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

Clarkson's Farm Season 1,我买了一个农场,I Bought the Farm

主演:杰里米·克拉克森,凯勒布·库珀,查理·爱尔兰,杰拉德·库珀,丽莎·霍根,凯文·哈里森,伊伦·赫莉威尔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剧照

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 剧照 NO.1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 剧照 NO.2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 剧照 NO.3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 剧照 NO.4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 剧照 NO.5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 剧照 NO.6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 剧照 NO.13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 剧照 NO.14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 剧照 NO.15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 剧照 NO.16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 剧照 NO.17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 剧照 NO.18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 剧照 NO.19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 剧照 NO.20

《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剧情介绍

《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务农很开心,只是不赚钱

豆瓣高分的《克拉克森的农场》,久闻大名,入眼着迷。

撇开Jeremy这种主持人风格的务农真人秀形式,在360公顷也就是3600000㎡的土地上,溪流、森林、动物、农田、四季,每一帧画面都是英国乡村的绝美广告,我承认这很诱人!

为什么农民总是在抱怨天气?

播种是务农的开始,播种的好就能成功一半,老头需要在两周内,完成1214亩大麦的喷洒、耕地、播种,任务艰巨、天气糟糕。

在一日内达到一年降雨量的暴雨天气下,克拉克森的播种一再中断、推迟,加上让专业人士“小卡”极力吐糟的农具操作技术,超级无敌兰博基尼拖拉机并不能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飞驰加速”。

我们会被什么治愈?

为了充分利用1800亩长满绿草和鲜花的草地,老头开启了牧羊人计划,名为“韦恩”和“莱昂纳多”的两只公羊完成了七十多只母羊的生育计划,动物的繁育和土地的生命力一样,一切都那么自然,一切又那么原始。

季节变幻,植物四季色彩斑斓,如果说绿色为底,那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梵高和莫奈,这片原野的青草气透过屏幕,直达心底。

村里有个小伙二十一如果说“开心查理”是个谨慎稳重的农业规划师,那全剧的实干家必须得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小伙小卡,他带来的快乐不只是对年近六十的克拉克森的无尽吐槽,还有那面对一望无际的农场时,眼睛里闪烁着的开心。

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真正进城卖菜的小卡,克服恐高、站在32层的高楼上俯瞰伦敦,小伙脱口而出“如果下面有农场、田地和山丘就好了”。

务农会是理想生活吗?

第一次种出土豆的喜悦,第一次给羊羊们接生、第一次养鱼、养蜂、开农产品商店……克拉克森的农场生活初体验,开心和疲惫,都让穿梭在钢筋水泥里的人们,观之可羡。

但真实的结果是,一年的耕种,老头的农场收入额为144英镑,也许克拉克森不是最好的农场主,但这个经营结果和现实也相差不远。

在英国脱欧前,农场主们很大程度上依赖欧盟每公顷土地220英镑的补助坚持,第二季中,英国已经脱欧,失去了最大经济来源的农场主们会更加困难重重。

以抢种开始,以丰收收尾。

土地就是这样单纯,劳动不一定甜美,但一定快乐!

务农很开心,只是不赚钱!

如果上班累了,如果眼睛疲了,可以一刷克拉克森的农场,你会笑的很开心。

 2 ) “下回再听到农民抱怨天气不好,就给他一个拥抱吧”

百万富翁化身暴躁老农,在线显示各种农用器械……和兰博基尼,克拉克森真的太好笑了,农场点子王总能弄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很喜欢他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小布也就客气了半集吧,全能选手在线怼王还得是他,没他这个农场可开不下去!

开心查理的专业度让人惊讶,一开始以为是纯理论型也就是个顾问作用,然后才发现查理有多重要,那些不得不遵守的条约,虽然让暴躁老农很无奈,但他也明白正是这些刻板的条约保护了农民,在查理的帮助下克拉克森才能磕磕绊绊把农场开起来呀!

