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故事很平,是因为故事线过于清晰。
而清晰脉络下依然有点点星光。
丈夫这个人在两天一夜里的行为,让我对他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有很大的转变。
从开始对Sandro的鼓励到中间强迫她去问决定,最后三个人开心的唱gloria,我觉得丈夫的形象非常立体。
当经济窘迫时,丈夫选择了自己,他坚定的拒绝Sandro住公租房的想法。
因此,他在这两天一夜里尽心尽力的帮助Sandro。
当Sandro有了勇气重新开始生活时,他们可以一起欢唱gloria。
可Sandro最低谷吃掉整盒安眠药的瞬间也是被丈夫推动的,而Sandro的阳光却是工友带来的。
所以,这两天一夜到底最需要什么来fix Sandro?
我认为是公正的认可。
这就是绿衣工友给予Sandro了。
Sandro需要被平视,需要被尊重,需要被倾听,她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获取理所应得的,这就是一个普通公民的基本诉求。
仅此而已。
另外,我对换位思考一词有了新的理解。
要求别人换位思考的人,通常暗示了自己是弱势群体。
真弱势还是假弱势,就要看具体情况了。
看的时候某些点还是很讨厌女主的,可是最后释然了,也让人不由得喜欢了她。
她老公是真的厉害,面对这样的妻子还能如此一如既往的坚持,真爱呀。
很现实的电影,感觉事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样。
为了自己的利益希望别人支持自己,可是对方将要失去1000欧元,这对于工人来说并不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每个家庭都需要这笔钱,有些人为了善良支持了她,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了奖金。
看的时候五味陈杂,她告诉别人她需要这个工作,她家里需要她这份工钱,可是别人完全可以反问你家里需要这份工作我家里也需要这笔钱,有点道德绑架的意思但是又是人之常情,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争取,说实话这笔钱就是意外之财,本来他们都不会有这笔钱,反而是因为女主他们才能得到这笔横财,没有是正常,有了应该感谢女主,可是他们都认为投给女主让她留下来工作是间接抢劫了他们的钱。
看到最后很释然,为了自己的生活去努力的过程就是很美丽的。
本来的忧郁症患者,在争取的过程中经受着内心的挣扎,和自己的负面情绪作斗争,直面最残酷的人情,多亏了她老公的支持她才能最后坚持下去。
虽然只得到了一半人的支持,但是最后她看开了。
不就是个工作嘛,再去找不就行了,好歹有一半的人是选择了善良支持了她。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加油!!
如果你是一名急性子,那么很抱歉,这部电影可能并不适合你观看。
因为剧情、节奏缓慢的就像日常生活中的一分一秒。
而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是如此真实,抑或,如此神似一个生活的缩影。
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一定会需要一个永远支持我们的伴侣,和一个鼓励我们的朋友。
我们去做每一件事情,会迟疑,会自我否定,会怯弱,会不敢迈出那一步。
但,当我们迈出去那一步的时候,才是人生经历的开始。
我们会被拒绝,会被接受。
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有些人,是善良的,会给予你强大的鼓励,并且接受你的意见。
有些人,是自私的,宁愿保全自己的所有,而牺牲掉你。
有些人,是犹豫的,站在善良与自私的天平上,摇摆不定,或许一时选择自私,但内心纠结不已,也许你给自己一次机会,去说服他,其实也说服了他自己。
我们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或许并没有任何技巧,或许就这样重复着跟每一个人说着同样的话。
