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恐惧的其实是恐惧本身”作为一个20加的大朋友来补哈利系列,补到这一部才真的觉得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给孩子看的系列电影了,这一部的主题是恐惧和时间,各方面的设计我真的都太爱!
尤其是各种神级的转场,还有内核的升华之类的,反正可以感觉的到这个受众已经不是简单的局限于孩子了,让我对后面的几部有些期待了!
尤其是这一部是哈利的颜巅啊,为什么后面张开了反而还超出意料了?
哈哈哈没有冒犯的意思,前面的两部也很棒但目前真的超爱这一部!
(2022.4.19)(2024.10.25)“无论说得多诚实,如果别人不愿意听,那也将毫无意义”重映的第一天就去补票咯,看完全系列后再回看这一部依然是全系列的最爱。
可能就是从这一部开始hp剧组的灯光师开始不怎么上班了吧哈哈哈,全片暗暗的色调,恐怖氛围的营造,演员们的成长,导演长镜头的设计等等吧都让这一部成为我的最爱。
卢平和小天狼星都是太让人心疼的角色了,他们都身不由己却又是一往无前的角色。
卢平对着哈利的眼睛也说过他的眼睛很像莉莉那一刻会想到爱也许不会消失是真的会转移的。
还有最后小天狼星对哈利说这一点,你知道就足够了,是啊,也许我们这一辈子在乎的人总共也就那么几个,你在乎的人都已经明白你的心意了那其他人的看法或言语那有怎样呢。
而且对方如果不相信你的话说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在经历了魔法、特技、三维足球、精致的场景、完美的演员搭配和皆大欢喜的结局之后,很难再想像哈里波特还能有什么新的突破。
前两部的成功给这一系列设立的基准不低。
在走进影院的时候,多数波特迷期望的可能是故事的继续。
像007一样,知道期望什么,只要能保持相近的制作标准,两个小时的享受是能保证的。
以这样的期望,你会得到一个极大的惊喜。
如果说前两部中,大人会发现自己偷偷地和孩童分享童话的快乐,并为为此感到稍稍难为情的话,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会因为比小孩享受的更多而感到歉疚。
“阿兹卡班的囚徒”是一部十足的情节电影,它在魔幻、特技、动作之上增加了剧情、悬疑和惊愫。
转折和意外使你很难猜到结果。
其实你没有时间去猜,紧凑的情节会一直牵着你走。
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意见,它近乎没有节奏,它用百米的速度一口气跑完了三千,不给你片刻回味的机会。
相对于多数青少年读物,哈里波特的精神寓意向来是现实的。
在第三部中,这种现实由含蓄变得直接。
不公正可以永远延续,恐惧和弱点可以永无摆脱之时,正义和勇气可能是别无选择。
在娱乐之外,从这部电影中得到更多的收获,需要一定程度上心智的成熟。
加上整部影片极度晦暗的基调,这不是一部适合十岁以下儿童的电影。
不过,成人往往会低估孩子的领悟能力,JK Rowling的成功一次次证明了这一点。
结论:三部哈里波特中最好的一部。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不建议看情节介绍过多的影评。
因为情节转折的突然,一两个关键的字句就能刹风景。
这一部换导演了后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节奏加快了,当然悬念感也没有前两部强。
特效还是提升了点,这一部是是典型的拍给成人看的儿童作品了。
话说,黑魔法防御老师一集一个人啊,还有就是波特的姨夫姨妈在发生了这么多事后还一直收留波特没有把他送去孤儿院。
我觉得人家真的够意思了。
当时刚看完这一部就觉得导演的功力相当高超,后来到几年他果然夺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导演。
阿方索擅长长镜头,对故事的叙述节奏掌控的很好。
他的电影里情感融入的特别细腻,需要品味。
可以说,原著里阿兹卡班这一本书高潮是很少的,阿方索却拍出了超越原著的味道,难能可贵。
但是这部电影小朋友很难懂。
也因此造成了票房上的尴尬。
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小天狼星布莱克越狱事件贯穿全片!
