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看过绘本动画了,心里多少有点欢喜,也会不自觉的冠上崛起的光环,可当细品起来,却仍有颗粒……这七个故事,大都在十分钟左右,如果不暂停吸收的话,很容易被倏忽收尾或新的跳跃所影响,而且就故事属性而言,那些浅显日常中蕴藏着的深层含义,小朋友理解起来恐怕很难,反倒是我们这些从童年走来的大孩子,能够推开那扇门,迈向收获和感动……然而,影片并未提供这把钥匙,只能由观众自行配造,否则,便如缝隙里窥视……
若是说到和孩子一起看的寒假片倒真真儿是隆重推荐这一部一部排片巨少的动画电影《向着明亮那方》
对的,就是金子美玲那首诗的名字是中国首部绘本电影七个绘本,七个故事,七种温暖。
口碑很高,但排片巨少。
每每此时我就有些感叹那是一种好的影片太少人知道的唏嘘排片少到什么地步少到市区内的影院白天能看到的,只有两三家。
少到豆瓣评分迄今都无法显示因为看的人太少也或许太不荡气回肠了吧年底了,大家都想看点气壮山河的那么像这样日常生活里淡淡情感的便不被珍视了幸而,在周日我们跋山涉水看到了这部片周末的下午三点五十我们三个人,却包了全场。
小朋友呼哧乱窜,倒是高兴我只是觉得可惜。
小朋友看完自己做的手帐但电影,是真的温暖。
女儿都忍不住“呀,我觉得好治愈呀”“呀,都是一家人一家人的故事”七个绘本故事,用七首童谣引出来,在中国传统水彩、剪纸、水墨等等的动画形式下。
绘制了一个又一个细腻的烟火日常。
最近年底回望一年,总觉得人生艰难。
有时候也会觉得成长,确实是布满荆棘的。
想起来成年人一直形容童年是“无忧无虑”这件事其实只有孩子才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无忧无虑。
只是,如何在忧虑中寻到温馨而别致的快乐情感就是这部电影让人动容的魔力。
让我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来告诉你。
它们都有着治愈你生活的力量。
为什么是寒假带娃必看。
还是那句话。
小时候看多了好东西长大了就不会为烂片贡献票房。
(剧透了也值得看)人生啊,总是从提问题的小兔子开始
与其说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成长必经。
故事复述出来,只言片语,却诠释了生命的浪漫。
为何会长大,长大变成什么?
妈妈会永远爱我吗,会永远爱妈妈吗?
妈妈说我长大了就飞走了,真会开玩笑,小兔子怎么会飞呢?
妈妈笑而不语。
桌上的汤就像海洋。
人生海海,终将乘船远去。
却也是长大了才能明白的道理。
小兔子蹦下来,说着妈妈我出去玩啦。
随着妈妈的视线,消失在丛林中。
这是第一个故事,像我们对世界的问候和存疑。
父母是天空,是海洋,是拥抱,也终究是看着孩子远去的背影。
连背影都是温柔的,就是妈妈啊。
可是人生,并不总是那么顺遂。
或许遇到走不出来的苦痛时,也只有家人才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所以除了美好,人生也应该直面痛苦和黑暗。
然后努力挺过去。
我很喜欢其中一个小火车的故事。
虽然没有交待背景,但应该是08年地震之后,受灾的城市和家庭。
