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原本有目标的警探, 在药物作用下, 在频繁地变换自己警探和卧底身份中, 逐渐迷失了自我, 最后在意识模糊中被放逐到某地, 而这个地方正是伪装后的幕后公司的老窝. 在这个过程中, 几乎没有获得帮助, 即使他卧底身份的女友就是他警探身份的上司, 因为被放逐到那里正是警部的最终目的.但是一个已经迷失自我的人可以最后清醒过来并完成任务吗? 我不知道, 因为影片到此为止.作为一个看着别人不关心的文章, 读着别人不care的代码的人, 我感觉道路也很艰难, 衷心地祝福一切还不被理解的人! 坚持就一定会成功!说说影片, 前面冗杂的对话太多, 与剧情有关的对话太少, 其实是很无聊的, 但是最后10分钟揭开了谜题. 坦白说我不喜欢这种模式, 但看完后还是觉得勉强对得起前面的啰啰嗦嗦的剧情的.
或者应该从本片另一个侧面来看现在的社会劳务关系,每天安稳地完成八小时工作,晕忽忽地为权力资源阶层卖力,这样的人在这个世界所经历的连个注脚都寻不到对于嚎头的真人渲染动画,我了解生成动画过程也就没觉得有啥好奇之处
致PKD名字对你来说一定不重要,你可以是鲍勃阿克托,可以是里克德卡德,可以是杰克,可以是爱马士肥特。
你把自己活进了小说里。
不知有没有走出来。
暗黑扫描仪,也许扫描的正是你的内心焦虑,抑郁,疯狂一个居住在雷斯岬站的居民,在无尽的药丸中寻找希望你质疑自己,在虚构的世界中获得解脱你怀疑一切,怕家中发生火灾,怕汽车被人偷走,怕自己入不敷出在这些厄运到来之前,你就被疾病夺走了生命你相信未来吗?
本片的原作者菲利普·K·迪克,自 1982 年告别人世以后,《银翼杀手》 、 《全面回忆》、 《异形终结》、《强殖入侵》、《少数派报告》到《记忆裂痕》,再到眼前的这部《暗黑扫描》,迪克的作品屡次被改编上大银幕。
完成于1977年的小说《暗黑扫描》 其实是作者菲利普·K·迪克带有纪念性质的作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作者与朋友们一起嗑药并沉迷逍遥的经过与体验。
迪克是以同情和无奈的角度出发,在篇尾的作者附记中,迪克认为及时行乐本身没错,他那些朋友因享乐而受的惩罚(终生脑损伤或脑死亡)实在过于沉重。
故事发生在未来的美国加州橘子郡,讲述的是缉毒卧底密探为破获毒品源头而付出巨大代价的经过。
不想再多说关于导演的经历、导片风格或是制作手法,但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真人+动画加上特殊软件效果处理后,十分适合表现服用药物后的视觉反应。
本部影片其实是相当的压抑的,我在看过以后,心情总是以一种沉重却又因为故事本身就是虚构环境而显遥远以至于不应该叫沉重的低落情绪持续了两天。
我想这种感觉也许就是吸毒后期的那种空虚的反应吧。
吼吼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部电影,最后的结局还有一点小小的意外。
忧悒的音乐伴随着凄惨的主人公死亡诗篇般的内心独白,将一个失落者的心情刻画到了极至。
“扫描仪能看到什么?
进入大脑?
探至心灵?
他能看到我的内心,我们的内心吗?
透彻的还是黑暗的?
我希望它能看得透彻,因为我在再也看不到我的内心了,我只能看见阴霾。
我希望它能做的更好,因为如果扫描仪只能看到黑暗,就像我看到的一样,我就是被诅咒了一遍又一遍。
”当人们在失落的时候是否也会产生类似的感叹呢?
