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的黄金时代,三个小时,越看心越静,就好像真的在那个时代旁观着那样一群人,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燃烧自己。
含蓄、文艺,看完满脑子都是汤唯始终有些淡漠却脆弱的脸。
再来看萧红这部的时候,叙事更接地气,情绪更直白,所有人的欲望、缺点、渴望都裸露着,像一条被抛上岸的鱼,即将面临一场明明白白的解剖,不需要读者敏感共鸣,主人公会一一讲给你听。
相比之下,许鞍华采取的是只呈现“客观发生”,所有的”言“,也就是主观表达,只在意会,或者也可以说是取决于观众所具有的怎样的“真实观”。
你的真实观会决定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萧红。
这版三个男主,一个比一个更没记忆点,女主病重还能中气十足地和端木吵架,很出戏,还有女主的发型、孕期的细节处理,对孩子的态度等等,都可以处理的更合理些。
偏个人的叙事,薄弱了,弄丢了萧红文字里的荡气回肠和细腻敏感的拉扯,也缺少了炼就“萧红”这个人的时代背景刻画。
落花无语对萧红。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呼和县,1942年病逝香港,年仅31岁。
她22岁发表第一篇小说,并在接下来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写下近百万字的作品。
《生死场》、《呼兰河传》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1879年,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出版,小说里出走的娜拉俨然成为了当时乃至以后无数追求独立的女性的精神领袖;32年后,在中国的北方哈尔滨,一位在20年后将会深深影响文坛的女孩出生在一个阔绰的封建地主家庭……1930年,这位有着和父亲相同的倔强性格的女孩因为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而她悲惨而又壮阔的一生,也伴随着她的出走而拉开帷幕。
她叫张乃莹,我们更熟悉的,是她的笔名:萧红。
人们总是赞扬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里,那位勇敢的离开自己丈夫的娜拉;却很少有人愿意想象,出走的娜拉将会遇见什么?
所谓女性的独立,远非是出走这么简单的,也远非是出走就能解决的。
萧红一生都在爱与自由中苦苦求索,在她香消玉泯弥留之际,她是否又追寻到了这两样东西呢?
终究是没有人能知道啊!
人生如戏,又或许,连这位戏中人自己也还是参不透这场大戏的奥妙。
萧红死前两年的长篇巨作《呼兰河传》的末尾,她写道:“蝶儿飞着,鸟儿叫着,又到五月了,叶子坐在后院冥想,莺歌的爸爸担着柴草经过后门了。
”一生寂寞的萧红试图用写作来找回曾经的故乡,土地,亲人,可是到头来,她也只能藉由记忆之火来温暖自己冷寂的心灵。
想一想,又有谁能回到那遍布着自由与爱的少年时光呢?
《萧红》(2012),与近期影院上映的《黄金时代》类似,也是一部以萧红一生的人生轨迹为主要线索拍摄成的传记题材影片。
本期先对这部2012年的《萧红》进行点评。
首先在拍摄技巧上,瑕疵确实很多。
电影的前半段还差强人意,尤其是萧红、萧军相识相恋的情节处理与镜头表现都相当不错;但是到了后半段,剧情的发展与变化却突兀了起来。
给人的一个感觉就是需要详细展开的情节却一笔带过,而需要边缘化处理的情节却往往冗余繁杂。
例如萧红随端木来到香港后创作她一生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背景就介绍的相当模糊,人物传记电影(尤其是作家传记电影),本来就应该在作者本人的代表性作品发表的时期给与最大幅度的关注,通过作家本人的心理描述以及作家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的阐述,才能最大化的丰满人物形象;再例如影片最后针对萧红因肺病感染而逝世的情节又给了过多的镜头,此时倒不如采用蜻蜓点水似的情节处理,通过弱化作家的死亡事实来强化(或者称之为永恒化)作家的影响力来结束电影。
