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早上打开冰箱,发现昨天做的红豆粥坏掉了,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它倒进马桶。
如果这份工作不称心如意,深思熟虑之后也能决定换掉。
如果我的爱人不再爱我,尽管痛彻心扉,我也能放手。
但是如果有机会,有这样一个,完全改变痛苦的生活轨迹,改变这把扔掉的茶叶包再泡一遍般滋味的生活,甚至让一个令我又爱又恨的人完全消失的机会呢?
如果这个人是自己的孩子呢?
这么多年,埋藏在Ed心底的阴霾无法散去。
他的孩子是痛苦而恐惧的、有暴力和自残倾向的,不知何时,Sam也许就因为过失杀人入狱,给Ed和妻子带来更多的痛苦。
没有哪一列车能带走Ed的悲哀。
也没有哪一张车票能带他逃离。
他不再真心地微笑,他逃避快乐,因为觉得,他不配。
梅肯高地给了Ed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
他可以像这里的其他人一样把自己的过去、令自己痛苦的人像倒馊了的红豆粥一样倒掉。
让Sam这个患有神经疾病的儿子,从活到现在,倒退回七八岁夭折,甚至是从来没存在过。
真的能这样做吗?可以一天天地过自己最开心的日子,可以把痛苦的记忆从脑子里切掉,可以吗?Ed犹豫过——他去了三次梅肯高地,并不是没想过重新开始。
但是——书读完了换一本新的;去年去西藏今年可以去新疆;人不爱了大不了换一个——但是不管你以后在不在我的生活里,谁也没有办法抹掉你存在过的事实。
因为——因为我真的很爱你啊!
我把房间装修成你肯定会喜欢的样子;我想你也会喜欢我喜欢的唱片;天气晴好的时候我带你去放风筝;你在厨房帮妈妈把面粉和鸡蛋搅拌均匀。
你不可能不存在。
你是一日二十四时,一月三旬,一年四季。
你是我对这世界全部的爱恋。
我不是车站的调度,你不是乘车人。
不是我换一列火车就能这辈子也遇不到你。
因为如果遇不到你,我也就不是我。
痛苦从不曾掩盖快乐。
当你行将失去一个人,举目四顾,拥有他时的那些恐慌和不喜早就云散。
留在记忆里的永远是他可爱的一面。
显然我们选择的依据不是有没有痛苦,而是爱没爱过。
所以我们才成为我们。
梅肯高地不是精神高地。
它是一个精神病院。
未婚夫妻不停重复他们最开心的一天;服务员表现得热爱生活和工作;其他人和他们一样,远离真相,不承认痛苦,但是其实,正是痛苦造就了我们。
E03之后,我发现三个故事都在讲真相。
第一个故事讲面具和真相。
第二个故事讲表象和真相。
第三个故事讲结局和真相。
Ed第三次从梅肯高地回家,见到了儿子,却没见到一直会等他的妻子。
我想在修改后的结局里,妻子可能被精神失常的儿子杀死。
但是这不是一个妻子还是孩子活下去的选择,这也不是一个和谁度过余生的选择。
事实上,Ed回家前并不知道结局是怎样的。
他选择的不是结局。
他当然知道也许Sam会闯下更多的祸,但是他选择了接受和承受——生命是一个酸柠檬,Ed没办法把它酿成酸甜可口的柠檬汁,但他还是一口一口地吃下它——因为他爱他啊。
很久没在豆瓣上发言,今晚刷了三集Electric Dreams,胸口闷了几句话,不抒不快。
作为PKD的死忠粉,我真的非常失望。
情节蹩脚、人物单薄、表演僵硬,从视觉上来说,整体的场景设计和呈现效果都只是捕捉到了皮毛、模仿出了样子,却并没有抓住PKD风格中灵性与厚重并存的质感,没有抓住Cyberpunk、抓住Dystopian的精髓。
对于架空世界观的Sci-Fi,特别是PKD充满省世感,社会评论,以及无与伦比的想象力的作品来说,让观众相信和理解不同故事中世界构建的肌理至关重要。
期盼看到这个剧集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这之间,Blade Runner 2049也在院线上映了,我也拖家带口去影院连刷数次。
从风格和形式上来说,我认为Blade Runner 2049很好地呈现出了PKD的反乌托邦灵魂。
视效的调性,人物与情节的塑造,无一不在为构筑整体宏观世界做贡献。
虽然我对故事的走向以及表演方面对于影片还是有一些质疑,但就创作者对于荧幕语言和影像艺术的把握来说,我充满敬佩和感动。
当然,电视剧本就与电影有着类别性的不同。
创作时长短、资金支持低等客观因素或许会让主创能够高质地交出延续性极强的作品显得更加困难。
但这并不能作为科幻剧集盈满硬伤的借口—Charlie Brooker的黑镜系列,同为成本并不夸张(至少前两季是如此)的剧集,却在三言两语间便搭建出引人入胜的别样世界。
对于细节的把控,着力点的平衡,以及人性的剖析让黑镜系列有口皆碑—作者和创作团队真的动了脑筋,结合精妙而相对简洁的视觉和扣人心弦的故事脉络,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充满惊人完整性的小宇宙。
相比之下,Electric Dreams这一次拿出的结果,显得仓促和幼稚。
我想我可能还是会继续看下去,希望后面的几集能够有所改善。
深夜发文,逻辑不甚清晰,还请见谅。
读心者与常人之间,仿若黑人和白人,穷人和富人,同性恋和异性恋。
甚至黑人,穷人,同性恋者还并不天赋异禀,愤怒的大多数就给他们扣上了低贱,卑微,肮脏的帽子。
如果还有读心者这样天赋异禀的人,「大多数」就会感觉更深刻地被冒犯。
他们一边站在道德制高点宣称没有人可以偷走他们的思想。
一边去读心者的妓院让她们解读自己龌龊的思想供自己嫖乐。
也就是一边宣称思想隐私一边令别人看到自己的思想供他践踏。
这好像因为大象尖牙就把所有大象的尖牙掰掉供人取乐,还感觉自己是维护了世界和平。
人性就好像一张面具,脸谱化的冷漠,深藏的仇视和鄙夷,最深处的恐惧,还有用以遮掩这些的愚蠢。
当面具揭掉之后呢?
