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絕對可以算是玩LEGO長大噠孩子。
記得小時候總是天馬行空胡亂搭建房子。
新買噠LEGO也經常把圖紙撕噠爛七八糟。
各種玩具都能住在LEGO屋裏。
可長大以後每次一搭LEGO準保第一件事是找圖紙。
而且搭完就擱在一旁也不像小時候那樣拿起來想像各種各樣噠劇情玩耍。
似乎成長讓我們變噠一成不變讓我們變噠死板封印暸我們噠想像力。
對於成年人來說LEGO更多噠是一種記憶。
我們喜歡把它們擺起來作為展示。
可作為玩具它們是渴望被玩耍被擺弄噠。
本片應該是傳達暸LEGO噠眞締。
那就是LEGO從不被系列所局限。
它們都可以隨意組合!
不和諧也是一種美!
是誰將我們Building Master噠能力奪走暸呢?
是我們自己啊!
祗要妳願意它們隨時都可以囘來。
LEGO我又要玩妳啦!
一个对于电影与众不同的全新体验,很多场景剧情看起来都似曾相识,但却又完全是另外一种观感和视觉的体验,华纳把旗下众多的电影都进行了一遍吐槽,笑点密集,又蠢又贱还特别无厘头,电影里到处都是聪明的彩蛋还有笑点,尽管是平庸传统的屌丝逆袭故事,但故事结构也超越了传统剧情的叙事模式,把一个商业性质的广告片做成画面这样精致轻松的电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极具个性与魔力,离奇而可爱,又完美诠释了乐高精神。
贯穿始终的“you should believe",即便知道故事的走向,还是会跟着一起心潮澎湃。
说来也巧,看电影的前一天,看到吸引力法则,其主旨是先要相信自己已经拥有了自己想要的,再去影响自己的行为。
是啊,大家都期待自己被当做the special,来自别人的认可,和自己的相信,真的能改变很多事情的结局,这就是被说烂的心态吧,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说下。
作为红色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理科生,一意孤行的拒绝一切唯心论,对世界是物质的这样的世界观深信不疑。
不是说我在动摇我的价值观,而是想已更开放的思维去接纳一些东西了。
在”believe“这件事上,意识决定物质就是说得通的。
和那些关于规则、创新、强权的设定融合在一起,去思考规则于人的双面性;和乐高宇宙、二次元的背景结合,看到人类父亲和总统、孩子和积木大师的映照,觉得格外有趣,看完只觉得喝下一大碗特别的鸡汤。
而,其实,我始终认为,涉及方法论的都不叫鸡汤。
那么鸡汤会不会变成方法论的起点,可能就因人而异了。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很多具体的影片,不过这种感觉挺奇妙的……看的电影还很少,怎么突然就进入了怀旧的年龄了呢==电影开始时,男主以天真单纯的老男孩形象出现,其日常生活、与友邻的相处、对残酷世界一无所知,楚门的世界即视感!
接着故事第一个转折点来了,出现了一个和男主完全不是一个战斗种族的屌爆女主……男主在关键时刻起到了拯救世界的重大作用,结尾甚至被傻乎乎的男主俘获芳心(纳尼!!
主角光环也无法掩盖小三上位的卑鄙本质!!!
),纳尼!!
这和瓦力和黑客帝国一样一样的!!