具体来说,影片末尾只要两个镜头足矣,一个是萧红在弥留之际的那句“我会好起来的”(此镜头表现出萧红对此生的不甘),另一个就是萧红在病床上无言啜泣的镜头(此镜头的寓意很明显,表现萧红对生的渴望与无奈)。
但是,抛却拍摄技巧,单就电影的情节呈现以及对作家的心理活动的挖掘而言,导演霍建起还是可以的(虽然影片中很多心理再现也是通过一些XX专家的深度揣摩,难免显得做作),国产电影向来在这一点上是弱项,而这也是国产电影难以在国际诸多电影节上崭露头角的原因之一。
浮于表面的电影画面再震撼,也打动不了观影者的心灵。
所以在此也就不能再怪霍导演了。
事实上,传记类电影的拍摄,或者再广泛一点,剧情类电影的拍摄,最大的难点就是对人物的心理再现。
《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感动人,不是因为影片对历史的还原,而是对历史的挖掘。
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藉由史实资料来再现,但是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再现,却不单单是查阅查阅相关资料就能搞定的。
《萧红》(2012)中,人们最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萧红与萧军的感情纠葛。
我们知道,二人在贫贱中相知相爱,后来二人在文坛上名噪一时的时期,却也成为了二人感情出现问题的时期。
面对丈夫萧军的出轨,人们总是深恶痛绝,并且总在揣摩着这位追求自由的女作家此时对丈夫的心态变化。
针对于此,导演通过一场车站离别戏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这场离别戏中,萧军手里拿着两个苹果拼命的向即将出发的火车站跑去,此时镜头切回到萧红,我们看到了一个满含期望的眼神特写。
这巧妙的一跑一看,实际上就是萧军对萧红的愧疚与不舍的心理再现以及萧红对萧军虽恨尤爱的心理再现。
而这两个镜头,也是本片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了。
最后,再谈谈萧红,这位被赋予“文学洛神”的女子。
萧红所处的时代,于她而言或许是痛苦与快乐并存的黄金时代,说痛苦,是因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战火纷飞;说快乐,是萧红有幸与包括鲁迅在内的诸多文学泰斗生活在一个时代。
而在这痛苦与快乐的双重包围下,萧红,这位寂寞的东北女孩,从异乡到异乡,漂泊一生,她不停地写啊写,想通过写作来找回她失去的一切,在她少年时代的呼兰河,却任凭她再怎么写,也只能永远活在她的记忆里。
内容与结构的偏颇故事是以萧红与初恋对象表哥、婚姻包办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四个男人的爱恨纠葛,在爱情的纠葛中耗尽了自己对爱情的期许,同时受时代的影响,为逃避战争,四处奔波,最终耗尽自己的生命,病死香港。
真的是爱情悲剧吗?
至少从电影里看似乎不是,而是两个人对于感情的期许不同视觉盛宴而非精神震撼从内容上看没有很全方位地展示作家萧红,而展示的是一个缺爱女人的爱情悲剧。
当然人身份的多样性,允许在传记时去交代作者的爱情经历,同时这种小我的经历也一定会影响写作。
但是这一链接也没有说明白,看完给我的感觉就是萧红一生都在恋爱、热恋、感情出现问题、被抛弃。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既然你以“萧红”命名,大家首先去看时的心理期待就是作家其人及其作品。
大家要看的是萧红及其那个时代及其她的作品,而不是一个女人的爱情悲剧。
如果我们想看这些,那就去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好了。
电影基本上是按照插叙进行的,在时间线的安排上基本清晰,以年代+地点的方式串其时间线:1941年香港——1929年呼兰——1931年北平——1931年的哈尔滨——1934年上海——1936年武汉——1941年香港。
大概能算作是文艺片,不得不承认每一帧似乎都是唯美的、浪漫的。
但是呢,我一个还蛮喜欢文艺片的人在看完之后,都会觉得里面的某些内容似乎不必要或是有点过了。
