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瘦如柴

To the Bone,瘦骨嶙峋,深刻入骨(台)

主演:莉莉·柯林斯,基努·里维斯,卡丽·普雷斯顿,丽贝卡·肯尼迪,阿兰娜·乌巴赫,丽亚娜·莱伯拉托,凯瑟琳·普雷斯科特,莉莉·泰勒,布鲁克·史密斯,瑞塔·希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骨瘦如柴》剧照

骨瘦如柴 剧照 NO.1骨瘦如柴 剧照 NO.2骨瘦如柴 剧照 NO.3骨瘦如柴 剧照 NO.4骨瘦如柴 剧照 NO.5骨瘦如柴 剧照 NO.6骨瘦如柴 剧照 NO.13骨瘦如柴 剧照 NO.14骨瘦如柴 剧照 NO.15骨瘦如柴 剧照 NO.16骨瘦如柴 剧照 NO.17骨瘦如柴 剧照 NO.18骨瘦如柴 剧照 NO.19骨瘦如柴 剧照 NO.20

《骨瘦如柴》剧情介绍

《骨瘦如柴》长篇影评

 1 ) Comments

I love the poem about courage. The courage feels critical to me, just as the doctor said in the film, the courage to face the truth, to accept the meaninglessness of suffering and even life itself, to walk out of self-pity and take responsibility of your own life, and to really see and hear other people and to build connections with your loved ones.

 2 ) 厌食症:听不到的呐喊

"吃、吐,再吃、再吐,当***第10次瘫坐在马桶边时已是深夜。

喉咙像火在烧,眼睛肿得睁不开,手背硬是被牙齿磨烂,胃部的剧烈疼痛连着后背、直达心脏。

她痛恨自己,再次发誓“明天绝不再吐”。

然而,在接下来的11个月,她没有一天不在吃与吐的循环中挣扎。

" 这是摘自于一个厌食症患者的真实记录,厌食症恐怕是世界上最被低估的心理疾病之一。

国际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2016年刊发文章《巨大的问题:进食障碍》,指出欧盟约有2000万进食障碍患者,每6-7位年轻女性中就有1人患有进食障碍。

然而,更糟的情况就是进食障碍已经席卷了几乎全世界。

由于科普和预防不够,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这种新兴疾病,甚至误解为进食障碍是一种收房自如、主观选择的疾病,但殊不知许多进食障碍者还在默默背负非常人难以忍受的秘密与折磨。

厌食症归类于进食障碍一大病症,它是指控制体重的行为,伴随有异常的进食习惯,并且会产生生理障碍。

主要有四种,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不典型进食障碍和暴食症。

因为电影主要聚焦于神经性厌食症,所以我们就只聚焦于厌食症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首先,厌食症背后的生物学模型在进食障碍中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对于典型健康人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的,并且它们之间的复杂的反馈调节也是互相联系的,以此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进食系统。

但是对于厌食症患者,排除在遗传学上的“人定胜天”,还体现在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递质对厌食行为的影响。

其次,厌食症的心理模型同样不可小觑。

比如人格特征就与厌食症有着显著相关性,其中精神病态和抑郁症和OCD人格障碍最为突出。

还有很多应激因素也会直接导致厌食或暴食。

比如个体在经受剧烈惊吓,对新环境极度不适应,工作学习过于紧张,感情失利,压力指数过强均可成为此病诱因。

而“肥胖恐惧”却是被认为是厌食症的核心病理!

对于个体来说,患者多半对成熟怀有既嫉妒又恐惧的心态,他们惧怕体重增加,惧怕青春期,惧怕性,而厌食症反而能够预防这些恐惧的世界发生,减少恐惧感,低自我效能感,从而获得莫大的安全感。

但任何粗暴的归因都是耍流氓,“肥胖恐惧”是一种文化概念,而文化作为一种差异变量会产生很多不一致性。

比如说一些国家并不是成因于脂肪恐惧,那我们也不能完全要求这种一致性来保证每个病人的体验的相同。

所以这里可以在一下社会文化因素进一步探讨。

在厌食症的社会模型下,“肥胖恐惧”直接来源于媒体的大肆宣传及时尚界的标榜的“瘦文化”。

当下社会文化观念崇尚以瘦为美,女性更是深深认同这样的文化观念,将苗条标榜为自己的理想体形、追求苗条的身姿,随处可见的减肥文化,媒体宣传更加给女性施加了瘦文化的压力。

