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夏日的隧道,再见的出口主旨:电影的主旨让我感觉很模糊,是不够刻骨铭心且超脱现实的爱情?
是用模糊的处理方式体现的家庭困境?
还是从头到尾始终如一的自卑情绪?
导演引出的现实困境都没有给予观众一个答案,也没有能够引发观众思考的情节安排,所以在主旨这一方面我扣除一颗星。
情节:电影的情节很平淡,能够引发观众情绪的情节很少,在我的观影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有如下:花城同学暴揍霸凌同学,面对这样的情节,我只能当然是拍手叫好,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霸凌,但是我觉得一味的隐忍可能会让霸凌者变本加厉,正如《熔炉》中所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希望世界上没有霸凌。
除了如上的情节,其他的情节都显得平淡且脱离现实,如下:超脱现实的爱情,按照影中的时间,二人从相遇到相恋的时间肯定不超过一个月,为什么会产生这么深厚的爱情,让花城一个已经成为连载漫画家的人苦苦守候七年之久,花城这七年是一直“闭关锁国潜心修炼”还是到了女儿国没有遇到一个男性。
扭曲的亲情,塔野为了妹妹,甘心放弃在现实的时间,让人感动,可是已经获得了能够和妹妹一起生活的机会,却在一封封短信中不知为何给人一种冲破迷茫的感觉,救妹妹真的不如和花城谈恋爱重要,内心Ost“为什么不拉着妹妹一起走”,鹦鹉都已经证明了消失的事物是可以重新在现实世界存在,鹦鹉能够存在,挚爱的妹妹就要为了爱情牺牲。
情节方面我也会扣除一颗星。
人物影中出现的人物很少,主要是围绕着花城和塔野进行描述。
花城,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很复杂的人,既有能够面对霸凌者的果敢,也有面对自己的漫画时的自卑,人性的多面性体现的很好,现实生活中也会有很多人,表面上光鲜亮丽,但是内心却是极度的空虚。
塔野,人物塑造我认为是比较平淡的,平淡的一个人,没有过多的情节和细节来描述塔野的性格,让人感觉是很平的一个人,如果硬要说的话,是一个善变的人,救妹妹救着救着心就跑回花城那里去了(狗头保命)。
人物塑造平平,所以我要扣一颗星。
作画我看过的动漫电影不多,整部电影没有给我很惊艳的感觉,前段时间有看过《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和《排球少年,垃圾场决战》,作画的张力是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出来的,但是在影中我感觉还不如一些番剧的作画,所以我会选择扣除一颗星。
仅存的一颗星是给辛苦做电影的他们。
淅淅沥沥落下的初夏的雨,午后轻轻在车站旁摇曳的向日葵,水族馆,花火的倒影,《隧道》首先是一部献给日本夏季的风情诗,是一部发生在夏季的爱情故事。
性格坚毅、特立独行的女主与家庭破碎后被抛弃的男主在初夏湿漉的站台上惺惺相惜,随后在酷似千与千寻的隧道里,俩人拥有了共同的秘密,成为了并肩战斗的队友。
他们一起为敌的是整个现实世界。
然而两个人的路终究不同。
女主只是在青春风华的一时迷失,跟父母赌气出走,渴望一个特别的能力成为一个特别的人。
男主则不同,他的心已死,现实生活已死,所以找回妹妹对他来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放弃生命后的重生。
如果说拿自杀做比喻,男主做好了必死的决心。
其实,走入隧道,几千年才能返回现实的觉悟,与自杀也几乎无异了。
所以隧道可以理解为自杀的具象。
女主从男主的眼神中读出,男主跟她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而男主也早就知道,女主只是一个自己走向生命终结的过客,终究要自己去独身赴死的。
作者是温柔的。
男主在隧道中见到了妹妹,却也收到了跨越时空,跨越生死的来自女主的短信,以年为单位,送至到男主的手机上。
这是令人落泪的场景。
跨越时空的爱情,有谁不被其终极的浪漫打动呢。
于是终了,有情人得以终情眷属。
与其说隧道是沉重版本的《穿越时空的少女》,不如说它填补了《星之声》的缺憾。
同样是翻盖手机,同样是不同时空的恋人。
只不过,那句“27岁的阿升你好,我是18岁的美佳子”成为了永恒的告别,而《隧道》的“大好き”成就了熏跟杏子。
那么,今日走出隧道的薰,是不是弥补了当年美佳子与阿升在宇宙各执一方的遗憾呢?
《隧道》出彩的是细节,雨滴落在叶梢,花火绽放出倒影,一个表情,一个眼神的变化,传神又富含感染力。
我以为在新海诚后大约很难被诸如此类的青春故事所打动,但是看到跨越时空的短信时还是眼角含泪了。
我在飞机上看完这个故事,结尾音乐奏响时,温哥华的市景恰好出现在舷窗外。
我又想起在了一些在那里度过的青春生涯,仿佛看到了青春时的自己。
《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由于有八目迷轻小说原著在前,所以在日本上映时,我就已经有了留意。
那时候距我看完原著小说时相隔不久。
当时正值夏日,家里虽然凉爽但也被暑气日日吹出一身汗,还是高中生的我读完了三秋缒,就自然而然转去八目迷那里。
废弃着课业,整日都把自己放在轻小说的世界里,『三日间的幸福』是最喜欢之作,其次便是『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了。
但当一睹电影真容,我虽然也为其中情节感动至流泪,可更多留给我的却是失望。
以下是对照原著小说而感到不满失望的原因:
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1. 缺乏对『浦岛隧道』都市传说的引入:原著第一章『单色的晴天』的第一幕就是主角塔野熏在等候电车途中听到两名女生闲谈,在闲谈过程中直接谈到了『浦岛隧道』,原著中这样写到:「你知道浦岛隧道吗?
