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本该是人一生中最纯真快乐的回忆。
但如果是在“豫章书院”那样的学校,再遇到个杨永信那样的老师,恐怕真的是噩梦一场了。
“豫章书院”和杨永信这样扭曲人性的教育方式,因新闻的曝光才引起社会关注。
然而,他们的最终结果只是关停。
杨永信的行政职位仍是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他不仅没被抓,而且还在继续坐诊。
近期一则新闻显示他还出席参加了精神科培训开班仪式。
其实早在半个世纪前,丹麦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学校和老师。
今天要介绍的这部电影,简直可以称之为丹麦版杨永信和豫章书院。
这部以一对兄弟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豆瓣评分8.7。
总有一天 (2016)8.72016 / 丹麦 / 剧情 / 杰斯珀·W·尼尔森 / 拉斯·米克尔森 苏菲·格拉宝
14岁的哥哥艾瑞克和不足10岁的弟弟艾尔玛,就这段不幸遭遇的主角。
两个孩子本来过着贫穷但也算无忧的生活。
弟弟艾尔玛因为腿部有些畸形,不能地球上轻松行走。
于是酷爱天文学的他,梦想是能成为宇航员飞去月亮。
哥哥艾瑞克虽然叛逆倔强,但凡事总是照顾和保护着弟弟。
他们的父亲几年前自杀了,母亲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只能从早忙到晚。
疏于管教的两兄弟,时常盗窃他们没钱购买的东西,青春期的哥哥因偷窃色情杂志被抓。
而弟弟为了观星还偷过望远镜。
终于有一天,身患癌症的母亲病倒了。
唯一的亲人舅舅因没有收入也无法照顾二人,再加上兄弟俩有盗窃史,就这样被当成问题少年送到一所寄宿学校。
母亲许诺圣诞节就接他们回来。
然而,这所被誉为全国最好的寄宿学校,却是两个孩子噩梦的开始。
这所学校的校长赫克,是个信奉暴力的男人。
他坚信唯有通过体罚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服从,才能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除了严酷的体罚,他还让十来岁的孩子从事艰苦的劳动,完全是把这些孩子当成童工来奴役。
兄弟俩一来到这所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就像囚犯一样得到了自己的编号。
这里的生活也确实就像囚犯,每个人都战战兢兢地活着。
无论是吃饭还是睡前都要喊言不由衷的口号。
两兄弟第一天见到校长赫克,就被现实狠狠地冲击了。
校长问弟弟艾尔玛长大之后想做什么,艾尔玛回答“宇航员”后却被打了耳光。
那时人类还未登上月球,校长冷冷地说:傲慢不能实现任何事情。
潜台词是:现实点,别做梦。
但如此践踏一个孩童的梦想,恐怕只是为了摧毁他的自尊。
除了上课,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要从事体力劳动。
搬石头、挖土、做木工、刷厕所,甚至还要帮校长洗车。
哥哥求校长不要让脚部畸形的弟弟干重活,但遭到的是校长助理的几个耳光:“校长说的任何事情,不可以顶嘴!
