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鸭绿江

跨过鸭绿江,Crossing the Yalu River

主演:唐国强,孙维民,王志飞,丁勇岱,刘之冰,姚刚,韩栋,王挺,王同辉,刘涛,何政军,刘旭,王九胜,奚望,傅亨,李思博,卢玺,徐砡,马杰,娄宇健,黄诗佳,蒋方婷,吴健,王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跨过鸭绿江》剧照

跨过鸭绿江 剧照 NO.1跨过鸭绿江 剧照 NO.2跨过鸭绿江 剧照 NO.3跨过鸭绿江 剧照 NO.4跨过鸭绿江 剧照 NO.5跨过鸭绿江 剧照 NO.6跨过鸭绿江 剧照 NO.13跨过鸭绿江 剧照 NO.14跨过鸭绿江 剧照 NO.15跨过鸭绿江 剧照 NO.16跨过鸭绿江 剧照 NO.17跨过鸭绿江 剧照 NO.18跨过鸭绿江 剧照 NO.19跨过鸭绿江 剧照 NO.20

《跨过鸭绿江》剧情介绍

跨过鸭绿江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正式爆发。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美军别有用心地派飞机“误炸”安东市区,造成无辜百姓伤亡。形势所迫,愤怒的新中国领导人下了亮剑的决心。10月25日,志愿军指挥部成立。彭德怀和邓华等人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构想,提出了打突然、打穿插、打分割包围的计策。由于麦克阿瑟的轻敌,虽然战事艰难,但志愿军将士勇锐顽强,势如破竹,打过了三八线占领了汉城。李奇微临危受命,志愿军面前出现了一个更狡猾,能力更强大的对手。新的战争态势下,双方开始漫长的谈判。经历了无数个惨烈的坑道争夺战后,1953年7月27日,正式停战。毛泽东主席的英明决策令中国打出了民族尊严,打出了新数十年的和平,更打出了一个世界的新格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黄桷树下的孩子们亚当浸没转轮手枪五月十二月憨妻的都市日记大宋断狱神手之陈情伞天若有情千金女贼李尔王潜行金战真爱导游致我们终将到来的爱情恋爱的正确姿势黑色之家结婚那件事天堂牧场年少轻狂第二季笑之大学单身毒妈第八季夜校应急响应第二季神经兄妹回家的日子哆啦A梦:大雄的恐龙别再犹豫爱情天文学月殒天劫叛逆青春变奏曲

《跨过鸭绿江》长篇影评

 1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从美军视角分析)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像美军毫无准备。

麦克阿瑟的一直认为美军天下第一,百废待兴的中国不可能入朝作战。

所以美军一直以为是与朝鲜军交战,蒙在鼓里,错误认知对手的底细与实力。

致使判断上的失误,战略上的错误。

只因三十八军遇所谓的“黑人团”而贻误战机,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导致第一次战役未能如愿“包饺子”。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像美军狂妄自大。

麦克阿瑟虽已知对手早已不是朝鲜军,依然想凭借钢铁洪流打败“饥无食寒无衣”的志愿军。

但被38军113师一夜奔袭140里,以一师之力阻挡着数万美军的撤退部队与美军援军。

完成了志司包围美军的命令。

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中国人民志愿军当之无愧,三十八军当之无愧!

抗美援朝第三、四次战役、告诉我们做事要像美军善于观察思考。

李奇微将军担任美军沃克将军死后的职务,并后续替代了麦克阿瑟将军的职务。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打的就是综合国力。

李,发现志愿军后勤不足的短板,为应对志愿军的“礼拜攻势”,而进行战略后撤,等志愿军,后勤线变长后,再发动他的反攻。

实行他的“磁性战术”。

38军、50军死守,最后不是统计伤亡,而是只报能战斗的。。。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告诉我们做事要像美军学以致用。

