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片像十年前看《扫毒》,都是直男三警察,年纪不小,不恋官职,不受腐蚀,楞得出奇的正义感和搏命劲。
反派是金融诈骗犯,开不出直升机也扛不出加特林,但有海下机关集装箱巨款,骑摩托车搞酷刑,大佬喜欢虐待下属,也够猎奇一番。
三叉戟从携手破案到决裂又和解,团结的歌唱不起来不要紧,从崔健那儿借首《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放两遍,一样是青春热血在老骨头里沸腾。
节奏蛮奇怪,起承转合以十分钟为单元跳跃,情节能顺下去,情绪不行,当然不咋计较的话也能看。
包贝尔那角色出来吓得直哆嗦,说这帮人水太深了。
结果三下五除二,案子没咋破,镜头直通最上层,把大佬无遮曝光,敢情水深就是暗示巨款藏在海里。
你说这帮黑恶势力战力多强嘛也不至于,还就是KTV和废工厂里斗殴的出息,警车一来不是跑路就是包围全抄,掀不起风浪。
台词也说了,如今不是二十年前了,意味深长。
整个戏的逻辑也很港片。
黑白道对峙,白道一定有情法纠葛,官僚掣肘,黑道一定分派别内斗,无义派要灭了道义派,少壮派要取代老一代,你出卖我我背刺他间接让警察省了功夫。
无义最高层被信任小弟夺命,道义最高层命丧受保护小弟刀口,也都是九十年代的老式桥段,后者还是有一丝悲凉的,旧江湖不在的覆灭宿命。
结尾一场打斗完全不讲道理了,照着中二漫来整,倒是很好看,二挑一铁棍对武士刀,既有传统冷兵器动作片的套招和闪躲,也有当代动作片街头斗殴式的凭本能互揍,往往是一招前者两三招后者这么交叠着来,两种动作型态组接在一起相当流畅,老哥几个应该打得挺过瘾。
老年蹦迪团贡献了没头脑,不高兴,假深沉的通篇演出。
三位老戏骨的正常水平实在和这部戏没法让人联想到一起。
剪辑混乱,前后衔接度差,出场人物杂乱无章非常突兀,感觉演的最好的是包贝尔,这哥们现在光演反派了,不过他们聚众溜冰那场面还挺香艳的,估计男的都喜欢。
最后想复制老炮经典约架场面,可惜变成了老年迪斯科现场,而且烘托太久。
反派除了张牙舞爪浮夸的阴狠外,一点真正的狠劲都没有,纸老虎,一桶就破。
和电视剧版的相差太多了。
📌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开场就是各种发癫,完美贴合了当下这个时代的精神世界。
特别是刚开始就各种黑吃黑的桥段加上几个老戏骨的演技加持,把肾上腺素直接点燃。
一般中坚男人三巨头配置的男人戏都会有些看点,再配上崔健的音乐,整个一个怀旧又经典的滤镜📌姜武、郭涛、黄志忠三人的组合,抛开别的不说,每个人都有数不过来的实力代表作,在叔圈虽然不是最有人气的,但都不缺乏各自独特的魅力。
韩庚沉淀多年的演技,在三位老师傅面前也显得捉襟见肘。
包贝尔猥琐的小人物刻画技术又一次升华了。
正面形象的角色的欧豪看多了,突然看到他诠释反面角色还可以惟妙惟肖,真的让人惊喜!