再怎么说这是一部纪实性的电影而不是一首松散浪漫的散文诗。
或许,这部作品拍得实在是有些太文艺了。
甚至到弹幕中有说 琼瑶 小时代等词。
悲剧性的人生与悲剧性的创作并且我觉得最失败的一点是,导演并不爱自己所刻画的这个人物,我想这个人物不管是好是坏,最起码在导演眼中,它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个体。
但是导演刻画的这个萧红让我一点也喜欢不上来,只觉得她是一个脾气暴躁,对两性关系较为随意的女人,而其中作为作家的天赋异禀和笔耕不辍被人忽略。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个电影是一瞬间的事,那可能除了有这个电影本身的品质,节奏快慢,同时也与看电影时我们的心境有密切关系,包括我们看电影时投入的专心程度,甚至是看电影的环境。
我觉得这部电影就很适合到影院去观看,里面每一帧都美得可以作壁纸。
在此之前,我对于中国女作家及作品了解得很少,只读过冰心的作品,了解过张爱玲的生平。
这部电影后我想去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及《生死场》,还想去读读萧红的人物传记,去看看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中国女性作家应该是很美好的,在剧中有这么一句话形容萧红“她是北方的雪,圣洁淳朴,孤单冷傲”。
最后我想以席慕容的那首诗《素面朝天》作一结束,总觉得放到这儿会很贴切
等她长大后告诉她,她的生母是一位美丽的作家
怀孕的萧红被抛弃在阁楼上
年轻时的张乃莹与萧军,如果一切都如最初见面的样子,专一,热情,真诚该多好,即使日子苦些也无妨。
“三郎,不要给满洲国做事,放心吧,就算饿死,我也不会给满洲国做事的。
”
三郎,这就是我们的蜜月,绝无仅有的蜜月。
“我那时候最憎恨的就是每天早晨挂在别的客房门上的列巴圈,新鲜面包的香味让饥饿的人想去做贼,但内心又感到羞耻,我经常在两者的撕扯中挣扎,孤独中好像站在无人的山顶,我清楚地记得每家楼顶上的白霜,还有玻璃窗上流淌着的一条一条的泪水,有时候走在街上听到妓女们的欢笑,我都会羡慕她们。
就像萧军说的尽管我们那时候过得很艰苦,但是我们从来不悲观、不愁苦、不怨天尤人,因此我们过得很潇洒、很自然、很有诗意。
”
赤诚与欢乐
在聆听《哈姆雷特》的故事,萧红,你是不是有些像“奥菲利亚”呢
萧军:“我的法则是爱便爱,不爱便丢弃。
”
无论如何,那是一段幸福的时光,无奈的是每道阳光背后都有阴影。
通往上海的火车
萧红与鲁迅先生在上海,先生为萧红的《生死场》作了序
萧红准备一个人到日本静一静我不在,好好照顾自己。
不必担心我。
我走并不是为了要离开你。
我知道是我让你不开心了。
萧红与阿虚(未来萧军的情人)
在报纸上得知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
一个傻逼导演伙同蠢货编剧硬是将萧红拍成了三流明星范儿,编剧连萧红全集都没看完吧?
这电影是为小宋佳量身定做的吧?
一个作家,最有华彩的地方是她或他的作品,而不是什么几角恋,好吗!
萧红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做梦成奥菲利亚呢!
傻逼二货编剧才这么写!
她当年说,她最多是红楼梦里的傻大姐,如果没离家出走,可能就是一麦杆垛旁抽大烟袋的婆娘!
她和萧军,是萧军离开她,而不是她离开萧军,好吗!!!!
连这种基本事实都要抹杀吗!!!!!
她和端木蕻良,编剧只看骆宾基的回忆录吗?
端木蕻良有那么软弱无聊吗!!!!!
她和骆宾基,当年她病得里倒歪斜,当还跟骆宾基谈暧昧的恋爱啊,有笔写啊,交流啊,电影里整得骆宾基是一小花痴样儿!
还有,小宋佳稍微花点妆,别每个镜头都弄这么漂亮能死啊!
萧红要这么会打扮,这么漂亮,萧军能离开她吗!
还有,鲁迅这么有趣伟大的人,硬是给拍成一个屎壳郎这是导演的什么功力啊!
还有,许广平为什么总是个年轻圣母 样儿?
当年小许跑到老鲁家里去要跟老鲁过日子,谈恋爱,多先锋的人类啊!
八卦说,当年老鲁去世,宋庆铃去安慰许广平的时候,直接说,要不咱们以后再找一个吧,开始新生活,别为虚名所累!
生活的一切如此精彩,傻逼导演一定要纸片化所有人物,难道老霍老了就一定要成一个僵化的傻逼吗!!!
