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前,我去资料馆刚看完电影,冬天的一个晚上已经非常冷了,就在文慧园路一个岔路边上,一个中年醉汉向我问路。
他跌跌撞撞的看不清手机,让我帮他在百度地图上指,我扶着他,看他原来是要去二炮医院,我说很近,你走过去十多分钟就到,他根本站不住,问我能不能掺他过去,我还没来得及答应,他就直接哭了,然后就给我跪下磕头,让我借他钱,说他老母亲快不行了,要钱看病,我要是不信就陪他去看看,他实在没钱了才醉酒,他愿意把身上的所有东西都给我。
我第一反应其实知道这应该是个骗局,尽管他真的喝多了。
但我当时不知为什么,我说我还有事不陪你去了,我也不是有钱人,我跟你也不认识,我钱包里有七百多现金,我说你看我就这些,我全都给你,但我得走了,他又给我磕了几个头,拿钱走了。
我后来去回想,要是重来一次会怎么选择,我应该还是会给他钱,因为我就是在那个时刻拒绝不了他,也可能是我当晚看的电影比较伤感,没啥好心情。
我有时候走在街上也会瞪大眼睛观察身边形形色色的身影,人与人虽在同一个时空,又全是平行宇宙,每个人无论你是做什么的,都有自己烦恼的东西,有时你让我完全身处世外的理性分析,去谈逻辑,去反思对错,我挺累的。
回到这个电影上来,它的气质带给我的真实感,让我联想起了生活在北京这么多年的琐碎记忆,这么大的城市总有很多狭缝,它承载着每一个个体的生存,人有情感,有欲望,就会伴随着烦恼。
我很佩服警探老张,从宏观上,他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属性,犹如守护神一般。
而另一个层面,他跟你我一样,也是个普通的百姓,而且每天处理这么多烂事,要是换我去解决,也早崩溃了。
这个时候,其实我们思维上的一种本能就是对比,比如会本能的想到,那些小偷,骗子,低端人口们比老张可惨多了,又或者会觉得电影里的演员,导演们都是在做戏,都不能感受底层的痛苦。
是的,共通是永远都不可能的,而比较会永远存在。
我真的不好以专业严肃的方式去评价这部电影,没办法去分析哪个情节假,哪个演员出戏,我只能说电影选择的现实题材的角度,跟我平时观察的日常几乎一摸一样,而我其实一直都在有意无意的尽量回避它们,谁又愿意跟老张一样,天天泡在负能量里受苦受气呢,还更别说那些早已深陷生活泥潭的人们。
我跟他们比,不缺想象,缺勇气。
周末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中国制造》,之前看过他的电视剧版,《忠诚》。
书中描写的时代是98年。
那时候的腐败还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班子的事情,腐败的内容无非是卖官和官商勾结卖地。
后来十年,非法卖地已经变成了合法财政收入。
官员招商分红变成了政绩,政府变成了公司。
这已经不是一个人,一套班子的事情了。
书中市委书记因为下岗职工自杀而说了霓虹灯下有血泪,就被领导批评为否定改革成果,政治上不成熟。
我大二的时候去上海旅游,照了南京路上的老乞丐,在照片上标注霓虹灯下有血泪,也被我妈批评了,说这要是反右,我就等着蹲牛棚吧。
今天和派大星在轻轨站后身儿遛弯,看见脏乱差和凋敝的旧城区,我又想到了这句话。
也许我们不该否定改革成果。
也许我们应该说,血泪筑起霓虹灯。
昨天看了《神探亨特张》,今天去豆瓣看评分,才可怜巴巴的6.5分。
据此我只能说豆瓣上果真都是伪文青。
今天一个朋友说故事切割的太多,头晕。
其实我倒不这么看。
我觉得这部电影讲的不是故事,而是状态。
这就是一种霓虹灯下有血泪的状态。
影片里,一个片警天天巡逻,抓捕,审讯。
抓捕审讯那些团伙碰瓷儿的,偷钱包的,用假币换零钱的,装大仙儿骗人的。
亨特张说了,抓这些都是治安处罚的,行政拘留的,大多数都够不上刑拘。
可还是得抓。
不抓,对不起那些被偷被骗的。
另一方面。
这些作案的,也都不是什么大奸大恶。
碰瓷儿的说,我但凡有个工作,我能这么干吗?