李奇微将军合理运用我军最擅长的战术穿插,用钢铁洪流快速穿插切断我军后方的交通、后勤枢纽——“铁原”。

六十三军的三万人在几乎无险可守的地方阻击了九万人长达十三天之久,阻止了美军妄图穿插包围我军的战略意图。

抗美援朝第二阶段、告诉我们做事要提防像美军这样的“小人”。

经过七个月的战争,美军深知已陷入朝鲜战争泥潭,谁也弄不死谁,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美军颜面扫地,灰溜溜的要求停战谈判。

但谈判期间又处处为难中朝,要求满足一切不合理要求,逐步演变成公然在谈判公立谈判区刺杀我方安保人员、甚至轰炸我方在公立谈判区住所、最后连遮羞布都不要了,公然对我军进行生物战、细菌战。

抗美援朝,“拳头硬”才是真道理,只要打疼了美军,他们才能乖乖的回到谈判桌上老老实实的谈判——克拉克将军在第二阶段接替了李奇微将军,在边打边谈下,展开了夏季攻势,秋季攻势以及绞杀战。

而我军也展开了应对方案“零敲牛皮糖”、“冷枪冷炮运动”、“坑道阵地战”,坑道工事与野战工事相结合,做到“七防”。

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

在43天里,志愿军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地方,击退美军900多次冲锋,双方反复争夺阵地30余次,上甘岭战役中的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

平均每秒钟就高达6发,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弹爆炸,山头被削低两米。

也正是上甘岭战役这有力的“一拳”,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

迫使美军重新回到谈判桌上,与志愿军签下了“停站协议”,从此,新中国也“一战成名”,坐在了五常席位上。

毛主席曾说过“和平是赞同的,战争也不怕!

”是啊,我们中国从不惹事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但是,你们要侵犯我们利益,我们中国也从来不怕事!!!

 2 ) 此片入骨,不至于不及格

高赞批评此片“不实事求是”,感觉偏颇。

影片中部分群演的服装细节和谈吐方式,确实让人出戏,这也是我看这部片子的缺点。

但除了这一点确实有待改进,攻击说这部片子整体都不够“实事求是”,未免不公。

这部影片从大的脉络上,把抗美援朝的前因后果、过程中前5次大战役及几次停战协定签订的危机、边打边谈乃至对南朝鲜的惩罚战都交代得十分清楚。

并且,将当时国内舆论及支援行动到国际上美苏阵营的利益关系都做了交代,在每个重大决策的节点上都厘清了战与和的抉择方向,从历史叙事角度基本是实事求是的。

更重要的是,这部片子很好地回答了什么是正义战争、为什么正义战争必胜的问题。

打了十几年仗、家里刚分了地、生活才刚刚有了盼头,美国佬的轰炸机就在家门口炸得人不得安宁,这就是人人请战的理由。

战士们为什么不怕死,不正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为了身后的家人而战吗?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这句话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我们的和平、祖国 与家乡之间的联系,那是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

这里面【和平】和【祖国】的概念并没有被掏空——人人都意识到想睡个安稳觉、吃上田中粮,就是我们这一仗要打的和平;人人都意识到这个给家家分地、把鬼子打跑、给自己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新中国,就是从物质到精神生养自己的祖国。

正因为这和平与家人平安、祖国与个人生死已经建立了如此紧密的联系、已经成为了人们血肉中的习惯和头脑中的常识,“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句词才会如此凝聚人心,叫大家生出团结的力量。

只有知道自己死是为了什么的人,才无所畏惧。

也许其中也有光荣、也有仇恨,但是这群最可爱的人之所以有如此钢铁意志,终究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为了守住身后家人、守住身旁战友、守住所爱的人去战斗的。

汽车兵千里送粮十有九死,邱少云烈火焚身不动如山,黄继光血肉之身敢堵枪炮;发觉细菌战的侦察兵、失去右眼加入“冷枪冷炮”的狙击手、用身体含住导线的通信员、昼夜不停轮班倒的工事兵、一曲圣诞颂加速拉垮美军意志的文艺兵…当然还有零下30多度严寒卧雪埋伏的长津湖战士,还有与三十八军一道几乎拼光一个军的原国民党军队五十军战士,照顾牺牲战友家中老母的战士,恨杀俘虏的朝鲜游击队战士,面冷心热的卫生员…这群像也许分担开每个人的镜头并不多,但是汇集起来,分量就是最重的。

说对“小人物”描写不够、说长津湖后勤供应不上没解释、说对战士着墨太少的,真的有认真看了这部剧吗?