我太愤怒了!
前段时间在CCTV-6,看了由霍建起担任导演,宋佳、黄觉、张博等主演的电影《萧红》。
相信很多人,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 ,都会对位列“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她产生好奇,毕竟萧红身上能够体现的,太多太多了。
恰逢2012年是萧红逝世70周年,这部霍建起导演的最新作品,算是为好奇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萧红、接近萧红的窗口。
看《萧红》之前,我一直觉得萧红题材的电影是很难拍的,因为虽然她的一生堪称短暂,却总有复杂而说不出来的意味:我们应该关注的,则是她的文学作品和成就,可坊间称道的,却是她和三个男人之间的感情故事;如果将过多的笔墨聚焦在她的三段情史,却将电影落入俗套的轮回,又埋没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然而,霍建起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电影终究不是现实的复原,而是在妥协中,选取萧红生命中重要的几个片段,并试图追寻现实造成的,悲剧和残酷的美。
影片的镜头处理和音乐安排,还是颇为讲究的:当萧军找到了工作、一家人有了生活来源时,二萧跑到哈尔滨的街头欢快地唱着、跳着,跑到了一个废弃的房子里,在雪花中尽情亲吻,却配以相对低沉而悠长的曲调,体现二萧纯洁的爱情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却为接下来二萧的感情裂痕埋下了伏笔;在香港的医院,当护士为萧红换床单时,端木蕻良抱着萧红,迎接窗口投射的日光,久久而没有放下,而萧红如婴儿般,依偎在端木蕻良的身旁,展现萧红此时此刻的绝对依赖和端木蕻良内心深处渴望上天的奇迹降临、感叹萧红悲惨一生,却无能为力的痛苦;当影片最后,萧红听着骆宾基读《呼兰河传》,留下的热泪和“我想回家”的呼唤,则进一步体现了萧红的悲剧的美,进一步将主题推向了高潮。
事实上,霍建起恰好是一个善于拍摄“美”的导演。
从《那山,那人,那狗》、《暖》,到最近的《台北飘雪》、《秋之白华》,再到这部《萧红》,故事情节、人物思想,平淡得如白开水一般,若即若离,若隐若现。
唯有他精心打磨的美,在引人入胜中,寻找矛盾的根源,展示人性中最纯朴、最空灵、最温暖的一面。
这种美的得来,或许出自残酷、源于悲剧、带来痛苦,甚至要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却让我们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复现美的意境,去感受其中蕴藏的,无处话凄凉的悲伤和渴望自由、美好的生命的怒放。
正如《台北飘雪》中,小莫看到消防车喷的泡沫,犹如雪花般落下,模糊中看到了那个最熟悉的身影;《萧红》中,当少女时摆脱包办婚姻、逃出家庭的“魔掌”的她,在弥留之际梦回那片最熟悉的乡野,在草丛中、在“长大了就好了”的叮嘱声中尽情奔跑——再平常不过的回忆,放在这里都有辛酸的味道。
毕竟,年华已逝,一切都变得那么奢侈。
可能有人有疑问,为什么萧红选择与萧军分手?
端木蕻良是否给了她真正的幸福?