除了“瘦文化”之外,家庭单位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家庭是一个有众多维度的复杂动态组织,比如说电影选择的成病诱因主要来自于Ellen极度疏远的家庭关系,但同时还有家族遗传,家族进食观念和家庭教育等众多因素。

在当今的“瘦文化”下,现代性的身体成为个体塑造自我风格的一个重要工具,这也佐证了布莱恩.特纳在《身体与社会》如是说:“从社会学的观点看,厌食症的重要性在于它不可能脱离社会病原,衡量社会偏常的标准以及社会象征意义。

”神经性厌食症表达了社会主流的审美要求,尤其是表达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及要求女性应该以苗条身材为美。

这种不断注视女性身体的目光,成为女性不断审视自己的外在压力。

当她们选择屈从与这种压力,就会去对个人的饮食实行禁欲主义式的监督,强制对其身体进行改造,而这一过程在冥冥之中却演变成女性的自我证明,自我反抗,甚至是祈求社会提示的一种手段。

这样的变迁乍眼一望虽然大跌眼镜,但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罗兰巴特在谈论食物的语义学时曾说,“食物不仅是许多产品的收藏,也是一种沟通的系统,大量的意向以及习俗,处境和行为的一种礼仪。

”而食物与女性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作为食物的生产者,采集者和加工者,又因为其自身所具有的生产和繁殖性特点,毕生与食物打交道。

这恰恰解释了,女性与自然在孕育生命的生物性是如此相似---“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吮吸大地之母的乳汁”,“母亲的血液在流淌”---等等这一系列对自然母化,对女性物化的隐喻。

且这类隐喻传达出多少温情,这种设置使得女性在男权社会体系下发酵成赤裸裸的被剥削。

尤其现今借助现代化传媒工具的广泛传播,女性的身体再次被物化。

当每个厌食症患者在自己房间审视自己,用科学和理性的工具如量尺和量称衡量自己的饮食与体重,其实她已经将男权社会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内化了,不敢越雷池一步。

正如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所指出,“‘凝视’是设置了一个单向的凝视,其结果产生了被凝视着在内心自我监禁的结果。

”这种“凝视”如此具有杀伤力,让节食变成了一场自控和放纵之间的战争。

但任何战争绝不会一无所获,就像在电影的节食座谈会上,女医生惟妙惟肖得形容出这种自我掌控的快感。

这些女孩子正是通过这场战争构建着自我的性别身份,试图通过对食物的控制来驾驭身体,进而争取权利来实现个人身份的努力。

那么Ellen也就是这样做的,当她站上体重秤上传达出惊愕与惊喜的表情时,她仿佛觉得自己……赢了!

我们可怜Ellen骨瘦如柴,而Ellen却把干瘪畸形的身躯看做是对男权欲望的反抗,他们拖着婴儿般未发育成熟的身体,企图摆脱凝视,摆脱玩味和吞食的命运。

但是如果是节食的起初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与承认,那么后来的节食则变成了一场自我的角逐,一场自我消耗的单人纸牌游戏。

现代性价值体系的不公的,而且尤其对女性身体的符号价值表征得如此荒谬!

当女性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世界,但个体却以“活死人”的身体行尸走肉,无力得试图控制身体,让身体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符号,她们用身体的奋力反抗,但最后只能以身体死亡的形式来结束斗争。。。

本文主要以女性厌食症的角度出发,没有全面覆盖两性,真诚希望男性进食障碍者踊跃参与,一起探讨,一起解决。

 3 )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没有负担地享用每一餐饭

当我打开弹幕的时候,看到许多人都深有同感,有曾经甚至是现在都仍陷入反复计算卡路里的泥沼里。

只是大多数人还不至于发展到厌食症的地步,所以认为还能继续。

这部电影折射的社会现象真实到令人窒息。

你吃进去的每一口饭,喝进去的每一杯饮料,你都无法控制你的大脑停止计算着卡路里值,无法阻止快要溢出心脏的愧疚感。

有的时候,我很纳闷,很怀疑,为什么这个社会对于瘦的追求到了近乎病态的程度。

一个165公分100斤的妹子天天喊着要减肥。

减肥没有一个目标数,却成为了一项持久性的行为。

你有多久没有试过,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单纯地、开开心心地吃一顿饭?

