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的好好,真实感人,接地气,很有feel的一部家庭伦理剧。
里面的演员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我都分不出来,因为演绎的太真实了,他们就像是现实中真实的那个人物。
通过这这部片来表达潮汕人民观念的越来越开明开放,然后价值观的体现也没有用一种特别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而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这种方式来演绎出来。
真的很棒。
昨天看《四海》,今天看这部,相对而言这部耐看得多,比如儿子和母亲打闹,儿子从平台上面看妈妈给洗澡的弟弟拿煤气罐,很多要用心去感受才能安排出来的细节,对比四海的形式花架子,更能入心。
当然,这部影片不适合春节档,没有明星、导演不知名、不热闹,所以噱头不够,宣传时很难抓人眼球。
但是,希望以后春节档会有这样看似平淡却又入心的影片供观众选择,如果哪一部脱颖而出,一定会给拍这样片子的制片方导演更多鼓励,甚至会影响整个电影行业。
影片的问题:开始时候的相亲那段,觉得有点像小网剧,虽然搞笑,但有点像抖yin的段子,几乎要放弃了,还好男女主后面节奏带得还可以。
建议导演下次在引入剧情时候,尽量避免靠这样段子引入,有点low。
妈妈演得真好,反应相当自然。
看了导演的影评,知道妈妈记台词这么用功,最后坐飞机确实是演员第一次坐飞机,脚底发麻一直到头,感觉整个人翻过去了。
“妈妈是不是很没用”,一句话触及到我,在这里停止再好不过,赞。
除了电影以外,长辈不愿意子女找二婚的对象是能理解,我是父母也会担心,担心对方性格脾气或有些方面有问题,怕两人一起以后发生类似事情。
想想离过婚的被人瞧不起时候也是挺可怜的,第一次遇到的人跟自己不合拍,就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
很多人离婚并不是因为他她不好,一物降一物,锁没找到对的那把钥匙而已。
不愿意娶外地人是不太理解,应该不是城市和乡村的区别吧,潮汕现在还有女方所说的那些思想和风俗吗?
写观后感都能让我写到哭,看完电影是最后一个人离场的,哭到不行又不敢大声哭。
电影好多处我都鼻子酸眼眶湿润,像极了自己的妈妈,我也好希望我能像男主一样带着我妈妈去坐飞机,去她想去的地方。
可惜子欲养而亲不待😞电影里基本都是讲潮汕话,亲切感与代入感都非常强,非常好看。
潮汕人支持潮汕人👍希望以后拍出越来越多的高质量潮汕电影,我都会去电影院支持
一个想法,成为一部影片。
一份爱,成为一辈子的牵挂。
初心是为了把他母亲的形象搬上银幕,却又被素人的真实表演、朴实的话语、俏皮的插嘴,拔高了意境,意外的变得很好看。
他母亲的形象,其实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在每个现实家庭里,都真切的存在。
无论打是亲骂是爱,还是临行前担心的注视,以及见塔逢庙就祈福为潜意识行为,是她在多余的担心着家人的成长,把无法化解的矛盾,把想不通的问题,归结成一句:“泽凯,妈妈是不是很没用”,让人泪奔。
推开门,让快节奏的都市和缓滞的传统连接上,有人会把不解的东西视为人性卑微和旧习难迁,有人会把冒进的想法视为为洪水猛兽,老奶奶看得清,一句你可管他人哭与笑,自己过好才是真。
但当局者迷,犯'冲'难解,越深挖越茫然,深入不如浅出,转身各自走陌路,人生多的是悲剧,但导演不能免俗,以为一切都回到爱上,就会让残酷的人生好像变回多彩。
2022年1月,我看到了一部我觉得非常好看的院线电影《带你去见我妈》。
我看完这部电影,感动,想鼓掌。
我走出影院,心想,我一定要写一篇文章推荐这个电影。
心里万千思绪,不知道如何表达。
就这样一拖,拖了两周。
今天有空,赶紧提笔写出来,不是春节就来了。
《带你去见我妈》是讲一个潮汕男主,跟一个离过婚的苏州女子一起两年,因为担心老妈不同意,所以一直没有跟老妈说。
趁着一个假期,男主下定决心,带上未婚妻(苏州女子)一起回潮汕,带她见家人,见他妈,并想告诉家人,他要跟这个苏州女子结婚了。
后来,遇到一系列误会,跟摊牌,让这一场见家人的经历不那么顺利。
电影开场的取景是在深圳。
让我看的非常亲切。
男主是在深圳华强北工作。
导演尝试把剧情弄得风趣轻松,但我依然觉得这玩笑会有点不好。
第一个点是,男主妈不知道男主有女友,于是给他推荐了一个相亲对象。
相亲对象是一个很胖的女生。
之后整个笑料都在胖女生扮丑的身上。
第二个点是,男主的小舅抱着一个黑人女人。
男主看小舅走远,说:好重口味。
我看完这两个笑点,我会觉得有一丝不合适。
后来,我心想,电影里的男主,没怎么读过书,在华强北打拼,他的这种反应才是正常的呀。
难道你想男主变成一个非常关心弱势群体的人吗?