我不这么干我拿什么养活姑娘儿子。
北京城这么大,他们的钱都怎么来的,你不去抓他们来抓我。
凭什么啊。
林林总总,都是生活所迫,或者是这个不公平的社会本身给了自己作奸犯科的道德底气。
如果到这里,我还不会给这部片子五颗星。
毕竟展示社会的黑暗面,在今天这个时代,是非常容易的。
煽动观影者的仇富心理,更是简单易上手。
之所以我给了这部片子五颗星。
用两个字说,就是真诚。
导演没用一个明星。
我所见到的所有的面孔都是陌生的。
这看起来并不像一部电影。
而电影的一个层次就是让观影者不认为这是一部电影。
导演用一群非专业的和不出名的演员,简单的做到了。
第二,导演没有在片子中告诉观众任何有倾向性的答案。
他既没说小偷小摸犯法有理,也没说共党正义,当锄奸斩恶。
导演只是把北京海淀区的一些社会情况呈现出来。
仅此而已。
如果说导演非要有什么立场,倒是在撞死小女孩的那场戏里,用群众一拥而上扭打肇事司机,来替小悦悦描绘一个不真实的美好的场景。
那场戏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一直在副驾驶位置的摄像机。
一直没动地方。
这种类似纪实风格的镜头,充斥了全片。
增加了北京冬天灰色的质感。
也许导演没有打算要描写霓虹灯下有血泪。
但是导演也描绘了北京城里的灰,冷,脏。
混微博惯了,看电影基本上不写一百字以上的评论,鸿篇巨制什么的也是几颗星,几行字的记录,但是看完这部片子,点开页面,敲上多一点的文字,不单单是因为这是身边的这座城的故事。
神探的故事,通常会是情节跌宕动作夺目结局揪心的大制作吧,其实看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或许这是昨儿刚看过《盗贼同盟》的原因吧。
整部片子几乎都是在我生活的这座城里的串起来的,北京的看不见夜的本色的那种泛红的夜空,闻不到沉睡的气息的光鲜夺目的夜景,还有城市角落昏黄下忙碌的人,原本有种这样的桥段,在影视作品里看到自己生活的痕迹,会兴奋许久,起码会怔一下吧,然而,很平静,因为这就是我每天走过的生活。
看到自己每天的生活,都能如此的平静,是不是就能平静的面对明天了呢?
神探其实就是特普通的一片儿警,用老张自己说的话来讲,就是跟一堆可能连行拘都够不上的小贼打交道,敲一句很说教的话,其实真实的可触碰的生活就是这么一点点小情节和小人物掺出来的,才真的有温度。
学法出道,现在走的也是法律工作这条道,其实在学苑里在书卷里的惊心动魄、巨浪狂澜的大事,到手边的又能有几个呢?
社会这行当,就是这样,一点点就这么走着,不起眼,但在进行。
老张的一句话特好,您何必呢,这社会,有阴凉地儿,也有阳光的地方,用最近特时髦一词儿,一点一点的正能量。
北京是一座阳光耀眼的城,许多大事儿发生的地方,许多大人物闪光的地儿,不知不觉的,不知道多少人和事被这座巨大的城吞没。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都会片里的小人物往往会有一种冷眼旁观或者不肯融入的形象,然而,老张,活在这里,落在这座城上,烙在这座城上。
在这么一座大都会里生活的态度,就是这样,融入,不被吞没,这不是文字游戏,你或许做不到去改造这座城,但是你应该有时间和这座城说说话,而不是被它推着走。
一个细节,城这么大,事情那么烦,支撑老张走下去的或许就是家和家里的老婆吧,哦不,还有老婆做的面,老婆说,你别在我面前装,不高兴就是不高兴,这是在家。
你我都不是什么旷世伟人,压力会有,扛不住,会压垮,于是,勿掩饰,一起担。
再敲一句题外话,其实特别不想去在装文青的时候去谈国事,嗯,收入分配改革确实势在必行,没别的,分层的城市,你不去调节收入差距,自会逼出别的路子,嗯,别的路子,其实我不愿意用旁门左道这个词,只有没有路,才会有人去久而久之走出那么些“路”来的。
豆瓣主页看了一圈,首页没见几个说好的。
不过按时间一排序,新的影评却又都是一水儿的赞。
是金马奖获奖了之后套上光环了,还是上映之初又被水军给刷了?
想想无论哪种其实都不是个好事儿。
总之我是个附庸风雅的俗人,绝对是冲着个金马奖去看的。
前几天把最佳短片给看了,今儿看看这个,过两天没事儿了再瞧瞧《男朋友女朋友》。
说起这事儿突然觉得其实亨特张和拾荒少年从某些角度看竟有些相似呢,也许这一届金马奖就是这个口味?