克拉克森的女朋友太美了,我相信她什么年龄都会很优雅美丽,她真是个情绪稳定、温柔有力量的女性,一直开开心心支持着他。

整个一季堪称各种大型农用器械科普展示,这个成本投入可以说是不计成本,虽然经历了新手期的各种坎坷、经历了疫情,但一季结束最后还是收获了整整144英镑。

这样大规模机械化的农场主,依然避免不了靠天吃饭,难怪农业需要有补贴,确实不好做啊。

btw,农场辽阔的环境太美了,隔着屏幕就让我心情舒畅。

最大的启发是,让我这个在钢筋水泥盒子里做着毫无意义工作的打工人,看到了有这么多其他的可能,有职业农场经纪人、农场主、机械承包人、牧羊人、养蜂人、牛牛授精人、农产品商店经营……大家认真生活,坦坦荡荡、体面快乐的工作在自然环境中。

 3 ) 第一集:农业,你不可能空手套白狼

我之所以很喜欢这个真人秀,是因为它呈现出来的产业简直就按照《国富论》完美复刻出来的经济模型。

年纪越大越喜欢这本书,不愧为经济学的Bible。

在我的经济学粗框架里它长这个样子:农业负责生产、工业负责提高效率、商业负责销售、广告让价格偏离供需线;至于其它产业暂时还没找到较合适的场景来描述它们。

在我的世界观里:农业与数学一样神圣。

回到电视上,克拉克森的农场占地6000亩。

镜头从上往下拍的时候,我最直观的感受没有起伏丘陵,没有交错乱跑的河流,没有茂密的森林,一眼望去只有两个字:平坦,实在太适合拿来种地了。

作为江西长大的我种田在脑中印象:绝对体力工作,没办法使用机械,从播种到收割、搬运、晒干全程都是依赖人力。

因为地势的关系,所谓的规模化、农机式作业根本不可能发生。

经济行为三个因素:土地、工具、人,在所有的经济模型中其实都可以把它最后限缩到这三个上面。

其中土地为固定因素,可以视它为定量,于是经济行为中你能控制的另外两大变量为:工具、人。

OK现在克拉克森 有土地,人(他自己)现在就是需要工具。

他买一台兰博基尼的拖拉机,很大,符合他的贯常风格,显然这是不够的因为规模化的作业提高效率的唯二方法:流水线作业投入大量的人力、或者采取高度机械化作业,显然在地广人稀、人力资源高成本的英国第二种方法更合适,只是这样做会拉高整个产业的初始投资成本,幸好我们有二手交易市场,能够很好的满足在不同投资预算下去配备你需要的机械设备,克拉克森买了很多农机玩具总计支出8.2万镑。

接着他又购买了种子和肥料。

幸好他还有个经纪人,不然6000亩的地如何最大效益的规划也是个难题。

我突然想到但凡这块地落在国内,大概率就会被规划为世外桃源.别墅区;直接一步到位把土地价值完全榨干,毫无生机。

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产业之前,第一步应该是了解你拥有的资源,并对它们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配。

明确在不同时间、不同模块的功能和效益。

经纪人给了克拉克森播种的Dead line time,他必须在这个时间内把种子播下去否则收成将直接减半。

如果是普通小农家庭减半的损失其实并不严重,但作为大规模的农场的减半,伤害值是很大的。

所以你看“砍半”带来的伤害,它并不能作为一个性质被单独拎出来讨论,必须置入场景中来判断。

克拉克森得努力干活了,不然前期的全部投入都沦为:沉没成本。

克拉克森很会开车,而且他有一台很高级的拖拉机但是他好像不知道如何把农机跟兰博基尼串联起来,他需要专业的人来指导。

工业革命之后带来的科技和分工最大的影响就是每个人都无法完全从0到100掌握这个行业所需要的全部技能,我们需要其他专业人士的协助,当然每个人也在为了成为某个节点上的专业人士而接受培训、教育。

经济行为三大因素中的人在生产过程中,便是以这样的形式发挥作用。

克拉克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总算把农机耕地机挂上去一切如此美好。

他需要在2周内完成2641亩地的:喷洒、耕地、播种的工作,时间非常紧张克拉克森必须赶紧动起来,然而我们必须要知道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每个只有24小时,除去必要的休息和进食,大约真正能拿来劳动的约10-8小时,所以每个人每天能完成的工作量是有上限阈值的,克拉克森第一天耕地61亩,这样下去大概单纯耕地就需要43天,他需要增加人手即使人工昂贵必须如此,必竟人力资源的投入也是经济行为中的必要条件。

于是他把前工员卡勒布库珀请回来了,两个人开始日夜交替工作最大程度的提升效率,事情在按计划有序推进中。

农民在我国一直以来社会地位都不高,以至于很多人都忽视了其实农业是只看老天爷的脸色,不像格子间的牛马不仅要看的脸色,还要背锅。

所以就论生存尊严而言谁高、谁低还真不好说。

但老天爷脸色似乎也没那么好看,开始下雨了连续9天严重影响了进度,片子是2021年的拍的,而那一年全球进入极端气候已经好几年了。

如果没有人类、没有耕种,没有生产,极端气候的出现对于地球而言也许并不可怕。

人类文明始于耕种、学会从自然生长规律中获取资源,可对资源的攫取似乎有点过于疯狂了。

温室效应之所以变成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象,因为它带来海平面上升会使得全球可使用的土地面积变少、气候的不可控会让农作物的生长变得糟糕、单单这两点对于整个经济周期的运行都将是致命的伤害。