我觉得这两个点虽然不合适,但是情有可原,也会稍微突出了男主的性格。
电影里,男主是有点妈宝男的,老妈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
在潮汕老家,老妈自己经营着一个卤水店。
老爸每天白天无所事事,晚上去唱戏,在舞台演丑角。
老妈是决定这个家庭的老大,她说什么,其他人基本不敢说话。
一开始,男主未婚妻来到老家吃饭,老妈发现对方是外省的,会有点顾虑。
其他家人则说:外省没有关系呀,漂亮就好了。
后来,电影里最大的矛盾也是在老妈身上。
老妈其实已经开始接受这个贤惠的媳妇了。
后来,小舅说漏嘴,说到这个媳妇是离过婚的。
老妈直接炸了。
当男主跟老妈摊牌时候,老妈发狠话,你要是跟那个女的去她家,你就不要认我这个妈。
我当时看完会觉得这老妈怎么那么顽固,现在自由恋爱了,还弄这事情。
好烦哦后面,我也看气了。
男主被老妈一说,整个人都泄气了。
也不表态,就沉默。
后来,还是勇敢的苏州女孩说:要不你不用陪我回家吧,我自己去就好了。
怂逼妈宝男只有点头的份。
这事情,还要逼女生说出口,太没用了。
看到这里,虽然我很气男主,但我会理解男主的选择。
我也是成长在潮汕家庭。
我知道潮汕家庭重男轻女是非常严重的。
即使我家里再怎么感觉开明,但我深知,我依然是家里重男轻女的受益者。
因为备受宠爱,我长大后,就非常不懂承担责任。
特别是家庭责任。
而我姐,会承担大部分家庭责任。
父母有事情就找我姐,不会找我。
久而久之,我会感觉在家庭有很大疏离感,也不懂得承担责任,形成逃避心理。
这种逃避心理,由于成长环境的滋润,已经形成条件反射,非常难改变。
每一次遇到家庭的问题,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跑,不回家,不主动承担责任。
因为近年我知道了自己这个缺点。
我非常想改变,每尝试走出那一步想承担多一点家庭责任,都需要反复提醒自己,为自己鼓劲才能走出来。
潮汕家庭算是一个很典型的现象。
实际上,我问过不少不同地区的朋友,家里最小的男孩,大部分会像我一样,没有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
而家里最大的女儿,一般特别能干,承担家庭大部分责任,而且很巧的统一觉得自己弟弟没啥用,很宠弟弟,但是依然觉得弟弟不靠她不行。
重男轻女是严重影响子女的性格的呀。
不管是重男轻女的受益者,还是被伤害的一方,都会有性格上的缺陷。
这里很想呼吁一下,我们这一代,不要再重男轻女了呀。
平等对待你们的子女!
孩子很敏感的。
你偏爱谁,他们是知道的!
说回来,男主作为妈宝男,不反抗老妈的命令,是可以理解的。
这行为虽然气人,但这样才合理。
在电影里,男主以前很喜欢文艺,很喜欢画画,是艺术生,后来因为老妈的建议,放弃了艺术,学理科。
后来又听老妈的话来深圳做生意。
他一生的每一条路都是听他妈的。
这一次,他想选择自己的爱情,选择自己的婚姻。
但老妈的强势,依然让他条件反射性的怂了。
这里电影里有一个大悬念,为什么老妈那么不想外省人嫁给他儿子,为什么那么不想二婚的女生嫁给她儿子呢?