男孩失去了自己的城市,和爸爸妈妈住在临时搭建的安置房中。
等着火车开来,带他们去看新的家园。
天灾之后,人人都有创伤,但好在一家人还在一起,一起吃晚饭,一起去看跨年夜的烟火。
只是,男孩总是要和父母一起组成小火车。
空次,空次,空次,空次他也想看看更远一点的地方,他也想穿过黑暗的隧道。
但,得克服自己的内心。
故事讲的,其实是穿越隧道绝处逢生。
地震之中,男孩的腿被压断了。
小火车的意像,是他的假肢。
而爸爸妈妈的爱,是他的依靠。
家人啊,拥抱在一起,和他一起走进黑暗。
空次,空次,空次,空次但他独自踏出那一步,迈入属于自己的光明。
男孩走出隧道迎接那一刻,未来和全世界盈盈在手。
电光火石的蜕变,就是成长啊。
苦痛中的成长,隧道里的光。
但更多家庭的温暖,就在一日三餐。
翼娃子的周日。
是一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但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动容感。
或许,烟火日常才是人心。
翼娃子,父母是重庆农村来城市里讨生活的夫妻样本。
爸爸妈妈开一家夫妻店,妈妈主厨,打理生活。
爸爸负责配送,起早贪黑。
9岁的翼娃子,即便是周日休息,也是清晨五点半跟着爸爸妈妈来到店里。
他在作文里写到,“我在公交车里看着骑电动车的爸爸,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儿在后面。
”日子自然并没有那么应有尽有,但也从来不悲天悯人。
翼娃子做完作业,就帮着妈妈招呼客人。
偶尔带着作业去找小伙伴,街市里的小伙伴,也都是开档口或者开铺头的家庭。
肉档的面板下做功课,点心店的玻璃板后面做鬼脸。
一来一回,街市里的生活啊,跃然眼前。
翼娃子的作文叫做,《我的家》。
他说,我很爱我的家啊,然后把头靠在了刚刚关上店门的妈妈怀里。
可不就是?
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细腻的故事,就在这些烟火日常之中。
还有《蒯老伯的糖水铺》,女儿在外地的老人家,一家糖水铺的日与夜。
《萤火虫女孩》,司机师傅尝到的那一口甜饼啊,是幸福的味道,也是不孤单的味道。
《哼哈二将》,有二胎生活的经验的家庭,估计可以看得又笑又哭。
以及最让我动容的《外婆的巨型铁柜轮椅》。
坐在蓝色轮椅上的外婆在作者口中以散文式的旁白娓娓道来,大量全景的画面被各式各样细腻的情愫填满。
铁柜轮椅是不方便行动的外婆,所有东西放置的地方。
一个铁柜子,用来放外婆的家当。
轮椅,则是可以推着走动。
由于外婆轮番住在“我们家”和“舅舅家”,所以铁柜轮椅就是外婆的全部。
那个冬天,外婆没能挺过去。
铁皮轮椅打开,外婆的遗物散落一地。
这就是……外婆的一生啊。
夏日里腌的花椒豆角还在,外婆却不在了。
手帕里包着的钱还在,外婆却不在了。
一柜子的东西在地上,散成小小的一个圆,东西那么少,可外婆也不在了。
腌菜的花椒味好浓啊,就像我们深藏在内心的感情。
那是被记录的外婆的人生,也是对外婆最真挚的缅怀。
幼至老,生与死,我们是不是需要去学习如何表达爱?
那个瞬间,我们都看哭了。
无论年龄如何,感情都是相通的。
小朋友说,不是治愈动画吗?
为什么竟然觉得有点伤感?