前面提过农业负责生产,但它对于整个经济循环绝对不止这点功劳,它是一切的起源。

把世上所有行业平铺来看,有且只有农业它是真正“无中生有“的资源创造者,其余产业所带来的“资源”都是账面数字的变化,而非实质增长。

就像一间主打制造业的公司,报表利润90%是通过巧妙的会计核算来实现,或者是投入无实质产品的资金游戏带来的,账面数字非常漂亮,但它也只是账面数字变化而己,相信这样的公司应该离垮也不远了。

所以其它行业带来的账面数字增长是无法供养80亿人类长期的繁衍、生存。

虽然无须过份担忧,因为生命总会找到出口,就像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说得那样人类本身也存在一种内部的群体数量调整机制,当然还有极端手法,例如:战争和瘟疫。

所谓的经济变差换种说法就是:普通人能够获得的资源变少了,既然无法增加资源,那就减少分配者吧。

SO农业它是如此的重要,但它却又如此的不受控制。

天气总算放晴了,克拉克森和库珀可以继续工作了,至于拖拉机坏掉、种子发芽这个小细节让我们忽略它吧。

克拉克森在库珀的指导下开始了播种,看似很简单套上播种机、把种子放进去然后出发,科技的力量如此高效,然而克拉克森还是把它搞砸了。

因为他忘了给这块地留下轨线以方便接下来的步骤所需要的必要空间。

当我小时候干农活下田插秧,老爹总是会在田里拉一条一条的线,然后告诉我将秧苗沿着线插下去就行,我站在岸边不解的问为什么?

老母说:这样子提前规划好秧苗的位置,才能在后续喷药、施肥、收割的时候更方便,不至于在田间里乱窜毫无头绪。

看,连小田地的耕种都需要提前把种植到收割全过程通通考虑一遍再启动作业,况且是这种大型农场,克拉克森很的热情也很努力,但显然农业像任何其它产业项目一样,对于劳作者而言一样需要认真学习、规划、设想然后控制每个节点正在以及即将发生的事情。

 4 ) 英式“三农” VS 中式“三农”

(农村-农民-农业。

我想到的是“三农”问题在中英之间的对比)在农村的自耕田里长大的我,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算是开了眼界,由衷地感到差距之大。

1,那些琳琅满目的农业机械,原来设计得如此细致周全啊。

天啊,我想象不到的农业机械化。

生平第一次知道原来可以这样种田呢。

6000亩的农作物:小麦加大麦(其实我分不清二者的区别),需要几个星期才能犁好地,播下种子。

而且兰博基尼不只是跑车,也有拖拉机呢!

是需要踩着几级梯子才能上到驾驶室的那种巨型拖拉机,一排又一排几十个按钮,谁记得住啊?

英国农民的技能好高超啊,要懂各种复杂的机械操作才行啊。

再回头看看我们的小农经济,还有自古至今为那些知识分子们吟诵不断的所谓“田园情怀”,“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时至今日,我认识的许多人仍然是在过着这样的生活哩。

估计在克拉克森眼中这根本就是个笑话。

2,农民不仅是个技术活儿,还需要规划和管理。

克拉克森种下麦子之后,还在旁边的草场上养起了羊,在不远处的池塘里放了鱼苗,在山上溪边种起了珍贵的绿山葵,最后在废弃的田间种满了蔬菜。

然后,从早忙到晚,伺弄这些东西。

生长在鱼米之乡的我,小时候家里在种田种地之外,也有一湾池塘养鱼,家里房前屋旁会养猪,养鸡,养鸭,拥有自家专属的一块菜地……想想儿时的每个暑假,我的日子是这么过的:一大早去山上放牛,回家后喂鸡,喂猪,洗衣服,去菜地摘菜,准备午饭,下午去田里帮忙割稻子,插秧,会提前回家给菜地浇水,准备晚饭等等。