但,每个对方,都是不同的。
所以,每一次都不同。
或许我们以为,我们去做了,我们能够成功。
但,更多时候,我们可能就是失败了。
而,无论如何,结果已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成长了。
作为经典类型的公路片(roadmovie)大家并不陌生,从影史上经典的《邦尼与克莱德》(阿瑟·佩恩,1967)、《逍遥骑士》(丹尼斯·霍珀,1969)、《德州巴黎》(维姆·文德斯,1984)、《末路狂花》(雷德利·斯科特,1991)等,到日本的清新电影《菊次郎的夏天》(北野武,1999),再到中国的《落叶归根》(张扬,2007)、《人再囧途之泰囧》(徐峥,2012)、《心花路放》(宁浩,2014)、《后会无期》(韩寒,2014)等等。
公路片像一个会变通的容器,将变化莫测的故事、丰富多样的人物囊括其中,从而展现了一个个不同的人生。
然而有些电影,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将其归类为“心理公路片”,强调主人公心理转变的历程而非实际的地理转变。
那么新近提名奥斯卡的热片《两天一夜》(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2014),则非常适合划分其中,按照女主人公桑德拉(Marion Cotillard 饰)的心理建构来着手分析这部影片。
编导达内兄弟在这部影片中并没有任何炫技的成分,大段的手持摄影,生活细节的真实再现,只在广播中才流淌出的音乐。
整部影片非常难得地表现出了克制和节制,没有奇观化的大场面,没有填充的笑料,没有着力的煽情,有的只是尽量客观的呈现,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和评判。
非常贴合传统戏剧的“三一律”原则,让整部电影的结构和叙事看起来异常简单。
一个因为患有抑郁症而被投票开除的女人,需要在两天一夜的限定时间内,说服工友们再次投票让自己保住工作,前提是牺牲自己的1000欧奖金。
影片的所有冲突都集中在这个悖论上,即桑德拉为了家庭必须保住工作而让工友为自己投票,可其他工友却会因此损失支撑家庭的1000欧奖金。
女主角面临着维系家庭和让其他人得到损失的两难处境,而工友们也面临道德要求和生存要求的两难选择。
影片通过桑德拉走访这16位工友的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刚刚康复的抑郁症患者,从依赖丈夫躲藏问题,到勇敢承担责任,重新面对生活的“心理公路”历程。
演员玛丽昂·歌迪亚出色的演技让这个女性主角的心理转变成为可能,而非停留在肤浅的表面。
影片前段,桑德拉情绪十分不稳定,随时哭泣并通过镇静药物维持自己。
这个角色的心理建构之所以成立并出色,是因为她在每一次毁灭的基础上进行重生。
如果给整部影片桑德拉的情感起伏画一幅走势图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它是呈现波浪状的。
情节有意设置在一次游说成功后,有一次或两次的失败,观众在女主角的情感起伏中体会到了人生的复杂感情,成功时是身边人的温暖,失败时是这个社会的残酷。
女主角的信心和自我意识也随着这种波浪有所起伏,然而总体却有着上升的趋势,最终才会在结局的时候真正找到自我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部“心理公路片”中,其实并没有正面的和负面的形象差别,因为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是女主角为难并数次想要放弃的原因之一。
但是显然角色仍然有区分成为推动主角完成心理历程和阻碍主角完成心理历程两种。
在推动中最重要的就是桑德拉的丈夫(Fabrizio Rongione 饰)。
面对患有抑郁症的妻子,丈夫自然承担起了照顾妻子和两个孩子的任务,并且在游说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一次又一次地给桑德拉鼓励和拥抱。
当桑德拉对丈夫说:“你同情我,但你不爱我了。
我们四个月都没做爱了,你一点都不介意么?