我在想或许等到她长大后,才会明白,这也是一种对抗生活的治愈吧。
人生实苦,但幸而有这些瞬间。
其实,这部充满着独立动画的电影能上映,就已经是小小的成功。
也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尝试。
其实大家可能猜不到的是,《向着明亮那方》的出品方团队,早期也运营过《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商业动画。
所以这一次的投入是反思性的,也是实验性的。
他们说,想做一些真正给小朋友看的作品,而不只是把孩子当成消费者。
孩子,是不能被当成消费者的。
最后想说。
国产电影也好国产动画片也好除了主旋律正能量和技术引领真的真的,要多些这样的直达人心的好故事。
才不辜负我们的大国地位啊。
这部片子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童年的记忆。
太温暖了,不管多么生活多么困难,看这部电影哭一场都能被治愈。
形式和中国奇谭很相似,主旨却完全不同,虽然没有中国奇谭那么宏大深刻,但非常细腻温柔,就如同片名一样,向着明亮那方,它能呼唤起人心里最柔软最单纯的一面,全身上下都流过一阵暖流。
也让我们看到影视寒冬里,中国动画电影也在静默生长着,好后悔当时没有给如此优秀的国产电影贡献票房。
《糖水铺》像一篇小散文,其中从糖水到时钟的转场很惊艳,太温暖了,太温暖了,用语言形容不出来的感觉,全身上下的每个细胞都熨贴。
《外婆》勾起了我好多回忆。
童年的暑假去外婆家,和妹妹在苞米须垛上蹦跳,外婆家有只小狗,有个小屋子里有姥爷的照片,里屋有一面大镜子。
小时候爷爷总是在早上给我买玉米,我在傍晚守着少儿频道,和爷爷在人工湖边上散步唱儿歌。
最后,妈妈想给外婆买一个电热毯但一直忘记作结,记忆连带着悲伤翻涌而来。
这些故事都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画面的细节都很到位,很能带给人惊喜感。
小孩的视角一些都是那么童真。
导演们真诚的把自己的童年献给观众,用人生中最单纯快乐的记忆,治愈着看过电影的每一个人。
“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我爱我的家。
”
和朋友抱着支持的心态去电影院看了整个过程,我们是杭州万达这边的下午五年场,全场就5个人,我和我朋友,还有一对母子,还有一个人好像没有来。
前面的几个是幼儿向的,然后从糖水铺开始,是偏向于成人的生活不易,后面的外婆的铁皮箱,是治愈童年的。
印象里最深的,还是刘毛宁导演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
首先就是色调,一如《铁轱辘》中的明亮饱满,我以为在电影院会显得很刺眼,但是没想到,却意外的很和谐。
那些也曾出现在我儿时记忆里的暖水壶,瓷罐,等,都象征着某一代群体的过往,可能现在很多小孩子已经没有那些记忆了。
其二是故事,小时候的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慢慢发酵成了记忆最深处的愧疚,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去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导演给了我们他的方法。
正如导演说的,这部作品就是给那些长大的孩子们看的。
人是很神奇的生物,尤其是对于记忆,对于自我疗愈的能力。
我们总是能编造出合适的画面和情节,穿插到曾经的记忆里,然后坚信不疑,渐渐的我们也释怀了。
我想这是导演要告诉我们的吧,我们不必为曾经的错误记一辈子,因为那些爱我们的人早就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他并不会介意,并且他们是深深爱着我们的。
最后有个小建议,《向着明亮那方》里的几个短片,主题千差万别,所以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群体,也不好做某一点的宣发。
这边建议,其实可以参考爱死机,全部都是未来幻想,或者是黑镜系列,都是黑色幽默,这些片子其实还有一个大的主题,是关于爱的,考虑宣发的时候,可以往这方面走。
被朋友圈安利去看了这部电影,确实是意外之喜。
《向着光明那方》和《小王子》走的是同一个路数,“给大人看的童话”,七个小故事分别叙述母爱,成长,自强,坚守,兄弟,亲情和生活。
就像开篇电影引用梅老师的那段话:“为童年献上温暖、美好是把一个人美好、健康的一生献给他自己,也献给世界。
我们不愁未来还有多少艰困和意外,因为我们总有信心为它增添昂扬和诗意。
当孩子和成人都能静悄悄的坐在这样的故事前凝视和聆听,我们便以相信一切都会那么有希望!
”作为中国的第一部绘本型电影,它做到了,给孩子带去了快乐,给大人带来了初心。
客观来说,故事的质量参差不齐,比如第三个故事《小火车》,导演有些用力过度。
从头到尾我都没弄明白,小孩的父母有没有死,他走出的是家乡被毁,父母逝去,身体残疾的三重阴影还是在父母的鼓励下走出身体残疾的阴影。
如果我这个成年人都没能理解,那怎么指望涉世未深的孩子去看懂这个故事呢?