」 我的耳朵一动,对这一陌生的词语起了反应。
那个词语出于隔壁女孩子口中。
而在闲谈过后,塔野熏的思绪全然被『浦岛隧道』勾走,其反应是:我第一次听闻这则都市传说,创作灵感大概来自于浦岛太郎吧。
可以得到任何事物,这一点的确很有都市传说的风格,有些老套;但是会变老的条件,倒是不常见。
如果是追求年轻的人进入那条浦岛隧道,结果会如何呢?
先变年轻,出隧道的瞬间再变老吗?
那么要求返老还童的话,是不是就能不限次数地进出隧道呢?
渴望不老不死身体的人,或许也有同样的效果。
即男主塔野熏是事先知晓『浦岛隧道』的存在和部分真相的,但电影中没有刻画这一片段,则导致塔野熏自轨道处滚下而找到浦岛隧道时缺乏合理的认知铺垫。
塔野熏因为失去之前的铺垫而变得像一个简单的模式化的奇幻冒险故事主角而失去了角色心理的演绎。
2. 对花城杏子的单一表现:原文中塔野熏在课堂上第一次见到转学生花城杏子时,虽有这样『不合群』的描写,如:
花城杏子和塔野熏或许是容貌太过端正之故,她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印象。
明明是作为话题中心的转学生,却没有一个人找她说话,大家只是在远处观看。
但在后文中却详细刻画了花城杏子本身的优秀,而不是片中只呈现美貌和『不合群』性格的刻板人物,参见原著描写:花城的性格虽然难以相处,却是十分优秀的的学生。
每当被老师点到,她都能立刻回答正确答案;体育课也展现出不逊于田径社的飞毛腿。
即使收到女生们称赞,她也没有表现出得意的样子,只是回以冷漠的视线。
仿佛在说「我反倒想问,为什么你们连这么简单的事都办不到?
」。
我好几次看到同学游说她加入田径社,却全被她以「怕麻烦」为由一口回绝。
因而花城杏子是一个优秀人物,而非花瓶,电影中却看不到相应刻画。
待到第二章花城杏子痛殴不良学长后被『我』塔野熏抱住:「平静下来了吗?
」「……放开我。
」我立刻依言照办。
花城把刘海往一旁一拨,以手背擦拭嘴角,随即在脸颊画出一条红线。
这一幕有如电影。
「怎样?
」花城瞪了我一眼。
糟糕,我盯着看太久了。
我不小心看得入迷了——这种话打死我也说不出口。
这才算是男女主二人的初次相识,在此之前有『我』塔野熏的心理描写:混着汗水与润丝精的气味,骚动着我的鼻腔。
花城的身体轻柔得令人吃惊。
这副可说是娇弱的身躯中,究竟是哪里蕴藏着令班上女王和不良少年都屈服的斗志呢?
真不可思议。
可以说,花城杏子的坚强性才是真正吸引到塔野熏的地方,也是由于其坚韧不拔的性格,能花城杏子才能喜欢塔野熏八年而心志不改。
而电影中初次见面借雨伞的改编未免太过于轻小说式烂俗了。
3. 川崎线的删除:川崎这个人物角色对花城杏子和塔野熏的人物形象塑造极其重要,川崎本身一面作为班上公认最可爱的女孩子,一面却有蛮横任性的性格,依靠不良学长而在『在班上享有女王地位』,可以说是不良形象大过本分学生形象的人物,原著中第一次和花城杏子交锋时:
第二章 汗与柔丝精「少废话,快去买啦!
」 「碰」地一声,川崎同学一脚踢向桌子,大声吼道。
花城随即面无表情地站起身,默默走出教室。
川崎同学看着她的背影,用力回到自己的椅子上,对自己的跟班们炫耀道:「看吧?
只要吼一声,她马上就乖乖就范了。
」其蛮横形象展露无遗,而非只是影片中所谓看不惯花城杏子『不合群』就替班里同学出头教训的平面角色。
所以花城杏子和其对抗的过程受于篇幅限制而被删去的同时,花城杏子的人物魅力也就下降许多,如二人第一次交锋时的原著描写:花城很快就回来了,右手还拿着Cheerio的可乐。
然后,她在川崎同学面前拉起拉环,噗咻一声打开,接着大口喝起可乐。
花城突如其来的举止,令教室的气氛瞬间冻结,川崎同学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只见花城将可乐喝了个底朝天,然后噗哈一声,樱唇离开可乐罐口。
「嗯,多谢招待。
」同时在原文里,同学的反应是什么样子呢?