”丈夫回答:“介意,但我知道我们会重新做的。
”通过这段对话朴实的对话,即使不需要甜言蜜语,我们也能体会到丈夫对桑德拉的爱是多么深沉和真诚。
最重要的是,这一心理历程中丈夫一直在鼓励桑德拉自己去面对并完成,而并非代替她去做,这表现了丈夫的尊重,也为桑德拉自身的成长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在阻碍桑德拉心理历程的角色中,有拒绝和她见面说话的好友,还有动手打人的工友。
虽然他们的出现在感情和心理上都给桑德拉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若没有这些负面力量,之前的正面力量积攒就不会夯实,也无法在最后面对自己获得工作而其他工友失业或自己离开的时候,做出正确并有责任感的选择了。
我们没有生活在经济危机发生的外国,无法切身体会到“经济危机时期”和“后经济危机时期”究竟是怎样的滋味,一份工作和一笔奖金对这些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但就像台词里说的那样,丢掉奖金既不是桑德拉的决定也不是那些工友的决定,而是这个特殊时期下政府和社会的无奈选择。
导演将镜头聚焦在这一底层群体中,通过桑德拉内心的历程与转变,表现了所谓民主的无力和虚伪,“民主”在影片中才是桑德拉最大的敌人。
同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影片中提到过的“亚洲光伏企业”也成为了导致欧美工人失业的原因之一。
或许桑德拉最后的喜悦是导演的一种人文性关怀,他们还是相信,这个女人的心理转变就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要经历的转变。
而有关这个女人的“心理公路片”,也就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勇敢和希望。
说来惭愧,近来总是看太多的热映电影,越来越习惯电影里的轻松热闹,几乎忘了电影还能有其它更为深邃的触感。
看罢达内兄弟的《两天一夜》,被安静的力量打动,想起年少时候看过的欧洲电影,它们是那么特别地存在着。
那种高傲冷峻和细腻敏感,足够唤醒一个迷影人对于欧洲电影始终怀着的特别美好的情感。
《两天一夜》的故事很简单,抑郁症刚刚痊愈的女工桑德拉被工友投票辞退了,她要在一个周末的时间里说服工友们重新投票帮助自己保住工作,然而工友支持她的代价是必须放弃自己1000欧元的奖金。
但就是这样朴素的故事却有着动人的力量。
这不单单是一个女工的自我救赎,更是不同家庭不同人的剪影。
电影里的世界不是我们期待的一片大好,它有它的残酷,但也不是我们以为的颓然寂寥,它也自有它的温柔在。
我们永远不知道桑德拉下一个要见到的是谁,他会有怎样的生活和选择,我们也不知道桑德拉能否不被脆弱和失望吞没,她能不能坚持到最后一刻。
所以我们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里看着别人,也审视着自己。
鸵鸟如我,桑德拉更像是一面镜子,一部电影的时间,我也和自己的怯懦一起走过。
《两天一夜》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让人在茫茫的电影中一眼便可认出它来。
这是导演和演员的相互成全,女神玛丽昂歌迪亚在欧洲电影的语境中显然更为自由,表演克制但饱含着情感和深度。
美国现实主义表演三大奠基大师之一的Stella Adler曾说过“In your choices lies your talent.”——玛丽昂确实在自己选择的表达方式之中,充分展现着她的才情。
从开始的脆弱不堪,逃避胆怯,踌躇不安,到得到一点回馈后克制的欣喜,没有令人反感的歇斯底里,她以细腻至极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崩溃和勇敢,脆弱和坚韧。
我们和她一起焦虑压抑,一起振作失望,我们也透过她的脆弱感受着她的善良。
《两天一夜》和那些让我们热血沸腾、喜闻乐见的电影非常不同,它看起来不够绚烂,它很容易让你深深地陷入失望,它总在很近的地方观察和思考着世界的样子,有时候可能因为太近了而残酷起来。
但就像《寒蝉效应》所说,只有诚实地面对自己,存在才有意义。
我们需要思考我们以为熟知的世界,而这一刻,我们遇见一部达内兄弟的电影,透过娱乐的功能发现其中更为深刻的社会性。
电影的一夜中,深深挫败的桑德拉在车里问一个女同事:“你喜欢摇滚乐吗?