而小天狼星布莱克其实就是哈利波特的教父。
当年被委任为守护者的小矮星彼得叛变到伏地魔阵营,直接导致赤胆忠心咒不攻自破,于是就有了伏地魔杀害哈利父母,自己则被咒语反弹肉体消亡。
而在那个时间点,小天狼星是唯一一个知道小矮星彼得是守护者,是彼得出卖波特一家的人,于是开始追击彼得。
但是狡猾的彼得被小天狼星困在一个拥挤的街角时,突然嚎啕大哭,引来大量麻瓜围观,还大声污蔑是小天狼星背叛了波特一家,接着用魔杖制造了一场爆炸,断掉自己的一根小手指,化身老鼠溜进下水道逃之夭夭。
这次爆炸造成了在场的12名麻瓜当场丧命,再加上现场留下的彼得小手指,爆炸前彼得的指控,以及所有人都以为他是波特夫妇的守护者,于是可怜的小天狼星布莱克被关进了位于北海的巫师监狱阿兹卡班,被一群以人类的快乐情绪为食的可怕生物摄魂怪看守着。
而在之后的12年间,小天狼星布莱克也一直被当成是伏地魔手下的头号食死徒!
至于小矮星彼得则被整个魔法界当成了英雄,甚至被追加了巫师界的最高荣誉:梅林一级勋章!
后来彼得就以老鼠的形态东躲西藏,机缘巧合成为了韦斯莱家的第三个儿子珀西的宠物,后来珀西又将它送给了弟弟罗恩,而如今这只罗恩最宠爱的宠物老鼠“斑斑”其实就是小矮星彼得!
时隔12年小天狼星才决定越狱的转折是:今年暑假,罗恩 韦斯莱家赢得了预言家日报的年度大奖金加隆奖,韦斯莱一家赢得了七百加隆巨额奖金。
于是韦斯莱夫妇带着孩子们前往埃及旅行,顺便看望在那里工作的大儿子比尔。
韦斯莱一家的获奖信息以及他们在埃及的合照也被刊登在预言家日报上。
这天 时任魔法部部长的福吉来到阿兹卡班视察工作,被关着的小天狼星实在太无聊了,于是问福吉要来了预言家日报 玩纵横填字游戏。
而这张报纸上刊登的正是韦斯莱一家获奖的合照,小天狼星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上那只缺了一个趾头的老鼠就是小矮星彼得!
再从文章中得知韦斯莱的孩子们在埃及旅游结束后将会回到霍格沃兹,小天狼星立马意识到如今哈利也在霍格沃兹,小矮星恐怕会对哈利不利,于是利用自己阿尼马格斯(Animagus)的能力变身成一条大黑狗,趁着夜晚看守给他送饭的间隙躲过摄魂怪的看守,一路跋山涉水只为前往霍格沃兹保护哈利!
随着小天狼星的越狱,整个魔法世界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小天狼星的越狱是为了去霍格沃兹害哈利,于是派出了大量摄魂怪对霍格沃兹严加看守。
而这起小天狼星布莱克越狱事件一度被魔法部认定为阿兹卡班有史以来第一起越狱事件,直到《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那起骇人听闻的小巴蒂·克劳奇越狱事件被揭露!
前两部是好电影,续作虽然一直在追,也有少数好印象,但总体感觉混沌一片,大抵是些流水账般的无脑作,不,还真不是无脑,不看仔细还真不知道他们要干嘛。
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这一部。
-借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重映把该系列又看了一遍,果然还是前两部更好,真实、古典、宏伟、精细,人物鲜活,设定合理,不依赖后期。
此作不过套了一层哥特滤镜(抑或是童年滤镜),就能被称为“绝美”?