从Honor可以得知,游行者有人是天生愤怒,有人只是因为男朋友而来。
但是的确人人都踩了读心者一脚:凭什么你会读心?bitch!
平庸之恶。
这是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判断权利放弃的恶”。
有枪就一定会杀人吗?
是男性就会去强奸吗?
如果天生读心的本领是对思想的冒犯,那生而为人食万物是不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原罪?读心者当然不那么无辜。
如果你有枪,那你应当被证明具有使用这种杀伤力极大的武器的判断力和理智。
但是读心生而有之。
这种能力被偶然轻易地赋予,没有选择,没有理智,犹如闹事中怀抱珍宝的孩童。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为政府卖命的女主,挖掘别人最深层、最隐秘的思想。
那些不应该被任何人知道的、没有妨碍到别人的最深处的隐秘和羞耻,都在她面前暴露无遗。
人类大脑的遮羞布,被读心者一把扯了下来。
但这不应该成为人们鄙弃读心者的理由。
因为不应该有人有原罪。
当一个种族因为天赋背负上原罪,像Mary这样的女人沦落为妓,男人只能做最底层的工作,每天生活在谩骂和歧视中,暴乱其实是必然的。
政府在其中更是没起什么好作用。
作为普通人政府,他们口蜜腹剑;一边在心里歧视读心者,一边假装为他们争取权利来以求读心者的依附。
但是他们也没想办法改善维护读心者和普通人的关系,反而用读心者来制服反对读心者的游行。
就好像,用暴力来抵抗以暴制暴。
政府要的是无限的控制和安稳,至于谁被歧视,使用的手段会不会使矛盾被激化,政府不考虑。
他们也找出了对读心人免疫的人留了一手来对付读心人警探。
而政府对面具人和面具制造者的追击,其实是因为面具人更倾向于做出过激的行为,而面具制造人没有经过政府的同意就给了他们这种权利。
其实面具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因为每天戴面具显然不现实,所以这种面具的出现象征性更大:它代表着防备,歧视,鄙恨。
它甚至深化和具象了人们的恐惧和愤怒:没有面具就算游行也会被读心者解读想法,而有了面具读心人就没有了优势,这种落差很容易让人感到为所欲为。
人性何劣。
什么时候异于常人的少数人不用担心被迫害而蠡动,大多数的常人不因少数的不一样而加害,我们才能说,我们稍微遏制住了人性的阴暗。
其实进化是如此的多种多样,什么时候我们见到别人,就像在X教授的学校见到同学一样“哎你会火啊,我能产生风暴!
