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对十月革命的印象,往往仅止于沙皇、列宁、托洛茨基乃至保尔·柯察金。
时过境迁,在乌克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白军首领彼得留拉早已被追认为民族英雄。
那么,谁是高尔察克?
从丰满的履历来看,高尔察克是一位资深海军军官、探险家和学者。
他曾击沉日军"高砂"号巡洋舰,参加北极科考探险,绘制水文航海图志,通晓多国语言包括中文,和情人约会都不忘用摩斯码告别。
笔者搜集了多方资料,在此对该影片所反映的主人公以及这个风云年代做一定程度的介绍。
【文章来源】《现代舰船》. 2010(01)
高尔察克,本应该是和库图佐夫、朱可夫、铁木辛哥一起列为俄罗斯历史上的著名将领,而在苏联的历史上,他一直是白匪头子,反革命头领,帝国主义鹰犬。
列宁为战胜高尔察克告工农书(1919年8月24日)中说道:谁不全心全意地帮助红军,不用全力维持红军中的秩序和纪律,谁就是卖国贼和叛徒,就是高尔察克叛乱的支持者,谁就应该被无情地消灭。
多年之后,当俄罗斯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面对着新的历史形势的俄罗斯人,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拨除意识形态的分歧。
重新定义当代史中的人物和事件。
2004年,俄罗斯立宪法院不顾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反对,举行为高尔察克平反的听证会。
一座高尔察克的纪念碑在伊尔库兹克立起。
雕像的底座上写道:“对祖国的爱,远远高于那场战争,即使圣徒早已离去,他依旧遥望这片自己深爱的这片大地:俄罗斯,一如既往的向它敞开胸怀。
我不是为了这种形式或那种形式的政府,而是为了被我视为高于一切的祖国服务。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俄罗斯军事家和北极探险家,海军上将,勇敢的战士和拙劣的政治家。
曾在日俄战争中与日本作战。
一战期间在波罗的海舰队屡立战功,升任黑海舰队司令。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就是从这里开始讲起,他在此期间偶遇了安娜,并一见钟情。
二月革命后被迫流亡,于十月革命后回国,率领白卫军与苏俄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作战。
他得到同盟国承认的俄国临时政府的首领地位,后来被同党出卖给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政权,为契卡秘密处决。
面对同一事件的截然不同的解读,让人们如坠雾中,想要窥得其中全貌基本不可能。
我们只能去除感情色彩,多角度审视,才能更加客观。
不论《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的历史角度如何让很多人难以接受,我们都应该把它当作历史解读的另一种假设,是我们另一个角度看历史的可能。
坦然接受所有的角度,而不是急于否定,才是迈向历史真相的前提。
小时候就知道苏联初创时期与布尔什维克对抗的“白匪”首领高尔察克。
得益于俄罗斯的重生,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还原了那段历史,塑造了为俄罗斯命运而战的有情有义、勇猛智慧、敢于担当的将军形象。
将军同时还是探险家、学者、政治家。
将军被枪决时从容赴死,我不由得唏嘘大变乱时期英雄男儿为国家殉葬的悲壮。
如今,他作为“国家英雄”归来。
而布尔什维克最终被证明只是历史垃圾。
女主安娜,25岁俄粉,漂亮、优雅,相当养眼。
将军为国家殉葬,而她为爱情殉葬。
西伯利亚暴风雪中婷婷娜娜的安娜,无一丝幽怨,我内心长时间为之歌哭。
一个历史转折期,一个风口浪尖的人物,一段不能走到终点的爱情。
影片将沙俄时期的一个海军中将在国家改朝换代时期的经历与一段从未越界的婚外情平行讲述。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在一个平常时期,影片呈现的基调会显得非常的矫情。
如果你要把她当成一部正统的传记片看,说不上多精彩,战争场面节奏散乱,人物境遇缺乏足够历史交待。
影片更像一出爱情剧,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陪衬男女主人公的每次交集。
还好男女主演的银幕魅力没有辜负一切的花费。
2008-12-09
选择这部片子多半是已经对电影的主人公有所了解的,所以也无须赘述。
当我们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过去十几年接受的教育所看到的历史并非那样言之凿凿,已经形成的世界观突然被粗暴的打破时,我们那个自信满满的人生是该有如何的反应?