可惜的是,结局结束得十分仓促。

女主幡然醒悟的过程令人不甚其解。

 4 ) 你得避一避阳光,你都要晒干了。

我几乎是含着泪看完了整部电影,在结束以后哭的不能自己。

曾经我也在短时间内体重急速下降,脸颊凹陷,仿佛老了十岁,而我的家人却是质问我是不是偷偷背着他们去做了医美。

那时候我不需要吃东西,没有饥饿感,没有困意,整宿整宿地失眠,只睡两三个小时也能够一整天保持清醒,对外界的一切感知都格外清晰,却没有人知道你出了什么状况。

我必须得承认,像影片中的伊莱一样,我喜欢那种感觉,我感到兴奋和沉默,冷静,抑制。

只是并没有到那种必须催吐,疯狂运动的地步,我只是吃不下任何东西,直到我意识到再不吃东西可能会影响我学习的时候,我才每天点一顿饭,吃两口,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我感受不到生命的流逝,但我害怕流逝。

电影中伊莱的妈妈说:“如果死亡是你想要的,我接受了,但我爱你。

”而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我的父亲对我说:“你不需要功成名就,也不用出人头地,对于我们来说,只要你平安,开心,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那一瞬间,如同伊莱起死重生一般似的,我释然了,我庆幸,我还活着。

我去接受生活,接受世界,接受他人对我的关心。

甚至在出现我的卢克的时候,我接受了他的靠近,即使他最后也还是离开了。

他们把我从泥潭中一点点拔起来,不,应该说我选择了伸出手,好让他们抓住我。

伊莱也是,最后她伸出了手。

我能够接受这个世界上正常人的比例大大高过于我们,所以即使对6.8评分感到失落,我也只能给上五星,表达我对它的敬意。

因为影片直击我的内心世界,仿佛又让我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而我可能天生残留着一些病态,还想着再回到这种状态。

或许明天?

或许后天?

或许更久以后了。

最后我想说,如果不能接受我们的想法,也请做到尊重,你改变不了我们,也救不了我们,唯一的办法,只有自愈。

多一点善意,也许就是给我们多一点活下去的理由。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上仅个人看法,如有异议,恕不接受反驳。

 5 ) 一位多重缺位的厄勒克特拉情节患者的成长史(严重剧透,可做观影指南)

本来想打四星的,看评分才6.7,就换成五星了。

这个电影重点的内容讲的很隐晦,特别是非常出彩的基努李维斯的演绎,可以说除非是了解心理咨询的人,大部分人都会看得云里雾里吧。

先说一下艾丽的基本资料。

彼时,幼年的艾丽面临的是缺位的父亲、懦弱的母亲、破裂的父母关系,以及长大后面临伤害时(那个来自自杀女孩母亲的重创),支持的缺失,即周边所有亲密的人都无法理解与支持她。

貌似支持的妹妹也只是一种盲目的崇拜而已。

所以彼时的埃伦崩溃了,要强的她决定用一种方式去征服所有人,来让大家看到她的强大与力量。

这种方式就是100%对饮食的控制,也就是最后发展成厌食的最初缘由。

但是这种看似强大的方式,虽然迎来了别人的一样的眼光,获得了她需要的强大感,但同时也遭遇了来自亲密伙伴们的不理解,甚至是反对。

而这种反对进一步加剧了埃伦的抵抗情绪,进而由原本的节食转化为更进一步的、变本加厉的厌食,来进一步获得她需要的强大感。

即你越反对,我就越抵抗,无论是细若硬币的胳膊,还是信口拈来的卡路里指数,无不是这种负性抵抗的体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越是她感觉到虚弱无力的时候,越是她这种症状的高发期。

就像是瘾君子一样,明知道不好,但是还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短暂的强大感。

而且,周边人的反对恰恰是对其赎罪心里的一种补偿。

你看,我都受了这么多罪了,再去厌食,大抵也就是应该的吧。

所以,之前的节食治疗之所以没有什么效果,也大抵是医师没有看到埃伦厌食背后的情节吧。

当基努饰演的心理咨询师贝克遇到了埃伦之后,做的几个动作还是很有深意的。

一开始的家庭会议,真的没有作用吗?