那些“大人物”的谈话文戏并非生硬的政治口号,那是实打实讲了粮草转运之困、讲了空中力量的匮乏、讲了两条腿与敌人四个轮子赛跑的时间之战;实打实回答了能不能打、能不能守、能不能供粮的问题;实打实介绍了为了避免前线战士们的非战斗减员和无准备之牺牲,后方从民间到总理主席,从医院到新闻到文艺,高层中层各级干部、指战员,哪个不是殚精竭虑、有一分钱出一分钱、有一份力出一份力?

看似不在写战士们,可哪一幕不是在为战士们考虑、不是在向战士们致敬?

至于说对国外记者采访的场面描写过于喧杂,也算是写意勾勒。

毕竟戏就是戏,要演出基本骨架,则皮肉就要有轻重之分。

哪个群体中都是有好有坏的,美国白宫当然也有好记者,但是在世界舞台上为朝鲜战争登台表演的、难道不多是那些聒噪的政治喉舌吗?

影视立人物,入骨就及格了,追求细节的完全写实,那是纪录片要干的事。

细节虽然有待改进,但此片对我抗美援朝战士们的精神、对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魂之刻画入骨,瑕不掩瑜。

 3 ) 《跨过鸭绿江》志愿军的装备为什么那么乱?都是运输大队长的功劳

看过抗美援朝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同学,相信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了吧,那就是在电视剧里面,志愿军的武器非常乱,甚至乱到什么程度呢?

有英国人产的司登冲锋枪,也有美国佬的汤姆逊冲锋枪和加兰特,甚至还有日军使用的三八式步枪,给人的感觉就是志愿军的武器乱七八糟的。

其实,要说清楚这个事情的话,那就不得不回到解放战争时期了,因为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个事情啊,那就是我们的解放军并没有任何的国家援助,而隔壁老蒋就不一样了,他可以说是西方国家培养出来的一个种子选手,西方国家对于老蒋是要枪给枪,要钱给钱,就是一句话,不差钱,可是,老蒋有个缺点,那就是瞎指挥。

再加上当时打内战是被国人抵制,甚至出现了敌军大面积投降的情况,就算是那些抗日中打出了威风的军队都出现了战场倒戈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武器装备也就这样成了我军的装备,也正因为太多武器装备是来自于老蒋的,老蒋还因此获得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外号,那就是运输大队长。

所以,我们看到了志愿军的武器装备都非常乱就不难理解了,但武器装备的杂乱,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因为这会对后勤供应造成巨大的威胁,以至于后来,战场上的志愿军都是边打边换装,换成了我们熟悉的苏式装备,大家可能不知道,原本,解放军在建国之后,就计划在苏联的帮忙下,逐渐进行装备的制式化。

结果,朝鲜战争爆发了,导致了志愿军在入朝作战时,连装备都来不及更换,甚至很多部队都是用着之前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武器,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前期入朝作战时,后勤供应不上来的一个原因,因为当时的志愿军入朝作战十分仓促,连冬天的被服粮食都没有了,因此,出现了很多非战斗减员。

后来,随着我们在战场上的交战愈发取得优势,使得苏联看到了中国的强大,给我们投入了更多的资源,于是,我们的装备和武器也逐渐开始了苏式化,这也为我们的后勤缓解了很大的压力,只可惜的是志愿军仍然没办法和美国人相提并论,因为那会的国内是个农业国,美国却是一个头号的工业强国。

 4 ) 而英雄不朽 人民不朽

接在《觉醒年代》《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毛泽东》后看本剧,也算是完整的时间线了。

抗美援朝到今天,50多年过去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美帝,对其它国家的霸权主义,无视人权的傲慢,妄想靠着军事强权和价值观输出征服世界,这些依然没有变化。

感谢第一代领导人们的战略眼光,正确领导,感谢抗美援朝战场所有英勇奋战的战士及将领,感谢战场后团结奋斗的后勤,工程人员,感谢国内为胜利付出自己努力和热情的人民们。

英雄不朽,人民不朽!