”
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像丛林法则一样,少得可怜的一点食物也要靠抢。
被年长的同学霸凌更是家常便饭。
在校长看来,对于“有问题”的孩子,体罚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
这所集中营般的学校里,所有的老师都拥护“体罚教育”。
唯一正常的老师只有新上任的女老师莉莉安,她不认同校长的这种暴力教育方式。
忍无可忍的两兄弟尝试逃跑,他们不顾一切地奔跑,艰难地穿越荆棘丛生的荒野。
一辆路过的面包车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可结果却是再次把他们送回了地狱般的学校。
这次逃跑让两兄弟遭到更严厉的惩罚。
校长让学所有的同学,排队抽兄弟俩耳光,否则大家都要在室外挨冻。
“不成为施暴者,你也会被惩罚”。
校长不必亲自动手,他只需用“学生迫害学生”的方式,就达到了惩罚和威慑的效果,同时也扭曲这些孩子的人性。
而最令人发指的是,学校中隐秘的恋童癖性侵犯罪。
深夜,一个孩子边哭边被老师带走。
第二天早晨,他艰难地起床,露出痛苦的表情。
他遭遇了什么样的恐怖经历,不言而喻。
接下来的一个细节,令人细思恐极。
弟弟尿床被老师发现,他被揪出来受到所有人的嘲弄。
而那个被强暴的孩子也加入了周围此起彼伏的“批斗”,脸上逐渐露出狰狞又仇恨的笑容。
表情仿佛在说:凭什么只有我痛苦,你也别想好过。
弟弟被要求赤身裸体站在院子里,直到床单晾干。
他终于也没能逃脱变态老师的毒手,变态老师威胁他如果不合作就整治他哥哥,被侵犯到鲜血淋漓的弟弟晕倒在厕所。
而变态老师却心虚地声称这是学生干的,他什么都不知道。
只有莉莉安契而不舍地追问真相,但心如死灰的弟弟却沉默不语。
他不相信这个新来的女老师能救他。
当检察官来视察学校时,孩子们被打扮得干干净净,完全看不出丝毫被虐待的痕迹。
年长的同学告诉兄弟俩:如果想在这里生存,就要把自己变成没有思想的鬼魂。
只有做了鬼魂,才不会有麻烦。
然而母亲去世的消息压断了最后一根稻草。
两人不禁嚎啕大哭,招来的却是校长的毒打,因为他们打扰了进餐时的安静。
善良的莉莉安因为无法忍受校长的暴行而辞职离开,唯一真正为孩子着想的人也离开了。
当舅舅来探望兄弟俩的时候也发现了不对劲。
他要求带回两个孩子,却因为没工作被拒绝。
校长不愿意放走兄弟俩,是害怕恶行被曝光。
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新上任的检察官突击检查了这所学校。
眼前的一幕令他震惊了:正在劳动的孩子们衣衫褴褛,每个人脸上都有伤。
但是面对他的询问,没有人敢说出真相。
孩子们已经不再相信大人能帮助他们。
就连哥哥艾瑞克也选择了包庇校长。
他以为自己快满15岁,到时就可以离开这里。
所以,他不想得罪校长。
然而几天后校长却告诉他,不可能让他离开。
哥哥再次因为反抗被毒打到奄奄一息。
弟弟为了救哥哥,假装乖顺地终于得到了一次外出的机会。
他立刻去找辞职的莉莉安老师,让她带自己去报警,但却因为拿不出证据被拒之门外。
此时的弟弟知道只有牺牲自己,拿出“证据”才能救哥哥。
于是他穿着自制的太空服,故意砸坏校长的车。
用这种笨拙到让人心痛的方式,校长的恶行终于被曝光。
连夜赶来的检察官在莉莉安的陪同下,对学校展开调查。
而兄弟俩被送进医院救治,在莉莉安的照顾下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之前面对检察官不敢说出实情的学生们,在兄弟俩的鼓舞下,也终于纷纷站出来指控这所学校的罪行。
面对指控,校长还辩称他是为了学生好。
“为你好”简直成了大人对孩子肆意妄为的遮羞布。
1969年,人类实现了月球行走,弟弟艾尔玛的梦想成真。
然而校长当初对他定义是傲慢、不切实际。
被划归为问题少年的艾尔玛,其实既勇敢又充满想象力。
他真的需要矫正吗?
这个故事发生在1967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时至今天,还有多少恶行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名义。
还有多少“豫章书院”和“杨永信”,继续在纠正所谓的“问题少年”?