特别是和金士杰对弈的时候把狠劲儿演出来了。
陈都灵最后的破碎感也演的很棒📌高光台词“有人出钱买你的命,我二冬子只认钱”“拔完了给他镶套金牙”“我哪儿敢威胁您啊,我那个朋友深不可测”“这是我十几年的工资和积蓄,还有卖房的钱,把钱还了,否则我亲手抓你”“你不主动出击,他们就觉得你病了”“我查你怎么了,底潮怕查啊”“我们经侦没有枪,你们刑侦有,我想借你子弹用一用”“今天只有把你们俩干掉,我才有可能重生”📎最喜欢看这种黑白两道搅不清楚关系的地下暗网电影了,因为这种搅不清楚的关系里总有一些人情世故像漏网之鱼一张样触动人心,特别是双方斗智斗勇又表面风平浪静的较劲,更能体现男性的野性与谋略。
好的剧本遇到好的演员就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化学反应,就像这部影片的主角选用了真正可以贴服角色形象的老演员,配角采用了更具有流量和略有实力的当红小生小花,感觉这才是一个正常的配置,而不是主角选用流量明星而无法更好地呈现出剧本及角色。
人性在不同的立场面前,是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的,特别是与感情沾染上关系以后,只会让人无限的沉沦在迷失自我的漩涡里难以自拔,最终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出一些已经无关善恶的举措
三叉戟 (2024)4.72024 / 中国大陆 / 犯罪 / 高群书 / 黄志忠 姜武
片名:《三叉戟》演员:黄志忠、姜武、郭涛、欧豪、韩庚、董勇、金士杰在线播放平台:🐧剧情: 1.不符合逻辑。
一个黑帮老大,在某市盘踞二十多年,涉及洗钱金额几百亿。
就这样的一个组织,藏匿的几十亿现金随随便便全程没人看管,就被三个要退休老警察不费吹灰之力全找到了。
就这样一个老大,手下小弟折磨人手段狠辣,不眨眼,一听说三个要退休老警察一查就害怕?
那合着之前黑道盘踞二十年都没人查过呗。
手段通天能影响到公安市局副局任命的老大,紧接着就被小弟抹脖子了……前面一直在渲染老大有多牛逼,包贝尔被抓了也不敢说,只告诫警察水深,背景通天。
结果这黑帮老大,最后被欧豪饰演的耿小青拿刀架脖子时候,那畏畏缩缩样子差点儿给小弟跪下……这里真的是看的极度心理不适。
2.情剪辑稀巴烂。
这个剧情左一截右一块儿的我根本连不上。
陈都灵饰演那个女生,一开始以为是好人被小混混调戏,还很有血性上手给人一巴掌,紧跟着小混混找到包厢两方头头儿对打。
以为陈是陪酒女没想到是黄毛女朋友,后面又一闪被黄毛老大劝告趁早分手。
再就一个镜头似乎她是专职帮助黑帮勾引官员和她上床,然后拍视频用来威胁官员的。
紧跟着就视频网络曝光,她割腕自杀。
整个就很割裂搞不明白。
3.人物形象刻板化。
全剧里坏人就差在脑门子上贴四个大字:我是坏人!
生怕一出场观众不知道他是坏人。
欧豪演的小混混说自己二十年隐忍潜伏在老大这儿当牛做马,可他嚣张的不行整个人像精神病一样。
摩托车拉人分尸,最后还整一个冷兵器五十刀决斗。
二十年前就说一枪击毙二冬子了,二十年后还在这儿拿刀决斗。
咋滴,要退休的刑侦警察不配枪呗。
通天的背景,结果抓了个小混混.....推荐理由:这个电影给我感觉特别像三个中间男人幻想焕发新春,找回年轻时候的激情。
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没别的就为了那口气儿。
所有东西都自动降级降智。
但是整体反应了当时e租宝的原型,也算是揭露真相了吧。
好简单我觉得....😊😊😊😊😊😊😊😊😊😊😊😊😊😊😊😊😊😊😊😊😊😊😊😊😊😊😊😊😊😊😊😊😊😊😊😊😊😊😊😊😊😊😊😊😊😊😊😊😊😊😊😊😊😊😊😊😊😊😊😊😊😊😊😊😊😊😊😊😊😊😊😊😊😊😊😊😊😊😊😊😊😊😊😊😊😊😊😊😊😊😊😊😊😊😊😊😊😊😊😊😊😊😊😊😊😊😊😊😊😊😊😊😊😊😊😊😊😊😊😊😊😊😊😊😊😊😊😊😊😊😊
三叉戟 (2024)4.72024 / 中国大陆 / 犯罪 / 高群书 / 黄志忠 姜武
《坚如磐石》来这里刮刮油吧《三叉戟》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三叉戟》之所以在我心中占据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展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自我剖析精神,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送我上青云》以及《我的阿勒泰》的导演,那位以女性视角深刻描绘生活的女导演滕丛丛的作品风格。
《三叉戟》勾勒出中年乃至中老年人群体在工作中的独特境遇,勇于自我揭露与反思,它敢于直面并展现这一代人复杂多维的生活面貌,而非单一地塑造非黑即白的角色形象。