中国人民必将战胜一切霸权主义。

抗美援朝战争中好多事例放到现在甚至可能会认为是臆想,不可思议,但他确实是真实发生的。

靠双手连接铁轨保证运输的铁道部战士

哪有人那么傻被火烧却不躲

明明是个通信员但有勇气以身喂枪孔

靠自己身体连接电话线以换得战场上3分钟的通话时间后勤无法保障缺衣少食仍能在零下三十度的雪地里埋伏十几天那怕只剩一个人也要抱着炸药包扑向敌人坚守阵地还有很多很多英雄们太多,能被记下来,甚至能知晓姓名的已是幸运。

那个时代的人民懂得很少,连识字都很少,但他们知道,他们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再战斗。

牺牲不可怕,为了人民牺牲是光荣。

即使是看似不可战胜的敌人,但是为了胜利,明知是牺牲的“化整为零”战术除了志愿军还有谁能坚决执行。

战场上蒋介石和五十军战士的那段喊话也很好,为什么中国人民不可战胜,为什么中国军人不怕死,因为他们战胜了被压迫的命运,在共产党领导下,他们有了土地,家人能够幸福生活,这就够了。

像蒋介石,像美帝那些只顾个人享乐的军阀们永远不会明白这种使命感,信仰感。

2020的疫情让部分中国人民清醒了,中美高层战略会谈杨洁箎委员的发言,我们应当从美帝的价值观输出中清醒过来。

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前人们用自己的牺牲和奋斗已经告诉了我们!

前人们用战争让帝国主义害怕,我们后人断不可精神屈服于帝国主义!

 5 ) 紧迫的拍摄时间下的好作品

由于拍摄时间很短,这部剧的诞生是真的时间紧、任务重。

在如此重大压力之下,可以明显看到赶工的痕迹,尤其是前几集,无论是台词还是表演,都明显缺乏打磨。

唐国强老师不复有当年的活力,如果是十年前,他一定比现在演得好(想想他在《解放》甚至《长征》里的表演)。

孙维民老师的表演我从《外交风云》开始就很不赞同。

建国时的总理五十出头,日理万机,难到说话是这个语速?

这也不符合纪录片里的真实情况。

以前孙老师的表演不是这样的啊。

王伍福老师演的朱德总司令形神兼备,但也是同样的问题——过显老态。

总的来说,这几位长期扮演自己的角色,上手快,还好一些。

而第一次出演剧中人物的那几位演员就非常令人出戏了。

我相信他们是有能力演好的,但是由于时间仓促,没工夫足够地与角色相融合,也没工夫打磨台词和表演,甚至在调度上也多有瑕疵。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丁勇岱身上,因为他是剧中台词最多的角色。

我最不满的是他在台词中大量加入语气助词,很多时候断句方式令人觉得如鲠在喉。

当然剧本还是不错的,尤其是中段,非常精彩,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我觉得编剧可以着重于宏观叙事,没必要为了照顾微观层面的个人而特意去创造过多小人物的角色,这样反而会不伦不类。