这年头战斗力都是女强男弱啊,我又想起疯狂原始人里面的女主……影片前半部分,巧妙地安排了resistence(??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单词)和everything is awesome这一旋律两个伏笔, 在影片后半部分大队伍捅回敌营时这首歌简直成为最为搞笑的神曲。
编剧在塑造bad cop这个传统美国大片中的恶警形象时,巧妙地利用了乐高的旋转人头,打造了bad cop的双面性格,并通过其父母的直接出场交待人物性格,为后来其揭竿而起作了铺垫。
然后随着大boss President Business历史背景的逐渐揭晓,我又看到了卑鄙的我里面那个心灵扭曲的小屁孩大boss和无敌破坏王里面Turbo的影子。
男主的成长过程和功夫熊猫其实也蛮像的,一个长得像基督一样的老头充当了Master Wugui的形象,女主其实好像变身悍娇虎了(其实我还蛮希望悍娇虎和Paul有点啥火花不拉不拉==冒红心了)。
进入男主大脑发现里面空无一物的时候,基督的毒舌点评实在太搞笑,以至于全场笑瘫十秒。。。
各路神通开统一战线大会的时候,蝙蝠侠、超人/绿灯侠,甘道夫/邓布利多都被黑出翔了。
在船上商量对策,大家都含着泪光看着男主的时候,男主突然来了一段follow instructions,为广大无创新能力无先进性的普通百姓屌丝码农来了一个彻底平反:计划再烂,只要团队合作就能建成摩天大楼,纳尼让我想起了逃离德黑兰里面那个错漏百出的计划。。。
恍惚中还不知道编剧到底赞不赞同放空思维大胆创新是拯救人类之道,结果那个脑残设计——双架床已经成为影片高潮前最后一个转折点……大队伍开始正式的反击!!
当男主准备把resistence(后知后觉才发现那个居然是盖子,编剧我服了U)对准喷胶的时候功亏一篑,胜利从来不会来的那么快==又是这样吊人胃口,必须要死人牺牲才能获得革命果实么!!
这时候,重磅桥段——还剩一口气的基督哽咽地告诉了男主真相……我还是颇有感慨的,年少时读哈利波特,并不太能理解哈利得知自己并非什么独特的救世之星,隆巴顿那个草包也有可能是救世之星的失落感。。。
就在我觉得情节转入现实,困惑无力扭转的时候,尼玛居然进入更高次元——人类世界,然后草根组团忽悠大Boss的动作片进入了家庭父子人伦关系教育广告的节奏23333==不过对创新的重新定义还是颇感人的,尤其是像片中父亲这种乐高骨灰级粉丝实在太让人动容了==#看到这里,我不由觉得,现在的电影,包括动画片的套路、梗、泪点、笑料都已经被玩尽玩坏玩脱了……无敌破坏王一出,神马玩具汽车总动员马达加斯加都弱爆了,大家不由惊叹游戏世界真实化秩序化后比什么火车会飞、动物会说话会造反逆天多了!
在这里,特别欣赏全片对物理世界的三维向量化处理,尤其大赞把海水看成无限微元的集合!
所以,乐高的胜利,不是内容主题(其实本片出现了各种主题相互矛盾逻辑混乱)的胜利,而是形式的再次重大突破!!
精彩而独特的片子不多了,靠烧脑力来赚好评的片子也有,盗梦空间、云图这些片情节独特,但信息量太大主题太多,个人比较喜欢少年派这种奇幻深邃的叙事风格,或者简单点的像三傻这种青春成长的积极正能量也挺好的。
倒不是说梗多便是牛逼。
一个电影中梗多到一个不留神就会错过的地步,很欢乐好不好?自己察觉不到便装出一副冷高的语气说看不懂与低龄化的是什么屌丝心态?情节?卧槽还有人拿情节说事儿。
我从来不是乐高迷,小时候玩过也对此无感,只是真心喜欢这部电影。
随意秀下限真的好么?