萧红,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也许,人的一生是否悲剧,固然与社会有关,更与性格有关。
对于萧红来说,幼年时不幸福的经历和少女时被汪恩甲抛弃,形成了她独立而敏感的性格。
之所以说她独立,指的是人格和思想的独立。
她不会像刚从家里逃出来的那样,举目无亲而屈身于汪恩甲的摆布,也不会因为心里的羁绊,而不敢和萧军说分手。
正因为如此,她才有如此高的文学成就。
然而,女性的敏感,让萧红陷入到无法摆脱的迷局中——她渴望获得她想要的幸福,她渴望能够有人为她遮风挡雨,她渴望自己不再受到任何伤害。
在萧军、端木蕻良和骆宾基三人中,萧红最爱的还是萧军。
这不仅因为萧军是她生命中的恩人,没有他,萧红就得在小旅馆困死,更是因为他给了萧红真正的家,让她结束了漂泊,有了依靠。
然而,萧军的性格,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凭着有一身本事,不考虑其他人的看法和感受。
也正因为如此,当萧军有了外遇,当拳头对准熟悉的恋人,当爱情的激情流逝、生活的重复成为主题,两人的爱情也走到了尽头。
但不可否认的是,萧军从来没想过要离开萧红,甚至可以说对萧红百依百顺;当萧红对萧军说出“我可能不再爱你(这句话怎么熟悉)”时,也并不代表萧红真的不爱萧军了。
她说过,等我回来,如果你有转变,我就为你生个孩子。
她一直把与萧军的爱情,当作氧气,当作一生幸福的开始。
直到她结识了端木蕻良,她意识到,萧军没有让她摆脱内心的的彷徨、孤单和痛苦。
她,是该换换空气了——她确实为萧军生了孩子,可身边的男人,不再是萧军。
不久,孩子夭折。
萧红将端木蕻良视为真正的依靠,以为终于找到了久违的幸福,找到了真正的家。
然而,虽然端木蕻良不像萧军那么暴躁、自以为是,却也无法给萧红真正的爱。
在重庆、在香港,在战火纷飞中,大多数情况下,萧红只是一个人,甚至比和萧军在一起的情况还要糟糕。
渐渐地,疾病侵袭了萧红的身体,她的健康状况呈江河日下之势,可陪在她身边的,却只有悉心照顾的骆宾基。
不过在影片中,端木蕻良还是颇为正派的,也多次出现在萧红病榻身边,悉心照料病重的萧红。
可真实的情况是,萧红去世之前,将《生死场》的版权给了萧军,将《商市街》的版权给了给了她弟弟(张秀珂),将《呼兰河传》的版权给了骆宾基。
而端木蕻良,什么都没有得到。
为此,他没有像影片最后那样和骆宾基在萧红墓前大发感慨,而是跟骆宾基打了一场官司。
骆宾基也不含糊,拿出了萧红的笔迹——“我恨端木”,令端木蕻良目瞪口呆。
的确,端木蕻良很爱萧红,却因为自己的疏忽和懦弱,让一代才女英年早逝,抱恨而终。
宋佳和萧红都是哈尔滨人。
对于宋佳而言,演绎起这样的角色,本不费吹灰之力。
然而,和之前定下的扮演者王珞丹相比,宋佳演绎的萧红,少了些少女的可爱与活力,却多了些20多岁这个年龄段上所不具备的成熟。
不过,影片最后的演绎,还是值得赞许的——尽管我觉得,如果把“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两句话加进去,效果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宋佳凭借在《萧红》的表演获得金鸡奖最佳女演员奖;黄觉就不用多说了,无论是《萧红》还是《倾城》,将硬汉形象演绎得相当到位。
最后,还是想说一说霍建起导演。
平心而论,《萧红》不是他最优秀的导演作品,但他最大程度上成功诠释了萧红这一女作家的光辉形象,也让我们通过光影,零距离走进萧红的内心世界,形象地感受她的美、她的爱,还有她的热爱。
“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站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很难想象,我们在小学语文课上学过的《火烧云》,如此生动而清新的描绘,居然出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更难想象她在如此困顿和郁闷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创作热情和对生活的那份热爱。
看完电影《萧红》后,我一直在思考萧红的本来模样——她不是牡丹,不是玫瑰,不是空谷幽兰,更不是野花野草,而是北国漫天飘扬的雪花。
雪花款款落下,落在森林中、在城市里、在每个人的心坎,带来的永远是洁白无瑕、轻盈不染、沁人心脾。
然而,雪花再美,也难逃漂泊,直至融化的命运。
可就是在这融化的一刻,在阳光的照耀下,雪花将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这,则是雪花最美的一刻,也是不屈的生命,最美的一刻。
我们,也爱萧红,可惜斯人,空留余影。
我们不能忘记“东北作家群”,更不能忘记在那些岁月里,不屈的生命,留给我们的,不屈的信念、不屈的热爱、不屈的美好。
也许,这就是终生渴望幸福的萧红,衷心的安慰和祝福吧。
孩子的孩子,我们都是孩子。
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
歌谣的歌谣,藏着童话的影子。
孩子的孩子,该要飞往哪儿去......
