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此片降生电影院,与其同一时间的电影还有像《哈七下》、《变形金刚3》以及《窃听风云2》这样的牛片儿。
作为一部百姓娱乐电影,在这样一个档期上映,确实是有够胆识的。
《钢的琴》的好口碑差票房的结果也是如此。
我叨叨这么些,并非是说这是一部同《钢的琴》一样的优秀电影,反而倒觉得是一部垃圾冲时间的烂片。
在影片开始的一大段,粗鄙地模仿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形式,当然也不能否认,在内容上面也有抄袭的嫌疑。
影片的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余年,但是在时间点的掌握上却不够明显,经历过时代的人或许可以看得清楚,但是对于一大批九零后观众来说,一头雾水是难免的事儿。
看过幕后花絮,导演强调说《蛋炒饭》既像《美国往事》,又像《阿甘正传》,不禁哑然一笑,并非所有有时代感的小人物传记电影都能成为《美国往事》和《阿甘正传》的,顶多说《蛋炒饭》只能勾起一代人的回忆,而像《美国往事》和《阿甘正传》这样的影片,却是能激起每一个人内心的共鸣的。
导演还说“虽然这部影片包含了很多喜剧元素,但有很深刻的内涵,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对于此句话,我还是表示异议。
有内涵和蕴含人生哲理是每一部影片都该具有的,但是至于是否深刻又另当别论。
影片之中包含最多的是纪录片的滥用,并不是说这种方式在剧情片中不可取,但是过分应用的话,就有一种充时间的嫌疑了。
剧本的作用并没有在这部电影里面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让人感到烂的地方也是影片的笑料地方,对冯小刚等导演明星的隐喻,还有对于“蛋炒饭”走向国际的臆想,都充分说明这是一部意淫性质很浓的电影。
人们因为导演(或者是编剧)的意淫空想而产生后脊背冷战式的笑,多令人难受不堪啊!
国产喜剧,或者是国产惊悚片,游离在体制之内,巴掌大的圈子,笑料变得没有趣味,恐怖元素也会变得没有亮点。
《钢的琴》这样的好本子,也就多年只出这一个吧。
在这一个浮躁的年代,我们的生活被太多的物质欲和精神欲所充斥。
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的,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很多人每天碌碌无为,不知道自己的在做些什么。
很多人每天殚尽竭虑的,恨不能将自己燃烧一样,很多人每天勾心斗角,恨不能把一切利益归于己。
好的生活,人人向往,可是,真正能吃的了苦的,又有几人。。。
有些模仿《阿甘正传》般的剧情,甚至有些浮夸的渲染,但是,冥冥之中,就像蝴蝶效应,无论多大无论多小的事情,都可以带来巨大的改变。。。
我们每天都在追逐,追逐的也许是一份安定,也许是一份享受,也许是一份成就感。
但是,常常事与愿违。。。
失败了,伤心了,难过了的时候,我们会看什么呢?
看看自己拥有的?
还是看看自己没有的?
看看自己没有的,会怨天尤人;看看自己拥有的,还会珍惜好过一点点。
也许你不会做一件事做了30年,但是,如果你真的把一件事做了30年的时候,一件简单的事也就不再简单了!
朋友,坚持吧,为了自己曾经的梦想至今,矢志不渝。。。
想起小的时候,晚上肚子饿了,姐姐就会把剩饭装起来放进锅里,打上两个鸡蛋,有时候会加上火腿肠或者榨菜,如果家里有的话。
到最后我们都是抢着吃的,那个点在星空卫视会放香港的喜剧。
现在回忆起那些时候,回忆起那碗蛋炒饭,都还是很清晰的。
长大了,糟心的事也越来越多了,但今晚在看完电影听着片尾曲,我给姐姐发了一条微信说,我很想念她的蛋炒饭,便觉得对现实,无论是多么不好的现实,都释然了许多。
如果你只看到了影片表达的阿甘的那种励志精神,那我想你错了。
《蛋炒饭》的主旨其实只有四个字:返璞归真。
蛋炒饭,看似简单的东西,大卫却用了三十年时间,经历了三十载的世事变迁才领悟到其精髓,这个蛋炒饭是不简单的。
可是这个蛋炒饭又是简单的。
最简单的食材,炒出来的颜色也是最简单的白色。
导演想表达的这个蛋炒饭其实就是比喻我们的生活。
影片中的主人公经历了中国飞速发展的50年。
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都让他经历了太多。
孩时的梦想是那么简单。
中间的若干年,不管是父母离世,兄长故亡,挚友欺骗。
爱人离去,还是追逐梦想,玩弄手段等等一切,最终还是自己孩时的简单梦想---当厨师做蛋炒饭。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最初是那样简单,活着活着就复杂了,太多太多人都在复杂中永远的迷失了方向。
可当你始终怀着最初的单纯,经历过复杂的事物之后,发现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真正的生活其实还是那样简单。
可不去经历,你却无法体会得到。
影片最后几分钟,出现了与三个主人公相似的孩子,出现了最终选择归来的茉莉,出现了成功做出绝世美味的蛋炒饭,也是想告诉我们,最初的简单,才是难能可贵的。
什么样的生活让人最向往?
