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一代和下一代的探讨,探索光明的道路永远都不能寄托于明天,而是寄托于现在。
但整部影片的观感到中后半段并不让我感很舒服。
整部影片的定位应该是主旋律女性电影。
但这部影片过于侧重露丝在前进道路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打击,而面对这些挫折和打击时又都不是由于女性信念和力量来战胜这些挫折和打击的,且过多的笔墨注重于各色各样的男性描写。
这使得整部影片有些避重就轻。
这部影片在剧情分配和配置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事事不顺的困境可以说从影片的中后部开始一直持续到最后露丝的那四分钟演讲的开始才真正的结束,这使得前面观众因情节所调动的愤怒情绪过多,但后面所调动观众的逆风翻盘,转逆为顺的热血情绪过少,无法弥补甚至超出前面的愤怒情绪,使得观众在观影期间的情绪感官比例失衡。
女性主义电影应该更加着重于表现女性的力量,女性的精神,女性的觉醒和解放。
本来影片就已经只是截取了金斯伯格大法官一生中的一件事情来讲述,且是第一件事,第一个官司。
应该更加的着重体现金斯伯格法官在这件事展现的女性力量和获得的女性觉醒,而不是应该就真的只体现这一件事情对金斯伯格的影响~
Emma Watson曾在国际妇女节这一天所说的话,她重申自己的核心理念:“争取的不是女权,而是两性都能自由。
”并清楚地指出“女性主义从不等于厌恶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义者”(Feminism is not about man hate,it's really not.If you believe in equality,you are a feminist)。
电影中的男主、美国民权联盟的那位男士和申请减税的上诉人都是男性中的女性主义者,我们今天倡导女性主义,不是争取女性优先权,而是争取两性平等。
我个人认为比律政俏佳人好,但知名度远不如前者。
如果说《妇女参政论者》是女性为拥有参政权,为了有发言权而付出的努力,那我们也不得不反思为什么几百年来,妇女的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更大改善。
最令人动容的,是本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很高兴有如此多的优秀女性,她们努力为自己,为两性平等而奋斗,这不止关乎女性的利益,哪怕只从这个电影中的法律案例就可以看出,男性同样也不能置身事外。
片中的夫妻简直是夫妻模范,多么幸运,他们彼此相爱,三观相同,彼此信任,同样的智力水平和能力。
女性不是天生就成为女性的,后天的社会把她们规训教化成为女性。
也正是因为这样,有着如此优异成绩的女主才会三番五次被拒,而男主却一路成为税法律师方面的明星。
某些时刻会感谢中国,最起码我们哪怕结婚了以后也会被称呼自己的名字,哪怕是家长也是,某某某爸爸,某某某妈妈。
但在欧美国家和有些国家(日本好像就是),女性结婚后都会被成为(丈夫姓名)夫人。
虽然看起来好像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我还是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的附属品。
民权联盟里那位男士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难道你想让努力奋斗了几百年的女权史在你身上倒退几十年吗?