”又或者我们能对天赋异禀者心平气和,能对不一样说好,能不理解但是尊重。
那人类才是真的进化了。
可惜那一天真的很远。
By the way少狼主是真的帅。
2017下半年到2018年初,《电子梦》第一季10集全部结束。
第一集,制帽人《The Hood Maker》,非常好。
非常纯正的英剧感觉。
设定上也是PKD拿手的变异人、心灵感应。
故事叙述流畅,尤其是最后男主能力的暴露,自然合理,和前面埋的很多伏笔契合。
第二集,不存在的星球《Impossible Planet》。
特技很绚,尤其是宇宙中各种星云、奇观。
绚烂、大气。
故事的解读有很多方式,有人认为他们最终来到的就是地球,有人认为最后出现的不是幻觉。
这集还是有些坑的,比如那个机器仆人诡异的态度。
第三集,通勤者《The Commuter》。
不像科幻故事的科幻剧。
故事其实不用科幻的元素也不影响叙述。
男主的表演很精彩,普通人的无奈、麻木、希望、悲伤和喜悦,都入木三分,真实动人。
第四集,疯狂的钻石《 Crazy Diamond》。
前面的叙述还不错,交代设定,塑造人物,营造气氛。
后面就崩了,飞速发展,咯然而止。
虎头蛇尾的一集。
第五集,虚实人生《Real Life》。
又是PKD擅长的题材,真实与幻境,幻境与幻境的切换、对立。
悬疑一直保留到了最后一刻,非常精彩。
当然,剧中几个女演的颜值也是赏心悦目。
第六集,人类是《Human Is》。
外星人题材也是PKD大量涉及的。
这集是典型的双线推动,一条线是人类和外星生物的战争,争夺资源。
一条线是女主和丈夫的感情。
两条线交织叙述。
最后在女主丈夫的身份上,两条线的价值观判断截然不同,这也就引发了主题,human is? 故事很精致,唯一的遗憾就是悬疑过早披露,关于女主丈夫的身份,以及女主对这个身份的态度剧情进展到一半就很明显了。
第七集, Father Thing。
一般般。
同样是外星人入侵人类身体,这集是完全不同的故事走向和态度。
这种设定当年可算是脑洞大开,虽然今天看来不是那么新奇了。
所以说,光靠PKD的脑洞是不能保证剧情的好看的,还要有优秀的改编和拍摄。
第八集,自动工厂《Autofac》。
人工智能的主题,多次反转,非常精彩。
本集探讨了一个永恒的主题——意义。
人工智能存在的意思是什么,在没有人类的情况下,如何继续自己的意义。
意义消失了,就创造一个。
片中的人工智能是如此行事的,人类呢?
马克思韦伯的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第九集,安然无恙《Safe & Sound》。
集权、洗脑控制。
PKD时代对这些还是忧心忡忡的。
故事也算中规中矩。
是一个深刻的主题,但这种主题的表现,《黑镜》系列要精彩多了。
第十集,杀死全部其他《Kill All Others》。
又是集权的主题。
限于篇幅太短,无法展开,既不能展现集权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无法慢慢推进主角的悲剧。
略显平庸。
总的来说,在心灵感应、多重幻境、外星人这些PKD拿手的主题上,电子梦还是不错的。
偏政治类的,如集权社会,由于《黑镜》珠玉在前,比较而言,平淡无奇。
前面几集略显老套 感觉经费也不够,特效镜头都比较敷衍,出场的几个机器人看得我尴尬症都要犯了,第八集真是惊艳,后面两集感觉很真实,都是身边事儿,第九集一开始看感觉剧情很夸张,但是仔细一想离我们也不远。
第八集最后的反转看的很是过瘾,如果有第二季的话希望剧组多点经费哈哈哈哈,多加点特效,特效再精致一些。
摘要: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其消费理论借用符号学理论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码作用而导致身份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的根据。
而消费所依赖的符号-物带来了现实的虚空,消费被符号操控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深层逻辑。
Autofac的隐喻:生产和消费优先于人的存在《Autofac》(自动工厂)是改编自菲利普·迪克小说的英剧《电子梦》中的一集,描述了类似于消费社会终极形态的人类未来,并且明显借用了鲍德里亚的诸多哲学概念。
故事讲述了核战争爆发之后,一小撮人类活了下来,这些人依靠着Autofac这样一个全自动工厂源源不断给他们送来物资而生活,但是其中一个镇上的人觉得不对劲,他们感觉到自动工厂通过无人机运来的物资并不是他们需要的,而且他们好不容易培养种植了一些植物也因为自动工厂不断排泄出的生产副产品——也就是各种各样的垃圾污染物而无法存活。
所以他们就策划了一起反抗自动工厂的行动,直到来到自动工厂内部,一切谜底揭开:原来他们都是承载了原来工厂制造者和管理者意识的赛博格[1],人类早已灭绝,但是自动工厂是永生的,为了合法化自动工厂的存在,它就把人再生产出来。
——美其名曰,人类无法管理自己的生活,Autofac就接管了这项指责。
首先,这些赛博格作为人的拟像身份是令人疑惑的,故事的假设是这些赛博格具有了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因为他们违背了程序——这个程序就是无止尽的消费或者说为自动工厂生产的东西买单。
在此,程序就是很像一种消费编码,而赛博格似乎就与现实的人没有差别了。
其次,故事是对未来智慧城市(即控制论城市)的预言:基于效率和秩序的智慧城市把一切都包办了,生活看似很美好,劳动生产都不必要了,却牢牢地把人放置和固定在消费者的位置上,而这看似最高的位置其实也是全然没有自主性的。
最后,控制论可能失败,体现了人的行为的自主性及其不可预测性,而一旦消费被去合法化之后,革命就开始了。
这部剧非常好的把握到了鲍德里亚概念里的消费社会的本质:消费社会的自我合法性和消费的无意识。
「消费」的问题作为全球消费主义中心,美国人不止消费今天的今天的钱,还通过疯狂的信贷来消费未来——导致信用卡数量的暴增。
2017年,美国人均持有2.9张信用卡,是中国的8.5倍。