或许不是。

贝克反复挂在嘴边的“shit-show”就是在不断告诉埃伦不要对你原有的家庭报以希望了,只不过是不断增加“shit-show”的数量罢了。

第二次的雨中曲更多的像是一种“心灵舞动”,原本应该是期待艾伦能接纳自己的,但是出现了一个意外就是卢克的到来,所以整个雨中曲就变了味道。

接纳自己变成了接纳卢克的爱,卢克给了埃伦一个新的希望。

于是个人成长再次停滞。

直到埃伦发现了卢克的软弱与敏感——还记得卢克在楼梯上的那句话吗“I‘m finished. And you're leaving? ... I need you!”,原本找到了一个力量来源,但很快希望再次破灭。

于是就像是在外面受了欺负的小孩,总是第一时间回家找妈妈一样,她渴望从一个自身都需要支持的人——妈妈那里获得力量,很明显,她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在这个时候,编剧神转折的加了一把火,于是剧情的高潮来了!

母亲为了得到自身的力量源泉,即希望通过获得“母亲”的身份认同(她自己认同就好,不管埃伦的感受),来得到从伴侣那里缺失的“母爱”的力量。

她期望通过喂奶的方式,将埃伦的成人性格阉割,以埃伦重新回到童年的方式,来完成自己晋升母亲的仪式。

于是埃伦彻底崩溃了,母亲明显的懦弱、以及连她死掉都无能为力的逃避,让艾伦整个崩溃了。

当埃伦真正接触谷底(buttom)时,她真正明白了一点,自己是不够好的,但是只要没有死掉,一切就还有希望,而这个希望来自于自己每天一点点的吞下一块煤球似的努力,来自于即使受了伤也愿意再次站起来的勇气,而不是靠别人的施舍,而不是靠他人的给予。

此时,埃伦的力量回归到了自己,也即真正完成了她心灵上的成长。

补充阅读: 厄勒克特拉情节:女性天生拥有一种弑母嫁父的欲望以及恋父情节。

 6 ) 《骨瘦如柴》随感

我给这部电影四颗星。

在这个宣扬"宣扬要么瘦要么死"的社会中,胖似乎成了一种错误。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电影来引导正确的审美观。

为什么没有给五颗星呢?

因为有点遗憾,影片没有深挖进食障碍者的心理障碍,也没有给出摆脱进食障碍的方法。

我不反对那些说电影无聊的人,因为他们不曾感同身受,这是他们的幸运。

而我看着看着就哭了。

瘦到脱形的埃伦计算着卡路里,疯狂运动,测量手臂的维度,明明知道身体发出了警告,但当体重下降时还是露出了微笑。

埃伦明白自己出了问题,可是停不下来。

家人都不理解埃伦为什么变成这样。

但我知道。

因为埃伦太自负也太自卑。

因为埃伦觉得控制了饮食就是控制了生活,那是战胜自己带来的痛苦的快感。

因为埃伦觉得如果不是又瘦又美又优秀的埃伦,就没有人喜欢埃伦。

谁能够帮助埃伦呢?

心理医生?

埃伦接受了很多心理治疗,但都失败了。

爱慕者?

卢克爱上了埃伦,想方设法让埃伦进食,但失败了。

家人?

埃伦的母亲、继母、妹妹都很关心她,但依然无法帮助她。

埃伦给自己做了一个茧,一个只有她自己能打破的茧。

我想对埃伦们说,也想对自己说:不要期待有人来救你,只有你能救自己。

放过自己,体重不是人生的主题。

就算全世界都不喜欢你,你也一定要喜欢自己!

 7 ) 《骨瘦如柴》你看你瘦的那个鬼样子,叫我好心疼

简如玉据说现在最受用最中听的一句骂人的话就是:你看你瘦的那个鬼样子!