历史的真相本就不是一般人能去接触的,课本上那个曾经凶险的敌人或许也是个一腔热血的男儿,谁知道?
所以不要想从这片片子里去找到什么,这不过是一部电影,不是解密资料也不是纪录片。
两个小时的影片情节连贯,开场五分钟即进入激烈的海战状态,高尔察克就如天生的将才一般沉着指挥着自己的战舰,靠着大胆和冷静,以弱胜强凭着布雷舰炸沉了一艘德国的巡洋舰。
之后是在波罗的海解救了亲王,受到了亲王的亲自授勋。
一切都波澜不惊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所有这些看似完美的东西都很轻易的被击碎了。
那些高高在上有着无数荣誉的帝国的军官就如同牲口一般被干掉。
一个人的命运是何等的飘摇不定,本来是冉冉上升的将星,突然间皇帝退位,变成了无主的军人。
哈宾斯基演绎下的高尔察克有一种能量在吸引着我,或许也是所有俄罗斯民族身上的优点,一个男人的在危难关头不变的沉着和对信仰的坚贞不渝,沉静如西伯利亚上封冻的贝加尔湖和花岗岩。
排除掉两个小时的剧本对其一生刻画的纰漏或者阶级立场,仅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我在他身上发现了值得我欣赏感动的品质。
对祖国对战友的爱,眼看着屠戮开始,他为了保护祖国的军队抛弃个人荣誉,将代表着个人荣誉的佩剑抛于黑海之中,冷静的化解了即刻发生的暴动。
在最后时刻,解散掉部队,就算迎接的是死亡,独自面对,保护那些忠心耿耿的战友,这是他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抛开个人成败,人生五十年,生命有什么可吝惜?
只要存在过。
我想这也能解释为何当面对临时政府搜捕他的妻儿时,一位他的老部下或是昔日战友愿意舍身相助,即便镜头没有在他身上多停留一秒。
对安娜的爱,影片中未曾有过轰轰烈烈充满激情的场面,大部分都是分隔两地,通过书信寄托思念。
短暂的见面,高尔察克对安娜说“我爱你所以我选择离开你”,就是这句话击中了我,深深的让我佩服这个男人选择放弃的勇气。
而就算最后安娜连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和你跳一次舞都没能实现,但我知道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重逢后她那句“这段和你一起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就足够让高尔察克、让所有人欣慰。
难以想象的悲凉,新政权夺取了胜利,伟大的工人阶级打倒了腐朽的沙皇统治,抛开所有这些口号来看,整部片子透出的是一股如西伯利亚零下六十度严寒的死寂和肃杀,没有太多时代变革、革命风潮下的鲜血淋淋却无时不刻透露出悲怆和压抑,反复出现于脑中的是这样的镜头:风景如画的塞瓦斯托波尔岸边是一车空着的代表着荣誉的军服和配枪而海面下是一具具被石块拖入海底如兵马俑般竖立着的尸骨,一丝寒意沁入心底;被称为”白匪”的哥萨克军人们在弹尽粮绝后伴着军乐向前冲锋,在水冷机枪的扫射下如草芥般扑倒在地,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和西伯利亚冻土混为了一体。
不去谈人生的意义,有的只是说不出的苦闷。
值得唏嘘的是影片的结尾,当一切都已成为尘封往事时,后人笨拙的想捕捉些许片段来重现那个时代,却放过了那位最有发言权角落里的女士。
没有功过对错,尘归尘土归土之后,至少爱过,就够了。
一场艰苦的战斗后,白军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在处理尸体的时候,一名白军士兵问:“要把红军和白军(的尸体)埋在一起吗?
