喜欢这部电影的感觉和不喜欢《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感觉很像。
体会无爱之苦的儿童成长,可怜的四个娃,你们阐述了现代文明和后现代文化的全部行情,很有价值呀!
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
有一种新潮的感觉,就像第一次看化物语一样。
感应不到点的话,未免无聊了。
电玩 8bit 摇滚乐 无厘头 儿童片
我过年纪了大概,看着不爽,明明应该是emo却意义不明很迷幻,mark:无差别恋爱是无差别杀人,8bit的歌不错
有点难讲……因为形式过于新潮时髦,电子游戏闯关式结构,时而现实时而脑洞飞起~连到结尾,还以为BE。字幕都出来了忽然反转,整个故事风格和指向突然阳光正能量,那些提前离场的朋友们表示很无措 ~我蛮喜欢最后反转那部分的,无论是突然开脑洞的画面还是剧情和台词。豆瓣为什么没有半星的选择?因为三星就是60分“及格、一般”,四星就是80分的“推荐佳片”。有时候有些片其实我想打3.5,等于70或75左右。现在要么勉强及格要么80,落差有点大~
两首歌都喜欢。台词有点跳,节奏不快,但是始终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