当然由于克拉克森经营的是大农场,他使用机械,省去了不少的手工作业。

不过那种日晒雨淋,风里来霜里去,也必不可少。

不过,他是农场主,手下雇了不少人,帮他出谋划策,教他如何干活等等。

他还要填各种表格,与政府打各种交道,申请批准才能进行下一步。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惊叹英国对农村规模化经营管理的规范化,而且一切都是透明的,科学化程度高,相对而言,我们家乡还有一丝原始化。

回想起家乡的那个小村庄,永远会有这样一副画面:某次回家探亲,在二楼的房间里可以看到对面的小山丘,村里一对父子在那时弓着背,握着锄头,一前一后,用力地刨着地,除草。

21世纪了,那种劳作的情景似乎亘古未变。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我们的农村里就多了各种各样的村长,队长,书记等等,反正这些人给我们带来的没有任何实际的帮助,有的似乎只是让事情更复杂,传达负担,收取赋税等(当然现在农村税收取消了,这是欢天喜地的大好事)。

3,农民永远是靠天吃饭。

这一点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一样。

看着克拉克森拉着蛇皮袋底下发了芽的小麦种子,那一幕太熟悉了。

我不知道英国农民是如何确定农时的,估计是政府派人来帮助他们。

我们那里是看日历,二十四节气的作用原来是为农民决定播种收割耕作而制定的。

小时候,我也经常见到大人们拉起一袋不小心因为阴雨天气提前发芽的种子,在一旁遗憾惋惜。

种子通常都是很贵的,要从专门的种子站去购买。

队长开完会回来后,便会挨家挨户地通知上种子站买种子啦。

早年家里种两季水稻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商量着今年浸哪一号谷种。

然后早稻是一定要掐准时间的,要不然的话,晚熟了就会影响二季稻。

所谓的“中稻”大概就是年中插下去的一季稻谷,通常早稻味道不怎么好,可能是因为时间仓促。

收割稻谷的时候,最忌讳的也是阴雨连绵,印象中有一年,由于水涝,成熟的谷子因为不能收割,大部分都在田里发芽了,好不容易挑着剩下的割,那点谷子打下来,后来做成的米饭都是发黄的。

所以,克拉克森的农场遇到这种问题,麦子减产,收入锐减,他那满脸的失望和心疼,任何一个在农村生活劳作过的人,都能体味那种切肤之痛,辛苦流下的汗水,在收获的季节,却遭老天爷横刀夺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了那种时候,想起来真有几分想流泪。

4,种田只够温饱,挣不了钱。

克拉克森不靠农场过活,他的身体力行大多数时候是真人秀节目的需要。

尽管他精打细算,用尽一切能够用到的资源,最终几千亩地一年只有144镑的净利润。

这还不够他一天花呢。

想一想,那些经年累月在农村靠种田生活,没有任何其他技能的职业农民们,怎么办呢?

比如Kholbe, 他自己的农场,每年经营得如何,能挣多少钱呢?

一个不看书,专门干农活的21岁小伙,在这片土地上曾经耕作了三年,当然他的主要收入可以是来自于雇主为他的劳动支付的工资。

农产品的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最终只能靠政府的财政补贴。

这竟然是个世界难题,哈哈,粮食的市场价格太低了,提高价格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困人口,吃不饱等等),唉,这笔账背后是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运作。

目前为止,大多数国家的农业都依赖其他产业的反哺了,难怪全职农民越来越少了,活多,事多,又累又脏,最后还挣不了钱,谁会花时间来干这个呢?

5,英国的农村有大农场,可以开展多样化经营。

可惜许多中国的丘陵地带的小农民们,放不了羊,在新农村环保政策下,家庭作坊式的养鸡场,养猪场等都被勒令停办了。

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流向城市,成为建筑工人,清洁工,外卖员,快递员等等。

我不知道英国还有多少人愿意留在农村。

貌似ellen, gerald他们干得津津有味。

非专业的一点感性体会,附在观影后记上。

其实这部纪录片很值得思考和研究。

 5 ) 观看小记

看到第三集了。

1.原来种植庄稼需要经历松土、播种、浇灌、收割整个流程。

开始干活前就要有投入了,要买拖拉机、翻土机、播种机、打顶机、叉车、种子等等。

播种的每一天都是在和时间赛跑,如果因为天气不好,晚于合适的时间种下种子,不是种子发芽了,就有可能造成亩产下降。

2.做一个农场主也需要受到政府行业法规对于安全生产的要求,包括仓库储藏的要求,经营范围许可等等。

也能收到政府对退耕的环保补贴。

3.养了羊真的会不忍心杀死他们。

一只公羊能同时交配40只母羊,交配前会在公羊身上戴上标记工具,方便标记交配过得母羊。

保证母羊在怀孕期间吃的不多不少,也是个极专业的技术,如果不会就只能招一个牧羊人(促进就业!