不想外省人嫁给她儿子,是因为老妈不识字,也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潮汕话。
她看过别人家的孙子因为不会说潮汕话,这些孩子跟自己的爷爷奶奶根本不亲。
她很担心,要是儿子跟外省人结婚,以后孙子不会说潮汕话,孙子到时跟她不亲了。
她一辈子奉献自我,就是为了这个家。
晚年她想抱孙子,跟孙子玩耍。
她害怕,非常害怕孙子跟她不亲。
为什么不希望媳妇是二婚呢?
老妈几十年来都在潮汕的一个小区里生活。
所以邻居都认识。
老妈是在熟人社会生活。
她担心有了二婚的媳妇会被人笑话。
她儿子不担心被笑话呀,她儿子结了婚就在深圳了。
根本听不到嘲笑声。
她还要一直呆在潮汕,儿子,你走了,耳根清净,但受苦的是我呀。
她害怕,害怕自己要生活在整天被人笑话的日子里。
在电影结尾彩蛋里,老妈第一次坐上了飞机。
看着飞机窗外,非常兴奋,一直问飞机在起飞了吗?
在起飞了吗?
老妈好紧张呀。
儿子,老妈是不是很没用呀。
一辈子强势的老妈,在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对儿子流露了她的柔弱。
儿子,老妈是不是很没用呀?
当然不会,老妈你可强了。
我现在就带你去见我未婚妻。
《带你去见我妈》是潮汕两代人的和解是我希望你去影院认真看一遍的好电影。
一.就像自己的故事,爱是唯一的答案!
从几个月前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就一直在等待上映,从来没有哪部电影让我这么期待过,仿佛就想在诉说我自己的故事。
是我的故事,但其实也是很多潮汕外飘游子的故事,我也很惊艳于狗哥对现实题材的敏感度。
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潮汕8090后往一二线大城市发展,不可避免地造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
和非潮汕地区的人成就一段姻缘,其中的难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
传统和现代,亲情和爱情,家乡和异乡,对于我来说,所谓的选择在于平衡多方的利益关系,不管路如何走,爱是唯一的答案。
二.说说我自己的故事,明年要结婚啦!
未婚妻现在在杭州上班(不是杭州人),我在深圳。
17到19年我们在深圳相识相爱一起奋斗,20年由于父母的反对,她离开深圳去往杭州。
我们经历了半年的分手阶段,在20年的国庆,我们重新在一起,并许下了永不分离的誓言。
经历了重重关卡,见了双方父母。
我们定于明年过完年一起去结婚旅游。
回首经历的一切,真的感慨万千。
潮汕地区的排外性,注定了父母辈很难接受“外省仔”。
电影里的妈妈说了一句“家族声名在外,娶个外省媳妇被人笑死”,这是传统一辈非常典型的思想,甚至我身边不少90后的朋友也是这么觉得。
这种东西没有对错没有好坏,我只是知道,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是最精彩的。
三.聊聊电影里的一些细节!
1.钟少贤妈妈反对这段感情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怕以后和儿媳妇不好沟通,怕以后的孙子不会说潮汕话。
这应该是现实中潮汕父母反对外来媳妇最主要的原因。
在潮汕的很多老一辈都不会说普通话,这也是潮汕排外的重要体现。
2.“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女”,潮汕是个重宗族亲情的地区,听到钟少贤妈妈这句话,真的泪奔。
潮汕妈妈一生基本都在为子女付出,真正印证了那句话“春蚕到死丝方尽”。
这种强大的族群凝聚力不止于父母兄弟姐妹,也来自于在外地一句胶己人。
3.电影里的奶奶真的很祥和,我相信会让无数人都想起他们的奶奶。
奶奶是非常典型的潮汕奶奶形象,真的爱了。
4.妈妈和泽凯吵架的那段演的真好,一个大男人都看哭了,情感流露很真实,现代和传统的碰撞。
让我想起我对我妈说过,我喜欢就好,媳妇是要和我过一辈子,不是要和你过一辈子。
5.结局感觉稍微仓促了点,如果能把妈妈接受静珊的过程具象化点,多一些双方接触沟通到融合的过程,我相信会更好点。
目前暂时也只能想到那么多了,后面有想到的再补。
真的很喜欢电影宣传的那句话,爱是唯一的答案。
但我也希望借此平台对广大潮汕老乡说一句,能尽量找本地的还是本地的吧,其中的苦和心酸只有自己才知道,面对的压力和痛苦真的没经历过的人不会感同身受。
我经常对我朋友说,我也想找本地的,但缘分这种东西很奇妙,缘分到了,我们相爱了,我就会去抓住,我不在乎任何人的眼光,我是个自私的人,我只在乎我自己。
爱是唯一的答案!