是我不理解爆米花电影的受众们了。
死亡打光,画面非低饱和而发灰,甚至影响了清晰度;垃圾分镜,近景构图像被随机切割过,远景无虚实,重点涣散;运镜单调,几乎全是固定镜头,拿前作主角乘老鹰电梯时的视角转换对比,高下立判;道具粗糙,每到细节就拉远镜头,快速闪过,或利用特效;可能是主角们长大后第一作的缘故,赫敏、罗恩的表演痕迹重;另外人物关系不明晰,叙事缓慢缺乏张力,剧情漏洞我都不想说了,毕竟正典也有。
此作明显更产业化,鲜有自己的特点,也没有发挥在好的地方,失败中的失败,甚至不如某中二吸血鬼爱情故事的电影化。
怀念老校长。
-最后一部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很难想象会是这样收场,回忆前两部打造了一个新世界的经典,完全沦为偶像剧。
想到最终章即将上映,我又重新看了一遍,哈利波特电影从高三陪伴我到今天,是在是不可替代的记忆。
无论丹尼尔长的歪了还是正了,他永远是我心目中伟大的哈利波特,第七本中那个最终战胜自己成就自己的伟大的人。
原本最喜欢第四本书的我,现在觉得就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而言,第三部我最喜欢。
当看着哈利骑着巴克比克在湖面上飞行,看着活点地图上的一个个小脚印来来回回的走,看着哈利和布莱克看着城堡畅想着虚幻的未来,整部电影美得像首诗,回想当初电影上映时众人对导演的非议,现在觉得幸好是阿方索导演了这片。
当然第三部其实也是听讨巧的一部,它没有第一部那么儿童书话,没有第二部的恐怖阴暗(其实也不是很恐怖啦,而且也很儿童剧),第三部叙述着哈利上一代的故事,展现这哈利这一代的精神。
除了巴克比克飞行那段我喜欢以外,我觉得最后穿越救人那段我很喜欢。
电影忠实还原了书中这一高潮片段,拍得流畅不拖沓。
虽然这也是基于罗琳本身故事写得不错,但是电影中展现出的景色是书中无法传达的。
当然,片子还是有点遗憾,在我看书的时候,我总觉得当哈利最终明白击退摄魂怪的是自己而并并非父亲时,心中一定是有点悲伤的。
可惜丹尼尔并没有这样表现。
嗯,不过也许有人觉得应该这样。
各有各的见解吧。
以上
因为之前只看过这个系列前两部的电影,导致我读这个系列的第五本书的时候曾经留下过一些疑问,后来这些疑问都在我看到这个第三部的时候得到了解答。
今天在我重温了一遍第二部后,借机也把第三部再次重温了一遍。
如果说今年我第一次看本片是为了对照我对原著的记忆,第二次就完全是为了影片自身来看了。
原著的最终之战是整个《哈利·波特》系列中唯一涉及到“时间穿越”的地方。
看起来,J.K.罗琳设想出的穿越时空是属于那种“穿越时空不改变历史”的类型。
这里解释一下所谓的“类型”,根据我看到的一些穿越时空题材的作品,我把穿越时空分成两种类型。
“穿越时空改变历史”:穿越时空行动本身对所穿越到的时间就具有修改的作用,而且与这段历史相关的历史也会随着一块改变,这种设定多见于欧美题材;“穿越时空不改变历史”:穿越时空行动本身并不具有修改历史的作用,只是在“过去”曾经感到莫名其妙的事情会随着穿越时空的行动而得到解答,这种设定多见于日漫题材。
这两种类型中,前一种比后一种要难以想象一些,毕竟要明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
这里因为哈利在之前就已经看到守护神,所以判定为后一种类型。
我看到有人因为本片包含“穿越时空”的剧情而认为本片带有科幻要素,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穿越时空”并非只限科幻题材的作品有,西方人传说的魔法中是有一类“时间魔法”的,利用这种魔法可以改变当前的时间,所以这第三部仍然是纯粹的魔幻题材作品。
以前看《哈利·波特》的第五本书的时候,对“小天狼星是怎么来的”和“哈利怎样学会保护神魔法”这两点留有疑问,现在看完了第三部,这些疑问终于全部解决了。
这一部换用墨西哥导演阿方索·柯朗来执导。
现在对比起第二部来看,本片终于没再有恐怖片的感觉了,而且在前期的一些细节处反而还原了少量第一部的感觉。
影片是以原著的最终之战为核心,而前期的剧情全是为这一部分做铺垫,这些从本片对原著的取舍和改编就可以体现出来;到了最终之战这段,影片是详细描述了这一战的每一个细节。
这样做虽说未必就一定完全忠于原著,但能使影片的所有剧情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来走,这也使得剧情变得紧凑从而具有条理性。