)4.原来把土豆的茎叶打掉,就能让土豆在土里助眠,并且对土豆的品质没有影响。

5.做农场主真不容易!

首先要有田,有生产资料(仓库、种子、农具),知道哪种农产品好卖,知道在什么时候以及怎么种农产品,各种突发状况知道怎么处理,最好能在推特有百万粉丝作为销售渠道!

 6 ) 欢迎来到Jeremy的农场模拟器*^o^*

“你瞧他还在得瑟自己有胳膊!

”“为什么总有人在一大早吼我?”“1917导演打电话来说要在这里拍1918”“狐狸隔着羊群住在KFC对面”

“这东西真美”从2019秋到2020.9,脱欧不久+碰上疫情,自带英式幽默的大猩猩开着他巨型的*兰博基尼*为他的理想乡村生活努力奋斗着,在Cheerful Charlie的循循善诱下,在无神论者/key worker Kaleb的损友友谊下,在口音过重的Gerald、羊专家Ellen和女友Lisa的援助下,达成以下成就——耕地、放羊、养鸡、野化项目【修水坝(建池塘)、砍树让阳光洒在地上】、Operation Owl(猫头鹰行动)、养蜂计划、做接生婆、开店、兜售organic产品……

《土豆的坎坷命运》接连发生的爆笑事件完全overwhelming,基本全程都在笑,以下是不完全记录:用n年前的纸质地图规划土地/找水管,用狗叫无人机赶羊,巧用衣架找水巫术,宠爱两个挂着同事名字的公羊,进行农场手臂帕梅拉,给房车度假村拍“我并没有给绑架”的广告,attacked by bureaucratic bombs(等审批),在一日限定shop办粉丝见面会,《俩老儿辩如何立起树干》,被蜜蜂蛰了两次,谈起送给老爸的ghost carp,用Zoom-time meeting进行农场审查,油菜籽撒到外面,把Kaleb的车开到无人之地(报复:钥匙被丢)··· ··· 最终:种出了最好的小麦,发现自己的瓶装水“says it’s got no shit in it, but it‘s full of it.”,农场一年收益144英镑,一箱又一箱的羊肉。

“It’s not strictly accurate”搞笑之余,眼睛学会了如何耕地、做各种事都要获得许可证;也跟着Jeremy贴近自然的生长与万物的情感,与nature同频。

♪(*^^)o∀*∀o(^^*)♪ S1完结干杯!

 7 ) 富豪种地有什么好看?

实在不行,就回家种地——这或许是不少离开家乡前往城市打拼的社畜在被工作、房租以及生活里的各种压力折磨到崩溃时脑海中会涌现出的想法。

今年6月,亚马逊推出了一档名为《克拉克森的农场》的纪录片,该片拍下了前《巅峰拍档》主持人杰瑞米·克拉克森亲自种田、养殖、经营农场一整年所经历的悲喜。

看过这位农场小白务农一年所面对的困境和最终的收入,相信可以让很多人对“回家种地”这件事产生一些新的思考。

城里人的天真与傲慢在本片第一集开篇处便出现在观众眼前的广阔农场位于英国科茨沃尔德,它占地6000亩(合404公顷),包含了田地、溪流、瀑布、树林、草地。

按照英国政府部门DEFRA(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发布的数据所示,截至2019年,英国的农场总数接近22万个,其中近一半规模不足20公顷,像杰瑞米的这种超过100公顷的农场,不到总量的1/5。

该农场自杰瑞米2008年购入后一直由他雇佣的一位农夫打理,作为农场主,杰瑞米每年可以轻松盈利22.6万英镑。

直到2019年农夫退休,杰瑞米有了一个想法,他决定自己亲自务农。

面对一望无垠的农场,即便是把杰瑞米本人以及他后来找来的外援们——女友丽萨、隔壁农场主卡勒布、土地经理人查理、牧羊人艾伦、围墙修理员杰拉德等人通通加到一起,务农人数也是肉眼可见的有限。

但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这样精简的人员配置是比较常见的。

片中给出了一组数据,在全球5.7亿个农场中,有90%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经营的。

具体到英国也是如此。

Defra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英国农业劳动力约为47.2万人,仅占总劳动力的1.5%左右。

为何几个人就可以撑起一个农场的运转?