作为一个Lego脑残粉,可以说,看完这个电影的时候,我还是非常非常激动的。
第一件事儿就是去官网上看,我去,相关的Pieces都已经出来了。
然后一看价钱,我再去...我的第一个Lego,是一个City系列的小二层警察局,我当时才知道,原来积木玩具也可以这么牛逼。
很长一段时间,我其实只有这一个警察局的Piece。
那时候警察局玩儿的百无聊赖,就把它整个拆了然后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再装成其他东西,记忆力比较深刻的是我把一辆红色的跑车拆掉,装成了一个小人的装甲(那时候在看魔神坛斗士),自己在那儿玩的很开心。
现在想想,那真叫做“把玩”的境界,翻来覆去的摩挲,也不嫌累。
记忆中最喜欢的朝思暮想的几个Pieces,分别是Castle系列里面的一个可以从中间打开的小城堡,里面有白胡子巫师和一条绿龙;Pirate系列里面的海岛码头,有小监狱和海盗小木船;然后就是City系列里面的炫酷直升机;那时候天天眼巴巴地搀着这些Pieces,没想到等到自己挣钱了后这些Pieces都retire了,Pirate甚至整个系列都retire了,我的海盗船...记得自己曾经在新加坡临上飞机前一天给自己买了一个Castle里面的幽灵船,结果后来和我的第一个警察局一起遗失了。
现在也买了一些Pieces,可是拼好以后就不再怎么去“把玩”了,童年快乐一去不返。
今天看完这个电影,忽然很有感触,想起自己以前玩那一套两套Lego也能想象着他们的故事很开心的样子,写下这些。
一般来说,结局不是按照故事发展顺序,等到故事快结束时才创作的,结局的创作始于对这个故事的整体构思。
整体构思的好坏可以决定这个故事是否精彩。
因而结局如何可以对一部电影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设计的好的结局可以把一部电影再往上推一个层次。
《乐高大电影》的故事模式是好莱坞最常见的英雄模式。
一如既往,主人公埃米特一开始是个废柴,机缘巧合卷入了拯救世界的旅程中,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大英雄,当然还不能少了一个促进他奋发向上的女主角。
画面风格也足够令人耳目一新,影片的世界全部是由乐高积木构建成的,别说人物、楼房、汽车等都是积木或者积木拼出来的,就连水、枪弹火花、爆炸效果都可以用积木表现出来。
影片的笑料大多来于人物的各种卖萌耍贱,比如那个一直想造宇宙飞船却一直被否决的宇航员,在终于有机会建造一艘宇宙飞船后,伴着动感的音乐,一边“砰”地撞毁什么东西,一边幸福地喊着spaceship(宇宙飞船)。
真可谓“风一样的男子”。
《乐高大电影》的结尾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因为我在刚开始看这部电影时,就以为最后的结尾一定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埃米特最终打败了生意王,拯救了世界。
但就是影片最后1/5的转折,神奇地使这部电影从四星晋级到五星。
埃米特坠楼,来到现实世界,遇见了“楼上的人”。
这时影片告诉我们积木世界的一切都是小男孩费恩的想象,埃米特就是他自己的化身,而生意王指涉的就是他爸爸。
他爸爸认为那些不是玩具而是积木系统,应该严格按照现实世界的实物形象来拼接,他把儿子根据自己想法拼接成的飞船、机器人等视为胡乱拼成的东西,他也无法理解龙怎么会放在高楼顶上。
事实上,他拼出的是模型,而他儿子才赋予了积木想象与生命,他与儿子的根本矛盾是成年人对儿童创意的轻视与不理解。
最后在看了儿子所拼接的战斗现场和听了儿子自己编造的故事后,爸爸也被儿子奇特的想象力震惊到了,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与儿子和解,一起玩起了积木。
通过交叉剪辑,生意王与埃米特也和解了,并喷洒了恐怖武器克拉格(胶水)的解药。
结局的设计使影片变为了非常规的套层结构。
外层的故事是通过费恩想象出的故事,爸爸理解了费恩的童心与创意,不再限制费恩玩积木。
而内层的故事就是费恩向爸爸讲述的那个故事,也就是埃米特大战生意王的故事。
外层故事的矛盾是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矛盾,内层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个性与秩序、自由与专制、特别与普通的矛盾。
内层故事的矛盾很多都是外层故事的投射。
假如这部电影没有费恩与爸爸的存在,只有这个内层故事,那么这部电影又会呈现怎样的效果呢?