”不可否认,单在网络之上,就有无数男女在位女权主义倒退几十年而付出努力了(我这里提到男士们主要是在社交平台上见到过冒充女性的男士,在一些博主呼吁姨妈巾免费或减税时,在评论区大放厥词,声称姨妈是可以像尿液一样憋住的,手段之拙劣简直闻所未闻,前所未有。
)所以我恳请各位发表言论时一定要注意。
当然有些女性也仿佛天生是男性,对女性受到的不平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大声反对,恕鄙人实在是无法理解。
当然性别不平等现象今天依旧存在,但这样抗议的勇士依旧存在,这些现象正发生。
与其将这部励志电影列入现代女性必看清单,不如将它推荐给所有想要改变整个世界或者身边的生活的每一个人。
影片简述了现年85岁的女性大法官鲁丝·巴德·金斯伯格的传奇故事,着重的刻画了她独立、优秀,并为女性平权的法制化进程做出巨大推动的现代女性偶像形象,而实际上Ginsburg本人的成就和故事没有电影为了氛围烘托的那么唯美,却要精彩百倍,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看关于她的纪录片《女大法官金斯伯格 RBG》。
回归这部电影,我本人被震撼和鼓舞的并不是Ginsburg推动时代进步的法律先锋意识,而是影片传达出的时代精神—实践&敢为。
影片用Ginsburg从教授到真正律师的转变告诉我们,任何美丽的理想都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以及永不畏惧的勇气。
无论面对的是什么,一个坏的天气甚至一个压抑的时代,我们要做的就是勇敢的踏出那一步,然后披荆斩棘的向前走去。
影片给我的另一个想法是,永远不要停止自己变得优秀的步伐,女主人公的人生传奇的基石,正是其一生追求优秀的必然,Ginsburg在1960s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同时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学位,1993年宣誓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性、第一位犹太人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影片的结尾,当白发苍苍,衣着蓝色职业套装的Ginsburg对着这个时代微笑时,我放佛看到了影片一开头哈佛法学院的茫茫男性人海中,这个个头很小的女生提着大大的公文包,开始了她的传奇人生作为电影艺术来说,这部片子并不算上乘之作,但是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却意义非凡,如果你也曾想改变这个世界或者你身边的生活,我诚意的推荐这部佳作;最后,让我们开始勇敢的做出一些改变,因为无论我们的尝试是否成功,注定的变革都会到来。
正如片中Ginsburg说的:“法律就算不变,人心也在变,社会在进步,无法阻挡人们思想的改变。
”
在观看这部影片之前,先要了解一位美国家喻户晓的女权进步律师鲁斯·巴德·金斯伯格。
在1993年由克林顿总统提名她成为美国第一位犹太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
这位现今84岁先后经历了大肠癌、胰腺癌的大法官毅然宣布自己将在90岁退休。
光凭这一点就值得让人尊敬。
故事从1959年鲁斯·巴德·金斯伯格进入哈佛法学院开始,作为法学院500名学生里仅有的9名女性之一,鲁斯知道在这样的男权社会里生存的是何等艰难。
让人意外的是影片并没有用大量篇幅去描写鲁斯在学习工作中所遭受到的性别歧视,反倒是着重刻画她的家庭。
照顾生病的丈夫,当好丈夫的贤内助,化解和女儿的隔阂等等。
是家庭给了她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就像典型的律师题材影片一样,影片的高潮就来自法庭辩论。
遗憾的是辩论的对手显得非常单薄而缺乏说服力,也许事实也正如导演展现的一般,历史的车轮正在碾压这些不平等的法律。
法庭唯一的亮点就是鲁斯对大法官们说的那句“We’re not asking you to change the country. That’s already happened without any court’s permission. We’re asking you to protect the right of the country to change." 我们不是请求您改变这个国家,因为她正在改变而不需要任何人的允许。
我们请求您保护她改变的权力。
这句话同时也印证了鲁斯在哈佛上学期间学到的那句名言“A court ought not be affected by the weather of the day, but will be by the climate of the era.“今天的天气不会影响法庭的判决,但是时代的气候会。
现实中的鲁斯用一个又一个小案件不断冲击并影响着时代的气候。
最后不得不提影片的女主角,来自英国的女演员Felicity Jones 。
第一次注意到她还是2016年她和汤姆汉克斯主演的但丁密码。
如果你是星战迷的话,你一定看过有姜文和甄子丹的那部星战外传:侠盗一号,她可是那个性感的女主角哦。
最后用鲁斯的一句名言结束,“Justices continue to think and can change. I am ever hopeful that if the court has a blind spot today, its eyes will be open tomorrow."
RGB 平权女神 法律人的骄傲
法官错了?