第七个故事《冀娃子的星期天》,能看出导演没有处理好细节问题,剧中人物的重庆话不够标准,让我一度以为描写的是安徽人或者江西人,而男主角父母开的黄焖鸡米饭特色性也不足以代表重庆,这点和《肆式青春》差的很远。
这家黄焖鸡米饭里不仅卖黄焖鸡,还卖三鲜混沌、湖南米粉、重庆酸菜鱼……伴随着不标准的口音,我全程在猜着到底是哪个城市的一天,考据不够仔细,会给剧情带来致命的硬伤。
当然瑕不掩瑜,在整部电影里处处透露着光和一样,我能找到绵绵流淌的回忆,奇境梦幻的浪漫,遐意生活的甜蜜和童真可爱的幻想。
在孩子看来是七本绘本,在大人看来一个个童话触及的却是人类社会最深层次的话题。
《萤火虫女孩》模仿《萤火之森》,却用着村上春树式的口吻探讨这“空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全程第三人称叙述,娓娓道来,记录外婆人生的最后时光,没有提及一次想念,但想念之情溢于言表,令人潸然泪下,仿佛也看到自己童年时代陪伴在身边的老人。
《蒯老伯的糖水铺》说出一种坚守和孤独,老人开着糖水铺,真实的记录每位客人,忙忙碌碌的一天里每个人都行色匆匆,落下的生活剪影却填补了老伯心中的空白,冲淡对孩孙的思念。
绘本本身就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再配上电影独有的镜头语言,这种观影体验很高级。
可惜这部电影排片太少,豆瓣上映四天因为观影人数太少,都无法出评分。
在这个商业片充斥视野的时代,如果想寻求一片内心的宁静,想去追忆似水年华,可以去看看这部给大人看的绘本,《向着光明那方》。
我用哔哩哔哩先看了第六章里面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
51:31-01:05:07这个水彩画好像语文课本的封面。
配音很出戏,像没修饰的男音。
然后用真不卡影院看了完整的电影。
第一章《小兔的问题》9分11秒,童声配音好听。
简单的黑白手绘做成视频的那种。
也有红色-兔子的眼睛和其他简单的颜色。
第二章《萤火虫女孩》9分12秒-17:48,公交车🚌司机。
他是死了吗?
突然看到这些发光的东西。
噢原来没死。
第三章《小火车》18:05-28:30,玩具火车还能上路啊?
原来小男孩腿瘸了。
第四章《蒯老伯的糖水铺》28:31-40:09,那个爸好像港音,处处有伏笔。
猫咪伏笔。
“明天会更好”牌匾。
第五章《哼将军和哈将军》40:10-画风是《葫芦娃》那种。
是缺点也是优点。
原来是俩小孩做梦了😂。
第七章《翼娃子的星期天》01:05:16-01:16:42,黄焖鸡米饭店铺,看着小孩吃面🍜,感觉好香。
重庆。
每章前言有小孩配音,好调皮。
向着明亮那方 (2021)7.52021 / 中国大陆 / 动画 家庭 儿童 / 兰茜雅 李念泽 赵易 俞昆 刘高翔 刘毛宁 陈晨 / 朱悦嘉 王诗懿
最喜欢刘毛宁导演的画风!
