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感动不是虚假的,留下的眼泪也不必因为别人的评价而“适可而止”,他人没有受到触动并不代表他更高级。
因为纵火案导致了很多人来观影吧,对一些人来说既然花钱看了电影那自然是要发表一下评论的,毕竟情怀是别人的,票钱和时间是自己的。
互联网时代在网上发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对此即使有所不满也不必愤怒。
说说剧场版本身吧 在这部剧场版又能见到violet了,而且有新的服装和发型,真的很美。
本来只是想上来看看大家夸violet的,但是看见热评区对剧情的大量差评把我震懵了,所以想正经分享一下关于我的自我感动,希望观影流泪的大家不要因为别人看起来理性又高调的发言而否定自己的感触第一是:我不像你一样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完美 伊莎贝拉是在自卑吧,不然独自带着妹妹在战争时期求活的人是多么帅气啊。
然后看见violet像骑士温柔一样照顾她,为她解释,帮她道歉,就想起violet最初到伊芙加登家的生硬,初到公司给别人带来的麻烦。
很感动。
第二是:我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生活了,所以我要努力让这个孩子获得幸福 太帅了。
以孤儿的身份独自勉强生活,却极力给了泰勒一个幸福的童年。
不是以愤怒、埋怨、自暴自弃、酗酒等消极地来面对生活的绝望、不幸,而是自己即使没有被光照着,也奋力地燃起光芒和温暖。
一直觉得,能说出“打你的人说他们爱你,是在说谎,真的爱你的话就会像我这样抱紧你”的人,绝不是因为他幸福,而是因为他痛苦。
主动拥抱别人的人,不是因为他被爱,而是因为他不被爱着。
第三是:不认识字却像当邮差的泰勒 这可能是我太过个人的触动吧,我一直很怀疑自己。
从小因为家里高压教育没有什么玩伴,所以18岁以前没有去过电影院KTV等一系列场所,每次和同学出门都局促不安,不知所措。
被初中唯一的朋友邀请到他家参加生日聚会后,只是一个人坐在他的房间里,还要劳烦他特意进来照顾我。
只和朋友一起去过1,2次海底捞,所以和女朋友去的时候被笑说像小孩子,居然要她来下菜。
明明想好好地在一起,但是前后两位分别只谈了7个月和1个月。
想做的事情总是做不到,每次回头一看就会发现又浪费了好多时间。
泰勒肯定觉得特别对不起violet吧,明明她都帮自己说话,让自己当上实习邮差了,结果自己居然隐瞒不识字的事情。
不过泰勒最后肯定会变成一个好邮差的吧,就像信号塔会慢慢建好一样。
我也会像这样慢慢变成一个拥有幸福的人吧。
看了好多评论,主要是剧情老套没起伏没新意,说因为这样的剧情流泪的人都是在自我感动。
能自我感动,就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期望吧,希望大家都有好运。
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以下简称紫外)中妹妹笑着说:“才不破呢,邮递员运送的是幸福啊”。
这一刻你在妹妹的脸上都能看到幸福啊。
让我想到少年时,在一抹暖黄陪伴下,伏案慢慢将自己的生活附在信纸上,一笔一划都是欢喜。
如果你路过她的窗前,你会发现背影都是月亮洒下的温柔。
收到信时亦是欢快的,在奔向收信站那刻开始,一封封的是喧嚣世界中两个因文字连接的灵魂,小心翼翼躲进自己的一隅,小心翼翼的撕开,在夜的笼罩下和ta对话。
可是,我终究是丢失了那个少年的我和ta,只留下信封面上的名,和信纸上那未完的对话,突然像断了弦的两个风筝,在相遇的那一刻开始就要飘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而记忆也被今昔的长度模糊了。
可即使模糊,在看到信封时我的心依旧感到幸福,那种回到少年时的幸福,看到文字便忆起那时年轻气的幸福。
不知那时候的邮递员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往期盼的两端,那“不存在不必送达的信件”的沉重感,是欢喜呀,想到这就不免对逐渐换了角色的邮递员感到惋惜。
当然这部电影不仅讲的是邮递员,信件,还有亘古不变的话题——爱。
影片的爱不热烈,不山盟海誓,而是藏在平静的羁绊中“只需喊出你的名字,两人的羁绊便将永远存续”。
只要有羁绊,在何处都是一种爱的支撑点,支撑你走过春雨盛夏秋落冬藏的寻常,等闲不过是再见的玩笑,好久不见终会来临。
你有这样的羁绊吗?