哈利的教父小天狼星是全片的核心人物,也成了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
哈利最初是遇到了变成一只硕大黑狗的小天狼星,原著见面地点是在魁地奇赛上,而影片是在路边的灌木丛里(今天看后确认了)。
再就是赠送那把“火弩箭”的情节,这次是移到了全片的最后。
这两点可以说是影片的改编得比较巧妙的地方,虽说和原著不一样,但用到电影里却正是恰到好处,类似的例子在本片其实不止这些。
另外,我听有人说小天狼星是Homosexual不知是不是因为受了这部电影的影响,如果是的话那我可以说这是子虚乌有的事,原著中并没有这种描写出现。
印象中,作者亲自承认的Homosexual只有邓不利多。
之前太过于在意电影对原著的还原了,现在重温并进行对比后才发现,这确实是一部好影片。
而且本片的出色表现更多是在于导演的出色发挥,本片在IMDB上的评价也是最好的,但这位墨西哥导演执导了这么一部后就再也没继续执导了,听说是因为票房不理想(貌似他执导的很多电影都是叫好不叫座)。
PS:这是我重温后删掉重新写下的评论,还是用原来的标题,作为我在观看第7部前的最后影评。
黑暗紧张的情节,幽默风趣的故事,构建成了一个意犹未尽、构思巧妙的全新魔法。
影片以小天狼星向卢平教授传递命咒为核心,以记录哈利成长与自我救赎为起始点,将人性与背叛描绘的淋漓尽致,除此之外,紧凑离奇的故事,更是将哈利与小天狼星,斯内普的纠葛推向高潮。
由于伏地魔一直没有出现,因此哈利没有像以往一样直面死亡威胁,而卢平的出现,则是哈利直面内心恐惧的开始,每次哈利遇到难题,卢平都会耐心的为他指点迷津,因为他总能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因此与哈利有着不解之缘,于是他从哈利的眼睛认出了莉莉,此时哈利对父辈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成功召唤了守护神,并在记忆中得知自己巫师的身份。
自幼失去父母的哈利与单亲家庭的斯内普,以及被家族抛弃的小天狼星,孤儿院长大的伏地魔,社会边缘的卢平因为有着共同经历,所以感同身受,而因为霍格沃茨的出现,让他们彼此相遇,找到了家的归宿感。
在这个守备森严的监狱,布莱克也为了寻找哈利从阿兹卡班逃了出来,并为他的主人伏地魔报仇,而此时斯内普与小天狼星一直是宿敌,此时斯内普也失去了最爱的莉莉,因此一直想为她实现报仇计划。
而小天狼星与哈利始终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于是当真相到来,穿越时空改变历史的计划,才获得了真正的胜利。
信仰与坚守,让他们勇敢直面自己的内心,战胜恐惧,这或许是魔法永存最好的理由。
个人评分:10
加班一周,周五晚上重看了阿兹卡班。
无论小说七部曲,还是电影八部,这都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跟《天使爱美丽》、《神探夏洛克》S02E01一样,疲惫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出来重温。
在我看来,魔法石和密室是经典的儿童冒险故事,拼图线索分明,悬念层层推进,集齐宝物解锁下一关任务。
火焰杯其实结构类似,只是加入了更多成人世界的阴暗,老克劳奇对权力的痴迷对妻儿的疏忽,都不是罗琳阿姨的闲来之笔。
凤凰社和混血王子里又有了青春期混沌的感情和自我与外界的碰撞,死亡圣器更不必说塑造了教授隐忍终生的情圣形象。
但是相比后四部阴谋逐渐走出校园save the world,第三部go deep down inside倒显得特别。
第三部是唯一一部哈利没有直面死亡威胁的,伏地魔自始至终不曾出现,而飘荡游离的摄魂怪,是内心恐惧的外在表现。
当面对博格特时,最恐惧的恰恰是恐惧本身。
面对恐惧,逃避无济于事,只有真正的快乐,强烈的正面能量,才能够抵挡。
承认脆弱并没有什么羞耻,不能坦然面对内心不会示弱才是不够强大的表现之一。
这一部里真正出现了一位好老师,卢平不仅教会哈利召唤守护神,而且在哈利质疑自己内心脆弱的时候,给予了他及时到位的开导。
而卢平也是七部曲里我最喜欢的角色,他亦师亦友亦兄亦长,在阻拦哈利面对博格特之后,在哈利因不能去霍格莫德村而失落时,他说,在无人理睬我的时候,她愿意。
她总能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即使他自己还懵然不知。
我不记得小说里有这段对话,但是容我八卦一句,卢平对于莉莉,要么是超越男女的大爱,要么是远远望着的关怀?