就像是人不能同时拥有童年和对童年的感受。
童年已经离我远去,童年记忆也在慢慢消褪,《向着明亮那方》就像是向我伸出了很多双小手把我往少时拉了一把,视频中那些孩童天马行空的想象,稚嫩纯真的情感,纯粹简单的快乐,直接了当爱的表达都是我十分梦寐的“超能力”。
电影中有涉世不深对一切都新奇的小兔宝;有公交车司机周师傅幻想的萤火之森,那里有善良可爱的萤火虫女孩,贪吃贪玩的刺猬弟弟,大家热情如火,感恩馈赠;有糖水铺的蒯老伯,女儿在外打拼顾不上常回家看看,却用博爱之心收获了一大批互助友爱的邻里,日子往复,一直向前;有地震中失去一条腿的小男孩,也许在阳光下会有异样的眼光投来,但父母坚定地陪伴与爱给了他勇敢面对世俗的底气;还有一对双胞胎小兄弟,他们有这与大多数双胞胎一样的烦恼,由于强大的自我渴望独特人格与实际中外貌复刻性带来的落差,他们互相嫌弃又互相依赖,有这令人艳羡的“成长中的烦恼”;令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是刘毛宁导演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我”与不同时段的外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记得那时腌冲冲味道萝卜菜时的她,照顾过病榻上不能自主行走的她,见证了她不断老去的过程,直至变成一抔黄土,成为一个高高的土堆,当生命消逝,那些曾经一起经历的过往点滴,那些亏欠,那些惦念,那些再也回不来的好都能化作我们无限的思念…我无限怀念儿时的自己,却也只能继续朝前走,装个勇敢的大人。
小兔不爱吃饭,但却很爱提问。
为什么要好好吃饭呀?
为什么要长大呢?
为什么妈妈的眼睛这么大呀?
为什么妈妈有长长的耳朵?
小兔离开妈妈去远行,想妈妈了怎么办呀?
小兔各种各样的问题,她长大了,学会思考了。
她还没有足够的知识与阅历来帮助她解答心中的疑惑,于是兔妈妈成为小兔心中全知全能的超人。
但兔妈妈不会永远是港湾,小兔也不会永远是停靠在港的船。
影片用一连串丝滑顺畅的转场讲述了普通人的一生。
小兔从一张相片跳到另一张相片,每张相片都是不同的兔生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父母与孩子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家庭这个词,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若干年后,小兔也许会成为《蒯老伯的糖水铺》里那“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女儿,一年到头也没得闲来回家看望蒯老伯。
老伯那一句”唉,他们都太忙惹“,透露着一些心酸与无奈,但同时也听得出他对子女的理解与支持。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兔妈妈有大大的眼睛,可以看见小兔的每次成长;兔妈妈有长长的耳朵,可以听到小兔从远方传来的消息。
但是兔妈妈唯独没有长长的手。
兔妈妈很清楚,小兔是要离开父母去远行的,她要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朋友、事业、家庭。
不必担心关系的疏离,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偶尔的一个拥抱,就足够了。
关系是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甚至提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而关系,是会发展变化的。
就像人要经历幼年、童年、青少年、中年到老年一样,家庭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需要家庭成员在关系和心理上做出调整和改变。
所有糖水一律五元的蒯老伯,用自己的事业表达着他对关系发展的朴素认知。
孩子们长大了,各奔东西,但“晚上总有人要喝糖水的嘛”。
蒯老伯给自己在这条老街上找到了的位置,人们需要他,尊敬他,喜欢他。
蒯老伯一定也有子孙满堂的过去,也有家庭团圆的曾经。
但家庭关系是发展变化的,健康的家庭正是在一代代人的独立成长中,向外发展出繁枝茂叶。
《向着明亮那方》里还有另外5个故事,都有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信大家看了会有不同的感受。
希望不久之后,能在国内的各大视频平台看到这部电影。
今天看到的一部意外惊喜的电影,向着明亮那方,基本零宣传的一部电影,排片也很少,基本只有某些影院每天有一场,网上没有一丝波澜,没有报太大希望去看,果然整个场除了我们一家三口还有一个妈妈带着个女儿五个人包场了。
没想到的是意外的很好看,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展开,每个故事都没有很悬疑很跌宕起伏的剧情,有的只有平平淡淡的生活,基本每个小故事都有被暖到,其中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还触动到了老父亲的点,偷偷趁黑掉了两滴眼泪,眼角看到一旁的妈妈也在擦眼睛[破涕为笑]。
第七个故事结束,片尾字幕出现的时候,一阵安静后儿子说,完了吗?