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宋佳完美诠释了萧红这一人物形象,她演出了萧红的倔强、软弱,还有她的一再妥协。
如果把普通人的生活比喻成白水,那萧红的就一定是高度陈酿。
她感受过极致的幸福与痛苦,二者交织着度过一个又一个漂泊不定的日夜。
她有着复杂的情感,对创作的渴望,对爱人的宽容,对文学的热爱,却独独没有安心。
影片中,萧红几乎没有笑过,余生漫漫,痛苦漫漫。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永远无法摆脱的宿命,是性格养成的最大因素。
萧红几乎没有感受过父爱,家庭带给她的只是无尽的压力与痛苦。
直到生命垂危的时候,她脑海里都会回想爷爷说的话“快点长吧,长大就好了。
”她没有安全感,这个生命始终孤独,是嵌入灵魂,无法解救的,绝望的孤独。
她渴望温暖,所以总把过客当成港湾。
得到过鲜花掌声,得到过炽热爱情,得到过锦衣玉食,却唯独没有一个属于她的,温暖的家。
遇见萧军可以说是萧红人生的一场美丽意外。
当时的她被未婚夫抛弃,怀着身孕独自住在一间狭小的阁楼。
生活所迫,萧红不得不写信向报社求教,萧军被派来给她送钱,本来是完成任务,没想到第一次的见面两人都心生好感。
那一段时光应该是萧红生命最快乐的时候,相比冰冷的食物,逼仄的房间,突如其来的爱情治愈了她的所有伤口,好像生活也没有那么糟糕,起码她还有能力去爱。
她在日记中写到“他(萧军)虽然很穷,但一点也不悲观,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四周无边的黑暗。
”两个人一起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靠朋友接济才勉强维持生计。
爱情就是这么神奇,能让人在一贫如洗的时候也觉得富有,给人走下去的信念。
结识鲁迅是二人生命中的巨大转机,文章的顺利发表,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这时,萧红多次发现萧军对感情的不忠,但萧军是她生活的全部,无法摆脱。
挣扎许久之后,她听了许广平先生的话,走出萧军的目光,到更开阔的天地里去。
她去了日本。
萧红说“萧军就像一场大雨,很快就可以淋湿你,但是云彩飘走了,他淋湿的就是别人。
”回到上海,一如往常。
短暂的告别并没有给他们的感情带来任何改变。
争吵,冷战。
在这时,萧红又遇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端木蕻良。
战争时期,生活就是漂泊。
两人行变成三个人的柴米油盐。
终于有一天,萧红决定放弃这段感情,跟端木去武汉,随后便成了亲。
她谈过两次恋爱,有过两次身孕。
却是第一次当新娘。
经历了一场过于消耗自己感情之后,她所需要的就只是一场安稳的温柔,持子之手,与子偕老。
可惜热恋没有维持多久,他们的感情又陷入僵局,武汉沦陷,随即暴露了端木的懦弱,他不止一次抛下萧红,炮声一响,便没了踪影。
曾以为的终点,又一次弃她不顾。
生活给她一次又一次风浪,伴着惊喜,结局却从不美满。
因为战争,她承受了太多原本不该在生命里出现的痛苦。
她点燃了一支烟,绝望地等待,也许是等待这场巨大闹剧的终结。
她不再追求,也无可追求。
影片以萧红的死作为意义上的终结,她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想回家。
”可是,何处为家。
片尾这样描述萧红,“在梦中长大的孩子,都是极端孤单的。
她在写作中,寻找她的故乡、亲人,寻找穷人,妇女和儿童。
她在书写中静静地呼吸,燃烧起来,记忆之火,如此温暖。
她一生追求爱与自由,在这充满暴力的、奴役与屈辱的社会中,从异乡到异乡。
”她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是一个努力摆脱糟糕原生家庭的精彩生命。
很随机看了这部片子,却渐渐投入,最后看的颇多感慨颇多唏嘘。
民国那段时间有点像春秋战国,论民生是不幸的时代,论文化是大幸的时代,大家辈出。