”,然后她们听着歌穿过城市的夜晚。
这一段我非常喜欢,在这些和周围很疏离的孤独时刻,我们反而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而那些之前深藏不露的希望总会在这些失落和难过里出其不意地迸发出来,温润我们的心。
难以猜中电影的结局,这个世界不论残酷还是温柔都能说出一大堆道理说服你。
但可以确定我们和桑德拉一起经过了漫长又压抑的两天一夜,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希望和失望,无论结局以怎样的方式到来,我们都正视了内心并获得了回应,我们因为自己没有停下的步履而获得了更加广阔的自由。
在我看来,愉悦并不是每一部电影追寻的终极意义。
看似朴素的《两天一夜》有着独树一帜的深刻,满是余味。
爱德华·诺顿曾在《鸟人》中扮演一个相当值得玩味的角色:一个极度戏如人生的男演员,他情绪阴晴不定,似乎可以随时进入极端的戏剧冲突中,打破一切既有规则,追求绝对真实的呈现。
这样的特质,却让他成为了受捧一时的百老汇明星。
不同于好莱坞式的极大阵仗和呼之欲出,以欧陆和亚洲国家为主体的艺术电影,以日常生活的惯常视角切入,真实真切,却每一步都在积蓄力量,直至某一个时刻带来大地惊雷的瞬时变化。
在戏剧的基础上,电影进一步强化视听与声画体验,而情节剧则是突出体现,它抓稳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讲故事”本身的迷恋,操纵观众情感的同时刻意营造具有煽动性、感染力的观影效果。
正如诺顿的演员角色一般,是那个最迷人的叙事变量,通过打破,通过冲突的张力,制造求异的可能与出彩的时机。
近年来,我发现自己愈发欣赏这样的故事,它们古老亦年轻无比,如此当代,又反映出创作者无比年轻的心态,敢于打破,长于创新,如此可爱,有不落俗套的灵动。
在观看过程中,我们期待每一个“魔力时刻(magic moment)”和故事的最终走向(也许大雨终至、也许一笔带过、也许平静如初)。
同时并行的第二条线,是演员的演绎方式。
蒂耶里·福茂(戛纳艺术总监、主竞赛选片人)是最精明的那类宣传者,每年五月的南法戛纳,总不乏能担大任且奖项傍身的各国演技派亮相。
作为戛纳影展的常客,法国女星玛丽昂·歌迪亚在她十多年的戛纳之旅中,宛若又一个“爱德华·诺顿”。
在她三入戛纳主竞赛的当代题材影片中,我们将借由具体戏份的分析,看到以她演技展现的或宏观或细致的变化(既是她本人的,也是合作演员和导演相得益彰的),在各类情节剧实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华彩绽放。
I 《锈与骨》:牵动我心的每一刻 日间,自然光,轮椅上的斯蒂芬妮背对镜头,突然开始做起之前的驯鲸动作,一如往昔的风采。
锈与骨 (2012)7.62012 / 法国 比利时 / 剧情 / 雅克·欧迪亚 / 马提亚斯·修奈尔 玛丽昂·歌迪亚在雅克· 欧迪亚的此部作品中,情感力量无疑是压倒一切的。
这既要求演员的进行体验派的表演,仿佛真的能感受到角色所经受的一切;也是对导演的情感把控和叙事节奏的要求,在安排突发激烈事件时,要真的让观者有“心一紧”的感觉。
女主斯蒂芬妮是典型的悲剧角色,年轻魅力、自信满溢,却意外身残,将美好的事物毁灭,这是戏剧层面的传统,而她在此之后的每一次疗愈,则与爱人、社会这些现代性的元素相关,我们爱上了她伤后的每一个笑容、每一次自信的动作,甚至装上义肢后在舞池每一次自由的扭动,法国金牌配乐师Alexandre Desplat和另类音乐Bon Iver、Lykke Li唱腔的加入,都让这个故事散发着现代性的回眸(私以为,对现代流行乐有较好品味的导演都有一颗年轻的心)。
De Rouille Et D'Os (Bof)7.9Alexandre Desplat / 2012
Bon Iver8.8Bon Iver / 2011因此歌迪亚饰演的角色在失去双腿后重新做起驯鲸动作的戏份收获了纷至沓来的演技称赞,而导演也适时让她背向镜头,让一切皆在不言中;修奈尔则承担起直观残酷的拳击场面,让观众为其揪心,
而真正的高潮来自于片尾,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镜头中,他的儿子突然掉入冰窟,修奈尔奋力击碎冰层拯救儿子的戏份,仿佛在打一场不能输的拳赛,近两小时的铺陈,压力仿佛在此刻全部释放,猛然的高潮让观众紧张地大气不敢出。
所以当最后在柔光和音乐中,主角收获了温暖的结尾时,我们会由衷感受到“真挚”的力量,仿佛与他们一同走过了一段精彩的治愈历程。
II 《两天一夜》:人生的无解与通路室内,普通的欧洲家庭,日间。
桑德拉接到了一个电话,在厨房的水池边,她突然情绪崩溃,仍然努力地自言自语:“不能哭”。
她佝偻着,开始紧张不安地喝水。
两天一夜 (2014)7.62014 / 比利时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 让-皮埃尔·达内 吕克·达内 / 玛丽昂·歌迪亚 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桑德拉面临失业,需要用两天一夜的时间说服同事们放弃来自公司的奖金,而投票支持保全她的工作。
她如同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寻常女子,于是电影成了我们感同身受的空间,对她命运的关切让我们思考着她的成功与否,在她说服成功时,我们为之欣喜,而当同事出于自身生计拒绝时,我们似乎也能理解体谅。
真实的叙事,就是如此抛开所谓的非黑即白。
戏剧的高光时刻来自于她陷入绝望、几近服药自杀和片尾高层同意留下她,她却转身离去时,转折或放下,是否太快了?