有单纯的梦想,有相爱的人(父母和爱人),有交好的挚友,渴了喝水,饿了吃馍,困了闭眼睡。
一切都是那样简单。
最后,我没选“力荐”是因为,这毕竟是电影,存在外和内两种艺术价值。
不管内在多深刻,外在这点,确实还是有很多不足的。
不管是拍摄还是编剧都有待提高。
电影的隐喻和对现实的折射有很多,大都浅显易懂。
像这种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的倒叙式的电影,讲述傻人有傻福的故事是十分合适的。
当然的然,我想起了《阿甘正传》,他们的相同之处就是傻人有傻福。
但是同时我也想起了《hello!树先生》,《盲井》,后两部是现实主义为基调的电影,如果不做对比,《蛋炒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片,但是如果对后两部电影也有所了解的看官就会发现,《蛋炒饭》所给观众呈现的世界,看似真实,实则虚之,也许诸多的巧合与机遇也是现实的一部分,或者电影本身就想靠这种夸张的手法来起到浪漫的效果,但是到头来又和他想要折射的现实相对。
阿甘正传 (1994)9.51994 / 美国 / 剧情 爱情 / 罗伯特·泽米吉斯 / 汤姆·汉克斯 罗宾·怀特相比《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并不缺乏创意,甚至优于《阿甘正传》,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会感觉《蛋炒饭》像《阿甘正传》,而不是说《阿甘正传》像《蛋炒饭》吗,仅仅是因为年份的原因吗,肯定不是的,这和儿子像爸爸是完全不同的道理,《阿甘正传》的浪漫现实平分秋色,阿甘的傻人有傻福来源于他的执着,他的机遇可以被抓住。
再看《蛋炒饭》,大卫的机遇仿佛真是天命如此,傻人有傻福,这个福气是幸运,但不可否认大卫的命运是悲惨的,但在电影的安排下,观众已经毫不关心他悲惨的命运,这就使得《蛋炒饭》整部剧的核心思想不明确,贯穿全影的第二线索是“爸爸的教导”,但爸爸这个人物出场率极低,作为重要线索相关人物,“爸爸”并没有让人很牢固的记住“大卫时刻谨记父亲的教诲”,让电影结构散漫,“蛋炒饭”作为题眼与第一线索,也没让电影起到整合,或者呼应的作用,唯一的呼应居然出现在结尾靠前。
首尾的呼应用了李红兵被逼,这仿佛在告诉观众社会险恶,满满的现实主义,和全影基调不符。
Hello!