「花城好强,竟然把川崎的可乐喝光了。
」「我也想象那样做一次。
」「话说,她喝可乐的动作还真豪迈啊。
」听见同学们的对话,川崎同学涨红了脸,宛如Cheerio可乐的罐子。
可见川崎同学作为不良角色并不是和班上同学一体的,能公然反抗川崎的花城杏子反而被视为某种突破原有校园生活的类英雄角色。
同时『我』塔野熏的软弱性塑造也极其依赖川崎线,在原著中『我』因为借钱就被川崎认定为『好欺负的家伙』后时常被她叫去跑腿,甚至在好友加贺的劝导下仍然没有改变。
其后川崎和主角二人关系的转变都对二人性格刻画有所影响,后续花火大会的三人游情节也因为川崎线的删除而变成俗套二人游模式。
第四章 少女的梦、少年的现实4. 两个世界概念的引入原著中写到:像她那样不会随波逐流的女孩,应该不会对我这般不起眼的人感兴趣。
况且,我自己也不太想和她扯上关系。
因为我和她是活在不同世界的人。
但因失去诸如此类的内心独白,花城杏子直言要进入你的世界的话语变成了某种莫名其妙的台词。
5. 华伶相关幻觉的删除和死因的更改在原著中,『我』塔野熏总是出现看到妹妹华伶的幻觉:阳光十分耀眼,我不禁低下头。
就在这时,一名少女从视野的边缘一掠而过。
我猛然停步,睁大双眼。
从棒球帽露出的短马尾左右摇摆;稍嫌宽大的大圆领背心搭配短裤的穿搭风格,格外突显出小麦色肌肤的健康活力;即使远望也看得出颇为老旧的红色凉鞋,充分表现出少女的活泼。
……她是我的妹妹——华伶。
这很明显是『我』塔野熏对妹妹华伶过度思念的表现,但影片中不予刻画,妹妹华伶就变成了一个不立体的遗憾产物而非一个曾在『我』面前活生生存在过的相互爱着的妹妹。
同时华伶死因是从树上摔落而亡,电影中华伶死亡时『我』塔野熏并不在场,只是得知妹妹是为讨好『我』因而抓独角仙摔死,但原著中华伶摔死时『我』塔野熏在场:「啊!
」当我抬起头时,为时已晚。
华伶似乎身体往后一倒,以头下脚上的姿势冲撞地面。
这实在太过突然,我只能呆立原地。
经过不知五秒还是十秒,我终于回过神来,开始呼喊华伶,然而一切都迟了。
明明没有流出一滴血,华伶已经没有呼吸。
电影似乎为何出主角塔野熏的正面形象,避免刻画塔野熏对华伶的死负有相关责任,但这样处理反而使得主角塔野熏形象呆板,越是在场,越是对妹妹华伶的死负有连带责任,『我』塔野熏的愧意就会越深重,愧意越深重『我』塔野熏才会对找回妹妹华伶的执念越深重,死亡责任是主角动机刻画的关键一环,缺失后主角心理也一并缺失。
第三章 雨停的憧憬6. 对主角家庭描写的匮乏影片中并未提及,『我』塔野熏是母亲外遇所生的孩子。
在我八岁的时候,这件事才曝光。
关于这件事,我所知不多。
尽管当时年幼,我仍明白母亲的外遇是禁忌,因此我不去碰触,对此也不感兴趣。
因为母亲确实爱着我,没有血缘关系的父亲当时也对我很好,所以我在观念上理解到,过去的出轨只是一种谁都会犯的小错。
我想华伶也和我有相同的想法。
我们塔野家就是像这样彼此保持着微妙距离,建立起理想的家庭。
然而,理想的家庭因为华伶的死亡,毁坏殆尽。
现在的塔野家,没有任何称得上家庭和乐的要素。
因此影片中父亲酗酒后暴怒说出『死的人是你的话就好了』并非单纯辱骂攻击,而是醉酒后下意识的意有所指。
同时离家出走的母亲在花火大会情节有身影出现而迫使主角心情动摇的情节也完全被删除。
7. 声优出戏严重以下略。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塔野熏从家中逃离时,跑步喘气声表现得如同要断气一样。
其次是男女主笑声都很出戏。
8. 浦岛隧道中和华伶交流片段的增删原著中『我』塔野熏在浦岛隧道遇见妹妹华伶后提及了『爱人的资格』,而电影中没有:浦岛隧道的特性不是『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而是『拿回失去的东西』。
这才是浦岛隧道真正的特性。
然后,爱人的资格也是我遗失在过去的东西。
同时『我』塔野熏想要带华伶回到现世:「不是的,华伶。
这里或许真的什么都有,可是我们不该留在这里,必须回去香崎才行。
「办不到喔。
」华伶大大地咬了一口西瓜,咀嚼后吞嚷下去。
最后『我』塔野熏也是被妹妹华伶推出去的:我耗费漫长时间,好不容易才到达这里。
事到如今,我不能一个人回去。
「没关系的,人家无论何时都在哥哥身边,所以……」 华伶的手放松了力道。
「哥哥也要活在当下。
」 我的背被轻轻一推,整个身体倒向前方。
「华伶!
