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少看恐怖电影,没有那个心理承受能力。
这次是上了贼船被人拖着看,就连我这么缺乏恐怖免疫力的好像也只被吓到了4次:一次是红衣女子离席后的诡异神态配合好像要发生点什么事情的灵异音乐(但是好像没发生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放火也不是她干的,此处铺垫得有点莫名其妙);第二次是阿娇表白后小惠突然间出现在她眼前;第三次是刘城缝头,这种情节不怕一下有点过不去;第四次是阿娇被水缸里伸出的手拖进去。
应该就这四次,其他的情节叙述得太匆促,也没有什么吓人的元素。
尽管如此,以后还是少看鬼片,特别是,不能在午夜时分和同寝室一惊一乍的、喜欢用突然的拉扯倚靠行为寻求安全感的室友一起看,会放大恐怖指数的^_^
负责任的说,港片在讲故事的领域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之所以近年来港片逐渐的没落了,原因就在于原本观众们熟悉的故事,现在的导演们并不能很好的契合实际去讲好。
最终造就了一个不是很好看的局面。
然而港片不乏优秀的故事,关键在于故事如何讲述,讲述者如果能很好的讲一个故事,那么呈现给观众的这部影视作品就不会太差。
相反,就容易流俗。
讲好一个故事到底该怎么办才行?
首先就要逻辑缜密,其次才是演员发挥。
然而逻辑缜密的故事并不能经常出现在观众的眼中,因此,大部分创作者喜欢用演员来堆砌,因此,故事就更加的没落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本身是一个不错的故事,但是缺乏的是外界的“包装”,这里的包装并非宣发,而是用心的去将这个故事细化,创作者没有做到,这个故事最终流俗。
《犀照》是一部恐怖片,港产恐怖片总是有着一种数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从一早的僵尸片到如今的近现代恐怖片,很多在这个创作领域不断耕耘的创作者们都在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为观众呈现出一场“饕餮盛宴”然而结果有时却很尴尬,可见,讲好一部恐怖片的故事究竟有多难。
一个小镇上的富户,公子哥在成家后想要去城里开拓生意,原本约定好了几年后回来,结果临回家的时候,一场大火彻底的浇灭了这个公子哥的希望。
产业毁于一旦,所有的跟着他出来的兄弟们死伤无数,最终锒铛入狱。
这一切说出去没有人相信,然而却真真实实的发生在了他的身上。
入狱后的公子哥有了狱卒的帮助后,得到了一个年轻律师的相助,她本想着可以通过贿赂刽子手而放公子哥一条生路,结果却不遂人愿。
公子哥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死去,他的灵魂跟着小律师回到了家乡,然后,真相被揭开,一切按照本该有的秩序被安排。
本片的看点就在于如何将一个曾经的传说通过影像的形式完整的表达出来。
这里说的完整指的是在不破坏传说的完整性的基础上,契合实际的将这个核心观点通过这个故事得以落地执行。
这才是关键,然而实际上,这种执行从本片来看是打了折扣的。
民国的设定自然能做到创作者与观众约定俗成的默契,一方面在旧社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的概率很高,因为曾经的风俗习惯在旧社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在旧社会,这样的一切可以说是有滋生的土壤,受贿的警察,恶毒的伙计等等。