不 是法律错了 屏幕上打字机啪啪啪敲击出辩护意见的时候太燃了( gender not sex hhhh)56分的时候 爸爸处理女儿叛逆情绪是教科书式的 妈妈是用母亲教导她的方式让女儿不觉自己渺小 to question everything于是有其母必有其女
妈咪 你为我而战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激励一位母亲查理作为client也很棒 充分信任自己的代理律师 承担责任挑战不公 令人尊敬
哪怕哈佛法学院院长 都依然有根深蒂固的性别陈见 何况整个社会(老娘技术都是哥大学的你奏凯)最后一幕略显平淡 毕竟原型光环太过耀眼anyway 文理科之争在律师界扳回一局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真是幸运希望真的在下一代吗
💥 法院不该被当天的风向所影响,但将会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法律不变 改变文化也没有意义对女性的诸多限制 那不是优待 是牢笼不是要法律改变这个国家而是要保护改变这个国家的权力哪怕输了一个世纪 也不是不去赢的理由——阿提克斯 芬奇《杀死一只知更鸟》OST不错噢 服化道也很ok(虽然锤子已塌房 但这该死的无处安放的魅力啊。
)
如果以电影的审美来要求,这是一部平庸的几乎高考作文模板的传记电影。
平庸的叙事,脸谱的人物,还有影片中数次出现,平白的几乎划线加粗的电影主题,完全配不上传奇的足以改变时代潮水主角。
但我依然觉得这是一部几乎满分的作品,因为源自真实的超一流内核,足以掩饰二流电影本身在叙事与人物刻画上的不足。
尤其是导演选择将金斯伯格为一位男性做辩护的故事,作为重点讲述,就已经决定了这是一部80分以上的电影:男性在维护性别平等上,应该是所有女性的盟友,战友,朋友,而不是站在利益博弈两端的敌人。
因为,性别歧视,伤害的是不分性别的所有人PS:从前认同杨笠,因为一句话“她不过是把从前男性对女性的所作所为调过来,描述了一遍。
”但静下心来思考,在一个性别歧视的社会中,其实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比如女性的就业歧视,男性丧失的软弱权力),也无意中成为加害者。
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本质是将本该紧密团结在一起,对抗传统偏见的两方受害者推向了对立面,将原本新的时代变迁与旧的传统偏见的矛盾,变成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内部矛盾,属于偷换概念。
这个角度来说,《性别为本》这部电影可以算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在带来的思考上,与《无问西东》类似吧(也在电影本身烂的睁不开眼)
虽然对于片中,前期法学院求学部分的剧情并不满意,短平快的一带而过,故事的塑造和衔接并不生动,略感生硬。
但还是要打五星: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片中的部分情节其实是比较流程化的,例如Ruth站在雨里和女儿的对话、办公室的争吵、模拟法庭的冲突……都是欲扬先抑的一贯手法,不免乏味。
最精彩的法庭之战,主角光环的确是有,不过令我惊艳的是身材臃肿的三大法官。
他们的质询掷地有声,每一问都可以让人直观感受到不同视野之下,高位者的全局观念与大众者的个体视角。
那种矛盾与冲突是具有美感的,因为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而是在彼此的博弈与碰撞中,找到社会发展与历史变革的突破。
这就是我所喜欢的美感。
RADCIAL SOCIAL CHANGE通过三大法官短短几句质询的刻画,所散发出来的庄重与压制感,一方面让人感叹千百年来女权主义和平权运动发展的不易;另一方面,你也应该看到一个国家想要发展,一部法律想要完善有多么艰难。
当Mrs.Ginsburg被称之为Professor Ginsburg,那一瞬间的确内心汹涌,四分钟的Rebuttal中Felicity Jones把Ruth的内心活动塑造的非常细腻,很有感染力。
屏幕之外会让人为之动容。
插一句题外话:反念一想,我们感动的竟然还是获得了来自男性(三位法官)的支持,就很难评。
好在从另一个侧面你可以意识到:人人平等,平权意义的重要性。