那些亲手把孩子送进这种学校的家长,如果能试着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思想。
就不会等孩子落下永不愈合的精神创伤,才知追悔莫及。
影片结尾,不仅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而且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几乎都患上了心理疾病,需要终生服药来治疗抑郁和恐惧。
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演。
*本文作者:RAMA
还记得第一次看熔炉的时候是在高中某天夜里,按惯例每周从学校门口营业厅小哥那拷了许多A片和电影,其中一部电影就是熔炉,在我看了熔炉不到一半便再也看不下去了,它一直搁在我的旧手机里再也没有被点开过,而让我看完整部影片是在几年后的大二,黄东赫导演来到我们学校交流,于是在大屏幕上观摩完了整部影片。
时至今日,当初那种心灵冲击依旧未能减少,那时虽只看了一半,却后遗症到每次我看到大龄男老师对学生笑脑海中都涌出无限幻想。
今天在女朋友的要求下与她看完“总有一天”,那种熟悉的咬牙切齿痛恨感再次袭来,影片一开始,肯尼迪的登月演讲说了一句:这将改变人类的历史。
是的,人类社会在飞速发展,然而,50年前发生的事情,现在依然没改变的发生着。
与其说先知道熔炉会让我对片中师长对学生的凌辱行为有所心理防御,倒不如说片子真正让我悲伤的是那群甘于现状的小孩。
eric两兄弟逃跑被抓大家高呼着惩罚后毫不客气的掌掴;Axel变态老师值班猥亵的男孩子,在第二天早晨痛苦的起床以后坚定的加入了声讨elmer尿床的队伍。
让人看着心惊胆颤的是这不该是一群青少年应该拥有的心智,他们没有天马行空的梦想,似乎是那群教师的影子...那既可悲又失败,明明一样的渺小却一副“西装革履”的模样。
“总有一天”里的那群小孩让我想到今天中国一部分新时代的孩子,他们是物竞天择社会的坚实拥护者,面对强者早已丧失了人类拥有的血性和自尊,面对弱者却恍若神明降世,可怕的是,困住他们的笼子比电影里困住那群霸权小孩的要松的太多太多。
记得高考前在父亲车上,我吐槽祖国的教育制度:总有一天,中国会因为缺乏素质教育害死下一辈人。
而如今,校园暴力事件四起,青少年行凶猥亵也从未停止。
为什么我一直觉得青少年素质教育十分重要,因为我一直相信人为人之根本是人性“善”之所在,“善”不在了,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可怕的,“人性”的反义词从来不是简单在前面加个没,而是毛骨悚然的“兽性”。
而现实社会存在的的是各种“问题儿童学校”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遗憾这些学校(部分私立学校与残疾学校也一样)大多政府管制不严,教师师德堪忧、更有甚者可怕堪比杨永信,非但不会改变学生的素质,还会加深他们的反社会心理,严重的甚至将摧毁这些弱小的心灵。
在这快餐文化高速发展、人类“遗忘能力”极强的现代,人们很难做到坚持关注这个社会问题,尽管很难,但我们需要更多的声音去拯救那些“异类”学生,需要更多的支持去监管每一位教育者,更重要的,我们需要把素质教育摆在与应试教育平等的地位甚至更高。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真正的发展、强大、从来不只看物质,更重于人文。
我记得elmer红着眼对骂自己异想天开的哥哥说:但我怎么能做到毫无思维呢?
我记得黄东赫导演扶了扶眼镜说:那时想法是我要是不拍,在韩国就真没人拍了。
(今天的我很严肃)
杨永信这个名字,大概互联网一代都不会陌生,他是“电击疗法”第一人,用电击方式治疗网瘾,他的网戒中心被称为新时代的“集中营”。
杨永信的网戒中心2006年成立,已经过去了10年,在这10年里,无数“网瘾少年”从这里走出去,留下了一生的噩梦,因为网戒中心里面的极端治疗手段,他们甚至患上了精神疾病,好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正常生活。
为什么会突然提起杨永信?