但回荡在山谷间的那段笛声A Window to the Past,实在是悠远凄迷。
(话说第七部里卢平一度逃避家庭责任想要与哈利三人一同逃亡,其实很能理解。
大结局一度哭死)卢平大抵是此时哈利所认识的与他父母最亲近的人,也是第三部亲子代传承中的关键角色。
他从哈利的眼睛认出了莉莉,从守护神牡鹿认出了詹姆。
同样地,第三部里贯穿着哈利对于父辈的认识逐层深化。
对于每个孤儿来说,内心总是寻根追源的。
第一次成功召唤守护神,小说中哈利所用的记忆是得知自己的巫师身份,而电影里成了一年级时在厄里斯魔镜里看到父母,那不是最快乐的,却是最强烈的。
这一改编巧妙地契合了整部电影里对于父母的思念。
所以当得知小天狼星背叛了父母时,他急切地想要报仇,而在真相大白的那个月夜,走出打人柳的阴影,他又为能与教父同住而欣喜若狂。
电影里一处细节很打动我,小天狼星望着远处的城堡说,多美啊,如果能以自由人的身份回去,该有多好。
可惜的是,这个心愿他至死都没能实现。
哈利与教父同住的愿望亦是如此。
自幼失去父母的哈利,孤儿院长大的伏地魔,单亲家庭的斯内普,与整个家族格格不入的小天狼星,还有因狼人身份游走于社会边缘的卢平,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孤儿,他们都是在进入霍格沃茨之后,才有了家的归属感。
有知识,有朋友,有无限悠长的少年时光可以在湖畔挥霍,而我们这些十一岁时不曾收到猫头鹰来信的麻瓜,只能从书本和屏幕里一窥那个世界里的斑斓。
《阿兹卡班的囚徒》,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都是我最挚爱的一部。
原著早已看过不下十遍,清晰记得第一次阅读是在小学五年级,十一年前。
清晰记得第一章的名目叫“猫头鹰邮递”,清晰记得这一部的大多数情节都发生在夜晚和秋冬季,清晰记得其清楚地记得在这一部里哈利又有了亲人。
初中二年级,九年前,电影上映。
上初中时,我在外独居,周末回到冷冰冰的“家里”,六亲疏离,生活似乎与快乐没有什么关系。
那时,家乡只有一家电影院,在一条行道旁种着香樟的商业街上。
它只有一个影厅,一部大片会连续上映大半个月,更有趣的是,这家电影院还不清场,中午买票进去,可以反复看到晚上十点打烊。
似乎是那年十月的连续两个周日,我都去那家电影院看《阿兹卡班的囚徒》,国语配音——昨晚我才得知,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翻译的版本。
这些年来,一直忘不掉那几位配音演员温柔的声音。
如今,又是在十月的一个周末,心情一如当年,无意间找到了上译厂当年配音的音轨,搭配着人人影视上下载的高清MKV视频,再次回味。
时光如水,电影院拆掉再建,高楼碾压香樟,少年也远走他乡。
我还清晰记得那条种着香樟的半里长街,哈利和赫敏温柔的声音,和年少无依的自己。
-译制单位:上海电影译制厂(2004年)主要配音演员:吴磊、沈达威、黄莺
主角演技真的太差了。哈利波特的书是有绝对原创的想象力的,但是这个系列的电影,是完全被禁锢在最纸面的表达上了,太缺乏电影故事和塑造能力了。太差劲了。
好没意思,做铺垫的一集
没什么好说的,补看~
阿方索你还我魁地奇杯!