当然片中还有一条不太打眼的副线:Marty Ginsburg对太太Ruth一如既往的支持与欣赏,信任与鼓舞。
Ruth陪伴丈夫Marty面对癌症,Marty陪伴Ruth站上法庭。
看到他们眼里望向彼此的光和爱,你会感受到婚姻的意义,同样也能明白婚姻之所以受到法律保护的意义。
影片中另一个我比较喜欢的小彩蛋:当Millicent 用打字机完成案情摘要时,向Ruth提出了一个建议,将“sex”换成了“gender”,尽管这意味着她需要重新再来一遍。
思考两个问题:1. 在我们面对社会的突出事件时,比如“北极鲶鱼”,不再是极端抱怨诘问zf的“不作为”,而是更理性更坚持的去督促支持有关部门去做正确的事情。
2. 在结婚率急转直下、独身主义主流的当代,无论婚姻还是亲密关系,即使受挫,不要忘记,首先要做好的还是自己,继而成为有能力去影响彼此,共同滋养一段健康关系的存在。
而不仅仅只有自我。
网络上曾经广为流传的一段话:“如果你觉得祖国不好,就去建设它;如果你觉得人民没素质,就从你做一个高素质公民;如果你觉得同胞愚昧无知,就从你开始学习并改变……他有缺点,我们一切修正,而不是一昧的谩骂、抱怨、逃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祖国。
你怎么样,国家便怎样;你是什么,国家便是什么……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们便是唯一的光。
”几百年前,女性不被允许成为律师,更没有资格站上法庭。
几十年前,如今的学生穿着现在的衣服会被认为有伤风化。
几年前,过时的律法还在阻挡着下一代青年无数的职业梦想与可能性。
Ruth强调法律是为了平等的帮助所有人,为了他们为了下一代,我们需要一条一条改变法律,去打破先例,去拨乱反正。
Right this wrong始终觉得,当我们享受时代的时候,性别的平等与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对自我的审慎。
很久没有遇到一部电影,看得我眼眶湿润,想要立刻提笔写点什么,却被太多想法充斥以至于无从下笔。
就在不远的150年前,女性还没有自己的名字;在不远的100年前,她们还不能上学;哪怕是在今天,在世界的很多角落,还有一些她们是工具,是商品,没有平等的法律权利。
这些事听上去很遥远,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能够平等的接受教育、[平等]的拥有工作机会也不过就是近30年的历史,是我们这一代人出生以后的事。
如果当成是理所当然,大约才是最大的天真了。
常常我会在工作和生活里听到充斥着刻板印象甚至是轻视的言论:“反正女生差不多就行了吧” / “职场后续发力还是男生比较好” / “她反正到了一定时候就得回家结婚生孩子去了” / “她是女的,比较情绪化”(当然还有很多更过分的言论,避免指向性就不提了)还不停的听到类似的歧视故事“xx公司直接表示今年只招男生”/“已婚未育/已婚一胎的一率不招”/一面试他就问你何时要孩子,生了孩子就问你何时要二胎。
在很多时候,出于他(她)们是我的同事或客户,我选择了沉默,也有忍无可忍的时候我选择说不同意,但是我很难在职场一对一的谈话中,选择对垒,指出对方的不对,做出一些改变。
总会有人说我们太敏感了:世界明明已经很好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但是敏感这件事,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好事。
毕竟只有黑人可以上公车了,才开始介意他们要进同一所学校;只有女性可以工作了,才开始介意同工同酬;只有同性可以公开牵手而不再违法了,才开始介意他们要结婚,要享有一样的财产/继承/领养权。
世界是循序渐进的,敏感的这一种小小的感受,是“有点不对,但是又说不出”“好像大家也都是这样,为什么我觉得不对”的这种微妙的不舒服。
然而在这100多年的民权发展历史里,这种不舒服恰恰是最大的推动力,是小部分人对世界提出的更高要求,它遵循着人类为自己权利奋斗的方向,并最终指向平等和自由的最高提纲。
就像影片里说的,我们无法阻止世界变动,我们能做的只是让这些法律与条例跟紧世界变动的脚步。
而那些对你说“你太敏感了”的人,其实只是太老了罢了,世界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这样有什么不好?