因为我在看《总有一天》时一直联想起杨永信事件,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和《熔炉》一样的题材,在一所寄宿学校里面,无良变态老师虐待学生、性侵学生,这些学生基本上是被社会遗忘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许太忙、也许是去世了,总之,未成年、没有监护人,于是就被送到这所寄宿学校里。
这所寄宿学校里的老师没有一个是正常人,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暴力倾向,虐打学生是家常便饭,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了他们好,这是一种教育方式”。
他们还狼狈为奸,老师打了学生,送到校医那里去,校医在保证学生不会死掉的前提下帮学生处理伤口,处理完伤口没两天,又是一顿打。
比虐打学生更残忍的是,有一个恋童癖男老师,每到值班的夜晚,就到学生寝室里巡逻一番,像皇帝选妃一样挑一个看得顺眼的学生叫到自己房间,对学生进行性侵,不顺从的学生会被他一顿虐打之后再进行性侵。
比无良老师的罪恶更可怕的是,这些学生对虐待、性侵的习以为常和淡漠,新来的孩子会被旧的孩子教育道:“在这里,你必须像个幽灵一样才能活下去。
”学生在无良老师的高压统治下,变得麻木、冷淡,对生活漠不关心,他们甚至会互相欺凌,强壮的孩子欺负弱小的孩子,小男生去翻垃圾捡烟头,向大男生上交烟头和三明治,不听话就会挨揍。
面对无良老师非人的虐待,学生们没有共同反抗老师,而是去欺负比自己更弱的群体。
即便有检察官来学校视察情况,学生们也不敢对检察官说出真相。
这就是杨永信们对世界的危害,他们把学校变成炼狱,把孩子当成自己发泄私欲的工具,经过他们日复一日的身心虐待,这些孩子成了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长大后根本没有办法在社会上正常生活。
这样的寄宿学校,在社会上还存在不少。
除了大家熟知的杨永信,我还见过一些条件很差的社会福利院。
高中的时候,我们班组织志愿者到儿童福利院去做义工,这所福利院里面都是些被父母遗弃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身体残疾,而且年纪都很小,最小的刚出生,最大的也不过十岁左右。
当时是冬天,福利院的孩子衣着单薄,他们住的房间光线阴暗,除了几张破旧的椅子、几张小木床以外,再没有其他家具。
在一条走廊上最里面的房间,摆放了十来张婴儿小铁床,床上的幼儿,最大的年龄不超过三岁,这些幼儿,大部分都被铁链拴着脚锁在铁床上,由于无法大幅度活动,他们只能依靠声音来找存在感,所以孩子们有的在哭、有的在大声叫嚷或者咿咿呀呀。
我靠近一张婴儿床,看着眼前被铁链拴着的这个小男孩,他脸上污迹斑驳、人中挂着鼻涕、嘴角流着口水、眼神空洞地望着我。
这对当时没见过世面的我来说是完全不敢想象的情景,我质问身边福利院的老师:“为什么把他们拴着,为什么不让他们自由活动?
”福利院老师答得理所当然:“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低能儿,父母不要他们,我们收养了,但是我们人手不够,只能把他们拴着不让他们乱跑。
”听到这样的答案,我当时只有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再看看婴儿床上被拴着的孩子,他们似乎对自身处境也毫无意识,随后我低着头离开了这个房间。
直到现在,我再想起这所福利院,首先涌上来的也仍是无力感。
社会上存在无良寄宿学校和福利院、变态教师、杨永信之流,却也存在很多不负责任的父母,他们共同组成了一条罪恶链,把无辜的孩子变成这条罪恶链的受害者。
在《总有一天》里面,虐待孩子的老师固然该死,可是,那些把孩子生下来却不管不顾的父母也很可恶。
电影里有一个清俊少年,他在学校里最开心的事是接到爸爸的信,可是爸爸的信里每次只有寥寥几句话,爸爸总说自己忙、没有空来见他、总有一天会接他回家,而这一天却遥遥无期。
少年已经对回家不抱希望,只求爸爸在信里说说妹妹的情况。
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些父母,他们配不上“父母”这个称呼,孩子对他们来说或许是意外的产物,他们没有养育孩子的自觉,听之任之,天生天养。
甚至是像我在福利院见到的那样,他们发生关系不做安全措施、产前不做好充分准备,生下来的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随手丢弃,像扔掉一件物品一样轻松,于是社会上的弃儿越来越多。
我一直觉得,即便生育权是天赋人权,父母这个职业是不是该建立准入门槛,至少保证父母双方心智健全、有责任感。
既然无良学校、杨永信们和不负责任的父母组成了一条罪恶链,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条罪恶链一环一环地击碎?