我怎么觉得刚开始看?
我想,这就是对这个电影最好的评价了吧。
最后和我的好朋友们都推荐一下吧,适合带孩子去看,也适合八零后们自己去寻找心灵暂时的安静。
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唤起了心里的童年,一直在外,回到家就有小时候的感觉,都是温暖的,我的童年大部分是我的外婆陪伴着的,里面的姥姥心里很是莫名的进入到了同频,童年只有一次,时间它慢点,在慢点,希望来回往家赶的同伴们,都可以像小时候那般简单温暖,我看的感觉我想的一直是自己的童年,大多数是难过,和难忘,如果可以我希望以后能够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温暖和照亮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还是比较值得在看一次的,重温旧梦,回到最初的心,那般快乐!
希望国内这种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动画可以多一些。而不是一味的做西游或者封神这种题材的。
有着暖暖的温情,但离优秀的动画电影还是有点距离,一部更适合怀旧的影片
整体儿童向,小火车和糖水铺最喜欢,一种尚有童趣的游戏与模仿,而透出不亚于成人的坚韧,糖水铺里的圈圈绵绵,周转开市井里的邻里情谊,也层叠着对过往的浓稠回忆。外婆说教味略重,特别喜欢透过玻璃珠流泄的阳光,而在外婆去世后皂角树间又再次出现。萤火虫借用得有点水土不服,兔子的故事背景干嘛放民国?
3.5+0.5
组织了活动,三场,大概60多个孩子。但,这个电影应该大人看,孩子很难看懂。也就故事性最强的哼将军和哈将军孩子看了乐呵呵
创意和剧情不错,位国产动画的成长点赞
画风都很好,就是内容都比较儿童向。剪纸哼哈二将和《乡村巴士带走王孩儿》的前传最佳。
美食,家庭,中国人民的坚韧、友爱太治愈我了。记得带纸巾。
形式>内容
完全子供向绘本作品改编动画,尤其开头几个作品真的幼儿绘本感非常强,很幼…总体感觉音乐存在感过强,有些甚至产生了MV感,如果不这么依赖音乐抒情也许可以更丰富更生动。最喜欢《蒯老伯的糖水铺》,很美很温暖都市夜景,我也想做一份这样的工作,做到老也不错。
青年主创很用心。喜欢糖水铺的故事。
我想喝一碗糖水铺老伯的糖水
说低幼的也是服了,本来绘本就是给小孩看的啊!
有几个画风还不错,但是内容温馨又空洞。
治愈系动画短片拼盘电影,在一众3D炒冷饭大电影里很是自然清新。内容有幻想也有现实,有成人也有儿童,视觉风格各有特色,方言的使用比较出彩。小火车最佳,虽是主旋律,画风也有点诡异,但是整体效果很棒;哼哈二将结尾反转不错;糖水爷爷、小兔子、外来务工小孩各有亮点但整体一般;萤火虫和外婆都是被演技差的配音毁了。
非常治愈 很适合我这种人
感謝蒲蒲蘭和熊貓大大,終於在下著2022初雪的這天看上了中國首部原創繪本改編的動畫電影《向著明亮那方》。七個小故事或鬧騰,或溫柔,或幽默,或深刻,展現了國人的愛與美,也引發了我們對人情的思考,對家庭與愛的表達,對故人的追憶之情。希望今年除夕時分大家都能與家人團聚在一起,畢竟“家“裡總會有個人在問「到哪兒了?」
说实话,制作很可以,但是故事很平淡,不太像是给孩子看的,个人来说喜欢小火车和哼哈将军,外婆那个看的心里难受,其他的印象不深
我是来看毕设合集了吗😥
有点儿无聊啊,看完第二个故事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