毕竟如今成千上万的人都正在为一个“瘦”字拼尽全力!

而当我看完《骨瘦如柴》这部电影,我才知道“瘦成鬼样子”并不是什么美好的体验,瘦到极端是一种病。

《骨瘦如柴》是一部以“厌食症”为题材的电影,由Lily Collins(Ellen,后来改名Eli)和黑客帝国男主Keanu Reeves领衔主演,讲述了厌食症患者Ellen在一家进食障碍康复中心接收治疗的故事。

影片中的女主Ellen,是一个患有严重厌食症的20岁女孩。

她原本是一个很有天赋的画家,可她的生活却被厌食症搞得一团糟。

尽管Ellen经过四次康复治疗,她的厌食症却愈发严重。

幽灵般的面容毫无生气,瘦弱的身体形同骷镐,走动起来完全就像一副行走的骨架,看上去随时可能死去。

她对自己的体重极其敏感,甚至对每一样食物的卡路里含量都能倒背如流。

她拒绝进食,吃东西对她来说是一种罪过,一样食物在盘子里搅来搅去吃不下去,吃进嘴的食物也仅仅是嚼几下再吐掉,咽下去的食物又靠其他办法吐出来。

她在与食物做对,她也在与自己的身体对抗。

她甚至偷偷做俯卧撑导致脊椎淤血,她时时刻刻都关注自己的胳膊的粗细。

后来她的家人把她送去一个非传统医师领导的青少年康复小组。

康复中心有着几位程度相近的厌食症患者,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吃饭,一起治疗。

可对于Ellen却没有明显的改善,她依然被厌食症折磨着,她似乎想去改变,但却又无法控制自己。

她不愿意与人交流,她用一个外壳把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消极冷漠,每天生活过得得无血无肉。

她讨厌食物,就如同讨厌生活。

她拒绝别人,连同拒绝接受别人自认为的善意。

与她而言,生活在她眼前没有激情也没有颜色。

她往前走却看不清前路,她甚至不清楚自己究竟要以什么样的形式活下去。

而厌食症则不偏不倚地成了她慢性自杀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厌食症也许只是体现在她身上的一个外在表象,真正的病因应该是她内心深处的心结。

那个心结在她枯瘦的身躯之下,在她干瘪的灵魂之外,有时候可能连她自己都摸不着,找不到。

医生说:这是外伤,它一定有什么东西和重量或其他有关。

康复中心的老师为Ellen组织了一场家庭成员见面会,希望能够帮助她做更好的治疗。

而这次的糟糕的见面会让Ellen更加绝望:我不再是一个人了,我是个问题。

来参加的家庭成员是Ellen的继母和姐姐,她的亲生妈妈和妈妈的同性恋伴侣。

唯一缺席的,是她的爸爸。

她们在见面会上互相讽刺,争吵,指责,也道出了Ellen的成长经历。

Ellen的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甚至都没有见过她。

后来她的爸爸再婚,却总是因为工作忙,也从来都没有露过面。

Ellen只能和她的继母和姐姐生活在一起。

爸爸对于Ellen来说永远都是一个缺失的形象。

整个电影的设计也很巧妙,爸爸一直都是一个在他人的叙述中出现的虚设的角色。

他对Ellen没有兴趣,他只关心他希望她成为什么样的人。

Ellen的母亲在生下她以后得过产后抑郁症,而且她是个同性恋,在Ellen幼小的时候就抛下她和别的女人跑了。

此时才揭开了Ellen问题的根源所在。

家庭的问题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和精神缺失,这也是她患上厌食症的重要原因。

Ellen在这个父亲角色缺失又不断地破裂重组的家庭里生活,她没有安全感,她没有得到她期望的爱!