相比之下,中国人均持有信用卡0.34张[2]。
部分美国人甚至把消费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美国第四十三任总统小布什就曾鼓励人们多去购物,以刺激经济,这里几乎有一种消费即正义的理念。
信贷消费给美国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导致大部分美国人处于“贫穷”状态。
根据美国银行利率咨询机构最近统计显示:69%的美国人银行账户存款低于1000美元,34%的美国人银行账户里一分钱都没有。
有些美国人还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有超过43%的调查者表示,他们过去一年经历了不少财政困难,包括缺少食品、不能按时交房租,或者付不起医疗费。
[3]美国的消费带来的问题是很现实的:美国人占世界人口6%,却消耗了35%的世界资源,如果人人皆如美国人一样消费,对地球生态的影响可想而知。
一方面,消费是正义的、或起码正当的,是个人权利,是享受生活;另一方面,消费对地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消费使生产合理化、也就是最终造成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采、生态环境不可恢复性的破坏……消费理论:现代社会的消费本质在鲍德里亚看来这些现象都来自于一个归属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问题:潜在的无限生产力与所销售产品的必要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在技术结构的层次上不断突破原有的限制和有没有这种需求的矛盾。
在这一阶段,体制必须不仅控制生产机器而且控制消费需求,即生产决定需求;不仅控制价格而且控制这一价值所要求的东西,即生产决定「符号-物」。
[1]在其理论中:消费从属于生产,消费是一种生产要素,需求是消费的前提,「符号-物」是消费的对象。
在他看来,「需求体系」是生产体系的产物:而不是“需求是生产的结果”。
消费脉络简单来说就是:生产秩序-技术体系和生产力-流通体系-有购买力劳动力-需求体系。
「需求体系」强调某种结构性。
反过来,消费使生产合理化——需求体系通过普遍的消费变成现实,需求体系的实在化也就是生产的合理化。
在这个意义上,鲍德里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即具有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意向。
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借用符号学理论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码(符号编码)作用而导致身份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据。
“需求不是其他什么,而是在个人层面上生产力合理体系的先进形式。
‘消费’在这里对生产进行了必要的逻辑性替代。
”“消费本身构成了生产体系的替代性体系,消费在今天已经成为主导性逻辑。
”消费社会: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合法性的根据」消费在今天社会层面毫无疑问已经获得了不容怀疑的合法性,这从国家经济即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就可以看出:消费、投资、出口,其中消费对应内需,出口对应外需。
而如果大家都不消费,又没有其他制度平衡,结果很容易想见,就是经济崩溃。
另一个角度是需求,这又可对应某种生命政治,体现在人口对经济的重要性愈趋明显,人口增长前景不佳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前景面临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大众而言,消费可以带来一种「平等的神话」:通过增加财富的总量,从量上达到自动平等和最终平衡的水平,即消除了不平等的社会状况。
由此,又进一步引出「增长的合法性」:因为要实现这种平等,就必然需要不断发展、使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但是,在鲍德里亚看来,“结构性匮乏和结构性过剩——始终存在”,他否定了这种表面上的「平等的神话」的虚假性。
鲍德里亚认为这种合法性其实是一种「共谋的产物」:即垄断性生产——对物质、关系、差异——也就是对符号的生产定义过程,和消费的个性化结构。
共谋在这里明显是贬义,借此鲍德里亚明确了他的批判立场。
需求:需求决定权、消费「强迫症」借由城市化和通讯,鲍德里亚看到现代人的需求是不由自主的——“当整个社会都已城市化,当通讯无处不在,需求将根据一条垂直的渐近线而增长——它并不是出于喜好,而是出于竞争。
”那么这种不是出于喜好的需求还算不算需求?
比方说我们通常把消费划分为食品、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必要支出和其他非必要支出,今天的非必要支出已大大超越前者。
现代都市正是由一群消费「强迫症」组成的,“现代人将自己的一切都置于消费之中,获得一种安全感和实在感。
”这种消费的需求其实来源是可疑地,“当代资本主义的结果是,要么通过先于生产行为本身的手段(民意测验、市场研究),要么通过后续手段(广告、市场营销、包装),“从购物者(在此能逃避任何控制)那里剥夺决定权并将它转让给企业。
它可以在企业那里得到控制”。
广而言之,个体对市场行为适应以及总的社会态度对生产者的需求和对技术结构目标的适应,就是体制的自然特征(最好说逻辑特征)。
其重要性会随着工业体系的发展而增加”。
——这就是与“传统序列”相对立的、被加尔布雷思称做“颠倒了的序列”那么真实的需求或动机到底有没有?