”一名年纪稍大的士兵回答道:“埋在一起,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并没有把我们分做不同的颜色。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是一部相当令我震撼的作品,高尔察克这个名字,在我以前的印象中,是一个残暴的反革命大头目,而白军,在我的想象中,就是吊儿郎当,凶残的土匪形象。
而电影中的高尔察克,英俊潇洒,有勇有谋,简直就是一个优秀军人的代表了!
而白军呢,军容整齐,军纪严明,和以前看到的电影完全不一样了!
然而我最感动的就是前面的提到的那句话:“上帝并没有把我们分做不同的颜色”。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写的,所谓成王败寇。
而《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的立场似乎比较中立,影片中白军的形象高大威猛,也未见对红军形象的贬低,不过影片对那些趁火打劫的水手和见风使舵的低层士兵,也是强烈抨击的。
高尔察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看了影片后,我一时有点茫然了,他是历史教材上的那个罄竹难书的反革命分子吗?
——他反对苏俄倒是真的,但罄竹难书,倒不至于吧。
或许,他是一个爱国者,他爱的是俄国,但不是苏俄。
但他效忠沙俄,革命来了,他不得不逃离,或许他知道,以他的级别,如果还留在俄国,肯定被枪毙的。
他感到要去拯救俄国,便组织军队进行反扑,他也知道沙俄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仍然要照着他的信仰去做。
他的命运也很符合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
他就是这样一个爱国者,一个悲剧人物。
2008年9月22日首映的俄罗斯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Admiral)改编自俄国当年权倾一时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Aleksandr Vasilyevich Kolchak)的真实故事,获得俄罗斯国防部和电影委员会双双支持,耗资1600万美金拍摄,费时5年筹备,拍摄工作日自2007年盛夏到2008年初春长达241天,被视为纪念俄国电影100年的史诗钜作,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诚然,影片通过高尔察克的人生历程反映了俄罗斯政权更迭的现代历史,影片中的俄罗斯风光也让人感受到俄罗斯的辽阔和寒冷,但高尔察克(康斯坦丁·哈宾斯基Konstantin Khabensky ,1975/1-)与安娜(丽扎·波亚尔斯卡娅Elizaveta Boyarskaya,1985/12-)的爱情,除了世俗的英雄美人一见钟情,却缺乏更多更深的感人力量。
影片表现的两人爱情,没有志同道合的比翼双飞,没有心心相印的共同志趣,甚至没有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安娜的至死不渝也属平常,因此要说这和《泰坦尼克号》相似,是一个超越时空的不朽爱情,实在是言过其实。
相比那些“十二月党人”妻子依然跟随丈夫流放西伯利亚的壮举,高尔察克与安娜的爱情实在让人缺乏共鸣和共情。
历史是有选择的事实记录,但是无论如何,历史的本来结果是无法改变的。
或者在一段时间中,为了需要,历史的某些事件某些人物可以误读,有意也好无意也好,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但随着时间流逝,需要发生变化,历史就像泛滥过的河水又会回到原来的河道。
最近看了《无畏上将》一片,竟产生了这个感想。
朋友在向我推荐这部影片时,理由是这部电影把英雄的浪漫情怀的刻划的非常好,高尔察克,一位沙俄帝国的将军,爱上了朋友的爱妻,几经犹豫终于抛妻别子,而那位美人毅然决然地追随他而去,历经战火和牢狱之灾矢志不移。
影片拍得非常华美,一些场面都很壮观,如开始的海战,如宫庭舞蹈,如冒着枪林弹雨的冲锋,许多细节也处理的很精美,如最后将军被处死扔进冰湖,如掉到地上的胸像镜,连破碎的杯子都做了特技处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英雄柔肠,美人忠贞,其情也浓,其爱也烈,也许在朋友眼中非常完美。
所以当他问我感受时,我的回答让他失望。
是的,因为历史的原因,以上的一切没有打动我的心。
因为在过去意识形态的教育中,我就知道高尔察克,不是因为他是末代沙俄军官,或者是白军首领,而是他是新兴的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是红军的对头,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尝试的反对者。