她没有得到爱,并不是她的错,可她却一遍遍地将压力和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以至于伤害自己,牺牲自己。

她不只厌倦食物,更厌倦了生活。

她也不再相信爱,她说:人们说爱你,其实真正爱的是他们爱你时自己的样子。

问题出现了,她无法选择,她无力解决,也无力承受,她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问题。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的问题。

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

我们都知道,生理上的病症有药可医;而内心的伤痛,却不能用单纯的治疗来解决,也许只能用爱来化解。

Ellen在康复中心的治疗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她不再相信康复中心老师的话和治疗方式,愤愤地收拾东西离开了。

在车站等车的时候她还一度昏厥倒在候车大厅里。

也许是无声的爱的召唤,她找到了她的亲生母亲那里。

她的母亲看到女儿的状况分外内疚,却又不知该如何帮她。

她一直在痛苦中挣扎,她承认曾经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她试图去修补它。

她想去做些什么去疗愈过去的伤痛,疗愈孩子也疗愈自己。

有一个老师给她的办法是让它给Ellen喂奶,于是她准备了奶瓶,奶瓶里装的她亲手做的奶汁。

一开始Ellen并没有接受。

她坐下来对女儿谈心,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她说:如果死亡是你想要的,我现在会接受,我同意,但是,我爱你!

当她站起身来准备离开Ellen的房间时,Ellen轻声地叫了声妈妈。

妈妈转身回到女儿身边,她把女儿抱在怀里,她拿起了奶瓶放到了女儿的嘴里。

看到这里,我哭了!

一个二十岁的孩子缩在妈妈的怀抱里像个婴儿一样吸吮着奶瓶,小声地啜泣着;妈妈抱着她轻轻地摇着摇着,轻轻地唱着摇篮曲。

那种最原始最初级的爱,那种最无需用言语表达的爱,随着妈妈的摇篮曲溢出荧屏!

我哭了,我的脑海里满是那些在妈妈的怀抱里悄悄长大的孩子,我的眼前满是那些正抱着孩子喂奶的妈妈!

世间最深沉最伟大的爱是母爱,世间最好的疗愈也是爱!

磕磕盼盼,跌跌撞撞到如今才明白,对母爱的渴望才是她的症结所在。

母亲温暖的怀抱,那一瓶香甜的乳汁,让Ellen找回了自己,找回了新生。

当她睁眼醒来,阳光铺满大地,她看到了新的生机,美丽的大自然,甜蜜的爱情,她走出了厌食症的梦魇。

曾经爱的缺失让孩子几近死亡,如今爱的弥补又让一个迷失的孩子看到了希望。

天下的父母们啊,如果你能够给孩子更多的爱与陪伴,请不要错过任何机会。

Ellen终于在她在性命垂危的时候得到了顿悟,得到了她一直都在苦苦寻觅的的爱,她终于突破了心理障碍,她又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是爱让她重获了新生。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人在痛苦挣扎?

多少孩子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爱,多少人在一点一滴地失去爱?

如果你有爱的能力,张开你的手臂,尽情地去爱吧;如果你还有接受爱的机会,去吧,投入爱的怀抱里!

End.

 8 ) 就算再爱美,看完这部电影后你也不愿意再减肥了!

Hello,小僧又来啦!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部颇为新潮、以厌食症为主题的影片,是目前为数不多涉及这一话题的商业电影——《骨瘦如柴》。

影片的女主艾伦是个爱好画画的大学生,她喜欢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博客,但她的艺术前途却因为患上了厌食症而不得不终止,学校的课程也没有办法继续。

骨瘦如柴剧照 像大多数患有心理疾病的人都会遇到的一样,艾伦的家庭并不美满。

她的父亲终年埋头工作,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

亲生母亲是个同性恋,两人在她幼年时就分开了。

现在她和继母以及她带来的姐姐一起生活,这样的家庭组成,总让人有点尴尬。

骨瘦如柴剧照 她的病症也很典型,吃东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计算卡路里,只肯挑挑拣拣吃些豌豆粒,逮着时间就做仰卧起坐消耗热量。