这种立体化的处理方式,使得《三叉戟》与那些传统正剧中的“好人完美无缺、坏人恶贯满盈”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显得更加真实、接地气。
因此,在观影过程中,我能深切感受到影片在信息传递上的平衡之美,它既不盲目颂扬,也不刻意贬低,这种难能可贵的平衡感,正是《三叉戟》令我印象深刻之处。
2024年的7月1日,今天,我选择以这部《三叉戟》作为我年度电影记录的新篇章。
这个频道见证了我一整年对电影的热爱与执着,每一部观影体验都被我悉数记录,这份坚持虽不易,却也让我收获了满满的回忆与感悟。
谈及《三叉戟》,昨日家中聚会时,两位朋友提议共赏一部影片,我们挑选了它,因为它既非冷门小众,又能满足不同口味。
预告片中的细节让我感觉不厌烦,而那些幽默又不失深意的台词,更是让我确信这是一部值得与友人共享的作品。
观影结束,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感慨,这两个小时的光阴,被《三叉戟》赋予了非凡的意义。
1. 正剧的“拧巴”怪圈谈及《三叉戟》这一类型的影片,难免会让人联想到《三大队》等作品,并担忧其是否会重蹈覆辙,落入创作上过于刚正不阿的尴尬境地。
有时,创作者的原始情感或许带着些许负面色彩,但在改编编剧的笔下,这些情绪往往被过度正能量化转接,两者之间的张力使得剧本显得颇为拧巴。
正如我前几日分析《彷徨之刃》时所指出的,该片试图展现的深刻痛苦与最终的叙事走向之间存在微妙的不和谐,这种处理上的两难境地,正是许多同类型作品面临的共同挑战。
若一味追求正面形象的塑造,角色便容易流于表面,缺乏深度与共鸣,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难以产生真正的情感波动。
因此,如何在保持作品正能量的同时,又能深刻挖掘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成为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而《三叉戟》的成功之处,或许就在于它在这一平衡点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谈及这一类型作品的另一感受,便在于演员选角上的某种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往往体现为选角的片面化,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和谐的观感。
以魏晨和韩庚为例,尽管他们被归类为“年轻人”,但实际年龄已不轻,当他们在影片中扮演年轻角色时,观众还是会觉得太嫩了,比不上老戏骨。
然而,在我看来,这并非主要问题,因为在这部电影版本中,他们并非主角,而是更多地以客串或友情出演的身份出现,戏份并不繁重。
对于这样的角色,我们或许不应过分苛求其角色的立体性和代入感,毕竟他们的主要作用是增添色彩或推动情节发展。
更重要的是,这些角色的设定和性格特征往往通过其他角色的台词和互动来构建,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我认为演员的选择是恰当的。
2. 油腻职场献丑大戏此类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三位中老年主演的精彩演绎。
他们敢于直面并自嘲职场中的“油腻”状态,无论是郭涛饰演的端着大茶杯、阴阳怪气的职场老鸟,还是其他角色展现出的各种职场陋习,都被毫不留情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敢于自黑的精神,不仅让角色更加真实可信,也反映了创作者对职场生态的深刻洞察和大胆揭露。
郭涛的角色尤其典型,他那种顾左右而言他、话里有话的说话方式,以及被女儿吐槽的桥段,都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引发了对职场人际关系的深思。
这样的角色设定和表演,无疑为影片增色不少。
再来说说姜武,他的表演总是那么固定,却独特且难以复制。
姜武仿佛开辟了中国男演员的一个独特领域,“姜武宇宙”,他的北京方言、独特的长相以及讲台词时特有的咬字方式,都成为了他的标志性特征。
在《三叉戟》中,姜武的每一次出场都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那句“再加点大蒜就完美了”的台词,更是成为了他的经典名句。
面对这样的演员和角色,我们或许不应过分苛求其表演的完美无瑕,因为正是这些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角色设定,才使得他能够在众多演员中脱颖而出。