不知道。
我不听你们觉得好还是不好,但我真的被这部影片打动了。
我本最烦公知,成天看着作业本发条愤世嫉俗的小玩意几分钟就千八百的转发心里那个难受,恨不得把底下千儿八百“脑残”都给拉黑了。
原先我还愿意反驳两句,现在也懒了,都群体极化洗脑得无比尖锐劝也劝不住了,他们家本本说句话就跟神谕似的,置那个气做什么呀,要允许各种想法各种声音都存在着,五毛公知手拉手共同奔向理想的民主生活才是好啊。
废话又说多了,这一段掐掉别播吧。
反正我的意思就是,一个公知都够让人受不了的了,我心想这一堆烦得不能再烦的萝卜开会似的聚一起,我去得多恶心人啊。
再加上电影的名字和海报,我真真儿以为是贺岁片风格的2B闹剧大烂片,找上一群名V玩票顺便拉动票房。
就是是他们认真拍一拍电影,这道不同不相为谋,看一条微博有时候都想吵架看俩小时电影我不是找虐么。
所以竟连电影讲的是啥都主动过滤了。
期待太低,即便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但这电影竟仍以出乎意料的真诚打动了我了。
是的呀,真诚。
即便这部电影是一伙人一次真诚的玩票,我也是想点一个赞的。
我可以就电影论电影,反正我也只知道公知们的名字,也不知道脸,知道看完电影看豆瓣剧照我才知道诶哟我亲爱的本本原来长这样啊。
虽然都不是专业演员,但整部电影下来没觉得有谁咯咯愣愣演得太假的,反而是亮点颇多。
也许就是本色出演,也许少了学院派的专业演员、不涂脂抹粉,才使这部电影拍得更现实、更真实,更接地气,更令人觉得动容。
我的公知们,这一次要给你们点个赞,我也真诚地,就事论事。
演员不像个演员,许多是噱头,许多是惊喜。
张立宪充满焦虑却一脸正气的模样,真像个警察,大仙、碰瓷的、小偷,他们说出的话不是台词倒反倒是发自肺腑。
而电影拍得不像个电影,这大概是这部电影最成功也是最与众不同的一点。
中间穿插北京电视台的采访,则令你有种错觉啊,这就是什么法治进行时之类的节目拍出的纪录片啊——晃动的镜头,穿插的车内DV拍摄,监控录像,都帮助电影营造出导演想要的感觉。
纪录片的、电视专题片的感觉,所以整个电影的节奏也不太对,我猜也许是导演就这么有意为之。
之前碰瓷等几个段落跟主线联系不大,但笔墨太多,虽然对塑造人物形象有利,但还是有不平衡的感觉。
问题就是想说的太多什么都不舍得扔,太了解这毛病了。
直到小女孩事件之后,正义邪恶真正对立起来,才有点儿美式电影的英雄主义出来了,然后节奏也变了。
这块有一处很难忘,就是群众帮着抓小偷,后来神探张说,小偷要偷十万捐给小女孩,群众就都散了。
这块很寒心,却特别现实。
很多群体事件都是这样,人们难免都因为同情心泛滥而正邪不分,却不是每一次都有奇奇怪怪出现的二楼大姐居高临下地给大伙儿将清这个道理。
总之,就跟我写影评的毛病一样,之前没啥营养的铺垫太多,主线故事进得太晚,详略不得当,从标准意义上讲算硬伤。
但反正我就随便写写也不在乎,而这部电影,也许不得不说就是这种慢慢悠悠的节奏、晃动的镜头营造一种迷茫的忧伤。
一种迷茫的忧伤,导致我看完似乎难过得喘不过气。
这部影片的英文名字是叫Beijing Blue.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主题吗?