这些在旧社会土壤中孕育出来的坏人们也很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当然,旧社会并不是一个垃圾桶,什么都能装。
关键还是要看这个故事到底行不行。
看完本片,这个故事很行,但是创作者们创作出来的电影还是差了点。
自圆其说的时候,一定就要彻底的执行。
如果不能自圆其说,那么一部电影自然就失去了灵魂,创作者需要做的就是讲一个故事掰开了揉碎了之后,通过一种方式展现出来,而这种方式一方面符合自己的创作习惯,另一方面要让一个故事在一个近乎于架空的背景中很好的阐述,这是考验一个创作者创作能力的标准。
林健龙是一个专职于电视剧的导演,电影作品并不是很多,因此,本片呈现出来的一种节奏缓慢且零散的意思就多了一些。
当一个创作者陷入到了自己本身的创作逻辑闭环当中之后,接下来的一切就显而易见了。
缓慢的节奏失去了一部电影本该有的集中多样的信息量展示,观众们并不能通过前三十分钟很好的把控整个故事的逻辑脉络。
这样就对于观众而言多了一些观影困难,然而这些困难更多的时候并不是以一种寻找的乐趣的形象出现的,而完全是一头雾水的样子展现,这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是致命的。
恐怖片的前因后果一定要达到自圆其说,虽然本片强行自圆其说,但最后出现的犀牛角并非一开始设定的故事那样重要,如果犀牛角换成了蜡烛,那么这一切依旧是成立的。
既有的因素没有用很好的融入到故事本身,看似一切都非常的华丽,实际上却失去了一部电影该有的意义,这一点对于创作者来说难辞其咎。
融合故事的发展给与它更多的展现意义,让所有出现过的细节元素发挥出来最好的效益,这才是一部优秀的恐怖片该有的表现。
对照本片来看,故事合格了,也就故事合格了。
阿娇挺合适拍恐怖片的,因为小律师这个角色并不复杂,她也没有将这个角色发挥出来更大的效益,咋咋呼呼一点点可以,但全程咋咋呼呼就显得太罗嗦了。
同时也给这个凄凉的故事增加了一些不该有的喜剧元素。
这或许是港导的通病。
《犀照》是一个值得雕琢的故事,然而却被无情的彻底浪费,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这也是大家最终看到的。
或许,这才叫遗憾。
……你好,再见
故事情节,摄影手段,故事背景,包括男主角冯德伦的演出都挺不错.但阿娇毕竟是电影新鲜人,表演很单薄.而且缺少灵动性.幸好她的人物不是特别复杂.最有感处的是那个小女孩哭着对他的父亲说:"妈妈在里回来的前几天就自杀了,你回来的时候我也知道你也死了.因为你跟妈妈一样只有在点蜡烛的地方在能看到.11不才,说不清楚我为什么心里感动.也许是父女情吧!
小时候听大人说鬼故事的时候就听说小孩子可以看见已经去世的亲人的鬼魂……没想到这一说法居然在这部影片里现身。
影片用让人意想不到的悬念看的人惊心动魄,正在庆幸刘诚没死的时候,好人有好报的时候却发现他其实已经成为刀下冤魂,深为其惋惜的时候,又为其女儿灵芝的安全担心,当然最终恶贼彭四还是罪有应得。
不过男人为事业离家四年,完全不知家庭变故,只能痛惜其太大意,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嘛!
我不知道谁谁的演技如何,但是剧情让我难忘。
整部片子让我的感觉就是不恐怖,跟期待中的恐怖相差很远,而且片名叫犀照的,但是好像到了最后才用犀牛角,让我看得莫明其妙的一部片子。
鬼片《犀照》,原来以为会很恐怖,结果一看,是情感伦理片。
主演冯德伦、钟欣桐、张茜、黄浩然。
影评在诡谲神秘的气氛中展开,冯德伦离开家乡(乌镇),带着7个同乡外出生意,在他乡(凤凰)小有成绩。