男人带着对象回老家,与自家父母在一栋小房子里住几天顺便做了一些事。
这样的家庭片发展,很难不让我想到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
当然,一与后者联系起来,就能迅速发现本作的诸多问题(这只是我私人观后感,非影评)。
人物性格没一个有弧光人物扁平化不用多说,唯一被重点刻画的母亲角色,其魅力点应该是在于“观点的改变”,连这一点都没有执行很好,这就对剧本的扎实程度要打一个打问号。
不是说要为了人物改情节,这个故事的主要矛盾、最大高潮立脚点都在这,却没有讲清楚。
配角一个个也无性格,温和友好得就像爆满酒楼里临时搭台的邻座。
男女主角为何分手,也可以处理得更细致些,比如女主说与前夫分手也是父母原因?
但与此同时我又迅速想到,这一切真是太奇怪了,两人在一起两年,都谈婚论嫁了,从没讨论过父母及前任的问题?
OK,就当上头时觉得没多大事,决定回家前两人没有商量过万一谈崩怎么办?
还是说从未考虑这个可能性?
但从人设上来看,男女主角似乎也不是恋爱脑、没规划的冲动高中生啊。
两年了,如果男主又知道女主前任也是家庭原因,一切也就任其发展?
同步在看的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中,作者也是觉得男友提出的分手格外突然,原因“不想再有孩子打搅自己人生”也很扯淡(非剧透,这本书不是小说)。
但心理医生给她指出,其实这一切男友早有预兆,有许许多多行为、语言、细节的暗示,只是她潜意识里一直在回避那部分而已。
所以男主也是一直在回避吗?
盲目乐观?
似乎不是,做好决裂准备?
更不是。
那女主怎么想的呢,是因为自信?
看剧里好像也不像。
从开始谈恋爱到一起回家之前,女主在忐忑之余,还做出过什么像个有自主意识的人的行为吗?
除了上班?
女主补充点对爱情的看法,对父母的看法,对父母不接受的看法,比如与朋友聊到别人,同事中有可对比案例,也许能让人物更丰满。
母亲讲述更多自己的往事,用更充分的台词和镜头来说明为什么后面接受了这个媳妇,或者来场辩论,也许能让这个俗套的故事节奏更好一些。
总之,这个故事相当禁不起细想。
如果说《步履不停》的故事给我的感觉是有一座冰山,导演拍了水面上一部分,有更多夫妻相处细节、与母亲相处细节、童年的故事、配角的人生故事观众都有线索可以去无限挖掘,那么本片的故事情节我更觉得是一个挠破头的编剧,反复被打回修改,赶着deadline逼出来的作品,像搭积木,手头有哪块就往上搭哪块,整体没倒就行,让人完全没有深挖的欲望。
当然,如果可以给配角增加一点点细节,看起来性格各异,就更好了。
镜头有基础美感,但没有连贯美学支撑,色调也并不统一,无法形成“风格”。
情节之外没有上升,缺乏意象,缺乏“文艺感”同样拍摄普通生活,但对比《四个春天》,就很强烈感受到四个春天是有表达的,透过每日生活,能感受到蕴藏其中充沛的力量和情感。
同样,在《步履不停》中,也同样感受得到比海更深的情感涌动,静默的时光有厚重的力量。
最后还想说一点,我不喜欢两个经济独立的成年人谈恋爱还要偷偷摸摸的,我不喜欢婆婆对媳妇随意地judge,我不喜欢两个热恋的人在任何公开场合被催生,我不喜欢片中浓厚的重男轻女思想,我不喜欢明明相爱的两个人不做任何尝试就随意分开。
但这些都是真实生活中有具体的人经历过的,也有具体的集体是这样的文化,那我就觉得值得被记录。
但潮汕这么特殊的文化,如果利用好文化碰撞,完全可以让本片增加深度,整体再提升一个level吧?