我在等。
等文字和爱说“你好!
”川芒拾
评分整体来说,褒贬非常两极分化。
确实剧情或者说人物塑造上来说个人也觉得有点问题,而且纯路人来说,一些背景可能没有办法理解,导致情感渲染没有那么到位。
但是那些说一无是处然后拿年龄来阴阳怪气儿的,真的大可不必。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点,也有泪点低、不铁石心肠的成年人。
然后自家人自己站出来骂了。
之前一直躲着避免被剧透,也还没有看过其他讨论,就说一点简单的个人理解吧。
我觉得比较奇怪,没有办法理解的地方在于主要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是有一点前后矛盾的。
当然可能是我比较理想化,也没有过多的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会对人物有一些行为方面的限制,但我觉得其实是有更好的选择和解决方式的。
先说艾米,她在自己还是一个半大孩子的时候已经有勇气拉扯一个比自己更小的孩子。
作为一个战争的受害者,生活情况非常的窘迫,不是不知道活下去有多艰难,但还是决定带泰勒回家。
这也是我第一个被打动的点。
“我的人生已经足够糟糕,没有热情也看不到什么转机和希望,但我许愿你不要跟我一样,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过一个好一点的人生,这是我对操蛋现实的最大反抗。
”到现在这可能依然是一些父母和家里兄姐的心声。
这里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细节,一是艾米的短发,结合之前在女子学校给薇尔莉特梳头的时称赞她的头发可以卖很多钱,为了谋生应该是卖过自己头发的。
二是一个怀疑,可能脑补过头。
艾米之前的谋生手段应该不太光彩,但是带着泰勒后不想再做之前的行当,也导致生活越发困窘和第三点。
三是她病弱的身体,感觉是第二个冬天积劳成疾导致的,也没有治愈一直延续到了之后的生活里。
艾米为了自己和泰勒能够活下去,选择接受父亲的提议,把自己的人生卖给父亲。
这个非常好理解,也是当下的最优选择。
到这里为止,我觉得艾米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本质坚强勇敢乐观,识时务能低头的人,因为家庭环境和自己私生女身份以及被迫交易,会有点自卑和消极反抗。
但这也在和薇尔莉特成为朋友后一点点消融,甚至我以为薇尔莉特和大小姐同学是解开了她的心结,为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的。
结果后期突然画风一转断了和薇尔莉特的联系,也没有再写信给妹妹。
甚至在收到泰勒来信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更加阴郁病弱,似乎变成了一个非常刻板的被圈养起来只能依附他人存活的贵族小姐形象,失去了魅力。
总之那种气氛让我非常不喜欢,完全找不到前半部分刻画出的那个她,甚至好感都下降了不少。
直到最后她放下头发呼唤妹妹名字的时候,露出带点意气风发的笑容才重新喜欢上她(不得不说这个镜头作画真的很棒)。
自己还小的时候接受和妹妹分开不再联系,是因为当时没有办法谋生,没有办法保证两个人的生存。
但现在战争结束,自己已经接受了教育,完全可以独立谋生,妹妹再不济也可以在孤儿院正常长大,为什么不跟家里断绝关系不受约束呢?
退一步讲,即使没有办法反抗家里安排的婚姻,但也不至于连通信自由都被断掉。
(收到妹妹的信以后又立马说要给薇尔莉特和妹妹写信???
)所以在我这里,艾米整个人性格状态的前后转变是不合理的,一些可能为了煽情的情节也无法成立。
同理,泰勒为了姐姐考虑而选择没有见面也一样,临门一脚何苦继续为难自己。
上面是我觉得最硬伤的一个地方,另一个人觉得有点过了的是薇尔莉特的性格。
她本身其实是一个非常能体会察觉到细微情感的人,几年过去,作为参与了无数事件体会了各种感情写了无数封信的人偶,怎么还这么“不通人情”。
可能是为了照顾没看过动画的观众或者延续之前的梗,但这个人设稍稍有点过头。
细节方面除了一贯称赞的画面和音乐,个人比较喜欢的几个点:最后泰勒角度补全之前两人的相处,姐姐伸勺子喂饭那里很戳人。
女校里艾米那个并不在乎家世单纯交友(搞对象?