无奈同乡黄浩然跟当地人勾结,欲谋害冯德伦,便放火焚烧商馆,嫁祸冯德伦。
冯德伦百口莫辩,关进监狱。
做为律师的钟欣桐前往辩护,但是未能成功。
钟欣桐遭遇撞击昏迷,冯德伦在刽子手的帮助下逃回家乡。
但是他发现,他的女儿很怕他,他的妻子张茜已经瘫痪中风,无法说话。
后来他逐渐发现,原来自己早已是鬼魂,陪同他的张茜早已自杀,钟欣桐是灵魂出窍。
只有在烛光中,他才能现身。
黄浩然回到家乡,痛诉冯德伦对乡人的不忠,作为魂魄的冯却无从解释。
贪得无厌的黄浩然前往冯家取房契,跟冯德伦及女儿、钟欣桐一番恶斗,终于自取灭亡,而冯德伦走向投胎。
情感的纠结在几个人之间,线索很明晰,封建伦理说教的气氛很重,画面制作没有鬼魅的感,也缺少恐怖的悬疑设置,唯有拍摄地选在我喜欢的乌镇跟凤凰,让我惊喜。
选角是俊男美女,大概迎合不少人的喜好。
“犀照”原来是说犀牛角点燃之后,可以照见鬼魂。
却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况味。
这部片子是传统的香港制造的鬼片,突破不足,让人有些失望。
不过喜欢鬼片的不妨来看。
我这个暑假看了好几部经典的,比如日本禁片《循环自杀》、《切肤之爱》。。
还是不喜欢日本的。。。
这部电影有些年头了我看过2次 第一次是高三那年在家看DVD 泪点很高的我竟然看哭了 第二次是大学和同学在寝室看虽然是恐怖片 其实是披着恐怖外衣的爱情亲情片其中最坏的不是鬼,而是人。
整体的故事剧情还不错 小演员是亮点 影片最感人的地方莫过于冯德伦和饰演其女儿的对手戏阿娇很漂亮,但是她的表演也很生硬 不过幸好她的戏份不多作为鬼片这部片子真的一点也不恐怖 和张智霖主演的《头七》类似都是感人多过惊悚在影片里面 鬼其实很弱小 很可怜这部影片在众多以惊悚为目的,却拍成搞笑片的港产鬼片里,算是比较另类的风格,走的温情路线推荐喜欢看感人亲情戏的人看看
从网上开始有这个电影的消息,就一直很关注,虽然到现在还没看过这片子,不过充满期待,内地一引进,我就偕同偶那口子冲进电影院。
虽然是部恐怖片,不过是阿娇演的嘛,这么可爱的MM,再恐怖的片子也要支持!
而且阿娇就是个内向细腻的女孩,演起这类电影一定得心应手,不会让我们失望地!
其实我要说的重点不是那个,是《犀照》的这张海报真是没什么点睛之处,甚至比不上豆瓣之前上传的那张。
画面上阿娇笑得让人隐隐约约感觉到的还是Twins式的微笑,而冯德伦的侧脸又看不出什么深意,下面那个又诡异的让我不知所措......整张画面的构局倒是颇象《笔仙》...其实海报是很重要的!
特别是对于某些爱海报甚于爱电影,收集海报成痴的人(就是我啦),海报往往就被认为是一部电影的Face,门面啊,何其Important!!!所以在此仅愿正式版海报可以高出我的期待(不好意思哦,这个算不上是个评论,希望可以早日看到更有见解的关于<犀照>的评论,小女子会尽微薄之力支持地)
其实在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时 就一直很期待 再加上阿娇和冯德伦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 所以就抱着万分幻想去看啦但是 整部片子的感觉是苍白无力的 先不说乏善可陈的情节 演员的演技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主要人物的性格更是没有什么吸引人之处 失意的富家少爷 痴心等候的妻子 丧尽天良的伙计 情窦初开的少女...相比之下 我更喜欢那个懂事又坚强的小姑娘灵芝 虽然不幸的生活让她性格怪异 但其实是个非常可爱的孩子景色还是很棒的 但是我更希望见到明媚阳光下的江南水乡