可能还是有的——“必定有一种需求,而这一需求是社会流动性的功能。
”可能超越阶级、超越当下的生存境遇才是人们消费的真正动机。
当然需求除了内在的动机之外,还可以由外部手段来操纵。
创造需求——爆米花实验和现代广告技术1957年,市场研究人员詹姆士·维克瑞宣布了一项实验结果,证明潜意识刺激能够对人们的购买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维克瑞宣称,新泽西人在电影院看电影时被偷偷地灌输了两种潜意识信息:"喝可口可乐"和"吃爆米花"。
维克瑞自己设计了一台高速投影仪,让这些信息在电影屏幕上一闪而过,信息每次停留的时间仅为三千分之一秒。
虽然观众并不知道这些信息的存在,但可口可乐和爆米花的销量分别上升了18%和58%。
[3]当然这种广告投放方式是野蛮甚至是不合法的,今天它以更软性及可见的方式进入消费者的视线。
比如《复联2》中的各种商业广告植入,从汽车到内裤,从银行到保险公司,Samsung,Audi,哈雷,Under Armor,Beats,Addidas……各式品牌电影里出现的植入广告总额超过了1.5亿美元,比电影的总成本(2.2亿美元)的一半还要多。
在此值得质疑的是一部广告电影是否还有必要收费?
如今作为捕获消费者手段的文化产业借助于广告、电影影视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通过创造时尚、符号和文化意义、对大众实现了全面的需求控制、进而消费控制,这点通过广告公司的核心创意部门和广告以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形象出现获得说明。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互联网:最大的互联网企业本质上都是广告公司——谷歌、淘宝、亚马逊、阿里巴巴。
而且不仅仅是内容曝光上,实际上有一种接近消费行为控制的工程学——比如通过算法即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建模:在消费决策的各个环节上设置监测点、再通过人群画像、标签分组、行为监测和分析,从而捕获特定或易于有某类消费倾向的人群。
这也是为什么大数据对消费社会的具有特殊重要性。
消费:物还是符码?
在鲍德里亚看来:“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
”“流通、购买、销售、对作了区分的财富及物品/符号的占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语言、我们的编码,整个社会都依靠它来沟通交谈。
这便是消费的结构,个体的需求及享受与其语言比较起来只能算是言语效果。
”消费过程既是作为明确意义和交流过程,是一种交流体系,也是一种“语言的同等物”;也作为社会分类和区分过程,于是它就成了战略分析的对象,在法定的价值分配中,决定着其特殊的分量,这些价值涉及到其他社会含义,如知识、权力、文化等。
正是在价值分配的语境下,诞生了「符号-物」,一种超越传统物的存在。
符号-物:带来了物的价值重估作为社会存在,人的“需求”可以是没有限制的。
虽然物的量的吸收是有限的,消化系统是有限的,但物的文化系统则是不确定的。
甚至可以说,符号是人的需求增长的必然对应物。
对于新的消费社会中的「符号-物」,产生了这样一些与传统物不同的社会现象:1)第一位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受符号支配,因此一切都是可替换的;2)拜物教其实是一种符号拜物教、对能指的拜物教,也就是对对可能性、潜在意义的迷恋;3)符号价值实际上是能指超越所指,也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功能大于物的功能即其使用价值;4)符号-物是一种“个性化”的、处于符号差异体系中的意义对象;5)形成了一种「物-人」的新关系,这种关系与物的去魅有关:人比物长久、物沦为暂时性的消费对象,于是不管是一个圣杯还是一座教堂、博物馆里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人与物只建立短暂联系,这样人在一生当中也就可能拥有过无数的东西;6)物就有昭示「整个类别/物的系列」的功能:通过符合和象征意义物品之间建立了心理联系——洗衣机、冰箱、微波炉、电视机、汽车对应于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方式、奢侈品包、名表、豪车则对应于精英阶层的生活方式,这样也就建立了需求体系的对应物,「符号-物」迥异于基于物的用途和功能而被需要的传统物。
一个更重要的现象是物的自杀、死亡加速和破坏,这里发生转变的是物的价值根据——消费就是消耗,因为被使用的对象需要持存性和耐用性,而符号需要交换需要更替,这项消耗活动是建立在技术“破坏”或以时尚的幌子蓄意使之陈旧的基础之上的。
广告耗费巨资实现了这一奇迹。
其惟一的目的不是增加而是去除商品的使用价值,去除它的时间价值,使它屈从于时尚价值并加速更新。
比如汽车例子,作为一种不经济的出行方式、且道路安全事故频发,对「物与生命」如仪式般规定的破坏,为自己提供了物质过于丰盛的证明。
鲍德里亚故而预言:“「破坏」都注定要成为后工业社会决定性的功能之一——在破坏中超越、变化。
”符号-物的意义符号-物对人的意义在于差异化,“工业需要无差别的人作为劳动力,无差别的人再次要找回他的区别性”。
正如「消费的脉络」也提到过的需求体系是作为生产体系的后果而产生的。
消费的结果是使消费领域成为了一个富有结构的社会领域,因为消费的结构性和阶级性也体现了流动的可能性。
因而,「符号-物」也就在社会区分原则或逻辑下的应运而生。
消费还体现为一种渗透:“消费领域对于他们来说是个清一色的领域(至多有少许的收人和“文化上的”差异)……需求和满足会向下渗透。
”反过来说,人会在这样的等级社会中自动向上归并、靠拢,这或许正是今天被大力提倡的消费升级。
总之一句话:一切消费都是为了社会地位。
「物的合法性」也就是:通过物而拯救的等级逻辑。
符号-物与现实的关系然而「符号-物」的到底能盖几分真实?