树先生 (2011)8.32011 / 中国大陆 / 剧情 / 韩杰 / 王宝强 谭卓《hello!树先生》中的树先生,是一个被现实逼疯的人,身世悲惨。
唯一的好福气是他取了一个老婆。
相比起来,我们发现真正的傻子,是树先生,他的世界,他所生活的环境,才是傻子的世界。
《蛋炒饭》中的大卫,虽然人人都取笑他,但人人也在帮他,不止几个好友,他的机遇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只能说编剧脑洞也是很大的。
没有人要帮树先生,给他娶老婆也仿佛成了众人的闹剧,树先生在他意识清醒时,跟那个女人谈了一场恋爱,后来女人跑了,因为他彻底疯了,彻底疯了之后竟成了众人迷信的半仙,故事虽曲折,但电影给我们所呈现的真实,碾压了本片《蛋炒饭》。
盲井 (2003)8.92003 / 中国大陆 德国 中国香港 / 剧情 犯罪 / 李杨 / 王双宝 王宝强《盲井》是傻子最惨的一部,主角是个孩子,不能说傻,但也不聪明。
被人骗到煤矿,砸死换煤矿老板的抚恤金,但最终傻人有傻福(为了不剧透就不说了,因为故事线就一个)。
《盲井》使《蛋炒饭》似乎成了骗小孩的电影,世界哪有那么美好,别坑人了。
最终,我为什么还是给了四星呢,说了这电影的种种不好,为什么还是四星呢。
因为,恰恰由于导演没有强调现实,而又时不时表现现实,使电影本身变得十分美好,也许这是用了傻子视角,坏事通通不记得,好事通通不在乎,傻福尽管来就是了,我做傻子就好。
我很少给一部电影打这么低的分数,尤其是国产电影,可是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尴尬,相同的一个傻子男主,一个想当明星的女主,赤裸裸的模仿阿甘,可是美国的阿甘不但是战斗英雄是百万富翁,可是我们的阿甘被朋友耍,被同事嘲笑,被女友绿,生活穷困潦倒,如果要模仿,为什么两条路线差别这么大呢?
这种东施效颦的尴尬就像影片中中美建交之时,美国人到学校看到那个砖头一样无法形容。
我第一次看阿甘的时候,觉得这是个很热闹的电影,后来才知道了阿甘在美国人心中的影响和地位。
我并不反对我们拍出一部中国版的阿甘正传,甚至希望我们能有一部这样的电影问世,让我们也回忆也骄傲的看待我们过去几十年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比阿甘经历的还要多,可是在电影里没有体现,能让人记住的是周杰伦、还有那个企鹅,剩下的就是在电影中间莫名其妙出现的90年代的纪录片镜头,这些历史大事件为什么不被男主穿插起来,而是孤零零的镜头出现,如果不能用故事把这些都穿插起来,那么那些镜头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比如说,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镜头里出现了家家户户买彩电、冰箱洗衣机,TOSHIBA、SONY放在皮卡车里,可是这些似乎和男主没什么关系。
美国的阿甘是低智商,可是这个大卫是真傻,我不清楚导演设定的男主该是什么样子,可是影片中的大卫确实是纯粹的傻,回过头来看,只能用傻人有傻福来形容他,我实在想不出来他有什么优点呢?
中国人身上的勤劳、坚强、任劳任怨、聪明一律没有,相反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人性扭曲,红兵可以出卖朋友,茉莉可以出卖肉体,整个影片充斥着金钱至上,所以,这就是导演要表达的观点?
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那批人所积累的原始财富都是这么肮脏?
可是,这部电影上映的时间是2011年,这个剧本不应该这么局限,这个东施效颦不该像淘宝九块九包邮那样让人觉得丢脸。
最后要吐槽的是,影片最后的演职人员表,居然把大卫母亲的扮演者李勤勤打成了蒋勤勤,这个后期制作简直让我惊叹。
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真正的一部真正的中国版阿甘,他可以不完美,也可以有喜欢的想当明星的女孩,可是要让他经历中国的沧桑巨变,恢复高考、深圳特区、中国足球、WTO、商品房、西部大开发、申奥、非典、奥运会、中关村、华为、阿里巴巴、航母。。。。
这世上有多少人在社会的规训与恐吓下,违背了自己的内心困在牢笼里,变得痛苦纠结呢; 只要跟自己的心联结,不对未来抱有怀疑和恐惧,相信会很好的安排,去到非常好的地方;把自己生命托付给更大的力量,跟随着自己的心,它会给出力量,跟那些门外的狼狗/社会编织的牢笼对抗说不,开出该有的丰盛; 抱着这样的信念生活,心是稳固的;就像大卫,一直追求内心,追求30年蛋炒饭;面对友情和爱情,他明白自己的心,他坚守自己的心;这坚守指引着他的生活,这个过程大概是无以言喻的快乐的,名利随后而来,但那时得到的名利在自己的心面前显得无足轻重了。
李大侠以吸腥大法每年1升的速度吸王大侠的血 假设王大侠总血量为12升 每年增加半升 在不考虑李大侠晕血的情况下 王大侠什么时候死 李大侠开设学校 树立王大侠作为榜样 鼓励大家学习王大侠捐血 请问要多少学生才能满足李大侠的吸血欲望 后来李大侠的儿女效仿李大侠开学校 同样是树立王大侠为榜样 鼓励大家献血 请问为何李大侠的儿女不学王大侠
对于曾经那代表青春的80的后的我,天天鸡鸭鱼肉,天天山珍海味。
可是还是最怀念父母做那碗蛋炒饭。
那天,我在让妈妈做了一份,发现和儿时那个味道不一样。
岁月让我淡忘那种情怀和感觉。
本片很多人说,这个和阿甘演的不像,那我到要说为什么要一样,为什么要一种精神呀。
我们被美国大片,美国快餐,美国名牌所影响。
看完这个蛋炒饭后,这种精神不是就我一种怀念的儿时的那种质朴吗?