也许是,也许不是,但又一次,我们会深有体悟,因为当历经过银幕所展示的一切,似乎坦然面对成了理想之举。
不纠结过去,亦不回避既定结果和未知未来,擅长写作底层叙事达内兄弟,在现实主义的《罗塞塔》多年之后,又一次给出了“真正的英雄主义”(罗素语),如此现代的作者心态。
当最后一镜我们看着桑德拉慢慢走远,开放式结尾让电影犹如真实的人生。
III 《姐弟》:不需要理由、亦没有结果的恣意汹涌深夜的超市,爱丽丝在超市为遇到的知心女粉丝选购食品,她意外得知自己的仰慕者已几天没吃过东西了。
她背对着我们,在超市的冷柜边,一个身形和她略为相似的男子在逐渐靠近...之后猛力撞了她一下。
爱丽丝一下被撞到在地。
他似乎没有抱歉,只说到:“不好意思,你好像是我的姐姐。
”
姐弟 (2022)6.32022 / 法国 / 剧情 / 阿诺·戴普勒尚 / 玛丽昂·歌迪亚 梅尔维尔·珀波不同于前两部作品的正面评价和认可,《姐弟》是一部争议较大的电影。
全片都氤氲在不明所以的叙事烟雾中,姐弟之间的嫌隙似乎没有具体的来源,也摸索不出具体宣泄的通路。
一如既往的擅长处理角色脆弱与痛苦的歌迪亚仍然给出了部分段落精湛的演技处理:一如豆瓣上诸多人提及并视为iconic的医院走廊晕倒戏—— 当极度怨恨疏远多年的姐弟即将迎来第一次相见,歌迪亚饰演的姐姐在窥见弟弟身影时骤然晕倒在地,眼见弟弟也有意识的回避,她紧绷着说道“我不能看见他。
”正因导演的语焉不详,整部电影都处在小心翼翼的平衡中,稍有不慎即可打破,姐弟的光鲜身份和人前矫饰在冲突的此起彼伏间轮番失控,秩序崩坏既是人设上的,也是故事节奏上的。
姐姐Alice的突然晕倒故事的不明不白,亦可看作塞翁失马。
难以捉摸的周遭人物心态,也恰恰是一种普世的现代症候群。
当故事最后,厌倦名利场的剧场名伶姐姐来到非洲部落避世,更是一种哑然失笑的黑色幽默:继布兰切特的《塔尔》在片尾“入侵”第三世界后,资本社会的心碎失落者再一次愿意“下沉”寻找人生的新意义,导演以一种互文的方式暗讽了自身阶层的高高在上,多么犬儒般的自嘲。
瑟克曾说情节剧是“将古典戏剧中帝王将相的故事转化到布尔乔亚的世界里”,而我愿视之为戏剧传统、或者就是人们对精彩故事永无止境的期待,成就也不断延续发展着新一代的情节剧。
“在凡俗的时刻中,我们永远等待着某个超脱现实的魔力时刻的到来”;故事的情节也许被传颂过千万遍,但立足当下、把准时代心态和口味的创作,永远意义非凡,让艺术电影、独立电影在好莱坞之外的另一个世界里,得以熠熠生辉。
说起来,我和达内兄弟的电影还是挺有缘分的。
几年前我在电影学院考试时看过一段影片,那是我当时所看的为数不多的法语片,看完老师让按照自己的感受给电影起名字,当时瞬间浮现在我脑海的名字便是《他人之子》 。
我之前并不知道达内兄弟,更没看过他们的电影,只是那段影片的情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来慢慢对故事的细节也记忆模糊了,但色调和氛围一直停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直到看完《两天一夜》 ,我总是觉得肯定在哪看过同一导演的作品,结果竟然就在达内兄弟的履历表里查到了《Le Fils 》(他人之子) ,2002年的片子,正是我的考试题目,而且还找到了另一部彻底忘记是在哪看过的电影——2005年的《孩子》 。
这种潜意识的联想挺有趣,很多时候看电影也并不是单纯为了知晓情节,一段影像对情绪造成的影响可能才是挥之不去的。