鲍德里亚持一种怀疑态度:“信息的内容、符号所指的对象相当微不足道。
我们并没有介入其中,大众传媒并没有让我们去参照外界,它只是把作为符号的符号让我们消费,不过它得到了真象担保的证明。
这里,人们可以给消费生产力下个定义。
消费者与现实世界、政治、历史、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利益、投资、责任的关系——也非根本无所谓的关系:是好奇心的关系。
根据这种简图,可以这么说,我们在此已经明确的消费尺度,不是对世界认识的尺度,也不是完全无知的尺度,而是缺乏了解的尺度。
好奇心与缺乏了解,指面对真相所产生的同一个整体行为,是大众交流实践普及和系统化了的行为。
因此,这也是我们这个“消费社会”的特点: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
”也就是说,符号-物越是发达,真相越不重要。
在这个意义上,「符号-物」是消费社会中具有自我意义的结构,它与现实的脱离,这个结构的形成逻辑是:首先,由于一切物品都变成了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物品,那么消费本身成了一种意义领域;接着,这个意义领域成为吸引着人们消费的“黑洞”;从而,符号化的消费构成了一种自我封闭和内向生长的环境,具有自组织的性质;最后当物品过渡到「符号-物」之后,一切物品都可以相互替代了,而虚空的符号之下可以是任何物品,因为占有关系要比物本身更重要。
最后鲍德里亚的结论是:消费被符号所操控, 这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深层逻辑。
于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了另一种支配与控制, 即大众通过主动地进入到消费社会中, 通过对身分的差异追求无意识地认同了消费体系以及相应的符号-物体系。
现代社会因此体现为一种由大众消费而非劳动为主要驱动力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消费力比劳动力更重要的今天,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全球资本的行动逻辑。
[1] 赛博格:英语cyborg[2] 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7[3] 2016年美国家庭经济状况报告(Report on the Economic Well-Being of U.S. Households)课程论文——读书笔记一篇@2019.9
真的感觉上个世纪的人的科幻想象一样那么厉害,科幻永远不落后。
1the hook maker“读心人”的存在,如果在好莱坞大片那就是“X教授”,但如果是一个小群体,作为特殊的人群,自然会被当成“异类”而被大多数“正常人”排斥,排斥的结果也肯定是社会最底层甚至被监控被歧视。
更何况,他们是“读心人”,谁又愿意被“读心”,正如那个maker教授所说“思想是人类的唯一自由殿堂”。
我觉得教授是大好人啊,为什么要抓他呢。
我有个卑鄙的想法“正常人高层”害怕“读心人”又想利用他们。
而“读心人”的反抗,到底是争取人权,还是正如“正常人”害怕的,他们还是想窥探思想,凌驾其上,因为他们毁掉了面具。
我觉得是毁掉他们公平地位和平相处的机会。
面具其实是让彼此变得平等,因为,面具只是象征一种可能性,以后完全可以制造“眼镜”挡住“读心人”或其他更便携的,完全可以双方平等合作商量。
但是,没有,双方都没有。
我知道,这肯定是影射当时50年代的现实,但我不了解那个历史(当时美国处于麦卡锡主义的白色恐怖。
政治审查和迫害严重,全国受牵连的共有 2000 多万人),我感觉还是讽刺政府的多。
好啦,回到男主女主,“you can read my mind,but you can't read my head”,这句也是经典啊,我也不知道男主是否真的因为彼此相处而爱上女主,但很清晰,女主被欺骗了,很伤心。
2 不存在的星球在未来,地球一般都会毁灭。
星际旅行,“星芒之梦公司”是个弄虚作假的旅行公司,也许,宇宙并没有那么美丽,只能通过“色彩增强”、“粒子碰撞放大至恒星级”来把简化的幸福放大,他们的工作也许就是“编织梦想”。
而有钱的老人家想回到奶奶的故乡“地球”,想体验奶奶曾说过的“森林、瀑布、溪流、游泳”,也许听人描述的美好具有致命的吸引力,我至今记得“金阁寺”。
为了钱,小胖子决定鱼目混珠(他虽贪财但心肠不坏,从结局可知。
而机器人管家不愧是机器人,冷漠而忠心,为了主人的“圆梦”,管男主去死),男主也刚好被打击(剧情需要)。
重点在于,那场梦,爷爷奶奶附体之恋。
“你有梦过我吗?
”3通勤者一开始很悬疑惊悚,我也是到了最后才理清剧情。
梅肯高地,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也是一个虚假的世界,一定时间点从某列火车跳下可以到达。
功能是:进入后再出来可以“改变”自己世界,消灭曾经的痛苦,记忆手术后痛苦不再存在(其实就是“无限月读”),主角的痛苦是“有个类似精神分裂躁狂症的儿子”,于是儿子消失了。
(看到这我还以为是主角有精神病,幻想出儿子)反正我理解到的主题是“那不是痛苦,那是爱”,不能逃避现实。
尽管消失了对儿子和父亲都好,但那是虚假的。
其实我觉得“梅肯高地”那些离不开的人,就是从火车上跳下来的不堪痛苦的自杀者吧。
4or5 real life通过仪器,两种生活,不断来回,可以选择,到底哪个是真?