难道要让女生全上战场/男生全回家带孩子才是你们想要的吗?
当然不是。
生理上的特征是既定的,我们生下来就是这个性别,这种肤色,这种性向。
而这些特征并没有任何倾向性,在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功能性的工作要求中,并没有显著的群体差别。
可以有数学好的男生,也一样有数学差的,可以有情商高的女生,也一样有情商低的。
而所有敏感而勇敢的争取,也并不是在争取50%和50%,而是在争取一个平等的机会。
也就是当有现代花木兰愿意戎马倥偬、保家卫国的时候,她可以不用女扮男装,她可以不必去到军营发现女厕所/女浴室都没有。
当然也是男护士可以被正常对待,不必在打针的时候被病人说你还是让那个女护士来给我扎针她比较细致。
世界本该是一个游乐场,缘何要架起高墙画地为牢?
我从心底欣赏这些勇敢而敏感的人们,以及围绕在他们周围坚定支持他们的人们。
她全然可以欣然做她的教授,维护她的既得利益,告诉来者世界便是如此。
但是世界就像一只巨大的蝴蝶一样,她们争取了投票权,受教育权,进而她们可以进哈佛,可以当陪审团,可以上法庭辩护,她们每扇动一次翅膀,就将这种坚持再传播的多一点,一点一点持续造就了今天的世界。
她们每一个人,在他们的时代里,都太敏感了、要的太多了。
这种勇敢是个性中的小小波动,碰巧比人群中的其他人更不甘、更不计后果、更大声,所以更勇敢。
而她们身边的人,丈夫/孩子/同事/客户,选择站在她们的身边加强了波动的范围,让这种以卵击石的勇敢得以持续,最终在一群人的努力下水滴石穿。
愿你我都像她一样智慧和勇敢,保留着心中的敏感并大声做出改变。
再小的力量,也可以是一种改变。
拥有权利是活着的尊严。
一个人拥有生活的尊严不在于TA是富贵还是贫穷的生活条件,而在于TA是否意识到以及勇敢的面对不公的权利。
人类不同于其他低等生物的本质在于有能力思考及有能力创造出人性光辉的制度,文化和生活环境。
而不只是野性的生存法则。
多样性和选择权是衡量一个社会或一个团体的先进和文明程度,这不等同于吃大锅饭,说的是每个人是否有能去主动的去选择,就像人能主动的去选择生命的意义,长短和怎样去活。
想从电影的内容本身和其内涵来写下我的感悟。
首先,从电影本身来说,是对金斯伯格大法官的生平进行一个概述,选取的最关键的两个片段是她在哈佛读书与丈夫一起读书,陪丈夫度过了癌症危机以及以一个支点撬动了整个女性平权运动的里德诉里德案。
总体来说有点高潮不够鲜明,不够有跌宕起伏的感觉,最后的法律案件的评述虽然看得人热血沸腾,但是很短暂就完了,还不够回味,整部电影哪儿哪儿都想表述,都想雨露均沾但是显得走马观花,不够深刻。
再者从电影内涵来看,想说的就是两点,勤奋和家庭。
金斯伯格的成功离不开她自己的超人的精力与努力,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能兼顾生活,照顾生病的老公和啼哭幼儿,还能一个人身兼读两个人的法律课程,最后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于强者如林的法律名校。
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还是是家庭的这个因素,金斯伯格成功的背后少不了家庭给她的助力。
她可以无微不至的照顾她老公,可以为她老公牺牲在哈佛的学业转校去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法律学习。
他老公也可以为她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去帮她实现她的使命。
他们是如此的相信彼此,不离不弃并肩作战又爱意满满对坐学习。
这才是爱情最美的模样,也是我想追求的,我相信我追求到了。
还有就是他们的女儿,家庭里面虽然因为女儿有争吵有摩擦,但是也有包容的爱。
他们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女儿话语他们也会考虑,而不是只做家庭的一言堂。
It's all for our next generation!社会变革的驱动到底靠的啥子,挺有意思的话题。
即便知道这会是一部“说教味很强”的电影,它的说教也实在是太说教了一些,真的是让演员硬生生用台词给你讲各种法制故事。70年以前的段落十分不明就里,太流水账。
女主一路病殃的身形相貌难以展示阳光强大的这一面,就是最后的演讲高潮也没有感觉足够的气场啊,真实原形也是这样么?