在《总有一天》和《熔炉》里面,保护受害学生、对抗无良学校的都是良心发现的老师,而如果没有这些善良老师的存在,受害学生是不是只能继续在炼狱里不见天日?
我们的社会监督机构可不可以对这些学校更加严苛一点?
比如像电影里的新检察官一样,不打招呼进行突击检查,比如时不时传召一个学生进行秘密访谈,比如安插监督人员在学校系统里?
明明可以有各种方法更好地保护孩子,为什么不早早防患于未然,明明知道人性存在各种阴暗面,为什么任由这些阴暗面扩大了才去解决它?
《总有一天》的结局要比《熔炉》的更有希望,至少受害者没有付出生命作为自由的代价,而《熔炉》里的受害者,只能碰个鱼死网破,到死了也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
这两个结局,都是真实的,也许无良教师在最后会被调查、会进监狱,也许他们平安无事继续祸害儿童,不知道现实中还有多少杨永信在逍遥法外。
恶人之所以为恶人,就是因为他们把作恶合理化,他们内心没有对受害者的愧疚,就像杨永信一直认为自己是拯救网瘾少年的天神,而《总有一天》里面的无良校长直到罪行被揭发的一刻都在对小男孩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
《总有一天》自评B站上看到很可怕的一条弹幕,那条弹幕就是:Elmer兄弟俩知道母亲的去世后在饭桌前号啕大哭被摁在饭盘里,弹幕说 “不过他们之前偷东西确实不好,被惩罚也是该”。
这世界上真的有像校长这样的思想的人存在,最可怕的是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相反这也是把孩子送到杨永信那儿父母的想法吧。
母亲病重,艾尔玛和艾瑞克兄弟两人无人照顾,只能被送往由校长赫克所开办的寄宿学校之中。
赫克是一个信奉暴力的男人,他坚信,唯有通过武力才能够令学校中的孩子们真正信服,才能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兄弟两人在这座名为学校实为监狱的牢笼之中受尽折磨,圣诞节妈妈会来接他们回家的承诺成为了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动力,然而,两人等啊等啊,等来的却是妈妈的死讯。
莉是学校里新上任的文学教师,她敏锐的察觉到了这所学校里正在发生的惨无人道的暴行,却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世上本没有坏孩子,只是无脑的父辈多了,事情就朝坏的方向发展了。
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以他们接受的方式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埋怨责怪推开他们。
作为教育者是孩子们的第二父母,师德至上,不能站在制高点去批评辱骂暴力相向孩子。
孩子们生性调皮固然有犯错的时候,但是这个容错幅度能否宽容些?