暗黑版本的哈利波特,哈利波特3跟前两部相比明显更加的成人向,连滤镜都从暖色调变成了冷色调。阴郁且昏暗。不过哈利波特3的时间倒转情节很令人印象深刻,现在看来依然很是让人怀念。
重温。无论书还是电影,(前六部中)都最爱这一部。第三部是父辈的回忆,罗琳将大量的剧情隐藏在水下,次要角色的认知要完全超越主角和读者。正是由于角色们的认知视角不同,尖叫棚屋的情节才最精彩。如果以Lupin,Black&Snape的角度分别去读这部作品,那就完全是三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了。例如我曾多次想象Lupin在火车上醒来第一次见到Harry的心理活动,那一定是又辛酸又感慨吧。三个主角在这里都是颜值巅峰,Ron在这部最帅,且与Hermione之间有着微妙而暧昧的尴尬😅 相比之下,Hermione与Harry之间真的就是铁直的友谊
所以小天狼星辛辛苦苦越狱本来是为了啥?两个十三岁小孩解救鸟人和狼人会不会过于容易了?哈利波特除了每到生死关头突然金手指,除了命里带来的那些东西,还会点啥?赫敏和她的没用的男人们的故事……我大概还是过了看这电影的年纪啊……
#系列重映打光和调色算是在风格上算是尽量做到了阴冷感的统一,但鉴于系列的定位也无法再进一步。揭晓真相的双反转简直比柯南还幽默,斯内普这部是完全当搞笑角色使了。
全方位的杰作。跟前两部不是一个档次。没什么人和事是真正可怕的,你恐惧的其实是恐惧本身。荒诞化是一个有效的对付恐惧的办法。你容易被负面情绪击中,是因为你背负的苦痛多,不必因此羞耻。痛苦需要用快乐去抵御,要尽量多积累快乐的体验,建立自己的情绪粮仓,抵抗岁月艰难。人只能自己救自己。那个孩子直到真正长大的前一刻,还满怀希望地相信父亲一定会来救自己,尽管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父亲,不留着这个念想还能怎么样呢,大哭。
比前两部出色很多 剧情上细节上节奏上都掌控很好 原来是换了导演 最感动的是当小天狼星让哈利波特和他一起住的时候
圈钱的老套路,没劲
这集仍然差
“能救人的不是神,从来都不是。只有人能救人。”当哈利波特以为是他父亲救了他时,却从没曾想过,原来是穿越回时间线的他救了他自己。想起《历史的尘埃》里的这句话,只有人能救人,同样,能救你的也只有你自己。
这一部真好,好棒,太棒了。不再是删减小说段落后直接搬上荧幕,而是重新梳理剧情逻辑,在原著略显散乱的事件中制造环环相扣的影视冲突。节奏把握得也好,卢平教授的第一堂课,哈利骑上巴克比克的翱翔,紧急关头召唤守护神的震撼––我印象最深的这三个场景都最大化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不再单靠剧情的奇幻有趣抓观众的心。不过没办法还原每一个细节,还是有点遗憾的。比如阿尼马格斯的由来,比如为什么会把召唤守护神的法师认成爸爸,比如赫敏极端的情绪化和罗恩可爱的嘴硬心软。
3篡改剧情太严重啦,说实话这些电影是拍给喜欢原著的人,如果没看过小说直接看电影一定会觉得云山雾罩……
本来想给两星的,但是看电影的时候有点头痛,看完之后更头痛了,反正内心里这电影也不值高分。每部开始都是哈利寄人篱下被欺负,但是这一部这个地方更离谱,哈利把别人变胖,现场五个人,突然就变成了三个人的吸,另外两个感觉好出戏。而且整部电影我觉得剧情的撕裂比前两部更严重,之前只是逻辑有问题,现在直接开始跳跃了,都不需要过渡了,最离谱的是时间倒流都有了,莫名其妙给你跟踪地图。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在树底下那一段,真相碰撞的时刻就像狗血,你碰撞就碰撞了,偏偏又要再来一下人变狼增加点剧情,狼跑了,你不回来找大家帮助,非要往其他地方跑,哈利也要跟着跑,操。辣鸡。今天星期天,u区回来刷抖音,然后出去吃饭,然后又在客厅吃饭,然后看电影。
怎么说呢,dark风格,挺好。
当时觉得好失望好失望
【A】从序幕开始便是五星,系列第三部的音画母题(闪光与施咒声)在镜头从华纳LOGO中心穿过后便被简洁呈现,随后镜头再一次拉远带出第三部片名,是创意与匠人精神的体现,在大卫·叶茨四部复制粘贴的云雾片名执行下显得如此可贵。不仅如此,那些在后期制作和前期筹划中被重视的虚构视觉实体似乎也在用自身证明一个美丽的设问——如何让娱乐大片变得好看?于是我们看见了混乱与闹剧的编排(玛吉姨妈变气球),珍贵的友情互动(宿舍吃魔法糖果),以及穿梭于天空、季节、镜面和时钟内外来参与故事驱动的摄影机。即使内在仍有“主题乐园电影”的嫌疑也无妨,因为在表层好看这一块已经做到了极致,对娱乐大片的最好赞美。/10-26观影补标
时空倒流的高潮戏其实很粗糙,产生了大量的悖论。之前的铺垫也做得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