Blue这个词很难形容,是憋屈、是难过、是闹心,或者是文艺小清新的难以用文字表达的忧郁,不做解释。
电影表达的是北京的另一面,它没有宽阔气派的街道和CBD,有的竟是太多拥挤混乱邪恶的负能量——骗子、小偷、碰瓷儿的。
电影想尝试着通过一段段故事展现出更多的现实的社会问题,故事多么简单,现实真实得却令你心痛。
就像你每天看微博,这么多烂事儿你觉得“中国真是不高兴啊成天不高兴成天BLUE”,但亨特张告诉你哪儿那么多不高兴啊。
许多人用憋屈和难过努力把负能量负能量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呢,像主角那样平凡,默默忍受委屈的人儿们。
还能更伟大么。
电影里几次出现的一呼百应的长跑队伍一样的抓小偷胜景——虽不明说,但这不是正能量是什么。
喜欢电影中的小幽默。
墙上写的“古德拜儿”……带着市民的小智慧的京骂,总是不由得会心一笑么。
配乐是亮点,我不记得那几段歌词是啥。
但歌词和曲调配在这里实在是相得益彰。
特别特别成功至少要加一星。
其实我没说明白,我也说不明白这电影到底哪儿好。
也许就是太真实,太生活,好像就是镜头陪着你去北京的街头小巷走了一圈,看了看人情世故,站在骗子、碰瓷儿的外围看了看热闹,又吃了顿包子烤串炒肝……然后你迷失在灯火辉煌的帝都的街头,迷茫而没归属感,心里憋憋屈屈又说不出的郁结。
然后你望了望天呼出了口白色的哈气,其实我这样的日子,真是值得知足的了。
抓不得什么大案要案,整天跟小偷骗子混在一起,有委屈有难过,但至少还能为社会贡献出一点点能量,还有家有温柔娴淑理解你的妻子和一碗热乎乎的面等着你。
平凡、伟大。
我想这就是生活。
你是个匆匆忙忙的现代人有人默默耕耘默默从事有人在过着他的太平日子有人在大白天里彼此明争暗斗眼看着高楼盖得越来越高我们的人情味却越来越薄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只因为大家见面越来越少苹果价钱卖得没以前高或许现在味道变得不好就像彩色的电视变得更加花俏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
比起形神俱损的《萧红》,《神探亨特张》似乎还值得写点什么。
我想,这肯定不是因为老六(张立宪)、高群书或者一票微博红人的关系,也不是所谓的纪实、批判和不搭嘎的现实主义,而只能是因为北京,因为这座城。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我从北京远道而来,看到了一部发生在北京街头的民警故事。
电影里有拥堵的交通,有加长公交车和众多过街天桥,有喧闹嘈杂的噪音污染和形色各异的无名路人。
当然,最感动我的莫过于结尾那大雪纷飞的空镜头,夜下的北京,突然变得寂静起来,无比安宁,让人感觉到渺小,也平息了整个电影故事的火气。
电影结束时,朋友问我,怎么样。
我对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说,冲着这一画面,我愿意给它再加一分。
去年夏天,我经常出没于电影里的双榆树地区,也就是亨特张的管辖片区。
新中关、双榆树、北三环、四通桥,片中还有老牌的双安商场,中老年人的天堂。
它对面是家麦当劳,然后还有中国电影院线的头牌票仓UME华星。
不远处是人大东门,假证天堂,无数人在这里当上了大学生。
可以说,我对双榆树这边的兴趣程度,远胜过了电影里的亨特张本人。
《神探亨特张》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抓小偷,重复。
然后是底层警察的无奈感言,烦啊、愤懑啊,憋着难受。
技术手段上,《神探亨特张》并没能超越高群书不小心拍出的《千钧一发》,手持、不停拆弹,无疾而终。
片中有一场戏已经道出了这些警察的工作意义:有人往路面上贴小广告,异常熟练、专业,然后是几名清洁工的辛苦打扫,一人往小广告上倒东西,后面的跟着捡,清理着路面。
这些片警所做的事情,只是这个社会和这座城市日常运转的一部分,他们找不到发端,也看不到尽头。
事实上,如果《神探亨特张》的故事再质朴再低调一些,高群书收一下给名人玩票献唱的心,别老想着中国现实的深浅,或许,我能对电影多一些好感。
如果电影只有那些看似毫无观赏性的办案破案,那我可能也会更宽容一些。
以周云蓬为例,他横竖都不像一个贼王。
即便有了这条线索,《神探亨特张》突然变得戏剧化起来,可它偏偏做的不到位。
这种更适合出现在杜琪峰《文雀》中的对决游戏,令电影突然失去了方向。
在一场又臭又长的追逐后,电影终于结束了。
更离谱的是,《神探亨特张》把这场警匪对决安插在了十万元的捐款上,它的存在跟二楼上出现要捐十万的女人一样诡异、离奇。
同理,先前由骗钱一段带出的小悦悦故事也极其离谱,一枚泼妇的惨烈嚎叫更是过得不能再过。
一件真实的事,一些真实的人,经过电影这么一搬演,突然就变成了迎合于世俗的资本。
《神探亨特张》令我觉得真实的地方只有北京,洗不干净的车、灰蒙蒙的小区楼还有脏脏的街道马路。
简单说来,影片流露的北京味道可能只是吃穿住行,也是那个下岗女工兼残疾人口中的北京人和外地人。
从亚运会到奥运会,北京经历了可怕的变化。
胡同跟随着宁瀛的《民警故事》,几乎已经消失不见。
港灿的合拍片不知道怎么拍北京,只能拍拍国贸CBD和三里屯VILLAGE,就连《失恋33天》和一些土炮时尚片也是如此做法。
最夸张的《醉后一夜》,它所展现的北京只是几家蒸发空虚的夜店。
北京不在老舍那里,也不在北岛那里,没人知道北京去了哪里。
因此,哪怕对《神探亨特张》有诸多怨言,当它展现了北京微小的真实一面,常年经受院线片摧残的我,已经觉得大感兴趣。
尽管有说,警察题材将会很快解冻,然而在具体拍摄时,《神探亨特张》也有一种无能为力——这点很容易揣测和判断。
无论是切入的角度还是批判的力度,即便高群书已经拍了那么多的警察故事,它其实都很难施展。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无非是在另一个计划烂尾搁浅后,高群书“以小博大”、大走微博营销路线的一次尝试,他甚至已经想到了体面的退路,当成在现实面前的撞墙失败。
然而,就像朋友不屑的那样,真会有普通观众愿意买这些段子和公知的帐?