高二的时候在《看电影》杂志上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被犀牛角点燃能照鬼魂的传说所吸引,小心翼翼把《犀照》这个好听的名字写在本子上,成为了想看的片子之一。
暌违五年之后,终于看到这部电影,有鉴于豆瓣的评分在前,并没有抱很大的希望去审视五年前自己的欣赏水平,然而看完之后,我只觉得又一次听见了熟悉的粤语,看见了纯正的港片,感受到了脉脉温情——所以欢喜。
这部片子剧情BUG确实不少,演员演技也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可能是囿于为了犀照这个卖点匆匆原创的剧本无法臻于精美,也可能是由于港片着实已经式微,没有人对港片给予宽容的态度,叫阿娇的明眸皓齿尽付烂片笑谈中。
港人,或者说南方人,对鬼神的态度是尊敬的、息息相关的、默默共存的,并不是像北方人那样“打倒牛鬼蛇神”一样深恶痛绝闭口不谈般嫌弃,这点从片中点满花灯的盂兰节就可以看出。
盂兰节如今在日本还是一个流行节日,在中国却只在两湖两广云南香港残存,敬鬼神放河灯,这种浪漫在北方人的脑中是如何也想象不出的,此类鬼片为何低分,我也能尝鼎一脔知之一二。
有冯德伦阿娇的撑场,这部片子却只有这么点人打分,没有在大陆上映也是极大原因。
在影片审映权完全囊括于广电总局的今天,鬼神之说自然无法通过,而犀照的传说,盂兰节的流传,乃至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种种辗转,无疑都要超越广电总局翻云覆雨的本身,百年之后,人们还会在七月十四放河灯,却不会再记起这部电影未曾通过谁的关卡,未曾在何地放映...... 片中小女孩制作犀烛时抹汗的小手细微感动到我,母亲自杀,看见父亲已死,却还能那么坚强地熬制蜡烛为了和父亲相伴,是本片的闪光点之一。
我一直抱着这样的想法,若一部烂片能传递一些知识经验或者挖掘一些传统文化,那么我会多加一分,在这部片子里我看见了《晋书》,看见了过去救火的压水车,看见了制作蜡烛的竹筒,很开心,我觉得这就够了。
有人说,看完此片想起了去世的亲人,我,也是一样的。
我甚至还想,若有可能,找一点犀角粉末,好好保存,等到真有好友不幸逝世,忍耐不了节哀之苦,我便可制成犀照,点亮它,与她再见一面,倾肠一诉。
其实犀烛能照几行泪,这个传说,不过是寄托哀思,廖慰有无罢了。
拍得还是挺好的 这部电影 颠覆一般鬼的印象 人比鬼可怕 还是有看哭 小姑娘演技真好
音效不错。童谣好听。撞相架、踩纸梯都太刻意。舔脸情节好恶趣味。小女孩被叫名字吓一次就算了还被吓第二次。从男主发现自己是鬼到女主发现自己离魂再到小女孩一早已知,圆得还可以,不过貌似小女孩能听见鬼魂的声音。张致恒也是经得起特写的。冯德伦侧颜赞。张茜戏少但都有把握住。
情感做的不错,故事很平庸,小演员不错,钟欣桐演技拉跨
以前星空卫视看的
人美景靓,国配给力,大浙江(取景地是不是浙江乌镇)够了,蜡烛是悲伤是离别,这个象征物的运用很巧妙
白瞎了这阵容
俾女人
我猜到了开头,没猜到结局。
诡异而索然无味
有意思,但是不吓人。点燃犀牛的角,你想见鬼么?
纯看人了,黄浩然演得好可怖,钟欣小桐演技还有待提高啊。。
小时候看过记忆深刻,今晚又重温一次
鬼片
不怎么恐怖嘛,内容一般,好在剧情流畅,紧凑,一气呵成便看完了。2014.11.9
剧本写的不错,不过情节不够张弛有度,表演也很一般
小时候看这部片被吓得不轻。但是剧情是我喜欢的类型
玩味
模仿老式见鬼,压抑的流泪.
天哪,这么多年我一直记得小时候看过冯德伦演过一个民国时期的鬼片特别感人,里面还有一个小女孩儿,终于找到了😭😭😭
冲老冯的颜我怎么也要給四星