我当然喜欢看情节更富冲击力的东西,但对于此类电影我将它视为拥有一种接近于文学作品的魅力,同样也为导演的个人风格能够对观众产生如此的影响表示敬意。
另一方面,我很感谢我的女神歌迪亚,再次与达内兄弟相遇完全是因为Deux Jours, une nuit的女主角是她,而且由她塑造桑德拉这个人物简直再合适不过了,她的表演与影片是浑然天成的。
我想我应该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对这样一个故事看得目不转睛,所以我试着分析了一下。
《两天一夜》的焦点很明确,清楚简单地交代了女工桑德拉面临下岗困境急需得到同事的投票支持,结局只有两种可能:留下或者走人。
这样的结构非常棒,它使得女主角争取选票的进展过程张力十足,并没有刻意制造戏剧性和悬念,却能令观者感受到自己与片中人物的命运息息相连,发自内心去渴望她获得最终的胜利。
我认为欣赏这类现实主义的作品最大的快感便在于此,即压力不是来自导演,而是来自观者个人的愿望。
虽然我这几年看过的法文电影少得可怜,不过每一部倒都是精品,每一部都独具西欧国家的特色,它们给我留下了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印象。
或许《两天一夜》这种不急不火的姿态在达内兄弟的作品中是一种常态,不过在我看来真是妙不可言,我喜欢它每一个镜头,还有它场景里的每一处细节,总是会惊叹导演捕捉美的功力。
所以这个故事拍出来丝毫没有乏味压抑之感,反而处处充满了清新和生机。
歌迪亚在片中并没有为女工的身份特别改变形象,她质朴憔悴但依旧利落整洁,事实上她蓝牛仔裤和糖果色背心的样子非常动人,却又极具说服力。
我觉得每个看到她的人,就算没接触过她以前主演的各类角色,看到她的桑德拉造型也会很喜欢,贵在贴切真实。
这种效果当然也和电影的整体色调分不开,它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干净,轻松活泼的明亮色块,纯净的空气和透亮的阳光,尽显自然环境之美,也衬托起人物所面临的困境。
电影的结尾某种意义上算是以悲剧收场,不过这种对美的准确捕捉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哀伤的情绪,给观者心灵的慰藉,将故事的温度掌握得恰到好处。
就是这样一个发生在两天一夜封闭空间中的小故事,完成度却是比较高的,除了细腻流畅的画面,还有对不同人物的精准诠释,以及对现实的敏锐感知和理性剖析,一切都做得尽善尽美。
《两天一夜》又一次为我展示了欧洲导演品格高尚的一面,他们真正将电影当成一门艺术,或是一篇社会论文,创作得严肃又用心。
重看了一遍达内兄弟的《两天一夜》9分。
自从看了《罗塞塔》之后,对专表现边缘普通人的导演兄弟迷的不行。
14年的《两天一夜》达内兄弟+玛利亚 歌蒂,终于有大cast了。
电影《两天一夜》讲述女主角在一个有着17个工人的小工厂工作,一场大病后,回到工厂被解雇了。
老板在女主角桑德拉生病期间,老板发现工厂只需16人就能完成工作,所以决定解雇桑德拉。
老板用了一个阴险的招数,让工人选择,是要1000欧元奖金还是要桑德拉得到工作。
第一次投票三人选择留桑德拉,十三人选择奖金。
桑德拉丈夫和朋友在周五鼓励她找老板在下周一重新投票。
桑德拉见了12人,四正八负,最后的投票是八比八。
期间,桑德拉有一次尝试服药自杀。
最后老板决定让桑德拉回来工作,但是解雇临时工。
桑德拉拒绝了。
桑德拉明显患有抑郁症的倾向,还有自杀一次。
在两天一夜的周末中,她一直在尝试反抗的过程中。
期间,她除了家人朋友的支持,没有得到过大款,外力的帮助。