 6 ) 10.28

在抖音刷到的,180师,傅崇碧,然后什么韦杰。

铁原阻击战。

政委吴成德,俘虏。

回国,撤职,文革清洗运动。

丁勇岱彭德怀抖音的评论区,上一辈关注这个的好多啊记得我背诵十大元帅,是初中历史书在老家背诵的,有点可笑,搞笑又刷到李白的照片,白崇禧李宗仁,还有什么韦国清包括白崇禧李宗仁反蒋,当时桂系军阀,还到了越南,可以打下越南的越南人确实和广西非常像,说话口音也像,那种挺好玩的还是感叹,上代人喜欢这些历史的挺多的而且历史确实是人民书写的,比如吴成德被俘虏,大家都知道他是好的,后来回国又被清洗包括在百度刷到毛的秘书,比如谢静宜,张什么之类的,大家也是懂得都懂怎么说呢,中国就没有什么原创的人文政治那一套德先生赛先生,都是英文直接翻译那些复杂的政治经济科学,在中国这儿没有的中国以前就是农业大国,现在叫做制造业大国,主流官方媒体叫什么,中国制造,世界工厂,对世界工厂,比如义乌,或者那种小制造,拼多多。

现在东南亚不是承接了制造业。

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完全,很厉害。

所谓农民工,进厂打螺丝,就是这代人的上一代是农民,交公粮。

包括教育吧,教科书,高考,这套模式,像苏联的教育,比如数学因为这套主义,其实就是苏联朝鲜中国,斯大林,毛,金日成,大清洗,都一样,苏联解体了,朝鲜还是极权,中国的改革开放,唉,我属于天资笨,以前学的都是浆糊脑袋,还信张维为。

也不上网。

我看豆瓣,豆油初高中就看一些课外的真正的书。

人情世故也不懂,带来的一种麻木。

历史还是有意思的,纪录片也有意思,历史是一种宏观的,比如以后的记录,新冠疫情,一切历史又是当代史,人聚在一起,历史事件差不多。

纪录片呢,可以用微观的具体的视角。

比如工厂纪录片。

高三纪录片其实每天看新闻,微博,公众号,抖音,吃瓜。

各种新闻事件,都是相同的,日子在重复。

就像上学放学,人的事就那么多,商业了,死人了,吃瓜了,新闻了,娱乐媒体了,游戏了,经济了,电影了。

身边的人和事也是一样

 7 ) 跨过鸭绿江,观剧有感

这部剧几乎是全程热泪盈眶看完的。

跨过鸭绿江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朝鲜战争前因后果的电视剧,从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背景,国内关于朝鲜局势的关注讨论开始,到各种外交斗争,拉锯战式的停战谈判,再到最后惩罚性教训南棒子,直至最终停火,南北分治。

如果想对朝鲜战争的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观看这部剧足矣。

但也正是因为本剧内容丰富,不免有点头重脚轻,后期几乎是快进般的过剧情,又要交代谈判的过程,又想把后期那一个个典型的英雄故事呈现出来,稍显仓促。

再延长个十集左右最佳。

从叙事视角上来看,这部剧以上层视角为主,从国内的主席总理,到前线的司令部。

就像剧中表现的那样,军长都没资格上桌子,主要讲述的是总司令参谋长总政委等人决策的过程。

也因此,本剧战争的过程几乎都是来自于老总们的口述与讨论分析。

然而如果全是来自于顶层的视角,剧情未免显得悬浮,于是本剧又通过马金虎郑锐陆乘风王珍珠秀才等人的来自最前线最底层的视角,去表现具有代表性的战士们的生活与战斗。

除开那些有名有姓的战斗英雄事迹,就属这几个角色戏份最多。

这许多不同层次的视角一对照,观众们就能对这场战争,尤其是对那个年代的人们,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剧的美军视角也相当全面,连战争同美国国内党争与大选的关联也拍了出来。

对美军的刻画可以说是没有丑化矮化,甚至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美化。

难能可贵的是,剧情中还特意给了一个美军个体来自于底层的视角,一个为兄弟报仇的狙击手,剧情还不少。

无论如何,正视敌人,也是对自己对先烈的尊重。

一味地丑化敌人,岂不是显得当初的自己也很无能?