)的真·大小姐同学;邮政公司大家各自的成长;两个人牵手跑过早晨阳光洒落的树林(艾米和薇尔莉特的重要场景基本都安排在夜晚和早晨,但我觉得夜晚是更多的是走进内心,而早晨则负责用温暖去消融和给予力量。
) 最后说一下鼻子最酸的一个地方吧,是泰勒收到姐姐来信那里。
看着有点傻乎乎没心没肺对什么都不在意的一小孩,听到姐姐的名字就开始流泪,最后还要擦干眼泪露出一个寂寞的微笑。
这比姐妹俩分开时候撕心裂肺叫姐姐更让人难受。
寂寞的时候就呼唤我的名字吧 我让你获得幸福的愿望 永远不会消失 2020.11.11
剧场版和番剧的风格和制作都非常相似,说好听点叫“还是内味”,说难听点叫“缺点全都没改”。
原本被诟病的节奏慢没起伏的缺点在剧场版里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本就是单元剧的分散剧情在剧场版里没有给一个总结或是结合,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加长版的一集,没有一部电影应有的质感。
番剧中华丽的画面风格被保留了下来,熟悉的音乐也没有更改,音画效果上来说令人非常享受。
抛开这些硬技术的表现力,电影在台词和分镜还有节奏的处理上毫无亮点,整部电影所有场景基本上都是两个人在聊天,情感和表演很少,剧情推动非常缓慢且平直,这使得人物关系的培养非常平淡,对后来剧情矛盾的展现还有情感泪点的爆发都造成了致命打击。
原本小故事穿插着大主线的番剧故事在剧场版里也没有得到延续,主角一行人沦为工具人,没有在故事里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个人塑造完全被抛弃,琐碎的杂事倒是一个接一个不停。
对于有原作加成的观众来说电影不会减分但也没有任何加分,路人观众则是完完全全被抛弃掉完全进入不了状态。
电影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部分,整体合起来还能算是一个不错的整体,但分开单独看来割裂感还是蛮明显的。
剧情上的一些小瑕疵对人物情感的塑造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使得人物行事的动机说服力不够强。
看完电影后对于女一女二的友情还有女二和妹妹的亲情两条主线情感的感觉很平淡。
她们的感情很深吗?
好像也就那么回事,毕竟分开了也不寻找联系一下,是社会阶级的差异吗?
是不可抗力的因素吗?
是战争过后的社会发展导致吗?
不知道,反正电影也没讲。
这份嘴上说着“你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物”,又不做出任何作为的角色,甚至不如番剧里某些短故事里的人物塑造感人。
很多人看完电影都被感动了,但说实话,感动大家的,究竟是故事本身,还是结尾staff名单里的一个个人名?
故事讲的是刚刚成为手记人偶的薇尔莉特收到一项任务,让她去教育一个行为不端的大小姐伊莎贝拉。
但实际上,来到学院之后薇尔莉特反而抢了大小姐的风头。
大小姐满满的嫉妒,偏偏薇尔莉特像一位骑士一样,一直替大小姐背锅,但实际上对面却一点都不感谢她,反而觉得她是一个障碍。
在主仆两人的普通日常中,大小姐逐渐被薇尔莉特的个性所吸引,慢慢的尝试和她缩短距离,从一起洗澡到一起睡觉,甚至为薇尔莉特梳头发绑双马尾,宛如一对亲姐妹一样。
在两个人欢乐的氛围当中,也隐藏着不得不面对的困难,生性放纵的大小姐约束不住自己的言行总是闯祸,薇尔莉特的教育陷入了瓶颈。
大小姐天性善良,同时又非常主动的接近薇尔莉特,可以说她和薇尔莉特两个人就像棱角分明的两块拼图,看似双方都难以靠近,但当拼图契合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却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舞会上跳出的旁若无人、优美和谐的舞步正是两人心意相通的证明。
在伊莎贝拉逐渐敞开心房之后,她向薇尔莉特说出了自己的过去。
曾经她有一个名叫提拉的妹妹,两个人过着贫困却幸福的二人生活,直到有一天伊莎贝拉的生父,也就是现在的高官父亲将她接回家,并且将提拉送到了环境更好的孤儿院。
在父亲的眼里这是对双方都好的选择,但是提拉分别前的号哭让人十分心疼。
薇尔莉特帮助想念泰拉的大小姐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非常简单,“这是一句保护你的魔法咒语,只要说「艾米」就行了”。
对提拉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艾米在回到公爵家之后就舍弃了艾米这个名字,只想要把这个名字留在她和提拉的记忆当中,只要她们还互相记着各自本来的名字,仿佛再遥远的距离也阻挡不了两个人,总会有一天再次相见。
三年之后,提拉长大了很多,虽然还是一个孩子,但已经想要来见自己的姐姐。
因为过去薇尔莉特在信里承诺:如果提拉有困难可以来找她。
所以社长也不得不同意让她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让提拉在这里担任邮递员见习生。
虽然已经记不清两个人生活的细节,但是只要看到信件就能回忆起一起的幸福,于是提拉决定写一封信寄给艾米。
但时间过去很久,现在已经不知道艾米(伊莎贝拉)的居住地址了,只能靠邮递员亲自去寻找。
最后提拉和邮递员终于找到了这位曾经的艾米,送出的信上只写着“我叫提拉·巴特蕾特,是艾米·巴特蕾特的妹妹”,收到信的艾米却已经毫无疑问的真切感受到了妹妹的心情。
最后提拉还是没有去见艾米,她说等到自己成为合格的“运送幸福的邮递员”的那一天,她会好好的将自己的信件送到艾米手中。
吐槽一下:虽说剧情不错,但是感情线方面京都太能“折磨”人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而有所思不能想见?属实让我看的揪心万分!