但是在这期间,她找到了生活方向。
即便失去了工作,最后依然保持了生活的希望。
影像保持达内兄弟的一贯风格,没有配乐,纪录片式的画面。
一个词反复从桑德拉口中脱出——“可怜”——她是一个可怜的人,需要得到别人的怜悯,但同时她又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两者交互决定了她处境的艰难。
从一开始,这种处境就以打破睡眠的一个电话降临。
她有点猝不及防,无论是在女友陪同下去与老板交涉(木然呆滞),还是为游说工友下最后的决心(在丈夫鼓励和安排下),她都有点不知所措。
但摆在面前的生存问题让她不得不选择迎难而上。
这两条线在影片中不断交织,构成了表层叙述下的潜在层面,直至先前强势的一方被另一方击败。
表层叙述的机械(一次次的寻访,说服)恰与潜在心理层面的丰富形成对照:从开始电话里的犹豫到面对面的交涉,桑德拉如此一步步走出自我意识的阴影同时又被失败所笼罩,不会是一帆风顺,这是自然的。
她不断意识到这是一种哀求的行为,并且认为即便得到了工作,工友也将对她另眼相看,反思的后果就是在一次游说失败后企图吞下药品自杀以解脱加在自己身上的“命运”。
但那位女工友的意外来访又推倒了绝望,或者部分也出自是对死亡的恐惧。
面死而生,抗击外界的强力不断升级。
最关键一笔是桑德拉从那位女友口中得知为了她支持自己而与丈夫分居,这是我们将在结尾看到的反转中所铺设的最重要的一处伏笔,夜晚在车上伴着摇滚乐欢歌即是证明,这说明了之后的寻访已经不再是为了得到工作,而仅仅是显示自己生命尊严的行动。
当桑德拉在投票结束后看到她游说成功的人中没有一个背叛她,同时最末出现的黑人虽然当时未曾同意但最后还是站在她这一片,她知道她胜利了,得不得到工作已经无所谓了。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桑德拉最后放弃工作是为了那位黑人,但不是的,之前她已经收拾好了衣物,这也是剧本编写上很妙的一处。
在观影过程中,我曾设想的一个结尾是桑德拉虽然赢得了多数人的赞同,但最后选票还是输了,这样的结尾是批判性的,把生活的艰辛归之于资本社会的虚伪,但达内兄弟却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他们更看中的是困境中的人如何依凭自己的力量脱离出来。
如果他们电影的主调是批判的,那么我们会看到更广阔的现实,但没有。
达内兄弟的电影里,没有坏人,我们感觉到的“坏”无不是人物在困境下做出的艰难抉择:此外他没得选择。
用这部电影里的一位角色的话:如果大家都支持你,对我来说是个灾难,但我还是希望他们站在你这边。
人道主义光环闪耀,可以作为达内兄弟的创作倾向。
法国人很特别,也很任性,把一个称不上故事的故事搬上了大荧幕,还让你看着跟着揪心:法国蓝领阶层的人们为了生存也真是太不容易了。
女主角患抑郁症休养生息,结果老板发现没了她公司也能正常运转,就动了辞退她的念头。
电影即围绕女主角怎样在同事的帮助和老公的支持下,逐个联系自己的16位同事,一一向他们争取让自己留下而放弃1000欧元奖金的机会,而渐次展开。
结局如何已不重要,关键是过程里各色各样人等的纠结、挣扎、考量,以及女主最后面临意想不到的局面时的抉择,促成了她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心态上朝积极一面的转变。
PS:我十分不想忍受女主穿弓字背心露出内衣肩带的装扮。