现在拍出来的“潮汕文化”,简直是更加印证我的负面刻板印象:思想封闭(对离婚女人、外地人的看法),重男轻女,迷信,一年到头拜神,拜神超级麻烦且从头到尾只有女人忙。
而那些美丽的景色诱人的食物更像是坐上旅游团的大巴车,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浮光掠影的看一下惊叹一下,仅此而已,非常浅薄,没有走心。
作为vlog是合格的,拍得很美,但对于电影来说,我会觉得这样还远不够。
一部没有明星,平凡但又感动的爱情故事,秒杀绝大部分大片。
作为一个在深圳的外省人看这种片子很有感触,听说潮汕人不外嫁,要生多少个孩子啊,这部电影很好的把观众带入了那种意境,虽然目前一直很反对儿子娶外省儿媳妇更反对娶离过婚的,但是母亲的善良和对儿子的爱最终通过努力带来了完美的结局。
唯一不足的事后来事情怎么成的没有交代清楚,难道我看的是删减版?
想了一下,来评论。
电影很不错,我觉得豆瓣评分有点低了,分数至少也该8.0。
导演应该对外地人在深圳的生活情况很了解。
拍出了异乡人在深漂泊的日常、爱等等。
往大了说,其实也是代表了传统与新潮的碰撞(比如男主角的舅舅在深拼搏多年,和黑妹在一起),其实不论是不是潮州人,只要是在深的人,应该都能在这个电影里找到共鸣,熟悉的城中村、拼搏的城市、异地却遍布街道的家乡味等等。
电影拍的很有纪录片的感觉,配乐也特别赞,很有风土人情,感觉很真实。
唯一可惜的就是我看的是普通话配音版本(本人海陆丰人,能听懂潮汕话)有很多梗如果不是用潮语讲,真的就难get。
比如:电影里男主的妈妈叫女主“外省”这个点、男主弟弟说女主的名字是“吃💩”还有很多笑点用潮语讲的话会笑死人(比如奶奶讲脱裤子的事哈哈哈哈哈哈哈太搞笑了),我看的普通话配音效果大打折扣,太可惜了。
总结就是:这个普通话配音直接让电影效果-30分了,所以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将普通话版本,讲潮语的部分,重新让演员们用“咸水普通”配音哈哈,那样子应该也蛮喜闻乐见的,相对来讲也保留了电影的更多潮汕风味。
最后:电影我和奶奶是在cctv6看的,我们都超爱!
一致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
导演加油!
期待你的更多好作品。
带你去见我妈 (2022)7.42022 / 中国大陆 / 喜剧 爱情 家庭 / 蓝鸿春 / 郑润奇 钟少贤赞赞赞
◆对我来说,既是电影,又是纪录片片尾的用手机录像,画质与前片明显有差,真实地记录(我觉得有一部分是)妈妈的素人扮演者第一次坐飞机去杭州的过程,让我脑子里确切地蹦出纪录片这三个字。
妈妈对乡邻街坊的询问平静应对,在机舱听到熟悉口音会寒暄“你是潮汕哪里的”,在飞机起飞会紧张、不敢看向窗外,会说下面的人好小喔,会问“等下飞机会稳下来不,能看到我们家里在哪里不”等问题。
因为我妈也还没有坐过飞机,我好像就在提前预演她的第一次,也希望能够参与并纪录她的这个第一次,过于贴切。
是的,因为是本地人,跨开媳妇见婆婆的摩擦和磨合等套路框架剧情,我看这部片主要是看家乡,看自己。
不无贴切的大家庭、庙会唱戏、算命;初一十五中秋等各种时节拜老爷,从年头拜到年尾,拜完后多的话都会各种亲戚走一圈,这个送一点那个拿一袋,然后就会出现推拉、反送、不接收、撒腿跑等经典场景。
◆戳人心的细节刻画全片我落泪了好几次。
比如一次是在泽凯和女友离开后妈妈和奶奶的对话,妈妈担心儿子娶了个离了婚的外省人会让家里的名声不好,奶奶说“管外面说好还是坏,自己好才是好”。
——我的奶奶也是!