因此,我认为姜武的选角是成功的,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符合角色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角色形象。
最后,我们聚焦于影片的主角,他的形象尤为鲜明,既展现出一种正直的品格,又隐约透露出人性的私心。
影片的开场戏与《第二十条》遥相呼应,但氛围显然更加高级。
《三叉戟》的开场,是三位主角,董永的角色及其两位兄弟间的嬉笑怒骂,这场戏巧妙地揭示了他们内部矛盾的意外外化,仿佛是在观众面前的一次“献丑”。
三人间的阴阳怪气,实则是对现实职场生态的一种真实写照,影片并未回避这些复杂的人性与社会问题。
在这样的体系下工作,相信有无数类似的中老年人群体,影片通过细腻刻画他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家庭、同事间的点滴细节,展现出了足够的诚意与深度。
3. 挑战了谁的神经观看《三叉戟》时,不少观众或许会感受到一丝微妙的不适,我想这主要源于影片触及了年轻人与中老年人在职场中的深刻矛盾。
特别是在当前青年就业率问题备受关注,而官方已不再公布相关数据的背景下,这样一部展现中老年职场人士困境的电影,无疑会触动某些敏感神经。
今年,我注意到一档由马东制作的喜剧节目《喜人奇妙夜》,其主题便是调侃年轻人在职场中的种种尴尬境遇,这反映出年轻人职场机会匮乏已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情绪。
而《三叉戟》中,三位中老年主角在职场上的游刃有余,无疑与这种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或许会让部分年轻观众感到不适甚至反感。
然而,正是这样的反差与冲突,赋予了《三叉戟》独特的麻烦。
它的受众或许正是那些在职场上遭遇挫折、寻求共鸣的人群。
他们原本期待看到“老油条”们如何被现实击败,却意外发现,这些看似老练的角色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不仅化解了危机,还巧妙地“炸”了年轻一辈(如魏晨饰演的角色,其背后有着岳父的支持)。
这样的情节设置,可能引发部分观众的不快。
但不可否认的是,《三叉戟》以其独特的自黑精神和幽默感,成功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轻松愉快的观影体验。
在我看来,它完全有别于《第二十条》、《三大队》等作品,而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喜剧佳作。
综上,这便是我对电影《三叉戟》的观影日记。
没啥好说的,失望就是了,演员卖力宣传的结果就是让我来打2星的,剧情不连贯甚至乱七八糟,本来以为会有重要作用的人物也没什么剧情,作为一个没看过原著没看过电视剧的真的觉得这电影很“烧脑”,看到中间我还在捋人物关系,整部剧除了打架就是在打架的路上,摩托车声音超级吵,结局那尚方宝剑是黄泥封的吗?
还有能不能不要输出全靠吼全靠瞪啊,你鬼哥面无表情也可以很凶悍的好吗?
电影《三叉戟》上映后,口碑票房双双惨败,豆瓣开分4.8分,我也不看好这部电影。
剧情混乱:逻辑上并不复杂的故事被拍得如同一锅乱炖。
试图将刑侦、经侦、黑帮、警匪等元素全塞进不到两小时的框架里,导致电影正片仿佛是一部被剪得稀碎的电视剧预告。
情节之间缺少衔接、过度与转场,很多部分没有前因后果,叙事混乱。
人物过多:因故事庞杂而牵扯出庞大的人物关系网,每个出场人物看似都不可或缺,但与金融大案的联系微弱,大多走马观花般念完人名便匆忙下线,使整部电影割裂而臃肿。
例如,魏晨饰演的刑侦队政委作为主角行事的大障碍,其发挥的作用却非常有限。
表演过火:黄志忠、姜武、郭涛三位主演的表演用力过猛,将警察演绎得更像行走江湖之人,而非原著中生活化的警察形象。
他们声音大、做事莽,使得本该热血的剧情只让人看到打架流血。
不仅如此,连金士杰这样的老戏骨也在片中声嘶力竭、挤眉弄眼,表演流于表面。
剧情失控:主创似乎想把一个能拍成10集电视剧的故事硬塞进110分钟的影片里,结果彻底剪成了流水账,连部分关键情节都剪掉了,导致故事基本脉络缺失,只剩一些片段,让观众如坐针毡。
角色问题:比如有观众认为剧版中的夏静怡这一角色不讨喜,她没头脑且强行傻白甜,作为海归金融学硕士却轻易陷入骗局;心比天高、虚荣心作祟,不听三位叔叔的规劝;演员的演技和台词也受到诟病,被指表情僵硬、台词弱,拉低了整部剧的口碑。
而影版中陈都灵的角色也被吐槽莫名其妙,其相关剧情铺垫不足、故事线讲不清楚。
回味一下真是烂爆了,陈都灵那个角色在里面里面干嘛的?