你们说假,想想那首叫一分钱的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都要交给警察叔叔。
这能说假吗?
只是我们丢失了那份质朴,那种情怀。
就像我在也吃不到儿时的蛋炒饭一样。
蛋炒饭,3分一部模仿《阿甘正传》 的电影,建立在八十年代基础上的国土意淫片儿,鸡汤味浓厚,与其说是喝鸡汤,倒不如说影片在强行给观众灌鸡汤,真心觉得编剧瞎几把扯淡,如果是恶搞《阿甘正传》倒还不错,不过从情节来看,完全不像是在恶搞,,,总结一下就是意淫与鸡汤齐飞,狗血与套路一色优点是几个角色性格设定鲜明,演技高超,黄渤演什么像什么绝对好评, 红兵和茉莉也都不错,甚至厨房胖厨子等人物的性格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非常值得夸奖的而且人物之间的感情线也还行(跟现在对比的话)傻子傻得让人心疼与骗子的阴损对比,已经是一出戏了,让人想起了很多类似于《今生缘》小动画的mv综合一下,不推荐,分数都给人物
内地版阿甘,基本上每个方面都山寨的差了那么一截,不过还算有诚意,黄渤演的还是不错的。
有这样抄袭的吗
后半段,很炒蛋。
一开始以为是《阿甘正传》,但细细品味,其实不是。不过,黄渤演的真好,配乐舒缓动人,看到最后,眼角竟有些湿润!
有意模仿阿甘正传,有一定的笑点和新意,主体思想是说傻人有傻福,但是在个人努力和心路改变上下的功夫不够,整部片子感觉不温不火的
直接的感官感受是好看的.丑到极致的黄渤收起了他发黄的牙龈.
烂片。。黄渤怎么拍这种烂片。。没戏接了?哎。。
每种味道都想来一点儿但是都没够的感觉。北京话不够地道。但时代感很好所以四星。My Way 响起来的时候差点儿喷一地可乐=_= 这个过了。
笑话太刻意,片子有种老掉牙的感觉。
内地版阿甘。文学策划之一是薛晓路。
电影怎么了,都搞怀旧
这部电影意在探讨文革至今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有点中国阿甘的意思
就他么个中国版的阿甘正传~汤姆对不起我侮辱了你的神作。。。此片剪辑烂,表演烂。后半部分完全失控。
给三分以下的你们都瞎了是吗?
遗珠,三十年变迁,各种调侃,黄渤演的牛逼
国产怀旧喜剧,黄渤主演中国食神版“阿甘”,影片也主要靠黄渤一人支撑,穿插的纪录片也像极了《阿甘正传》。
故事立义不错,一个小人物只专注做好一件事儿,小人物的执着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既使物是人非,坚持下来的有时候就真成就了自己。
别吐槽了,这不比很多电影都好看么。不冗长不乏味,虽然有些老套悲情但时时还有让人忍俊的笑点存在。最重要的是,沉默无声地就让你受教育了,要做个别那么计较得失的好人
山寨啊,无比廉价的山寨,从立意、手法、编剧到执行,处处粗得掉渣。如果阿甘是大智若愚,大卫就是真傻;如果阿甘是赤子之心,大卫就是纯傻。这傻不仅自我欺骗,更尽力YY欺骗观众,关键是骗还不自知,以为洋洋洒洒大跨度了挥洒情怀了就是本事。眼高手低之作。
黄渤是很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