有些点比年轻人、中年人都开明多了,活了那么多岁,经历是宝藏,真不要以为是老古板。
后面妈妈补了是怕他们生的孩子以后不会说潮汕话,这些老一辈又不会说普通话,沟通交流就断层了,传统传承就断了。
这一个我个人真的很能够理解,因为身边也有一些亲戚是异地婚姻,孙辈只说普通话,家乡话也不会说,我感觉到交流上有些表达在不同方言间不能够共通,也会影响交流的效果。
所以我还是希望我有小孩的时候,我要教他说潮汕话!
还有一次是在妈妈打算去深圳几天,把店铺交代给家小弟照料,临行前远望家里店铺,一个常客过来拿三只鸭“多少钱”“二百八”“昨日跟你妈定的时候说给我二百五而已喔”“阿叔,现在鸭很贵啊,我这个一只拿货成本都要到90了,不然我送点鸭翅给你好不“(这个话术实在是太熟悉太有亲切感了!
),然后妈妈欣慰地跟摩托叔说走吧。
——因为家里一般对小儿子都是比较呵护疼爱的,所以总是觉得长不大,但是其实小儿子是一直在成长的,只是没有那个被看见的时刻。
◆说说男主角泽凯男主角就是有点痞痞的潮汕男子的形象,有点大男子,会打哈哈,会较好周旋于各种亲戚街坊关系,长大后经商做生意,慢慢懂事能扛一片天。
虽然目前在全球化互联网化的进程中,潮汕男孩子的外表穿着性格等都逐步融合、呈现多样化、不再那么有地域性,但是确实我在这个泽凯的形象中看到很多老家的人的影子。
◆充满期望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在吐槽“糟糕,外地人看完对潮汕人又加强了刻板印象了”,但是看到后面就释然了:其实这部片把潮汕家庭作为一个基点讲外地媳妇与本地婆婆的关系,我相信肯定在很多其他地方也会出现片中描述的一些场景。
虽然这个话题点属于老生常谈,但是从“潮汕妈妈”这个基点衍生开去,这部潮汕电影相对上一部做到了很多诚意和用心,我也充满信心,带更多“潮汕妈妈”去见世界!
记得以前听潮语歌曲《胶己》看到一条评论:“我是潮汕的女孩,我不喜欢潮汕,但我又喜欢潮汕,我在潮汕生活不下去,但我又想念潮汕。
”我对潮汕的感情,大抵如此。
所以,将这部影片推荐给你,不论你是哪里人!
(目前已上线视频网站,若需zy,也可后台留言,我分享给你喔)
导演还没准备好讨论这个议题,最终变成长辈自我心理建设,母亲松口了,这才去挽回感情,女方成为长辈放下面子的工具,男方从始至终也没努力改变,然而最后感情还救回来了……把地方特色融入得很不错,还有着点真诚,这就好过大部分国产电影了
剧本太薄弱了,冲突,和解,都是很老套的部分,好在比较真诚,再好一点可以是潮汕版的四个春天。
放歌次数太多啦
电影源自生活,又总是在美化生活,前半段充满烟火气,妈妈形象很真实,克服偏见接纳外省给了电影一个美满结尾,或许这就是有别于生活之处吧
一部全部由素人拍摄的电影,影片非常粗糙,完全没有电影感,应该根本就没有美术组。但也理解,成本应该很少,导演也比较青涩,但胜在情感真挚。故事写的挺好,而且由于的方言电影,可以让演员藏拙。说自己方言可以让演员更加放松,而且哪怕台词不好,观众也听不出来。导演非常聪明的编了一个极端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潮汕地区在结婚方面很封建,那就来个最极端的,然后结尾用Happyending可以让故事好看很多,同时也缓和一下观众对潮汕地区的刻板印象,哪里都有开明的,哪里也都有封建的。7分。
东北人,看的好尬
伪潮汕宣传片(?)舒服的看点是人物真实,顺便领略了潮汕的部分风土人情。算命文化、戏台、烧香和封建民俗一一展现。虽然很憎恶其中所谓的传统(糟粕)男女观念,但确实也是一种发声。新时代小群体力量对抗根深蒂固的习俗礼教,但矛盾基本靠自我消化与自我感动,电视台采访这种推动的情节有点弱,所以结尾才会觉得过于梦幻。「back to love」