这么好的题材拍的好没劲
类型化和戏剧化
为啥所有大IP纯女权电影都那么难看,出内奸了?不说输出观点了,基本的故事都讲不好,人物也立不起来。我倒要看看,以后奥巴马的传记电影,他老婆、女儿的戏份有多少。
平庸的传记片最后都得靠人物本身的传奇来挽回一点颜面,和纪录片放一块儿确实没什么优势。
10.22
WFF#2 不功不过吧。我总觉得选错女主角了,在纪录片里RBG提到她妈妈的箴言:Be a lady and be independent.做个淑女,保持独立。在好友口中的RBG是外柔内刚、斯文冷静的人,而Jones的RBG就是赫敏上身,浑身散发着女强人的气息,每句台词都是吼出来的那种,感觉刚刚从侠盗一号下来。不过很开心看到观众的热烈反响,因为传递的信息太重要了,希望这部片子赚大钱!最后一幕T_T哦对了我花了点时间才适应Armie的大学二年级形象……后面看他当律师做家庭煮夫就很是享受了哈哈。
金斯伯格
这位女法官本身的故事要传奇的多。电影拍的太平庸了,女主其实也远没有演出鲁斯的气势和能量。电影里一直都表现的气鼓鼓的,演技实在觉得一般。我想很多人是喜欢真实人物本身,而不是电影吧。
感觉像一部电视电影。。。
金斯伯格法官从作为律师起其著名的个人风格就是句句有分量 理性 逻辑 稳重,与电影中所展现的在法庭上出丑 准备不充分 徒有抱负激情却扛不住提问的形象完全是无关的 。借女性主义题材宣传内里却依旧是厌女的 可悲的是看到是女性导演的作品。
为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传记故事鼓掌,在雨中女主看到女儿维护自己反击无礼好色者而意识到这个时代已经准备好女性平权运动时确实有一点被感染到。能迈出第一步的人永远令人钦佩。但作为电影,本身具有律政、励志和热血的故事元素,却几乎没有拍出亮点和高潮。最后法庭上应该作为最重要的辩护演讲套路得令人无语,这种时刻就能令人感受到导演功力的重要。锤子哥为这部片增色了不少,好想拥有一个像他这样的老公_(:з)∠)_
每次RBG跟她老公一起出现 她第一人称视角的运镜都让人极度不适 这片PD绝对是个男的
之所以成为传奇,是因为她不仅仅要融入当时的不公平,而且要挑战这种不公平,不为自己,为所有女性。
“女权是民权”。
平权永远不应只是一句口号,比喊口号的人重要得多的是推动社会改变观念制度的践行者,金斯伯格必定是平权道路上最耀眼的一位伟人。伟大不分性别,平权之路任重道远、道阻且长,但值得庆幸的是还有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在前引航。对于人物的塑造比我预期的要丰满,因为重点是后边的平权案所以对前边的情节做了减法,也在我的接受范围之内。还有我觉得琼斯像龙妈和小雀斑的结合版,还有没有觉得像的?
God awful. I think RBG should be very mad watching this movie.
中规中矩吧,后半段好很多,看得很激动!传递的内容价值更高!小菲还是经得起各种镜头考验的,锤子么,不想说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