那就让这句话把我的伤感寄托出去吧,永远。
补充两句关于本片的内容,这是一部需要看至少两遍的电影,里面的对话很多就像谜语,说的是后面的情节,所以你看完以后回头再看对话,尤其是那个女的说的话,就会明白,如果还不明白,那说明你和基努.李维斯演的那个探员差不多了。
如果你看明白后会觉得这个片子很牛。
再说一句,片尾原著的那一大段文字,跟本片内容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原著的一个纪念性后续,别混淆了。
主要讲述了缉毒探员弗瑞德为了调查新毒品“D药丸”,以身试毒,最终染上毒瘾造成人格分裂而迷失自己的故事。
描述了新型毒品给人们的思维造成的混乱和错觉。
这是一部晦涩的影片,一些剧情甚至是模糊不清的——而这正式电影要表现的本意。
影片结尾打出的原作者因毒瘾而死的朋友的名单,故事的含混配合着出场人物身份的模糊,都在联系着毒品对人的腐蚀。
fred痛苦的发现,他根本不记得其实和唐娜睡了。
一声枪响他惊醒了,想起来过去的生活。
完全健康但乏味的生活,所以他说“其实是憎恨这些”。
他就是D药丸的受害者,但又同时是个“卧底”,当然其实他卧的是另外一个底,这在片尾意味深长又悲哀的显现出来了。
为什么理查德的片子表现力这样好,能深深打动人,使读者能加入他营造的任何氛围和情绪?
这无疑会成为一部划时代的片子,很奇怪为什么只有极少数国人看过。
正如Philip.K.Dick的其他小说(《少数派报告》、《致命报酬》)一样,天马行空的科幻背后,是对人来社会、政治体制、技术进步淡淡的担忧。
导演用了真人拍摄,后期电脑CG特效渲染的方式,是对电影拍摄技术新的探索。
总之,看到这么一个片子,首先在视觉上是很震撼的。
虽说用了很多特效,电影的投资并不大,预算只有800万美元。
花小钱办大事,电影的收入也基本上实现了盈亏平衡。
当然,这要感谢基努李维斯、小罗伯特唐尼、伍迪哈德森几位同学本着为前卫艺术献身的精神,没有漫天要价,合力打造了这样一部力作。
《A Scanner Darkly》,基努·李维斯,维诺娜·赖德,主演。
忠实原著到了家,过了头的电影。
花了很大本钱整的动画渲染技术,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潜力。
说实话,比较失望。
迪克原著本来就有一股子不太正常的结构,不太顺流的风格,不太鲜明的人物,不太单纯的心理描写。
电影一股脑全继承了下来。
这对迪克的爱好者并不公平。
因为,我们希望导演能从影像的角度重述这个故事,而不是重复这个故事。
虽然形似,却不能神似,这是改编电影的悲哀。
动作场面欠奉,笑料不多,人物性格散漫,这些都还不是这部电影的致命伤。
致命伤在于,导演没有自己的思路,所有光芒都被迪克的原著所笼罩。
更要命的是,如果观众没有看过原著,大概连这份光芒也无法领会。
我们看了电影,除了欣赏到李维斯之外,并没有获得更多的东西。
相比之下,《Blade Runner》的改编,就显得弥足珍贵,没有后来大部分迪克电影在结构上大变动,还抓住了原著的精髓,并且在迪克本人的指导下进行了针对电影的改造。
《A Scanner Darkly》本有可能成为经典,但是很可惜,对技术的过分追求,以及放不开手脚对原著进行改动,让它注定平庸。
这让我开始反思作为改编剧本编剧的职责。
如何在忠实原著,和挖掘内涵上达到平衡,非常难。
特别是面对迪克此类作品,原著涉及的层面特别广,很容易让人想统统拿下,原著的镜头感特别强,很容易让人想直接照搬。
但是不行,观众不买帐。
读者也要叫苦。
所以还是干脆大改特改,往娱乐的方向改,比较好一些,让大家图个乐子。
总比跟着郁闷,继续一头雾水要好。
其实最怀恨的是,电影结束之后,开始了一段截取自迪克原著后续的文字,他的死去的朋友列表,云云,然后祝他们在天堂里快乐,但是换个方式云云。
BALLSHIT。
这篇后序的精华部分,明明在前面:“某些人,因为他们所做的事而完全被惩罚的人们,这就是一部关于他们的小说。
他们希望生活过得幸福,但是他们却像孩子们那样在街上玩耍,他们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同伴死去——车子压过去,残废了,被杀了——但是他们却不顾一切地继续玩着。
……吸毒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个决定,就像决定要闯到一辆飞奔的汽车前面,那是比死无疑!