莫名其妙突然跑进去跳舞然后引发两边打架,然后突然一个镜头表达她作为诱饵去钓人拍视频。
最后视频曝光了她活不下去了,割腕了……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是这种没头没脑,铺垫不够故事线讲不清楚就完了。
欧豪那个角色,好帅好牛逼啊,打群架不说了,还有摩的转圈要五马分尸的剧情(蛮好笑的),突然就拿刀对准幕后黑boss说自己爹是谁谁……最后摩的飞越一下,拿武士刀跟主演老炮在工厂里冷兵器决斗。
都什么剧情,土不土啊……
姜武粉丝,冲着姜武去看的,没看过原著和剧版,只看了影版。
本就没报什么期待,看之前的预期跟之前姜武老师的《扫黑决战》水平差不多,觉得这种老套的主旋律故事能正常呈现出来就行。
可尽管我对这电影预期是六点几,看的时候还是被这电影烂到了。
估计评分最终五点几四点几那样吧。
电影本身两颗星,因为它起码是主旋律三观正常。
还有就是粉丝滤镜多给了分,见谅。
姜武老师说这电影有劲儿,确实有劲儿!
这电影大棍子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在《永不回头》里演的王朝东,一个黑道大哥,没进监狱而是成了快退休的老刑警版本的王朝东。
我是特别吃姜武的颜值的,特别喜欢王朝东跟李保田老师演的老头,那部剧刷了很多遍还是能让我落泪,推荐大家去看。
跑题了,说回姜武这电影里的演技。
姜武老师演技不用多说,是极好的。
但是导演把戏剪得稀碎稀碎的毁了这电影。
以大棍子女朋友重伤住院,大棍子坐在地上伤心痛哭的戏来举例,总共放出了两个大棍子痛哭的镜头,加起来总共也就五秒左右,留的时间实在太少,根本来不及让观众沉浸在这种悲伤里面。
五秒之后就镜头一切,继续推进情节,继续向观众输出密密麻麻的信息点。
这种情况充斥在整个电影里。
这电影节奏太烂了,剪辑也稀碎,作为观众我看这电影的感觉就是很累,信息一个接一个特别密集,可这些信息很多都没用,可以直接删掉的那种无用信息无用戏码。
导演根本没有在电影中给留出观众休息的时间,一股脑地灌一堆信息给观众。
这电影多的不只是信息,还有多余的角色。
作为编剧跟导演,将角色精简合并是基本功吧?