电影拍摄的很简单的,像纪录片。但是挺有感触。0.对潮汕的文化一直挺感兴趣的,牛肉火锅,宗族,封建。1.我的好朋友也在深圳打拼,嫁给潮汕人,也挺不开心的。其实婆媳关系如何,大多看经济情况,条件太差的,不会舒服的。2.这次去闽南广府旅游,都没敢去潮汕,语言不通,我就是在另一个对立的集体,和去外国有什么区别?很有危机感。3.母亲在和邻居的对话也让我们窥探到了老人心思的变化,在现代生活中,不仅婚姻难得,爱情也不容易得到。既然已经拥有,还能一辈子打光棍,和不爱的人蹉跎吗?哪个母亲都不忍心。
牛皮啊这个结局
潮汕在知乎被黑惨了,但是我还是愿意相信现实中也有一些圆满。
比《爸,我一定行的》好些,摄影更好,细节也做得更好了,更有电影的质感。看得出导演是港片迷,有港片情怀,某些套路/节奏/笑点像是模仿老港片的,什么地方发生什么剧情,都可以预见。剧情有些地方还是不够流畅,男主和某些配角演技有时候生硬了点,不太自然,有点尬。男女主角CP感不够,互动不够亲密,某些情节设计又挺让我费解的,女主这么优秀,一个人在深圳打拼,性格却这么温柔顺从,少了点个性的样子。男主妈妈演得更好,结尾在飞机上妈妈说“你是不是觉得妈妈很差劲”(类似这样的台词),这时候挺打动人的。融入的潮汕地区传统文化和婚育话题,挺真实的,倒是让我感到有点不适,个人也不喜欢这些东西,比如催婚,催生,婆婆教媳妇拜神,算命等等。片子的音乐,插曲,片尾曲好评,很好听,融入得还不错,里面还有王家卫《花样年华》的曲子。
第一次作为投资人参与的电影~主创都是平时一起喝酒吹水的好基友,敢想敢做,坚定靠谱,第二部电影作品完成度如此之高远超预期。调色时有幸一睹真心立马决定用养老金入股,非常有信心!
很稳的一部电影。问题不少,比如故事层面简单、转折没有说服力,强行大团圆还不如就定格在机场那场戏;有的演员始终不入戏;空镜部分有点刻意;深圳部分网络电影的质感比较重。但也有亮点,比如男主在阳台看妈妈和弟弟那场戏、男主和女主在老家走亲戚的戏、结尾去杭州的戏确实是有想法的,也拍出了极好看的、有烟火气的汕头。此外这部电影贡献了今年第一个我必须记录下来的角色,妈妈这个角色基本就跟我妈一模一样,一样有些封建,一样会自己说服自己更开放一些,有着一样的两条裙子,也一样会说出那句“我是不是很没用”......前作很多人吐槽除了潮汕话之外都太悬浮了,那这一部是明显感受到导演是用心的。
3.5,看完想去汕头玩,这大概顶得上一个好评价
对潮汕增加一点了解。(那首月娘啊~还挺好听的,不知道歌名是什么
太自然了
感觉剧情一般,也没什么太新奇的。潮汕文化和普通长三角的文化成绩也是看点,小细节还是比较甜的。
如果女演员能更南方一点就好啦~
意外的有点好看,不过整体故事还是有些扁平,但好在还挺有特色的,有几个片段甚至让我有点找回了当年看侯孝贤早年电影的感觉。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方言和习俗(往后这些传统似乎会随着一代人的逝去而隐没在潮流中),人情世故,忍俊不禁的笑点。妈妈的观念转变够快,所以说父母哪有拗得过子女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话说好想以后能看到一部专门讲汕头美食和民俗的电影。
潮汕原来是这样的???作为女性完全无法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