你可以称它不是病,但一定是决定上的错误。
当一大帮人开始吸毒时,这就成了社会的错误,一种生活方式的错误。
在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中,他们的格言是“及时行乐吧,因为明天你就要死去!
”但是死亡几乎同时也在靠近,而幸福却只剩下了回忆。
这只是普通人存在方式的一种加速。
……如果世上真有“罪恶”,那“罪恶”就是人们想永远快乐并且因为这个想法受到惩罚。
……”我想,如果编剧能把这些震撼人心的话巧妙的融入到电影中,而不是把原著中作者在臆想状态下写的那些废话作为台词的话。
会更好看。
@陈灼
剧情就不说了,科幻题材加奇怪的人物背景;不得不说的是画面效果和风格,色彩构成比《半梦半醒》更精致繁杂,人物形态更严谨,俨然一幅高档艺术品的架势。
而且,还是波普风格的!
起初以为动画的效果是在成片基础上利用电脑批量做出的效果,就好象Photoshop里面的某些滤镜效果……看了幕后制作之后才知道,居然是五六十动画师花一年半时间一笔一笔画出来的,真是疯狂到让人崩溃。
如果正好你也学过几年美术,看画面的效果来联想一下工作量吧,会让你觉得后怕,就象里面一位动画师说的:如果当初知道是这么大的工作量,恐怕都不会来参与。
A Scanner Darkly,这张原声以电子风格为主. 来自德州的音乐人Graham Reynolds为这张唱片可谓费尽心血, 谱曲加录制共耗费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导演的耐心亦着实令人钦佩, 他对Graham想必是十分信任. 据说作曲者没选用任何电子合成器, 所有歌曲都是用不插电的乐器演绎的(当然除了电吉它和贝斯). 大部分原始录音经过后期加工以后已经失真, 这种冷酷和扭曲与电影中黑暗, 压抑的气氛配合得天衣无缝(尤其是'Aphids'一曲) 即使把唱片拆开一首一首的听, 也会让人感觉是张很正点的电子/实验专集...电影结尾时Thom Yorke的那首神经质爆棚的'Black Swan'更是神来之笔.
一直很无聊,结局很意外
D物质瘾君子们
RDJr和Winona R都挺好的
依靠特效吸引观众,离开的时候就在视觉疲劳之后
唐突的结束
一开始我在想,这个片头不错,看着看着发现整部剧竟然都是这种画风
整个观影过程简直算是一种煎熬,虽然有一个看上去不去的结尾。
看得睡着了!
动画题材不错,内容老套。
真人动画渲染,看着闷杀!
这部电影是CGI 发烧友必看的作品之一,和其他几部菲利浦·K·迪克的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不同的是, 本片幕后制作采用了所谓的”rotoscoping”技术, 即通过电脑插值计算把真人拍摄的片断加工成类似油画的效果, 这比单纯真人拍摄和传统动画的成本都要高得多 。值得一看...
太晦涩,不喜欢
什么啊
好容易看男神演对手戏,你就给我看这个?!
拍得太折腾。。
看不懂,所以2分
倒是感觉嗑点药看这色彩斑斓的电影更来劲......
最大的亮点是卡通渲染的画面!
我漫画的拍摄感觉。。。我发现我是漫画风控
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