」 我呼唤名字的同时,回头向后看。
华伶已经不在那里了。
但影片中做出的删改造成『我』塔野熏变成了一个前期为找回妹妹华伶执念极深、后期见妹妹华伶一面匆匆离去的奇怪形象。
9. 结尾花城杏子的动漫形象塑造有误原著终章在浦岛隧道『我』塔野熏遇见花城杏子时心理描写如下:这个人很像花城,她的头发比我所知的花城还短,散发的气质多了几分成熟的韵味。
就算说她是花城的姊姊,我也应该会相信。
但电影中花城杏子形象基本没有变化,不符合大姐姐形象塑造,这一塑造会导致观众对花城杏子漫长的等待无法从视觉上直观感受到。
同时电影中声称『八年』等待,而原著中明确写出:四十七小时五十六分。
这是我在浦岛隧道那一侧总共停留的时间,换算成外界的时间是……十三年又四十五天。
终章
一直以来,很多不喜欢新海诚电影风格的观众,会把新海诚称为宫崎骏“拙劣的模仿者”。
对这种争议言论暂且不做评价,但有一件事确实正在发生:在当下的日本动画电影中,有一大批人正在成为新海诚的“拙劣的模仿者”,而这部《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便是其中之一。
在去电影院之前,我个人是有犹豫的。
作为一部2022年就已经上映的动画电影,一个资深二次元不可能说没有一点涉及。
在已经读过两遍原著轻小说➕一遍电影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去再看一次不那么优秀的电影,仔细想了想就当是为了《蓦然回首》和《你的颜色》做一道开胃的前菜吧。
从原著小说开始,《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其实就很难称的上是一部足够优秀的作品。
恋爱题材轻小说同质化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小说故事结构的单薄和情节设置的突兀。
浦岛隧道的设置为小说增加了科幻元素,但仅仅存在于概念中的“双生子悖论”甚至都很难谈得上软科幻,而小说和电影却又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隧道的能力,仅是在这一点上就已经落了《致我深爱的那个你》、《致你深爱的每个我》和《你好,世界》下乘。
而在电影中,更是把剧情压缩到了极致,删去了大量的细节,把很多的故事不合理化,是十分让人遗憾的。
比如被女主扇了一巴掌的女孩,在小说中男主推动二人相互道歉,两人变成好友,这位闺蜜也在未来成为女主孤独等待男主的重要精神支撑。
而在电影中,这部分故事成为了寥寥几个镜头,也就变相的弱化了女主的人物深度。
而男主的父亲和好友更是在进去隧道后就被直接删去,成为了彻头彻尾的角色人物,让本就不富裕的剧情更加雪上加霜。
而除了缺点之外,《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同样也有值得肯定的部分。
首先就是日式文学一贯以来的平淡氛围,可以说正是这种氛围拯救了灾难的剧情。
豆瓣有一句短评写的好:这部电影仿佛是夏天凉席上的一根黄瓜,虽不值钱但至少爽口。
再者说,电影在很多小细节上的用心还是可圈可点的。
在浦岛隧道中,道路两边栽满了枫树,整条路也都由枫叶铺成,在东亚文化圈中,枫树和枫叶寓意一般是思念和轮回,在帮助遗失之人找回真爱之物的浦岛隧道里种下无穷无尽不断延伸的枫叶,也就不奇怪了。
在男女主第一次遇见时,两人对话的契机是借伞,而这把伞女主始终没有还给男主,在男主消失的日子里,女主也随身携带着这把伞,直到最后与男主一起打起了相合伞。
最让我感动的细节,莫过于在分别的前一天,男主送给女主向日葵时的对话。
二人刻意的使用了初见时的台词,并以女主接受花结束。
向日葵的花语是“沉默的爱”,一如男女主爱情的主基调。
剧情始终以二人背后的向日葵花田为背景,也是这部电影为数不多的暖色调,颜色和细节都在讲述同一件事,在支离破碎的世界面前,两人都是彼此唯一的光。
而有关浦岛隧道的话题,则是理解电影的核心剧情。
为了方便理解浦岛隧道,电影其实设置了一些暗示,在男女主相遇的列车月台,一共发生了三次列车晚点(分别也对应了电影的三次高潮:男女主相遇,男女主相爱,女主找回男主),而事故的原因都是列车撞上了鹿。
鹿在日本文化中是神明的化身或者使者,鹿的死亡也就在暗示这片地方是时间的“法外之地”。
而列车的晚点既代表了男女主在社会上的“脱节”,也暗示了时间的“晚点”,还在更深的层次附会了浦岛隧道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可能会迟到,但它终究会到达。
而浦岛隧道是什么呢?