因为这他被记录了历史,成了国际上的知名人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不为很多人所记得。
当然,作为失败者,并不影响他的人格魅力,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不论把他打扮的如何伟大,他毕竟是失败者。
所以在看这部电影时,无论高尔察克如何英勇,总给人以夕阳西下的凄惨感慨。
那几场宏伟的战争场面在我眼里也显得单薄无力,如布雷遭遇德军,毅然把敌军引入雷阵的机智,被看成空城记式的侥幸取得胜利;回救亲王陷入敌军炮火的勇猛,也只是赌一把而已,领导白军之后,好像没打过几次像样的胜仗,更多像个骚扰者。
至于最后溃不成军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看来电影的改编者也难以在历史这方面大做翻案文章,(这点和国内文学作品大不相同)。
从中我也看到了当时新兴的苏联旺盛的生命力,真的是历史的一种选择。
2009-06-04
看了俄罗斯新片《海军上将》。
如果没有一点苏联文学阅读经历,一定会为这段凄婉优美的爱情故事感动得痛哭流涕。
不幸的是,本人年事已高,小时候也囫囵吞枣地看了些被奉为苏维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好东西(至今依然认为是好东西),所以体验起来很拧巴。
在观影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因为电影是俄语版英文字幕,所以并没有把人物跟历史挂钩,还以为是一个虚构的玄幻故事。
影片讲述了一位俄国波罗的海战舰指挥官在一战时与德军斗智斗勇、身先士卒、屡建奇功,被沙皇封为黑海舰队司令。
在一次上层社会的舞会中,司令与同事的太太Anna一见钟情,随后便有了比较压抑的,安娜.卡尼琳娜V.S渥伦斯基式的那种欲言又止而又欲罢不能的爱情诗信往来。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司令代表的传统势力被一一肃反。
血雨腥风之际,他却逆流而上,抛家弃子,只身潜入西伯利亚,带着一帮白军旧部对抗红军。
Anna在最艰难的时候,跟随他来到最艰苦的地方,与之并肩战斗。
最后,司令遭到同僚,即法国将军,捷克军团和孟什维克党人联手出卖,被契卡抓捕,秘密处决后扔入冰窟。
Anna在被关押数十年后出狱,以路人甲的身份出演一部古典影片。
在旧式俄国宫殿里,衣着华丽却芳华不再的女主角又忆起了当年初相识,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往事如烟。
我越看越觉得奇怪,看到后半部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英俊潇洒,驰骋疆场的末路英雄就是那位大反动军阀, 白匪头子高尔察克啊。
在电影里,高尔察克勇敢如哥萨克汉子,智慧如库图佐夫,才情如普希金,外貌如邦达尔.丘克,总之,鱼子酱伏特加土豆烧牛肉,俄罗斯该有的好东西都点齐活了。
如果说该片反映的是现今俄罗斯的历史反思的话,这部电影似乎又不太像那么回事,因为其准确的名字应该是《海军上将高尔察克的乱世婚外情》,单就故事构架来说,似乎有点戏说的味道。
再如果说是要表现俄罗斯对往日价值体系进行某种“捶胸顿足”、“悔不当初”的修正的话,貌似这种Pose现在已经不那么时髦了,接触了一些俄罗斯艺术家,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点卫国战争情结,对当老大哥那段颐指气使,独步江湖的好时光还是非常依依不舍的,很怀旧。
当然,从他们的作品里,也能看到东正教的原画浮现,而冬宫也不再如爱森斯坦电影里表现的那么狰狞、破败。
据说长眠于美国的流亡白军头目邓尼金在去世58年后也以爱国将领的身份在莫斯科重新安葬了,罗曼洛夫王朝最后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的灭门之灾成了悲天悯人的剧作家们竞相捕捉的话题。
总之,过去的正确与不正确, 现在的对与错,光荣与失败,伟大与卑微, 保尔.柯察金和邓尼金,高尔基与高尔察克, 托尔斯泰与托洛茨基, 普金与普希金,都被消费主义的现实消解、压平、碾碎,成就了一片辽阔而斑驳的后现代文化风景。
一位俄国人对我说,现在俄罗斯最流行的是国家主义,不管谁是谁,如果他或她在某段历史时期能够代表一个强大的俄罗斯的话,那他就是大众追捧的明星。
一句话,够不够酷。
而高尔察克在波罗的海带领俄罗斯队击败德国队的壮举,显然属于这个范畴。
《海军上将》开章便是一段个人英雄主义的华彩:高尔察克在波罗的海中布置鱼雷等待德军就范。
不料归程中与敌军正面遭遇,俄军在进行殊死对抗后渐显弱势。
危难之际,身为舰长的高尔察克让剩下的百名部下呆在镜头外原地打酱油,自己负伤冲到大炮前,正面近景,并推进特写,向着敌军炮火,开火!