正派反派都有好几个无用的多余角色,直接删掉都行,比如那个黄毛混混和他女朋友、包贝尔那个角色、韩庚演的那个角色、那个反派老头的女秘书啥的,统统都可以合并或者删掉。
电影中角色过多,每个演员都想露脸,导致了节奏稀烂。
无用剧情过多,可能也是想尽量保留书或者剧的一些情节和设定吧,但在电影中因为时长就该删掉一些才合理。
既然是电影三叉戟,讲的是三个老警察的故事,就该用一个多小时两个小时着力塑造三个老警察和两三个反派角色,不能既要又要还要,那最后结果就是什么都没有。
最后,期待姜武老师几个月后上映的《731》,我觉得这电影都有可能超越姜武老师之前的《天注定》等优秀作品。
电视剧既视感能不能请个有精力的联合导演稀碎最后能不能请个武术指导形式大于内容
高群书别拍了,放过电影,也放过自己
剪辑吧,还是很有腔调,但是我怎么都没有想到最后是肉搏,也浪费了这么好的演员,不得劲
这只是冰山的一角,这只是冰山的一角,这只是冰山的一角……到底是多大个冰山,要一帮快退休的老男人徒手劈砍。
是有点乱,把电视剧拉出来看下
酣畅淋漓的自我高潮
三个老警察因为一个非法集资案牵出陈年旧案的故事。和电视剧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像是把电视剧的剧本挑了一些碎片随便堆砌在了一起,导致上帝视角却没有一个主线串联,看起来很碎,剧情逻辑连不上,人物众多且混乱,所以,这也可能是所有演员演的都不如电视剧版演员的原因吧,因为找不到自己角色的逻辑。如果没有看过电视剧,感觉很难看明白。十分可惜。
神神叨叨欢乐多,精神病人精神好,这种电影不知道存在的意义何在。
刷一星、二星的究竟有没有看过这个电影。
感觉可能是时长受限 好多地方剧情挺跳跃的
结尾没必要吧,枪也不用,冷兵器火拼?欧豪要是除了发狠还能演点别的就更好了~人物还不错,剧情一般了点
怎么能这么爹,从头爹到尾,真服了,而且都是能演的,为啥安排的台词这么尬啊。武,实在不行你和你哥说说,捧嫂子的时候带上你呗?
经侦三大队、选角共享魏晨黄璐、同时并存影剧...《三大队》之后会疑惑为什么又来一部,唯一的解释大概是高群书“又回精神病院”了。没有来由的暴力尴尬地烘托着“爷们儿!”的宣传语,支离破碎的剪辑都只能拱手让给耸动画面的塑造;至于特别奇怪的还有新闻旁白音,怪腔怪调总觉得仿佛在控诉长久的延期和滞压。仅有的两颗星送给崔健。
警匪片竟拍的如此基情满满,也是,一群男人,要是不搞基,还有什么看头呢?三个人物立起来了,三个警察和黑社会的关系千丝万缕。“打搅到你们小两口约会了?”,“你是不是有外遇了?”还有亲吻,一些展现,很外露。虽然镜头乱七八糟,故事好歹是讲完了。输出全靠吼,欧豪的反派挺不错的。女性角色边缘化,性化,已经是这种题材的通病了。#2024院线23,评分:6.5/10。
警察办案讲究公正严明,这种公正是大公无私的公正,也是对己对友的公正。洗钱案最终牵扯出幕后大鬼,是三叉戟为老友报仇的初心促使,同时也是健全的法治社会的必然结果,论迹不论心,心迹终归一。
马浴柯演的竟然不是反派卧底?~论电影本身,其实得看你抱着什么样的预期去看了,我是看了前面一部分豆瓣影评后了解了电影口碑,而且虽然我挺喜欢高群书但是他近期作品的大众口碑很一般,甚至成了烂片导演。但抱着低预期去看其实挺不错的,所谓的‘剪辑问题’倒也不是太严重,主要是删减的多,除了中间有几场戏跳的太快,整体下来是能看懂的,而且风格也比较幽默,三位主演发挥的都很好,客串的演员有很多面熟的,感觉是跟《猎冰》背靠背拍摄哈哈哈哈,以及片头曲挺带劲的,很符合老炮儿味道。制作上是有缺点的,但是在预期放低的情况下,够不错了。
优酷看的。不知评分为啥这么低,可能很多人都是对比电视剧,说节奏太快了,塞不下那么多线索吧!感觉还行啊,我不喜欢冗长的节奏慢的,除了就是整个局我觉得有点太肤浅一样。三个老戏骨的演技都挺好的。演技这个,岁月酝酿才能散发出浓厚的韵味的。不过我也搞不懂最后为啥不用枪要用原始武器?个人觉得可能7分左右吧,因为实在是觉得这个评分太低了就打的4星。
把警察当黑社会拍,挺好的
电影的容量装不下这么复杂的故事。演员表现还都可以
之前非常期待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感觉极为失望。片中追凶过程涉及到的事件非常多,但很多琐碎的事件都只是被轻描淡写,很难弄清楚这些小事件与主线剧情之间的联系,逻辑性极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