“当你做梦时,你依然是你自己,只不过不是现在的你”。
没想到,主题是“每个人都想为自己的罪过惩罚自己,哪怕那些罪过是假的,因为不知道自己是否配得上美好的生活”6 human is“如果牺牲,爱和善良都不是检验某人是否人类的最终测试,那什么才是”这么一来,他喜欢的到底是变形虫,还是曾经的丈夫,还是丈夫,还是结合后的丈夫?
7 the father thing外星人入侵,会占据身体和记忆,跟上一集刚好相反,南小主杀了他爸爸并推动反抗。
因为是大量入侵(跟上一集的区别),尽管假爸爸对妈妈变更好,但还是不行,假的就是假的。
除了色调偏暗,也不知实际要表达什么。
反抗?
外星人占据人类身体的恐怖,一直环绕不散。
8自动工厂这个故事很精彩。
战后自动化工厂反而成了统治地球的存在,它自认“为消费者服务”,更为可怕的是,原来消费者没了(战争的可怕),于是创造人类出来做消费者,“一切都是可取代的”,可是创造的人类不知道自己是替代品,产生了爱。
于是工厂创始人毁灭自己的工厂,因为它变了,不再是造福人类,而是控制人类,在她看来,那些人已经是人类了,于是她和男主就快乐活下去了。
9.安全第一自由和安全,这就是个隐私的问题?
恐怖袭击的谣言是对真实的垄断,说的不就是美帝吗?
就知道那个女孩会被耳机骗,哎,肯定要这样被骗的。
原文链接:放飞潜意识的vacation多半是危险的 大家好!
这集剧情简单来说,就是女主被虚拟现实设备带来的虚拟人生所迷惑,觉得真实的人生并非真实,最终选择留在虚拟世界的故事。
女主最终选择留在虚拟人生我想直接说出我对本集剧情的一个疑问:为什么那套设备要以用户的潜意识为基础?
而这是个致命的bug!
从剧情我们可以知道,女主长期以来一直因为一场伤亡事件而内疚和自责,无论是搭档还是女伴的安慰似乎都无济于事。
她似乎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一年多了她仍然无法释怀在这种情况下,女主的女伴带来了尚处于测试阶段的这款产品,寄希望可以给她带来一场vacation,谁料却使同伴走上一条不归路。
基于女主的潜意识而构建出的虚拟人生,其实是可以看出她的内心的。
在那里她是一位成功男性企业家,财力雄厚,但妻子被歹徒残忍杀害,自己会如蝙蝠侠般行侠仗义。
如果一个人有强大的能力,但他也没能保护住自己最爱的人,那他的心里会是多么的内疚。
由此可见,在虚拟人生中,女主虽然期望拥有强大的能力,但仍然藏着深深的自责。
虚拟人生中的自责感转变为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女主把自己拥有的都自认为合理地解释为另一个人的幻想。
更糟糕的是,一旦她如此想问题,这些想法又会反过来作用于潜意识,进而体现在自己构建的虚拟人生之中。
潜意识在强烈地对抗着现实人生最终,女主仍然选择服从了自己的潜意识。
从产品的角度,我想说,这款产品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潜意识带来的消极甚至黑暗的一面,单纯放任用户自身的潜意识,并将其作为构建世界的基础是不可行的。
如果产品的目的是给用户带来一场vacation,那么完全可以设定好虚拟情节的基本走向,并将与用户潜意识的互动也完全被设定为积极取向即可。
毕竟,潜意识里的东西,当事人也说不清。
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欢迎关注公众号并分享,谢谢支持!
系列文章:剧集【菲利普·K·狄克的电子梦】观后感系列之一剧集【菲利普·K·狄克的电子梦】观后感系列之二剧集【菲利普·K·狄克的电子梦】观后感系列之三
比较追求奇异效果的科幻系列故事,介于奇幻与科幻之间,体量太小,碎片化严重,讲不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往往是架子刚搭好,演员表就开始滚动起来了。
但依然值得一看,尤其是对科幻题材创作有一些启发作用。
人吓人,扮鬼吓人,对我而言都是低强度神经游戏,电子梦里的Kill all others才是高级情境——最令我恐惧的人间炼狱。
因为我身处其中,亦真亦幻,我约有一半生命归属others,另一半则处在对others身份定位的恐惧之中。
胖子和所有人一样,生活在一个实现了区块链的社会中,一言一行都有监控记录,电视上每天都在直播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总统候选人(唯一候选人)的演讲,她告诉人们,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那是一种爱国的姿态。
直到有一天,这位候选人在直播中说出了心里话“Kill all others”,胖子坐不住了,一个视频电话打到直播现场去质问,为了这通匿名电话,他把自己装扮成另外一个虚构人物。
然而,身处区块链社会中是无以遁形的,他的真实身份立即被显示在全国观众的屏幕上,候选人很淡定地问,你有什么不同意见?