首先,影片会以内层故事的结局为结尾,它依然会以埃米特胜利告终,无论是以和解的方式还是以打败生意王的方式。
而这就不会给观众带来惊奇的感觉。
而内层故事虽然涉及关于个性与秩序、自由与专制、特别与普通的主题,但它从来就没打算是什么严肃的影片,它的玩具主人公和耍贱卖萌的风格使这些宏大的主题成为一种噱头,我们看完它之后不会说它是一部反体制的政治片之类的,而它实质就是一部插科打诨的英雄救世故事。
但有了这个外层故事,影片就更上一层楼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会起到突破观影期待的作用之外,外层故事的主题还给整个影片罩上了光环,使内层故事从积木世界脱胎出来,具有了现实意义。
而让父母更多地认同孩子的“异想天开”,或许也是乐高玩具公司所要传递的理念,难怪影迷们会说《乐高大电影》就是一部乐高公司的电影版广告。
我从来都没有真正拥有过乐高,小的时候家里也有过类似的拼接模型,现在看来,无论从质量和做工上来看都那么惨不忍睹,但我依然和它们经历了大段快乐的时光。
相比乐高宏大的规模、丰富的主题而言,童年的那个玩具真的显得无比简陋:拼块的数量很少,你永远都没法拿这寥寥的碎片拼成一块摩天大楼,或者死亡行星;没有有规律的颜色以及种类,简单构建的汽车和飞机永远是毫无头绪的“撞色系”,甚无美感可言。
多少年后,当我在帝都的某大型卖场见到一家比我当年的家还要大的乐高门店的时候,我至今记得那时自己心中的惊叹与向往急剧发酵的化学反应,那是一个充满无尽可能的世界,包装得五光十色的纸壳和塑料桶中仿佛把整个世界缩微化、拆碎了倾倒其中,我认出了恐龙、中世纪的战士还有挖掘机,我认不得的还有日后才了解并迷恋的星战、美国英雄以及哈利波特。
依然记得那家门店用艳黄色的乐高砖块堆砌了一扇巨大的拱门,跨过它,当年那个无知的我仿佛来到了另一个外表方正、触感凹凸有秩的伊甸园。
但那时的我,早已经不是一个需要玩具陪伴的少年,即便依然有着一颗少年的玩乐心思,那纸盒或透明圆筒上贴着的标签依然会让我却步。
对那时的我而言,乐高就是这样一个通道:你付出现实中的真金白银,就能得到那把通向幻想乐园的钥匙,这是多么标准的美国标签。
就算我的生活和乐高的交集寥寥,但我依旧会对这个品牌感到无比亲切,因为它代表着的快乐与幻想世界,我们都有过或多或少的代替品曾经享用过,尽管我的那份可能会简陋许多——但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最大的乐趣并不在于每一个零散的拼块是多么精心浇塑,而在于他们飞越你的脑洞之后,构造出了怎样的或奇幻、或真实的各色世界。
如果放开乐高作为一家商人的价值不谈,他给无数童真的、满载笑容的儿童带来了这般充斥着无限可能的美丽世界,这是一个多么充斥着爱的行为——仅仅于此,我对这个陌生的、打着美国标签的品牌就充满了好感。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我来到有小孩的亲戚朋友家时,我发现孩子房间里的玩具箱简直贫瘠得可怜——倒不是说如今的家庭经济压力大买不起孩子的玩具,或者孩子有太多的功课没时间玩玩具,而是大多时候当我看见孩子们的时候,他们都手捧着一台ipad在孜孜不倦地切西瓜、打僵尸,用还不灵巧的小手指操控着屏幕中的小人吃着金币,全然不顾身边大人们聊天或者注意。
我对于屏幕那闪烁着的光影是陌生的,对他们嘴里念叨着的怪物和英雄的名字也不甚了解,所以我也无从和它们有过多的交流。
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来了哥哥或者姐姐,我会将它们迎到自己的小小沙盘中,展开一场激烈的赛车追逐或者宇宙战争,我就会不自觉感到时光的荏苒。