不要将你成人世界的怒气、委屈加之他们身上,多花一些时间和耐心,他们依然是最可爱的人。
最让人痛心的是集体奴役和集体麻痹后的集体沉默,是强制服从和强制认同后的强制失声。
艾瑞克和赫曼成长于单亲家庭,性格叛逆,屡屡闯祸。
由于母亲突然病重和舅舅无力抚养,兄弟两个被送进了一家特殊的学校。
这所学校专门接受难以管教的“问题儿童”。
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有这样几种角色。
第一,施暴者。
校长坚信,暴力是对付坏孩子的绝佳方式。
他说:“没有人能再教育你们了,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不经过捶打不会成为男子汉,你会感激这个地方的,他们将来会明白我的贡献的。
”第二种,追随者。
身材矮胖男老师性格软弱,但是作为下属,为了得到校长的肯定,他将校长的“教育方式”复制粘贴到自己的手里。
第三种,强奸犯。
身材矮小、衰老驼背的中年男老师经常在夜晚潜入孩子们的宿舍,将自己的选好的孩子叫到自己的房间。
在这些还不知道什么是“性”的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欲望第四种,纵容者。
年老的女老师在学校工作多年,对以校长为首的一众老师的暴力行径视若无睹。
她虽然会劝导照顾被殴打的孩子,但是却从未阻止施暴。
第五种,从众者。
赫曼个子瘦小,脚有残疾,在说出自己想成为宇航员的梦想之后,他被校长当众掌掴,并且遭到了所有人的嘲笑。
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哥哥艾瑞克被摁在地上,其他学生逼迫赫曼爬到水塔上,同时用石块丢他。
在欺侮和暴打之后,兄弟两人被管教得“越来越乖”。
他们等啊等,最后等来了妈妈的死讯,等来了舅舅的抛弃,等来了明明可以离开学校,校长却不放人的结局。
电影有这样一个小设计。
当镜头在学校时,画面是灰暗的。
当镜头不在学校时,画面是温暖的。
《总有一天》恐怖之一:施暴者自认为是正义者。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不怕坏人杀人放火,就怕坏人人模狗样。
就是这样一所没有人性的学校多次被外来的检查机构肯定和表扬,让校长引以为豪。
“男孩子管教就应该用这样的方法。
”校长先生说着这样的话,对于扮演坏孩子救赎者的角色乐此不疲。
他构建了一个专门对付坏孩子的教育体系,坚信自己是正确的,最后把自己也骗进去了。
当年,杨永信使用电击疗法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的时间轰动一时。
柴静对杨永信事件进行采访时,我对两段对话印象深刻。
一个是柴静采访戒瘾组织的生活委员。
柴静:那你还能记得你身体当时的状态吗?
生活委员:两个振动得非常快的锤子敲你的太阳穴。
柴静:你会叫喊吗?
生活委员:叫不出来,嘴张不开。
另一个是柴静采访正在戒瘾的女孩。
柴静:你在这接受过电击的治疗吗?
女孩:接受过。
柴静:疼痛吗?
女孩:有一点疼,但不是很疼。
柴静:你能接受吗?
女孩:能接受。
柴静: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疼呢?
女孩:能让大脑清醒,能在内心深处思考问题。
柴静:为什么疼痛的时候你就能清醒呢?
女孩:只是一点点疼,就是那种微痛柴静:你觉得你是真的清醒了,还是说你因为害怕就服从了?
女孩:真正清醒了。
柴静:真的吗?
女孩:真的。
(女孩开始掉眼泪)柴静:为什么哭呢?
女孩:我没有。
(继续流泪)柴静:你在流眼泪了。
女孩:没有,我想呆在这儿。
(大颗大颗的眼泪掉下来)
对于勇于承担错误、服从杨永信安排的孩子,就用5毫安的电“点两下算完”;而对于有反抗行为的孩子,最多可以用到40毫安的电流进行电击。
这像极了《总有一天》中校长的教育理念:听话的孩子可以相安无事,稍微反抗就是毒打。
杨永信说:“必须让他产生一种不舒服的体验,才能产生效果,如果没有这种不舒服的体验,就很难实现这样一个效果”就像《总有一天》中的校长所说:“不经过捶打不会成为男子汉。
”地方领导对杨永信说:“杨永信,你哪怕成功救治一个孩子,都是功德无量的事。
”在《总有一天》中,负责教育审查的机构也对学校的教育成果表示十分满意。
两起事件,如出一辙。
这也让我想到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钟毅违规开办校外补习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伤害,最后被教育部门警告。
面对自己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钟毅歇斯底里喊道:“我就是命差!