为此,原本就突出的吓人的脊柱也受到了损伤。

看着眼眶凹陷、颧骨突起、浑身恨不得只剩一把骨头的艾伦,继母抱着最后的希望,找到了一位据说很有本事的医生。

骨瘦如柴剧照 医生提出了集体治疗的方法,让艾伦搬到小屋中,和另外几个同样患上厌食症的病人一起生活。

小屋中的大家都病的不轻,有人怀着孩子努力地想要恢复,有人看似开朗其实半夜偷偷催吐,还有人需要通过注射补充能量。

但其中最奇特的,还是来自英国的男孩卢克。

骨瘦如柴剧照 初次见面,他表现得既热情又奇怪,他是这栋房子中恢复地最好的一个,已经能够正常吃饭。

而那些奇怪的举动,其实是因为他是艾伦的脑残粉,早就通过博客关注了她好久,想以此来博得她的注意。

在治疗的日子里,艾伦渐渐打开心扉,医生带他们去看人工造雨,雨幕下卢克漂亮的舞姿,同伴们对于厌食心理喊出的“滚开”,让她开始改变。

骨瘦如柴剧照 一开始几乎不吃东西的她,开始试着吃下小块的巧克力。

小屋里,怀孕的梅根告诉他们孩子已经十二周了,大家为此感到非常高兴,组织了一场派对来庆祝。

派对过后,在小院子里,卢克吻了艾伦,倾诉了自己的心意,艾伦却一时不能接受。

两人正有些尴尬,有关梅根的坏消息却传来了,她的身体无法负荷,孩子没有保住。

骨瘦如柴剧照 这对艾伦来说是个晴天霹雳,她曾以为自己能够好转,但在此时,家庭的不合以及曾有女孩受她影响而自杀的阴影再度袭来。

她选择逃避,来到了妈妈家。

在乡下,她被妈妈抱在怀里,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捧着妈妈装在奶瓶里的牛奶吸吮,恍若出生时一般单纯。

半夜,她爬上山看星星,梦见了卢克和即将走向衰败的自己。

醒来之后,艾伦的任督二脉像被打通了一样,再度拾起信心,回到了小屋里继续接受治疗。

骨瘦如柴剧照 进食障碍,近年来终于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以至于能够被搬上电影荧幕。

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那些喊着“要么瘦、要么死”的女孩子,她们为之节食、为之催吐、其姿态之决绝,彷如赶赴一场生死厮杀。

《骨瘦如柴》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一扭曲地行为,并试图展现其面目来劝诫和安慰那些处于痛苦中的病人,出发点值得称赞,但最后完成的作品却失与中规中矩和语焉不详。

骨瘦如柴剧照 可能是不愿故事氛围过于压抑,影片避免了冲击性情节,对于厌食症的变现也很是温和。

可在这个病态崇尚骨感的社会里,影片带来的励志口号和一个小天使男朋友并不足够,需要的是更有张力的矛盾和直观性影像冲击。

《骨瘦如柴》也许煲出了一碗热乎乎的暖心鸡汤,却始终无法隔着荧幕治愈那些无法自拔地人们...

 9 ) "You scare people, that's what you do"

 10 ) 什么才是治疗厌食症的真正方法?

不出意外 整部片子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治疗厌食症”的方法——因为目前根本没有这样的方法。

人们对于这种疾病的认知能力还停留在简单粗暴地把其定义为“行为问题”的水平(然而根本不是)然后也没有告诉我们女主最终是否恢复健康(女主也仅仅是梦见自己“恢复健康”罢了 ironic 显然制片人也明白不能 too optimistic)镜头最后停留在女主决定回到疗养院治疗的一幕 ,给结局留下悬念制片人想传递的理念当然是女主最后能够好起来可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现实是,仅仅“决定好起来”对于患者来说就已经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了,但这却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battle都在后面。

厌食症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行为问题”,也不是复杂的“精神问题”,而是患者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产生扭曲的问题。

什么能治疗厌食症呢,是住院插管吗,是强行喂食吗,是心理治疗吗,是精神分析吗,是挖掘并疗愈家庭创伤吗,是行为疗法吗?

其实都不是生病的看起来是厌食症患者 其实真正病入膏肓的 是病态的社会但是,难道病态的社会是可以马上被治疗的吗?

如何帮助患者消除适应不良(而这其实更多的并不是患者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which几乎所有人都对此产生了误解)并与病态的社会和谐共处恐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绝望的不仅仅是厌食症患者,还有在社会当中遭遇到各种各样不公正待遇和打击的人们。

如果不是真正救赎的力量,又有什么能够从极度绝望的困境中拯救人类伤痕累累的灵魂呢?