其实它并没有待会遗失之物的能力,就像男主最终也没有带回死去的妹妹。
浦岛隧道真正的能力是让人认清遗失之物的美好,并从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男主再去寻找妹妹时,扔掉了和女主联系的手机;而在妹妹的幻想中,男主又拿回了手机,并收到了本不应该收到的,来自外界的短信。
作为“美好事物”的妹妹已经离去,这是男主在隧道中认清的第一件事,但他的前方还有别的“美好事物”在等他,也就是女主,所以隧道找回了男主的手机,也赋予了他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在男主再一次离开隧道时,已经过去了十三年,是真正意义上的“到乡翻似烂柯人”。
时间在这段日子里会抚平伤痛,但永远不会冲淡对你的爱。
影片的最后,二人打起了十三年前已经生锈的伞,我们的窥探到此为止,而他们的爱情,才刚刚开始。
在一部美好的爱情作品当中,剧情里面的结局当然是完美的,只留下了破碎的观众。
花城杏子与塔野薰的相遇,从伞和站台开始,二人的羁绊也就凝聚在了这把伞上,站台也在三个阶段反复闪回,听到了一遍一遍"由于列车与鹿相撞的缘故,列车预计晚点三十分钟",二人的感情也逐渐紧密。
从假装坚强的躯壳中逐渐走出,一起形成了许多共同回忆。
自闭敏感的花城,躲在自己的世界当中,警觉观察着整个世界,在面对正常大人社会的种种规训中桀骜不驯。
和塔野薰相遇后,以共同目标为名,产生了真实的感情,这个时候面对同学的戏谑,也会脸红和心动吧大概。
塔野薰会主动拿出伞,即便自己也没有多余的,记得她喜欢的向日葵,记得第一次见面的每一句话,也看得到他的作品并予以真诚的肯定,心动也许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
“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态呢,是怀着即便失去全世界也好,只要是你和你在一起就好”从塔野薰的角度看,妹妹的失去或多或少和自己有关联,叠加上兄妹关系本身就好,就更加难以放下。
他也是明白自己的感情,但仍然是需要找到妹妹,说是执念也好,说是难以接受也好,总之是一定要实现追寻的愿望。
在妹妹的提醒下,终于也是想明白,原来自删除短信开始他也失去了心中最宝贵的东西,这样解释了明明在隧道内不应当收到外界的消息,这是因为他也失去了“她”,而心底却又有在挂念她,于是即便自己还不知道,隧道却不会被欺骗到,直接真实的转达了塔野薰内心所需。
塔野薰和妹妹一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失去的亲友这个课题,塔野薰问花城杏子,你会不会觉得(我想带妹妹回到这世界)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确实无数影视作品都在幻想如何找回自己已经离开的亲友,寻梦环游记说Remember Me,只要我们还记得,Ta就还在我们的世界里面;流浪地球里,图宏宇会将自己的爱的人做成数字人。
克隆人则用了克隆技术和意识传输,但显然面临技术和伦理的重重质疑。
黑镜第二季第一集讲了利用人工智能复活了自己挚爱,她依旧沉浸在过去,怀念以往,从生活陪伴的角度来说,机器人已经完整提供了你心理上生理上所需要快感的一切,但唯独,那不是他,他只是一个机器人,最终也只能与旧照片一起放上阁楼,而继续在心中怀念挚爱。
另一方面,相当的、宏大的、无私的、宽广的爱应如是,当然我最喜欢你了,你也最喜欢我了,我们是彼此最亲近的人了,但我同时也希望你有其他喜欢的人,你值得被这个世界所喜爱,你值得爱更多值得热爱的美好,这无论真实和虚拟的陪伴。
我们对待所爱的人,应当都有这样的胸怀才对,看到他的快乐,你也应当快乐。
隧道在这里也许有象征意义,这条隧道好像没有尽头,在得到所失去的时候才会猛地回头,才发现已经走了这么远了。
我们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和幸运找回失去的东西,即便回来了又一样吗?
显然也不是了。
关爱身边人关爱当下事才是最终妹妹想说的话吧。
在看到两个人懵懵懂懂接触,不知是不是明白自己的感情之下,越来越紧密的过程,仿佛让人想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指数函数的开始与降落的过程,以往比较关注的是起飞的感觉,这就像不断在路边,前面总有更美的花更好看的风景,与一个人相识总会有蜜月期,而之后不是断崖式的下落又或者是交错混乱不可名状的交叉。
于是成为了俗套反复上演的剧本。
因为开始也是结束的开始。
但有时故事也不会落入俗套,成为继续理想人生的逗号,还有的人大浪淘沙般留在了忽远忽近的身边,谢谢,要好好珍惜,我会感动,我们一起探险的快乐,感谢那时候的你和我以及未来的你我。
而回到俗套的模式中,明明是一同探险,却抛下自己,跪在隧道入口的,下雨还是泪水也说不清。
这样被抛弃的感受一方面有点莫名其妙的决定,但同时也是充满理性的决定,你说谁对谁错真的难以确定。
但雨水落下,还是会难过与失落,我们说好了一起探险。
在外等待了八年,期间仍然在思念一个人,还是在向那个手机发送不会有响应的消息。