《全球化中的大国农业:英国农业》一书中给出了简要的解释,“从14世纪延续至19世纪的圈地运动消灭了中世纪的敞田和长条田,也使英国没有像其他西欧国家那么广泛的小农经济传统,所以英国的农场规模和田块规模平均较大。

英格兰的一块田地有时就会超过其它欧洲大陆国家一整个农场的土地面积。

而大的农场、大的农田有利于使用高效、大型的农业机具。

”二战期间,英国国内出现了粮食供应困难,这促使英国政府在战后开始实施重视农业的诸多举措。

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已扭转了本国农业衰退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这让务农中的每一个环节——开垦耕种、喷洒施肥、收割进仓,甚至是在田地里埋一条水管,都能找到相应的机械。

如观众在《克拉克森的农场》中所见,曳引机、耕耘机、播种机、喷洒机……是这些大块头机器让土地真正沸腾起来。

杰瑞米正式开工前的第一项准备工作就是采购农机具。

从他嫌弃英国本土的曳引机马力太小,任性地从德国购置了一台重达10吨的兰博基尼曳引机,结果因其体积太大根本停不进仓库开始,他的那些看似天才,实则适得其反的主意就一个接一个地往外冒。

在一片无需种植农作物,只需一年除一次草便可获得政府补贴的土地上,杰瑞米决定买羊除草,这样除草的同时还喂饱了羊,过段时间卖出羊群产下的羔羊又有一笔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但实际情况是,杰瑞米低估了饲养羊群的成本。

为了圈羊,他先安装了电网围栏;随后发现,为了驱赶羊群移动到不同草场,还得雇佣职业牧羊人;作为一个新手,他完全无法独自应对羊群的生产和疾病,所以又请了兽医……粗略一算,各种花销之和已经高过了卖出羔羊可得的收入预期。

而等到真正卖羊的时候,又因为赶上了英国脱欧和新冠疫情而导致羔羊价格大跌,从原来的每只100英镑降到了52英镑。

更扎心的来自于卡勒布告诉他,就简简单单把这片土地上的草除掉,卖干草的利润都比折腾这群羊挣得多。

在播种时,杰瑞米又有了自己的小想法。

他无视卡勒布的指导,操作着播种机自作聪明地把三点式转弯改成了180度大转弯,也完全忘记了每播种7条轨道就需要空出一条这件事,结果给未来的施肥工作带来了巨大麻烦。

每播种7条轨道后留空的这一条是为了指引日后的施肥和喷洒工作,确保用量合适,此番操作很可能是英国农户们在长久的劳作中总结出的经验,如土地经理人查理所言,“这都是算得刚刚好的”。

但杰瑞米在搞砸了之后才明白个中原委。

作为电视圈老油条,杰瑞米深谙娱乐观众的秘诀,他的许多糟糕尝试以及和卡勒布互怼都带有几分表演性质。

这些举动在给一部务农纪录片增添趣味性的同时,也展现了一个现实:在城市与乡村的“中心-边缘”关系中,久居城市的人在心理层面对乡下农户的轻慢和不屑已经阻碍了他们理解真正的现代农业。

当这些人带着田园牧歌式的幻想来到农场,实际上是把自己扔进了一个比城市生活更艰难的环境,哪有什么轻松的工作,只有看起来轻松的工作罢了。

务农人的烦恼与快乐务农过程中遭遇的困难除了杰瑞米自找的,还有一些是任何外行来都不可避免的。

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在为英国农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得能够学会如何操作这些大家伙,然而这并不简单。

在卡勒布对着播种机上巴掌大的电子屏幕,为杰瑞米讲解如何撒种,如何调整风扇速度等问题时,杰瑞米的反应是,“在大马士革发射巡航导弹都比这容易。

”每每提及“农民”一词,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可能还是那个以出卖体力为主、无需专业技能的群体形象,但像卡勒布这样的人——称之为“农业技术工人”或许更合适——才是现代农业的主流。

除了卡勒布,土地经理人查理也为本片增色不少。

他被杰瑞米调侃为“开心的查理”,实际上他每次出现都会给杰瑞米带来一些不快的消息,比如告知杰瑞米“根据农时,你必须得在两周内耕种完2600亩地”“根据肥料行业保证标准规则,干草旁边不能堆放肥料”“因为欧盟禁止使用某类杀虫剂,所以你有60亩的油菜全废了,大约亏损4000英镑”。

查理不是故意作对,他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英国极为细致,细致到足以让杰瑞米崩溃的农业法规和政策。