《骨瘦如柴》短评

赢在小众的选题,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了解一下进食障碍这个问题。不理解的人太多了,对暴食者的态度多为‘不吃不就好了吗’‘‘你怎么能吃这么多’’‘人怎么会控制不住自己呢’对厌食者又说“天呐,你瘦的真吓人”“那么好吃的东西你怎么会吃不下呢”‘不吐不就好了吗’。 太可笑了。

8分钟前
  • Σείριος
  • 还行

电影本身却没有to the bone

9分钟前
  • 长个儿
  • 还行

进食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命,维持自己有一个好的状态去生活,去创造价值。但当饕餮和工业垃圾扑面而来,人却被这最低级的欲望困住了。好好生活不好么,何必在短时的胡吃海塞后又来折磨自己,只取所需,把有限的精力花费在有趣的事上。做到这些,需要认识到,食物只是供能的煤炭,够好好活着就好。

13分钟前
  • Biu
  • 力荐

冲着莉莉柯林斯和基努里维斯看,为莉莉的瘦身所惊骇。看看厌食症有多可怕,看完只会吃得更好更幸福。美满人生,从吃饱喝足开始。

15分钟前
  • 天D行者
  • 还行

Lily小精灵美颜盛世,Luke部分台词有暖到我。 但整个故事讲的就是一坨屎,对厌食症患者刻画特别模式和片面,治愈过程莫名其妙,最后的母女和解简直假得让人恶心。

20分钟前
  • 悟饭婆婆
  • 较差

终于有人愿意表现这个题材,虽然是浅尝辄止的触碰。画面很干净,像是北欧电影,小男主灵气极了,把那个演技生硬的中年男人里维斯挤到影子也不剩。

22分钟前
  • 涵湘宁
  • 推荐

结局收到太仓促了啊,看的一脸懵逼……

24分钟前
  • 精神病分裂患者
  • 较差

力度不够

25分钟前
  • Al
  • 还行

2.5,第一次看这个题材的电影,很好的故事没讲好,有些虚头巴脑的感觉,节奏也不太对。

26分钟前
  • 支离疏
  • 还行

可以算作半纪录片一样的电影,电影本身一般,但进食障碍患者会特别有共鸣。在女主混乱的生活中食欲是她唯一有能力掌控的,好难过。

31分钟前
  • Dawnaif
  • 推荐

我不懂这部电影为什么这么多人打低分,可能没有经历过节食减肥的人真的不能感同身受——大部分厌食症患者其实并不是单纯地讨厌食物和卡路里,只是胆小的为了逃避真正的自己而已。有人说这部片子把厌食症拍得太片面,我觉得一点都不。

34分钟前
  • 友子烧
  • 力荐

喜欢这种诚实的片子

39分钟前
  • 午叶星
  • 推荐

独特的题材,拍得平淡,很难让人融入,包括最后的觉醒,让人无法代入,这和整个平淡叙事其实是冲突的

40分钟前
  • 作风
  • 较差

born to alive

41分钟前
  • TK
  • 还行

某些美国独立电影臭毛病的集中展现:说教、肤浅、敷衍、啰嗦…毫无电影感,当科教片来拍算了。

43分钟前
  • Jeannels
  • 较差

这是一部聚焦于神经性厌食症的电影。电影全程压抑,看着幽灵般的、骨瘦如柴的、没有什么情感的、讨人嫌的女主角一步步瘦下去。爱情也来得突然,甚至是蹊跷。2017年8月Netflix观影

48分钟前
  • {莫热}
  • 较差

很简单的故事。感觉片子展现出来的主要病因是自我认知偏差,纯心理上的,但我记得别人和我说过厌食症致死主要是生理性的难以进食?

50分钟前
  • 推荐

对了解厌食症的人来说不知所言,对不了解厌食症的人来说仍然不知所言,除了看美女还是看美女

54分钟前
  • Cult & Cute
  • 很差

不知道为啥 看的很饿

55分钟前
  • ztlpoppy
  • 还行

最后收地也太仓促了吧。

58分钟前
  • Emanuell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