八年间也许我会有自己的生活,但从没有忘记思念你,没有忘记带着那个不会想起声音的手机。
也许也习惯了等待,从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到几天。
八年间有两个人心意相通的互相思念,也不唯一件让人感到温暖的事情,你很好,你值得的,我在思念你。
你说它俗套也好,模式化也好,我还是会感动,还是希望他们有一个好的结局,这不就是电影能给我们带来的希望吗原作的最后一页这样写道:此时一阵风吹过,将电线吹得阵阵作响。
冷风钻进衣领,我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蝉鸣声已经听不见了。
我们一同度过的夏天结束,秋天即将到来。
然后到了明年,夏天还会再度来临。
明年,夏天还会来。
把我的伞借给你。
借了东西要记得还。
尽管知道小说改电影为了商业化会删改很多情节,但看到82分钟的片长心里还是有些犯嘀咕。
原著最大的亮点是男主从妹妹去世的阴影里走出来的成长弧光,电影对这段的处理轻描淡写,显得很轻浮。
最遗憾的还是男主基友和青梅的戏份几乎删光了,本来是非常出彩的两个角色,电影里完全变成路人。
舍去了小说里大篇幅细腻的亲情、友情,整部电影都用来刻画男女主谈恋爱,结果结局还是那么仓促。
最终沦为一部平庸的后君名时代奇幻恋爱样板戏。
电影的优点在于花城杏子真的画得太可爱了,送向日葵和隔着隧道发邮件这两段原创改的不错,弥补了小说爱情戏不够甜的遗憾。
把浦岛隧道里无限延伸的鸟居改成了枫树,最后呈现的视觉效果很令人惊喜也很完美。
八目迷的文笔一直在进步,《夏天》还很青涩,到了《含羞草》已经相当成熟了。
最后希望我最喜欢的《春天》早日动画化。
无非是意象的堆砌,修辞的明暗和音乐的烘托——这是我对日式动漫青春电影想当然的想象,尽管我的阅片数屈指可数。
我也是怀着试试的心态买票走进电影院的,我现在迷上随机选一部海报感兴趣的电影,然后不看梗概or预告片,直接买票享用,以求新鲜。
前五分钟的开头太流俗,比较失望。
但当广播响起鹿撞上列车时,故事变得新鲜起来。
后面的展开也是惊喜与俗套交杂。
少年、夏天、秘密三板斧似乎总是出现,男女主各自的困境都是万变不离其宗,而且,大抵有着差不多明亮、轻松而忧伤的音乐,女低居多。
可浦岛隧道和通往过去的门却不乏惊喜。
两人的交往细节稍有新意,女主的人设很讨喜,而且亲吻与共宿的戏出乎意料又十分合理。
以讲好一个故事作为标准,本片完成且不乏创新。
纯爱电影的创作犹如童话,在规定好开头和结尾后,中间的连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时空穿梭、身体互换、时流速度),不过大多只是借了外壳,改变不了其悬浮的讲述方式。
利用好奇心总是捷径,但情绪经不起消磨,作为观众看多了也会发觉其为赋新词强说愁的。
纯爱电影,情节各有不同,情绪总是相似的;符号各有不同,青春总是相通的;烦恼各有不同,方法总是相同的。
6.5分吧,喜欢日系恋爱科幻片的可以看一下,画面制作和ost很优秀,设定很有趣,我以为会用这个设定讲更复杂的故事,但是其实内容比较单薄🚬好的下面是剧透环节。。。。
先叠甲:没看过小说没看过漫画 单纯评价电影缺点最大的迷惑就是逻辑问题男女主角爱的等待八年那里太突兀了,整个故事其实前面是有趣的,到了最后男主一个人进隧道的时候就开始让人摸不着头脑,哥们你都知道隧道只能找到失去的东西为啥不早告诉人家[允悲]非得装这个英雄b?
可以理解男女主相爱,但是俩普通小孩就认识俩月,平时一起探探险出去玩玩,这种关系竟然能让女主等他八年。。。。
有种男的幻想有个王宝钏为你苦守寒窑的感觉我只能说这纯纯是轻小说作家的自我幻想[赞](宅男哥球球你们别高潮了)电影处理这段情感全靠闪回回忆杀,根本不符合创作逻辑,俩人又没经历过任何生死方面的重大经历,比如说同样作为日系纯爱代表的你的名字和铃芽之旅这种,因为有严重的生死经历,大家能理解,为啥只认识短时间的人可以爱很久但是这部在这方面的处理太草率了()而且整体上可以说是开头写了一个有趣的设定,但是讲了一个很普通的故事,刚看开头我还以为最后会揭秘其实女主是从浦岛隧道另一头的时间回来balabla为了指引男主啥的(我的亲友以为会说女主其实是妹妹哈哈哈)结果真就俩小孩实现各自的幻想甚至男主费劲吧啦实现完了又放弃了好吧,男主的幻想我就不多评价,找回失去的家庭温暖,可以理解但是女主那个就很小孩,比如说因为害怕打不败几千竞争对手而不敢投稿我当时就说还是立本人太少了,国内一个考公的岗位都不止五千人竞争呢[允悲]说实话这种俩伤痛少年少女我都看累了,霓虹轻小说能不能整点别的花活以及演员的配音真的棒读。。。。
求日本人别让演员配动画片了行不,根本不合适[允悲]这个男主的配音好像还是miu里那个不良少年下面说优点画面真的很精致,整个演出都能感觉是熟练团队搞出来的东西尤其是烟火大会那里,模糊的场景,绚丽的色彩,一下子就把那种炎热夏日,纯情少年少女的浪漫回忆氛围烘托出来了剧情上前面几个小巧思都很可爱,尤其是俩人在车站模仿初遇那段,真的有种情侣把戏,很浓的恋爱酸臭味只能说前面cp真的是很萌很好嗑的电影结尾俩人在隧道打啵的时候我还在那算此时生理上其实是相差八年的姐弟恋哈哈哈哈哈哈哈ost真的很好听,每次插入都恰到好处总的来说算是中规中矩的作品,可以看但不要太在意逻辑。。。。