”因为着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体罚学生、开班补课的老师,而他是少数被揭发的那一个。
钟毅、校长和杨永信,他们都是自以为正义的施暴者。
《总有一天》恐怖之二:沉默者自认为是局外者。
兄弟两人第一次试图逃跑,被捉回了学校,校长让所有孩子排队轮流殴打他们。
这些学生明明应该和兄弟俩站在同一阵营的受害者,却成为了刽子手。
“在这里,你没有选择,你只能做个幽灵。
”最让人痛心的是集体奴役和集体麻痹后的集体沉默,是强制服从和强制认同后的强制失声。
《纽约时报》报道过这样一起事件:1964年3月13日,28岁的Kitty Genovese在下班返回公寓的途中遭到歹徒的袭击。
这场袭击持续了将近30多分钟。
期间,Kitty Genovese多次朝附近的居民楼呼救,但除一人报警以外,其他人都没有伸出援手。
最后,她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去了。
据调查,当时有38人听到了kitty的呼救声或看到了她正在被袭击时的场面,但他们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这起事件引发了大众对人性冷漠的关注和讨论。
后来,心理学家BibbLatané和John Darley经过研究和实验针对这次事件提出了一个理论——旁观者效应。
在这一理论中,引发旁观者效应的一个因素是评价恐惧,即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自己,就会去做他人期待自己做的事情,以受大家欢迎和接受的方式表现自我。
《总有一天》就是旁观者效应的一个极端案例,旁观者也是时间的受害者。
无路可逃、无人可求,“忍”是唯一的自救方式,学生们对这一点持默认态度。
所以,只要不是自己在遭受迫害,他们就会选择当哑巴,选择当吃瓜群众,甚至以目睹他人受害、加重他人受害作为转移自己痛苦、增加快乐的一种方式。
带着这种想法,明明是在人数上占优势的学生内部是分裂的,没人出头,无法团结。
好在,赫曼凭借自己对哥哥的爱和坚持成为了这群孩子的领头羊。
影片最后,孩子纷纷举手要举报这所学校的种种罪行时,这个故事明亮了。
影片最治愈的两个情节,一个是在善良女老师的帮助下,赫曼担任了学校的邮差,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学校里的时候像是可爱的天使。
另一个是赫曼没有如愿找到检察官之后,女老师对他说:“我今天会一直等在这儿,等到检察官回来,我们一定会去救你,Elmer,不要放弃。
”
当赫曼看到哥哥奄奄一息时,他决定不再等待,不再相信“总有一天”的承诺。
他决定做自己的宇航员,带自己和哥哥飞出黑暗,纵身一跃而入自己梦里的浩瀚星海。
以上文字为原创内容,图片源自网络,感谢阅读。
当你踏入古兹比约的那一刻,就代表着走进了人间的地狱,面对着人世间的噩梦,他们长着普通人的面孔却有着比恶魔更恐怖的灵魂,他们虐待,侮辱,精神压抑,性侵,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心里自认为的为了孩子,为了让他们有规矩不撒谎为了让他们得到最正确的教育,每每看到那一幕幕虐待的场景让我都想给那个b校长那个b教授来上几刀。
所有的肉体和精神的虐待都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永远积攒下去,压抑的氛围也总有一天会爆发,痛苦的命运等来的只有总有一天,我不希望总有一天是一个无休止的符号,我希望总有一天是一个未来一个目标的期望和等待。
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这个看了值得人引发深思,唉,真的太残忍了,怎么能这样呢。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个故事是虚假的,我也一样希望是假的,可这就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例子,值的我们深思,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是叭,这些原因有没有想过,有人想过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叭,唉😔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Blurviewer(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289607/纵观整部电影从开头至结尾,心中的评价从还行渐渐过渡到力荐。