逻辑是剧情番的重中之重,紫罗兰又不是无脑爽番,是需要动脑子去理解去思考的剧情番,做剧场版不是光音画做到极致就行的我隔那做坐那么长时间你就给我看精致的画面有用吗?
那我还不如去看作画mad还不花钱。
再好看的画面剧情逻辑不自洽的话就很难去欣赏画面,我会一直纠结着这个点的逻辑bug,让我在看后面时会陷入迷茫且像看鬼畜一样有泪点我不想哭甚至有点想笑。
且电影延续了tv的缺点就是剧情拖沓缺少明确的笑点,不够紧张刺激说句实在紫罗兰剧场版放在电影院是指定票房低,更适合放在app里分集播放,因为大部分人是不会去看剧情平淡拖沓的百合电影,天气之子剧情两极分化但他好看不无聊,bgm响起时觉得激情澎湃好看有趣刺激永远是大部分观众喜欢。
可紫罗兰剧场版tv粉觉得不满意,路人觉得无聊评分票房怎么会高。
本身tv的剧情就不错,非要挑这篇外传。
且tv主打的是女主与少佐的感情戏,我也好久没看到这种没有ntr什么的绝美情侣和不卖腐和百合的番。
我就希望俩人什么时候能再见面,结果剧场版我看到京都又在卖百合心态直接炸了,在百合和纯爱的边线反复摩擦,我真是被那些什么百合耽美ntr之类的番剧搞烦了。
这就好比新海诚出了你的名字外传结果剧情一直是泷和他好基友卖腐搞假基情,三叶压根就没怎么出场;或是三叶和她闺蜜一直在卖百合卖肉且泷压根没怎么出场;关键如果时间线是他们长大还没相遇时,我tm怕不是会直接抄起大刀砍爆编剧的狗头。
我就想看个男女主不卖肉卖腐正常纯洁恋爱的剧场版怎么就那么难。
就算女主和女二关系不是真的,但看电影时总觉的少佐都被飞龙骑脸了。
觉的纯爱战士的心终究是错付了。
所以爱是会消失的对吗?
这部紫罗兰外传是在七月十八日大火之前就已经完成的成片,庆幸得以保存并且上映;因此我想说,与其在不断挑剔它剧情的薄弱,不如好好的享受吧,享受京阿尼式的感动,享受它完美的音乐和画面,享受京阿尼带给你的治愈。
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吧,京阿尼以最京都的方式来给你们传播爱,毕竟谁也说不好未来一年五年乃至十年,我们还有机会看到最纯正的京都脸吗?
这真的是最近一部去电影院看的电影了,记得看的时候空空荡荡,两人包场。
剧场版的画质一如既往的好,光影控制真是一绝。
京阿尼出事后,我一度以为这部剧场版会被搁浅,但它还是赶在病毒之前来了,看到总有人说剧情差,看不懂,在情节方面的确有部分因为时长的原因被删除或者压缩,但是主线上的姐妹情,对人物的救赎还是一贯原来的风格,情感的描写非常细腻,泪点满满。
还是值得给一个高分的。
在一个无比焦虑的夜晚,在刚刚结束一轮忙碌又在今天预感到即将迎来新的一轮忙碌并且面临更多挑战的夜晚,决定让自己暂时的、暂时的逃离着不断延伸着的无形的让人喘不过气的压迫。
并且想到如果今天再不去,也许又要错过在电影院看这部外传的机会,但是这或许又是我逃避工作的借口。
真的很好看啊!!!!!!!!!!!!!!!!!!!!!!!!!