战争的阴影无处不在,动荡和恐惧使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惶惶不安,不知为什么,这样的时代里,总会有才华的人集中在一起大放异彩,也许是人在没有安稳庇护之时会力求靠自身有所改变,而这种类似求生的欲望激发了自己的才华。
有时会非常羡慕那时的风气,电影里以文会友的片段非常美好,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帮助我们把生活过得越来越快,似乎慢一点就追不上别人了,可是有时只有静下心抛下浮躁才能有所领悟。
很喜欢小宋佳演的萧红,这样敏感的女子,也许是上天发现给她的才华太多了,所以用多舛的命运来找补。
作为一只没有拜读过她的作品的文艺小青年深深感到惭愧,马上就去找她的作品来读。
没有萧红的才华,但作为爱写东西的小文青,厚颜说一句自己可以体会萧红先生对文字的依恋,有时文字是倾诉是输出思想,有时文字是思考是和自己对话,而后者,对自己的思想是一种输入,有时本来没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写着写着便想通一些事情想出些许结果。
可是女人的敏感,是财富也是毒药,折磨自己,磨伤别人,是不是笨一点的女人会比较可爱呢。
如果萧红不那么敏感,不那么倔强,不那么要求完美,可能她可以忍受和消化萧军或者端木的不合心意之处,得以情路安稳。
不过那样的女子可能也就不是她了,可能就没有了最开始的逃婚的勇气,也没有炽热的爱情和由敏感带来的丰富的情感,所以也不会有那些洋洋洒洒的经典之作。
最后说说电影吧,中等之作吧,给了比较高的分数主要是出于对人物故事本身的感动,另一方面是喜欢小宋佳在电影里的表演,电影来说没有什么让人不舒服的槽点,略矫情的台词我还是挺喜欢的,不过也没有太多的亮点,中规中矩吧。
只恨当时无套套。
不然也不会这么悲剧。
逃婚族。
汪先生:做我媳妇有何不好,跑啥跑。
雄性气息浓厚。
城市大水,大肚子还装企鹅下水。
萧军的态度:爱便爱,不爱就丢弃。
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
男人总是油嘴滑舌的。
我可以抱一下你老公吗?
家教学生的姐姐(也是房东)够大胆的。
东北作家群。
女文青。
为何我遇到的女人总是那么孤单那么需要爱,而我总是不会让人失望的。
—男人花心的借口。
女闺蜜也不放过。
他很孤独,她就安慰他。
端木跟他们3P同床,条件所限,没办法。
我可能不再爱你了。
老百姓的爱情,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的婚姻。
有的只是体贴、谅解、爱护。
说得很好,但做不到。
正如张爱玲跟胡兰成希望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总是奢望。
终究是分手。
端木没担当,跑掉,不帮忙提东西。
在几个男人之间流转。
病重才去医院,已经来不及。
整个香港都逃空了,抽烟算个啥。
抽烟镜头太多。
东北女子宋佳比江南小女子汤唯更符合萧红的形象、气质。
三星半
居然在从三藩飞往纽约的飞机上看了这样一部中国电影。
没想到豆瓣评分这么低。
我倒觉得,看到这些熟悉的人物活生生地在面前走起来,本身就很让人激动。
如果有美国学生需要在现当代文学课上读《生死场》,或者想去了解五四那一代人,特别是那一代新女性的处境,我想我都会推荐这部片子。
有几个地方印象很深:萧红说:我就像一根火柴,被他点燃然后化成灰烬。
萧红、萧军、端木三个人躺在床上,萧军说萧红的小说太像散文不像小说,端木说萧军的东西写的不如萧红好。
作为文学专业的学生,对这些评价耳熟能详,难免不会心一笑。
三个人短暂的乌托邦,宋佳单臂枕在脑后非常美的样子,都很好。
萧红站在火车上准备离开,萧军一路奔来送给她两个梨。
这一段除了毫无必要的闪回,很动人。
可以看到他们两人尽管日久生隙,尽管萧红因为萧军的到处留情饱受折磨,但毕竟感情还在。
最后两人的一吻,似乎达成某种和解。
萧红跟端木来到香港。