私心想给满,看了大家的短评发现好像并不是很受欢迎,但真是我最近看过挺舒服的片子了。
首先要承认确实有缺点:1.画风参差不齐。
2.情感脉络不清晰。
但我的角度出发我是能理解的,两个小孩儿都是有心事,和外界没什么往来的孤僻性格,因为利益相关联合到一起,然后在共处的过程中慢慢有进展,在片子本身看来可能不过二十分钟,实际上两个人相处还是有一段时间了,至少算是能够交心的伙伴关系。
另外,这两个人其实很默契融洽,很能体会到对方的感情,所以为啥能发展的快我觉得也很正常。
回到写这篇的主题,主要想记几个我非常喜欢的点:1、初见的伞,和再见的向日葵。
针锋相对相遇的两个人,在出发的前一天,重演了初遇的对话。
但是不同的是,最开始的冷漠和一点点关怀,到后面两个人都会和彼此大笑。
然后是伞变成了向日葵,是从旁边摘的鲜花,是想献给你的情感的一种象征,送花嘛,大家都明白。
但我觉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个片段之后发生的事情,当你知道后面发生什么,然后再看这个片段的时候,就会发现,噢,原来并不只是小大小闹,它其实有点“两个人深夜大笑,多年后发现其实当时另外一个人是在哭”的那种感觉,才发现那居然是一场诀别。
2、“花城杏子绝不是能进入隧道的人”我私心觉得这个片段好,是因为这里把 塔野薰 这个角色给完全立起来了,他看似是个孤僻的小孩,但是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想要保护其他人的想法,为了这个他可以抛弃一切自我牺牲。
然后,也算是个很聪明的小孩,后面的台词就能把他对隧道的理解剖析清楚,看下来也确实是比较在理。
但我最喜欢的是他一边说“ 花城杏子绝不是能进入隧道的人”,一边果断地把手机丢掉的这个镜头,做事干净利落,把人设给凸出来了。
3、隧道、妹妹、信息、自赎电影里面这一段其实讲的不是很清楚,偏意识流,但对镜自视、收到短信、理解妹妹的想法,实现自我救赎的编排很到位,按我的理解, 塔野薰在忘却之后突然从镜子发现了真实的自己,他一直以来的心结也被和妹妹的这段相处解开,然后走出幻境,回到真实。
中间这段不拖沓,处理的干净,就是我喜欢的东西。
开始静下心来好好地写作。
一部小说改的电影,作画非常精致,尤其是那把透明伞的镜头,每个都很细致:到站,收伞,雨水顺着伞尖流到地面,弄湿地面。
作画满分。
83分钟的时长,完整的故事,已经很不容易。
浦岛隧道的传说,进去后能得到你想要的,但是也会面对内外时间流速不同并失去现世的生活。
塔野为了妹妹为了弥补当年的过错一定要救回妹妹,但是真的拥有了和妹妹在一起的生活,发现他已经放不下现世的生活,现世里的花城。
用8年,用花城的8年,换来了男主对过去执念的放弃。
隧道内的十秒,也是六个半小时的亲吻。
说出这个独白的时候突然有被戳到。
片尾曲好听,忍不住倒回去又听。
终曲(eill)看来你是真的没有明白无论是幸福团圆的结局又或是奢华可人的甜品有你在 就足矣两个人间相伴,亦若相合伞尽管稍微有些寒冷但若为爱不渝的话无论多少风雨都随意我只想和你永远在一起呐 亲爱的星辰陨落仅余两人的世界也不会消逝最后一束花火升空绚烂着故事的终幕奇迹般的坠入爱恋亲爱的 再也不要离开你哪怕这世界有再多的缺失也好无论以后经历怎样的爱恋都不会遇到相同的你为那直至永远的幸福相拥吻就算终有一天会忘却今日有你在 就足矣晴雨天的日子里两人间倾谈彼此初次间目光接触我会永远铭记着呐 亲爱的星辰陨落仅余两人的世界也不会消逝最后一束花火升空绚烂着故事的终幕奇迹般的坠入爱恋亲爱的 再也不要离开你哪怕这世界有再多冷漠也好无论经历过怎样的爱恋都不会再将你忘却为那直至永远的幸福相拥吻会感到无趣吗但那依然是 属于两个人的幸福
超出预期。男主女配音作为跨界声优演技表现的相当很出色值得肯定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是看点是一直存在的。我对电影最深的印象可能还是场景和音乐吧,人物也挺好看,但是哭起来的制作表现总感觉有点不够真实。另外男主真的有点棒读,感觉女主配音比男主要好一点。总体而言瑕不掩瑜,给我带来了一个钟头半的不错体验。
一部在超困的时候去看的片子,清醒了来回忆一下:这生涩而突如其来的爱情让人看着总脚趾抠地,明明几乎知道要发生什么但是又忍不住嘴角上扬、内心期待(这就是小甜饼的魅力吗),就这样瞪大眼睛看完了全篇...其实对电影的演出不是很满意,总感觉人物不怎么动,23点场,一些定格险些害我中途睡去,,但是就像剧情一样,忍不了了的时候就会有点让人惊艳的东西,比如那场烟花,红枫林里的奔跑(但是真的要吐槽下隧道里的场景,超刺眼);总之就是基本过关的小甜饼,有无脑甜但重要剧情走向还算正确,剧情大纲有种文艺复兴感,古早但爱,如果一个人在被窝里看我会在那个10s的吻里面咯咯笑出来
好短。经典日式小清新纯爱剧情,十分套路。八年的等待,活在当下。但是!极其理性的男女主,异次元空间时间流逝,其他故事都会一笔带过,这里对此设定定量研究,包括最后隧道的作用。
像是把整个设定往最简单直白无悬念的方向去利用了,但不至于叫我产生恶感,主要因为至少把雨天房间独处这类堪称夏日醍醐味的情境在恰当节点做出来了。