随后他当机立断,命战舰退入鱼雷区域。
这是一招险棋,一不留神便引火自焚。
但是俄军巧妙地躲过了自己的鱼雷阵,而穷追不舍的德军战舰却触雷而尽数歼灭。
在敌舰爆炸的火光之中,好莱坞式的凯歌奏响,高尔察克的高大形象扑面而来,目光如炬,炯炯有神。
哇!
帅呆了!
百科一下,惊讶地发现原来高尔察克本人比男演员康斯坦丁.哈宾斯基还帅,而且正式职业是北极探险家、水文学家,会四种外语,包括中文!
在雪地上玩赛车,也搞文学、泡冬妮娅式的文艺女青年 — 点击率高的那类。
至于当黑海舰队司令,只是人家的副业。
这部片子是非常让人震惊的。
如果不了解历史,仅仅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就是个中上层次的高投入大场面片子,但是如果结合俄罗斯现在的情况,让人担忧。
第一,这是俄罗斯官方投入,动用了二千万经费拍摄的,而把原苏联的国家第一敌人变成了爱国英雄,目的是什么?
如果说是俄罗斯原来的皇室还在,国内有一部分人要恢复君主制的话,这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根本就没有皇室后代的,也不可能恢复君主制了,贵族阶层也早就被破坏的差不多了,他们没有实际势力和发言权。
有发言权的是Putin和Medvedev这样的新贵,推崇,美化已经消失无影的君主制,动机是让人怀疑的。
第二,票房收入可观,看来,俄罗斯有怀念,理想化过去的倾向,这种怀旧,是不健康的。
看来,对现实的不满被找到了一个新的替罪羊,就是苏联,苏联被他们妖魔化,但这并不助于改变现在俄罗斯的现状,而只是转移民众指责的目标,有助于现在俄罗斯的新贵巩固自己的地位。
我们知道俄罗斯社会并不是一个开放,自由,平等的社会。
出现了一个新的统治阶层,这个阶层借用Nationalism等等Ideology来巩固他们的势力。
第三,宗教被统治阶层利用。
这部电影里面频频出现东正教,但是,口口声声祈祷的人却一点都没有对自己抛弃结发妻子而感到内疚,他的情妇更是不顾一切,这种行为和片子中对宗教的推崇成为了明显的矛盾。
要注意,东正教是不允许离婚的。
这一点,体现了俄罗斯现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东正教在被压迫后现在被官方大力推崇。
这不是真的要信仰,要跟随耶稣。
这是俄罗斯Nationalism的体现,东正教不是简单的宗教,对俄罗斯人来说,是他们民族精神的体现,这样把正教和政治有结合在一起,却不像俄罗斯传统文学中表达基督教的精神,比如爱,对自己罪的认识等等,却只是把宗教作为工具来利用,是俄罗斯现在社会的一个大问题。
俄罗斯的Orthodoxytoday的影评中还提出一点,这部片子是排外的,片子的大坏蛋其实是外国人:捷克人,法国人,还有左派的人物,看上去是格鲁吉亚人和中亚人的面庞。
这是极端Nationalism的体现。
现今俄罗斯,对流入俄罗斯打工的原苏联其他地区的人员是非常排斥的。
俄罗斯,越来越不开发了,越来越不宽容了。
总体来看,这是部宣传片,是体现了俄罗斯社会走向的一个片子,感觉是:俄罗斯在退步,人性在退步,危机重重。
去你妈的
女人的出现什么意义啊!