也许看了许多电影的缘故,总是在各个方面对影片比较挑剔,除了演员也总想着要故事情节,镜头角度,移位打光,色彩搭配等等都至善至美。
这部电影的开头采用第三视角的叙述比较抓眼球,一开始就奠定了比较阴沉的基调。
紧跟着节奏变得稍微温馨但夹杂着挥之不去的悲痛和隐忍。
这个基调贯穿了大半部影片,组串出来的一个个事件,一次次反抗的失败,就像一堵越砌越高的墙。
但是部分事件以及剧情走向都比较频繁在诸多影视剧作品中出现过,所以故事冲突感比较弱,难免会出现一些单调乏味感。
然而这个时候放弃这部电影无疑是错误的选择。
故事最精彩的部分都在后半部和结尾,两个小高潮以及与之前故事无暇的衔接让观众的感情突然迸发。
最后每一个主人公的举动,都是建立在之前发生的剧情之上所做出的合理选择。
电影里每一个人物性格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剧情的每个推进特别是结局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这部作品的完整度非常之高,在现在许许多多光陆怪离的影视剧中很突出,这种罕见性让这部影片至少能到推荐的评分。
电影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无疑是两个小主人公的演技。
前半部主要是哥哥而后半部观众的注意力便会全数被之前毫不起眼沉默寡言的弟弟吸引。
许许多多的微表情以及眼神里透出来的戏份,让这一对并不十分帅气的兄弟成为当之无愧的Eric和Elma。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电影对当今社会慈善事业的影响以及对孤儿群体的关注。
一如校长直到结局都贯彻如一的伪善,教职人员的冷酷以及结尾处的惊慌,随处可见的人性弱点,可以充斥在世界上各个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
最大的原因,是这个社会对其缺乏关注。
慈善机构里的权威,在一个偏远之地,就如一个小王国,而弱势的孩子们便是他们能为所欲为的奴隶。
电影的结局虽然不差,但两兄弟的解脱并不代表学校所有的孩子都将被善待,而这个世界上又有千千万万个如是的机构,或是真心援助,或是借此驰骋心中的欲望。
当今的社会问题繁多复杂,从生态至人权,而例如人权里又分女权,穷人等等。
孤儿的生活环境只是慈善所能针对的一个小小分支,但这部电影所带来看似微弱却至关重要的启发和关注度值得感激。
每一个群体,个人都应得到公平正视,希望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孩子能被阳光温暖照耀。
说实话在这个题材中算是拍得挺烂的,该表现的没表现出来,意象又用力过猛。氛围不到位的情况下,演技就很容易让人尴尬了
85/100 虽然由真实事件改编,但却进行了浪漫主义化的处理,像是寄宿学校版的肖申克的救赎或者飞越疯人院。腿脚不便的人希望登上月球,是因为那里的重力可以让他像健康的人一样自由的奔跑,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不用去那么遥远的地方,也可以活得像个健康的人。
对不起,我觉得电影没拍好。
加个 感化院 感觉也比不过 熔炉 啊
划拉两下删
爱尔默带来的是勇敢和希望
虽然有点套路,人物塑造单一也,台词又过于抒情不叙事,电影的观感和读一篇半纪实文学基本类似,不能称之为一部好电影,但是虐童可能是每个人的点吧。。。。
。
真的好感动 看哭了 一条路要走多久 才知道自己多累
这种类型的电影只服两个国家,一个丹麦,一个韩国。当然反过来,如果是日本,那估计要玩个反转,用暴力教育孩子免受暴力变成正确的了,参考家族游戏
教育的阴暗面或称教育之毒。
也许影片本身是可怕的,但是它反映的现实是讽刺的,深刻的,以及震撼的
怎么就是真的呢
不是我的菜
和亲爱的一起看的
题材很好,观感一般。
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不喜欢。不过把2星都给Elmer,演得很好。它用一个近几年很吃香的题材以及所谓的真人真事赢得了豆瓣的高分,但我认为它受之有愧。这又是一部完全没做到show don't tell的反面典型,一直在流水账般地推进故事,几乎没有起承转合,观众只被灌输情节,代入感极低。
我也不造为毛老看性侵儿童题材 马上就要准备面试的我已经不想再当老师了怎么办🌚🌚
小男孩好萌好天真,还有一种淡定
小时候也想放过宇航员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