胖子想逃,候选人却说,假如你不是“others”你就不必害怕……【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因为剧情类似黑镜而看的这个系列。
也是侧重于在科幻题材下讨论人性和情感,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发展地日新月异,人性永远都是复杂和原始的。
歌德说,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种更高真实的假象。
我觉得这类精彩的科幻作品也是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细节的融合,把幻想世界和现实生活完美地揉搓在了一起。
也非常喜欢它们呈现出来之后带给人类的许多思考……第五集,是我最喜欢的一集。
看完整个人恍惚地怀疑世界怀疑自己了……虽然如此,但是我没有勇气结束现在的自己,不论如何,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还是舍不得放弃的。
有时候会焦虑,但还是会调整好心态,让自己珍惜且好好地努力生活!
第九集,很现实的思想控制,尤其现在的各种媒体,高科技信息源,细思恐极……真的很不想使用智能手机!
就这也配这么高分?本来满怀期待看的 第一集后面真是故弄玄虚玩到了极致 实际上说了个鸡吧 把它和黑镜比真是对黑镜最大侮辱了 因为是独立故事 看看后面会不会好一点再打分吧真他妈浪费我在阳间的时间 故弄玄虚浮于表面的东西
很花哨噢 第一集读心让我想到了“猜你喜欢”;说实话挺平庸的
跟《黑镜》一个套路。未来黑科技
7-10讲的确实是人本性的春秋大梦。
特别喜欢第3话,虽然有动摇,但是仍然选择面对现实面对责任。这才是最深的父爱。第6话的老白好温柔啊。第7集相当好看啊,悬疑的氛围刚刚好,我以为孩子会误会了,但是结果确实很悲哀。Greg Kinnear演技也在线,从一开始的慈父到后来冷冰冰的外星人,转变还是有的。虽然喜欢他让我自动加滤镜。后几集编剧都很优秀,引人入胜。第8集真的不错,被生产的人类。第9集的妈妈,她的专横和对女儿的忽视,最后完成了难以挽回的结果。如果她多听女儿说一句话,结局会不同。但我觉得这些性格和她自由的天性也是密不可分的。最后一集,自己认为的the others,隐喻也很强,只要你敢说话,就会被杀鸡儆猴。
就是很没劲很无趣很老套看完没什么感觉的一个片子
形式大于内容,太温吞了。
故弄玄虚的电影有个共同的特点,看看过的人写的影评和挖出来的资料,比自己看电影更觉得电影好看。呵呵。
越往后越好看
E01读心人读不了感情E02地球梦梦不到地球E03忘忧城忘不了烦忧E04疯钻石疯了的一集E05庄生晓梦迷蝴蝶
虽然概念有点好,但是剧情有点塌。很多处理上给人一种模糊化解释。
e08最佳。感觉每集稍微丰富一下都能拍一个电影。非常厉害
由十个PKD短篇科幻故事改编,虽然以「梦」为题但并非完全与梦境相关,水平也参差不齐。比较值得推荐的有(排名分先后):《虚实人生》(科幻版《庄周梦蝶》,男女主角如坠梦中的表演很动人),《杀光他们》(极权政治与愚民政策,太过真实不敢写太详细的评论),《通勤人》(逃避现实而生的乌托邦,有不少值得玩味的细节);勉强可以看看的有:《安然无恙》(政府散布虚假恐袭消息以提高对民众的监视和思想控制);《自动工厂》(讽刺消费主义,没有消费者就先制造消费者的概念还挺新颖);《为人》(故事简单,但老白被附身前后表演富有层次与变化);《父亲怪》(令人想起《天外魔花》,小孩哥合力杀怪像是斯蒂芬金惯用的设定);不值得看的有:主题不同但同样语焉不详的《制罩人》(爱在思想控制时?),《不存在的星球》和《疯狂的钻石》。
只看了Vera的那集... 这剧的类型完全不是我的菜。Vera在剧里简直就是摩尔在饥饿游戏和规则改变两个片子角色的结合体...给Vera诡异的造型和化妆打负分(化妆师),给Vera棒棒的台词和气场打五颗星!
一集一句话: 1.溺死在名为记忆的河 2.最熟悉的陌生人 3. 失乐园 4.第三者 5. 梦醒一刻,心死之时 6. 好男人一炮难求 7. 异型 8.黑客帝国 9.Siri和墙 10.?
“如果你不是‘其他人’,你就没什么可担心的;如果你是我们超级大国清醒理智而有创造力的一员,你不会仅仅因为言语文字而失心发狂。” Fucking PKD.
不是很看得懂这类剧,每集最后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当然,第二集最后还是很好看的,我不是说裸女,我指的是风景…
看了两集,太催眠了,时间久,剧情空淡1、读心者2、机器人
直接跳过1234567910,去看第八集吧
下半季 8(Autofac)、9(Safe and Sound)两个故事相当赞,上半季5、6。其他有些没啥意思或比较晦涩。第7个故事 Kill All Others,搜狐视频真敢播么口可口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