题材很吸引人,无奈以爱情作为大时代变迁和人物悲剧命运的切入点和贯穿线索实为糟糕,高尔察克倘有魅力,也绝不在电影中编造出的庸俗化的风流韵事,作为科学家、北极探险家、日俄战争后的俄海军重建挑大梁者、黑海舰队司令官、流亡的将军、被红色政权处决的反革命首领,如此一生塞进两小时已勉强,还被赘笔占去大篇幅,可惜。
白卫军与旧时代挽歌。
还行吧,我没认真看,更确切的说一心二用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看书上
看完前两场战役就可以洗洗睡了。
说真的拍的很不伦不类的,完全不知道导演是想表现高尔察克的私生活还是表现他的历史角色?
最逗的是,出现的几个红军都是猥琐莽汉形象。。。真爱伟大。with cw
康斯坦丁你太帅了!
居然是这样理解的啊。不太喜欢装逼片。
看到失败者的电影,有时候感觉拍的更真实,我觉得属于高尔察克的高光时刻,是在海军,在水雷大队与德军战斗的时刻,是在海军,成为黑海舰队司令的时刻,而不是他作为俄国的最高执政者和俄国陆海军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伊尔库茨克,在冰窟窿旁被布尔什维克处决的时刻。
怎么就宣布效忠克大统领了?怎么就从美国回来了?怎么就定都鄂木斯克了?都快到乌法了,怎么打成节节败退的?临时全俄政府是用的三色旗么?其他白军和干涉军将领都在哪呢?军政府的其他文官都在哪呢?怎么只有卡普佩尔一个将领在打仗?最高执政为什么绝大多数戏份都是坐着火车谈恋爱?伊尔库茨克怎么就骚乱了?那群白军为什么一开始要用走的,结果护士死了才开始往阵地上冲?捷克军团怎么就哗变了?日本人呢?美国人呢?伊尔库茨克苏维埃为什么要把他打死?最后莫斯科电影制片厂那段是啥意思?哈宾斯基为什么要接这种剧本?我为什么要看这部电影?就因为电影名字是高上将?
白俄头子
20世纪福克斯出品的俄罗斯电影,一贯深沉凝重的俄罗斯氛围,出色的演员。不过,首先,这是一个政治人物,历史人物,其次才是一个浪漫的爱人。这点电影把握的并不完美,或者描绘的手法有所欠缺且笔墨分配不当。
我就记住这货谈情说爱了
思想配得上苦难,俄罗斯联邦。这下红军也成上帝的子民了。
这是一部美国投资,美国上映的电影。
虽然电影瑕疵很多,是泰坦尼克号相仿的叙述模式
动荡年代可歌可泣的,出轨故事?
在俗(什么钢铁镶钻的艺术字啊!)和雅之间反复横跳的俄式审美,在山坡扫射的枪口下逃过一劫的谢尔盖,躲在桥洞下抽烟,桥上三两士兵走过,水漫过膝盖止不住颤抖。坠入水下挺立的尸体、十字架冰窟、几场行刑场景和配乐都非常绝。冰天雪地中进军的白卫军,顶着粗粝的风、密集的枪林弹雨,没有弹药补给的卡普佩尔在战壕中打气:上帝是仁慈的。屏幕外的人恐怕只会在心中默念:天地不仁。世界史课堂上一句话带过的the whites rebellion、高尔察克,做笔记时搜到的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听着就很英雄主义,浪漫悲剧。时隔几年才真正点开,果真如此。(原本看介绍把预期降低到《珍珠港》级别,着实惊喜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