语言设计方面虽有不错的想法,但还是被故事形式拖了后腿,依然没有跳出后《你的名字》时代的叙事,整体而言是《你的名字》+《声之形》两部流行作品影响下的纯爱动画。原著设定本来就比较考究,浦岛隧道通浦岛太郎,这个关于神仙与人开的时间玩笑,用来比喻无法走出亲人离世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人生时钟停摆的人,是整部作品最好的部分,特别是当男孩走进“里世界”与时间线推进正常的女主交流那段,可以说是直接明喻了。不过除此之外,影片依然只能依靠天造地设的纯爱来推动人物关系,八年时间就让女主等伞生锈,更是一种隐含的“双洁”叙事,表面上看男主付出了代价,但实际上还是要让女主“等”他。事实上,导演的设计也多有失效,比如将隧道设计为产道隐喻重生就稍显匠气。白驹过隙的母题在今天必须得到新的启示,毕竟这是个讲死线故事的时代。
《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見的出口》是部風格獨特的清新小品,本以為將夏天設為故事背景的作品,多會充滿青春的熱血還有蟬鳴鳥叫的炙熱,沒想到整部作品不論角色、畫面還是劇情都充滿著獨特的通透感,在僅僅83分鐘的時長,藉由時間元素描繪了兩份心意交錯的動人故事,猶如夏日午後的微風吹拂著風鈴,讓人倍感愜意。電影的看點在於感情遞進就像涓涓細流,男女主角看似無心的互動,卻處處流露著情感,因此一到情緒爆發點就顯得格外引人註目,雖然設定上帶著一點悲傷,但劇情並不會令人感到沈重。時間會撫平傷痛,卻不會沖淡對你的愛。
暑假的最后一天和赵赫然,刘金阳在电影院看的,还挺不错😋
一言难尽….毫无波澜的故事,毫无基础的感情,没有记忆点的画面(就烟花那段还可以),莫名其妙的眼泪,无疾而终的各种主线,没有由来的释然,没有争取的努力,以及全场莫名其妙的屏摄。
铁的东西生锈话最好不要再用,有得破伤风的几率
@中影益田村 7 非常俗套,但画风和配音太戳我,动画篇幅短,需要补一下小说
懂了,这是日本《烂柯人》。轻小说这些名字真的不明所以的长。感觉名字就会劝退很多路人。主角都什么逆天家庭,现在正常家庭出不了剧情是吧。女主爷爷画一辈子漫画都没出名,还要借钱画,有一说一那确实太平庸了。电影经常出现梵高的向日葵和星月夜,是为了表达像梵高那样生前无名死后爆火的人吧,但那只是个例。就跟电影一样其实也挺平庸的,很多剧情设计非常老套,日式恋爱里常见的设计,票房也就那样了。特别是女主半路解决问题不能和男主一起完成目标,然后低情商男主一定会怼回去,然后两个人就有矛盾了,最后男主肯定选择一个人去。其实标志性的广播其实应该换个声音,更突出时间的流逝。这个“浦岛隧道”不就是晋代的《烂柯人》设定?不过男主说的没错,“再过一千年也能看到你的漫画”,这不,一千多年过去了,这本志怪小说依旧存在。
画面粗糙,剧情俗套
从2022年在豆瓣刷到这部电影到2024年终于在影院感受到,影片本身除了极佳的作画和配乐之外并不算佳作,但我依然挺感动的。人物弧线不完整导致最后并不能特别打动我,反而产生了角色动机不明的困扰,只是觉得可惜…eill的《フィナーレ。》我听了快2年了,可以说这部电影的精华就在这里
过时了将近30年的轻小说设定电影化。83分钟一眼望到头的无聊故事,男女主连最基础的感情线都写得像工业糖精,在隧道边跑边发信息摔倒的肥皂剧标配转折属实把我看笑了。
剧本,画工,配音……所有元素都做得差一口气。
尽管早熟悉这种套路了缺依然不可控制的被日系纯爱戳到(尽管情感转折点其实真挺生硬的
幼稚且矫情,故事架构单薄得能一眼望到头。没有ダラダラ地拍满2小时倒是挺有自知之明的。
算是低配版新海诚……(时差、距离、孤独与依偎、年下与年上)?虽然男女主的身世背景、相遇相爱都挺套路,隧道设定也不新鲜(男女主前期煞有介事调查一番时间差后就没有更多设定细节展开了,最后一个不算反转的设定是“得到某物”实为“找回某物”也没推理,纯靠男主说出,搞得女主好像被啥民俗学叙诡误导了八年,什么赛博配色的阈限空间啊喂)。优点也有,例如美如画的静景,行过海边的列车,清静淳朴的小镇,夏夜星空银河,还有镇上颇洋气的咖啡店,男女主各自看着就还挺舒服的住宅和公寓,啊,是那梦想中35岁“退休”后逃离一线大厂去躺平养老的好地方了(说笑)。设计得挺好的是车站的三次场景,雨天初遇,盛夏相知,初春再逢,一把伞贯穿始终。女主成为漫画家赶稿的镜头想到《蓦然回首》,撞鹿的说法是不是《蒲公英女孩》的彩蛋呢?
特别喜欢的电影!个人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作品,尽管异世界的时间流逝速度远快于现实世界的这个设定已经屡见不鲜了。最触动到我的有这么几点,一是女主的台词“画作和故事早在千万年前就存在于这个世界,用画讲述的故事是不会消失的”,这也同时对应了女主爷爷画的漫画,也对应了女主画漫画的理想。另一点是在女主的视角,即使过了十余年一直没有收到男主的回应,但她也依然没有放弃对男主的感情,仍然留着男主借给她的透明雨伞,留着十年前的那个旧手机,不停地给男主发送信息,在隧道中跟男主相见的那一吻,确实非常触动我。我以前确实看过小说,同时也确实知道电影对小说的故事情节做出了很多取舍。但是,在改编时做出适当的取舍,也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不同于小说的魅力,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