但你要说这部剧毫无缺点,也失之偏颇。

本剧用了大量的来自于当年战地记者的历史镜头,以及来自于其他老影视作品的镜头来充数。

战争场面,用模型道具拍摄穿帮的镜头特别多,烟火爆炸的效果做的很潦草。

可以说,跨过鸭绿江是一部战争剧,又不是一部战争剧,正儿八经的战争戏几乎是没有的。

如果真的要像过往那般拍摄详细的战争场面,怕是得再来四十集才够。

总的来说,这类重大历史题材革命题材影视作品的作用,除了叙述历史故事,更主要的还是刺激大家的历史爱国情怀,树立朴素的革命价值观。

当你为那些英雄先烈们而动容的时候,你已经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8 ) 一部系统的抗美援朝战争史

一,涵盖了第一阶段的五大战役,第二阶段的反绞杀战、反细菌战、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

志愿军从1950年入朝、1953年停战、1958年撤军,中朝军队共毙伤浮敌军109.3万人,其中美军39.7万人。

附五次战役地图:

二,表现了“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在战场中的运筹帷幄。

在毛泽东统一部署下,我方先后入朝的兵团和将军:第一个入朝参战的兵团是13兵团,当时38军,39军,40军,42军都属于该兵团编制,这几个军都是解放战争中的第四野战军中的王牌,后来又增加了第50军,第66军入朝作战。

而当时能够担任这几个军的司令员是文武双全的邓华将军,副司令员是洪学智,韩先楚。

在他们的指挥下,13兵团打响了入朝第一枪,同时该兵团也是参加整个抗美援朝战役。

第二个入朝参战的兵团是第九兵团,下辖20军、26、27军。

随着抗美援朝战役,打的越来越激烈,于是,第九兵团奉命入朝参战。

在解放战争中第九兵团隶属第三野战军,当时的司令员是宋时轮,但抗美援朝时期兵团司令还是他,不过增加了一个王建安,也就是说第九兵团司令员有两位,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第九兵团两位副司令员,分别是第三野战军粟司令手中的王牌悍将陶勇,王必成两位将军。

第三个入朝参战的兵团是第二野战军的第三兵团,在解放战争中该兵团司令员是陈锡联,而抗美援朝时期兵团司令员是陈赓、许世友。

第三兵团下辖四个军分别为12军,15军,60军参战,而副司令员分别是王近山,曾绍山。

第四个入朝参战的兵团是第19兵团,该兵团是解放战争中第一野战军的部队,当时的司令员是杨得志。

但是这次兵团司令员依然是杨得志将军,共三个军入朝参战,分别为63军(军长傅崇碧),64军(军长曾思玉),65军(军长肖应棠)。

其实第19兵团除了杨得志外,还有司令员分别为韩先楚,黄永胜。

第五个入朝参战的兵团是第20兵团,包含67军、68军。

该兵团在解放战争中隶属华北野战军,当时的司令员是白袍小将杨成武。

而这次入朝参战的兵团,司令员共有两位分别是杨成武,杨勇两位将军,他们指挥的金城反击战,为抗美援朝胜利画上完美句号。

第六个参战的兵团是,解放战争中收编国军起义部队,改编而来的第23兵团,该兵团并不是抗美援朝作战部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担任泰川机场修建,警戒工作,通俗的讲就是后勤保卫,防止敌机轰炸,志愿军机场。

而该兵团司令员是董其武。

除此之外还有,空军(司令刘震、聂凤智),炮兵(司令万毅、高存信、匡裕民),防空兵(司令成钧),等各兵种都投入了此战。

敌方:麦克阿瑟、沃克、李奇微、范佛里特、克拉克。

三,展现了当时国内、国际政治背景。

美国人先动手在南朝鲜扶持李承晚政权建立了国家,也就是大韩民国,随后苏联也扶持北朝鲜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所以到了近代,是苏联帮助了朝鲜建国,苏联对于朝鲜来说,基本就是父亲的角色或者说长兄的角色,总之没有苏联就没有今天的朝鲜。

中国对于朝鲜来说,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好邻居,虽然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帮助朝鲜击退了联合国军,但在朝鲜心中苏联才是最值得感激的国家。