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如果本片是奔着谱写一首人民警察的赞美诗去的,它既然没有夸大小偷的凶狠和狡猾,也没有过分渲染人民警察的智慧和勇敢,显然它是不够格的,相反,导演几乎是以一个深度客观的报道者的姿态,不添油加醋,也不利用话语权暗示引诱,而是让电影中的人物自己开口自己行为,让我们去看一副活生生的浮世绘之一角。
先于本片上映的陈凯歌的《搜索》是从都市内部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引发的结果上去搜索这个社会的症结,本片与它其实完成了一次对接,它从京城的外围(街头)切入,从外部往里剥,在适当的地方戛然而止,因为剩下的事情就是《搜索》这类充斥着文艺气质的东西去诉说的。
所谓警察,就是维持社会秩序和治安的武装力量。
所谓小偷,也可以说成是扰乱社会秩序和治安的对抗力量。
这是两种活生生的对立的关系,他们都是影响社会秩序的两股力量,可大也可小,导演将这种对立用自然而然的手法“和谐”的糅在一起,给我们展示的既不是个黑暗冷漠崇拜邪恶的社会,也非正义压倒邪恶前途明了的社会,而仅仅给了我们一个接近正确的感觉:奥,看吧,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
要说清楚挺难的,因为导演本人就身处这个矛盾的结构之中,他能做的也就是尽量真实的将这种矛盾的特征真实的还原。
本片中的便衣警察亨特神探张是这个影片的摄像头,他在自己的辖区里目睹着眼前发生的一切,看见不“和谐”的行为便纠正惩治,他抓获过的小偷有两千来数,他的职业是解决麻烦,但是他感到“糟心,烦”,我想他不是因为抓小偷这件事本身而烦,他烦的是这种乱糟糟的环境,是一种说不清楚的乱和不合理,但又很明显的让人感到憋闷,“想痛痛快快的骂几句又不能”,这就是影片中说的那种“负能量”。
再来说制造麻烦的小偷,他们装扮成各种角色,坑骗、忽悠,讹抢,他们是奔着钱去的,钱是个人在社会中的通行证,它在今天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格外重要,当大批人涌进都市,当城市大面积的吞噬乡村,钱开始成了某些人操控角色表演的那根绳,而某些人身不由己的将自己的生存与钱绑缚在一起,去攫取正能量的同时为别人制造麻烦与伤害。
这就是种“痛痛快快的骂几句又不能”的东西,影片中的小偷们都各自有一套歪理,而当他们被绑缚双手的时候,你又发现他们是最先受到伤害的那批人。
你很难用简单的同情和批判去定义这件事,而现实中这件事就是通过简单的惩治标准去草率解决的,所以这种社会角色的扮演只会循环往复,也许你今天还在伸张正义,当你面临淘汰法则考验的时候,你忽然发现自己很自然的成了一个麻烦的制造者,你觉得一切似乎顺理成章。
所以这个片子压根就不是去为人民警察树碑立传,当你试图去拆开早已扭在一起的这团“毛线”的时候,你无论从哪个方向找到线头去牵去扯,都会在途中不得不废止,因为打结的地方太多了,这样的工作只会让你烦,让你憋闷。
所以导演只是抓取了警察与小偷这根线,往前走,到打结的地方便止住,就像影片结尾亨特张与受害者弟弟各自都拿对方没了一点办法一样,导演也没有一点儿辄,他能做的仅仅只是说,看吧,影片中的人物都鲜活真实,影片中的人物活动最鲜活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北京又恰好是冬天,天空还飘着雪花呢。
1.镜头 平实到噪杂琐碎的镜头,深入生活亲近底层人的视角,讲述平实的事。
2.类型 奇妙的变奏,以弘扬正能量为基调的电影,全篇都在批判现实,结果却暗合《盗火线》中侠盗与干探的惺惺相惜。
3.角色 没有白富美高大全,镜头全部对准了社会的静脉曲张。
不说这种情怀和视角的难能可贵,上一部以小偷为主要对象的电影是什么,我印象中是贾樟柯的小武,禁了导演4年。
4.插曲 唱死我算了,魂儿都唱没了。
我们的人生干嘛就这么悲哀啊,就有这么多伤痛,为什么最善良人的总是最受伤。
5.对白 刻意、精巧,所以你完全可以把这部电影归入批判现实类别,作者新闻记者该做没做的事情。
6.语言 乐观与自嘲,最土的驴火,最洋的料理。
7.表演 比较生硬,不过情节如生活,你还需要演员表演吗,不是天天在看么8.演员 男一号你的名字好赞哦,张立宪,你能不能再赞一点!