端木在前缓步走着,萧红在后,两只手都拎了行李。
萧红突然一甩手,把所有的东西扔在地上,然后一屁股坐下。
短短一个场景,把端木的不担当和萧红的苦闷愤怒都展现了出来。
萧红脑海中幻想的场景:她大着肚子在江边生产,炮声隆隆,江面水花四溅。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意象,可以当作对她一生的解读。
哪怕是萧红这样一个大才女,一生都逃脱不掉深深的无力感。
她的悲剧是所有女性的悲剧。
她的《生死场》被刘禾解读为女性作家拒绝将女性身体抽象为国族象征的代言,可最终萧红都并不是一个十分自觉的女性主义者。
她去写家乡,甚至写家乡女性的痛苦,她自己却到死也没有找到一条获得自由的路,令人惋惜。
看完宋佳版萧红回想去年看汤唯版的萧红却没有这样深刻的体会故事大致一样 可却被宋佳感动 两个都是很喜爱的演员 或许是宋佳演出了我心里那个沉默已久的理想女子电影镜头里透过的某种理想气息 让人着迷 幻想自己是萧红 那样脆弱或者说是那样坚强 那样渴望爱和被爱 那样独特的特质 她是这样孤独令人疼惜
打分-1分,导演不懂萧红,一副空皮囊,野史当成历史拍,三角恋当成和文学作品一样的厚重。相反,作品本身被一笔带过,作家及其精神也被无情糟践和消费,严重误导观众。装腔作势的画外音也是浅尝辄止、隔靴搔痒。
没看过小说,没看过任何萧红的东西,感概这位感情波折但是那么执着去追求爱情的女子。姑娘啊,你的春天就要来啦。
萧红算是动荡时代著名的女作家了,一生也很传奇。电影太文艺范了,有些台词和场景简直就是无病呻吟。
生死场里的被抽打的马,哈姆雷特里因爱而疯而死的奥菲利亚,都是另一个萧红的倒影。爱就爱了的男人,爱只爱着的女人,萧军成就了她也毁灭了她。终其一生都在走出爱,却又无法真正诀别,完全相反的端木蕻良是另一层面的寄托。时代造就了她,也在时代里沦落而毁灭。
"跟谁不跟谁,一辈子大不一样。"
虽然该片局限在萧红和几个男人之间的故事,这和《长恨歌》,《爱情的牙齿》有点类似,但影片叙述也相当完整的,这类女性题材一向是我的偏爱,萧红是个早逝而悲情的才女,在我家的书柜里,她是民国女性中我最疼爱的一位。宋佳的表演极好。
算是为黄金时代做铺垫吧!
你要怎么谢我…………
对白有些过于书面文艺化。全片感觉主流倒是讲感情而不是将人物本身了。宋佳表演加一星。萧红强大坎坷的本身加一星。鲁迅变成这样真的好吗,那台词太雷我不敢看。
每个成功女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博爱的男人。
民国真是一个可爱的时代,那些浪漫终结于文革,就像这一段,不算佳话,叫相遇吧。3
台词确实是有点囧,不过整体还行吧,没那么低分。
稍显刻意。
一个趟过男人河的文艺女青年~~
7+/10,台词塑造流窜于萧红作品与臆想的罗曼蒂克之间,但用诗意中癫狂的浪漫表达萧红一生的浪迹苦难显然不够恰当,且失了分寸。这部电影应了一句在《黄金时代》中借萧红之口说出的临终担忧:“我在想,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会不会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绯闻,将永远流传。”
啥也沒說清楚啊,除了各種文藝就是文藝
电影也是一种毁灭文字铸造的文人的最好方式,粗俗对白与电视散文处理的混合物质,一个女人坎坷的一生化作种马、无能者与怨妇的三俗生活,丝毫感觉不到时代与文字的流动。给小姨打电话说此片毁了她父亲的形象,我的愤怒已经无语,她到时候的愤怒可想而知。
满篇都是槽点,那台词真是,啧啧啧,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微博搜索top5有木有!!!!哈哈哈哈哈哈哈
女作家的特点:长得有点小姿色,爱嘬死,爱把自我情感实践称为惊天动地的爱情...大家都说导演不懂萧红,但我觉得他表现了文学婊的精髓,你还真他妈以为这是伍尔夫啊
片名可以改为《一个见到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