1947年,英国实施了二战后第一个农业法,此后,又在1957年、1964年、1967年、1970年、1974年多次颁布了鼓励、确保农业发展的法令。

伴随着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统一价格机制和共同市场等制度的建立也促进了英国农业发展。

我们知道,与农业发展相伴而来的往往是对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的破坏。

针对这个问题,英国的MAFF(农渔业和食品部)自1987年开始陆续推动了一系列农业环境政策。

后来,MAFF被并入新成立的DEFRA,后者在延续MAFF执行的环境敏感地区计划、乡村管理计划、农地造林补贴计划和有机耕作辅助计划外,又推动了能源作物计划和林地奖助计划等等。

正是这些繁冗的条条框框维持着农户收入、乡村生活和农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平衡。

即便是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有了机械和科技加持,并遵循农业政策法规和过往务农经验,也不能确保来年的丰收。

首先是因为,务农很容易受伤。

卡勒布提到过,每个农场都有一本“事故记录书”,记录人们在农场里受的伤,小到磕了胳膊肘,大到丢掉性命,都会被记录在案。

当我们看到职业牧羊人轻松地控制住母羊,熟练地剃下一整张羊毛时,也要知道,那把剃刀同样可以轻易地削掉人的手指。

如片中给出的数据所示,“在农场工作的危险性很高,务农的死亡人数比其他所有行业加在一起还要高20倍。

”更大的不确定性则来自于不断恶化的气候环境。

2020年,英国又经历了一年的极端天气。

天气比平时更温暖、更阳光,但这也是有记录以来最潮湿的年份之一,许多地区出现了洪涝灾害。

具体到杰瑞米的农场就是,在他需要晴朗天气来耕种的时候,连下了6个星期雨,在他的农作物需要大量吸收水分的时候,土地又干旱到开裂。

再怎么先进,务农说到底还是靠天吃饭。

耕种、养羊、开有机食品商店,杰瑞米搞砸了很多事情,也获得了外援的帮助和政府的补贴,折腾了一年,他的农场没有赔本,挣了144英镑,约合人民币1300元。

但当杰瑞米在“返回伦敦”和“留在农场”之间做决定时,他选了后者。

务农的辛苦是真的,快乐也是。

第一次种出土豆时的兴奋,和羊群逐渐熟悉的温馨,静谧清晨的露水还有傍晚粉紫色的晚霞……这些都让他留恋。

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并不存在谁比谁更高贵,谁比谁更轻松,都是苦乐交织的。

《花园里的机器》一书中写到,“我们推断,当今的发达社会可能格外压抑,以至于到了几乎无法忍受的地步了。

大众企图从复杂的文明中摆脱出来,从世故向纯真迁移,以获得乡野风光所表现的幸福美好。

有理由相信,这只是我们逃避现实的途径之一。

”而《克拉克森的农场》正是用温和的方式敲碎了人们的幻想,告诉大家,世外桃源并不存在。

但看完全片,我却并不感到失落。

既然无处可逃,那就无需逃了。

放弃幻想,认清生活的真相,才是热爱生活的开始吧。

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杰瑞米那样,底气十足地说出,“生活很糟,但我喜欢”。

 8 ) 一些英式幽默

看了不到10分钟,已经把我笑惨。

他准备买一台种小麦的拖拉机,去当地车行看了看,挑了台最高65马力的拖拉机试驾,emmmm……感觉不行,于是搞了一台异常勇猛的“拖拉机”——兰博基尼 R8。

路上开着是非常fancy啦,结果进农场遇到第一个坑:停不进仓库,因为太高了!

接着他的土地经纪人跑来告诉他,这车的拖挂勾是欧式的,本地的用不了…………哈哈哈哈哈哈太好笑了

 9 ) 农场的故事不会让你失望

一个有钱人去务农,辛苦一整年纯利润144英镑💷,还赶上疫情,没人下馆子羊肉不好卖,羊毛出口中国销路也不好。

国家补助8万英镑,要不然血亏。

第一季看下来整体愉快,英式幽默风趣搞笑,小卡21岁还是22岁,他特别好玩,什么农活都会,就是会进城社恐,看他糟心地卖着山葵,我们太快乐了,哈哈哈哈😂。

还有一位72岁的杰拉德大伯出场之后弹幕组全体趴下,根本不晓得怎么翻译,是大舌头还是口音问题咱也不清楚,总之就是满屏的哈哈哈哈哈哈😂,没有翻译字幕。

会继续看第二季。

 10 ) Jeremy 开天辟地

拍蛮好,真实现实搞笑,扎心,温情农民很不容易的Kelab 朴实辛勤 Charlie 务实精明Jeremy 开天辟地这家少了谁都得散辛勤一年,起早贪黑种地,养羊,养鱼,养鸡,开店搭上政府农补才挣上每天40便士,144镑的年收入生活不易也依然热爱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