这里是北京。
漫天的黄沙、巨型的大楼、嘈杂的街边摊贩,没有表情的人们。
这里不是繁华的都市,也不是奥运时蓝天白云的大同社会,这里仅仅是走投无路的人们每天上演的辛酸。
骗子、碰瓷客、换假币的、盗窃犯……影片中的故事都是由这些底层人物组成,他们活跃在我们身边,却鲜有国产片敢于把这些当成一部电影的主要元素。
纪录片可以,但是电影怎么搞呢?
刻意、做作,甚至于不接地气,最后也会被人骂成一坨屎。
把生活的本身展现给人们看,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技巧。
于是,高群书的作品《神探亨特张》便成为了可能无法复制的一种特例。
它独特的美感是建立在疮痍之上的。
一位先进警察获得表彰无数,但是他工作的本质却是每天都在抓各种作奸犯科,每天都在和各种“负能量”打交道。
回家以后,还要受到罪犯弟弟的纠缠。
以张惠领为主角的“神探亨特张”,却不像它的名字那样,未必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它更像是在借助荒诞和嘲弄表达一种黑色幽默。
那些来自于犯罪团伙之间的默契、出人意料的黑吃黑、自称大师的江湖骗子,其实并不是在谴责犯罪的形成和存在。
这些“社会渣子”的存在,无一不是在折射出中国人的贪婪、自私、功利,以及浮躁和空虚的精神内核,以及善于变通,明哲保身的生活哲学。
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性的弱点,如若不是有着妥协、轻信、自私的价值观念遮蔽,或许也不会开出如此鲜艳魅惑的恶之花来。
生活在无尽绝望之中的人们,说出的话似乎那么好笑,笑过之后又分外沉重。
他们说,我是在劫富济贫,不过是让钱从高处流向低处;他们说,我没去做妓女已经很不错了,我这个人是很有原则的;他们说,那么多人谁不缺德,我缺德算什么,“中华民族都在缺德”……这片土地养育出的反主流、消极悲观的亚文化,以及繁育在这种文化中的人们,恐怕才是导演欲说还羞的关键。
但是,高群书没有试图去讨论社会,没有做更多的延伸和总结,他仅仅呈现,而呈现,其实就是一种表达。
其实,高群书以及他选择的这些“微博公知”演员们,算是在电影这个媒介上找到了一个平台,说一些在微博上没有说完的话。
在“亨特张”里,这些公知扮演的底层人物,看上去那么自然,毫无表演痕迹,从草根成长起来的他们,或许演的就是自己曾经。
一开始,观众会大笑这些匪夷所思的台词,你认为绝对错误的犯罪人,说出的是你无可辩驳的哲学道理,你认为他们相当荒谬。
而随着故事的进行,你会发现自己笑不出来了,呼吸也变得有些沉重。
因为你看到了你相当熟悉的,但却宁愿视而不见的东西。
你端着,大笑那些可笑的人和龌龊的行为——就像在看和你毫不相关的另一个世界。
你在三里屯端着一杯星巴克,感觉自己瞬间跻身小资行列,那一刻你很难有勇气承认大多数时候你的早餐就是摆摊小贩卖的鸡蛋灌饼。
你在华美的制服下感受精致的下午茶,好像这一栋CBD大楼是你家开的那般熟悉。
而毫无疑问的是,每天上下班的地铁把你的优雅挤得荡然无存,下班后的孤寂让你清楚知道自己真的是一个外地人。
我们都以为这些人和我们无关。
而事实上呢,当我们只能仰望那高不可攀的住宅小区,我们这些稍微体面一点的打工仔又跟CBD有毛关系呢。
可是人就是很奇怪,我们刻意回避不看的,往往就是我们害怕的、厌恶的、却存在于自身的。
就像是你知道垃圾桶里有你的贡献,你却毫不讳言你对它的厌恶一般——我们都犯上了某种洁癖。
而厌恶那些本是同宗族的下层人,无疑是患上了这个同样不敢正视弱点的国家,所引导的“盛世洁癖”。
它光荣、辉煌、美好,它自诩富足、和谐、雍容。
当它露出美好之下的肮脏和污秽,你却认为双眼被某种东西刺痛了。
在“神探亨特张”里,你看到了它赤裸裸的样子,于是你笑不出来了。
被撕破了脸皮般说一句,莫名其妙,什么**玩意儿。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口气请套用在公交上推销“58同城”的杨幂),里面包含了太多神奇的现实。
我毫不怀疑里面那些刺痛了某些娇嫩的影评人的段子的生活真实性,背着小孩碰瓷,追着警察要债这些事情,跟盘踞在画面上的“武汉久久鸭”一样,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都是常态,不寻常的只是登上了院线银幕而已。
作为半个双榆树原住民,这一幕幕似曾相识的街头活剧没法不让我生出亲近感。
高群书说他想展现“现实生活的犬牙交错”,从这层表象上来说,他做到了。
这部影片的神奇之处才刚刚开始。
照高导说,影片剧作奠定在大量对基层警察的访谈基础上,所以能做到这种表层的“接地气”简直是太低太低的标准。
而在这些鲜活的材料之上,高群书作为导演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才真是让人好奇。
找人那场,警察把联防大妈叫过来吼一嗓子:“肖家河走丢了个四岁小女孩,天特别凉,大家发动一切力量去找哇!