力推!!!!!!!!!!!!!!!!!!!!!
---“信件所传达的是思念。
邮差所运送的是幸福。
”---“在寂寞时,呼唤彼此的名字。
只需喊出彼此的名字,两人的羁绊便将永远存续。
”书信真的是纯真年代幸福的象征。
书信或许也是这个时代遗失的一种美,当今资讯爆棚,信息便捷,时代的标准是越快越好。
我不禁思考:电波塔在建之时,邮差会担心自己的消失吗?
初中时,我大概有幸写了一封信件。
老师当时给全班同学一份信纸,让我们自行决定寄给谁,怎么写。
或许只是一次写作训练,但没想到最后真的把能寄的都寄出去了。
写过书信的都知道,那种亲笔亲为的仪式感,每字每句的反复推敲,都是对另一方的感情所致。
面对面无法说出的,信件也可以传达出来。
而收到信件的人也会同样产生出见字如面的独特魔力。
那时候,带着独特墨香的文字俨然已经成为生命中一股特殊的力量,亲切、温暖、可靠;那时候,信件上清清楚楚的一笔一划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人被深深的吸引。
当网络普及的时候,手机也好,电脑也罢,我面对的是工整、端正、冰冷的字体,而非有着情绪、带着温暖的字迹,可看而不可触。
当隔着视频面对面的时候,也没有拿到信件时的感动。
不能够读着书信、触摸笔迹,遐想对方写下这封信件时的模样,时而下笔如有神助,时而凝眉深思。
总有一天,同学老师的音容笑貌日渐模糊,那时那日的消息音讯也无从得知,往昔旧语也总会溶于时光,剩下的是社交软件里冰冷的名字,甚至什么都没有留下。
这样的发现让我恍然,更是惶恐,惶恐多年之后会忘记在我生命里留下过痕迹的可爱的人们,就像从来不曾遇见过一般。
那时,我还希望能寄出一封信件,传达我对他们思念。
---“毕竟,不存在不必送达的信件。
”
2.5 好困
好像瞬间懂了日本人对法国和lo装的爱……。
就算是纯粉丝向的作品也不能做成这样,画面信息量严重不足,故事单调乏味。强忍着没离开算是辛苦我了
最恶的情况发生了:后半程睡过去了15分钟,醒来看到周围的人纷纷在啜泣……
细腻,光影真的绝。ps我也想玩薇妹的头发
没看懂想表达什么,感觉太日子人了。这样真的能改变任何东西吗?
前半小时很《指匠情挑》 而且打着姐妹情的幌子、暗戳戳卖腐也不妨碍拿龙标 还是小清新日漫技高一筹
没有血肉,画面再精美也徒劳
作画还是一如既往的牛皮!
太狡猾了
主要给画面。
呃,见一面就不行吗?就这么刻意吊人胃口。
九十分钟的长度,比番剧更能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人物圆润,架空世界的情境也自洽起来。两封信简短的语句饱含了深情,又非常克制,传达幸福,也在意寻找自己的幸福。
每一封信都值得被送到…嗯
如果不是京阿尼作品,紫罗兰怕是要过于空洞苍白了
不是很喜欢这种人物动作表情眼神玩命突出表现但其实并没那么多内在支撑的,让人共情不到。我不是说它完全没有,但是表现大于内容。
纵火案后首次到影院支持京阿尼作品,片尾列出的有几位动画人如今都不在了。没看过番剧,电影还是京阿尼一贯的质感,“散发天鹅绒光芒的头发丝”这样。很古典细腻的故事,这种欧范儿故事当年宫崎骏就特别爱拍,不知道日本动画人是有什么执念,看多了也就不觉得这些金发碧眼的人物说日语违和了。Evan Call音乐不错,写出了工业革命新时代充满希望的感觉。
原來是女主名字-斷裂感-兩個故事-校園戲太短, 感覺能量不足…..
“可以永远不离开我吗?”那一秒鸽群刷地飞过,下一秒我的眼泪哗地下来了……有些事,不是说永远就可以永远的啊……片尾字幕再次崩溃哭……除了两位到点离场的观众外,字幕滚完前全场没有一个人站起来。泰勒,你的花听到了姐姐的呼唤,你听到了吗?届きますように, 届きますように...
两星全部给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