走路的时间差不多占全片的十分之一了,金融危机,企业裁员。一个抑郁症刚好的女员工被集体投票离开公司所作出的反击。虽然8vs8以一票之差,但BOSS为了平息众人的不满决定九月份聘用回她,可代价是停止续签一名员工的合同。她选择拒绝了。其实大家都没有错,只是现实如此,不是他们太现实,本就是这样
尊严,挣扎,残酷,这些庸俗的词组合出全新的直白的动人的体验。
几乎放弃了所有的电影技巧,太生活化。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女猪脚吃了一盒安眠药后知道事情有转机后又惊又喜地去洗胃,这个桥段很出乎意料地喜欢。
无感
简单平淡的两天一夜,对于社会和人性的体现都略显薄弱。
行动上拯救自己未能成功,但却在精神上拯救了自己。
时间空间台词都简洁到极致。曾患抑郁症的女主痊愈后又面对失去工作的打击,从绝望到重拾信心,期间哆哆嗦嗦跌跌撞撞,Marion Cotillard驼背气紧一字两颤,演绎得非常到位。这不是一曲怨妇的颂歌,而是一个人如何爬出泥潭的过程。极具力量的作品。
典型的轉移矛盾的投票啊,一想到其中一個合同工會因此而失去工作就直接代入女主的心情了。以及,我女神真的是我女神,很難得又一次全過程都在欣賞演技,幸福!
?这也能拍电影????我上我也行….
# NBFF 13th【C+】对人物的刻画和手持调度依然水准在线,不够给劲之处在于故事本身就是资本家维持自身利益抛出的电车难题,留下底层人士陷入彼此间的道德困境,使得角色间仅有现实感的状态,其心理纠缠始终无法触及事件背后的根本。
我什么都给不了甚至没有威胁你们的手段,但请投票不要开除我。那个男生我不知道他有没有选择1000欧元,但如果他的合同9月不续约,我不要这份工作。
看到个影评:“法国梅婷” 笑尿了… 这种二十分钟就能演完东西一定要拍成电影
桑德拉经济危机一旦发生最先遭殃的一群人中的一个,有时候现实中的选择就是那么有限,1000欧还是一个比自己处境或许更艰难的工友的生活?就能难倒很多人了。桑德拉重复了很多遍“我觉得我像个乞丐”,在生存的窘境下尊严基本是只能被残忍地舍弃。玛丽昂戏好~
天生骄傲[doge]
局限还是明显,但能够直面社会讨论问题尤其是底层人的“工”和“口”的问题的电影真的不多,朴素有力,这才是“正能量”。
正能量,虽然贪婪和冷漠的人很多,但是善良和热心的好人也不少,虽然令人抑郁的事很多,但是令人奋发向上的事也不少。
不断重复,不断受难,关于他者的定义和语言的交流界面形成。
这真应了那句——看着看着电影,电影院关门了!散场出来说刚刚收到东城区下文儿关影院。失了工作,但重获了生活,这比什么都强呀!结尾光明略突兀。这片子,也算是本次达内影展里给人一点点希望没有致郁到底的。冲着玛丽昂来的,鲜粉色小背心儿真抢眼。那个要和丈夫离婚的安妮算是救了她一命。我就奇怪,8年前欧洲不是生活水平挺高,这些人真都这么缺1000欧元?两天一夜,从极小事件呈现出各种人生形态。又见奥利维埃,演坏主管。连抑郁症患者为了生存都这么努力,我们有什么理由躺平!又打出数梦版权,之前各渠道好像多次放过。with没睡的肉。无法逃遁,这就是我——比利时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下面《孩子》正常,晚上《他人之子》退票了,都售罄。百老汇电影中心MOMA1号厅。这场8成售出率。达内影展,就这样在万圣夜猝然结束了。
是自己对实际地理社会背景情况陌生的原因吗 实在是触不到情感上
真的觉得好无聊啊…求人帮忙好歹也要请个客送个礼啊…还有,工会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