”众大妈这就得令去了——你们连小朋友长什么样、高矮胖瘦都没交代好不好?
上哪儿找去啊?
还有让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街头拍摄,声音的处理水平简直直追《西风烈》。
女骗子用假钞骗老大妈那一场,镜头从车外切换到车内,街头的嘈杂声没一点减弱,亨特张打开车门又关上,噪声倒是减弱了,可车外头两个人的对话居然更清楚了,再切到车外,又是没有任何变化——这片子只有画面是“写实”的。
还有高导从《东京审判》以来就万年不变的转场神器——渐黑,就跟所有半吊子诗人都热爱省略号一样,完全不管对话结没结束,后面接的是个什么镜头以及意境是否匹配,镜头永远作“意味深长”状结束。
这种技巧上的贫乏在影片高潮段落达到了极致,警匪王牌对决是通过搭公交、点烟借火这种日常小事完成的,导演一定觉得这么处理简直高端死了,直追《导火线》等等大师名作啊有木有?
其实你真让他拍个面对面冲突的戏来看看?
不《西风烈》了才怪。
爱发宏论、爱把”真汉子“挂在嘴边的高导从影像上来看,从来就与“干净利落”这几个字绝缘。
影片的神奇因此顺理成章地再上一层楼——它是怎么把高群书送上金爵奖的“最佳导演”宝座的?
老百姓难得看见个“接地气”的片子,饥不择食事出有因,评委总不至于也没见过世面吧?
翻了翻评委名单,六个人里头就有李冰冰、张扬、张家振三个华裔,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不过这些加起来,也不如某些评论神奇。
“阉割现实”、“伪造和谐”等等,公知范十足,问题是——我要说句公道话——在目前的环境下,你怎么可能指望真的看到一部《神探亨特张》而不是《神探小德张》呢?
没拿过“十五分钟五六千红包”的影评人们,看问题果然不在点子上啊!
导演首先应该做好导演的本分,然后才配用“民众代言人”的资格去要求,就像作“公知”状的人首先应该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然后才谈得上“公共”一样。
话都说不清楚,对着镜头唱《现象七十二变》、大侃“负能量”,只能说明喝高了而已。
敬业才是硬道理,或许是这部“神奇的电影”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6/beijing-blues49.html神探亨特张 Beijing Blues (2012)本片获得2012年第49届金马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一个北京警察的故事。
男主角是北京便衣警察张惠领,他每天带领手下抓捕坏人。
一天,男主角抓到一个偷宝马车后备箱的小偷,将钱还给失主后发现失主有问题。
接下来几天,男主角与手下们发现失主与其他几人依靠撞车诈骗,于是将他们一一逮捕。
同时,男主角从抓住的小偷知道,他们小偷集团的头目是一个传奇式的扒窃分子。
于是,男主角放了小偷,跟踪到犯罪集团所在地,不过他们来晚了一步。
随后几天,男主角抓捕了一个依靠装神仙诈骗者和一个用假钞换真钱的女人。
女人刚刚被抓进公安局,就得知自己女儿走失。
男主角急忙带着女人去找孩子,却发现孩子被一辆货车碾死。
男主角将女人与货车司机送走后,却发现小偷集团的头目发来短信,扬言要偷十万元钱捐给被碾死的孩子,这让男主角很生气。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被窃事件频频发生,其中一个学者还被当街捅死。
男主角急忙召集手下追铺小偷,终于逮到两人,并通过审问得知其中一人就是凶手。
随后,男主角与小偷集团头目相见,等待结果。
最终,男主角的手下们抓住了小偷集团中的一个重要小偷,取得了胜利。
这部电影很不好看,而且传递的情绪很负面,所以它并不适合娱乐。
不过这正是影片出色之处,即通过真实的北京生活,给观众们呈现了中国当代社会现状,简单一句话:丑陋的中国人!
