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存在,她叫佩特鲁尼娅
Господ постои,佩图尼亚神加持(台),上帝存在,她的名字是佩托尼亚,上帝存在,她叫佩托尼亚,上帝是存在的,她叫佩特鲁尼娅,主啊,她的名字是比
导演:缇奥娜·斯特鲁加·米泰夫斯卡
主演:拉宾娜·米特威斯卡,彼得·米尔切夫斯基,赫瓦特·杰斯哈瑞,马里奥·克涅佐维奇,佐里卡·努什瓦
类型:电影地区:北马其顿,比利时,法国,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语言:马其顿语年份:2019
简介:三十二岁的佩图尼亚身材微胖、相貌平平,空有一张历史文凭却毫无工作经验,面试再度失利还被男主管狠狠羞辱。在返家路上,佩图尼亚遇上男士限定的年度主显节“泳渡夺十字”大赛,抢到十字架的人将获得一整年的好运。神父在吟唱时失手提早开赛,上百位教徒壮丁争相跃入冰冷河水,万念具灰的她也不假思索地跳河奋游,竟破天荒抢得头筹。男性..详细 >
马其顿的一部反映女性平权和社会问题的影片,以个体女主人公对抗男性社会为核心矛盾,在斗争的过程中渐渐找到自信并顺带着收获了爱情,开头女主人公站在蓝色田野上配合着动感的音乐很有气势,后来的故事却以平淡对抗冰冷的体质,影片中还不忘“调侃”中国的政治制度,等导演来到中国生活个几年就会发现新的问题了吧。
记者的呼吸视角拼着精致讲究的构图还蛮有意味。故事实在太简单反而荒唐点出内核的复杂。点到为止的女权...侧面交锋的宗教...上帝如果是个女人,地球不是照样转么?
有点用力过猛了
警察局里那几段真有卡夫卡的感觉了
给人一种想拍深度片而余不足的感觉
「FIRST第二场」故事讲得非常好,但结局戛然而止,极尽周章地讲好铺开一个现实,然而也只是个现实,放弃了深入 。如果它是关注于个人思想层面的胜利而顾不得大局,那宗教与女权的主题绝不是通过个体上的解脱就可以承载的。
四星半,很喜欢。这个电影厉害就在于非常有力量,从剧本到摄影到表演基本没有弱点。从佩妮娅跳入水中一刻电影就熠熠闪光,让人眼睛不想离开一秒。对白幽默感十足,摄像机镜头到现实的几个转境拼接也很有意思。对马其顿保守社会的抨击切中要害,还是第一次进主竞赛的女导演,大爱!
以小见大的典型示范。在本质上其实与贾樟柯的社会新闻拼贴作品如出一辙,只不过这个女性角色实在太过奇趣,连带她身边的家人、警察、神父和记者的角色都被卷入到这场近乎失控的闹剧之中。事实上,影片与宗教关系不大,女性被歧视和忽略才是这部处女作的核心话题。
恶心的女权片
一个在社会、政治和宗教上都有丰富延展性电影,但却画地为牢地自困于一场毫无意义的警察局“缠斗”中,最终沦为一个空有“口号”,但毫无真正思考的肤浅幽默剧。
3.5 构思是非常巧妙,但剪辑有不小的问题,而且某些段落未免太刻意。只是某种意义来讲,在这些议题上走向希望而不是深渊,本身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
7/10。不错。但以无神论者看来那群男人太傻逼了,“谁还关心十字架啊,这个国家的人都没解决温饱”。随性的行为遭到如此强大的阻力,刚强的我们就要讨个说法。
太观念先行的作品 除开女主全是功能型人物 仅仅被搬出来实现某种剧情转折之后就不再提及和关涉 冲突设计也很生硬 解决更是潦草
#13thFIRST#10
王子温暖好暖
不被重视的弱者,心疼电影里的女性
台词凌驾于调度,风格卡在现实主义和寓言之间且不知变通,中段还给人一种“至少剧本会还不错”的错觉,然而剧作很快就迎来了全线崩塌,所有人物都变成了(甚至不行走的)观念输出机器,男性包围警局的重场戏和结尾每个女性的脸都点一下的配乐段落都太糟糕了。被浪费最严重的角色是电视台记者,电影的性质与媒体“秃鹰”式的行为几乎是同质的,延伸到戏外,本可以是一种很有趣的讽刺,然而导演还是选择了最保守的方式来呈现这个角色。
世界对女性还是那么不友好
我电影节喜欢有仪式感的收尾,今年柏林最后一部去远一点的haus看了主竞赛唯一遗漏想看的,幸运排到了最后几个空座。故事其实很简单,讲马其顿一名肥宅女偶然间在比赛中抢到十字架,尽管她不信教,仍执拗地不还给野蛮的男人们,双方在警局里对峙的故事,非常符合今年的女权主题。老外的笑点真的清奇,全程笑得超夸张。有个跟我一起排队的意大利长发小哥哥很热情nice,排到座位后超嗨,把他的巧克力塞给了我和检票员姐姐。看完电影他又特意在人群中找到我,高兴地说了句明年见!然后快乐地飞奔走了。真好,柏林下次见!
这世界很多地方还是很荒谬的,看电影可以,真实的话,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