后来我知道这其实是这个时代的大趋势,自从ipad问世以来,全世界的玩具销售业都遭遇到了空前的萧条,想想也能够明白,那些只会摆动手脚,闪烁着空洞led灯,不时发出各种单调声响的无趣玩具,又怎么能和栩栩如生,充斥着逼真而又令人入神的声光、伴着高度冲击特效炫酷的电子软件相比拟呢。
这时,我不禁想到乐高,我知道担心美国庞大玩具帝国的业绩无异于杞人忧天,我只是十分的惋惜,有多少孩子要被现代科技的高新娱乐所诱惑,与那个宝藏般的无限世界失之交臂,又有多少人要从自己的梦想世界中逃离,转而投身那个俯首即是、不费脑力的别人的世界。
如果没有主角从那个异世界的通道中掉到那个父子的世界,我想,这部电影不过是一个承载着“被选中者”的无名屌丝,经历狗血的翻身做主经历打败魔王、抱得佳人归的好莱坞童话,无非是套了个乐高的躯壳和笑料,如同乐高品牌下无数的电子游戏一样。
当我打算打着哈欠快进着看完最后的日常逆袭,然后去洗掉一天的疲劳和一个半小时无趣观感给我造成的更多的疲惫的时候,“The man upstairs”带着沉重的脚步和被光线拉长得无比阴沉的身影从楼梯上一步步走了下来,直到那时你才发现原来这一个小时的经历不过是少年的一场游戏,那些耳熟能详的神话英雄、恶棍以及分区别类的多重世界,不过是一个地下室的乐高沙盘,那瞬间我记忆中一部分尘封已久的桥段被释放了出来,仿佛是我自己拿着一个建筑工小人,站在高楼林立、“构思良久”的乐高世界中央,面对着来自Lord Business,也就是那个童心不再、抱着成人的固执、贫瘠和冷漠的父亲,接受着来自成人世界的质疑与扼杀。
“你知道的,这不是玩具。
”“可是……”“不!
这其实是一套非常复杂的、内置扣搭部件的建造系统。
”“可我们是在玩具店买到的呀。
”“是的,但我使用它的方法,是从成年人的角度来利用的。
”多么可笑的逻辑,却又是多么熟悉的场景。
我突然明白了故事里Lord Business的顽固、偏执和完美主义来自何方,他并不是那个为了被主人公打倒而被架空构建出的恶人,而不过是因为成长失去了童心,失去了幼时的美妙世界的我们所有人。
为什么Lord Business不再能够理解居民们的天马行空、奇幻构造,为什么他无法再容忍“创造大师”们继续在他的国度中解构他固有的、架构崭新的事物,甚至要用超级武器“克拉格”——强效万能胶将整个乐高沙盘固有化(按照乐高世界的居民们、甚至坏警察的原话——摧毁整个世界),答案一时间全部昭示在我们面前:曾经在父亲的心中,也有过一个成为“被选中者”的梦,有一个成为“特别”的人的梦想,但这梦想成长的路上被现实无情的磨平棱角,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的绝望使我们成长成为一个社会人。
这里面的种种,Load Business的一段独白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嘿,你再也不是什么救世者了,哈?
你猜怎样,我这一辈子都没有被称作是什么特殊的救世者,我也从来没得到过什么特殊的对待,我甚至都不怎么特别……但既然,我是如此的不特别,你就比我要平庸千千万倍。
这一定很神奇,上一秒你还是整个宇宙最特别的人,接下来一秒,你就什么都不是了。
”在你了解真相之后,回头看看这一段话,是多么的辛酸与无奈。
感谢美妙的电影世界,恶人总是要失败的。
最后小男孩帮助主角找到了跌落桌下的反抗组件——万能胶的瓶塞,让父亲在某个角度看到了他所构造的“稀奇古怪毁灭了他完美的世界”的东西的美丽之处,或者是勾起了父亲自己身为孩子时对于古怪世界的美丽回忆,那一时间的沟通与理解,让我再也止不住眼角的泪水,抱着电脑失声痛哭。
随着反抗组件最终封印了超级武器的那瞬间,代表着成人固有的完美世界的顶层控制中心,也随着Lord Business,不,随着父亲的冰冷隔阂分崩离析。
我们终于敢于面对心中的那个不特殊的自我,敢于面对给了我们的无数挫败与打击的现实,即便是一个并不特殊的父亲,在孩子的眼中依然是那个“全宇宙中最有天赋、最有趣、最杰出的‘特别’的人”,谁又会不是某个他人眼中相同的存在呢?