此外,没有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是不能体会片中的氛围的,因为北京是那么的冷酷、那么的无情。
至于中国人有多么的丑陋,一切尽在电影中。
诈骗、偷窃、伤人……,这一切都像鲁迅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
即使如给人让座的小事,中国人也可以大吵大闹一番!
通过这些可以发现,中国人并没有什么信仰与追求,只想着如何从同类中牟取最大利益!
这真是一个堕落的社会啊!
因此,张惠领每天都要面对这些丑陋,能不郁闷吗?
天天遇到负能量,早晚有一天崩溃。
最后还要提一下北京。
北京我短暂生活过,很明显这不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
原因有很多,比如庞大的城市、遥远的路途、像高速公路一样的马路、随处可见的立交桥、五湖四海的外地人、参差不齐的城市环境,以及最主要的——冷漠的人们。
这些让生活在北京的人很难有家的感觉,而是像生活在一个钢筋水泥且没有归属感的小镇。
这样的城市,不会给人任何归属感,即使有了自己的房子,依然如此。
电影拍摄近乎于纪录片。
布景、服装、道具都很真实,画面、色彩、灯光都很“天然”,除了本片有情节外,其他方面与纪录片没有任何区别。
至于片中的演员,给我的感觉只是尽职。
当然,对于片中这些非专业演员,能够做到如此已经不易了。
此外,片中演员除了张立宪外,其他都不熟悉,大概都是微博名人吧。
关于张立宪,我买过他的《读库》,不过现在不买了,一是没时间看,二是没钱……。
总结一下。
一部真实到底的电影,从剧情到拍摄,就连票友演员们演的也像那么回事。
此片不获奖,谁获奖呢?
序列:1054Detective.Hunter.Zhang.2012.720p.BluRay.x264.AC3-HDWinG2013-06-05
勇气可嘉
3.5颗星.
市井誠意之作,可惜片兒拍的平庸了。
今年內地的新片目前未看懂任何一部
北京现实一种。
什么群英荟萃,我看揍是萝卜开会。
一部因为数星星认熟人而神形俱散的电影
看上去是一部都市浮世绘,警察抓小偷的故事,实际却是通过展现众生百态对这个到了最缺德的时候的民族进行了批判和讽刺。影片的取景都是我熟悉的海淀区,双榆树,所以格外接地气。摇晃的镜头和周云蓬有些沙哑的嗓音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沉重和现实。面对着漫天的雪花和繁华的都市夜景,我们只能陷入沉默。
我们的生活不是靠微波段子构成的
可以看下去,一点都不闷。
高群书的转型之作,伪纪录片风格一针见血地还原出国情,一个接着一个的长镜头,间接折射出国人病态的麻木,良心通过电影照进现实,虽算不上是高群书最好的作品,但也比野心勃勃实施过程奇差的《西风烈》真诚,至少它真实。
这是电视剧么,这么平淡
╮( ̄▽ ̄")╭这个真得耐心点看。
个人觉得挺好看的。
能坚持看完的人是伟大的,坚持看完还能写影评的是神奇的。
我真的特别佩服高群书导演的功力,这么一大票微博名人加上我仰慕已久的老六,就这么被高导的鬼斧神工化神奇为腐朽了。从编剧到导演到镜头,观影两小时后仍然从内而外的一阵阵犯恶心。神导群书高!我悔!!我恨!!!
俩感觉,第一这片麦当劳指定是投钱了,店面大招牌出现了好几回,还有麦乐送的快递小哥,连“麦当劳喜欢您来,喜欢您再来”都飘飘忽忽的来了一嗓子。第二总菊对这片离奇的宽容啊,各种京骂都没剪。至于片子,也就那么回事儿吧。
因为有王老师~哈哈~
这片现在分太低了我得推一把,拍的挺有独立电影的味道的,演员没一个专业的,齐溪也只是话剧演员,但这帮家伙绝对不输专业演员,张立宪太带劲了。但是剧本太渣了,里面一票著名编剧作家什么的怎么没参谋参谋啊,小故事堆砌,从前到后一点联系都没有,李翰祥讲故事也不这么样的啊,给个四星鼓励一下吧
晕得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