苏联不仅帮助朝鲜建国,还为朝鲜提供了各种保护。

朝鲜战争实质上是中、苏联合对抗美军的战争。

就拿空军来说,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20年后的解密资料显示,辽宁旅顺苏军烈士陵园长眠着的202位苏飞行员,记载着苏空军击落敌机879架。

四,历史知识延伸:(1)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使用了细菌战,志愿军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反细菌战。

(2)关于停战谈判:我方主要谈判官:李克农、乔冠华、邓华、解方。

影响谈判的因素有:美国总统的换届即由杜鲁门换艾逊豪威尔、苏联斯大林的逝世等。

谈判不是人们想的那么简单,仅战浮遣返这一条件,就耽误很久,连金日成都等得不耐烦!

有关战浮,还有很多故事,比如,最后美方居然把近一万四千战浮遣返到台湾!

(3)在朝鲜战争的背景下,美日签定了《日美安保条约》,至今影响着我国钓鱼岛的主权;我国同时因朝鲜战争而搁置解放台湾至今。

你以为抗美援朝已成为历史吗?

不,它的影响正延续到现在,还将延续到所有历史问题的解决!

(4)两次核威胁:一次杜鲁门,为了急于求胜;另一次艾逊豪威尔,为了早日结束谈判。

五,英雄人物重现:《上甘岭》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沙蒙执导,高保成、张亮主演。

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

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影片中通信员张亮舍身炸敌人暗堡,原型是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属陈庚第3兵团下的秦基伟十五军)。

《打击侵略者》八一电影制片厂1965年拍摄,导演华纯,影片根据宋之的话剧《保卫和平》改编。

影片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奇袭南朝鲜伪军首都师白虎团的一次战斗过程,表现了战士们英勇顽强战斗、勇于自我牺牲的坚强意志。

影片中志愿军战士丁大勇潜伏时,身边枯草被敌人燃烧弹点燃,原型就是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

《英雄儿女》“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成为新中国最震撼的经典台词之一。

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

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

影片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牺牲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王成和王芳,成为那时人们崇拜的偶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原型之一为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属宋时轮第9兵团20军)。

 9 ) 这几部可以一起看看

《东方战场》全方位的讲述了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史,从九一八局部抗战到1937年全面抗战再到日本投降,相关的历史事件交代的比较清楚,国际形势也有交代。

《解放》也是以宏观的历史视角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历史 《跨过鸭绿江》全方位的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并且当时的国际形势,美苏冷战,中苏结盟都有提及 建议大家把这三部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看完,我就花了两个月时间把它们一起看完,总共大约150多集,也希望以后能够看到一部全方位讲述十年土地革命战争的电视剧,从大革命失败到长征胜利会师这一时期的电视剧

 10 ) 跨过

送一份美丽让周末好心情,送一份关怀让您骄傲,送一份青春让您不老,送一份梦想让您实现,送一份友情不需回报,再送您平安才算可靠!祝您周末快乐!别因太多的忙碌冷淡温柔 莫因无奈的追求湮没享受 挣钱不是人生的全部 无限风光就在心灵深处 停停你匆匆的脚步 尽情享受生活的赐福!

周末了,别忘了——好好歇歇!

云淡风轻,随意放飞美丽心情!

诗情画意,爱心在阳光下沐浴!

盈盈笑语,管它哪堪泪水委屈!

祝福为你,生活洋溢甜蜜温馨!

周末愉快!

《跨过鸭绿江》短评

前两集场面壮观,气势恢弘,期待后面更加出彩!