我们永远都可以改变世界的一切,只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看完这部电影,不知怎的总是会让我想到《玩具总动员3》的那个令人感伤唏嘘却又让人真正释怀的结局。
诚然,美好而又单纯的童年总会消逝,我们总要走向那个冰冷无情、让我们迷失自我的现实世界,这说不上是一件坏事。
但希望各位在走在更真实、更完满的自我之路上,不要忘却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那温本的初心,还有那个色彩缤纷,充满无限可能的梦。
一开始觉得是乐高大广告,看到一半觉得是好莱坞鸡汤,最后才发现是小孩与成人的和解,求稳与创新的和解。
这不是乐高大广告,是为玩具这个启蒙过所有人的东西发声。
可以说载体和内核都不错。
充分展示了乐高的强大,星战DC魔法世界NBA总统都耍得有模又有样。
同时,在小人物的塑造上,有自信改变一切和力量源于内心的价值观,不过这个套路有点老。
看到小工人来到了现实世界,影片才开始展示出独特的思想。
原来大Boss和好人的冲突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背景,其背后是指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与成人眼中的孩子世界的冲突,固守成规拒绝混乱求稳与创新冒险敢于表达自我创造的冲突。
而最终曾经也是孩子的大人在惊讶于儿子的创造力的时候,达成了和解。
而这才是这部片最特别的地方,它不只是一部动画片。
这一切其实都只是一个孩子的想象。
可见乐高在剧本上下足了功夫,如果你以为这就是一部用乐高拼出来的好莱坞动画,如果你以为换汤不换药,那么你绝对错了。
这是一个看似换汤不换药的故事,却讲述了一个汤之重要的道理。
里面的白发老神太神了,有点太白金星的调调,居然还能鬼魂托话,看开头的时候那么有纪律有规律的生活,还要互相检举,觉得是在向奥威尔原著的1984致敬;后来渐渐发展成亲情戏就有点峰回路转的味道,挺有意思的。
觉得里面各种流水的效果是最有想像力的,这得多迷乐高玩具才能构思,制作出这么部有声有色,又有大场面的动画加真人电影啊。。。
乐高城市!剧情一般
最完整最全面地展现了乐高的精神。如果你玩过乐高回过头来看这部影片就知道它有多么经典和伟大。
我覺得很無聊ㄟ........
对这类调调的确是不怎么感冒
剧本本身是不错的,尤其是后来真人父子对话把主旨升华到了一个“创造力博弈”的角度,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把Batman拿出来当主要角色用,一出来的时候还觉得很有趣,但后来贯穿整集了,就感觉故事本身一下子就弱了不少…故事中段乐高人物嘉年华那段还挺有意思的,Superman小秀一把,可惜终不敌胶水的威力
糟点太密集了,目不暇接哈哈&*桥段有些老但是小调整和大强度让整个乐高故事看起来还是挺有趣味的。另外,小孩子你的脑洞太大了!!嘴炮才是王道啊!!Everything is awesome。
没有玩过乐高,体会不到这些个热粉的激动。除了偶尔笑一下,基本感受不到一个好电影存在的点在哪里。三星,马马虎虎
上位世界与幻想世界切换自然,机械降神反而在本片做到正常的起承转合。
语速快爆了。神经病啊。摩根上帝的声音一下子就听出来了哦。连看两遍,觉得笑点还在绿灯侠和超人。
劇本節奏得當,定格與3D交揉的演出方式相當狂野,動作場面不因是樂高造型馬虎了事,反倒幽了樂高一默,把戰鬥爆炸通通變成積木四散的效果,又好玩又好笑。故事混揉動畫與真人的演出,點出了活出創意的要旨;價值觀連續翻轉了兩回,相信多數沒想要更沒想到會在這種童趣電影裏看到精緻的辯證,讓人驚喜。
抱歉我睡着了,笑点也不够,结局还行
就这还八分?!幼儿园大班组团来打的分?
对小学生有点高,对成年人有点弱,定位有点问题。但打分那么高,很明显有些retard夹杂其中了~~
everything is awesome
第一次看这么烂的动画片 完全没有看完的冲动
不好看,乱七八糟的
还好其实只是
最好笑的果然还是蝙蝠侠
好蠢啊哈哈哈哈最后还真的有蝙蝠侠的歌
我对乐高没什么意见,但这个风格实在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