《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短评

看着超人儿子农场(大雾),浮现在脑海的那个成语是“器大活好”……现代农业简直了

6分钟前
  • Kaito
  • 力荐

rich dick 真是幸福又讨厌,我想一个人的最幸福莫过于劳动于他热爱的事情,而不是无所事事。但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各劳其乐该多好…还有metoo那个不止我一个听到了吧

11分钟前
  • 金石为开
  • 较差

有亚马逊会员可以免费看,内容好充实呀,和自然打交道,学习新东西,就像我现在在做的事情。可是真的好心累。

14分钟前
  • Cholarwin
  • 较差

乡村英腔让我撑了下来

16分钟前
  • 雷思 - 🥥
  • 较差

补标//一些好评如潮但我无感的东西,一些第一部还可以但不会去看第二部的东西

19分钟前
  • 咚咚妈妈
  • 还行

有点无聊

20分钟前
  • 沙漠地黄
  • 还行

“老倒霉蛋儿”是懂得结尾升华主题的。

21分钟前
  • 靡夜蔷薇
  • 还行

逗是挺逗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没看下去

22分钟前
  • simonfaye
  • 还行

浮夸,刻意制造坑且私货太多

25分钟前
  • iwishiwasgoofy
  • 较差

太好看了,一天就刷完了八集。虽然之前完全不认识Jeremy,但是他确实好有意思一老头,各种吐槽冷幽默外加一些(非农业)知识信手拈来,忙活半天一事无成,综艺效果浑然天成!几位素人也太有梗了,立志在秃顶前尝试完所有发型的21岁英国乡下boy和严谨端庄总是带来“好消息”的cheerful Charlie,外加一个说着完全听不懂的方言无效沟通的老伯,我真的被他们之间的互动笑死。他们身上那种对农业的热爱、专业和自豪的感情,大概就是真正的人对土地的依恋。英国的规章制度法律的健全与严谨的程度也令人感叹。强烈期待下一季!

26分钟前
  • 🥐
  • 力荐

一个外貌不佳,靠着无限犯错招人喜欢,李子柒不仅得白幼瘦,还得上天下地无所不能劈柴烧火仙气飘飘才能招人喜欢,父权社会真是太喜男了,对男主无恶意,只是悲叹。

31分钟前
  • 阿尔伐
  • 很差

戏精下乡

36分钟前
  • 阿托品
  • 还行

过于玩票了吧

41分钟前
  • 爬行钢炮
  • 还行

人挺有趣的,里面充分的展示了什么叫钞能力,靠谱的团队帮克拉克森“闯祸后”擦屁股。英国的各方面怎么那么多要求,看起来都麻烦。还行吧,其实就是看里面的各个人物与和谐的日常很暖心。倒没什么收获,也没有特别亮点的地方。日常加上幽默的下乡生活综艺。

45分钟前
  • 墨殇
  • 还行

不是我的菜

48分钟前
  • 舜喵与花生
  • 还行

快出第二季吧,哈哈哈哈哈

49分钟前
  • 春田映畫工作室
  • 还行

很有趣,具科普性也兼顾娱乐性。像最后讲的,尽管辛苦了一年并没有赚到钱,因为他技术问题,和因为天气和疫情等原因,但生活过得很精彩,我们也看得很开心。1拖拉机;2羊;3卖农产品的商店;4Wilding(维持生态?);5疫情;6干旱;7.Fluffing;8收成。

54分钟前
  • nikki
  • 力荐

太好笑了怎么会那么好笑,概括一下剧情就是: 「我可以」(马上打脸)「我不行」,「我有一个想法…」「我错了我是sb」,「我觉得…」「妈的我再也不乱觉得了」

56分钟前
  • 力荐

好笑又心酸,这一年给六十岁大爷累坏了,关于创造的快乐,经营和消费的快乐,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的无奈,每一集都很好看,期待第二季快点安排

1小时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每一集都能解锁新的machine感叹资本主义好啊(误)最后一集harvest简直要燃哭了哦哦哦哦同时感叹腐国对于农民来说简直地狱模式1.魔鬼天气 2.魔鬼般的法律条文 大型过家家有钱就是好使劲砸就完了 英式幽默真的好暗黑并且好好好好好好笑啊

1小时前
  • RainbowCanno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