6分钟前
  • 帕西诺
  • 力荐

样板主旋律,人物特写,BGM运用得太烂了!还不如再多看一遍“亮剑”,人物个个有血有肉。

11分钟前
  • 午夜骑手🐶
  • 还行

39集前一直都想五星或者四星,扣掉的一星是剧中领导人反复说要珍惜士兵生命,当初的情况明明就是血肉对钢铁,五命换一命。最后一集真是恶心到了,本来还以为你们要坦诚面对战俘的历史了,四十集这个马虎眼打的真叫一个恶心,不了解历史的人还真以为你们解决了战俘问题。所以为了那些选择回国还被折腾的够呛的英雄们。

13分钟前
  • ЯK
  • 还行

配音是个问题

15分钟前
  • happytime
  • 还行

能够避免后期台词的音频替换,提高麦克阿瑟等一堆外国角色的演技,想必会更好。

20分钟前
  • 🦁
  • 还行

开会5分钟打仗30秒,接电话2分钟打仗10秒的开会剧

22分钟前
  • うちの花
  • 较差

央8样板戏,不论什么主题都是同一种拍摄方法,同一种叙事模式。一定分中央、指挥部、敌军指挥、战场、战场小人物几线、每一条线都支离破碎,只为念台词和表现样板来出现。中央一定要表现领导运筹帷幄,没有性格;指挥部一定充满咆哮,挂着作战图和沙盘也不知道他们要干嘛;敌军指挥部一定要表现对方的愚蠢;战场一定是boomboomboom硝烟四起,全程看不到敌人,不知道这战是打哪一场,不知因何而起,不知什么过程,不知什么结局,总之一定要表现牺牲,然后莫名其妙开始冲锋或者直接结束,战役结果全靠纪录片旁白强行插入,所有战争场面就像没头没尾的舞台剧。战场小人物更是摸不着头脑,从来没有能形成完整主线的。这种样板戏也不知拍来是为了歌颂伟大还是为了抹黑,也就对电视剧没讲究的能看个热闹。骗钱玩意儿。

24分钟前
  • 猫白
  • 较差

中规中矩,可惜了,本来以为随着时间推移,美国和前苏联的很多文件都解密了,以前一些受限于资料不足无法展示出来的台面下的东西以为可以拍出来,想想还是我naive了

27分钟前
  • hu0123
  • 还行

太喜欢丁勇岱演的彭德怀了

29分钟前
  • 土拨鼠
  • 力荐

完全可以省去许多情节,突出片段式的英雄事迹的集中展示,并结合真实影像资料,做成一个纪录片式的历史正剧

33分钟前
  • Gwtw
  • 较差

这不比《金刚川》用心多了?至少明白啥是阵地战,啥是游击战,啥是运动战。

34分钟前
  • 真径
  • 力荐

基本还原了历史,对于一些太傻的评论不做评价,不与傻瓜论短长,致敬志愿军战士们

36分钟前
  • 小叶猫子
  • 力荐

如果有朋友想好好了解抗美援朝这段历史 我一定会给他首推这部剧

38分钟前
  • 赏味狙
  • 力荐

世界观太小了,刻画人物不够丰满,论点及角度站不住脚,不知道是怎么过审的。战斗场面、人物刻画都没有挑剔的,但是台词、逻辑真的不敢苟同

40分钟前
  • satanlz168
  • 还行

看过电影剪辑版

44分钟前
  • 雨林河屋
  • 推荐

刷一分的美分太多 打五星平衡下 话虽如此 后半段渐入佳境 值得五星

46分钟前
  • 陌上谜鹿
  • 力荐

陪长辈看,竟然全看完了= =那时候正在看近代史……

48分钟前
  • 蓝慕柔
  • 还行

被迫观看体验极差

51分钟前
  • ty
  • 很差

我可太喜欢五十军喊话那一段了,中国军人个个都是好汉,都是硬骨头!

52分钟前
  • Now. Ice Tea
  • 力荐

正剧为什么总是要拍成流水账。人物的立体性,故事的完整性,台词的生活化,没有一个做到的,情感还不如纪录片。每一个人都像是把历史书上的字照本宣科演了一遍,然后转场背景让周总理(演员演的和真实形象差距太大了)和教员一本正经的总结一下,拔高思想,真的太呆板了。外国演员真的演得做作。战争场面特效很假,几乎没有战术可言,一群人突突突,然后突出一下我们知道名字的英雄事迹就结束了。差隔壁战火熔炉太多了。拍英雄,首先要拍真人。

56分钟前
  • 春夜血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